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经典的价值和魅力在流光岁影里永不褪色,先贤圣哲的智慧光芒照耀着我们的现代生活。为在古代经典与现代社会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中华书局推出“中华经典藏书”丛书。自2006年推出*一辑开始,累计销售上千万册,销售码洋突破1。6亿元,成为广大读者阅读学习国学经典名著的主要版本。 为适应时代、市场及广大读者的需求,经过认真调研,中华书局决定推出升级版,从原来的50种调整为60种,其中增补的新书都是堪称经典的名著,其中既有深受读者喜爱的经典名著,也有适合广大师生教学阅读的重要作品。相信书店、读者会更加喜欢升级版的“中华经典藏书”。
内容简介
《周易》被称为“群经之*”,由“经”、“传”两部分组成。“经”称《易经》,包括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象、卦辞、爻辞,是《周易》的主体;“传”由《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共七种十篇构成,称“十翼”,又自成体系而为“易传”。《周易》是我国古代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其内容*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其深刻的影响。
前言/序言
于省吾
一九六二年九月,我去济南参加孔子讨论会,得识尚先生高足卢松安同志,谈及先生遗著《周易尚氏学》一书,卢同志打算由私人集资,先印行若干部,以免失传。当时我建议,最好由中华书局出版,卢同志也同意这样作。孔子讨论会结束后,我到北京,向中华书局负责同志推荐此书,嗣后由卢松安同志将原稿送去,经过审核,认为可以出版。今年三月,中华书局以《周易尚氏学》稿本见寄,要求我作一篇序言。回忆二十年前,与尚先生过从时,得闻易象绪论。拙著《易经新证》先生曾为之序,奖勉有加,今先生墓已宿草,反而序先生之书,追怀昔游,不禁涕零。兹不揣冒昧,对先生之书妄评得失,仅供读者作为参考而已。
易卦起源于原始宗教中巫术占验方法之一的八索之占。古也称绳为索,八索即八条绳子。金川彝族所保持的原始式八索之占,系用牛毛绳八条,掷诸地上以占吉凶。《易·系辞》称庖牺氏(即伏羲氏)始作八卦,乃指八索之占言之。八索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左传》、《国语》。八索之占是八卦的前身,八卦是八索之占的继续和发展。近年来的学者们,都说八卦与伏羲氏完全无涉,这就未免“数典忘祖”,截断了易卦的来源(详拙著《伏羲氏与八卦的关系》)。
原始宗教的八索之占,到了阶级社会的西周就发展为八卦;到了战国时人所作的《易传》,又以卦爻辞为基础,进一步作哲学理论的推阐。《易·系辞传》说:“刚柔相摩,八卦相荡”;“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由此可见,作者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和矛盾斗争的过程中,诚然具有辩证法的因素。但是,总的说来,还脱离不了否泰、剥复和消息盈虚之说。例如《蛊·彖传》所说的“终则有始”,《系辞传》所说的“原始反终”,仍然是循环论者的论调。
《左·昭二年传》叙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其称《易》为《易象》,足征《易》之为书是以象为主的。《易·系辞传》也说:“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因为辞由象生,故《易》无象外之辞。《周易》的每一卦辞和每一爻辞,往往在几句话里有几种不同的内容,假若不依象以释辞,则奇奇怪怪,迷离惝恍,既不知其辞之所本,更不知其义之所由生。但是,《说卦传》所叙的象颇为简略,远远概括不了易卦中各种各样的象。于是主汉易以说象者,对于不解之象,则以“卦变”、“爻变”为释,故尚先生叙清儒解《易》说:“……而以汉人为依归,是矣。乃于汉人之曲说,亦靡不依据以为护符。至求象不得,亦使卦再三变以成其象,奉虞氏为不刊法则,而易学遂故步自封矣。”(见《焦氏易诂·凡例》)
魏晋以前之说《易》者都主象,自王辅嗣扫象不谈,专以承乘比应为解,历唐至宋,便极盛一时。尚先生说:“王辅嗣深知其谬,而不能求得其象,乃倡为得意忘象之说,以掩其短。此端一开,程伊川遂谓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本末颠倒。”(见《焦氏易诂·凡例》)这是说程氏不能依象数以解卦爻辞,全凭主观臆想以为之说,反而说象数在臆想之中,这样倒末为本,是极其荒谬的。
先生钻研《焦氏易林》十余年,著《焦氏易林注》十六卷,参考各家诂训,反复推勘,积疑生悟,因而在《易林》中发现了久已失传而与《周易》有关的内外卦象、互象、对象、正反象、半象、大象等凡百二十余象的应用规律。验之于《左传》、《国语》的占象而合,验之于《逸周书·时训》的准象而合,验之于《周易》卦象也都基本上相合。先生以《易林》逸象与《周易》交融互证,分条加以阐发,著《焦氏易诂》十一卷。今就此书节录三条于下:
一、乾日:“《易林》乾之泰云,白日皎皎。泰下乾,乾为日,互震为白,故曰皎皎。又泰之恒云,逾日历月。恒互兑为月,乾为日,故曰逾日历月。是《易林》显以乾为日也。后思易乾九三云,君子终日乾乾。乾为日,三居卦末,故曰终日。大畜九三云,日闲舆卫。日亦指乾。”(卷一)
