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7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考点全预测试卷申论》,由中公教育公务员考试研究院专家潜心编写而成。试卷以考点为纲,从历年真题出发,精心编写、合理解析,以求全面覆盖高频考点,切实提升考生的解题能力。
购书享有:中公移动自习室+980元中公名师精讲课程。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7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考点全预测试卷申论》由12套考点全预测试卷组成,每套考点全预测试卷均依据大纲科学命制,高度吻合命题思路。结合新时政热点,荟萃多省市申论考试题型精准预测,从而助力考生实现科学训练、全面提升。
目录
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点全预测试卷(一)——协调发展(1)
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点全预测试卷(二)——精准扶贫(7)
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点全预测试卷(三)——税制改革(13)
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点全预测试卷(四)——校园暴力(19)
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点全预测试卷(五)——景区经济(26)
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点全预测试卷(六)——工匠精神(33)
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点全预测试卷(七)——整顿医疗产业乱象(40)
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点全预测试卷(八)——国产影视剧的发展(47)
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点全预测试卷(九)——爱岗敬业(54)
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点全预测试卷(十)——绿色发展(61)
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点全预测试卷(十一)——为官有为(68)
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点全预测试卷(十二)——党员教育(74)
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80)
精彩书摘
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
考点全预测试卷(一)
满分:100分时限: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3.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填涂准考证号。
4.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给定资料
1.改革是当代中国的鲜明特征,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在创造世界瞩目发展成就的同时也让成长的烦恼不断显现。从区域差距到城乡差距,再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同步,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暴露出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更催生了发展理念与方式的深刻转变。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从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增长的硬指标,到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软实力,从经济结构的优化到生态环境的改善再到扶贫脱贫的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贯穿着“全面”的总要求,体现了“协调”的新特点。认清、吃透、把准协调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精髓要义、本质要求,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胸中有全局、行动有章法,有序推进各项事业发展。
2.近两年来,“胡焕庸线”因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关注而成为业内讨论的热点,其中一个问题是中国如何打破“胡焕庸线”。
“胡焕庸线”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分界线,由中国人文地理学奠基人胡焕庸提出,其背景是当时对国内人口是否过剩的大讨论。1935年,他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该文称:“今自黑龙江爱辉(今黑河),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此东南部的面积计4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6%;西北部之面积,计7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惟人口之分布,则东南计四亿四千万,约占总人口的96%;西北部之人口,仅一千八百万,约占总人口的4%。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
这条从黑龙江省爱辉县到云南省腾冲县之间的人口地理分界线,被后人称之为“胡焕庸线”,简称“胡线”,它揭示了中国东密西疏的人口分布特点,这一发现对地理学界意义重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地理所”)副研究员陈明星指出,“胡焕庸线”第一次明确了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也指明了背后存在的自然条件以及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差异以及空间布局研究的特色。
“胡线”的神奇之处在于,其倾角与第二、三阶梯地貌线相似,也和400mm等降水量线相似,甚至与公路交通运输网突变线分布类似,还和QQ同时在线人数分布图中的突变线有高度的重合……陈明星认为,“胡线”不仅仅是一条人口地理界线,也是一条综合的生态环境界线。
如今80年过去了,有研究表明,“胡线”整体向西北方向偏移,且东南和西北人口密度均在增加,但其揭示的人口分布格局却没有多大变化。
