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廷黻是近代學者中光彩照人的一位
中國近代史研究開拓者,中國外交史學科奠基人
蔣廷黻是民國時期學者從政成功的一位
中國一任常駐聯閤國代錶,國民黨官員中“知外交的人”
首度公開
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蔣廷黻照片、中英文手劄、個人資料
蔣廷黻生平及著述年錶簡編
蔣廷黻傳記資料知見錄
本書是蔣廷黻退休後在哥倫比亞大學口述自傳的中文譯本。
追隨蔣廷黻的迴憶,讀者可領略湖南城鄉清末到民國的人文變遷;感受作為非官派留學生在美半工半讀的艱難,如體力勞作換取食宿的艱辛,上門推銷圖書卻一無所獲,在餐館打工收到女友母親小費的窘迫,等等;還能清晰看到蔣廷黻在哥倫比亞大學所接觸到的學者及其觀點,如何影響到蔣廷黻一生的學術思想和政治理念。
跟隨蔣廷黻的國內外遊曆,讀者還可以遍觀30年代的蘇聯、英、法、納粹德國等國傢的政治和社會狀態,也可以瞭解民國時期獨具魅力的北平、貧睏卻偉大的西安,以及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風貌,乃至戰前東北的經濟繁榮和內部矛盾等。
隨著蔣廷黻的工作,讀者可以瞭解南開和清華曆史係的創建和完善,以及中華民國軍政府行政機關行政院公務係統的繁瑣和僵化。
人物方麵,除有知遇之恩的蔣介石及諸多國民黨高層官員外,書中還提到一起創辦《獨立評論》的友人鬍適、丁文江等,其他如張伯苓,羅傢倫、魯迅、張學良、楊樹達等,著墨不多,卻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側影。
本書除蔣廷黻本人迴憶錄外,特邀?請著名學者馬勇老師撰寫近五萬字導讀,從蔣廷黻所處時代背景齣發,迴溯蔣廷黻求學過程中所見、所思、所讀,追尋蔣廷黻曆史研究的方法、觀念和政治思想的源頭,使讀者在閱讀蔣廷黻迴憶錄時,不僅僅流於錶麵,更能認識到作為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代錶的蔣廷黻於中國近代曆史所具有的意義;並期待通過蔣廷黻,重建一個更完整更客觀的中國近代史的學術史。
附錄一“蔣廷黻生平及著述簡易年錶”??為?第一份、也是獨一一份較為完整的蔣廷黻著述年錶;附??錄??二“蔣廷黻傳記資料知見錄”則搜羅瞭海內外所見有關蔣廷黻傳記的文章、專著,所為後人研究蔣廷黻提供瞭便利;附錄三“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蔣廷黻資料”則收入瞭部分蔣廷黻中英文手劄、個人資料和遺著等。另配有14幅高清照片作為插圖。
蔣廷黻(1895-1965),著名曆史學傢,民國時期外交傢,湖南寶慶人。1911年由教會資助赴美求學,先後就讀於派剋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獲哲學博士學位。1923年迴國,先後任教於南開大學和清華大學,任南開大學曆史係主任、清華大學曆史係主任兼文學院院長,在任期間進行瞭一係列改革,奠定瞭南開大學和清華大學曆史係的地位。1932年,提議並與鬍適等共同創辦《獨立評論》雜誌,品評時政,引起蔣介石的注意。1935年以非黨員的學者身份從政,曆任行政院政務處長,駐蘇大使等職。1945年被任命為中國駐聯閤國常任代錶,1961年改任颱灣“駐美大使”。1957年,當選為颱灣“中央研究院”人文組院士。1965年10月病逝於紐約。
作為曆史學傢,蔣廷黻重視中國近代對外關係史檔案資料的整理工作,編有《近代中國外交史資料輯要》(上、中兩捲),於中國近代外交史研究有首創之功;其代錶作《中國近代史》,為中國近代史研究建構瞭一個分析框架和話語係統,是近代史科學化研究的開山之作。
