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史图典·玉器卷》以史为序,以物证史,系统叙述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时代特征和艺术成就,力求艺术性与学术性的完美结合,为艺术爱好者提供艺术史知识和审美享受,也可作为艺术史研究提纲挈领的指南。所收录的玉器艺术品,既囊括经典的传世品,又突显当代考古新发现。经过知名玉器专家周南泉经年磨砺,内容资深精当,版式美观,图文并茂。编排过程充分利用新科技手段,既突显古老文明的庄重高雅,又不失通俗时尚。
周南泉,1936年生于广东兴宁。196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品特别是古代玉器的研究、鉴定和策展工作。曾经参加《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全集?玉器卷》等著作的编撰工作。现任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今天,摆在读者面前的一部《中国艺术史图典》系列(以下简称《图典》),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艺术殿堂的大门。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不仅善于创造伟大的文明,而且善于把世世代代的文明保护起来、传承下去,使中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上下五千年不曾间断、纵横八万里不留空白的历史见证。如此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源远流长、风格独特而鲜明的艺术史。它在全世界独树一帜,自古至今被世人称奇叫绝。正因如此,参与《图典》编撰工作的文博界同仁们都满怀着自信与自豪,以再现历史辉煌、传承历史文明、展示祖先智慧为己任。而今《图典》的出版正是尽这份历史之责的成果。
这套《中国艺术史图典》系列图书内容丰富。全书包括陶瓷、玉器、青铜器、金银器、书法、绘画、工艺品、服饰造型八大类。全书各卷均以时间为序,以物证史,通过揭示历代经典文物所承载的艺术内涵和丰富的信息,展现出不同时代的艺术特色及成就,完整、真实地再现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艺术发展历程。全书展示的历代艺术精品共1700余件,每一件都是从各地博物馆、考古所等文博机构收藏的千万件文物中精选出的代表作,以及一些收藏在台湾及海外的公认名作,都是最能体现中国艺术发展历程的经典之作。全书将艺术性与学术性完美结合,在文物类图书中十分难得。《图典》更为重要的特点是具有权威性。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是本套丛书的主编单位,各卷主编和作者由全国各地的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大专院校等机构的知名文物专家组成,大多还是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成员;其中很多人都是各专门文物品类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是文物类图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现有各卷每卷精选代表性文物图片600~1400幅,规模之大、品类之全、精品之多,为文物类图书出版中所罕见。
说实在的,当我刚拿到这本图典时,内心是带着一丝审视和挑剔的,因为市面上很多同类出版物,常常是“重图轻文”或者“重名气藏品轻地方流派”。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在收录的广度上做得非常到位。它没有局限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宫廷重器,而是相当平衡地纳入了许多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玉器实例,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看到了许多之前从未在其他普及性读物中见过的器物样式,这些鲜活的、带有地方特色的作品,让我对中国玉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立体的认识。这种兼顾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的编纂思路,使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普及价值达到了一个难得的交汇点。它让我们明白,玉器的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和多元得多,绝非单一线性的发展史可以概括。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向于学术研究的专业书籍,但实际上,它的可读性和观赏性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爱好者来说,最大的价值在于其丰富的视觉资料。那些高清晰度的照片,将玉器的光泽、温润感和复杂的雕刻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常常会花上很长时间,仅仅对着其中一个器皿的局部仔细琢磨,揣摩当时匠人是如何用最原始的工具,去雕琢出如此细腻流畅的线条和栩栩如生的造型。这种对“手作之美”的直观感受,远胜过干巴巴的理论阐述。虽然书中可能涉及了大量的断代和流派划分,但其整体的叙事脉络是清晰流畅的,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晦涩感。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数千年玉器艺术从朴素到繁复,再到内敛的演变轨迹,每一步都充满了艺术的张力和历史的厚重感,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是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这直接决定了它作为“图典”的收藏价值。要知道,玉器的色彩和质感是极难通过印刷来完美还原的,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到了令人惊叹的平衡。即便是那些经历了漫长岁月侵蚀、包浆厚重的古玉,其上的年代感和温润的色调也被忠实地记录了下来。书本的开本适中,便于在书桌上展开细看,同时纸张的选用也很有讲究,既能承载丰富的色彩,又不反光,保证了视觉的舒适度。我特别关注了排版布局,图文之间的留白处理得当,使得每件器物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不会因为信息量过大而显得拥挤。这本图典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件可以长期置于案头、随时取阅的艺术品本身,它体现了编纂者对“物”的尊重和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
评分这本厚重的图册,仅仅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翻开扉页,那些精美的玉器图片瞬间抓住了我的目光。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承载着历史和文化重量的器物。这本图典的编排非常用心,不仅展示了玉器的全貌,还有不同角度的细节特写,让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玉料的质地、雕刻的纹理以及工艺的精湛程度。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尘封的往事,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符号,到后世帝王贵族的把玩之物,它们不仅仅是饰品或礼器,更是特定时代社会结构、信仰体系和审美观念的直观体现。我尤其欣赏那些附带的文字说明,它们精准地勾勒出了每件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其中的深奥之处。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与古代的工匠和使用者进行着无声的交流,这份沉浸式的体验,是其他许多同类书籍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一种对“时间尺度”的重新感知。玉,在中国文化中是永恒与坚韧的象征,而这本图典通过梳理数千年玉器的变迁,将这种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我通过它看到,从良渚的祭祀神祇,到商周的威严礼器,再到汉代的生命信仰,直到后世的文人雅玩,玉的“语汇”一直在变化,但其核心的文化意义却从未消退。这种穿越时空的连贯性,让我对中华文明的“韧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浸润。每当合上书本,我的脑海中总会留下一些关于古人审美情趣和宇宙观的碎片,久久挥之不去。这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精神史,值得反复品味和珍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