中科院地理所教授封志指出,2010年中国东南与西北半壁人口比例仍大体保持在解放初期的94%比6%的水平。“这说明中国西疏东密的人口分布大势一定受到了某种自然规律制约或资源环境限制,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可能只是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基本地理格局。”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教授王贵新则指出,“胡线”在过去的80年高度稳定,以现在人们的科学技术水准、改造自然的力量以及可预见的未来发展看,“胡线”未来将依旧十分稳定,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3.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曾提问:“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我们是多民族、广疆域的国家,我们要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
早在2013年8月,李克强总理在中南海第一会议室召开中科院和工程院城镇化研究成果汇报会上,就曾向在座的专家学者们提出“胡线”破与不破之问。他说:“城镇化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成败,胡焕庸线是个经济地理问题,应不应该打破?能不能打破?请你们帮着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人口研究所教授丁金宏认为,“胡线”转热的深层原因是“中国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着是否需要、如何实现地域均衡的严峻拷问。”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而“一带一路”也在打造“向西”开放的新格局。
与会专家建议适度加快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扶持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引导人口向资源环境承载力好的城市群地区集聚,在城市群内则要促进人口主要向中心城市以外的中小城市分散,根据地方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和路径。
与会专家对打破“胡线”一说尚有分歧,但总体看,大多数专家学者认同政府必须顺应经济本身的发展规律,缩小东西差距、实现西部就地城镇化需要顺势而为;改变中国人口东密西疏的分布大势不太可能,但可在一定程度上对人口分布进行适当调整和引导。
4.自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北京加快产业转移和非首都功能疏解,天津、河北主动承接。然而相关调研发现,在相关规划文件尚未公布的情况下,“谁跑得勤快,项目就给谁”成了承接地“招商竞赛”的潜规则。盲目争抢导致产业承接园遍地开花,也出现项目布局无序,同质化、重复建设较多的现象。
相关人士表示,当前正值“十三五规划”的酝酿发酵期,在协同发展的整体要求下,国家有关部门及京津冀三地,应对区域产业布局及分工协作进行整体谋划,划定功能分区,以规划引导重大项目转移和落地,避免走回“分散发展”的老路。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河北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就达197家。这些园区大都打着“承接”概念赴北京招商,“僧多粥少”导致暗战频频。而这些产业承接园区大都缺乏清晰的产业发展定位,在规划上没有足够成熟的想法,对承接项目往往“饥不择食”。
北京市负责产业外迁的相关部门一年来感触颇深:从河北过来进行招商对接的产业园区可谓纷至沓来,“前脚刚送走一波,后脚又来了另一波,而且还是在同一个辖区内的。”
“我们在北京设立的项目招商对接办公室,隔壁就是另一个临近县的对接办。”河北省唐山市某工业区管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在和北京的一些产业项目对接时,经常会遭到“邻居”的明争暗抢。
北京某大型环卫项目原本计划落户河北省某县环保产业园。他们看中的是该县的区位优势和产业配套基础。“原材料基地和重要的合作伙伴都在这里。”但临近的另一家开发区却执意通过领导施压,争取该项目到当地落户。在市场主导和行政干预的夹缝中,这家企业左右为难。
产业承接园盲目争抢项目,导致产业同构、重复性建设的现象颇为突出。业内认为,重复的建设和对资源的争夺使区域内的竞争大于合作,过度竞争不仅增加了区域内每个经济体的发展成本,也可能削弱区域整体竞争力。
前言/序言
《申论实战精要:高效通关与深度思维》 一、本书核心价值 在竞争激烈的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中,申论作为考察考生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科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书并非简单堆砌考点,而是旨在帮助考生构建一套高效、系统、且具有深度思维的申论备考体系。我们深知,申论的考察不仅仅是技巧的运用,更是思维的训练。因此,本书从“考什么”、“怎么考”、“如何答”三个维度出发,为考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帮助考生在有限的备考时间内,最大化提升申论成绩,从容应对各类题型,展现出卓越的综合素质。 二、内容体系与深度解析 本书的编写紧密围绕申论考试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力求做到内容全面、逻辑清晰、指导性强。我们摒弃了陈旧的套路式教学,而是将重点放在培养考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上。 (一)申论本质与命题趋势深度透视 考试定位与考察能力解读: 深入剖析申论考试的根本目的,即考察考生对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对基层工作的体察以及运用文字进行有效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将考试能力分解为: 阅读理解与信息提取: 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关键信息、隐含意义。 分析概括与综合判断: 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评估影响、提出对策。 文字表达与逻辑组织: 条理清晰、语言准确、观点鲜明、论证有力。 政策应用与文字创新: 将政策精神与具体问题相结合,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并能用规范、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时代背景下的命题热点: 结合当前国家发展战略、社会转型焦点、以及辽宁省地方发展重点,梳理申论命题的潜在热点领域。例如: 高质量发展与区域协调: 围绕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东北振兴、辽宁省产业升级、营商环境优化等。 社会治理与民生保障: 关注基层治理创新、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均等化、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社会管理、就业创业、教育医疗等民生议题。 