二、兑月:“《易林》复之临云,月出平地。坤为地,兑为月,在下,故曰平地。又晋之小过云,月出阜东。小过艮为阜,互兑为月,震为东,故月出阜东。……后思易小畜之月几望,中孚、归妹之月几望,恒彖之日月得天久照,盖皆以兑为月。故《易林》用之,邵子亦用之也。”(卷一)
三、坤水:“《易林》乾之观云,江河淮海,天之奥府。按观下重坤,故曰江河淮海。又坤之升云,凭河登山。升上坤,坤水,故曰凭河。又讼之泰,弱水之西。坤水、坤柔,故曰弱水。”(卷一)“凡易言利往、利涉者,义无不通。特坤水象至东汉失传,必以坎为大川,遂尔歧误,而解益之大川尤扞格难通。”(卷五“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解”。按“川”字原本误作“利”。)
以上所引三条,用《易林》乾日、兑月、坤水之象,与《周易》相证发,六通四辟,若合符契。学者只知离为日,坎为月为水,则多与卦象不相应。先生以《焦氏易诂》为基础(读本书者,须参阅《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左传国语易象释》三书),对于历来的易象和易解,广搜博采,评判其得失,取长舍短;同时,又结合其师吴挚甫《易说》的“阳遇阴则通、遇阳则阻”的原理(见本书“说例”)而加以发展,谓“易之道如电然,同性则相违,异性则相感”(见《易诂》“同人利涉大川解”),著《周易尚氏学》二十卷。于是久已晦盲的易象,始昭然若揭,可谓发幽阐微,集象学之大成。《焦氏易林注》仵墉叙引王晋卿说:“此书将二千年易家之盲词呓说,一一驳倒,使西汉易学复明于世,孟子所谓其功不在禹下。”又引陈散原说:“读尚氏《焦氏易诂》,叹为千古绝作。以今世竟有此人著此绝无仅有之书,本朝诸儒见之当有愧色。”
以上所述,主要是说明先生对易象的卓越发明。但是,本书也还存在着某些缺点和错误,例如:
一、有关《周易》作者的问题先生对于画卦者以及卦爻辞、《易传》的作者,多因袭旧说。在本书“总论”中“第三论古易之类别”说:“伏羲既画卦,必更有书以申明其义。……后人谓黄帝始造字,伏羲只画卦无文字者,谬也”;“第四论《周易》谁作”说:“……故夫《周易》卦爻辞,纯为文王一人所作,其欲加入周公者,毫无根据,不可信也”;“第六论《十翼》谁作”说:“……故《十翼》非孔子不能为,不敢为,而纪录《十翼》者,则孔子之门人也”。像以上各种肯定的说法,都脱离不了旧有圈套。先生对于近年来学者们的若干新说,一概置之不理。纵然他们对于旧解有着一笔抹杀的过分主张,未可尽信,可是,伏羲氏既画卦又重卦,以及文王作卦爻辞,孔子作《十翼》等传统说法,毕竟是靠不住的。
二、震象为丘《说文》谓“四方高中央下为丘”,《淮南子·墬形》的“和丘”,高注谓“四方而高曰丘”。按震作,象四方高中央下之形。丘字卜辞作,金文作,以卦画有横无竖验之,则古文字的丘字正与震象相符洽。《易林》革之颐说:“尼父孔丘”(尚先生谓反震为孔),颐下震为丘,故曰“尼父孔丘”;又屯之噬嗑说:“营邱(同丘)是适”,噬嗑下震为丘(尚先生谓“震往故曰适”),故曰“营邱是适”。这都是《易林》以震为丘之证。以震为丘,于《周易》中之言丘者无一不合。贲卦作,六五:“贲于丘园”,丘园指“上互”为震言之;颐卦作,六二:“拂经于丘”,丘指内卦为震言之;涣卦作,六四:“涣有丘”,丘指涣“下互”为震言之。丘与虚古通用。古人多居丘。《说文》谓:“虚,大丘也”,又谓“四邑为丘,丘谓之虚”。升卦作,九三:“升虚邑”,马注谓“虚,丘也”。丘邑指“上互”为震言之。总之《周易》中言丘者三见,言虚者一见,都取象于震。而先生有的谓艮为山以当丘,有的训丘为空,又以巽为虚,既不能一以贯之,又均背于易象。此外,鼎卦作,《乾凿度》谓“鼎象以器”。毛奇龄《仲氏易》说:“鼎有足有腹有耳有铉,而卦文俱象之。下画偶似足,二三四画奇皆中实,似腹,五画偶似耳,上画奇似铉。”按毛解甚确,而先生于本书从端木国瑚之说,谓“鼎之象不在鼎,而在伏象屯”,舍鼎形之实象而信伏象,未免疏失。
三、训诂和史实《说卦传》以坎为月,先生据《易林》逸象以兑为月,用以解易,无一不通。但是,为甚么以兑为月,则未加说明。按《说文》:“月,阙也。”《释名·释天》:“月,阙也,满则阙也。”是月、阙叠韵,以音为训。再就形言之,古文字月作或,正像月阙形。兑上偶画中阙,故以兑为月(其他卦象,与文字形或音有关系者,在此不加详论)。小过六二:“过其祖,遇其妣”,先生误从《尔雅·释亲》“母曰妣”以为之解。按妣为祖母,《诗·斯干》的“似续妣祖”,《丰年》的“烝畀祖妣”,均以祖与妣对称。《周礼·大司乐》“以享先妣”与“以享先祖”,相偶为文。卜辞和金文均称祖母为妣,从无以妣为母者。以妣为母,始见于战国末期的典籍,与易辞不符。否九五:“其亡其亡,系于苞桑。”陆绩训苞桑为丛桑,甚是。不言系于桑而言系于丛桑,自系就巩固为言。而先生谓“桑而丛生,其柔可知,系于柔木,其危可知”,未能允当。坎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约为勺的借字,即酌酒之斗。《考工记》郑注谓“勺,故书或作约”,是其证。《诗·采》:“于以奠之,宗室牖下”,是古奠祭于牖下之证。“纳勺自牖”,是说祭时自牖纳勺于樽以挹酒。而先生引《周礼·司约》的“治神之约”以为之解,乖于本义。《晋卦辞》:“康侯用锡马蕃庶”,康侯即《书·康诰》的康叔封,金文作“康侯丰”。而先生误谓“康侯略如大侯,为诸侯之美称”。益六四:“利用为依迁国”,依应读作殷,即《书序》所说的“成周既成,迁殷顽民”。而先生误据《说文》训依为倚。升六四:“王用享于岐山”,先生谓“纣能囚文王,何不可到岐山”。其实,纣何曾到过岐山?归妹六五:“帝乙归妹”,先生谓“帝乙,汤也”。其实,帝乙谓纣父,太乙何曾有帝乙之称?