蔣廷黻為我們重構瞭一個全新的中國曆史敘事,使我們知道近代中國的全部問題淵源有自,並不可怕。蔣廷黻本可以像司馬遷那樣潛心著述,藏諸名山,以待來者,可是他又期待像張騫那樣摺衝樽俎,為國立功。學術上的野心、企圖並未全部實現,甚為可惜;而政治上的缺憾是他遇到瞭一個特殊的曆史時代,甚至沒有機會像他的前任顧維鈞、顔惠慶那樣為大國代言。(馬勇)
蔣廷黻是中國學人從政的一個榜樣——一個“清高”的、“光榮”的、“最後一個機會”的、“有很大貢獻”的一個準樣品。在撼軻顛沛的中國官場上,多少從政的學人都愁眉不展瞭,蔣廷黻在此必然是個例外,也應該是個例外。唯有他的例外,纔能延續中國學優則仕的一個傳統,我們這些人雖不做官,但也不希望中國傳統上這一脈香火在他身上“及身而絕”,因為倉庫裏盡管沒有貨色,櫥窗裏卻不可沒樣品。中國的讀書人,請來看這件樣品!(李敖)
蔣廷黻“為中國近代史建立瞭一個科學的基礎,這個基礎不隻是建築在若乾原始材料上,更要緊的是他發展的幾個基本觀念。”(李濟之)
蔣廷黻:學術抱負與政治缺憾 馬勇
譯者序…………………………………………………………………………1
第一章 我的先人和老傢……………………………………………………1
第二章 傢人和鄰居…………………………………………………………9
第三章 啓濛時期(一九○一——一九○五)……………………………16
第四章 新學校、新世界(一九○五——一九○六)……………………26
第五章 教會學校時期(一九○六——一九一一)………………………35
第六章 留美初期(一九一二——一九一四)……………………………45
第七章 四年美國自由教育(一九一四——一九一八)…………………55
第八章 赴法插麯…………………………………………………………64
第九章 哥大研究與華盛頓會議…………………………………………73
第十章 革命仍須努力……………………………………………………85
第十一章 國內遊曆(一九二三——一九二九)…………………………103
北 平……………………………………………………………………103
西 安……………………………………………………………………106
上海、杭州、南京………………………………………………………110
東 北……………………………………………………………………112
第十二章 清華時期(一九二九——一九三四)…………………………120
第十三章 “九一八事變”與《獨立評論》………………………………134
第十四章 赴俄考察與歐洲之旅(一九三四——一九三五)……………150
第十五章 行政院政務處長時期(一九三五——一九三六)……………170
第十六章 齣使莫斯科(一九三六——一九三七)………………………190
第十七章 戰爭的考驗……………………………………………………207
附錄一 蔣廷黻生平及著述年錶簡編……………………………………226
附錄二 蔣廷黻傳記資料知見錄…………………………………………240
附錄三 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蔣廷黻資料…………………………………245
一 蔣廷黻簡介…………………………………………………………245
二 蔣廷黻傳記提綱……………………………………………………258
三 蔣廷黻:我的個人生活……………………………………………261
四 蔣廷黻:我的政治生涯……………………………………………263
五 遺 囑………………………………………………………………268
蔣廷黻:學術抱負與政治缺憾
馬勇
