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兵器100年(下)(修订版) [SMALL ARMS 1945-PRES]

轻兵器100年(下)(修订版) [SMALL ARMS 1945-PR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马丁·J·多尔蒂 著
图书标签:
  • 轻兵器
  • 军事历史
  • 武器装备
  • 冷战
  • 现代战争
  • 枪械
  • 技术发展
  • 修订版
  • 军事科技
  • 武器演变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526588
版次:2
商品编码:1209910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武器系列
外文名称:SMALL ARMS 1945-PR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军迷、武器发烧友、轻兵器爱好者

★英国Amber books授权,指文图书倾力打造,《铁血网》、《兵人在线》联袂推荐
★讲述了朝鲜战争、越战、阿以战争、阿富汗战争、海湾战争、南斯拉夫内战、近期的伊拉克和阿富汗冲突中各种轻兵器的使用历史
★内含250余张附详尽技术参数的彩色照片与彩绘图片
★为模型爱好者和军迷提供了1945年后详细且准确的步兵武器指南

★解密世界各地武装冲突中各种轻兵器的家族谱系

海报:

内容简介

★英国Amber books授权,指文图书倾力打造,《铁血网》、《兵人在线》联袂推荐
★讲述了朝鲜战争、越战、阿以战争、阿富汗战争、海湾战争、南斯拉夫内战、近期的伊拉克和阿富汗冲突中各种轻兵器的使用历史
★内含250余张附详尽技术参数的彩色照片与彩绘图片
★为模型爱好者和军迷提供了1945年后详细且准确的步兵武器指南
★解密世界各地武装冲突中各种轻兵器的家族谱系

作者简介

马丁·J·多尔蒂是一位专注军事和国防题材的自由作家。他出版过的作品包括:《轻兵器:从南北战争至今》、《世界武士:古代武士,中世纪武士武器、战斗技巧》和《轻兵器图鉴百科全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朝鲜战争,1950—1953

第二章
亚洲历次战争,1947—1989

第三章
中东与非洲,1950—2000

第四章
拉丁美洲,1950年至今

第五章
现代战争

第六章
维和、反恐与执法

附录:当今现役步枪

精彩书摘

  人类很早就发明了“轻兵器”这个词,它被用来描述那些能够被单兵携带的武器,譬如比大炮轻便的那些火药武器。多年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武器逐步出现,每一种武器都占据了一个特殊的位置。当重型火药武器的重量大到能被划为支援型武器的时候,火炮与轻兵器之间的界限就开始变得模糊起来。战场支援武器比标准的单兵武器要重,但还是轻到能与步兵协同行动。它的出现大大加强了步兵部队的火力。

  单兵自动武器的发明则又是一次大跃进。此前,需要提供强有力的火力时,就必须展开组队行动。现在,单兵就能对付多个敌对目标,或向某地输出压制性火力。二战期间,城市巷战的频率日益增加,这是影响轻兵器和步兵支援武器发展的另一因素。从前,绝大多数战斗都是在数百米的远距离上进行的,需要精准的步枪火力,而城市巷战的特点是猛烈的短距离交火。使用栓动步枪的德军发现,他们在这类战斗中被装备冲锋枪的苏军士兵所压制。在城市战中,将步枪换成冲锋枪会是有力的反制措施,但在远距离战斗中,步枪依然是可供选择的武器之一。解决方案是研制一种折中武器,比传统的战斗步枪更小、更轻,射速更快,在适当的距离上仍有较好精度,穿透力合理,这就是突击步枪。随着突击步枪的诞生,不再强调将步兵训练为高水平的射手,而是要求小规模步兵单位能够向其四周投射密集火力。

  一队民兵或枪手通常用他们能够搞到的任何武器来单打独斗,但正规军队是以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武器效能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为使战斗效能最大化会采取多种方法,某种方法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其他方法的失败。

