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意象之美

书法意象之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斯舜威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意象
  • 中国书法
  • 艺术史
  • 美学
  • 文化
  • 传统艺术
  • 书法欣赏
  • 文学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457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8417
品牌:中国青年出版社(CHINA YOUTH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字数:18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古人云,世间无物非草书。其实,何止草书,书法的每一种形态都源于自然。千姿百态的意象,古代书论给我们的是一笔丰富的宝藏,它们如同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用无穷的美感,对人们进行美的熏陶和启蒙。

内容简介

  《书法意象之美》是作家、书法家、浙江美术馆馆长斯舜威论述书法意象的随笔,共收录随笔一百余篇。这些随笔,分别对古代书论中提及的穹隆恢阔、危峰阻日、明月入怀、千里阵云、悬针垂露、繁霜摇落、高峰坠石、海水扬波、龙跳天门、天马行空、平冈走兔、春鹭窥鱼、麒麟斗角、鹤舞交影、若萦春蚓、上林花发、万岁枯藤、长松倚松、轻如蝉翼、五味一和、鲁庙之器、无禄代耕、火箸划灰、抱琴半醉、担夫争路、婢为夫人、插花美女、古钗倚物、病人扶杖等意象进行归纳整理和思辨式的阐述。古代书论留给我们的这些千姿百态的意象,是一笔丰富的宝藏,它们如同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用无穷的美感,对人们进行美的熏陶和启蒙。

作者简介

  斯舜威,现为浙江美术馆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美术报》总编辑达十年之久,长期从事书画理论研究及创作。出版的书画学术著作有:《学者书法》《名家题斋》《百年画坛钩沉》《中国当代美术30年(1978-2008)》《海上画派》《陈之佛致傅狷夫手札69通释评》等。另出版小说集、散文集多部。系《书法报》《书法》《青少年书法》《光明日报》《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等多家报刊的专栏作者。

