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莲花宿菩提:仓央嘉措的诗修意境

一世莲花宿菩提:仓央嘉措的诗修意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亭后西栗 著
图书标签:
  • 藏诗
  • 仓央嘉措
  • 情诗
  • 佛教
  • 莲花
  • 菩提
  • 爱情
  • 修行
  • 诗意
  • 汉藏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173816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457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世莲花宿菩提:仓央嘉措的诗修意境》是一本选编克制的仓央嘉措诗词评析。选取于道泉先生译诗为蓝本,立足于仓央嘉措作为诗人与活佛的双重身份,以他身处的特殊环境看他的诗歌,再透过他的诗歌反观他的生活与情绪。能让读者深刻体会仓央嘉措的矛盾和痛苦,更加理解仓央嘉措真正的诗修意境。

  仓央嘉措的生平去向和文学成就,在历史和文学史上都颇具争议,目前广为流传的“诗佛”作品,有些更是后人所写。

  本书采取尽量严谨、公正、负责的观点和原则,在评析的过程中,规避目前没有定论的争议,在品味其诗高远阔美的过程中,以严肃敬仰的心,分析这位传奇“诗佛”的心性身境。并有“题外小注”,对诗中一些词的特殊意义进行评注,以求更贴近仓央嘉措的原意。


作者简介

  亭后西栗,原名冷飔,生于1987,自小与文字相熟,学生时代便尝试文学创作,于2006年起参与影视、动画剧本的策划和编写工作,并有少儿名著改编作品出版上市。曾于博客上作诗填词,日更两篇,权做练手;现赋闲在家终日伏案,以风起中文网为平台,出版《花开半夏暖倾城》,《缘来都是爱:那些盛开在青春的缱绻故事》,另有数部作品处于连载、成稿、策划中。


目录

诗篇一 好多年

诗篇二 少年的爱情

诗篇三 雪中弹琴

诗篇四 驯服野心

诗篇五 天气与我

诗篇六 我一走

诗篇七 拉萨河两岸

诗篇八 野蛮的盲人

诗篇九 生来渴酒

诗篇十 一粒种子

诗篇十一 观棋不语

诗篇十二 世间所有的路

诗篇十三 满身春色的女子

诗篇十四 为了遇见你

诗篇十五 用一朵莲花

第二辑

水空篇

诗篇一 彻悟后

诗篇二 澡雪的夜晚

诗篇三 众生膜拜

诗篇四 一匹追赶春天的烈马

诗篇五 琴弦上的兵马

诗篇六 面向花园的北窗

诗篇七 随缘时

诗篇八 花开花落的声音

诗篇九 一错再错

诗篇十 雄鹰飞剩下的天

诗篇十一 一念之差

诗篇十二 猛厉的狗

诗篇十三 工布的少年

诗篇十四 猎人的武器

诗篇十五 刽子手的品质

诗篇十六 枕花而眠的少女

第三辑

火空篇

诗篇一 一条看不见的路

诗篇二 一热再热

诗篇三 密林中

诗篇四 心上的草

诗篇五 仇人的梦中

诗篇六 有所保留的爱

诗篇七 一层薄梦

诗篇八 被超度的女子

诗篇九 暮色中的群山

诗篇十 三两步便是天堂

诗篇十一 美人的笑容

诗篇十二 加持后

诗篇十三 情人丢了

诗篇十四 夜里出去的时候

诗篇十五 当时

诗篇十六 树下的男女

第四辑

风空篇

诗篇一 反复吟咏

诗篇二 月下

诗篇三 玉碎瓦全

诗篇四 衣钵

诗篇五 享用不完的山水

诗篇六 有人

诗篇七 圣鸟

诗篇八 这么静

诗篇九 夕阳印证

诗篇十 天与地

诗篇十一 每个人的隐痛

诗篇十二 雪花轻轻

诗篇十三 东印度的孔雀

诗篇十四 所有的病

诗篇十五 雅鲁藏布江

诗篇十六 胜利的责任

附录

外篇(曾缄先生译诗选析)

