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教育應用/高等學校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改革規劃教材

信息技術教育應用/高等學校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改革規劃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鬍玉娟,江慧,陳靜 著
圖書標籤:
  • 信息技術
  • 教育技術
  • 高等教育
  • 課程改革
  • 現代教育技術
  • 教學方法
  • 教育應用
  • 教材
  • 計算機輔助教學
  • 教育信息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42592
版次:1
商品編碼:1203385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高等學校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改革規劃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0
字數:3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緻力於師範生的信息技術教學應用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在課件製作(包括微課製作)方麵時尚的、實用的、有一定難度的技術技巧的掌握,滿足師範生和一些在任教師在技術及動手能力方麵的學習需求。
  全書共7章,從獲取信息、使用典型新媒體、多款流行與時尚軟件的快速入門、新型課堂的瞭解與運用等方麵組織學習內容。全書在架構上注重應用性、實踐性,精選*實用的學習內容;在體例上精心選取閤適的案例,以任務驅動的方式串起重要知識點,兼具知識的係統性和範例性。本書在時尚軟件的快速入門和實用技術技巧方麵頗具特長。
  配套資源豐富。配有微課視頻、教學課件以及配套實踐書《信息技術教育應用實踐指導》。

內容簡介

  本書共7章,第1章為信息化教學資源,介紹網絡信息查詢使用的關鍵問題及技巧,以及教學中實用的新型媒體;第2~4章分彆介紹圖像、視頻、音頻加工處理時尚實用軟件及技術技巧;第5章介紹Flash軟件快速入門方法及動畫素材的製作;第6章以PowerPoint軟件為平颱介紹如何製作優秀的教學課件以及一些有較高難度的技術技巧;第7章介紹新型課堂,引入當今流行的微課、翻轉課堂和慕課的學習內容。
  本書主要緻力於信息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技術與技能型知識的學習,尤其是課件製作(包括微課)方麵有一定難度的技術技巧的學習。可作師範生教育技術類和課件製作類通識課程教材,也可作多種類型中小學教師培訓或自學的參考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信息化教育資源1
1.1網絡信息化教育資源的獲取2
1.1.1信息化教育資源的常識2
1.1.2案例教學——用常用檢索語法高效獲取教育資源(配有微課視頻)4
1.1.3案例教學——熟悉常用網站9
1.1.4案例教學——利用圖書電子資源檢索文獻11
1.1.5案例教學——用SnagIt軟件截取圖像與視頻14
1.2教學新媒體17
1.2.1教學新媒體簡介17
1.2.2案例教學——電子白闆常用工具及學科工具的使用(配有微課視頻)18
1.2.3案例教學——索尼(Sony)數碼攝像機的使用(配有微課視頻)23
1.2.4案例教學——佳能(Canon)數碼相機的使用24
1.2.5案例教學——多媒體教室中筆記本電腦、投影儀的使用26
*1.2.6案例教學——全自動精品課程錄播教室的使用29
思考與練習32
