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亟需来自本族文化的滋润,尤其期盼从本族文化培育出的成功人士身上获得启迪。这种启迪因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曾国藩的诗文大多是其文人本色的再现,《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诗文》为读者更准确领悟曾国藩的另面人生提供了经典读本。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诗文》印制精美,内页采用柔光定制纸,封面为超厚布纹纸,版面疏朗,阅读舒适。高端设计,雅致大气,是读者重温经典的至佳版本。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诗文》是曾国藩研究者唐浩明对曾国藩诗文的评点,为“唐浩明作品典藏系列”之一种。曾国藩是晚清诗文大家,为后人留下诗歌三百二十多首,文章一百四十多篇,作者在熟读曾氏诗文的基础之上,精选出部分诗文加以评点,能够使读者深层次地领略曾国藩的文采。
唐浩明,湖南衡阳人,1946年出生,编审,现任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长期致力于《曾国藩全集》等湖南近代文献的整理出版与历史小说创作,曾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三届国家图书奖。代表作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并著有《冷月孤灯·静远楼读史》《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语录》等。
诗(附词·联语)
岁暮杂感十首
评点满怀思念与憧憬的北漂青年
寄郭筠仙浙江四首
评点怀念在浙江做幕僚的郭嵩焘
寄弟
评点知命与忍耐
杂诗九首
评点诗人多感触词臣聊赋诗
送凌十一归长沙五首
评点才茂而命不足以副之
三十二初度次日书怀
评点对自我的严要求高标准
忆弟二首
评点孤云断处是家乡
早起忆九弟二首
评点盼望九弟凭功名来京师
傲奴
评点为拂袖而去的奴仆赋诗
反长歌行
评点进取之心也不可太急切
访苗先麓
附一:词
贺新郎题钱楞仙同年《玉堂归娶图》二首
评点天上人间第一等美满事
附二:联语
题京都长郡会馆
评点长沙府科举史上的佳话
题衡阳莲湖书院
评点两个名典化入无痕
自题思云馆
评点面壁反思
题安徽宿松小孤山
评点天地中的小而孤
题金陵督署官厅
评点主僚同修
题州县官厅
评点三副联语三种境界
题求阙斋藏书楼
评点湖南最大的私人藏书楼
文
烹阿封即墨论
评点亲信左右之言不可尽信
五箴并序
评点立志居敬主静谨言有恒
送郭筠仙南归序
评点材需成器以适用
求阙斋记
评点花未全开月未圆
送唐先生南归序
评点师道之源流
原才
评点人才第一
君子慎独论
评点修身的关键在于能否慎独
养晦堂记
评点晦处与显达
母弟温甫哀词
评点特立独行曾国华
欧阳生文集序
评点姚鼐在湖南的传人
圣哲画像记
评点曾氏古文中的重头戏
《经史百家杂钞》题语
评点为何要编《经史百家杂钞》
箴言书院记
评点以移风易俗为己任
邓湘皋先生墓表
评点近代湖湘编辑家邓湘皋
江忠烈公神道碑
评点三湘士人的榜样
笔记十八篇