  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本社已出版其书法随笔集《随性论书》《书法矛盾之美》。


目录

自序:书之微妙,道合自然

一、日月星辰,穹窿恢廓

穹:穹窿恢廓

日:危峰阻日

月:明月入怀

星:流星疑烛


二.风雨雷云,霞雾烟霜

风:飘风忽举

雨:擿如雨骤

雷:惊雷掣电

云:千里阵云

霞:馀霞照人

雾:烟收雾合

露:悬针垂露

霜:繁霜摇落


三.山川巨石,江河湖海

山:华岳三峰

石:高峰坠石

海:海水扬波

波:颠波赴壑

江:江涨瀑声

泉:飞泉漱玉

浆:荡浆拨棹

鱼:游鱼得水


四.龙跳天门,丹穴凤舞

龙:龙跳天门

凤:丹穴凤舞


五.佛道鬼神,入佛入魔

佛:入佛入魔

禅:野狐禅

神:入庙见神


六.亭台楼阁,聚材堂构

堂:聚材堂构

台:崇台重宇

屋:屋漏痕

七.天马行空,飞禽走兽

马:天马行空

鸡:家鸡野鹜

禽:溺水之禽

猪:墨猪多肉

兔:平冈走兔

狗:韩卢宋鹊


八.陆断犀象,猛兽搏噬

象:陆断犀象

兽:猛兽搏噬

猊:怒猊抉石

熊:玄熊对踞

麟:麒麟斗角


九.翱翔弄翮,鸿鹄弄翅

翮:翱翔弄翮

鹭:春鹭窥鱼

凫:海上双凫

莺:翰飞莺咔

鹤:鹤舞交影

鸾:回鸾返鹊

雁:犹当雁行

燕:飞燕相追

鹏:鹏羽未息

隼:隼尾之势

鹰:鹰望鹏逝

鸿:鸿鹄弄翅

鹊:急则鹊厉

鸟:竦企鸟跱


十.腾蛇赴穴,神龟负书

蛇:腾蛇赴穴

蚓:若萦春蚓

龟:神龟负书

虾蟆:踏死虾蟆


十一.上林花发,万岁枯藤

花:上林花发

藤:万岁枯藤

树:隆冬枯树

松:长松倚谷

叶:双树交叶

竹:烟凝修竹

芙蓉:芙蓉出水

葡萄:葡萄蔓延

茅:拔茅连茹

蓬:孤蓬自振


十二.虫穿古木,轻如蝉翼

虫:虫穿古木

蝉:轻如蝉翼

蜂:山蜂使毒

蠖:屈拟蠖势

蛾:出茧之蛾

蚊:蚊脚偃波


十三.譬犹烹饪,五味一和

烹饪:譬犹烹饪

味:五味一和

馒头:厚皮馒头

蒸饼:如蒸饼大


十四.金戈铁马,楚汉攻战

阵营:下营登阵

攻战:楚汉攻战

武库:武库矛戟

十五.鲁庙之器,银钩虿尾

器:鲁庙之器

钩:银钩虿尾

算子:状如算子

俎豆:郊庙俎豆

綖绣:馀綖绣彩

明珠:明珠陆离

针芒:细如针芒

游丝:长空游丝

发条:钟表发条


十六.无禄代耕,如读诸子

代耕:无禄代耕

读书:如读诸子

划灰:火箸划灰

戏曲:戏曲太极

自身:反观自身

歌声:歌声绕梁


十七.遁世之夫,王者之气

半醉:抱琴半醉

争路:担夫争路

朱亥:朱亥锤晋

伧父:新亭伧父

遁夫:遁世之夫

辩士:辩士对扬

夫人:婢为夫人

公子:风流公子

美女:插花美女

倒载:倒载山崖

王者:王者之气

倚物:古钗倚物

病人:病人扶杖


后记


精彩书摘

  一、日月星辰,穹窿恢廓

  中国有句古话,叫“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天文地理在古代是很高深的学问,带有某种不可知的神秘色彩,又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充满敬畏之情和探索的欲望。屈原的《天问》就是一件奇崛千古的经典作品,通篇是屈原对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全篇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战乱兴衰等,表现了屈原的大胆怀疑精神和不倦的探索精神。

  天文学所研究的对象涉及宇宙空间的各种物体,古代的认知,主要针对日月星辰,笼统称为“天象”。“地理”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在古代书论中,涉及日月星辰和浩瀚地理的意象也很多。

  穹:穹窿恢廓

  卫恒《四体书传并书势》论隶书云:“或穹窿恢廓,或栉比针列。”

  穹窿,中间隆起,四周下垂貌,常用以形容天的形状。扬雄《太玄》云:“天穹隆而周乎下。”范望注:“穹隆,天之形也。”隶书如同穹窿一般宽阔、恢弘,又如细针、梳篦齿般密集排列,这真是大到无限,小到极致,无所不包了。这意思与“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差不多,不过那“疏”要厉害得多,如同长天般宽阔、舒展,“密”得也不能再密,细针排列一般。写隶书,常有心胸豁然开朗之感,又必须小心收拾,凝神屏气,原因可能就在此。

  日:危峰阻日

  杨泉《草书赋》云:“应神灵之变化,象日月之盈亏。”用神灵变化来比喻草书用笔的神出鬼没,尚可理解,那么,日月盈亏呢?这是从大的方面来说,草书要应合阴阳变化,虚实盈亏,合乎规律。再如韦续《墨薮》云:“宋文帝刘义隆书如丛里花红,云间白日。”你能引发关于太阳和书法之间的联想吗?从“丛里花红,云间白日”前后连贯来看,韦续要强调的并不是书法之形,而是一种光彩照人的神韵。轻云之间,太阳喷薄而出,那光芒,那亮堂,那气势,书法创作要的就是这种效果。神韵有了,书法之形已不在话下。

  那么,“危峰阻日”呢?先看例句:

  “崔子玉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绝望之意。”(袁昂《古今书评》)

  “崔子玉书,如危峰阻日,孤松单枝。”(梁武帝《书评》)。

  “萧子云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壮士弯月,雄人猎虎,心胸猛浪,锋刃难当。”(梁武帝《书评》)

  这里实际上有两个意象组合在一起,这就是“危峰阻日”与“孤松一枝”,构成了一个独立苍茫的景象:高峰耸立,遮天蔽日,一枝孤松傲立于天地之间。你能从这一景象中感受到什么?或者说这一景象象征着什么?这正是崔子玉书法或者萧子云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古人的高明之处恰恰在这里,他不直接评论书法如何如何,而是提供一个形象化画面,让你自己感悟。那么,为什么说“孤松一枝”“孤松单枝”,而不说“松树一片”呢?论者要突出的就是这种“孤寒”的意象,而不是蓬勃的画面,或许崔子玉、萧子云的书法体现的就是这种“危”“孤”“单”的气韵。

  皎然《陈氏童子草书歌》云:“夏室炎炎少人欢,山轩日色在阑干。”亦可作如是观。至于王羲之《笔势论》以“玉烛明而日月蔽”喻戈,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了。日光、月光黯淡下去了,烛光却明亮了起来,“戈”要的就是这种味道。

