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和声分析谱例集:器乐(公共课)》本着以传统和声为主,调式和声为辅的宗旨来编选曲目。精选的曲目广泛地涉及到巴洛克时期与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浪漫派早期与晚期、民族乐派以及印象派等著名作曲家的相对完整的音乐作品。
《和声分析谱例集:器乐(公共课)》这些作品的和声语言相对来说既规范化又具有典型性,非常具有代表性。然而这些作品在和声创意上又各具特色,深入地剖析这些作品的经典之处,能使学生在实际的音乐作品中去感受不同和声效果的艺术魅力,进一步认知和声理论与应用完美结合的真谛,从而可以得到更加丰富的多声音乐艺术修养的积累。
内页插图
目录
1.洋娃娃的梦
2.少女的祈祷
3.勇敢的骑士选自《少年钢琴曲集》Op.68 No.8
4.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片段)K331
5.加沃特
6.行板
7.无词歌第十二首0p.30 No.6
8.广板
9.圆舞曲 op.39 No.15
10.咏叹调
11.前奏曲Bwv 846
12.小夜曲
13.云雀之歌选自《少年钢琴曲集》0p.39 No.22
14.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0p.2 N0.1
15.守夜者之歌
16.浪漫曲Op.118 No.5
17.无词歌第十六首op.38 N0.4
18.无词歌第九首0p.30 No.3
19.钢琴奏鸣曲 第二乐章0p.111
20.音乐瞬间0p.94 No.3
21.无词歌第四十八首0p.102 No.6
22.亨德尔主题变奏与赋格(片段)op.24
23.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片段)0p.13
24.前奏曲 op.28 No.7
25.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0p.14 No.1
26.幽默曲op.101 No.7
27.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0p.28
28.变奏曲(片段)0p.83
29.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K331
30.浪漫曲 0p.44 N0.1
31.四月——松雪草选自《四季》0p.37 No.4
32.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K547a
33.天鹅选自《动物狂欢节》
34.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K330
35.梦幻曲选自《儿童情景》0p.15 No.7
36.旋律选自《G弦上的咏叹调》
37.幻想曲K397
38.无词歌第三十首0p.62 No.6
39.六月——船歌选自《四季》0p.37 No.6
40.庄严主题变奏曲0p.54
41.间奏曲 0p.76 No.7
42.无词歌op.40 No.2
43.十月——秋之歌选自《四季》op.37 No.10
44.夜曲op.9 No.2
45.挪威舞曲0p.35 No.2
46.对位大师先生的葬礼进行曲 K453a
47.献给爱丽丝
48.无词歌第四十五首0p.102 No.3
49.奥塞之死选自《培尔金特》组曲0p.46
50.无词歌第四十二首op.85 No.6
51.前奏曲 op.28 No.20
52.无词歌第十四首op.38 No.2
53.神圣的阿伊达选自歌剧《阿伊达》
54.未完成交响曲第一乐章D759
55.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0p.53
56.前奏曲 0p.28 N0.15
57.间奏曲 op.76 No.6
58.基辅大门选自《图画展览会》
59.前奏曲0p.3 No.2
60.第104交响曲第二乐章
61.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0p.13
62.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0p.27 No.2
63.爱的致意
64.钢琴奏鸣曲 第一乐章H0b36
65.柔板K540
66.夜曲op.48 No.1
67.波洛乃兹0p.40 No.1
68.场景选自舞剧《天鹅湖》组曲0p.20
69.安慰第三首
70.夜曲 0p.15 No.2
71.无词歌第十首0p.30 No.4
72.前奏曲 0p.28 No.24
73.特罗尔德豪根的婚礼日 0p.65 No.6
74.钢琴奏鸣曲 第一乐章0p.2 No.1.
