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南北风物里的四时节气

廿四:南北风物里的四时节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青简 著,青简 摄影
图书标签:
  • 风物志
  • 二十四节气
  • 传统文化
  • 民俗
  • 自然
  • 生活
  • 散文
  • 游记
  • 中国文化
  • 季节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922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853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未读·文艺家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雅致纸
页数:212
字数:133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人气摄影师青简完美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继一组“二十四节气”摄影作品掀起了“节气热”后,作者始终怀着对国人古老智慧的敬意,用镜头赋予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节气新意蕴。这也是作者将有关节气的摄影文字作品首次出版,是继《江南》、《梦里水乡》后的第三部精心之作。

★不一样的“节气歌”,感受时光流转之美的同时体验二十四地风光:作者行万里路,遍及南北,捕捉二十四节气的物候变化,用婉约清丽的文字记录下点滴感触。书中收录120余张精选摄影作品,值得留恋传统岁时节令、热爱自然、懂得生活的人细细欣赏。

★小开本精装,轻巧精致,随书附送一枚书签,美观实用。


内容简介

《廿四:南北风物里的四时节气》是一本散文、摄影集,是作者背上背包,拿起相机,踏上一次次旅途,记录下来的南北各地的二十四节气。全书一共分为24章节,以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写了二十四个地方的景致,每篇文章都配以数张记录当地风物的摄影图片。有惊蛰时樱花烂漫的大理,有小暑时呼伦贝尔草原爽朗的夏季,有白露时节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茶峒,也有大寒时节仿佛天地白头的东北林区……本书除了诗情画意与人文关怀兼具的摄影作品之外,还配以冲淡隽永的旅行随笔,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作品。

作者简介

青简,本职医生,准专业摄影师,行走与书写的爱好者。她之前拍摄的一组“二十四节气图”摄影作品网上疯传,被赞为“美得让人窒息”,曾被知名摄影网站评为年度受欢迎组照。文字及摄影作品曾发表于多家媒体,并著有个人摄影散文集《江南》及《梦里水乡》。

目录

序言:时光与我,携手同行 i

立春:国清寺访梅 003

雨水:廊桥梦 010

惊蛰:南诏花事 018

春分:春到石潭 028

清明:太湖烟波 036

谷雨:岩韵茶香 044

立夏:苏园 055

小满:黔桂行 062

芒种:晴雨浮梁间 070

夏至:雾岛荒村 077

小暑:草原 084

大暑:雪域云踪 092

立秋:鲤城记 103

处暑:北国的夏末 111

白露:边城 119

秋分:丝路废城 126

寒露:阿泰勒之秋 135

霜降:风雪色达 142

立冬:迟来的冬 153

小雪:追雪记 161

大雪:晋西南没有雪 169

冬至:那年雪乡 177

小寒:秣陵一日 185

大寒:天地白头的地方 193


精彩书摘

立夏:苏园



黎明伪装成一种鸟声,把你从夏天里惊醒。温柔清凉的吻那么短暂,阳光的脚步迅速雀跃起来,出门就能和它撞个满怀。五月开头的日子,连从树叶间露出的斑驳也总是悸动不安,酝酿着即将盛大的热情。很多次落花之后,土地开始变得丰厚起来,春天的影子并没有淡去,只是融化成每一颗会在正午前消失的露珠,或者在没有消失前被路过的蝼蝈喝了,鸣叫成一段有着透明光芒的白日梦。当我有点累,有点倦,有点痴狂,有点想你的时候,我就要去苏州。戏文里唱得好:“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到园林也没什么,最无奈是等我终于有空到了园林,才发现春色已逝。

要是去苏州,我会住钮家巷的平江客栈,虽然更富贵雅的花间堂探花府与更接地气的明堂青旅也都住过,却偏爱这座四路四进的江南民居。昔年的方宅与董氏义庄,平江路上第一座以客栈为名复活的老宅,在如今林立的精品酒店中反倒显得落寞,却正合了我心。我爱它逼仄少人的小院幽径,爱它疏于打理的花木深深,连会透风的格子窗,和关起来吃力又作响的木门也爱。