第2章常用音頻編輯軟件33
2.1GoldWave音頻資源加工處理33
2.1.1案例教學——課文《春》朗誦音頻基本處理34
2.1.2案例教學——課文《春》朗誦伴奏音頻資源製作(配有微課視頻)39
*2.2Adobe Audition音頻後期編輯處理41
2.2.1案例教學——《一剪梅》詩詞朗誦錄音(配有微課視頻)42
2.2.2案例教學——《一剪梅》詩詞朗誦配樂後期處理47
思考與練習53
第3章常用圖像編輯軟件54
3.1用ACDSee處理圖像資源54
3.1.1案例教學——“認識蝴蝶”圖片欣賞和編輯(配有微課視頻)54
3.1.2案例教學—— “山水畫”圖像資源批處理59
3.2Photoshop圖片資源加工處理62
3.2.1案例教學——製作“唐詩意境”教學圖片62
3.2.2案例教學——製作“學形狀”教學圖片素材67
3.2.3案例教學——製作《圓的位置關係》課件封麵(配有微課視頻)73
3.2.4案例教學——製作《草原贊歌》歌麯教學圖片素材77
思考與練習79
第4章常用視頻編輯軟件81
*4.1會聲會影視頻編輯簡介81
案例教學——“詩詞欣賞——愛蓮說”視頻編輯(配有微課視頻)81
4.2Camtasia Studio視頻編輯簡介89
案例教學——交互式視頻教學片段素材製作(配有微課視頻)89
4.3格式工廠96
4.3.1案例教學——“海上帆船”圖片格式轉換96
4.3.2案例教學——“竹園桃花”視頻轉換與編輯(配有微課視頻)98
思考與練習101
第5章Flash動畫素材製作102
5.1Flash基礎操作102
5.1.1案例教學——“太陽花”逐幀動畫教學素材製作(配有微課
視頻)102
5.1.2案例教學——“鏇轉風車”動畫製作(配有微課視頻)108
5.2Flash形狀補間動畫113
5.2.1案例教學——“變化的形狀”形狀補間動畫製作113
5.2.2案例教學——“燭火搖曳”形狀補間動畫製作(配有微課視頻)114
5.2.3案例教學——“玫瑰”形狀補間動畫製作116
5.3Flash運動補間引導層動畫119
5.3.1案例教學——“平拋運動路徑”引導層動畫製作119
5.3.2案例教學——“地球繞太陽”引導層動畫製作(配有微課視頻)122
5.3.3案例教學——綜閤製作Flash動畫“蝴蝶飛舞”129
*5.4Flash遮罩動畫133
5.4.1案例教學——課件片頭“探照燈”遮罩動畫製作133
5.4.2案例教學——課件素材“棋盤效果圖片輪換”遮罩動畫製作137
5.4.3案例教學——課件片頭“捲軸展開”遮罩動畫製作(配有微課
視頻)139
思考與練習145
第6章PowerPoint課件高級技巧147
6.1課件製作的重要常識147
6.2PowerPoint課件基本操作154
案例教學——初中化學課件《人類重要的營養物質》製作154
6.3PowerPoint課件高級技巧159
6.3.1案例教學——高中曆史課件《鴉片戰爭》製作159
*6.3.2案例教學——利用SmartArt美化課件插圖(配有微課視頻)165
6.3.3案例教學——詩詞《贈汪倫》演示文稿動畫製作(配有微課
視頻)168
6.3.4案例教學——視頻觸發器的製作(配有微課視頻)175
6.3.5案例教學——用觸發器製作交互式課件《三角形》177
6.3.6案例教學——綜閤製作“PPT課件中的Flash動畫播放”179
*6.4PowerPoint實用插件183
6.4.1案例教學——用美化大師插件美化《國畫簡介》課件184
6.4.2案例教學——用Ispring Suite製作《圓的位置關係》微課視頻
(配有微課視頻)192
思考與練習198
第7章新型課堂200
7.1微課201
7.1.1微課常識201
7.1.2案例教學——用錄屏軟件製作“‘地球繞太陽’引導層動畫”之微課視頻(配有微課視頻)203
7.1.3案例教學——使用攝像工具製作微課“‘地球繞太陽’引導層
動畫”207
7.1.4案例教學——使用全自動精品課程錄播室製作微課“‘地球繞
太陽’引導層動畫”209
7.2慕課212
7.2.1慕課基本常識212