在二十世紀晚期,蔣廷黻還是近代中國學術史上的一個“失蹤者”,1949年之前赫赫有名的曆史學傢,僅僅經過三十年的遮蔽,不僅從大眾記憶中消失,即便曆史學的專業研究者對蔣廷黻的印象也漸漸模糊。瀋渭濱先生1999年這樣寫道:“現在的年輕人,對蔣廷黻這個名字,恐怕大多數是很陌生瞭。可是在新中國成立前,無論在學界還是政界,他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學界,他是著名的曆史學傢,先後做過南開大學曆史學教授、清華大學曆史係主任,以主張史學改革著稱於時;在政界,他是著名的外交傢,先後齣任國民政府行政院政務處長、駐蘇聯大使、駐聯閤國常任代錶,1949年後又一度作為颱灣當局駐美‘大使’。在國民黨政府的官僚群中,以‘知外交’聞名於世。”①
然而時移世易,在瀋教授說這番話之後僅十幾年,一度被籍籍無名的蔣廷黻梅開二度,成為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最受追捧的老一代曆史學傢之一。通過對“中國知網”的檢索,可知關於蔣廷黻的研究,呈逐年增長的趨勢:
2002年78篇
2003年126篇
2004年157篇
2005年193篇
2006年243篇
2007年247篇
2008年282篇
2009年288篇
2010年296篇
2011年344篇
2012年391篇
2013年394篇
2014年446篇
2015年388篇
2015年論文數量急劇下降的原因目前不太清楚,但截至2014年的十幾年,關於蔣廷黻研究論文逐年增長趨勢非常明顯。
論文數量的增長反映中國近代史、中國學術史研究領域對蔣廷黻的重視,而從讀書界的情形看,“蔣廷黻熱”似乎剛剛開始,他的那本僅僅五萬餘字的《中國近代史》被多個齣版社不斷改換由頭一印再印,一會兒自詡“全本”,一會兒自稱“未刪節”,一會兒是“紀念版”,一會兒是“彩圖增訂”。如此繁多的版本一方麵說明市場需求巨大,另一方麵暗示著蔣廷黻作品的引進太過單一,他的許多東西並沒有像鬍適、錢穆那代人那樣,係統且全麵在大陸再版。這是非常惋惜的。
最後的童生
正像許多研究者所意識到的那樣,近代中國的所有問題都是因為中西交通而引起,假如沒有西方人東來,沒有鴉片貿易,就不會有鴉片戰爭,不會有後來的變化,中國還會在原來的軌道上穩步發展,中國人還會享有日齣而作日落而息令西方人羨慕的田園生活,恬靜優雅。然而,因為西方人的東來,中國的一切都發生瞭改變。
對於近代中國的改變究竟應該怎樣看,這種改變對於中國來說究竟是好還是壞?一百多年來,史學傢存在各種各樣的議論,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西方人的東來就是殖民就是侵略,就是對中國的傷害。然而也有一部分史學傢不這樣認為,他們從世界史、全球史的視角,從人民本位的立場上提齣瞭截然不同甚至根本相反的看法,建構瞭一個完全不同的解釋體係敘事框架。這個解釋框架的提齣最重要的取決於時代因素,是新時代、新世界要求曆史學傢提齣新問題、新解釋。蔣廷黻就處於這樣韆載難逢的曆史轉摺期。
蔣廷黻生於1895年,極具象徵意義。那一年為甲午戰後第一年,也是《馬關條約》簽署的年份。假如說近代中國確有一個“數韆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話,那麼這個變局的具體年份不是1840,也不是1860,而是1894—1895年。
1840年,是近代中國政治史的開端,先前幾百年的中西問題至此訴諸戰爭。中國一戰而敗,開放五個口岸,擴大與西方的貿易,暫時緩解瞭幾百年不斷纍積的貿易失衡。但是,1840年的戰爭,以及1842年的《南京條約》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中西之間的矛盾,中國並沒有意識到西方東來是一個時代的開始,更不存在嚮西方學習的問題。於是在五口通商不到二十年,戰火再燃,英法聯軍長驅直入,占領京師,中國與西方諸國就此達成《北京條約》,進一步擴大開放,南部中國自沿海各地至長江中下遊流域,以及北方的天津、張傢口、庫倫等處,均開放為商埠。清政府還就此同意與西方諸國建立近代意義上的外交關係,互換公使。這是中國走嚮世界至關重要的一步,洋務運動就此發生,嚮西方學習,構建中國自己的近代工業,迅速成為近代中國的曆史主題。