有一年,我在深圳举办的市民讲坛上讲曾国藩。讲座完后,有听众向我提问题:曾国藩最喜欢做什么事?他最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说:曾国藩最喜欢做的事是吟诗作文,他的人生目标是做一个优秀作家。话音刚落,全场哄堂大笑,随即鼓起掌来。我想我的这个回答一定出乎大家的意外。可能他们以为曾国藩的人生理想是做圣贤,退一步也要做大政治家。有的听众也许以为我是在玩幽默,因为我是个作家。当然,其中也会有不少文学爱好者,他们为这个回答而兴奋。不管出自何种原因而大笑,我能感觉到这个回答给大家带来了快乐,因为跟圣贤比起来,作家毕竟与芸芸众生贴近亲切。
其实,我的回答是很认真的,也自认为符合曾氏的本意。这有大量的证据可以作为支撑。
我们从曾氏最喜欢读的书来看。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他在给诸弟的家书中开列一张他平日的熟读书目:《易经》《诗经》《史记》《明史》《屈子》《庄子》以及杜诗韩文。八种书中诗文占了一半,《史记》半是历史半是文学,《庄子》则半是哲学半是文学。如果将这层因素考虑进去,则诗文的分量就更重。
他说人生有三乐,第一乐是“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哪些书让他读时声出金石呢?他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不能探其深远之韵。”由此可知让他读出声音来的书都是文学作品。这个“乐”到底有多大,我们听听他的回答:“余所好者,尤在陶之五古、杜之五律、陆之七绝,以为人生具此高淡胸襟,虽南面王不以易其乐也。”因具有诗人那种高淡胸襟所获得的精神快乐,虽南面为王也不可取代。
我们从他所编的书来看。
他一生编了两部大书。一部曰《十八家诗钞》,一部曰《经史百家杂钞》。这两部书皆起念于翰林院,完成于军营,耗时达十余年。他在政务丛杂、戎马倥偬之际,为何要花费极大心血与精力来编前人的诗文?答案只有一个:他从心里喜欢文学!
最有力的支撑当然是他本人留下的文字。他留下的文字虽然很多,但绝大部分是奏折、批牍以及与官场士林联系的信函,这些都是公务文书,属于私人著述的只有一部诗文集。当时不少大吏都喜欢从事经学史学研究,因为经史之学才是正经学问。遗憾的是,曾氏没有这些方面的专著。说曾氏忙,没有时间为之,固然也是理由,但关键的原因不在这里。他在翰林院七八年,为时并不短,如果要写,完全可以写出一两部书来。这说明曾氏的心不在此。他说早年在京师时读《易经》昏昏欲睡,而读李白的诗则意气飞扬,足见他的心思不在哲学上。他的心思在哪里呢?他说:“惟古文与诗二者用功颇深,探索颇苦,而未能介然用之,独辟康庄,古文尤确有依据,若遽先朝露,则寸心所得遂成广陵之散。”原来,他艰难探索、刻苦力行的,是诗和古文的研究与创作。他的确是在孜孜以求做一个作家!
他要做一个什么级别的作家呢?
咸丰十一年八月,胡林翼去世。此事引发湘军集团的集体悲哀,湘军高层纷纷以诗文挽联来寄托哀思。左宗棠写了一篇《祭润帅文》,寄给曾氏看。曾氏在这年十月二十九日给左氏复信,说读你的这篇文章,是愈读愈妙,哀婉之情、雄深之气,再加上诙诡之趣,差不多可与韩昌黎、曾文节鼎足而三。一个月后,他给李续宜写信,又说李的奏稿将刚劲寓于和平之中,可与曾文节并驾齐驱。同时又告诉李,他给左宗棠的信里也提到曾文节,而且说这是给左的极高待遇。最有趣的是,他还要问李:你道曾文节是谁?
清制,有翰林功名且官居二品以上者,死后可得“文”之谥,至于“文”后的那个字则要依本人生前的事迹定。因战事而死,通常可得一个“节”字。如咸丰十年因太平军攻打杭州而投水自杀的戴熙,死后被谥为文节。曾氏是做好死于战事准备的。曾文节,显然是他的夫子自道。这位老夫子要明白地告诉世人:曾文节就是今天的韩愈,谁能与曾文节相提并论,那就是极好的文章。
这诚然是曾氏的风趣,但曾氏渴望做今世韩愈之心,不也昭然若揭了吗?