总起来说,先生的主要成就是通过对《焦氏易林》的多年钻研,在极为错综复杂的情况下,用归纳方法,分析和总结了各种逸象的应用规律,进一步以之诠释《周易》,基本上都是吻合无间的。因此,《左传》、《国语》、《易林》和《易》卦的用象,才由前此的对立得到统一。由于《周易》无象外之辞,而先生的绝大发明则在乎象,解决了旧所不解的不可胜数的易象问题,可以说,先生对易象的贡献是空前的。但是,也无可讳言,先生对《周易》的作者,只沿袭传统旧说;并且,对某些卦象,以及文字、声韵、训诂和史实方面,仍有许多可议之处。不过,前者的若干发明是主要的,后者的某些缺点和错误是次要的。由于是非得失系客观存在,不以个人爱憎为转移。有关本书的某些缺点和错误,与其使读者劳神笔墨,一一加以指责,不如先事择要说明之为愈。因此,本文不敢阿其所好,为先生回短护非,遂不自量地举出一些事例,评论其得失(当然限于篇幅,很不全面)。庶几瑕不掩瑜,晶光赫露,而先生的苦心孤诣和一系列的发明,也可以信今而传后了。
一九六三年四月于长春
《中华经典藏书:周易》(升级版)图书简介 引言:溯源中华智慧,开启心灵之旅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长河中,有一部古老而深邃的经典,它如同一盏不灭的明灯,照亮了无数智者探求宇宙奥秘、洞察人生哲理的道路。这部经典,便是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中华经典藏书:周易》(升级版)正是秉承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湛的编纂技艺,为广大读者呈现一部集学术性、普及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权威译注本,旨在带领读者深入领略《周易》这部传世宝典的无穷魅力,体悟其蕴含的深刻智慧,并将其应用于指导现实生活,实现自我提升与和谐发展。 一、《周易》的时代价值与深远影响 《周易》的成书年代久远,其思想内容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哲学、政治、军事、伦理、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哲学史的基石,更是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重要窗口。 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 《周易》提出了“阴阳”相生相克、变化无穷的宇宙观,以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核心哲学理念,这些思想不仅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更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诸子百家,如道家、儒家等。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教导人们顺应自然、把握时机,从而达到一种辩证统一的智慧境界。 政治智慧的宝库: 《周易》中的卦象与爻辞,常常被用作治国安邦的借鉴。历代帝王、政治家从中汲取治国方略,理解权谋之道,学习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局面。其“观象玩占”的方法,实则是一种对事物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判断,对于决策者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军事谋略的启示: 孙子兵法等军事著作,都能在《周易》中找到思想的渊源。《周易》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以及“变则通,通则久”的军事思想,为军事战略的制定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指导。 伦理道德的规范: 《周易》推崇“君子”人格,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健有为、居安思危等道德品质。这些品质不仅是个人修养的典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文化艺术的滋养: 《周易》的象数之学,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数学、天文学、医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其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象征意义,也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二、《中华经典藏书:周易》(升级版)的编纂特色与优势 《中华经典藏书:周易》(升级版)并非简单地复制前人成果,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全面而深入的“升级”,力求在内容、形式、阅读体验等方面都达到新的高度。 严谨考证,权威译注: 本书汇聚了当代著名易学专家、古籍整理学者,对《周易》原文进行了 painstaking 的考证和辨析。译文力求忠于原文,同时又通俗易懂,避免了过度引申或曲解。注释详尽,不仅解释了生僻字词、典故,更阐释了卦象、爻辞的深层含义,为读者扫清阅读障碍。 