有雨的时候,看檐牙跌落细密的水滴,乱入空园花叶泣,闲敲黛瓦客心惊。可这惊大多也是惊喜的惊,又下雨了呀,想来晚上能伴着雨声做个滋润的好梦。雨是新的,晴是新的,晨曦与暮色被擦拭得闪亮,天空与大地之间的日子每天都鲜美多姿,连古老的屋檐也振动着翅膀。这个季节进入夏天的姿势是站立着的,它立得那么轻盈,以至于像是将要飞翔。一个天井之隔,便是熙熙攘攘的平江路,现下是不能去了,第二天放晴,逛园子才是正经事。

五月头上,园子里的绿意已深。木香与蔷薇虽然缀满墙头檐上,却已呈颓势,盛极之后的花叶懒散地垂在枝间,早就不堪细看,不消几番风雨,便是落红满地了吧,就好像酒到酣处,痛快了,接踵却是无限怅然,几许悲凉。苦楝倒是热闹,细花开在细叶上,颜色紫灰,像陈年米粒般不起眼,树下捡起放在手心,花蕊却是深深的血色,有不甘褪去的颜色与香气。二十四番花信风,至此方歇。该是榴花照眼的初夏尚在酝酿中,春花就来不及谢了,太匆匆,所谓“人间四月芳菲尽”,大约就是说的此刻。芳菲其实未尽,不过沉默片刻罢了,之后的夏花有时比春花更明艳。

每个园子都缺不了水,碧沉沉的鸭头绿,和春愁一样颜色。那些惊不起波澜的静水能包容旅人们所有的疲惫不堪,等到离去时,再还他满身的清凉无碍。游廊、画舫、亭榭的背阴处总能见到小憩与打盹儿的游人,湿热未起,趁着还有午荫的时节,做个赏心乐事的美梦。依稀不是梦,是真有吴侬软语传来,循声走去,花厅里一男一女,一把琵琶,一把三弦,低吟浅唱的是《枫桥夜泊》。蒋调的醇厚韵味,在半梦半醒的午后,把时光裹上了旧的味道,惆怅近乎停滞,心里的喜悦却像丝绸一样柔软而舒展。

走在园林中,不会遇见意外的惊喜,但总能浮现会心的微笑。也许是一声画眉的婉转,可能是一朵花开的笑颜,更或者只是一时风过的水光云影。但无论是什么,苏州都不是让你大快朵颐的英雄地,而是一个需要细嚼慢品的温柔乡。良辰美景皆是你,园林太美,春光又太短暂,衬得哪里都如断井残垣。

若你也想去,我建议一大早先赶去艺圃。虽处巷陌深处,需坐公交再转步行,非诚心之游人不可得,却有着简练开朗的气质,毫无繁琐堆砌的矫揉造作之感,不愧是我的最爱。暮春时节,还能遇见“满架蔷薇一院香”,看完也别着急,与延光阁里喝茶的老伯打声招呼再走。走不了几百米便是环秀山庄,小小园子也是仗着叠山大师戈裕良的手笔才敢称山庄,其旁的王鏊祠如今成了刺绣博物馆,虽是闺阁之物,几幅沈寿的绣品倒也不辱没文渊阁大学士。出门沿着景德路前行不久,右拐是马医科巷的曲园,也是俞樾故居,一座住宅与园林浑成一体的小园,勺水卷石,别有雅趣,在半亭里可以歇脚观鱼,绿枝不出墙,留待主人赏。只是几度沧桑,主人早就音问杳然。逛完曲园已近午时,正好去嘉馀坊的同德兴吃一碗枫镇大面,用肉骨、黄鳝骨、虾脑、螺蛳肉等鲜物吊成的白汤只有在五月初才能尝到,绝对是一年一度不容错过的舌尖盛宴。吃饱了走上几步,就到了怡园,也是个玲珑别致的去处,因为建造的年代最晚,算是博采众长。走得有点儿困了,就找个僻静的长廊假寐少时,游人鲜至的园子,风来叶落,花开鸟鸣,都恍若独享,哪怕是片刻的春梦也好。乘着天色还早,再坐车回平江路,耦园就藏在仓街小新桥巷,一宅两园的布局只此一家,驳岸码头有摇橹船陆续归来,即便摇着空船,老伯们兴致来时也会哼上几句小调。听橹楼上可别坐得太久,人道耦园亭榭好,独身无奈怯黄昏,这座沈氏夫妇偕隐的园子还是不宜独游,既近黄昏,不如归去。