  月:明月入怀

  有关“月”的书法意象,以“明月入怀”为基本点。

  如李嗣真《后书品》云:“若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明月入怀”语出南朝鲍照《代淮南王》:“朱城九门门九闺,愿逐明月入君怀。”本意是表达后宫怨旷,后以“明月入怀”比喻人心胸开阔明朗。如清代袁枚《与胡书巢书》云:“香亭佐刘太守于徐州,见之者都有明月入怀、清风投座之意。”亦形容神容俊秀清朗。如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云:“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这两层意思,用来借喻书法,都是形容书法的风韵、神韵,应该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月”的意象,又以“初月”最为引人瞩目。

  孙过庭《书谱》云:“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

  欧阳询《八法》以“似长空之初月”喻戈。

  初月,新月。汉乐府云:“碧楼冥初月,罗绮垂新风。”杨万里诗云:“茅亭夜集俯万竹,初月未光让高烛。”初月一弯,既有形状上的相似性,更体现了清新的意韵,尤以后者为传神。河汉间新月一弯,如同书法传神的一笔,精彩到万众瞩目的程度,也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

  其它如霞催月上、明月开天、瑶台之月、月晃淮水、镂金素月等意象,万变不离其宗,都是着眼于表达一种意韵。如:

  唐代韦续《墨薮》:“郑虔如风送云收,霞催月上。”“张越书如莲花出水,明月开天,露发金峰,云低玉岭。”

  《金壶记》评卫夫人:“书如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

  朱长文《续书断》评苏舜钦:“花繁上林,月晃淮水,光彩浮动云。”

  梁武帝《书评》:“李岩之书如镂金素月,屈玉自照。”

  看到这些美得无法言说的有关“月”的意象,所有阐释都是多余的了,还是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想象关于“月”和书法的关系吧!

  星:流星疑烛

  还有“星”。王珉《行书状》“烂若列宿之丽天”,以喻行书。庾肩吾《书品》“流星疑烛,垂露似珠”以喻书法之收笔。不妨设想,烛光般的“流星”、珠玉似的“垂露”,该是何等光景?那收笔,肯定是圆润的、丰满的,而不是锋芒毕露的。

  李嗣真还以“阴阳四时”来形容书法,他在《后书品》中说:“右军正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岩廊宏敞,簪裾肃穆。”这段话,请留意“调畅”二字,四时风调雨顺,寒暑调畅,自然景物和美,令人心旷神怡,书法如此,美已经不在话下。

  ……

前言/序言

  象形文字是人类社会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四大文明古国都曾从原始社会最为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中衍生出象形文字系统。汉字的早期形式甲骨文,就有许多象形字。唐韦续著《五十六种书》,荟萃了上古五十六种书体,都是象形文字,分别为:龙书、八穗书、鸟迹书、云书、鸾凤书、蝌蚪书、仙人形书、龟书、钟鼎书、倒薤书、虎书、鸟书等等,每种书体都是一种意象。只是因为世上有大量的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无法全部画出来的,才逐步形成了“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汉字造字法。但是,不管如何,“意象”在汉字系统中仍然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而且对书法的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这是毫无疑问的。

  中国文字和书法肇始于大自然,仓颉造字,恰恰是受到了大自然各种意象的启发,这是历代论者的共识。钟繇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见万类皆象之,点如山颓,摘如雨线,纤如丝毫,轻如云雾,去者若鸣凤之游云汉,来者若游女之入花林,粲粲分明,遥遥远映者矣。”李斯云:“夫书之微妙,道合自然。”“苍颉象山川江海之壮,龙蛇鸟兽之迹而立六书。”蔡邕云:“书肇于自然,阴阳生焉,形势立焉,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虞世南《笔髓论》云:“文字经艺之本,王政之始也。仓颉象山川江海之状,龙蛇鸟兽之迹,而立六书。”项穆《书法雅言》亦云:“天圆地方,群类象形。圣人作则,制为规矩。”这些观点,有高度的一致性,这就是表明书法是最具象形特征的艺术,它取法于大自然,从大自然千变万化而生动活泼的一个个形象中汲取灵感,凝练、概括成高度抽象的线条,上升为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书法又是最抽象的艺术,简洁的线条,蕴涵着无穷的哲理、思想、内涵。书法的形象性与抽象性宛若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书法的形象性有赖于其抽象性,抽象性源自于其形象性。书法的意象之美,就介于抽象与意象之间。

