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六套,合36个计策,每一计名都是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
★均依据《易经》中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的相互转化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辩证法的原理,有很强的实用性。
★很多军事家利用《三十六计》中的谋略,在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世人留下了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战例。
★因其充满智慧,荟萃韬略,在现代商业竞争中多有借鉴,被当做现代人竞争生存的智慧书。
★本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详细注解、翻译、解析原文,并针对每章内容列举了大量妙趣横生的案例。专业的分析、精湛的解释、流畅的语言,都能让读者在阅读之余得到启迪。
内容简介
一部兵法奇书,与《孙子兵法》合称我国古代兵法谋略学的双璧,被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广泛研习、应用。三十六计共分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六套,合三十六个计策。很多军事家利用《三十六计》中的谋略,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世人留下了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战例。
作者简介
此书为我国民间智慧,明末清初,无名氏采集群书编撰成书,流传至今。成书年代,作者何人,已无从考证,历代兵志也未予收录。
赵中媛,图书策划编辑,平时喜欢阅读国学书籍,对中国古代经典作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策划作品:《愿世上所有的孤单,都有温暖相伴》《你的孤独,终有回响》等。
目录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2
第二计 围魏救赵 8
第三计 借刀杀人 13
第四计 以逸待劳 19
第五计 趁火打劫 27
第六计 声东击西 33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40
第八计 暗度陈仓 47
第九计 隔岸观火 52
第十计 笑里藏刀 59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64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70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76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83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88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93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99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105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112
第二十计 浑水摸鱼 118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124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129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134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139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145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152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159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166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172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178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186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193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203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210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218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224
前言/序言
寂静的力量
序
《三十六计》是千年华夏文明孕育出的智慧奇葩,以“谋略奇书”饮誉世界,与《孙子兵法》一起,并称世界军事史上的兵书“双璧”。
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提起“三十六计”,相信大多数人都能列举出其中的几个计谋,如围魏救赵、调虎离山、浑水摸鱼、借刀杀人、打草惊蛇、声东击西,等等。但倘若系统而准确地指出三十六计的来龙去脉及其蕴含的智慧精髓,且在为人处世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加以应用,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了。
“三十六计”的说法,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436)。相传,此人以多智善谋而闻名,曾与北魏军作战,在粮草不继的困境中,以“唱筹量沙”的逼真表演迷惑对手,最后带领所部全身而退,因而“雄名大振”。
据《南齐书·王敬则传》记载:南齐大司马王敬则起兵造反,齐明帝父子在宫中听说叛军即将杀到,仓皇欲逃。
敬则得报说道:“檀公(檀道济)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此乃首次提出“三十六计”。由此推知,至迟在1500年以前,“三十六计”已经形成,后经补充、完善,终于明清之时定本成书。但具体到《三十六计》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已难确考。
基于史料所载“檀公三十六策”,故有人将《三十六计》编成口诀以助记忆时,便用“金玉檀公策”开头。《三十六计》的口诀为:“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口诀中除了“檀公策”三个字外,每个字(最后一句“伐虢”被看作一字)都包含了一条妙计。
按照口诀的顺序依次是: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度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途伐虢。
这部集历代兵家“韬略”“诡道”之大成的谋略奇书,广引《易经》语辞,贯穿老庄之学、阴阳之理、刚柔并济、攻防思辨。含千般变化,万般计谋。以辩证法思想论述了战争中诸如虚实、劳逸、刚柔、攻防等关系,做到“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为此,法国海军上将拉科斯特曾称赞《三十六计》是“小百科全书”,系统形象地描绘了“诡道的迷宫”。
从行文线索上说,本书将三十六种军事谋略归纳成六套战法,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系统介绍了无论在优势、均势还是劣势的情况下都能克敌或避敌制胜的智慧。
斗转星移、山河变迁,如今,三十六计已远远超出了军事斗争的范畴,被广泛用于各种领域。无论是变幻莫测的商海,还是复杂纷纭的人际关系,都可以从中得到借鉴。能让读者在熟读经典中,借鉴并活用历史的智慧,正是本书的编写宗旨。
在结构安排方面,本书的每一计都包括“原典”、“注释”、“译文”、“简析”、“战例”五大板块。本书熔意蕴颇深的古文、准确到位的注释和译文、鞭辟入里的简析、精彩绝伦的战例等熔于一炉,内容丰赡,文字精练。
阅罢本书,不仅能让你享受一次智力的盛宴,更能让你获得心灵上的启迪。从“围魏救赵”中,能学到在困难面前逆向思维,出奇制胜;从“瞒天过海”中,能知晓即便是事前准备再周全,也绝不能放松戒备,否则,易让对手寻到破绽,乘虚而入;从“远交近攻”中,能懂得人际交往的平衡之道,从而有利于施计者目标的实现;从“指桑骂槐”中,能体悟到规避正面冲突,巧妙进行旁敲侧击的言辞艺术……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由于三十六计诞生于战争中,敌对双方为了取胜,无所不用其极。而在商海中有法律的规范,在人际关系中有道德的约束,不可能完全施用这些计谋。《孙子兵法》中说:兵者,诡道也。但在当今社会,不论是商场还是人际之间都应以诚信为本。俗语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三十六计的领悟和应用,也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防人为主,不应以其行诡计害人。
对每一个智能型选手而言,本书都是其赢取人生胜局的锐利武器。你还等什么?赶紧叩开书扉,在一个个睿智绝伦的案例中,全方位地领略“三十六计”的经典魅力以及古为今用的大智慧吧!