1860年開始的洋務運動意義重大,是近代中國現代化的起點。然而從大曆史視角觀察,這場運動依然不能構成中國曆史的重要節點,還不是“數韆年未有之大變局”。因為此時的中國盡管開始瞭學習西方的步伐,也打開瞭久已封閉的國門,與世界交往,但此時的中國並沒有在西方強勢壓力下自怨自艾,顧影自憐,而是很坦然地學習西學之長,且不是像日本那樣囫圇吞棗,脫亞入歐,全盤西化。洋務運動時期的中國人看到後發優勢帶來的好處,這些好處均是中國隻變其末不變其本的結果,因而那時的中國人在經濟大幅增長的事實麵前,更不願意像日本那樣進行改革。因而此時的洋務運動還不能構成重大曆史節點。
三十年經濟增長毀於一旦,1894年一場局部的可控製的戰爭讓中國人猛醒,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中國人並沒有怨天尤人,更沒有隻記住仇恨,忘記教訓。知恥而後勇,中國人迅即踏上維新之路,嚮日本學習,重構一個近代國傢,這纔是“數韆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開啓,一個全新的工業化時代由此開始,而工業化必然帶來的社會變化、政治變化,對於那時的政治精英、知識精英而言,似乎還沒有完全準備好。蔣廷黻就在這樣的曆史節點來到瞭這個世界。
蔣廷黻齣生於湖南邵陽一個農村傢庭。從他的祖父開始,蔣傢在務農的閑暇,做點農村社會可以做的小生意,漸漸有瞭自己的一間經營鐵器的店鋪。蔣廷黻的祖父有三個兒子,大兒子為人很文弱,早年不幸染上瞭煙癮。老二即蔣廷黻的二伯父在童年時代曾接受過教育,也曾想過參加科舉考試,獲取功名。他們蔣傢還從來沒有一個有功名的人,二伯父雖然緻力於此,其結果卻屢試不中,名落孫山。
世代務農的傢庭要想走齣一個有功名的人,必須經過幾代人的積纍,二伯父自己無望金榜題名,但讀書讓他開闊瞭眼界,知道知識的重要,使他決心讓下一代好好讀書,希望他的子侄輩能夠實現這一代夢寐以求的理想。
蔣廷黻的父親排行老三,根據蔣廷黻的記憶,他的父親很有經商纔能,而且是一位民間領袖。蔣父晚年在當地做過商會會長,屬於鄉紳,為地方精英,在傢鄉享有極高威望,往往為鄰居排難解紛。蔣父還是一個務實的人,在洋務運動興起,工業化早期,特彆是《馬關條約》之後國門洞開時期,他認為經商是一種很好的正當職業,經商可以緻富,可以過上富足、快樂的生活,商人不再是傳統社會“四民”之末,而是社會進步的引領階級。按照蔣廷黻的說法,如果不是他二伯父極具主見,他和他的哥哥都會被蔣父安排到自傢的店裏學徒,將來做個生意人。蔣廷黻和他的哥哥後來有機會讀書,有機會留學美國,主要得益於他的二伯父堅定的意誌,“希望他的子侄,能夠努力讀書求取功名”①。
1901年,中國在經曆瞭義和團戰爭之後一切都在變。是年1月29日,正在“西狩”途中的清廷發布新政詔書,重新認同1895年以來的維新意識,重迴1898年開啓的改革之路,“舉凡朝章國故,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政財政,當因當革,當省當並,或取諸人,或求諸己,如何而國勢始興,如何而人纔始齣,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備始修”②,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在全國漸次開展,蔣廷黻這代人的成長自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或許因為大環境使然,蔣廷黻二伯父在這一年悄然辦瞭一所私塾,將蔣廷黻和他的哥哥蔣嶁,以及一些族人的孩子集中起來,並專門聘請瞭先生。此時盡管朝廷倡導新教育,但事實上,在邵陽這樣的地方,蔣廷黻兄弟的啓濛教育依然是很傳統的,主要是念書、習字兩件事。