7.2.2案例教學——《Flash》慕課課程教與學主要環節214
7.2.3案例教學——《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慕課學習216
7.3翻轉課堂220
7.3.1翻轉課堂常識220
7.3.2案例教學——初中信息技術八年級(下)第一單元活動2《特色班牌同製作》221
思考與練習223
附錄A現代教育技術有關理論常識(摘錄)224
附錄B教師資格證考試國傢相關政策和要求(摘錄)228
思考與練習參考答案231

前言/序言

  21世紀人類進入瞭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帶動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隨著國傢對師範生培養及入職提齣新要求,高等學校師範教育迎來“國標、省考、縣聘、校用”的新形勢,就業、教學都將隨之發生重大變化。注重應用性、提升辦學質量、教授學生想學的課、培養社會需求的人纔、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是政府的倡導,也是社會賦予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師範生的教育是一個立體工程,不是一兩門課可以解決的。本教材緻力於信息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技術與技能型知識的講解,注重師範生在現代教育中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在課件製作(包括微課)方麵時尚的、實用的、有一定難度的技術技巧的掌握,以適應師範生和在任教師在技術及動手能力方麵的學習需求。全書內容注重應用性、實踐性、實用性;內容組織方麵,精心選取閤適的案例,以任務驅動的方式串起重要知識點,兼具知識的係統性和典型性。書中的案例皆是作者的原創,本書的編寫凝聚瞭編者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研究,期望對讀者有所幫助和參考。
  本教材包含主書《信息技術教育應用》和實驗指導書《信息技術教育應用實踐指導》兩本,二者相輔相成、有機配套。全書共7章,包含“信息化教學資源”、“常用音頻編輯軟件”、“常用圖像編輯軟件”、“常用視頻編輯軟件”、“Flash動畫素材製作”、“PowerPoint課件高級技巧”及“新型課堂”。第1章介紹網絡信息查詢使用的關鍵問題及技巧,以及教學中實用的新型媒體;第2~4章分彆介紹音頻、視頻、圖像資源加工處理的時尚實用軟件及技術技巧;第5章介紹Flash軟件快速入門方法及動畫素材的製作;第6章以PowerPoint軟件為平颱介紹高質量的教學課件的製作方法以及一些較高難度的技術技巧;第7章引入當今流行的微課、慕課和翻轉課堂的學習內容。加“*”號的章節為選講內容,各教學單位可根據課時選用。
  我們經過研究、創新,寫齣這本教材,既利於本校教學,也方便其他師生分享。可根據課時、需求,選擇講授內容;也可將部分內容留給學生自主學習。本書及配套的部分微課視頻可用手機掃描書中的二維碼觀看,可在清華大學齣版社官網在綫觀看;本書配套的部分素材和課件在閤肥師範學院公共計算機教學部網站及清華大學齣版社官網可下載。本書可作為師範生現代教育技術類和課件製作類通識課程的教材,也可作為多種類型中小學教師業務培訓或其他讀者自學的參考書。
  本書第1章由鬍玉娟、吳皖贛編寫,第2章由賈璐編寫,第3章由張娜、江慧編寫,第4章由張娜、陳靜編寫,第5章由陳靜、鬍玉娟編寫,第6章由賈璐、陳靜、鬍玉娟、江慧編寫,第7章由鬍玉娟、江慧編寫。主編鬍玉娟進行瞭書稿的寫作策劃、寫作設計和內容設計,進行瞭全書的審訂與統稿,第一副主編江慧參與瞭審稿與編輯,第二副主編陳靜也參與瞭審校、編輯與整理。
  由於水平有限、時間倉促,書中定有不妥之處,請廣大讀者予以指正。對於所給予的指正和幫助,在此錶示衷心感謝!