75.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op.78
76.爱之梦第三首
77.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0p.81a
78.夜曲op.54 N0.4
79.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0p.13
80.夜选自《幻想曲集》s.28
81.大提琴协奏曲 第一乐章(片段)op.104
82.广板选自交响组曲《天方夜潭》
83.前奏曲 0p.11 N0.8
84.月 光选自《贝尔加玛斯克》组曲
85.手杖舞选自《罗马尼亚民族舞曲》
86.乡村的夜晚
87.音诗0p.52 N0.1
88.音诗0p.69 N0.1
89.小牧童选自《儿童乐园》之5
90.向拉莫致敬选自《意象集》第一集之2
91.朱丽叶的少女时代 选自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组曲
前言/序言
本书是为中央音乐学院本科学生专业课与共同课中的和声分析教学用书而编写的。编者也在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课程班、继续教育学院及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中的教师进修、大专升本科与大专等成人教育的和声共同课教学中使用,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本书适合作为师范类院校中音乐专业的教学与学生进行和声分析作技术练习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准备报考音乐类各个专业研究生的备考参考用书(书后附有部分作品和声分析的参考答案)。
本书本着以传统和声为主,调式和声为辅的宗旨来编选曲目。精选的曲目广泛地涉及到巴洛克时期与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浪漫派早期与晚期、民族乐派以及印象派等著名作曲家的相对完整的优秀音乐作品。这些作品的和声语言相对来说既规范化又具有典型性,非常具有代表性。然而这些作品在和声创意上又各具特色,深入地剖析这些作品的经典之处,能使学生在实际的音乐作品中去感受不同和声效果的艺术魅力,进一步认知和声理论与应用完美结合的真谛,从而可以得到更加丰富的多声音乐艺术修养的积累。
本教材的特点还在于:
1.曲目覆盖面较为广泛,音乐作品相对完整。对音乐作品的完整分析,可以使学生从活生生的音乐作品中真切地去体会各种和声音响的艺术效果,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地去认识和声理论中各种和声手法与和声逻辑思维的发展脉络关系,完整地认识与理解作曲家对整部音乐作品的和声调性布局与局部和声手法的辨证统一关系。和声分析用书与以理论为主的和声教科书一起联用,能够起到相互补充与相辅相成的作用。它为提高学生对实际音乐作品中和声语言的理解与提高实际运用各种和声手法的能力起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2.与本教材配套的光盘是用电子音乐的MP3形式制作,涵盖了书中全部音乐作品的音响资料,可以满足部分学生进行和声分析时视谱与听觉结合的需要。因为音乐是一个时间与音响的艺术,如果缺少多声部结合关系在音响上内心听觉的积累,不结合活生生的多声部音响艺术的音乐性去纸上谈兵地进行分析和声,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当学习和声的学生由于钢琴视奏水平的限制,在既不能顺畅地演奏所分析的曲目,又难于找到书中所列举曲目的音响资料时,这张光盘将弥补这个缺憾。
和声理论教科书籍在讲述某个和声知识点时大多是小篇幅或部分地引用作品的片段(经常是几小节)。这是因为和声理论教材篇幅的限制。为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方便,作为和声教学进行和声分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一和声分析谱例的教学用书,一般有两种编写方式:一种是采用与和声教学进度相适应的,含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和声风格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和声进行的众多作曲大师们所创作的优秀音乐作品片段方式来组成全书。虽然缺少对作品的完整展示,却有着强调每个知识点的对应关系,其学习的针对性强,具有选择的作品数量将更多,选择作曲家的范围将更为广泛等特点;而另一种方式则是采取编选各种时期、不同和声风格有代表性作曲家的完整音乐作品而成书,虽然数量会相对减少,但其优点是能够展现出作品的全貌,由于没有要进行和声分析内容的相关提示,因而也就更加强调培养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运用所学过的和声理论知识,依据作品所提供的各种和声材料、序进关系以及实际的音响效果等线索,来独立判断其和声手法的综合应用能力。