自傢創辦的私塾條件有限,蔣廷黻兄弟在那兒讀瞭一年,1902年,就由其二伯父做主轉到附近一傢條件更好的私塾。蔣廷黻的舅舅是這所私塾的先生。舅舅本身雖無功名,但他的父親卻是一個有功名的人,而且大傢公認他很有學問。這所私塾有十幾個學生,蔣廷黻在這裏的學業依然是念書、習字兩件事。不同的是,前一年在上一個私塾已經熟讀瞭《三字經》,在這兒開始念《四書》以及一些詩文。
蔣廷黻兄弟在這傢私塾讀瞭兩年,二伯父又做主將他們轉到第三傢私塾。之所以這樣頻繁轉學主要是因為各私塾老師水平差異,大緻遵循從低到高循序漸進的過程。在第三傢私塾,蔣廷黻兄弟開始學習《五經》及《資治通鑒》,他們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背誦經書上。此外,習字仍然繼續,新增加的事情,就是作文。
舊的私塾教育確實枯燥無味,學生的目的就是為瞭科舉考試。然而,二十世紀初年的中國政治變化太快,蔣廷黻經過五年私塾苦讀之後,中國的科舉製度卻被廢棄。蔣廷黻不期然成為科舉時代最後的童生——他們沒有參加上科舉考試,但是他們卻係統接受瞭傳統教育,這對於他們後來的事業至關重要。幼年習字的童子功讓這一代人擁有科舉時代文人的儒雅,遠非後來新教育體製下一般讀書人所能達到的程度。死記硬背、囫圇吞棗式地閱讀四書五經以及曆代重要經典,對於這些學子來說固然殘忍,但與後來新教育背景下的人纔相比,他們對古典的熟悉度,為傳統社會的最後一批,又是新時代新知識人中最具有古典情懷的一批人。與蔣廷黻同時代的蔣夢麟具有相同的經曆,他在後來成為很有成就的教育傢。蔣夢麟對死記硬背的私塾教育並不完全否定,他認為,“在老式私塾裏死背古書似乎乏味又愚蠢,但是背古書倒也有背古書的好處。一個人到瞭成年時,常常可以從背的古書裏找到立身處事的指南針。在一個安定的社會裏,一切守舊成風,行為的準則也很少變化。因此我覺得我國的老式教學方法似乎已足以應付當時的實際需要”①。
新時代與新世界
科舉製度是中國文明的一大創造,是文官製度的開始。
“朝為田捨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適當的社會流動性保證瞭社會活力,下層社會通過某種方式躋身上層社會可以讓政治統治更穩定。
科舉製度是一個並不太壞的人纔選拔製度,國傢並不對基礎教育進行人為乾預,隻是通過用人考試錶達文化的方嚮。學在民間,因而使中國文明在過去時代一直保持必要的創造力。但是到瞭近代,西方工業革命的發生,極大提升瞭社會生産能力,需求更大的市場,西方勢力東來,終於將中國引嚮瞭變革之路。
從後來的觀點看,我們當然知道工業革命所需要的教育絕對不是科舉,不是蔣廷黻在私塾中熟讀的四書五經,不是那些儒傢的道理。中國學習西方步入近代,構建自己的近代工業,理所當然應該像日本在明治維新初期那樣不遺餘力創建自己的新教育。
然而,當十九世紀晚期中國開始嚮西方學習時,中國沒有這樣做。這裏麵的原因很復雜,但是一個明顯的傾嚮是,那時的知識精英、政治精英,錯誤地以為科舉製度類似於近代教育製度,所不同僅在內容,而不在形式。因而從那時開始,中國人緻力於“改科舉”,試圖將西方近代學術注入科舉考試,結果讓中國新教育的發生推遲瞭近半個世紀。1901年的新政,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新教育,然而由於科舉依然為取士的主要路徑,新教育的推展格外睏難。1903年3月,張之洞、袁世凱建議朝廷逐年遞減科舉取士指標,直至最終廢除。在他們看來,“科舉一日不廢,即學校一日不能大興;將士子永遠無實在之學問,國傢永遠無救時之人纔;中國永遠不能進於富強,即永遠不能爭衡於各國”①。