这位以当世韩愈自命的曾文节,为后人留下三百二十余首诗、一百四十余篇文章、一百七十余副联语。他的诗作被称为开拓了晚清的宋诗运动。他的文章,被公认为代表晚清桐城文派的最高成就,他本人则成为湘乡文派的开宗立派者。最有意思的是,当代著名学者南怀瑾认为清代的联语可以与唐诗宋词并列,而清联的代表人物则是曾国藩与左宗棠。如果南氏此说能得到学术界的认可,那么,曾氏将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曾氏喜为联语,但并没有把它看得很重。一百多年后,居然能得到后人的这等评价,这大概是曾氏生时没有料到的事。
笔者从新版曾氏全集中选取诗一百三十五首、词两阕、联语四十四副、文章四十七篇,着重在写作背景与笔者自己的浅薄理解两个方面,给读者一些评点,希望能有助于读者对曾氏诗文的阅读与欣赏。
岁暮杂感十首
原文
芒鞋镇日踏春还,残腊将更却等闲。三百六旬同逝水,
四千余里说家山。缁尘已自沾京雒,羌笛何须怨玉关。
为报南来新雁到,故乡消息在云间。
高嵋山下是侬家,岁岁年年斗物华。老柏有情还忆我,
夭桃无语自开花。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浣碧纱。
最是故园难忘处,待莺亭畔路三叉。
莽莽寒山匝四围,眼穿望不到庭闱。絮漂江浦无人管,
草绿湖南有梦归。乡思怕听残漏转,逸情欲逐乱云飞。
敬从九烈神君诉,游子于今要换衣。
去年此际赋长征,豪气思屠大海鲸。湖上三更邀月饮,
天边万岭挟舟行。竟将云梦吞如芥,未信君山刬不平。
偏是东皇来去易,又吹草绿满蓬瀛。
纷纷节候尽平常,西舍东家底事忙?十二万年都小劫,
七千余岁亦中殇。蜉蝣身世知何极,胡蝶梦魂又一场。
少昊笑侬情太寡,故堆锦绣富春光。
韶华弹指总悠悠,我到人间廿五秋。自愧望洋迷学海,
更无清福住糟邱。尊前瓦注曾千局,脚底红尘即九州。
自笑此身何处著,笙歌丛里合闲游。
为臧为否两蹉跎,搔首乾坤踏踏歌。万事拼同骈拇视,
浮生无奈茧丝多。频年踪迹随波谲,大半光阴被墨磨。
匣里龙泉吟不住,问予何日斫蛟鼍。
旧雨曾遗尺鲤鱼,经年不报意何如?自从三益睽违久,
学得五君世态疏。碧树那知离别憾,青灯偏照故人书。
殷勤护惜金炉鸭,香火因缘付与渠。
拟学坡公馈岁诗,花笺何处寄相思?阳和未老貂先敝,
暖气初回鸟竟知。游子情怀随地远,天家雨露及时施。
小儒莫献升平颂,幸傍龙楼睹上仪。
咚咚岁鼓走轻雷,竹马儿童彩戏才。仙仗九重围雾住,
宫花一万锁烟开。迷离佳气从空绕,不断狂香拂面来。
我比春风尤放荡,长安日日骋龙媒。
评点 满怀思念与憧憬的北漂青年
道光十四年,二十四岁的曾氏中举。这年秋天,他来到北京,参加隔年春天的礼部正科会试。遗憾的是,曾氏未考中。道光十六年为恩科会试,这是一个好机会,出于金钱与时间的双重考虑,曾氏选择留在京师,寓居长郡会馆,读书、温习功课,业余则游览京师名胜,以待来科再试。这年十二月,在寒冷而寂寞的古都,曾氏写了十首满腹感慨的七律。
第一首。说的是一年来每天都在思念家乡。在信息传播不发达的那个时代,只能把思念之情寄托在虚拟的鱼雁传书上。“为报南来新雁到,故乡消息在云间”,是这首诗的佳句。
第二首。写的是高嵋山下的故居,以柏树、桃花、红豆、浣纱作为载体,承载着浓烈的乡情。
第三首。写的是诗人急不可耐的如箭归心。
第四首。回味去年赴京时的满腔豪迈。“竟将云梦吞如芥,未信君山刬不平。”天下无不可为的年少轻狂心态,在这两句诗中得到很好的表现。
第五首。“蜉蝣身世知何极,胡蝶梦魂又一场。”转眼间,一年时光就这样过去了。韶华易逝,这是所有珍惜生命的青年永恒的苦恼。
第六首。前途茫茫,现实无奈:“脚底红尘即九州。”
第七首。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功名的获得太不容易了,至于人生理想的实现,那更是遥遥无期:“匣里龙泉吟不住,问予何日斫蛟鼍。”
第八首。在京师怀念旧时友人。“青灯偏照故人书”,写的是眼前实景,却诗意馥郁。这就是好诗。读来明白如话,细品余音袅袅。看似妙手偶得,背后可能拈断数根须。
第九首。渴望朝廷施恩,明年高中。诗人没有料到的是,会试再次告罢。
第十首。写的是京师年节之气氛。龙媒,即骏马,曾氏可以雇马代步,观看北京城的迎新文艺表演,可见曾氏在京中的生活尚不十分困窘。
一个满怀对家乡的思念、对下科会试强烈期待的湖湘北漂青年的形象,生动地活跃在这十首诗中。
在众多关于曾国藩的著作中,《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诗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解读,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一直以来,曾国藩以其军事才能和治世之才闻名于世,但其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文,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唐浩明先生的这部作品,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以一种别具匠心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曾国藩作为一位文人的另一面。 让我十分欣赏的是,唐浩明先生在评点曾国藩诗文时,并非仅仅停留在文字的层面,而是将诗文与曾国藩的人生经历、政治抱负、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结合起来。他能够准确地把握住每一首诗的创作动机,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沉情感。例如,书中对于曾国藩在遭受重大挫折后所作的诗歌的解读,就显得尤为精彩。