本书选择了后一种编写方式,其目的还在于要在用完整的音乐作品进行详尽和声分析与研究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取对各种在和声材料应用规律上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与理解。诸如:作曲大师们是如何处理好每部音乐作品在和声的调式、调性方面,宏观上的总体布局与微观上的局部调性、离调、转调的关系;在和声材料上的协和与不协和、紧张与解决、稳定与不稳定、力度性与色彩性对比的关系,作曲家又是采用怎样的和声手法应用与处理好这些和声材料的;这些和声材料又是如何在多声部的各种音乐织体形式中以怎样更为细腻的声部进行方式表现出来的;在音乐主题陈述、连接、展开、再现与段落对比中,这些和声材料结合曲式的结构又应该是采取哪些不同的和声处理的手段;不同和声材料的组合方式在和声风格中的共同规律与每个作曲家独到的处理方式之间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等等。如果在进入和声分析的较早阶段就采用完整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以上诸多方面的问题就会引起教师与学生的足够重视,也必将会随着教学活动与音乐实践过程的逐步深入,找到更为准确的答案。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量身定制的,不涉及《和声分析谱例集:器乐(公共课 附光盘)》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内容详实、专业且自然流畅。 --- 经典文学巨著:漫游在人类思想的璀璨星河 书名:人类文明的脉动:从苏美尔泥板到赛博空间的思想演变 作者: [此处可填写一个富有学识和历史感的虚构学者姓名,例如:亚历山大·冯·赫尔曼]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一个专注于人文社科的高端出版社名称,例如:启明文库] 装帧: 精装典藏版,附赠特制世界历史年表(16开,约1200页) 定价: RMB 388.00 --- 导言:追问“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自人类拥有自我意识的那一刻起,对自身存在、社会结构以及宇宙规律的探索便从未停歇。我们所构建的一切——哲学思辨、法律体系、艺术表达乃至科技进步——无不根植于历代先贤那不朽的思想遗产之中。《人类文明的脉动》并非一部简单的编年史,它是一次宏大而精密的思想考古之旅,旨在揭示人类心智如何一步步从蒙昧走向觉醒,又如何在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塑造出今日世界的复杂面貌。 本书横跨数千年,聚焦于那些决定人类文明走向的关键性思想流派、哲学范式和文化转折点。我们不满足于罗列人名和日期,而是深入剖析思想背后的社会土壤、文化语境以及它们对后世产生的深远、有时甚至是隐秘的影响。 第一编:文明的黎明与古典的奠基 (公元前 3500 年 – 公元 476 年) 本篇将读者带回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书写之地,探寻最早的律法与神话叙事如何构建早期的社会秩序。我们重点考察了: 1.1 东方智慧的源流: 两河流域的秩序观: 汉谟拉比法典中蕴含的早期契约精神与神权政治的结合。 古埃及的永恒追求: 祭司阶层如何通过对来世的构建,维持了长达三千年的文化连续性。 印度河谷的轮回与解脱: 《奥义书》中对“梵我合一”的探索,及其对后世哲学和宗教的根本性渗透。 中国轴心时代的思想爆发: 儒家对“仁”与“礼”的构建,道家对“道法自然”的形上思考,以及法家对中央集权理论的实践准备。这些思想如何塑造了东方社会对权威、伦理和治理的独特理解。 1.2 希腊的理性之光: 本部分将细致梳理希腊哲学从自然哲学家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飞跃。 从米利都到雅典的转变: 探讨毕达哥拉斯的数与形,赫拉克利特的“变”与巴门尼德的“常”的辩证关系。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洞穴寓言: 分析其对西方形而上学、政治哲学(《理想国》)的奠基性作用,及其对知识本质的界定。 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转向: 考察其在逻辑学、伦理学(德性伦理)、政治学和物理学(尽管部分被后世推翻,但其方法论价值巨大)中的系统性建构。 希腊化时期的实用智慧: 斯多葛学派(克利西波斯)对命运、德性和内心宁静的关注,以及伊壁鸠鲁学派对“无痛苦”生活哲学的追求,这些思想在罗马帝国的衰落时期扮演了重要的精神慰藉角色。 第二编:信仰的统治与中古的沉思 (公元 476 年 – 1450 年) 中世纪并非“黑暗时代”,而是信仰体系对知识进行整合与重构的时期。本篇聚焦于亚伯拉罕诸教在三大洲的扩张,以及其如何消化吸收古典遗产。 