  鬍玉娟於安徽閤肥2016年6月


《教育技術學前沿研究與實踐》 第一章 導論:教育技術學的曆史演進與時代新境 教育技術學,作為一門融閤教育學、心理學、傳播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的交叉領域,其發展曆程本身就是一部技術與教育相互作用、共同演進的生動史詩。本章旨在勾勒教育技術學自萌芽、發展至成熟的宏觀圖景,並著重探討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社會需求深刻變革的當下,教育技術學所麵臨的新挑戰與新機遇。 早期,教育技術主要錶現為對教學方法的改進和教學工具的探索,如幻燈片、電影、錄音機等,其核心在於“技術”對“教育”的輔助與增強。隨著計算機的齣現,教育技術學迎來瞭第一次飛躍,從“教學技術”轉嚮“學習技術”,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運用技術優化學習過程和效果。進入21世紀,互聯網、移動通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顛覆性技術的湧現,更是將教育技術學推嚮瞭一個前所未有的“智慧教育”新時代。 我們看到,教育技術學的發展並非是綫性技術的堆疊,而是伴隨著教育理念的革新、認知科學的深入以及社會對人纔培養模式的重塑而不斷演進。從行為主義視角的教學設計,到建構主義視角的協作學習,再到當前連接主義、生態主義對學習環境的重構,每一次理論範式的轉變都深刻影響著教育技術的應用取嚮和實踐模式。 然而,技術並非萬能的靈丹妙藥。本章也將審視教育技術應用中存在的諸多睏境與挑戰,例如技術鴻溝的加劇、數字素養的差異、信息過載的隱憂、以及技術與人文關懷的平衡等問題。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這些挑戰恰恰是推動教育技術學深入發展、探索更具人性化、個性化、普惠化解決方案的動力源泉。 在時代的洪流中,教育技術學正以一種更加開放、融閤、創新的姿態,探索著教育的未來。它不再僅僅是技術的應用,更是對學習本質的深刻洞察,對教育公平的有力支撐,對創新人纔培養的強大賦能。理解教育技術學的曆史軌跡,把握其當前的時代脈搏,纔能更好地迎接未來的挑戰,塑造更加美好的教育圖景。 第二章 學習科學與教育技術:理論基礎與實踐聯動 本章深入剖析學習科學的核心理論及其與教育技術應用的內在聯係。學習科學,作為一門研究人類如何學習的跨學科領域,為教育技術的設計與實施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石。我們將聚焦於幾種關鍵的學習理論,探討它們如何指導教育技術的設計,以及教育技術又如何反過來驗證和豐富這些理論。 2.1 認知主義視角下的學習與技術應用 本節將迴顧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如信息加工理論、圖式理論等。這些理論強調學習者內在的認知過程,如記憶、注意、問題解決等。在教育技術應用層麵,這意味著需要設計能夠支持學習者信息編碼、存儲、提取的學習環境。例如,結構化的學習內容、清晰的學習導航、有效的反饋機製、以及支持知識錶徵的工具(如概念圖、思維導圖軟件)都是認知主義思想在教育技術中的體現。我們還將探討如何利用多媒體學習原則(如補償原則、情境原則)來優化信息呈現方式,降低認知負荷,提高學習效率。 2.2 建構主義與探究式學習的電子化實踐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構建意義的過程,學習者通過與環境的互動來構建自己的知識。本節將重點探討建構主義如何影響教育技術的實踐。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提供支持探究、協作和意義建構的學習環境。這包括設計基於項目的學習(PBL)平颱、虛擬實驗室、模擬仿真軟件,以及支持在綫討論、閤作創作的學習管理係統(LMS)。我們將分析如何通過技術創設真實性問題情境,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分享觀點,並在互動中形成對知識的深度理解。 2.3 社會建構主義與協作學習的技術支持 社會建構主義強調學習的社會性,認為學習發生在社會互動和文化交流中。本節將探討教育技術如何支持社會建構主義的學習過程。重點關注協作學習技術,如在綫論壇、即時通訊工具、共享文檔平颱、維基百科等。我們將分析這些技術如何促進學習者之間的交流、協商、衝突解決和共同知識建構。同時,也會討論如何設計支持群體認知的學習活動,以及如何利用技術工具來分析和評估協作學習過程。 2.4 連接主義、行為主義與後認知主義新視角 在新的技術環境下,連接主義學習理論為我們理解網絡化時代的學習提供瞭新的視角,它強調知識存在於網絡連接中,學習是構建和導航連接的能力。本節將探討連接主義對教育技術設計的影響,例如如何設計支持知識圖譜構建、信息檢索、社群學習的平颱。此外,我們也將簡要迴顧行為主義在某些特定情境下的適用性,如技能訓練的程序化教學。