唐浩明先生能够洞悉其字句间的隐忍、不屈,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这种解读,让那些看似寻常的文字,瞬间充满了力量和温度。 书中对曾国藩一些关于“修身”、“齐家”的诗文评点,让我感触颇深。唐浩明先生通过对这些诗句的剖析,展现了曾国藩在个人品德修养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他对家庭、对后代的殷切期望。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诗文中的某些典故和寓意,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曾国藩所倡导的“克己复礼”、“正心诚意”等人生哲学。 此外,唐浩明先生在评点过程中,也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优秀文学评论家的功力。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极强,能够将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读他的评点,就像是在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他会在关键之处,用一些精妙的比喻,或者引用一些古人的话,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使得整个评点过程充满了智慧的光芒。 总而言之,《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诗文》是一本极具价值的读物。它不仅让我们领略了曾国藩诗文的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诗文,让我们对曾国藩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这本书,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曾国藩、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这本《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诗文》真是意外的惊喜!我一直对曾国藩这个人很感兴趣,他的军事才能、政治手腕毋庸置疑,但对于他的文学造诣,尤其是诗文,了解不多。唐浩明先生的评点,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而且做得非常出色。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曾国藩诗文的选材。并非仅仅收录那些最广为人知的作品,而是经过精心挑选,力求展现曾国藩诗文创作的多样性和深刻性。有些诗句,初读时可能觉得平淡无奇,但在唐浩明先生的评点下,却瞬间鲜活起来,显露出背后深沉的情感和精妙的构思。他不仅仅是解释字面意思,更是深入挖掘诗文的时代背景、作者心境,以及其在曾国藩人生轨迹中的意义。 比如,书中收录的一首关于家书的诗,读起来质朴无华,但唐浩明先生的评点让我明白了,这短短的几句,包含了曾国藩对家人的牵挂、对国事的忧虑,以及身处乱世仍坚守家国情怀的复杂情感。他解释了诗中某个词语的选择,是如何体现曾国藩的谨慎与担当,又如何折射出当时政治局势的微妙。这种评点方式,让我觉得曾国藩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历史人物,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个体。 唐浩明先生的语言也十分考究,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情趣。他的评点不像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像一位博学的朋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他会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一些复杂的概念,或者用一些历史典故,来丰富诗文的内涵。这使得阅读过程十分愉悦,仿佛与唐浩明先生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一起品味曾国藩的诗文,一起感悟人生的智慧。 总而言之,《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诗文》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曾国藩诗文的书,更是一扇了解曾国藩内心世界、体悟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窗口。它让我对曾国藩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感受到了诗文在历史人物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评分《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诗文》这本书,如同一股清流,涤荡了我对曾国藩固有的刻板印象。我一直认为曾国藩是那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是那个力挽狂澜、重振朝纲的政治家,却从未深入思考过他作为个体,在面对人生起伏、情感波澜时的内心写照。