试读部分:
第二计围魏救赵
【原典】
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注释】
①共敌:兵力集中的强敌。分:分散,使分散。
②敌阳:古代兵法中指先发制人、正面进攻的战略。敌阴:古代兵法中伺机出击、后发制人的战略。
【译文】
进军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把这样的敌军分散减弱了之后再攻打。与其从正面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从防守相对薄弱的部分进攻更有效。
【简析】
所谓围魏救赵,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置敌于死地。此计适用于敌我力量悬殊之战,对于军事实力几倍、几十倍于自己的敌人,如果采用莽撞、强硬的方式与其一决高下,一定会头破血流、伤亡惨重。
在己方处于军力劣势的情况下,最好的方法就是分导引流,找准敌人的薄弱环节、要害部位,避实就虚,全力攻击,或是绕到敌军的后方攻其不备,对其造成威胁和牵制,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围魏救赵”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政治、经济、职场、处世等领域,为人们解决诸多难题提供了实用、便利的指导方针,效果显著。而要充分挖掘此计的潜在智慧,为我们所用,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战例】
齐、魏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
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征。孙膑曾与庞涓是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
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
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
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一纸救江东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马孟起兴兵雪恨曹阿瞒割须弃袍”。
当曹操得知周瑜病逝的消息后,就准备再次兴兵进犯江东。但是,他又担心西凉州的镇东将军马腾,会乘机袭取空虚的许都。为此,曹操特派使者西去凉州,以朝廷的名义给马腾加以征南将军的头衔,命令他随军讨伐孙权。
于是,马腾带领其子马休、马铁及五千西凉兵卒应召来到许昌城下。不久,西凉兵被曹操消灭,马腾父子三人也惨遭杀害。此后,曹操自认为解除了后顾之忧,即时起兵三十万,直扑江东。江东闻报之后,立即让鲁肃派使者西上荆州,向刘备求援。
诸葛亮看罢江东的求救信,胸有成竹地对刘备说:“既不用动江南之兵,也不用动荆州之兵,我自有妙计使曹操不敢进兵东南。”
他让使者带回江东的信中说:“如果曹军南犯,刘皇叔自有退兵之策。”
诸葛亮告诉刘备说:“曹操平生最担心的就是西凉之兵。现在曹操杀了马腾,马腾长子马超仍然统领着西凉之众,曹操的杀父之仇定使马超刻骨切齿。主公只要修书一封,派人结援马超,让马超兴兵入关。这样一来,曹操岂能兵犯江东?”
刘备闻言大喜,立即修书,派使者投送西凉的马超。
马超听说父亲和两个弟弟遇害的消息后,放声大哭,悲怆倒地。他咬牙切齿,痛骂曹贼。正在此时,刘备的使者持书赶到。
马超拆书一看,刘备在信中除了大骂曹操之外,还回忆了昔日与马腾同受汉帝密诏、誓诛曹贼的往事和旧情。指出,他统荆、襄之众以遏曹之前。认为此举不但曹操可擒、奸党可灭、大仇可报,而且汉室可以复兴。
马超看罢,立即挥泪复信,打发使者先回,随后便点齐西凉兵马。正准备进发时,西凉太守韩遂使人请马超相见。
原来韩遂与马腾是结义兄弟,韩遂与马超以叔侄相称。韩遂告诉马超:曹操派人送来书信,以封西凉侯为诱饵,让他擒拿马超。
韩遂还向马超表示:既为叔侄,不忍加害,愿意与他一起联军进击曹操,以报仇雪恨。
韩遂杀掉曹操的使者,又征调手下八部兵马,合自己与马超共计十部,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奔长安。曹操得到关中警报以后,遂放弃南下攻击孙权的计划,专力对付关中的马超、韩遂之军。诸葛亮一封书信就轻而易举地制止了曹军南下,救了孙权之危。
《战国策》:纵横捭阖,谋略纵横的风云画卷 《战国策》是一部集史料、散文、策略于一体的鸿篇巨著,它并非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史书,更是一部深刻描绘中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外交博弈与军事谋略的百科全书。这本书以其精炼的语言、生动的人物刻画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时代。它记录了当时各国君主、谋士、辩士们的言行,揭示了他们为了一国之存亡、自身之利益所进行的各种巧妙的游说、权谋的运用以及军事上的布局。 历史的洪流:战国七雄的兴衰沉浮 《战国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战国时代。自春秋末期以来,周天子的权威早已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霸权,彼此征伐,战乱连年。秦、楚、齐、燕、赵、魏、韩这七个主要国家,犹如七头巨大的雄狮,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相互撕咬,争夺着生存空间和统治地位。 这本书细致地描绘了战国七雄的兴衰沉浮。我们能看到秦国如何从一个偏居西陲的小国,凭借着商鞅变法等一系列改革,逐渐崛起,最终统一六国;也能看到赵国如何在长平之战后元气大伤,但又在后期奋起反抗,顽强抵抗秦国的进攻;还可以看到齐国如何经历齐宣王时的辉煌,又如何因内部政治的动荡而走向衰落。每一次战争的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精密的军事部署。《战国策》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战国时期各国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以及各国君主和臣子们为实现各自政治抱负而进行的艰难抉择。 