四大名园之外,我更爱这些略少知名的小园,何况如今园林大多也不是它的本来面目了。造园这种本该是建筑师大展身手的地方,却在明清之际朝着两个迥然不同的方向渐行渐远。或是沦为商人们堆砌造作的炫富作品,或是成了文人们寄情遐思的避世之地。在汉宝德先生看来,理想主义与现实的冲突,造就了这些园林,也造成了明清江南“没有产生真正的建筑师,也终于没有发展出系统的建筑学”的遗憾。

《长物志》中“用一块石头造成‘太华千寻’的感觉,用一瓢水造成‘江湖万里’的气势……若不是有精神病,则必然是做白日梦”。可是晚明那样的社会,若没有建筑学也无甚大碍,没了白日梦可教这群心窍玲珑的文人如何去面对残酷现实,去抵挡精神的摧残甚至文化的洗劫。从环境设计角度来看,《园冶》里提到的“物情所逗,目寄心期”固然虚幻,“因借无由,触情俱是”也是胡扯,可是从山林到城市,计成想教给人们的,除了如何营造一个适合居住的园林,或许还有如何构筑一个历尽风尘后仍可栖息的心境。毕竟先要在乱世中保持尊严地生存下去,有人,才有园。

即使在今天,如果要择一城终老,我想会是苏州。小时候格外喜欢杭州的青山碧湖,年纪越大,愈发觉得苏州的粉墙黛瓦更有一种不动声色的韵味,仿佛看厌了湖山之后,只想在巷陌园林里简单生活。这样的时光安然静好,岁月无声胜我多语。


前言/序言

序言 时光与我,携手同行



在不能远行的日子里,回忆就是我的鞋,我踏着它走向山重水复。

年少的时候,懵懵懂懂过日子,春去夏来,花开了不过看一眼,雨来了不过撑把伞,几乎把所有精力浪费在无病呻吟里,何曾真正去感受一番四时变化之美。可能是自我意识觉醒得比较晚,直到近几年我才认真地去看一些风景,想一些事情。而在此之前,浪费过多少个美妙的季节,大约是不堪细数的。若能轻巧地说一句“不如我们从头来过……”,今时今日我也不会写下这些了。

时间与季节,有时想来真是最不可思议的事物。说一个吃货喜欢听的故事,在上海南汇乡下,有个叫下沙的小镇,会做一种传承已久的点心。下沙烧卖以当季新鲜的春笋、鲜肉和秘制猪皮冻为馅料,包在手工擀的薄皮里面,吹弹欲破,一咬就是满口鲜香。那时候,还没有人会用冬笋替代春笋做馅,所以谁也不知道,每年早春二月的哪一天晨光里,下沙老街上会飘起第一笼烧卖的香气;又在五月的哪一场大雨之后,曾经人头攒动的烧卖店只剩下铁将军把门。即使是下沙烧卖的传承人,也说不上明年什么时候会再回来,因为这一切都取决于春天什么时候带着春笋来到人间。

如今为了满足更多食客的需要,用冬笋替代春笋,下沙烧卖就能提早两个多月上市,即使在腊月里也能吃上热气腾腾的烧卖,舌尖的滋味和齿颊间的韧性,照理说应无二致,有些老饕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大约春笋略胜冬笋的,不止是鲜美的鲜,更是新鲜的鲜,说白了也就是所谓春天到来的仪式感。第一口春笋烧卖的味道,某种意义上,就和第一片变黄的叶子、第一场落下的雪似的,越来越不会被人们记住。毕竟现在只要愿意,反季的瓜果蔬菜都能买到,那么季节变换于我们而言还有什么值得多说的吗?说与不说,四时更替又何尝有过半分迟疑。