唐浩明先生的评点,恰恰让我看到了那个更加真实、更加细腻的曾国藩。 我尤其对书中对曾国藩一些涉及乡愁、亲情的诗文的解读印象深刻。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曾国藩身居高位,但他笔下的诗句,却饱含着对家乡父老的思念,对妻儿的挂念,那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直击人心。唐浩明先生的评点,并没有回避诗句中的“平淡”,反而能从中挖掘出深藏的深情,例如,他对一首关于思念母亲的诗的解读,就让我深受感动。他不仅解释了诗句的字面意思,更联系了曾国藩当时的处境,以及他与母亲深厚的感情,让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曾国藩在那一刻的孤独与思念。 书中的评点,也时常流露出唐浩明先生作为一位学者的严谨和博学。他对诗文中出现的典故、历史事件,都会进行详细的考证和解释,确保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诗文的内涵。同时,他又能将这些知识点巧妙地融入到评点之中,丝毫不显得枯燥乏味,反而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知识性。他会用一些大家熟悉的典故,来比喻曾国藩诗文的意境,或者用一些历史人物的趣事,来烘托曾国藩的某种心境,使得整个评点过程充满了“谈资”的乐趣。 而且,唐浩明先生的评点,并非是简单的赞美,而是充满了辩证的思考。他能够发现诗文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并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然而,他总是能够从中找到积极的一面,或者将其视为曾国藩成长过程中的必然。这种“为尊者讳,为亲者隐”之外的,更具智慧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更加值得信赖。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诗文》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与曾国藩的心灵对话,也像是一次与唐浩明先生的文学漫谈。它不仅丰富了我对曾国藩的认知,也让我对中国传统诗文的鉴赏有了更深的体会。这是一本读之令人回味无穷的书,值得反复品读,从中汲取养分。
评分读完《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诗文》,我的脑海中久久回荡着曾国藩那些凝练的诗句,以及唐浩明先生旁征博引、入木三分的评点。这不仅仅是一本解读诗文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修养、关于历史的读物。唐浩明先生凭借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对曾国藩的深刻理解,将曾国藩的诗文抽丝剥茧,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拍案叫绝。 我特别喜欢唐浩明先生评点中那种“以文见人”的视角。他不是孤立地去分析每一首诗,而是将诗文置于曾国藩波澜壮阔的人生和跌宕起伏的时代背景中去解读。他会告诉你,某一首诗的创作,可能源于一次军事上的失利,或者一次家庭的变故,又或者是一次与友人的深谈。这些背景的铺陈,使得诗句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承载了丰富情感和深刻意蕴的生命表达。 书中对曾国藩后期一些充满哲思的诗歌的解读,让我受益匪浅。这些诗歌往往语言朴素,但意境深远,蕴含着曾国藩对人生、对功名、对生死的大彻大悟。唐浩明先生的评点,如同一个引路人,带领我们一步步走进曾国藩内心的“智慧花园”,去领略那些经过岁月洗礼而愈发醇厚的思想光芒。他解释了诗中某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揭示了其背后蕴含的儒家、佛家甚至道家的思想影响,让我们看到了曾国藩作为一位儒将,其思想的博大精深。 唐浩明先生的评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其行文流畅,逻辑清晰,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风趣。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道理变得具象化,让复杂的文化概念变得易于理解。例如,他在解释曾国藩诗文中“静”的境界时,就引用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让我们能更直观地体会到那种“心如止水”的修炼状态。 总而言之,《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诗文》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曾国藩内心世界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位晚清名臣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唐浩明先生的评点,既是对曾国藩诗文的深度挖掘,也是对曾国藩人格魅力的生动展现,读之令人深思,感悟良多。