外篇一

外篇二

外篇三

外篇四

外篇五

外篇六

外篇七

外篇八

外篇九

外篇十

外篇十一

外篇十二

外篇十三

外篇十四

外篇十五

外篇十六

外篇十七

外篇十八

外篇十九

外篇二十


精彩书摘

  诗篇三 雪中弹琴

  一个人在雪中弹琴

  另一个人在雪中知音

  我独坐须弥山巅

  将万里浮云一眼看开

  此外

  便是不敢错过死期的众生

  他们纷纷用石头减轻自己的重量

  他们使尽一生的力气撒了一次谎

  仅仅撒了一次谎

  雪就停了

  雪地上闪耀着几颗

  前世的樱桃

  赏析

  圣洁的白雪纷纷落下,纷乱了目光,也遮住了世间所有的灰暗。

  天地寂静,只有一个人,在雪中弹琴。

  这是多么美妙的一幅画面,雪花落,琴声起,一切都宁静得那样恰到好处。

  但比这画面更美妙的,是雪中还有另一个人,坐在雪落之处,听琴,知音。

  雪花落在头上,铺在肩上,一层层堆积在心里,融成一片圣洁。

  一时间,全世界便只剩下这两人,一个是闭目弹琴的俞伯牙,另一个,是闭目知音的钟子期,他们相逢在难得一见的大雪中,相逢在诗人眼中的世界里。

  而诗人自己,却不在雪中。

  他独坐在世界的中心,在须弥山的山巅,远远地看去,雪中的景象,遥远清晰。琴者与知音,这份世间难求千载一遇的良缘,在须弥山巅,在诗人的面前,被一眼看开。

  琴声宁静,人影安详,一切都只是浮云过眼,在须弥山巅,再没有什么能遮蔽慧眼。就连天空中那倾洒落雪的浓云,也只是诗人身下的小小一方。

  他的目光,仿佛有一种力量,拨开浮云,一掷万里,直看向三千世界的尽头。这是多么宽广的一观,一眼便观尽世间万象。

  雪中的琴声,雪中的知音,还有坐在宇宙中心的诗人。除了这些,天地间还有什么呢?

  此外,便是众生。

  众生万象,似乎是早已成俗的说法,世间事,浮华翻覆,我们穷尽一生都不曾也不能参透些什么,可在仓央嘉措眼中,这大千世界中,却只有一象。

  那是一直在惧怕着死亡的众生,是一直在等待着死亡的众生,是从一出生,便艰难向前,一步步走向死期的众生。

  这是多么大的讽刺,活着的人,都在惧怕着死亡,却因为惧怕,而拼命念想着自己的死期,仿佛那是一个不容错过的仪式。他们紧紧地抱着恐惧,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最后的一刻。

  他们活在死亡黑色的浓云之下,像一个个听候审判的罪人,无时无刻不在牢记,自己终将死去;他们专心地等待,一心要好好地迎接,令他们终生惧怕的死期。

  于是,他们又胡作非为了。

  在前行的路上,他们捡起一块块石头装入行囊,当成自己的宝贝。他们说,这样会让他们感觉好一些,他们会感到富足、踏实,这样,行走在生命里,便会轻松些。

  蒙昧的众生,竟然捡起石头来减轻自己的重量,这番苦厄的景象,怎能让诗人不心生悲悯?哪怕他独坐在须弥山巅,早已将浮云看开。

  除了纷纷捡起石头,众生还在奔走着,盲动着。

  他们用尽一生的聪明,耗尽一生的时间,使尽一生的力气,欺骗了自己。

  仅仅是那么一次,也只能有那么一次,他们抱着对死亡的恐慌,就像牢牢地攥着手中的石头,走向了那不敢错过的死期。

  最后,还要说一句,终得解脱!