还是在多年以前,看到日本一组二十四节气的照片,又受到豆瓣上朋友的鼓励,就把那几年的照片也整理成了一组“二十四节气”,本是自娱自乐,意外传到网上竟颇受欢迎。在这个时间仿佛越来越易逝、而季节却越来越模糊的年代,不知从何时起,节气的话题开始那么受人欢迎,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它们像一个个蛰伏的小动物,似乎从来没有远离过,只是沉睡在我们身边,一旦你迈出寻找的脚步,就会被轻易惊醒,然后带着花开叶落的明朗颜色,与水涨云消的清新气息,扑进你的怀中,等待一场久别重逢的宠爱。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拍节气,有局限于一地的,也有遍布全国的,除了照片还有更诗意的画作。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杭州的网友,在微博上发了一组上班族的“二十四节气”照片,并写道“没法带着心情去旅行,一年四季只能望着办公室的窗外,风景还算凑合。大多数的照片都拍自于单位的厕所,就是那个我一直想搬进去办公的‘看得见风景的厕所’”,鉴于他礼貌地@了我,我也投桃报李地转发了此条微博,并评论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窗一风景,一厕一流年”。据说若是真正开悟之人,从一粒沙就可以看到所有山川,从一片叶就可以体味整个春天。世界于他们已经不再有行走的必要了吧?幸好我等愚钝,恐怕终其一生不会有这样的觉悟,所能做的一切恐怕只有抓紧,哪怕是一次远行也好。

其实无论我们是否在行走,时间永远走在我们之前。哪怕藏起所有的钟表,都无法阻止自己的第一道额纹与第一根白发。不知从何时起,我们不再敢开门看满院的月光,更惊怯于破晓的鸡鸣。孔子在川上喝了一口水后,便神清气爽地周游列国去了,只留下“逝者如斯夫”,至今仍不舍昼夜地从青丝流到白发。须知最蚀骨的无奈,不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不是“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也不是“红粉佳人皆骷髅”。因为那毕竟还有过美眷如花,人约黄昏,红粉娇颜。最悲哀的是还未曾享受,甚至还未曾感受到,却已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了。还好,还有时间,还没到那一步,至少我们还能去行走,去遇见更多的人与事,去告诉自己春天过去了,夏天也不错……

该来还是会来,该去依然会去,只是在来去之中,曾经这样不厌其烦地行走着,不是为了一些迟到的相遇或是先行的离别,只是为了多看一眼这个最好的也是最坏的世界。二十四段旅行记忆,与其说是我走过时光,不如说是时光与我,携手同行。