评分翻开《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诗文》,如同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门,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历史气息和人文情怀。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历史人物,光看他的功业事迹是不够的,还得深入其内心世界,而诗文,便是窥探一个人灵魂的绝佳途径。唐浩明先生恰恰抓住了这一点,他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眼光,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丰满的曾国藩。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唐浩明先生的评点并非程式化的讲解,而是充满了对曾国藩诗文的“对话”感。他似乎与曾国藩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时而赞叹其遣词造句之精妙,时而体察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他不会生硬地告诉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而是会引导你“去感受这句话为什么这样写”,这种引导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思考和探索欲。 书中对曾国藩一些早期诗作的解读尤其精彩。唐浩明先生指出,这些诗作虽然不如后期作品那样成熟老练,却更能反映出曾国藩年轻时的青涩、抱负以及对前途的迷茫。通过对这些诗歌的细致分析,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尚未被历史洪流完全塑造的曾国藩,一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唐浩明先生的评点,让这些“稚嫩”的作品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也让我们看到了曾国藩人格形成的早期轨迹。 而且,唐浩明先生在评点中,并没有回避曾国藩诗文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反而将其视为理解曾国藩成长过程的一部分。他会指出某些诗句的瑕疵,但同时也会解释其产生的原因,以及曾国藩是如何在后来的创作中不断进步的。这种客观而辩证的态度,让我觉得唐浩明先生的评点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具启发性。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诗文》这本书,不愧为对曾国藩研究的又一力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诗文资料,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去“读”诗文,如何通过诗文去理解一个人,去理解一段历史。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和启发。
评分就在这时前后,我想出了一个达到完美品德大胆而费力的计划。我希望我一生中,在任何时候都要做到不犯任何错误,我要克服所有缺点,不管它们是由天生的爱好,或是习惯,或是交友不善所引起的。因为我知道,或是自以为知道何者为善,何者为恶,我想我或许可以做到只做好事不做坏事的地步,但是不久我发现了,实际要做到比我想象的要困难得多得多。正当我专注在克服某一缺点时,始料不及的另一个毛病却冒出来了,让人防不胜防。习惯利用了一时的疏忽,理智有时候又不是癖好的敌手。后来我终于弄明白了,光是抽象地相信完善的品德是对我们有利的,还不足以防止过失的发生,坏的习惯必须打破,好的习惯必须培养,然后我们才能希望我们的举止行为能够坚定不移始终如一地正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因此我想出了下面的一个方法。
评分《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诗文》印制精美,内页采用柔光定制纸,封面为超厚布纹纸,版面疏朗,阅读舒适。高端设计,雅致大气,是读者重温经典的至佳版本。
评分曾国藩是清末著名人物,为剿灭太平天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为人也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
评分唐浩明先生的又一力作!值得拥有!好好拜读!价格公道!有收藏的价值!!
评分心仪已久,印刷质量特别好,内容也很实用
评分还没看呢,不过曾国藩家书确实很有名起,很多人都把他当做为人处世经典
评分从大师的日记清楚的了解如何的脱胎换骨,成为晚清举足轻重的人,成为修生养性的榜样!点评可以让读者了解更加清楚来龙去脉!很不错的一本书!不错的还有京东的服务和物流!
评分全套家书印制精美,内页采用柔光定制纸,封面为超厚布纹纸,版面疏朗,阅读舒适。高端设计,雅致大气,是读者重温经典的至佳版本。
评分让,塑封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膩具有收藏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