谋略的盛宴:纵横家的智慧光芒 《战国策》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其中所展现的纵横家的智慧。纵横家,又称“辩士”,他们游说于各国之间,以其卓越的口才、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政治智慧,影响着历史的走向。这些人,或主张“连横”,即联合强秦,各个击破;或主张“合纵”,即六国联合,共同抗秦。他们的言辞,犹如刀剑般锋利,又如丝绸般柔滑,能够在不动声色间瓦解敌人的意志,说服君主采纳自己的建议。 书中记载了无数精彩的游说故事:苏秦以“合纵”之策,身佩六国相印,威震诸侯;张仪以“连横”之术,纵横捭阖,瓦解合纵联盟,使秦国得以扩张。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口才的比拼,更是对人性、权力和利益的深刻剖析。他们懂得如何抓住对方的心理弱点,如何巧妙地利用信息不对称,如何制造舆论压力,如何在最关键的时刻说出最动人心弦的话语。《战国策》中的人物,不论是君主还是谋臣,都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手腕和战略眼光。他们或深谋远虑,或随机应变,或威逼利诱,或晓之以情,种种手段层出不穷,展现了那个时代政治智慧的巅峰。 人性的浮沉:权力、欲望与生存的角力 除了政治谋略,《战国策》也深刻地展现了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性。在权力的漩涡中,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交织,欲望与生存的挣扎此起彼伏。 书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雄才大略、深谋远虑的君主,也有愚昧短视、刚愎自用的国君;有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臣子,也有野心勃勃、阿谀奉承的小人;有慷慨激昂、舌战群儒的辩士,也有玩弄权术、阴险狡诈的政客。他们的命运,在那个变革的时代中,如同浮萍一般,随波逐流,却又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惊人的力量。 我们看到,为了国家的利益,臣子们可以冒着生命危险,在君主面前直言不讳,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也看到,为了个人的权力和欲望,有些人可以背信弃义,出卖朋友,甚至陷害忠良。这些故事,无不揭示了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生存的艰难和人性的复杂。 《战国策》让我们看到,在政治斗争的残酷现实面前,个体显得如此渺小,但正是这些个体,他们的选择和行动,最终汇聚成了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 语言的艺术:精炼生动,千古流传 《战国策》的语言艺术也是其成为传世经典的重要原因。全书语言精炼,用词准确,叙事生动,刻画人物形象入木三分。它没有冗长的铺垫,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够用最简洁的文字,描绘出最深刻的意境,传递出最复杂的情感。 书中大量的对话,更是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这些对话,或针锋相对,充满火药味;或委婉曲折,暗藏机锋;或抑扬顿挫,引人入胜。通过对话,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情感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这种“以言写人,以言载事”的手法,使得《战国策》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文学杰作。 其中许多故事和典故,至今仍然活跃在我们的语言和文化中,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比如“围魏救赵”、“狐假虎威”、“纸上谈兵”等等,这些词语和典故,都源自《战国策》,并被后人广泛运用,其生命力可见一斑。 历史的镜鉴:深刻的启示与现实的意义 《战国策》并非仅仅是一部古老的史书,它所蕴含的智慧和道理,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从政治角度看,它揭示了国家发展和外交斗争的普遍规律。各国之间的实力对比、联盟与对抗、改革与保守,这些都是永恒的政治主题。《战国策》中的权谋和策略,虽然未必适用于现代社会的每个角落,但其背后所体现的对人性的洞察、对利益的权衡、对时机的把握,依然是现代政治家和决策者可以借鉴的。 从个人角度看,《战国策》也是一本关于生存和发展的智慧之书。在面对困境时,如何运用智慧和策略;在人际交往中,如何洞察人心,趋利避害;在实现目标时,如何坚定信念,克服困难。书中人物的成功与失败,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它告诉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仅仅依靠蛮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出色的沟通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战国策》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经典。它以其博大的胸怀,包容了战国时期的一切风云变幻;以其深邃的思想,揭示了人类政治斗争和人性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其精湛的艺术,为我们留下了一卷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画卷。阅读《战国策》,如同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在他们的智慧光芒中,获得启迪,认识自我,理解世界。它是一面映照历史的镜子,也是一盏指引前路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