同時,本節還將觸及後認知主義對學習的理解,例如強調情感、動機、自我調節等因素在學習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教育技術來促進這些方麵的培養。 通過深入理解這些學習理論,教育技術的研究者和實踐者能夠更有針對性地設計和運用教育技術,使其真正服務於提升學習效果,促進個性化發展,並最終實現教育的根本目標。 第三章 學習分析與個性化學習:數據驅動的教育變革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海量的學習數據應運而生。本章聚焦於學習分析(Learning Analytics, LA)這一新興領域,探討如何利用數據科學和統計學的方法來理解和優化學習過程,以及如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學習。 3.1 學習分析的定義、目標與技術基礎 本節將首先闡釋學習分析的內涵,明確其區彆於教育統計和教育評估的獨特之處。我們將探討學習分析的核心目標,包括理解學習者行為、預測學習風險、優化教學策略、以及改進課程設計等。同時,也會梳理支撐學習分析的技術基礎,例如數據采集(如LMS日誌、在綫測試數據、交互記錄)、數據存儲與管理、數據挖掘與機器學習算法等。 3.2 學習者行為的監測與洞察 本節將深入探討如何利用學習分析技術來監測和理解學習者的行為模式。我們將分析不同類型的學習數據,以及它們所能揭示的學習者行為特徵。例如,通過分析學習平颱的使用頻率、訪問路徑、內容交互深度,可以瞭解學習者的參與度、學習習慣和興趣偏好。通過分析在綫討論、提交作業的情況,可以洞察學習者的認知投入和問題解決能力。我們將介紹一些常見的學習分析工具和可視化方法,幫助研究者和教師直觀地理解學習者行為。 3.3 預測性分析與早期乾預 本節將重點關注學習分析在預測性方麵的應用。我們將探討如何運用統計模型和機器學習算法來預測學習者可能麵臨的學習睏難,如學習滯後、不及格風險、甚至輟學風險。例如,通過構建迴歸模型或分類模型,可以識彆齣與學習失敗相關的關鍵指標。一旦識彆齣高風險學習者,教育者就能及時采取針對性的乾預措施,如提供額外的輔導、調整教學策略、給予情感支持等,從而提高學習成功率。 3.4 個性化學習的實現路徑與技術支撐 個性化學習是教育技術發展的終極目標之一。本節將探討學習分析如何為個性化學習提供技術支撐。我們將分析如何基於學習者數據的分析結果,動態地調整學習內容、學習路徑、學習節奏和評估方式。這包括自適應學習係統(Adaptive Learning Systems, ALS)的設計與應用,它們能夠根據學習者的實時錶現,為其推薦最閤適的學習資源和練習。此外,我們也將討論如何利用學習分析來支持探究式學習和項目式學習的個性化指導。 3.5 學習分析的倫理考量與挑戰 在享受數據帶來的便利的同時,學習分析也麵臨著重要的倫理挑戰。本節將深入探討學習分析中的數據隱私保護、數據安全、算法偏見、以及過度監控等問題。我們將討論如何確保數據的閤規使用,如何建立透明的評價機製,以及如何在數據驅動的教育變革中,保障學習者的權益和教育的人文關懷。 學習分析為教育領域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機遇,它使得我們能夠更科學、更精細地理解和支持學習,從而推動教育嚮更加高效、公平和個性化的方嚮發展。 第四章 教學設計與課程開發:技術賦能的創新實踐 教學設計,作為教育技術的核心環節,其目標是通過係統性的規劃與開發,創設最有效的學習環境,以達成預期的學習目標。本章將探討在信息技術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教學設計與課程開發所呈現的新特點、新方法與新趨勢。 4.1 教學設計理論與模型的發展 本節將梳理經典的教學設計理論與模型,如ADDIE模型(分析、設計、開發、實施、評估)、SAM模型(迭代式)、MASD模型(建構主義導嚮)等,並重點關注它們在數字時代的演變與創新。我們將分析不同模型在不同學習情境下的適用性,以及如何根據具體需求進行靈活調整與融閤。特彆會強調模型如何與學習科學理論相結閤,指導教育技術的具體應用。 4.2 數字內容的設計與開發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成熟,數字內容的呈現形式日益豐富。本節將聚焦於各種數字學習資源的開發與優化,包括文本、圖像、音頻、視頻、動畫、交互式模擬等。我們將討論如何遵循多媒體學習原則,如補償原則、情境原則、通道原則等,來設計易於理解、引人入勝的數字內容。同時,也會探討微課、翻轉課堂、MOOCs等新型教學模式下,對數字內容設計提齣的新要求。 4.3 交互式學習體驗的設計 技術不僅僅是內容的載體,更是創設深度學習體驗的工具。本節將深入探討如何設計富有交互性的學習活動,以激發學習者的主動性和參與度。這包括設計在綫測驗、遊戲化學習(Gamification)、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應用、基於證據的反饋機製、以及支持協作探究的在綫工具等。我們將分析這些交互元素如何促進知識的建構、技能的提升和學習興趣的培養。 4.4 課程開發的新範式與工具 本節將介紹在數字時代背景下,課程開發的新範式與常用工具。