袁世凱、張之洞期望逐步減少科舉取士的員額,讓新教育盡快成長起來的想法固然善良,但效果不佳,各省學堂仍然睏難重重。經費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還是科舉未停,天下士林謂朝廷之意並未專重學堂。而恰當此時,日俄戰爭爆發,日本在不到十年相繼戰勝歐亞兩個大帝國,事實教訓瞭中國人,必須踏踏實實學習日本,必須像日本那樣重建包括教育在內的一套全新製度,漸漸成為朝野共識。1905年8月31日,袁世凱、趙爾巽、張之洞聯銜奏請“立停科舉以推廣學校”。②兩天後,朝廷批準瞭這項建議,科舉製壽終正寢,新教育終於獲得迅猛發展。
蔣廷黻的二伯父格外關注子侄輩的教育,原本期望他們在科舉的路上有所斬獲。現在朝廷既然不再組織科舉考試瞭,那麼讓這些子侄在舊式學堂、私塾中讀書也就毫無意義瞭。國傢必須改革,學子也必須根據變化瞭的情形調整自己的方嚮。鑒於朝廷的新政策,1906年春,蔣廷黻二伯父毫不猶疑地將蔣廷黻兄弟送往省城長沙接受新教育。③
長沙是湖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此時的長沙已經深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許多商店陳列著五光十色的外國貨,人們的生活方式也趨嚮於洋化。
在長沙,蔣廷黻兄弟就讀的第一所學校為明德小學。明德小學分小學與中學兩個部分,課程設置與蔣廷黻兄弟在鄉下私塾很不一樣,有國文、數學、修身、圖畫、自然、體育,這是全新的教育體製,因而蔣廷黻兄弟隻能從頭開始,重迴低年級就讀。
蔣廷黻兄弟在明德小學隻讀瞭一個學期,二伯父就認為這個學校虛有其錶,英語、數學水平不夠好。二伯父認為,所謂新教育,就是英語與數學,這些知識起源於西方,因而西方人辦的學校在這方麵一定比中國人辦得好。二伯父已經預感到一個新中國終將誕生,沒有英語、數學,在新中國將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更不要說齣人頭地,光宗耀祖瞭。基於這樣的認識,蔣廷黻兄弟在二伯父的安排下,於1906年鞦季開學時轉至美國長老會設在湘潭的益智中學,開始接受比較西方化的近代科學教育。
在明德小學、益智中學那幾年,正是中國政局急劇動蕩的年份。明德小學與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有關聯,校園裏充滿著革命氣息。革命令人感到迷惑、浪漫、興奮,湖南人的自負、激進,體現在這句名言中:“中國若是德意誌,湖南定為普魯士。”蔣廷黻此時年齡雖小,但在革命氣氛感染下,也清楚地意識到:“所有中國青年都應該努力用功,以備將來為國犧牲。”①中國必將發生巨變,青年應該為巨變做好準備,迎接新世代,擁抱新世界。
在益智中學,蔣廷黻與外國教師有密切接觸,係統接受瞭近代科學的洗禮,五年時間一直有算數、代數、幾何、英語、西洋史等課程,從而使蔣廷黻對世界,對知識建立瞭全新的認識,漸漸萌生並堅定瞭留學西洋的信念。
1911年春天,蔣廷黻不幸染病。在患病的幾個星期裏,益智中學的外國老師林格爾夫人像護士一樣照看著他,並在夏季陪同蔣廷黻至牯嶺避暑,藉以休養。在牯嶺,蔣廷黻通過林格爾夫人結識瞭更多的傳教士,並最終答應林格爾夫人受洗,成為一名基督徒。
在牯嶺療養的時候,正是中國革命風起雲湧的關鍵時期。蔣廷黻此時年齡不過十六周歲,但受革命風潮的影響,相信中國實在需要一場革命,而且相信革命很快就會到來,並且一定會成功。林格爾夫人以及其他傳教士認為革命很危險,往往建設少破壞多,中國應該盡量避免革命,減少破壞。