  一个典型的步兵班主要由携带基本单兵武器(通常为突击步枪)的步兵组成。班组通常还配备了某种步兵支援武器。这种武器可能是通用机枪(GPMG),也可能是更加轻便的班用支援武器。通用机枪一般与战斗步枪口径相同,不能通用突击武器所用的药筒更轻的弹药。不论如何,通用机枪不仅威力大,具备良好的火力持续性,其射程也可覆盖轻型武器不能触及的范围。

  班用(或者说轻型)支援武器有时候就是标准步枪的改型,其优势是弹药可以通用,而且任何一名士兵都可以接过这种支援武器。由于其重量更轻,便携性也更好。但不管怎么说,一款轻型支援武器并不具有通用机枪的打击力和火力持续性。

  其他武器一般用于支援。手枪作为随身武器携带,短枪主要用于自卫(有时也用作反伏击),步兵可能会得到榴弹发射器或高精度(往往威力也很强)的狙击步枪支援。

  当然,这些武器还有其他的使用方法,这些方法也有成功的先例。譬如,朝鲜战争中,中国军队把大量冲锋枪当作突击步枪使用,但英军长期认为,精准的半自动步枪要比自动武器的压制火力更有效。

  说到底,尽管一种武器的性能很重要,但真正关键的还是使用者。好的战术和熟练的枪法能够弥补平庸武器带来的不足,真正精良的武器却不能提高乌合之众的战斗力。只有训练、战术、战斗意志和有效的武器相结合,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英联邦部队1950—1953

  虽然必须处理马来西亚和非洲的叛乱,但英国还是和英联邦投入了大量部队来对付朝鲜危机。绝大多数提供协助的国家投入的步兵部队从1个连到1个旅不等,且不具备海运大批多兵种联合部队的能力。英国及其成员国既有人力资源,也有运送他们的办法。英联邦提供部队的包括2个英国步兵旅和1个加拿大步兵旅,另外还有来自澳大利亚的几个步兵营,来自英国和新西兰的装甲旅及炮兵部队,英国海军所作的贡献也十分显著。

  通过将来自于不同国家的英联邦部队联合起来,总算能在野战中部署1个整编师了,很多部队都作为第1英联邦师的一部分作战。第1英联邦师成立于1951年,但有些作战单位被分派出去了,如第41皇家海军陆战队两栖突击营在1950年末的长津湖战役中就隶属于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

  英联邦部队最近在各种地形中都有作战经历,被证明能应付大规模阵地战,并能抵御中国军队在多个地点发起波次攻击时形成的复杂战斗。跟美军分遣队一样,英联邦部队抵达朝鲜时装备的大部分是他们在二战末期拥有的那些武器——旋转后拉枪机的李恩菲尔德步枪。而美国陆军的主要步兵武器却是半自动步枪,能快速瞄准目标,再加上使用者的好枪法,这些武器在中距离和远距离遭遇战时成为致命武器,但在近距离突击时就不那么好使了。

  英国和许多英联邦部队在朝鲜都曾用过司登冲锋枪。尽管已经在为廉价且粗糙的司登冲锋枪寻找替代品,但其后继者(斯特林冲锋枪)赶不上这次冲突了。司登冲锋枪在近距离冲突时是有效的,但据说,随着飞行距离的增大,子弹速度会明显下降,从而影响该枪本就很差的精度,并使其拒止力急剧下降。

  某些英联邦国家使用它们自己设计制造的武器装备,比如澳大利亚的欧文冲锋枪,但各个分遣队很多装备是相同的。标准的支援武器是布伦轻机枪,其精确性使得该枪可以被用来进行精确射击和压制射击。布伦轻机枪和步兵用步枪使用相同的0.303英寸弹药,这简化了弹药补给工作。李恩菲尔德这样的全威力步枪被称为“战斗步枪”,以区别于新一代的“突击步枪”。突击步枪使用威力较小的弹药,以降低威力和远距离上的准确性为代价,提升了火力和便携性。

