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著名作家梁衡从事文学创作以为的杂文91篇,将其眼见杂物、杂事、杂象及杂色人等,而生的杂情、杂想。或慷慨而发,不吐不快;或抽丝剥茧,慢评细说,吐纳成文。目之所见,即可入纸,天下之事,莫有不议。思想炉火,精心冶炼。射一束红光,照亮常人不注意的窄缝、暗角;挥一把利剑,挑开面纱、遮布。揽千杂于纸上,凝一思于笔端,洞若观火,振聋发聩。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扶正却邪,探微知著。梁衡的作品融“大事、大情、大理”于一体,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气息。本书中的文学研究文章首次结集出版,有着一定的市场号召力。
梁衡先生是著名的散文家,有很多名篇入选了中学和大学的语文课本。但其实他在写作散文和新闻之余,也从事杂文创作。正如他在自序中说的:“我本没有写杂文的打算。我的主业是新闻,副业是散文。但因做记者接触社会,所见甚杂;后来在官场,阅人更多,遇事愈杂。刘勰论写作:“目既往还,心亦吐纳”。看多了就不能不想,有想法就不能不说。于是随手有了些短篇文字,只是眼见杂物、杂事、杂象及杂色人等,而生的杂情、杂想。或慷慨而发,不吐不快;或抽丝剥茧,慢评细说,吐纳成文。既非新闻,亦不是散文,就算是杂文了。
本书是梁衡五十年杂文精华,分为“说人生、说官场、说学问、说文章、说艺术、说社会”六个部分,目之所见,即可入纸,天下之事,莫有不议。再广再杂,终有一收,全收入思想的炉火之中,精心冶炼。射一束红光,照亮常人不注意的窄缝、暗角;挥一把利剑,挑开面纱、遮布。揽千杂于纸上,凝一思于笔端,洞若观火,振聋发聩。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扶正却邪,探微知著。本书既适合广大文学爱好者阅读,也大学生和中学生提升文学素养,提高写作水平的指导读物。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著有新闻三部曲:《记者札记》《评委笔记》《总编手记》及《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散文集《觅渡》《洗尘》《把栏杆拍遍》《千秋人物》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写作研究集《为文之道》、政论集《文风四谈》《干部修养谈》等。出版有《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提名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代表作有《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等。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我在几篇谈散文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个看法:在中国散文坛上有两个流派。一个是“松散派”,另一个是“经营派”。我还指出,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大家的传世名篇无一不是惨淡经营的结果。我窃附于“经营派”。我认为,梁衡也属于“经营派”,而且他的“经营”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都非同寻常。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季羡林
说 人 生
人格在上 / 2
人人皆可为国王 / 6
碑不自立,名由人传 / 9
享受人生 / 11
人生没有返程票 / 15
命薄原来不如纸 / 17
毛泽东翻脸 / 18
匠人与大师 / 23
做人如写字,先方后圆 / 26
生存线以上的人生色彩 / 28
石头里有一只会飞的鹰 / 30
谁敢极言?谁能极言? / 33
节的联想 / 37
砍的不如旋的圆 / 40
年?感 / 43
享受岂能是头衔? / 46
吹去尘埃,只有人性 / 48
反求我心 大慧大觉 / 51
万鞋墙 / 54
说 官 场
什么是政治 / 60
说官德 / 66
开会与讲话 / 69
为什么不能用诗作报告 / 76
让形式不再只是形式 / 79
先让家门口美丽 / 82
用其心还是用其力 / 84
地震教我们如何说话 / 87
对国家领导人不要称爷爷 / 90
官不扰民民自富 / 92
好山好水更求好官 / 94
假奶粉拷问真道德 / 96
大干部最要戒小私 / 99
当官何必秀才艺 / 101
工作不要挂在空挡上 / 104
不患不均而患不明 / 106
老百姓怎么看政治 / 109
有感于干部不会说话 / 112
官场说官 / 114
朱镕基不修传 / 116
宋子文怒辞外长 / 119
普京走在空旷的大街上 / 122
官员答记者问的十四个不要 / 126
申遗中发现的另一份遗产 / 129
说 学 问
说经典 / 134
说兴趣 / 138
笑谈真理又何妨 / 141
书与人的随想 / 144
书籍是知识的种子 / 148
好书耐抽读 / 152
学问不问用不用,只说知不知 / 156
追求理性的美丽 / 159
警惕学习的异化 / 161
两类出版,两种阅读 / 164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 167
有阅读,人不老 / 170
家里摆钢琴不如买一本好诗集 / 172
读经典,收获的是“种子” / 175
黑箱·灯笼·灯塔 / 178
说 文 章
说文风 / 182
教材的力量 / 186