  仿佛闭上眼睛,咽下最后一口气,便可以将他们惧怕的、逃避的,纷纷放下,用那种他们一度惧怕的方式。

  可是,那只是,他们使尽一生力气撒的一次谎啊。

  仅仅这一次谎,承载着他们艰难而惶惶不安的一生,他们的一生,也只能承受这一次谎言,最后的谎言。

  于是纷纷的雪,停了。仿佛是要验证他们这一世的终结,仿佛是在静默他们这一世的碌碌。而雪地上,有几颗前世的樱桃在闪耀。

  照遍前世,不忘来生。

  雪落时,天地间只有琴声,而你们只顾在世上埋头地走,用生命精心挑选石头,却忘了抬头看雪花,听琴声,做个知音。

  雪停时,你们用谎言写下今生,用尽全部力量想要圆满一个自己,而我独坐须弥山巅,感叹你们原本鲜艳多汁的美妙。

  就像前世的樱桃,在雪域圣洁的高原上,向天空闪耀光芒。

  题外小注

  1.雪

  在诗的起首和结尾,都出现了雪,雪落和雪停,并不是真正的天气景象。这里很可能是用雪花纷落的样子,比喻世事的纷乱。雪落安静,所以世间事皆是无声,雪落纷纷,所以世事迷蒙不清。这里的雪,是世间纷扰的象征,就像诗人看开的浮云一样,是扰乱众生的外物。所以雪落时,诗人说自己看开浮云,所以众生死时,诗人说雪停了。

  2.弹琴知音

  说到知音,历史上最著名的大概就数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一对了。从仓央嘉措的年代来看,他对这一组合是可能知晓的,但或许,这里的“知音”只是译者的意译而非直译。所以当然了,活在现在的译者马辉先生必然是知晓这个典故的。

  3.须弥山

  须弥山,源于古印度神话,是传说中位于世界中心的山。据经卷记载,须弥山“高出水面八万四千由旬a,水面之下亦深达八万四千由旬”。在传说中,须弥山是直上直下的,没有曲折沟壑,山中草木芬芳茂盛,山基更有纯金细沙。

  简单说,传说中的须弥山,日月绕其行走,是天地乃至宇宙的中心,而它远远高于水面,悬于空中。试想一下,坐在离水面八十万公里的山巅,望观三千世界,是何等景象。

  4.樱桃

  目前并没有找到关于樱桃更多的引申意义,如果单独从物相的角度考虑,选择樱桃这种意象,是因为它的色泽,映在雪地上,即使是坐在须弥山巅的诗人,也能一眼看到。

  ①由旬:由旬是古印度的长度单位,一由旬相当于一只公牛走一天的距离,大约11公里。这里所说的八万四千由旬,折算之后相当于80万公里。

  ……

前言/序言

  序

  序言中的不得不说

  静默了十五年

  等待将头垂得低低

  直落入尘埃

  追随你走向布达拉的脚步

  世事参差,佛法高妙

  飞扬的灵幡之上

  你用诗行

  吟满二十三年的前世今生

  关于仓央嘉措,他自哪里来,最后又到哪里去,并不是我在这里要说的故事。

  关于仓央嘉措的诗歌,或者现在也可以称作情歌的作品,以及他作品中意欲抒发的情感,才是不得不认真说说的故事。

  根据藏族作家的说法,仓央嘉措的诗歌原文非常美,但转译过来后,因为语言、音律的不同,其诗的意境最多只能剩下三分之一。

  仓央嘉措的原诗,应该是介于民歌与自由诗之间的格式,是一种有韵律、有节奏的散行诗歌,这很可能是因为仓央嘉措在幼年学习时,接触过《诗境》这本书,并受到印度诗歌风格的影响。

  《诗境》是古印度书籍,以梵语写成。书中主要探讨诗歌的风格、修辞以及诗歌的创作等问题。这部诗歌经典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仓央嘉措的作品风格,让他的诗作倾向于散行诗的风格。