多角度解读,深度挖掘: 《周易》内涵丰富,不同时期、不同学派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本书在译注的基础上,还特别邀请了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对《周易》进行解读,包括哲学解读、历史解读、人生应用解读等,力求呈现《周易》思想的多元性与丰富性,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图文并茂,直观呈现: 易学研究离不开“象”的体悟。《周易》卦象、爻象的演变与意义,对于理解经典至关重要。本书在重要卦象、爻象处配以精美的图示,并辅以简明的文字说明,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卦象的构成、演变过程及其象征意义,大大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理解的深度。 现代视角,贴近生活: 《周易》并非高不可攀的玄学,而是与人生紧密相连的智慧之学。本书在阐释《周易》思想时,特别注重将其与现代社会生活、个人成长、事业发展等相结合,提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思考。例如,在解读“乾卦”时,会结合现代社会对创新精神和奋斗的呼唤;在解读“坤卦”时,会强调包容、厚德与稳健的力量。 精美装帧,典藏价值: 作为一部经典藏书,《中华经典藏书:周易》(升级版)在装帧设计上也力求尽善尽美。采用高品质纸张,印刷清晰,版式疏朗,既便于阅读,又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精美的封面设计,古朴典雅,彰显了《周易》的文化底蕴。 三、阅读《周易》的价值与意义 阅读《周易》,不仅仅是阅读一部古籍,更是与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更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深度洗礼。 提升思维层次: 《周易》的辩证思想,能够帮助我们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学会从动态、变化、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思维能力。 涵养人生智慧: 《周易》教会我们顺应自然,把握时机,知进知退,刚柔并济。在复杂多变的人生道路上,它能给予我们趋吉避凶的启示,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从而提升人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净化心灵境界: 《周易》所倡导的君子人格,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对于我们修身养性、提升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阅读《周易》,有助于我们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面对生活的挑战时更加从容淡定。 连接传统文化: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周易》,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脉络和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 激发创新灵感: 《周易》的象数之学,其背后蕴含的逻辑与结构,能够启发我们在科学、技术、艺术等领域进行创新。许多现代科学的突破,都能在《周易》中找到思想的影子。 四、如何阅读《周易》 《周易》初读可能会感到晦涩难懂,但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循序渐进,便能逐渐领略其精妙之处。 从浅入深,循序渐进: 建议初学者从有权威译注的普及本入手,先了解《周易》的基本概念、卦象构成、基本卦义。 结合图示,体悟卦象: 阅读过程中,充分利用本书提供的图示,尝试去理解卦象的结构与变化,将抽象的文字与具象的图形联系起来。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不要将《周易》视为纯粹的学术研究,而要尝试将其中的智慧与人生中的具体问题相联系,思考“此卦此爻”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多读多思,反复体会: 《周易》的妙处在于反复咀嚼,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坚持阅读,并结合其他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会加深理解。 求教名家,交流心得: 如果有可能,参加易学讲座或与同好交流,能够获得更深入的指导和启发。 结语: 《中华经典藏书:周易》(升级版)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是一次开启智慧、探索真理的旅程。在这本书中,您将遇到古人留下的深刻洞见,触摸中华文明的脉搏,更重要的是,您将获得一面洞察万象、指导人生的宝镜。我们诚挚地邀请您,翻开这本书,跟随先哲的脚步,在《周易》博大精深的智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