蔣廷黻的預感是對的。鞦季開學不久,武昌起義爆發,湖南很快受到直接影響,林格爾夫人擔心革命可能要持續一段時間,因而決定暫時關閉學校,返迴美國一段時間。
林格爾夫人的思考啓發瞭蔣廷黻,他由此想到瞭法國和美國革命,任何一場革命都是一個漫長階段,如果蔣廷黻繼續留在中國,那麼他可能會因為這場革命而耗掉七年或者甚至二十五年的時間,靜待革命過去再讀書。基於這樣的分析,蔣廷黻請求林格爾夫人迴美國時將他帶去讀書,待革命過後再迴中國。
對於蔣廷黻的請求,林格爾夫人爽快答應瞭,他們一起順流而下趕赴上海,並在那兒辦理護照,準備衣服,等待船票。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清政府與南方的革命黨以及反叛的新軍達成妥協,一場貌似需要數年的革命迅即結束。形勢突變讓林格爾夫人放棄暫時返迴美國的計劃,而蔣廷黻卻義無反顧隻身前往大洋彼岸。那是一個陌生的新世界,又是蔣廷黻熱切嚮往的新世界。
以史學參與曆史創造
一路奔波,一路辛苦。蔣廷黻經日本抵達檀香山。1912年2月11日,蔣廷黻乘坐的輪船抵達舊金山,並從那兒登岸,然後通過基督教青年會聯係,密蘇裏派剋維爾派剋學堂允許蔣廷黻入學。
派剋學堂是一所半工半讀的學校,蔣廷黻在那裏一邊讀書,一邊做工,做工的收入充膳宿費。後來,蔣廷黻也到附近教堂、民間團體演講,多少也有一些收入。演講的內容大部分都是他的傢庭、在中國的讀書情形。
1913年,蔣廷黻獲得瞭湖南省省長奬學金,數目可觀,每月八十美金。有瞭這筆收入,蔣廷黻資助他哥哥來美國留學。1914年鞦,蔣廷黻離開派剋維爾,前往俄亥俄歐柏林學院。
蔣廷黻轉學歐柏林學院的時候,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國際形勢正在發生急劇變化。戰爭開始,蔣廷黻對交戰雙方不偏不倚,但隨著時間推移,他漸漸同情英法比。戰爭進行到第二個年頭,蔣廷黻在歐柏林加入後備軍官訓練團,並熱切期待進入美國軍事訓練營,或西點軍校,但因為視力不適宜於當兵,蔣廷黻漸漸放棄這一想法,繼續留在歐柏林學院讀書。
此時,中國政治也處在急劇變化重組中。“救中國”的念頭也一直潛伏在蔣廷黻的意識中,時隱時現,他如飢似渴選修多門自然科學課程,接受瞭嚴格的科學方法訓練。這些訓練不是死記硬背教科書的條文、公式、規律,而是觀察世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些訓練讓蔣廷黻終身受用。他後來“從事曆史研究時,堅持從史料中得齣結論,憑史料說話;從政後,也極重視實際觀察,不少問題錶現瞭獨立識見”①。
廣泛的閱讀,特彆是對歐美文學、曆史的閱讀,使蔣廷黻的思想認識也在漸漸變化,對於未來職業也悄悄有瞭不一樣的想法。他開始認為,辛亥革命給中國帶來瞭巨大變化,革命似已成功,但卻正如後來事實所顯示的,革命後果造成軍閥割據。中國連綿不絕的內戰所引起的各項問題深深刺激瞭蔣廷黻,他漸漸覺得應該從曆史上尋找中國問題的齣路,從曆史上說明這些變動背後的深層原因。然而,歐柏林學堂的曆史課讓蔣廷黻相當失望。他覺得,歐柏林曆史係的課程設置不能有助於他將來在中國從事政治工作。上課時很枯燥,但蔣廷黻私下卻讀瞭許多德意誌、意大利的曆史,對俾斯麥、加富爾、馬誌尼等人的政治經曆、政治思想崇敬、景仰,希望將來有一天學成歸國能夠有機會像這些政治傢那樣從事現實政治,引領中國的進步,創造曆史,建設一個富強文明民主的新國傢。
蔣廷黻在歐柏林的四年大學,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相始終,對於威爾遜總統領導各國反對同盟國,以及同情中國學生,蔣廷黻發自內心錶示認同,他相信國際正義一定能夠戰勝邪惡,相信中國如果能夠很好把握住這個曆史機遇就一定會改變先前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坦然步入世界民族之林。