每一篇评论都要有一个真靶子 / 191
语言文字是民族的生命 / 193
文章要当钻石磨 / 197
文章为思想而写 / 199
用文学来翻译政治 / 202
为文第一要激动 / 209
文章三美 / 212
文章五诀 / 215
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 / 218
“哇”字牌通讯 / 221
“要”字牌言论 / 224
李瑞环的文风 / 227
说 艺 术
什么是美 / 232
怎样区分低俗、通俗和高雅 / 237
文化贴牌无异于自杀 / 240
酒与诗的联想 / 243
肢体导演张艺谋 / 245
题为根干,戏为枝叶 / 249
李元茂治印 / 251
含混不是模糊美 / 257
说 社 会
你不能没有家 / 264
触摸人生的坐标 / 269
一把跪着接过的钥匙 / 271
还有八种人不很幸福 / 274
我们顶住了一场破坏性考验 / 277
房高不要超过树高 / 280
人与石头的厮磨 / 282
潮起潮落说时尚 / 297
夜 市 / 300
在美国说钱 / 306
在印度看乞讨 / 315
杂文因鲁迅先生的身体力行,而成为一种很有影响的文体。高山仰止。
我本没有写杂文的打算。我的主业是新闻,副业是散文。但因做记者接触社会,所见甚杂;后来在官场,阅人更多,遇事愈杂。刘勰论写作:“目既往还,心亦吐纳”。看多了就不能不想,有想法就不能不说。于是随手有了些短篇文字,并就势发于报章,既不是新闻也不是散文,亦不是论文。如果是新闻,只能报道客观事实,不表主观之态;如果是散文,强调抒发个性化的情感,并要注意文章的华彩;如果是论文,则言辞宏大,纵横捭阖。这几种文字,当然我是写过的。但现在都不是,只是眼见杂物、杂事、杂象及杂色人等,而生的杂情、杂想。或慷慨而发,不吐不快;或抽丝剥茧,慢评细说,吐纳成文。既非新闻,亦不是散文,就算是杂文了。新闻既是我的主业,散文就是我的副业,这杂文便是副业之副了。
杂文之称,实因其所写对象之杂,并因时借势,杂事杂说。“杂然赋流形”,并无一定之规。小说要讲一个故事,散文要记一件事,抒一段情。杂文它却只认一个字:理,因事说理。小说、散文家常有自己的固定题材,而杂文家却很少囿于一域。目之所见,即可入纸,天下之事,莫有不议。但是,再广再杂,终有一收,全收入思想的炉火之中,精心冶炼。射一束红光,照亮常人不注意的窄缝、暗角;挥一把利剑,挑开面纱、遮布。揽千杂于纸上,凝一思于笔端,洞若观火,振聋发聩,是为杂文。所以无论写杂文还是读杂文,其实都是在写思想,读思想。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扶正却邪,探微知著。在杂文世界里没有装模作样,没有浅吟低唱,没有诈喜,没有闲愁。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这几十年,我在哪里?在社会,在官场,有所思,成文章。随集为杂文一册,并序。
2016年10月22日
这本《梁衡杂文集》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可以用“惊喜不断”来形容。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杂文集,没想到 dalamnya 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梁衡先生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他不动声色地揭示生活的真相,不动声色地引发读者的思考。我最喜欢他写的那几篇关于文化传承的论述,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敬意和对当下一些失落现象的担忧,这种忧患意识让我觉得,我们肩上的责任依然很重。还有一些关于人性的探讨,他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既有对人性的善的肯定,也有对人性的弱的洞察,真实而又深刻。书中的一些故事,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但经过他的笔触,就显得格外动人。他能够捕捉到那些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之处,让我们在日常中发现诗意,在琐碎中寻找意义。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的很多角落,也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翻开《梁衡杂文集》,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温情的精神角落。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一种思考人生的角度。梁衡先生的文字,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他写普通人,写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默默前行的小人物,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韧与脆弱。我特别喜欢他写关于历史的篇章,不是那些枯燥的年代考证,而是从历史的缝隙中挖掘出人性的光辉与黯淡,让我们看到历史是如何影响着当下,又将如何塑造未来。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比如,有一篇写到家乡的变化,文字中透露出的那种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时代发展的复杂情感,让我感同身受。