  汉字象形文字的属性决定了汉字与大自然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书法的线条和造型同样离不开从大自然中寻觅无穷无尽的意象。古人云“世间无物非草书”,其实,何止草书,书法的每一种形态都源于自然,可以说,“傍及万品,动植皆文”,世间万物,皆是书法。

  蔡邕云:“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纵横可象,方得为书”,这八个字道尽了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一言以蔽之,就是象形性。这一特征,也恰恰是“书画同源”的理论依据所在。李阳冰云:“学书者之得力,不徒在书也,于山川天地可以得方圆流峙之形,日月星辰可以得昭回经纬之度,云霞草木可以得卷舒秀拙之态,衣冠文物可以得周旋揖让之容,眉目口耳可以得喜怒哀乐之情,虫鱼鸟兽可以得屈伸飞动之趣,骨角齿牙可以得安排分合之方,雷电风涛可以得惊驰汹涌之势。”蔡邕与李阳冰的观点是一致的,这就是书法离不开表现大自然,大自然的各种意象在书法创作中起着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

  那么,何谓“意象”?《周易》明确提出了“象”和“意”两个概念,并大致表述了两者的关系:“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立象以尽意”,指的是通过观察万物之象来了解和掌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这里的“象”,指迹象、表象、现象,也自然包括意象。蔡邕《笔论》云:“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这里的“象”,是“意象”之意。直到刘勰《文心雕龙》提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意象”才开始作为一个词语、一个概念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张怀瓘《文字论》云:“探彼意象,入此规模,忽若电飞,或疑星坠。”则正式将“意象”一词用到书学理论之中。

  事实上,古代出色的书法家在习书与创作过程中,无不直面自然万物,陶冶心灵,汲取灵感。钟繇小的时候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每见万类,皆书象之”。雷简夫云:“余偶昼卧,闻江涨瀑声,想其波涛翻翻,迅駃掀搕、高下蹙逐奔去之状,无物可寄其情,遽起作书,则心中之想尽在笔下矣。噫,鸟迹之始乃书法之祖,皆其状也。张旭观飞蓬舞剑,怀素观夏云,颜公竖牵法以钗股不如壁坼漏痕,斯师法之外皆自得者。不专为草,但通论笔法也。”

  古代的书法家、书论家都是出色的散文家、诗人。他们的书论,哪怕只字片语,无不充满新奇的意象,都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抒情诗,比喻奇警诡妙,新颖别致,美若珠玉,启人心智。这些意象,或许与技法本身没有多少关系,而是如同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用无穷的美感滋润书家的心灵。也就是说,从根本上对书法家进行美的熏陶和启蒙。这样做,比单纯进行技法教育更重要。正因为如此,我们大可不必对这些比喻进行过多的阐述和解说,这样做只能是画蛇添足。我们只须静静地享受,静静地品味就行了。

  书法意象包罗万象,囊括天地,极大地拓展了书法的艺术表现疆域。这意象,不仅仅来自于大自然,也来自于社会,来自于人类自身。“书如其人”是大家所公认的命题,在评论一位书法家的书法的时候,以人来作比喻,就成了最自然不过的事情。魏晋南北朝盛行品鉴人物,品书与品人结合,艺术与人格统一,也成了那一阶段最为突出的审美趣味,且影响深远。书论家们在述评书法时经常用品评人物的标准来进行比照,那些品人品书交相辉映的美妙意象,形象直观,充满美感,影响很大。比如抱琴半醉、插花美女、婢为夫人、古钗倚物、河洛少年、金刚瞋目、罗绮娇春、王谢子弟、深山道人、散仙入圣、南冈士人,等等。这些人类活动的场景,人物的生动情态,为书法艺术增添了无穷的表现力,反过来,书法艺术也极大地丰富了人生的趣味和内涵。

  郑杓《衍极》云:“若日月云雾,若虫食叶,若利刀戈,纵横皆有意象。”他的观点与蔡邕“书者散也,欲书先舒散怀抱,任情恣性”“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是一脉相承的。古代书论留给我们那么多千姿百态的“意象”,是一笔丰富的宝藏,传承书法艺术,切莫轻易放过对各类“意象”的关注。如果说纯粹的书法技法教育难免有些枯燥,而书法意象的熏陶,则是令人赏心悦目的,也是潜移默化的。

