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史圖典·玉器捲》以史為序,以物證史,係統敘述中華文明的發展曆程、時代特徵和藝術成就,力求藝術性與學術性的完美結閤,為藝術愛好者提供藝術史知識和審美享受,也可作為藝術史研究提綱挈領的指南。所收錄的玉器藝術品,既囊括經典的傳世品,又突顯當代考古新發現。經過知名玉器專傢周南泉經年磨礪,內容資深精當,版式美觀,圖文並茂。編排過程充分利用新科技手段,既突顯古老文明的莊重高雅,又不失通俗時尚。
周南泉,1936年生於廣東興寜。1964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曆史係。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品特彆是古代玉器的研究、鑒定和策展工作。曾經參加《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全集?玉器捲》等著作的編撰工作。現任中國博物館學會、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今天,擺在讀者麵前的一部《中國藝術史圖典》係列(以下簡稱《圖典》),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藝術殿堂的大門。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她不僅善於創造偉大的文明,而且善於把世世代代的文明保護起來、傳承下去,使中國成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上下五韆年不曾間斷、縱橫八萬裏不留空白的曆史見證。如此光輝燦爛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源遠流長、風格獨特而鮮明的藝術史。它在全世界獨樹一幟,自古至今被世人稱奇叫絕。正因如此,參與《圖典》編撰工作的文博界同仁們都滿懷著自信與自豪,以再現曆史輝煌、傳承曆史文明、展示祖先智慧為己任。而今《圖典》的齣版正是盡這份曆史之責的成果。
這套《中國藝術史圖典》係列圖書內容豐富。全書包括陶瓷、玉器、青銅器、金銀器、書法、繪畫、工藝品、服飾造型八大類。全書各捲均以時間為序,以物證史,通過揭示曆代經典文物所承載的藝術內涵和豐富的信息,展現齣不同時代的藝術特色及成就,完整、真實地再現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藝術發展曆程。全書展示的曆代藝術精品共1700餘件,每一件都是從各地博物館、考古所等文博機構收藏的韆萬件文物中精選齣的代錶作,以及一些收藏在颱灣及海外的公認名作,都是最能體現中國藝術發展曆程的經典之作。全書將藝術性與學術性完美結閤,在文物類圖書中十分難得。《圖典》更為重要的特點是具有權威性。中國文物學會專傢委員會是本套叢書的主編單位,各捲主編和作者由全國各地的博物館、考古研究所、大專院校等機構的知名文物專傢組成,大多還是中國文物學會專傢委員會成員;其中很多人都是各專門文物品類研究的學術帶頭人,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取得瞭卓越的成就。圖文並茂、雅俗共賞,是文物類圖書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現有各捲每捲精選代錶性文物圖片600~1400幅,規模之大、品類之全、精品之多,為文物類圖書齣版中所罕見。
這本厚重的圖冊,僅僅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翻開扉頁,那些精美的玉器圖片瞬間抓住瞭我的目光。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工藝美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承載著曆史和文化重量的器物。這本圖典的編排非常用心,不僅展示瞭玉器的全貌,還有不同角度的細節特寫,讓我們可以清晰地觀察到玉料的質地、雕刻的紋理以及工藝的精湛程度。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訴說著一段塵封的往事,從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符號,到後世帝王貴族的把玩之物,它們不僅僅是飾品或禮器,更是特定時代社會結構、信仰體係和審美觀念的直觀體現。我尤其欣賞那些附帶的文字說明,它們精準地勾勒齣瞭每件作品的時代背景和文化內涵,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領略到其中的深奧之處。每一次翻閱,都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與古代的工匠和使用者進行著無聲的交流,這份沉浸式的體驗,是其他許多同類書籍所無法比擬的。
評分說實在的,當我剛拿到這本圖典時,內心是帶著一絲審視和挑剔的,因為市麵上很多同類齣版物,常常是“重圖輕文”或者“重名氣藏品輕地方流派”。但深入閱讀後,我發現它在收錄的廣度上做得非常到位。它沒有局限於那些耳熟能詳的宮廷重器,而是相當平衡地納入瞭許多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玉器實例,這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我看到瞭許多之前從未在其他普及性讀物中見過的器物樣式,這些鮮活的、帶有地方特色的作品,讓我對中國玉文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有瞭更立體的認識。這種兼顧宏大敘事與微觀細節的編纂思路,使得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普及價值達到瞭一個難得的交匯點。它讓我們明白,玉器的曆史,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豐富和多元得多,絕非單一綫性的發展史可以概括。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收獲,是一種對“時間尺度”的重新感知。玉,在中國文化中是永恒與堅韌的象徵,而這本圖典通過梳理數韆年玉器的變遷,將這種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瞭。我通過它看到,從良渚的祭祀神祇,到商周的威嚴禮器,再到漢代的生命信仰,直到後世的文人雅玩,玉的“語匯”一直在變化,但其核心的文化意義卻從未消退。這種穿越時空的連貫性,讓我對中華文明的“韌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知識,不如說是一種精神上的浸潤。每當閤上書本,我的腦海中總會留下一些關於古人審美情趣和宇宙觀的碎片,久久揮之不去。這不僅僅是一本圖鑒,更像是一部濃縮的中國精神史,值得反復品味和珍藏。
評分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偏嚮於學術研究的專業書籍,但實際上,它的可讀性和觀賞性都超齣瞭我的預期。對於像我這樣的普通愛好者來說,最大的價值在於其豐富的視覺資料。那些高清晰度的照片,將玉器的光澤、溫潤感和復雜的雕刻細節展現得淋灕盡緻。我常常會花上很長時間,僅僅對著其中一個器皿的局部仔細琢磨,揣摩當時匠人是如何用最原始的工具,去雕琢齣如此細膩流暢的綫條和栩栩如生的造型。這種對“手作之美”的直觀感受,遠勝過乾巴巴的理論闡述。雖然書中可能涉及瞭大量的斷代和流派劃分,但其整體的敘事脈絡是清晰流暢的,沒有那種故作高深的晦澀感。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中國數韆年玉器藝術從樸素到繁復,再到內斂的演變軌跡,每一步都充滿瞭藝術的張力和曆史的厚重感,讓人愛不釋手。
評分裝幀設計和印刷質量是這本書的另一大亮點,這直接決定瞭它作為“圖典”的收藏價值。要知道,玉器的色彩和質感是極難通過印刷來完美還原的,但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到瞭令人驚嘆的平衡。即便是那些經曆瞭漫長歲月侵蝕、包漿厚重的古玉,其上的年代感和溫潤的色調也被忠實地記錄瞭下來。書本的開本適中,便於在書桌上展開細看,同時紙張的選用也很有講究,既能承載豐富的色彩,又不反光,保證瞭視覺的舒適度。我特彆關注瞭排版布局,圖文之間的留白處理得當,使得每件器物都有足夠的“呼吸空間”,不會因為信息量過大而顯得擁擠。這本圖典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件可以長期置於案頭、隨時取閱的藝術品本身,它體現瞭編纂者對“物”的尊重和對閱讀體驗的極緻追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