  英联邦的战斗步枪在开阔地的遭遇战中最为有效,但近距离面对用冲锋枪武装起来的中国军队时,就处于劣势了。在朝鲜的美军和英联邦部队给多种武器起了“打嗝枪”的绰号。这个绰号通常指的是苏制PPSh-41冲锋枪或中朝两国仿制品中的任意一种。这些仿品的做工和精度都比不上苏联原产货,但它们仍保持了射速极高的特点。交战双方都试图发挥其力量所在:英联邦军队试图以精确射击、炮兵火力和空中支援来瓦解敌军的突击,共产党方面则试图接近到足以发扬密集火力的距离。

  法国1946—1954

  法国在印度支那部署了一支常规部队,打了一场绝不常规的战争。

  二战后,法国开始了相当混乱的岁月。从德国的占领中解放后,其武装力量不得不从零开始重建。重建需要数千人的部队、火炮、车辆和其他物资。法国制造的大量武器来自库存或是新近制造,但短期内,这些还是不够用。所以,法国军队装备了其他盟国捐赠的大量武器,尤其是美国的。

  法国最近的战争经验都是在大规模的常规冲突中获得的,它创立的这支军队也正适合进行大规模的战争。关于这一点,法国也别无选择。法国曾被常规战击败,因此,它的首要任务是阻止这种失败再次发生。然而,常规部队并不是解决法国远方殖民地暴乱的理想工具。

  从很多方面来说,法国派往印度支那殖民地的部队都是二战后短时间内的典型部队。该部队主要由有轻机枪支持的步兵组成,他们可能通过卡车或其他交通工具调动,但他们还是用传统方式——步行作战。

  二战时期的步兵班已被证明是有效的,但印度支那的丛林环境并不是栓动步枪理想的使用环境。栓动步枪在远距离上的精度多数时间都浪费了,而其较低的射速则是不利因素。密集的火力在打退伏击或打击藏在植物后面的敌人时更为有效。步枪口径的子弹确实能很好地穿过柔软的覆盖物,然而轻一些的子弹穿过矮树丛时,会很快失去动能。

  因为是从二战的废墟上重建的,法军被迫使用各种武器。有些武器来自战前的库存,而M1伽兰德这样的武器则是美国提供的。新式的MAS-49半自动步枪④在印度支那战争期间已可使用,随后在此枪的基础上又产生了MAS-49/56步枪。MAS-49/56在印度支那战争结束后开始服役。

  法军在印度支那也大量使用冲锋枪。虽然冲锋枪提供了优秀的近距离火力,但它使用的手枪弹即使是对付处于轻薄遮蔽物后面的敌对分子也并非总是有效。因此,需要一种介于全口径战斗步枪和冲锋枪之间的枪械,一种能够自动或半自动高频率发射高速子弹的武器。然而,法国那时还没有机会接触才出现的新一代突击步枪,很大程度上,他们得在栓动步枪和冲锋枪之间取得平衡,这也是二战时很多国家的做法。然而,法军最缺的不是武器,而是对敌人和这场战争本质的认识。在欧洲,战争的胜负是通过对城市及城市间交通线路的控制决定的,尽管后者的决定程度要小些。

  ……


前言/序言


  人类很早就发明了“轻兵器”这个词,它被用来描述那些能够被单兵携带的武器,譬如比大炮轻便的那些火药武器。多年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武器逐步出现,每一种武器都占据了一个特殊的位置。当重型火药武器的重量大到能被划为支援型武器的时候,火炮与轻兵器之间的界限就开始变得模糊起来。战场支援武器比标准的单兵武器要重,但还是轻到能与步兵协同行动。它的出现大大加强了步兵部队的火力。