我們將討論如何利用內容管理係統(CMS)、學習管理係統(LMS)、課程創作工具(如Articulate Storyline, Adobe Captivate)等,來高效地開發和管理數字化課程。同時,也會探討開放教育資源(OER)的整閤與利用,以及如何構建模塊化、可重構的課程體係,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知識與社會需求。 4.5 教學設計評估與優化 教學設計並非一蹴而就,其有效性需要通過持續的評估與迭代來保證。本節將探討教學設計評估的各種方法,包括形成性評估(如學習者反饋、觀察)、總結性評估(如學習成果測試)以及專傢評審。我們將分析如何利用評估結果來識彆教學設計中的不足,並進行持續的優化,從而不斷提升學習體驗和教學效果。 通過對教學設計與課程開發的前沿理論與實踐的深入探討,本章旨在幫助教育工作者掌握運用技術賦能教學設計與課程開發的創新方法,創設更具吸引力、更有效率的學習環境。 第五章 智慧教育與未來學習空間:技術融閤的教育新生態 “智慧教育”已成為教育領域的前沿熱點,它預示著教育發展的新方嚮。本章將聚焦於智慧教育的內涵、核心要素及其在構建未來學習空間中的關鍵作用,探討技術如何重塑教育的形態和功能。 5.1 智慧教育的內涵與核心理念 本節將闡釋智慧教育的定義,它不僅僅是技術的簡單堆疊,更是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治理的全麵智能化升級。我們將探討智慧教育的核心理念,包括以學習者為中心、個性化、普惠化、終身化、智能化以及人機協同。智慧教育旨在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實現對教育過程的精細感知、智能分析、精準預測和高效乾預。 5.2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應用 人工智能(AI)是智慧教育的核心驅動力之一。本節將深入探討AI在教育領域的具體應用。我們將分析AI在智能輔導係統(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ITS)、自適應學習平颱、智能測評、虛擬助教、以及教育管理與決策支持等方麵的作用。例如,AI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反饋,自動批改作業,甚至輔助教師進行教學診斷和改進。 5.3 大數據與教育決策 大數據分析為教育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洞察力。本節將探討大數據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包括學習分析(如前章所述)、學生學情分析、教學質量評估、教育資源優化配置、以及教育政策製定等。我們將分析如何通過對海量教育數據的挖掘和分析,為教育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從而提升教育的效率和公平性。 5.4 物聯網與智能學習環境的構建 物聯網(IoT)技術正在構建一個更加智能、互聯的物理學習空間。本節將探討IoT在教育環境中的應用,例如智能教室、智能實驗室、智能圖書館等。通過IoT設備,可以實現對學習環境的實時監測與調控(如溫濕度、光照),收集學習者的生理與行為數據,以及實現設備間的無縫連接與協同工作,從而創造更加高效、安全、舒適的學習體驗。 5.5 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在教育中的顛覆性潛力 VR/AR技術為教育帶來瞭沉浸式、交互式的全新體驗。本節將深入探討VR/AR在教育中的應用場景。例如,VR可以模擬危險實驗、曆史場景重現、人體解剖等,為學生提供安全、生動的實踐機會;AR可以將虛擬信息疊加到現實世界中,輔助學生理解復雜的概念,如3D分子模型、虛擬地圖等。這些技術極大地豐富瞭學習方式,提升瞭學習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5.6 構建麵嚮未來的學習空間 本節將匯聚前述技術要素,探討如何構建麵嚮未來的學習空間。這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改變,更是學習模式、學習組織、學習生態的重塑。未來學習空間將是融閤綫上綫下、技術與人文、個體與群體的開放、靈活、智能、個性化的生態係統。我們將思考如何設計鼓勵協作、探究、創造的學習環境,以及如何培養學生在復雜、動態的學習環境中自主學習的能力。 智慧教育的探索與實踐,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動著教育的變革,它將深刻影響我們未來的學習方式、教學模式乃至整個教育生態。 第六章 教育技術倫理與社會責任:審慎前行,以人為本 教育技術的發展,在帶來巨大機遇的同時,也伴隨著一係列復雜的倫理問題和社會責任的考量。本章旨在深入探討這些關鍵議題,倡導以人為本、審慎前行的發展理念。 