  斯舜威

  2015年4月7日初稿

  2016年2月13日改定


尘封的古籍:《宋代文人园林与精神图景》 引言:探寻文人栖居的诗意空间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长河中,宋代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它不仅标志着皇家园林向私家园林转型的成熟期,更深刻地反映了宋代文人阶层日益高涨的审美自觉与精神追求。本书《宋代文人园林与精神图景》并非一本单纯的园林设计手册,而是一部深度剖析宋代精英知识分子群体如何通过营建、游赏和记录他们的私人园林,来构建和投射其内心世界、哲学思想及社会理想的史学著作。 第一部分:时代的脉搏——宋代文人阶层的崛起与文化转向 宋代,尤其是北宋,是士大夫政治的鼎盛时期,文官集团的权力空前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审美趣味和生活哲学的深刻变革。我们首先考察这一历史背景如何催生了“园林”这一特殊的文化载体。 一、理学思潮对空间哲学的渗透: 程朱理学对“格物致知”的强调,使得文人不再将园林视为简单的享乐之所,而是将其视为进行内心反省、体悟天地自然之“理”的微缩宇宙。本书将详细梳理宋代文人如何将“一勺水,一石子”纳入其认知世界的建构之中。例如,苏轼在黄州东坡辟地的实践,不仅仅是解决居住问题,更是他“随缘任性,与物同春”哲学观的物质体现。 二、审美旨趣的转向:从气势到意境: 唐代园林尚求雄伟壮阔,而宋代则转向内敛、含蓄、注重“意境”的营造。这种转变,与宋词的审美倾向高度一致。我们深入分析了宋徽宗时期米芾提出的“尚怪尚丑”的审美趣味,以及他对奇石的狂热,如何具体影响了假山堆叠的技法和审美标准。园林不再是展示财富的舞台,而是展示品味与学识的“场所”。 第二部分:园林形制的密码——宋代文人园林的空间语言 宋代园林在布局、建筑、造景元素上都形成了区别于前代的独特风格。本书通过对传世文献、地方志以及出土壁画的交叉考证,重构了这些转瞬即逝的私人空间。 一、“小中见大”的空间魔术: 宋人擅长利用有限的空间实现无限的意境。我们细致分析了“借景”的技法在宋代园林中的精妙运用,特别是如何通过窗棂、门洞的设计,将远处的山川、邻家的竹林纳入自己的视野体系,打破了实体围墙的限制。例如,对李诫《营造法式》中园林部分的相关条款的解读,揭示了当时建造的规范性与文人追求的非规范性之间的张力。 二、叠山理水的新范式: 宋代对太湖石的偏爱并非偶然。这些嶙峋怪石被赋予了人格化的意义——它们是“皱、漏、透、瘦”的典范,象征着文人高洁不阿的品格。本书对比了宋代和前代对水体处理的差异,探讨了人工湖泊如何被赋予“清、活、静”的生命力,以模拟山野的自然情态。 三、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亭台楼榭的实用哲学: 宋代文人园中的建筑,如轩、榭、舫、亭,功能性极强,且体量相对较小,强调与环境的渗透性。我们重点研究了如何通过“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游览路线设计,引导观赏者在空间序列中完成精神的层层递进,而非一览无余的平面展示。 第三部分:精神的投射——文献中的园林与心灵栖居 宋代文人留下了大量关于园林的文字记载,这些记载是理解他们精神世界的珍贵钥匙。 一、诗词、尺牍与笔记中的园林意象: 本书精选了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人的相关诗文,剖析了他们是如何将园林中的景物(如竹、梅、苔藓、雨声)转化为对生命、功名、隐逸的深刻隐喻。我们尤其关注“居士”群体如何通过营建简朴的“野庐”,实现对官场俗务的抽离与精神上的超越。 二、园林中的“友朋之道”: 宋代的园林不仅是独处之地,更是精英阶层进行学术交流、诗会唱和的重要场所。我们考察了文人们如何在园林中组织雅集,通过对园中雅物的鉴赏、诗文的唱和,来确立和巩固彼此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地位。园林,是他们实践“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理想社交场域。 三、失落的图景与后世的重构: 由于宋代私家园林多为木构建筑,且多毁于战火或年代久远,其真实面貌难以完全复原。本书最后一部分,将侧重于通过后世的摹写(如元明清的文人画)和园林志的记录,来探究宋代园林精神是如何被继承和“误读”的。我们试图辨析,哪些是宋代的原创特征,哪些是后人对那个黄金时代的浪漫想象。 结论:永恒的精神回响 《宋代文人园林与精神图景》旨在证明,宋代的私人园林,是这一时代知识分子应对社会变迁、实现自我价值、探寻宇宙真理的独特“场所哲学”。它不是一片片被隔离的风景,而是士大夫们精心编码、用以安放他们复杂心灵的,一座座微缩的“精神家园”。通过对这些空间语言的解读,我们得以窥见宋代文人在儒释道交融的文化氛围中,所构建的那个精致、内省而又充满诗意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作为一本探讨“意象之美”的书籍,它在视觉传达上做得极为克制和高级。纸张的选择,似乎特意选用了一种略带粗粝感的、能够微妙吸收光线的材质,这使得书中的大量作品图片——那些原本就极度依赖光影和肌理的墨迹——在阅读过程中呈现出一种沉静的质感。装帧上极少使用花哨的色彩,黑白灰的运用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精准。这种“空”的设计理念,完美契合了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的精髓。我体会到,作者和设计者在制作这本书时,是抱着一种近乎偏执的匠人精神,生怕任何多余的元素干扰了主体艺术的表达。这种对细节的苛求,让我由衷地敬佩。它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值得我放在案头,时常摩挲把玩,感受那种宁静的力量。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经历了一场颠覆性的思维重塑。我最初是冲着它名字里那个“意象”去的,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书法如何构建空间、如何表现自然万物的具体案例分析。这本书确实提供了这样的视角,但它处理得极其大胆和抽象。它似乎完全不屑于传统的“结构分析”,转而用现代艺术理论的框架去解构汉字书写。比如,它将一笔撇画比喻为“时间切片”,将通篇布局视为“声波的视觉化表达”。这种跨界的解读方式,对于习惯了传统鉴赏路径的人来说,可能会造成一定的阅读障碍,因为你需要不断地抛弃既有的认知框架。我花了很大的力气才跟上作者那跳跃性的思维节奏。但一旦适应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让我意识到,书法不该仅仅是技艺的重复,它更是一种高维度的符号编码,承载着作者在那一刻对宇宙、对生命最本真的理解。对于寻求哲学思辨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极具挑战性和启发性的佳作。