  现行的仓央嘉措“情歌”,最常见的两种译本,一种是曾缄先生和刘希武先生的七言诗歌和五言诗歌译本,一种是以于道泉先生为代表的自由体诗歌。

  于道泉先生的译诗相对而言更贴合原诗,但因为转译的原因,很多词句失去了原诗的韵味之美,故只用其作为“诚实”的对比版本,与所选译诗进行对比。

  而曾缄先生的七言诗,是先生在对原文的翻译和理解上,重新组合而成的诗歌,换言之,它是曾缄先生依据仓央嘉措原文自己吟诵的诗歌。

  正因为要照顾七言的格式,原文中有些字句经过译者的再创造,已经被意象化、诗意化,而失去了专注于字词的解读,同时,固定的篇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翻译自由。这也是为什么本书没有首选曾缄先生的译本进行赏析,只是选择了二十首译诗列为外篇的原因。

  在众多现代译本中,尤以马辉先生的译诗最为精妙。与仓央嘉措的原诗相似,同样是自由体诗歌,经过整理和渲染,成为浑然一体的本心之作。本书也将以马辉先生的自由体诗歌为主,对其进行赏析。

  而时下里流行的比如《那一天》《见与不见》等颇有争议的诗歌,以及众多芜杂未证的诗歌,都没有收录。

  很多人将仓央嘉措的诗歌理解成情歌,甚至有人认为,仓央嘉措本身就是一位多情的风流才子。不过,抛开那些在版本问题上有争议的优美情诗,我们可能会发现,他的诗歌中大部分都涉及了宗教,而不是闺情。

  据称,仓央嘉措诗集的原文,其题目用的是“古鲁”一词(音译)。“古鲁”在藏语中泛指诗歌,引申后甚至有“道歌”之意,也就是劝诫世人的宗教诗歌,而非情歌“杂鲁”(音译)。所以不乏有藏学专家指出,时下流行的仓央嘉措的情歌,其实是仓央嘉措修持时观想本尊的境界。

  在提笔之初,我个人更加认同将这些闪烁着人间大爱和精深佛理的诗歌称之为“仓央嘉措道歌”。

  而另一个问题则直指仓央嘉措的个人生活。若以诗句便断定仓央嘉措耽于酒色未免过于武断,因为托物言志以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早在《诗经》风起的岁月里便已登峰造极,而屈原在《离骚》中写尽了美人与芳草,实际指的却都是自己。

  仓央嘉措作为宗教领袖,在西藏政治上的身份与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那么,认为仓央嘉措放荡不羁、极尽风流的根据又在哪里呢?

  在藏地这方政教合一的高原上,分散着几支教派,他们以黄教,也就是戒律严格的格鲁派为马首。

  仓央嘉措被选为转世灵童后,立刻被封闭看护起来,接受格鲁派僧人的指导。但他的生身父母,却是红教,也就是宁玛派信徒。

  无论仓央嘉措是否接受了父母的宁玛派思想,至少我们已经知道,在西藏,就在仓央嘉措曾经生活的这片净土上,人的一生是可以“不负如来不负卿”的。

  这可能多少影响了世人对仓央嘉措一生经历的猜测与评价,比如认为他受宁玛派影响轻视色戒,追求自由奔放的爱情。

  但也有学者指出,仓央嘉措在两三岁的时候就被格鲁派僧人密切照管,他根本没有机会接受父母的影响,也没有时间和机会在坐床仪式之前,以不满十五岁的年龄,在民间发展起一段轰轰烈烈的初恋。

  至于他后来的拒受比丘戒,退还沙弥戒,很多高僧也认为他只是“迷失菩提”,并非有还俗之心,更不能作为他生活浪荡的证据。

  仓央嘉措的年代,正值西藏政局动荡之时,关于他的生平记载少之又少,对他的评价也一度众说纷纭。但无论世人如何定位这位经历传奇坎坷的达赖喇嘛,又为他幻化出多少个版本的传奇故事,他在文学上的成就还是令我们叹为观止的。

  可以想象,禅定澄明的仓央嘉措,静坐于佛像之下,伴着焚香与诵经,观想本尊时的冥想,一定是极美的。而这些美好,落地生根,深植于诗人心中,浸笔蘸墨,力透时光的纸背,成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仓央嘉措道歌》。