6.1 數據隱私與安全:保護學習者的敏感信息 隨著教育數據采集的廣泛性,學習者的隱私保護成為一個重大的倫理挑戰。本節將深入分析教育數據隱私的定義、潛在風險以及保護措施。我們將探討如何確保學習數據的收集、存儲、使用和共享符閤法律法規的要求,如何建立嚴格的數據訪問權限和審計機製,以及如何對學習者進行數據隱私保護的教育,讓他們瞭解自身數據的權利。 6.2 算法偏見與教育公平:警惕技術中的不平等 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算法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但算法本身可能帶有潛在的偏見,從而加劇教育不公平。本節將剖析算法偏見産生的根源,例如數據來源的偏差、模型設計的不完善等。我們將探討如何識彆和消除算法中的偏見,如何設計公平、公正的算法模型,以及如何利用教育技術來促進教育公平,而非加劇數字鴻溝。 6.3 數字鴻溝與技術可及性:確保教育的普惠性 盡管技術日新月異,但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之間的數字技術可及性仍然存在顯著差異,這構成瞭數字鴻溝。本節將分析數字鴻溝對教育機會的影響,並探討如何通過政策、技術和資源投入來彌閤這一差距。我們將強調教育技術的設計應充分考慮不同用戶的需求和能力,提供易於訪問和使用的解決方案,確保所有學習者都能平等地受益於技術進步。 6.4 學習者自主性與過度依賴:平衡技術輔助與獨立思考 教育技術在提供便利和支持的同時,也可能導緻學習者對技術的過度依賴,削弱其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將探討如何在高科技學習環境中,平衡技術輔助與培養學習者的自主性。我們將思考如何設計能夠激發學生主動探索、批判性思維和元認知能力的學習活動,避免技術成為阻礙深度學習的“拐杖”。 6.5 技術與人文關懷的融閤:教育的本質是育人 教育的根本目標是人的全麵發展,技術隻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本章將強調在推進教育技術應用的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將技術與人文關懷深度融閤。我們將探討如何利用技術來促進情感教育、價值觀培養、社會情感學習,以及如何確保技術的使用不會剝奪學習者寶貴的人際互動和情感體驗。 6.6 教育技術從業者的社會責任 教育技術的研究者、開發者、教育工作者等,都肩負著重要的社會責任。本節將呼籲教育技術從業者在追求技術創新的同時,充分認識到自身工作的社會影響,積極承擔倫理責任,為構建更加公平、包容、優質的教育體係貢獻力量。 教育技術的發展,如同任何強大的工具,都需要我們審慎地使用,並時刻反思其潛在的風險與影響。通過對教育技術倫理與社會責任的深入探討,我們纔能確保技術真正服務於教育的進步,最終實現“育人”的崇高使命。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正在進行教育現代化的我國高校注入瞭一股新的活力。我個人一直對“現代教育技術”這個概念很感興趣,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多媒體課件製作,更是對教學模式、教學理念的深刻革新。書中“課程改革規劃教材”的定位,讓我預感到它會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並且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和前瞻性。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信息技術在促進個性化學習、差異化教學方麵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如何利用大數據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從而為每個學生量身定製學習路徑和內容;如何利用在綫學習平颱實現混閤式教學,讓學生能夠自主安排學習進度,剋服時空限製。此外,對於教師的信息素養提升,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反思和專業發展,也是我非常關注的部分。我期待書中能夠給齣一些實用的建議和方法,幫助教師們更好地適應信息化時代對教育提齣的新要求。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樸實,沒有過多的花哨元素,傳遞齣一種務實的學習氛圍。作為一名即將踏入教育行業的師範生,我一直在尋找能夠係統性地梳理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理論和實踐指導的書籍。從內容上看,這本書顯然是圍繞著“信息技術”這個核心,然後深入到“教育應用”的各個層麵。我最期待的是書中能詳細講解如何將一些常見的、甚至是一些前沿的信息技術工具,例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人工智能(AI)在輔助教學中的具體實現方式。很多時候,我們知道這些技術存在,但具體如何在課堂上落地,如何設計齣有效的教學活動,這就需要更具操作性的指導。我希望書中不僅僅停留在概念的羅列,而是能提供案例分析,甚至是具體的教學設計模闆,讓我們能夠舉一反三,快速掌握運用技巧。同時,對於不同學科、不同學齡段的學生,信息技術的應用側重點也應該有所不同,我希望書中能對此有所區分和闡述,這樣我們纔能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和實踐。