中國政府在戰爭接近尾聲時宣布參戰,並與協約國達成一項協議,同意招募十五萬勞工前往法國。與此相配閤,中國學生青年會也募集一批誌願者前往法國戰地勞工營中鼓勵士氣,蔣廷黻接受邀約參加瞭這項工作,並於1918年夏橫渡大西洋來到法國。
在巴黎和會召開期間,蔣廷黻數度赴巴黎,通過各種方式關切中國問題在和會上的進展。他對和會將山東權利轉讓給日本深感震驚,像許多中國知識人一樣,對一嚮主張全世界人民自決的威爾遜實在不解。
離開法國前,青年會召集所有在軍中服務的人員開會,討論法國工作經驗與未來中國工人福利問題。討論的結果,産生瞭一個集體教育運動。這個運動的領導人為晏陽初。晏陽初認為,要想提高識字率,就必須極大簡化漢字,教育傢應該找齣一韆個最習用的字,以便工人可以在三個月學會。晏陽初後來迴國繼續瞭此項實驗,此即後來“平民教育運動”的緣起。①
1919年6月9日,蔣廷黻與晏陽初等同乘海輪離法赴美繼續求學。②晏陽初返迴耶魯大學,蔣廷黻則進瞭哥倫比亞大學讀研究生。哥大是蔣廷黻留學西洋的最後目標,他在國內的時候就曾期望進入這所名校。
剛進哥大時,蔣廷黻曾想專攻新聞,想成為中國報界大亨,以言論左右中國政治。但當他真的進入新聞學院讀書之後,漸漸感到新聞專業對政治的理解太過錶象,無法深入。為瞭左右政治,必須懂得政治;要想懂得政治,必須專攻政治科學。一個學期後,蔣廷黻改修政治。但是不久,蔣廷黻又發現政治科學的局限性,政治科學所講的政治,是理論的而非實際的。他的結論是,要想獲得真正的政治知識,隻有從曆史入手。有瞭這層覺醒,蔣廷黻又從專修政治改為專修曆史。
在哥大,蔣廷黻的曆史觀逐漸成形。在這個過程中,給蔣廷黻深刻思想影響的教授很多,但影響最大且對蔣廷黻畢生曆史觀具有決定意義的無疑首推沙費爾德(William R. Shepherd)教授。沙費爾德在哥大講授“歐洲發展史”,詳細描述瞭歐洲在十六、十七、十八世紀嚮外擴張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西班牙人占領瞭南美,英國人統治印度,十九世紀末歐洲人瓜分非洲。這些既成的曆史事實毋庸置疑,但問題在於,歐洲人嚮外擴張的哲學基礎是什麼,是對還是錯?利益、政治力量、傳教、昔日的英雄主義等,在這些擴張進程中各自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歐洲人將自己的文明帶到新發展的地區,另一方麵,歐洲人也從占領地區學到瞭許多新事物,開始瞭解歐洲之外的新動物、新植物和新社會。這些社會都有自己的傳統、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們有些雖然不如歐洲,有些的確很好。因此歐洲人在知識方麵能夠有機會和歐洲之外的地區進行比較,並能對整個人類生活和物質實體及現象有所瞭解。如果說歐洲人不嚮外發展,科學的新生幾乎是不可能的。甚至法國的革命哲學,如果不是因為歐洲人進入其他社會,也不會發生,盡管這些歐洲人新進入的社會有些非常原始,有些相當古老。但正是不同文明之間的比較、融閤,刺激瞭新的東西。
因為讀瞭作者的中國近代史,很受鼓舞和啓迪,對作者生平起瞭興趣,所以買瞭此書,好評。
評分新星齣版社這一套書很不錯,裝幀簡單亮眼,內容也很好,蔣廷黻這本是他的自述,非常值得一讀!
評分看個書有啥好評價的?看書就是想看就看!因人而異。
評分存著看
評分及時收到,民國風,好好感受一下
評分還沒有看過。。。。。。
評分好書,看過好多人的評價纔決定入手的。
評分裝幀很好,內容也好,嚮大師緻敬!
評分新星齣版社的新坑。不知道蔣夢麟迴憶錄是不是這個係列的,為何看圖片書脊沒有編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