  它是仓央嘉措写给自己,写给天地,写给诸佛和众生的歌行,也是他留在这世间的满含了无差别心的大爱。

  就让我们闭上眼睛,敞开心扉,走进仓央嘉措的联翩不绝的一首首优美深邃的修行之歌,聆听他曾观想的,眺望他所照见的,用和他呼吸心跳相同的节奏,品赏仓央嘉措诗歌中的诗修意境。

  亭后西栗

  整理于2015 年7 月31 日



一世莲花宿菩提:仓央嘉措的诗修意境 序章:菩提初绽,莲影娑婆 在广袤的藏北草原,风吹过稀疏的草叶,发出低语,仿佛在诉说着千古的传说。远方的雪山静默地矗立,承载着岁月的厚重,也映照着古老智慧的光芒。在这片纯净而神圣的土地上,一位名叫仓央嘉措的少年,在虔诚的信仰与世俗的牵绊中,悄然展开了他独一无二的生命画卷。他的名字,如同清风拂过莲花,带着梵音的余韵,却也沾染了人间的烟火。 《一世莲花宿菩提:仓央嘉措的诗修意境》一书,并非仅仅是对一位传奇人物生平的简单罗列,亦非对零散诗歌的机械解读。它是一次深入灵魂的探寻,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旨在揭示仓央嘉措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修持意境,以及他如何在俗世的纷扰中,觅得那份出世的清净与智慧。本书将以其诗歌为钥匙,循着他生命的足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那颗如莲花般纯净、如菩提般澄澈的心。 第一章:尘缘初起,雪域梵唱 仓央嘉措,这位转世的达赖喇嘛,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矛盾与和谐交织的史诗。他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却也怀揣着凡人的情感;他身处寺院的清修之地,却也游走于市井的红尘之中。本书将首先勾勒出仓央嘉措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作为一位转世灵童所面临的特殊境遇。我们将探讨,在那片被信仰浸润的雪域高原,他的童年是如何度过的,又是怎样的机缘,让他能够以如此独特的方式,将虔诚的佛法与真挚的情感融为一体,并将其化为动人心魄的诗篇。 我们将仔细审视他早期诗歌的特点,这些诗歌往往流露出少年对世界的好奇、对情感的懵懂,以及对未来命运的隐约感知。这些诗歌,如同初生的莲芽,带着露珠的晶莹,预示着一场深刻的生命蜕变。本书将试图还原,在他那双清澈的眼眸中,雪山、星辰、河流,以及那些淳朴的藏族人民,是如何勾勒出他最初的艺术感知,又是如何在他心中播下诗意的种子。 第二章:情深似海,欲语还休 仓央嘉措的诗歌,最令人魂牵梦绕的,莫过于其中饱含的深情。这些诗句,没有矫揉造作的辞藻,却如流水般自然,如山风般纯粹,直抵人心最柔软的角落。本书将深入剖析他诗歌中对于爱情的描绘,不仅仅是男女之情,更包含了对生命的热爱,对美的追求,以及对自由的渴望。 我们将探讨,在那个严谨的宗教环境中,为何仓央嘉措的诗歌能够如此坦率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他的“情”,是单纯的占有,还是对生命本质的体悟?是沉溺于感官的欢愉,还是在俗世的情感中寻找解脱的可能?本书将通过对具体诗句的解读,比如那些关于月亮、关于少女、关于思念的诗篇,去揭示他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挣扎。我们将看到,他如何在爱与不爱之间徘徊,如何在得与失之间权衡,并在这些情感的起伏中,寻找生命的真谛。 第三章:红尘游历,菩提心灯 在完成“达赖喇嘛”的职责之余,仓央嘉措更像是一个在红尘中行走、体验的行者。他的足迹遍布藏区,与各色人等接触,体验着世间的悲欢离合。本书将聚焦于他诗歌中流露出的对世俗生活的观察与感悟。他笔下的牧羊女,手中的酥油茶,山间的炊烟,以及夜空中的星辰,无不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然而,在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描绘之下,隐藏着的是他深刻的洞察力。他看到了人生的无常,感受到了世事的变迁,也体会到了众生的苦难。本书将探讨,他如何将这些世俗的体验,转化为心灵的修行。他的“游历”,并非简单的观光,而是一次次的“入世”修行,一次次地将佛法的智慧,融入到对普通人生的理解之中。我们将看到,他如何在喧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不染尘埃的菩提心,如何在众生的烦恼中,看到佛法的光明。 第四章:禅心妙喻,意境悠远 仓央嘉措的诗歌,最令人称道的,便是其独特的“诗修意境”。