又比如,他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的剖析,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鞭辟入里,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一些固有观念。这本书不是要给你灌输什么道理,而是像一位老友,拉着你的手,与你一同散步,一同聊聊生活,一同看看风景,在不经意间,就触动了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评分读《梁衡杂文集》,就像是与一位智者在对话,在一种温暖而又理性的氛围中,共同探讨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变迁。梁衡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张扬,不煽情,却能够直抵人心。他观察世界的角度非常独特,总能从细微之处发现宏大的主题。我特别欣赏他对那些被遗忘的历史片段的挖掘,以及他对那些默默无闻的人物命运的关注,这让我看到了一种更加完整和立体的历史图景。书中有关于乡村的描写,充满了乡愁和温情,让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也有关于城市生活的观察,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现代社会中的种种矛盾与无奈,并用一种平和的姿态去呈现。每一次翻开这本书,我都会被其中的某个观点所打动,或者被某句话所启发。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的书,更适合慢慢品味,细细咀嚼。这本书教会我,生活本身就是一部厚重的史书,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页。
评分《梁衡杂文集》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阅读的纯粹与宁静。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读到这样一本沉静而深刻的书,实属难得。梁衡先生的文字,仿佛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我从喧嚣的世界中抽离出来,带入到一个更加深邃的思考空间。他观察生活,总是能捕捉到那些最细微之处的诗意与哲理。我尤其欣赏他对社会现实的审视,那种理性而又不失温度的笔触,总能引发我的共鸣。书中有一些片段,关于教育,关于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都让我印象深刻。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评论者,而是像一个真诚的倾听者,用他的观察和思考,与读者进行一次次的对话。读他的文章,我常常会感到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也常常会因为那些触及灵魂的句子而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却蕴含着深厚的底蕴,仿佛是经过岁月沉淀的精华,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阅读一本名叫《梁衡杂文集》的书,里面的文字,怎么说呢,就像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它不是那种惊天动地的宏大叙事,也不是那种跌宕起伏的跌宕情节,而是琐碎生活中那些被我们轻易忽略的细节,被梁衡先生用一种温润却又犀利的笔触一一勾勒出来。读这本书,常常会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很多东西,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根源和意味。他谈论的很多事情,可能就是你我身边正在发生,或者刚刚经历过的,那些关于人情世故,关于时代变迁,关于文化传承的种种,他都能够洞察秋毫,并且用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直击人心。有时候,我会读到一段关于童年记忆的描写,仿佛自己也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感受着夏日午后的蝉鸣和奶奶手中的蒲扇;有时候,他又会就某个社会现象发表看法,那种冷静的分析和深刻的洞察,常常让我陷入沉思,对我们所处的环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立思考的姿态,不迎合,不盲从,用一种旁观者的审慎和局内人的关怀,来审视这个世界。
评分适合小学毕业刚上初中的孩子,孩子点名要买的、不过还没看
评分前辈推荐的书,得高年级才能看
评分东西都是送货上门。希望京东能再接再厉,做得更大更强,
评分书很不错,可以好好了解数理化的发展史,让我们能更好的学习
评分书本很好,京东包装也太简单了,就外面套一个薄薄的塑料袋,还好书没坏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快递员同志人很好,认真负责,感谢。
评分大体翻阅一下,非常好,京东快递,无磕碰。待我静心阅读。
评分一直放在购物车, 618大促购买此书,价格超值。配送也不慢。支持京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