2016 年9 月3 日于上海



廿四:南北风物里的四时节气 序章:时间的脉络与大地的呼吸 在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中,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和生活智慧的凝结。它们如同一条条看不见的脉络,将天地万物的生长周期、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的生活节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春雨惊醒万物,到夏雷滚滚,秋风送爽,冬雪封冻,每一个节气都承载着独特的自然韵律和地方风情,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中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本书《廿四:南北风物里的四时节气》正是试图拨开历史的尘埃,以一种更为鲜活、细腻的笔触,去还原和展现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所呈现出的独特面貌。我们并非要进行枯燥的科普,也不是要罗列冰冷的节气数据,而是要深入到那些流淌在山川河流、生长在田间地头、融汇在民俗风情中的“风物”里,去感受时间的呼吸,去体会大地的脉动。 春之序曲:万物复苏与希望的播撒 当“立春”的微风拂过沉睡的大地,生命的苏醒便开始了。在中国北方,寒冷依旧,但冰雪之下已暗流涌动。人们会举行“迎春”的仪式,期盼着新一年的丰收。而南方,早已是生机勃勃的景象。油菜花如金色的浪潮般铺满田野,桃花、杏花争相绽放,将天地染成一片烂漫。 “雨水”的到来,滋润着北方的干涸,让大地开始有了柔软的触感。黄河两岸的农人,开始忙碌地整地、施肥,为即将到来的播种做好准备。而在江南水乡,“湿润”成为此时的主旋律,细雨蒙蒙,滋养着万物,也勾勒出如诗如画的水墨意境。 “惊蛰”时节,春雷滚滚,唤醒了蛰伏了一冬的生灵。北方广袤的黑土地上,人们开始抢时播种,玉米、小麦的种子被小心翼翼地埋入泥土,寄托着对未来的希望。南方,稻田开始蓄水,插秧的忙碌景象逐渐显现,农人挥汗如雨,勾勒出一幅幅充满活力的春耕图。 “春分”,昼夜均等,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到来。北方开始进入忙碌的春耕季节,各种农作物争先恐后地生长。南方则进入了“春耕春管”的关键时期,农民们精耕细作,确保作物的健康成长。此时,南北方在气候上的差异逐渐缩小,但各自独特的农事活动,却展现了地域文化的鲜明特征。 “清明”,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是扫墓祭祖的日子,是对先辈的追思。但它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意味着气温回升,雨量充沛,是春季作物生长的好时机。北方的麦苗在此时迅速拔节,南方的稻田也绿意盎然。同时,清明时节的郊游踏青,也成为人们亲近自然、感受春天生机的传统。 “谷雨”,顾名思义,是播种谷物的最佳时节。北方大地迎来了一场及时雨,为播种提供了有利条件。南方,更是春意盎然,万物蓬勃,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此时,各地都会有与“谷雨”相关的传统习俗,比如祭祀海神、品尝新茶等,都寄托着人们对丰收的美好愿望。 夏之热烈:生命繁盛与汗水的挥洒 “立夏”,宣告着夏天的正式来临。北方的草木葱茏,生机勃勃,气温逐渐升高,但仍有凉爽的微风。南方则开启了高温高湿的模式,骄阳似火,雷雨频繁。此时,人们开始感受到夏日的灼热,各种消暑的习俗也应运而生。 “小满”,意为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完全成熟。北方的麦子开始灌浆,即将迎来收获的喜悦。南方的稻谷也抽穗扬花,为秋季的丰收奠定基础。此时,许多地方会有“祭祀夏神”的习俗,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芒种”,是“有芒的作物”需要抢时播种或收获的节气。北方的大麦、小麦即将成熟,农民们开始了紧张的收割工作。南方则进入了水稻播种和插秧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忙”字当头的节气,农人必须抢抓农时,才能确保收成。 “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北方的白昼时间接近12小时,日照充足,有利于作物生长。南方的白昼时间更长,高温持续,对农事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许多地方会有“夏至祭地”、“消夏避暑”的习俗,人们开始以更积极的方式应对炎热。 “小暑”,虽然名为“小暑”,但天气已经十分炎热。北方的气温逐渐升高,阳光强烈,但仍有阵阵凉风。南方的天气则更加闷热,雷雨更加频繁。此时,许多地方的饮食习惯会发生改变,人们会开始食用清淡、解暑的食物。 “大暑”,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湿热最重的时期。北方虽然不如南方湿热,但也已进入炎热的夏季。南方则进入“蒸笼”模式,高温持续,让人难以忍受。此时,防暑降温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主题,各种消暑饮品和活动也随之流行。 秋之静美:收获喜悦与生命沉淀 “立秋”,标志着夏天的结束和秋天的开始。虽然天气依然炎热,但凉爽的秋风已悄悄来临。北方的大地上,麦子已经收割完毕,玉米、高粱等作物正在茁壮成长。南方,稻谷也逐渐成熟,一片金黄。此时,许多地方会有“贴秋膘”的习俗,人们开始通过进补来为冬天储存能量。 “处暑”,意为“出暑”,即炎热已经过去。北方的气温逐渐下降,秋高气爽。南方的暑热也逐渐消退,但仍有秋老虎的余威。此时,正是收获的季节,田野里一片繁忙景象,农民们忙碌地收割成熟的作物,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白露”,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天气转凉,露水开始凝结。北方的早晚温差加大,空气变得干燥。南方的暑气也基本消退,天气变得宜人。此时,许多地方会有“秋尝”的习俗,品尝当季的瓜果蔬菜,享受丰收的馈赠。 “秋分”,昼夜均等,是秋季的中点。北方此时已经进入了秋高气爽的宜人季节,大部分农作物也进入成熟期。南方也逐渐摆脱了湿热,进入了舒适的秋季。此时,是收获和播种的时节,农人忙碌而充实。 “寒露”,表示露水增多,渐寒。北方的气温明显下降,寒意渐浓。南方的气温也开始下降,早晚温差更大。此时,秋色渐浓,层林尽染,展现出迷人的秋日风光。许多地方会有“赏菊”、“登高”的习俗,感受秋天的静美。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表示开始降霜。北方的气温骤降,大地一片萧瑟。南方的气温也明显下降,进入了深秋。此时,许多地方会有“吃柿子”、“赏红叶”的习俗,迎接冬天的到来,也珍惜秋天的最后一份绚烂。 冬之蛰藏:寂静孕育与生命轮回 “立冬”,标志着冬天的开始。北方的寒冷已经真正降临,冰雪覆盖大地。南方也变得寒冷,但相较于北方,仍显温和。此时,人们开始“进补”,为身体储存能量,以抵御寒冷。农事活动也逐渐停止,大地进入了休养生息的阶段。 “小雪”,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降雪的可能性增大。北方开始出现小雪,但尚未形成积雪。南方气温也进一步下降,寒意更甚。