他的诗句,往往简单朴素,却蕴含着深邃的禅理。本书将重点解析,他的诗歌是如何将佛法的智慧,以诗歌的形式巧妙地呈现出来。 我们将分析,他如何运用譬喻、象征等手法,将抽象的佛学概念,转化为具象化的意象。例如,他笔下的“莲花”,不仅仅是美丽的植物,更是佛教中“出淤泥而不染”的象征,代表着纯净、觉悟。他笔下的“菩提”,不仅仅是觉悟的境界,更是他一生追寻的目标。本书将尝试解读,他诗歌中那些看似平常的意象,背后所蕴含的佛学深意,以及他如何通过这些诗句,引导读者一同去体悟生命的本真。 我们将探究,他诗歌中那些“欲语还休”的留白,那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这些看似简单的诗句,实则蕴含着无尽的禅机,需要读者用心去体会,去领悟。本书将力求带领读者,走进仓央嘉措的内心禅房,去感受那份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的意境。 第五章:诗歌与修行,一体双修 仓央嘉措的一生,是诗歌与修行密不可分的一生。他的诗歌,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修行的见证。本书将试图阐释,诗歌对于仓央嘉措而言,并非一种创作爱好,而是他修行证道的重要途径。 我们将探讨,他如何通过诗歌来观照自心,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对佛法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诗歌来与众生结缘。他的每一首诗,都仿佛是他内心的一次禅定,一次观照,一次对生命的深刻反思。本书将剖析,他的诗歌是如何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传递出普遍的人生智慧,以及他对众生无尽的慈悲。 我们将看到,他如何将世俗的烦恼,转化为修行的动力;如何将内心的迷茫,化为对真理的追寻。他的诗歌,就像一座座小小的桥梁,连接着凡尘俗世与解脱之道,引导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悟佛法的真谛。 结语:一世莲花,万古馨香 仓央嘉措,这位行走在雪域高原的活佛,以他独特的生命轨迹和诗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诗歌,跨越了语言的界限,穿越了时空的阻隔,至今仍能触动无数人的心灵。 《一世莲花宿菩提:仓央嘉措的诗修意境》一书,便是希望带领读者,不仅仅停留在对仓央嘉措诗歌表面的欣赏,而是去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修持意境。我们试图揭示,在那一首首看似简单的情歌背后,隐藏着一位修行者对生命、对情感、对真理的深刻体悟。 本书旨在展现,仓央嘉措是如何将俗世的情感,升华为超脱的智慧;是如何在红尘的喧嚣中,觅得内心的宁静;是如何以诗歌的方式,将佛法的慈悲与智慧,传递给世人。他的一生,正如一朵在雪域高原盛开的莲花,纯净而高洁,他的诗歌,便是那缕飘散在空气中的,穿越万古的,淡淡的馨香,永远温暖着每一个渴望真善美的心灵。 通过本书的阅读,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仓央嘉措的诗歌,更能从中汲取力量,在自己的生命旅程中,寻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菩提”之境,让生命的莲花,在每一个时刻,都能自在地绽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文字选择,给我的直观感受是极具匠心,仿佛每一页的留白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散发着一种古典的韵味,却又不失现代阅读的流畅性,这在处理如此深奥的宗教与情爱交织的主题时,无疑是一项挑战,而从目前的观感来看,作者似乎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是按时间脉络,还是按意境主题来铺陈仓央嘉措那些广为流传却又充满争议的作品?这种梳理本身就考验着作者的史学功底与文学敏感度。我预感,这不是一本枯燥的考据之作,而是一次深入灵魂的对话,作者试图剥离那些民间传说的斑驳外衣,直抵诗歌最本真、最赤裸的表达。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洞察力,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理解人性复杂性的侧门,领略那份“不识庐山真面目”般的朦胧美感。