评分

初翻开这本《书法意象之美》,我的内心是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期待的。我原以为会看到一套详尽的、教科书式的笔法解析或者碑帖考据,毕竟“书法”二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浓厚的学院气息。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是,它更像是一场关于视觉哲学的漫游。作者的笔触并非僵硬地教你如何握笔,而是引导你进入线条背后那个流动的精神世界。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气韵生动”的论述,它没有给出任何可以量化的标准,反而用了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摹了墨色在宣纸上洇开时那种不可复制的、转瞬即逝的生命力。那种感觉,就好像作者在尝试用文字捕捉蝴蝶的翅膀,每一个比喻都精准地戳中了书法爱好者心中那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之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些原本觉得晦涩难懂的古帖,有了一种全新的感知维度,不再是单纯的“临摹”,而更像是一种与古人精神的共振,非常适合那些已经有一定基础,渴望在艺术层面寻求突破的书友。

评分

我个人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它极其不适合速读,更像是需要“沉浸式”体验的深度文本。我尝试了在通勤路上阅读,效果很差,因为作者构建的意境需要一个完全沉静的环境。书中的很多段落,尤其是关于“笔意与心境耦合”的分析,篇幅往往很长,句子结构复杂,充满了排比和递进,仿佛是作者在书写过程中那种一气呵成的气势被文字记录了下来。当你真正静下心来,用慢速去品味,你会发现作者对每一个动词和形容词的选择都极为考究,每一个转折都充满了设计感。这使得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了一种对耐心的考验,但也正是在这种慢读中,我捕捉到了很多初次阅读时被忽略的微妙层次。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案头参考书,需要你带着一杯清茶,在某个阳光充足的午后,逐字逐句地去“消化”它所阐述的美学观,而不是把它当做消遣读物。

评分

这本《书法意象之美》的书评,我倒是准备了五份截然不同的“读后感”,每一份都力求展现出读者对这本书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评分

非常不错,下次再来光顾,京东服务好!

评分

很好,有读散文诗的感觉

评分

此用户未及时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

京东真是说不出的好!越来越好!总是那么好!真的很好!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我很喜欢,物流,速度很快,服务态度很好,谢谢!

评分

好书!vvvvvvvvvvvv

评分

京东真是说不出的好!越来越好!总是那么好!真的很好!

评分

不错,功底深厚!!!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图书,文字功底深厚,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