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 探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可持续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等。 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 分析大数据、人工智能在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以及科技创新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文化自信与文明传承: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依法治国与公正司法: 关注法治政府建设、公平正义的实现、以及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 政治文明与党的建设: 理解党的创新理论,把握党的最新政策精神。 题型演变与应对策略: 分析申论题型的演变趋势,从传统的归纳概括、对策建议,到更具挑战性的材料分析、文章写作,乃至跨材料分析、漫画解读等。针对不同题型,提供具有前瞻性的解题思路和应试技巧。 (二)核心能力训练:构建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本书不只教授“写什么”,更强调“怎么想”。我们致力于帮助考生构建一套强大的思维体系,使之能够灵活应对各种申论考题。 1. 精炼阅读与信息提炼: “抓大放小”的阅读法: 训练考生快速抓住材料的核心要义、主旨观点、以及不同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关键词”与“关联词”识别法: 掌握识别材料中关键信息点,以及理解材料内在逻辑的关键。 “多维度”提取法: 训练考生从不同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有什么影响)提取信息,构建全面的认知框架。 针对性提炼训练: 结合不同题型要求,如“概括要点”、“分析原因”、“提出对策”,进行精准的信息提取训练。 2. 深度分析与逻辑推理: “问题导向”的分析法: 引导考生从材料中识别问题,并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根源、发展过程、潜在影响。 “因果分析”的思维链: 学习运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链条,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对比分析”的视角: 引导考生通过对比不同案例、不同政策、不同观点,发现问题、提炼规律。 “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视角: 训练考生将具体材料置于宏观政策背景下进行分析,同时也能从微观层面挖掘问题。 “辩证思维”的应用: 强调在分析问题时,避免片面性,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并能在对策建议中体现平衡性。 3. 精准表达与逻辑组织: “结构化思维”的骨架: 教授如何搭建清晰的文章结构,如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使文章条理分明。 “语言锤炼”的艺术: 强调语言的准确性、规范性、简洁性,以及如何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来增强表达效果。 “观点提炼”的技巧: 训练考生将分析出的信息转化为清晰、有力的观点,并用事实和逻辑进行支撑。 “谋篇布局”的策略: 讲解如何在写作前进行整体构思,确定写作思路、重点和篇幅分配。 (三)实战演练与精进提升 本书不仅提供理论指导,更注重实战演练,帮助考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1. 精选历年真题与模拟题分析: 深度解析: 对历年辽宁省及其他省份的优秀申论真题进行深度剖析,讲解命题意图、材料特点、答题要点、阅卷标准等。 解题思路示范: 提供详细的解题思路和步骤,展示如何从材料出发,层层递进,最终形成高质量的答案。 优秀范文赏析: 精选高质量的申论范文,从结构、语言、观点、论证等方面进行点评,帮助考生学习借鉴。 2. 分类题型专项训练: 归纳概括题: 教授如何提取要点,区分不同层次的要点,并进行条理化呈现。 分析原因题: 引导考生深入挖掘问题产生的多方面原因,并进行分类整理。 对策建议题: 教授如何根据材料和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创新性的对策。 综合分析题: 训练考生对材料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形成全面、辩证的认识。 宣传阐释题/应用写作题: 教授各类应用文体(如讲话稿、通知、报告等)的写作规范和技巧,以及如何将政策精神融入其中。 文章写作题: 重点指导考生如何审题立意、构思框架、展开论述、提升文采,写出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的申论文章。 3. 模拟演练与效果评估: 高仿真模拟题: 提供与真实考试难度、题型、材料风格相近的模拟试题,帮助考生熟悉考试节奏,检验学习成果。 自查自纠指导: 提供详细的评分标准和答案解析,指导考生进行自我评估,找出不足,及时改进。 三、本书特色亮点 紧扣时代脉搏: 内容紧跟国家政策和时事热点,确保考生掌握最新、最 relevant 的考试信息。 强调思维训练: 区别于传统的技巧传授,本书更侧重于培养考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授人以渔”。 体系化与条理化: 构建完整的申论备考体系,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层层递进,条理清晰。 实战导向: 大量运用真题和模拟题进行解析和训练,让考生在实战中提升能力。 专家视角: 融合了多年教学经验和考试研究成果,力求为考生提供最权威、最科学的备考指导。 语言精炼,易于理解: 避免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复杂的申论原理和技巧。 注重方法与技巧的结合: 在强调思维训练的同时,也提供切实可行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帮助考生事半功倍。 四、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所有参加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考生,尤其适合: 申论基础薄弱,希望系统学习申论知识和技巧的考生。 对申论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入手备考的考生。 希望提升申论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考生。 追求高效备考,希望在有限时间内最大化提升成绩的考生。 结语 《申论实战精要:高效通关与深度思维》将是您在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备考道路上的得力助手。我们相信,通过本书的学习,您不仅能掌握申论答题的精髓,更能培养出卓越的分析能力和文字功底,最终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实现公务员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