评分

翻开这本《一世莲花宿菩提:仓央嘉措的诗修意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份宁静而又深邃的氛围。虽然我尚未深入品读书中的具体诗篇和阐释,但从装帧设计和初步的导读语中,我已能感受到一种对雪域高原那份独特情怀的捕捉。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诗歌的解读集,更像是一扇通往内心世界的窗户,让人不禁沉思,在那些看似离经叛道的词句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领我穿越时空的阻隔,去体会那位传奇活佛,在红尘与佛境之间徘徊时的复杂心绪。那种对生命、对爱、对无常的深刻体悟,想必是本书的核心所在,它所营造的意境,应当是空灵而又饱满的,如同高原上初升的朝阳,既有刺破黑暗的力量,又不失温暖慈悲的底蕴。我希望能从中领悟到,如何在喧嚣中寻得片刻的安宁,如何在执着里参透放下的真谛,这才是最引人入胜的部分。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东方哲学有所涉猎的读者,我对这类探讨“修”与“悟”的著作总是抱有一种近乎虔诚的期待。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构建了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莲花”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净,“菩提”指向终极的觉悟,而“宿”则透露出一种宿命般的纠缠。我猜测,本书必然会深入剖析世间情爱如何在佛学的大框架下被重新定义和升华。这种张力是仓央嘉措作品魅力的核心密码,也是本书最值得细品的价值所在。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细腻地描摹这种“在岸”与“在彼岸”之间的徘徊状态,如何解释那些看似凡俗的言辞背后,实则暗含的甚深法义。如果能将西藏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密宗思想融入其中,使得诗句的解读不再是空中楼阁,那无疑将是一次知识与情感的双重盛宴。

评分

这本书的呈现方式,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美学的精致感的完美融合。它似乎在邀请读者进行一场精神上的朝圣之旅,目标直指雪域高原上最微妙的情感光谱。我好奇作者如何平衡历史事实的准确性与诗歌意境的发挥空间,毕竟,仓央嘉措的故事早已被神话化,如何去魅而存真,是考验作者功力的关键。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清晰的脉络,指导读者如何在纷繁的诗句中辨识出真实的自我呼唤,而不是被过多的符号所迷惑。它不应只是对过去的回顾,更应该是一部可以指导当下生活的心灵指南。那种关于“爱与放下”的辩证法,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及时。我准备好迎接这次精神上的洗礼,期待它能带来豁然开朗的顿悟时刻。

评分

这本书的气场非常独特,它给人的感觉是沉静的,却又蕴藏着强大的情感能量,像一口深不见底的古井,让人忍不住想向下探究。我关注的焦点在于,作者是如何处理诗人的身份与活佛的职责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的。这种内在的撕扯,往往是伟大艺术的源泉。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不同于以往解读的新颖视角,或许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或许是从心理学的维度,来剖析这些诗句为何能穿透千年,依然击中现代人的心弦。这种跨时代的共鸣,绝非偶然,它必然根植于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洞察。我希望读完后,我对仓央嘉措的理解能更加立体和丰满,不再只是停留于情种的刻板印象,而是看到一位在命运洪流中挣扎和探索的真性情者。

评分

质量不错,快递员也不错

评分

纳兰性德一生以才情著称,自幼修文习武,工诗文,擅骑射。作品中感情细腻意境悠长。纳兰容若虽生于名门望族,性情却淡泊挚诚、率性求真,其笔下词作多以思乡、思亲、思友为线,清丽伤感、风雅隽永,被誉为“清代di一词人”。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与影响力。

评分

东西不错下次还会继续购买。。

评分

挺好的,送货快,物美价廉。

评分

东西不错 便宜实惠还好用

评分

图书非常好,我非常喜欢,感谢你们提供那么好的图书,祝你们工作顺利!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一读,提高个人的境界,京东购物值得信赖

评分

没事看看书,杜绝打麻将,

评分

第二次购买。感觉还不错。老婆很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