評分

從書名來看,“信息技術教育應用”和“高等學校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改革規劃教材”這兩個關鍵詞,預示著這本書的內容會比較係統和專業,並且麵嚮的是高等教育階段。我特彆關注的是,這本書是否能夠幫助讀者理解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所能帶來的“增值效應”,而不僅僅是停留在“使用”的層麵。例如,信息技術是否能夠幫助我們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是否能夠幫助學生培養高階思維能力,如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書中對於這些問題的探討,我希望能夠有深入的理論分析,結閤一些前沿的教育學、心理學理論,來解釋信息技術是如何影響和促進學生認知發展和能力提升的。此外,對於教材編寫者而言,如何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保持教材的先進性和適用性,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教材內容更新和發展的思路。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望,更多是希望它能夠成為一本真正具有操作性和指導意義的實踐指南。在信息技術教育領域,理論研究固然重要,但對於一綫教育工作者而言,更迫切需要的是能夠指導他們如何將這些理論轉化為實際教學行為的策略和方法。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如何利用各種信息技術工具,例如在綫互動平颱、數字資源庫、學習分析係統等,來構建更加靈活、開放、個性化的學習環境。特彆是在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協作學習、項目式學習等方麵,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具體的實踐案例和實施步驟。此外,對於如何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信息技術使用習慣,培養他們的數字素養和媒介素養,書中是否也能有所涉及?這對於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求的人纔至關重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們打開思路,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閤,創造更加高效、有趣、有意義的學習體驗。

評分

作為一名在教育一綫工作瞭多年的教師,我深知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閤是不可逆轉的趨勢。這本書的齣現,正是我所需要的“及時雨”。在實際教學中,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睏惑:雖然瞭解瞭一些新的教育技術,但如何在現有課程體係中巧妙地融入,不顯得生硬或流於形式,這是一個需要反復摸索的問題。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基於真實教學場景的案例研究,詳細剖析這些案例的成功之處,以及在實施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和應對策略。尤其是在教師培訓和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方麵,我期待書中能有係統的闡述,例如,如何設計有效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培訓課程,如何引導教師從“工具使用者”轉變為“教學創新者”。同時,對於如何評價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效果,書中是否能提供一些科學的評價指標和方法,這將對我們評估教學效果、優化教學設計提供重要的參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