2.1 神学对理性的驾驭: 基督教神学的融合与深化: 圣奥古斯丁对柏拉图主义的基督教化改造,强调“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的张力。 伊斯兰黄金时代的知识宝库: 考察巴格达、科尔多瓦的学者如何保存、翻译并发展了希腊、印度和波斯的知识。重点分析阿维森纳(伊本·西那)的医学和哲学体系,以及阿威罗伊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注释,这些思想如何反向输入欧洲。 经院哲学的巅峰: 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逻辑体系与基督教教义的综合(《神学大全》),探讨“信仰与理性”这一核心矛盾的暂时和解。 2.2 法律、契约与世俗权力: 在教权主导下,世俗权力的思想萌芽也值得关注。 早期宪政的萌芽: 英国《大宪章》背后,贵族对王权的限制思想的演变。 黑死病与社会结构的反思: 探讨瘟疫对欧洲社会阶层观念和世俗人文精神的冲击。 第三编:文艺复兴、启蒙与革命的洪流 (1450 年 – 1914 年) 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和地理大发现,人类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展,思想的重心从神转向人,从天国转向经验世界。 3.1 人文主义的回归与科学革命: 文艺复兴的“人”的发现: 关注彼特拉克、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中对现实政治的冷峻分析)如何打破中世纪的道德框架。 科学方法的建立: 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的贡献。重点分析培根对归纳法的强调,以及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理性主义起点,这为后续的哲学奠定了新的方法论基础。 3.2 启蒙运动:构建自由的蓝图 启蒙思想家们试图用理性之光驱散蒙昧,构建一个更公平、更自由的社会结构。 洛克与天赋人权: 考察其对政府合法性来源于被统治者同意的理论,以及对私有财产权的辩护。 卢梭的社会契约与公意: 探讨其对个人自由与集体意志(General Will)的复杂论述,以及它如何激发后来的激进思潮。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 对权力制衡机制的系统化设计,成为现代民主国家的基石。 康德的批判哲学: 阐释其如何划定人类认知的界限(现象与物自体),以及他关于永久和平的道德政治构想。 3.3 变革与反思:浪漫主义与十九世纪的思潮 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在法国大革命的血腥和工业革命的喧嚣中受到了挑战。 浪漫主义的兴起: 对情感、想象力、民族精神的回归,作为对僵化理性的反叛。 黑格尔的辩证法与历史哲学: 考察其“绝对精神”如何通过历史的螺旋上升来实现自我展开。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刻解剖,以及对阶级斗争作为历史驱动力的理论构建。 尼采的权力意志与“上帝之死”: 分析其对传统道德和形而上学基础的彻底颠覆,预示着二十世纪的虚无主义挑战。 第四编:现代性的分裂与后现代的碎片 (1914 年至今) 两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的阴影以及信息技术革命,彻底瓦解了启蒙时代建立的宏大叙事。 4.1 现代性的危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探索无意识对人类行为的决定性影响,挑战了笛卡尔以来的理性主体观。 科学的极限: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颠覆性发现,揭示了客观实在的复杂性。 存在主义的焦虑: 从海德格尔的“在世存在”到萨特的“人是被判处自由”,探讨在意义缺失的世界中如何确立个体价值。 4.2 后现代的解构与信息的洪流: 福柯的权力/知识关系: 对话语体系和机构权力运作方式的微观分析。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挑战文本的中心意义和二元对立结构。 数字时代的认知重塑: 探讨媒介理论家(如麦克卢汉)的预言如何实现,以及互联网如何催生了新的社会认同和信息茧房现象,这构成了我们理解当代政治与文化冲突的最新思想背景。 结语:面向未来的对话 《人类文明的脉动》最终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开放的结论:思想并非终点,而是永恒的动态过程。理解这些思想的冲突、融合与演变,是我们理解自身、批判当下、并有责任为未来思想版图贡献力量的前提。本书旨在激发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批判性思考,超越碎片化的信息,重新建立起对人类心智史诗的整体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