  单兵自动武器的发明则又是一次大跃进。此前,需要提供强有力的火力时,就必须展开组队行动。现在,单兵就能对付多个敌对目标,或向某地输出压制性火力。二战期间,城市巷战的频率日益增加,这是影响轻兵器和步兵支援武器发展的另一因素。从前,绝大多数战斗都是在数百米的远距离上进行的,需要精准的步枪火力,而城市巷战的特点是猛烈的短距离交火。使用栓动步枪的德军发现,他们在这类战斗中被装备冲锋枪的苏军士兵所压制。在城市战中,将步枪换成冲锋枪会是有力的反制措施,但在远距离战斗中,步枪依然是可供选择的武器之一。解决方案是研制一种折中武器,比传统的战斗步枪更小、更轻,射速更快,在适当的距离上仍有较好精度,穿透力合理,这就是突击步枪。随着突击步枪的诞生,不再强调将步兵训练为高水平的射手,而是要求小规模步兵单位能够向其四周投射密集火力。

  一队民兵或枪手通常用他们能够搞到的任何武器来单打独斗,但正规军队是以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武器效能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为使战斗效能最大化会采取多种方法,某种方法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其他方法的失败。

  一个典型的步兵班主要由携带基本单兵武器(通常为突击步枪)的步兵组成。班组通常还配备了某种步兵支援武器。这种武器可能是通用机枪(GPMG),也可能是更加轻便的班用支援武器。通用机枪一般与战斗步枪口径相同,不能通用突击武器所用的药筒更轻的弹药。不论如何,通用机枪不仅威力大,具备良好的火力持续性,其射程也可覆盖轻型武器不能触及的范围。

  班用(或者说轻型)支援武器有时候就是标准步枪的改型,其优势是弹药可以通用,而且任何一名士兵都可以接过这种支援武器。由于其重量更轻,便携性也更好。但不管怎么说,一款轻型支援武器并不具有通用机枪的打击力和火力持续性。

  其他武器一般用于支援。手枪作为随身武器携带,短枪主要用于自卫(有时也用作反伏击),步兵可能会得到榴弹发射器或高精度(往往威力也很强)的狙击步枪支援。

  当然,这些武器还有其他的使用方法,这些方法也有成功的先例。譬如,朝鲜战争中,中国军队把大量冲锋枪当作突击步枪使用,但英军长期认为,精准的半自动步枪要比自动武器的压制火力更有效。