此时,许多地方会有“腌制腊肉”、“储存冬菜”的习俗,为过冬做准备。 “大雪”,表示降雪量会比小雪时更大。北方大地被皑皑白雪覆盖,一片银装素裹。南方虽然降雪不多,但气温已非常寒冷。此时,大地进入了真正的休眠期,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在许多文化中,冬至标志着一阳的开始,预示着春天即将来临。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南方则有“冬至吃汤圆”的习俗,都寄托着对团圆和新开始的期盼。 “小寒”,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天气越来越寒冷。北方的严寒已经到来,气温持续下降。南方的寒冷也达到了一个高峰。此时,人们更加注重保暖,室内活动也逐渐增多。 “大寒”,是一年中天气最寒冷的时期。北方更是滴水成河,寒风刺骨。南方也进入了最严寒的阶段。此时,大地一片寂静,生命似乎都已沉睡,但也在寂静中孕育着来年的生机,等待着春天的再次到来。 结语:节气中的人文精神与生活智慧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简单的气候划分,它们更是中华民族在与自然长期互动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和生活方式的缩影。从春耕夏耘,到秋收冬藏,每一个节气都蕴含着顺应自然、尊重生命、勤劳耕耘的朴素道理。 本书《廿四:南北风物里的四时节气》,试图通过对这些节气的细致描绘,展现它们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性,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时间的流转,自然的脉动,以及渗透在节气中的深厚人文精神和生活智慧。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节气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人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与自然和谐共生,生生不息的史诗。每一个节气,都是一个故事,一段光阴,一份传承,等待着我们去细细品味,去深深感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努力值得称赞。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生动的叙事,将那些正在消逝的传统风物重新激活在读者眼前。我被作者对文化细节的执着所打动,他仿佛是一位执着的守望者,用文字为我们留存下那些珍贵的记忆碎片。阅读的过程是一次心灵的洗涤,让人在感受历史变迁的同时,也更珍视脚下的土地和传承至今的生活方式。这本书的文字力量,在于它能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故土和传统的依恋与热爱。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的时间线叙事,而是将不同的地域文化与节令变化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丰富多彩的文化网。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总能在寻常的物事中挖掘出不为人知的文化内涵。我尤其欣赏它对地方特色的深入挖掘,很多描写细节非常精准,让人对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这些看似微小的习俗背后,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智慧。它成功地将地理知识、民俗文化和人文情怀融为一体,读起来既有知识性,又不失趣味性。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爱不释手,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气息。纸张的质感也十分考究,触感温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忍不住想一页页翻阅。内容上,作者显然是下了不少功夫,行文流畅,语言富有画面感,读起来仿佛能嗅到不同地域特有的风物气息。特别是那些对于传统节庆习俗的描绘,细致入微,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和历史的厚重感。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场穿越时光的文化之旅,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发现和感悟。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翻开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阅读起来会比较枯燥。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文风非常亲和,用词生动活泼,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那些古老的传说和生活细节。他总能用最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最深邃的情感。书中的插图也很有品味,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文字的意境,让阅读体验更加完整。这本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认知,而是能感受到其中流淌的生活气息和文化脉络。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了丰富的南北风物,更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对“时间”和“空间”的独特理解。作者似乎拥有魔力,能将流逝的岁月和广袤的地域浓缩在指尖。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季节的更迭,一次地域的转换。它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慢下来,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与传统的联系。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既有历史深度又不失现代关怀的平衡感,它不只是对过去的怀旧,更是对当下生活的一种提醒和启示。

评分

每个节气读一篇,不疾不徐。记录一年的风物,感念春夏秋冬,很喜欢随着作者去品读四季的感觉!

评分

文字挺美,不错

评分

? 加油加油! ?

评分

摄影与文字的结合,意境很美,图片很美

评分

很早就想买的一本书,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很关注这方面的书籍

评分

大概先看了下,文案类型的。图片拍的不错

评分

买错了,以为是24节气介绍的尼!只是文艺文字啊

评分

十分赞的,发货快,质量好

评分

内容清新,了解二十四节气的优美散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