  说到底,尽管一种武器的性能很重要,但真正关键的还是使用者。好的战术和熟练的枪法能够弥补平庸武器带来的不足,真正精良的武器却不能提高乌合之众的战斗力。只有训练、战术、战斗意志和有效的武器相结合,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轻兵器百年(下)(修订版)》 追溯现代战争的脉搏,洞察武器演进的深邃轨迹 《轻兵器百年(下)(修订版)》并非一本单纯的枪械图录,而是对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全球轻兵器发展历程的一次全面、深入的梳理与解读。它以历史的厚重感,结合前瞻性的视角,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军事科技画卷,揭示了武器装备如何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战争的形态,又如何被不断变化的战术需求所塑造。本书的修订版,在继承原有丰富内容的基础上,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考古发现,力求在史料的准确性和分析的深度上更上一层楼,为军事爱好者、历史研究者、武器收藏者以及任何对现代冲突动态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不容错过的权威指南。 历史的洪流与武器的嬗变 本书的下卷,聚焦于一个极其关键且充满变革的时代——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直至当代。这是一个由冷战的铁幕笼罩,由代理人战争点燃,由科技竞赛驱动,最终走向全球化冲突与反恐斗争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轻兵器的发展不再是简单的性能提升,而是与地缘政治、军事理论、工业能力、乃至社会思潮紧密相连,成为国家实力、意识形态对抗和战场生存的直接体现。 从二战硝烟散尽的那一刻起,世界格局的重塑就直接催生了对新型轻兵器的需求。新的战略思想,如核威慑下的有限战争、以及旨在寻求快速反应和非对称优势的战术,都对步枪、冲锋枪、机枪、手枪乃至狙击步枪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细致地剖析了这一时期的典型武器系统,并深入挖掘其背后的设计理念和战术考量。 从“卡宾枪革命”到“模块化设计”的时代巨变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回顾战后初期,世界各国在继承二战经验的基础上,对步枪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现代化革新。这其中,“卡宾枪革命”是不可忽视的篇章。从苏联革命性的AK系列,到美国在冷战初期对M1加兰德的改进,再到对更轻便、更易于控制的步枪的探索,每一个国家的选择都反映了其战略重心和兵员素质的考量。例如,AK-47以其坚固耐用、操作简便、火力强大等特点,迅速风靡全球,成为无数武装冲突中的标志性武器。而其竞争对手,如美国的M14,虽然在精度和威力上有所建树,但在全面考量下,最终走向了另一条道路。 书中将详细介绍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步枪,例如: AK系列(AK-47, AKM, AK-74等): 深入分析其设计哲学、材料选择、生产工艺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影响。探讨其成功的秘诀,以及不同型号在性能上的演进。 AR系列(AR-15, M16, M4等): 剖析其模块化设计理念如何引领了现代步枪的发展方向。从早期遇到的问题,到其在越南战争中的表现,再到后期M4卡宾枪的普及,全方位展现其技术革新和战场适应性。 其他国家的代表性步枪: 如英国的L1A1 SLR,法国的FAMAS,德国的G3和MP5系列,以色列的Galil,以及中国在不同时期推出的各型步枪,如56式半自动步枪、81式自动步枪等。本书将一一梳理这些武器的设计特点、性能优势、以及在各自国家军队和出口市场中的地位。 冲锋枪的黄金时代与战术的演变 在冷战初期,尽管突击步枪逐渐成为主流,但冲锋枪凭借其紧凑的尺寸、高射速和适合近距离作战的特点,依然在特种部队、警察以及一些特定军事环境下扮演着重要角色。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一时期冲锋枪的发展脉络,从战后的经典型号,如德国的MP40的继承者,到北约各国在冷战期间开发的各类冲锋枪。 MP5的传奇: 重点解析德国Heckler & Koch公司MP5系列冲锋枪的成功之处。其卓越的精度、可靠性和可定制性,使其成为全球特种部队和执法部门的首选。本书将分析其设计上的创新,如滚柱闭锁系统,以及其在各种实战场景中的应用。 冷战时期的其他冲锋枪: 包括苏联的PPSh-41的后续型号,美国的M3“黄油枪”的改进,以及各国为适应城市作战和反恐需求而设计的各种新型冲锋枪,如以色列的Uzi,法国的MAT-49等。 轻机枪与班组火力:持续进化的战场支撑 轻机枪作为班组火力支援的核心,在现代战争中始终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本书将详细考察战后轻机枪的设计理念如何从二战时期的重型化转向更加轻便、通用和易于操作。 FN MAG的广泛应用: 分析比利时FN公司MAG通用机枪的成功。其优秀的可靠性、火力持续性和易于维护性,使其成为许多国家军队的标准班组机枪,并被广泛仿制和改进。 RPK系列: 探讨苏联RPK系列轻机枪的设计思路,如何基于AK步枪平台,通过加长枪管、加强枪身和增加弹匣容量来实现班组火力支援。 其他重要型号: 包括美国的M60,德国的MG3,捷克的Vz. 59,以及中国在不同时期研发的各类轻机枪,分析它们的设计特色、性能表现以及在战场上的角色。 狙击步枪的崛起与精确打击时代的来临 随着战争形态的变化,精确打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狙击步枪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武器,在战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本书将梳理这一领域的技术进步和战术应用。 冷战时期的经典狙击步枪: 重点介绍苏联的SVD(德拉贡诺夫)狙击步枪,分析其“狙击步枪”和“精确射手步枪”之间的模糊定位,以及其在战术上的独特性。 西方高性能狙击系统: 探讨美国M21、M24,以及后来的M110等半自动狙击步枪的发展。同时,也会深入研究高精度栓动式狙击步枪,如雷明顿700系列、巴雷特M82系列等,分析它们在远距离精确打击方面的突破。 新世纪的狙击武器: 关注反恐战争对狙击步枪提出的新要求,如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快速反应能力等,介绍新一代狙击武器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创新。 手枪的现代化与特种应用 虽然手枪在现代战争中主要作为副武器,但其在执法部门、特种部队以及军官自卫等方面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本书将探讨战后手枪设计的现代化趋势。 双排弹匣的普及: 分析9毫米口径双排弹匣手枪如何成为主流,如意大利的Beretta 92系列,奥地利的Glock系列,以及美国的SIG Sauer P226等。探讨其在弹容量、操控性和可靠性上的优势。 战术手枪的演进: 介绍为满足特种部队和执法部门需求而设计的各类战术手枪,包括其模块化设计、人机工程学优化和夜间作战能力。 “警用”与“军用”的界限模糊: 分析现代手枪设计如何兼顾民用市场和专业用户的需求。 武器的革新与挑战:新世纪的步伐 步入21世纪,轻兵器领域并未停止革新的脚步。信息技术、新材料、以及不断变化的战争形态,都在深刻地影响着武器的设计和应用。 智能化与信息化: 探讨智能瞄准系统、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以及与其他战场信息系统的整合。分析这些技术如何提升武器的精确性和战场效能。 模块化与标准化: 深入研究“即插即用”式的模块化设计理念如何进一步发展,使得武器能够快速适应不同的任务需求。 新材料与先进制造: 关注聚合物、轻合金等新材料在武器制造中的应用,以及3D打印等先进制造技术对武器生产模式的潜在影响。 微声武器与非致命武器: 探讨微声技术在特种作战中的应用,以及非致命武器在警用和反恐领域的发展。 轻兵器的未来趋势: 对未来轻兵器的发展进行前瞻性探讨,如微型化、隐身化、以及与无人系统的高度集成等。 深度分析,而非简单的罗列 《轻兵器百年(下)(修订版)》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数百种武器型号的详细介绍,更在于其对武器背后历史、技术、战术和地缘政治联系的深刻洞察。作者在每一个章节都力求做到: 历史背景的铺垫: 详细介绍该时期重要的国际事件、军事冲突和战略思想的变化,为理解武器的演进提供宏观视角。 设计理念的解析: 深入剖析每种武器的设计出发点、技术创新点以及其在同类武器中的地位。 性能参数的量化: 提供关键的性能数据,如射速、射程、精度、弹药类型等,并进行横向对比。 实战应用的考察: 结合具体的历史战例,分析武器在实战中的表现,优劣势的体现。 仿制与改进的追踪: 记录武器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被仿制、改进以及衍生出新型号的过程。 工业与经济的关联: 探讨武器生产对国家工业、经济以及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份严谨的学术研究与生动的阅读体验 本书的资料来源广泛,包括官方军事档案、权威的军事期刊、以及经验丰富的武器专家的研究成果。同时,书中穿插的珍贵历史图片、精美的技术插图,以及清晰的图表,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信息变得生动易懂。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力求准确、严谨,但又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使得即使非专业读者也能逐步深入地理解复杂的武器知识。 《轻兵器百年(下)(修订版)》是一部集史料性、学术性、以及阅读性于一体的杰作。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武器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在战与和的循环中,如何不断挑战极限,利用智慧与科技塑造自身命运的史诗。翻开本书,你将与作者一同踏上这场激动人心的旅程,去理解那些改变世界格局的冰冷钢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历史逻辑与人类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轻兵器100年(下)(修订版)》透露出一种严谨而专业的态度。我一直对军事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轻兵器在其中的角色非常感兴趣。从二战结束后至今,全球军事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轻兵器也经历了革命性的发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这一时期的轻兵器演进脉络,不仅仅是列举型号和数据,更要深入剖析它们的设计理念、技术突破以及对战术的影响。例如,模块化设计、新材料的应用、人机工程学的进步,这些是如何改变了枪械的性能和士兵的作战效率?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不为人知的“黑科技”或者失败的尝试?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让我对这一时期的轻兵器发展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也许能让我看到,一把小小的枪械,是如何折射出整个时代的技术进步和军事思想的变迁。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封面和标题,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个画面:硝烟弥漫的战场,汗流浃背的士兵,以及他们手中紧握的,那些改变战争形态的钢铁伙伴。对于《轻兵器100年(下)(修订版)》,我最大的期待就是它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我深入了解二战后至今的轻兵器发展史。我不希望它是一本冰冷的工具书,而更希望它能成为一本有故事的书。书中是否会包含大量的珍贵历史照片和技术图纸?这些视觉元素无疑能极大地增强阅读的吸引力和理解的深度。我特别好奇,那些在电影和游戏中耳熟能详的枪械,在现实历史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型和演变过程?它们的设计初衷是什么?又在哪些关键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详实的考证和生动的叙述,让我感受到每一把轻兵器背后所承载的历史重量和人类智慧的闪光。这本书,或许能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武器,并从中发现它们不为人知的一面。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厚重的纸张和精致的插图,瞬间就勾起了我对于“轻兵器”这个名词的好奇心。我一直对军事装备,尤其是那些能够影响历史进程的枪械,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我的知识储备主要停留在一些大众熟知的经典型号上。这本书的标题《轻兵器100年(下)(修订版)》,让我立刻联想到这是一个宏大叙事的开端,似乎要带领我穿越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我对于“下”这个字眼充满了期待,这预示着前面一定还有一个更详尽的“上”部,而“修订版”则保证了内容的更新和准确性,这对于一本涉及到大量技术细节和历史事件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梳理那些曾经在战场上留下赫赫威名的轻兵器,它们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技术革新、战术演变以及国家间的较量。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部侦探小说一样,层层剥开那些枪械设计背后的秘密,揭示它们如何适应时代的需求,又如何被时代所淘汰?我尤其好奇,在“100年”这个时间跨度中,哪些被遗忘的经典会被重新发掘,哪些被低估的杰作将重现光辉。

评分

看到《轻兵器100年(下)(修订版)》这个书名,我立即被它所蕴含的厚重历史感所吸引。我一直对枪械,尤其是那些在近代战争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轻兵器,抱有极大的好奇心。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系统而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带领我穿越过去一百年的时光,深入了解各种轻兵器的发展历程。我特别关注“下”这个字,它暗示着这是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系列,而“修订版”则意味着内容的更新与完善,这对于一本涉及大量历史细节和技术参数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经典枪械的诞生故事、技术革新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的轻兵器竞赛,以及后冷战时代,模块化、轻量化、信息化等新趋势是如何塑造了当今的轻兵器。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笔触,为我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轻兵器发展画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历史类书籍,不应该仅仅是枯燥的史实堆砌,更应该能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让那些冰冷的金属和数据变得有温度。这本书的副标题“[SMALL ARMS 1945-PRES]”点明了其聚焦的年代,这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从冷战的阴影到科技的飞速发展,轻兵器的演进无疑是这个时代变迁的重要侧面。我期待这本书能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各种型号的步枪、手枪、冲锋枪,而是能深入挖掘它们的设计理念、制造工艺、以及在不同国家、不同军事力量中的应用和影响。例如,那些在二战后涌现出的新型材料和人机工程学设计,是如何彻底改变了枪械的性能和士兵的使用体验?书中是否会讲述那些天才设计师的传奇故事,他们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创造出超越时代的武器?我更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了解到,一把枪械的诞生,不仅仅是工程师的智慧结晶,更是时代背景、国家战略、甚至社会思潮的综合体现。那些在战火中淬炼出的经典,它们的故事,或许比任何史诗都更加震撼人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