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方略:“一带一路”在行动

大国方略:“一带一路”在行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可金 著
图书标签:
  • 一带一路
  • 国家战略
  • 国际关系
  • 地缘政治
  • 中国外交
  • 经济发展
  • 区域合作
  • 全球化
  • 政策研究
  • 战略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768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824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政府工作人员及相关“一带一路”问题研究者
1. 宏观指导,答疑解惑。本书在导论部分明确提出了“一带一路”不能回避的十大问题 。从是什么, 为什么,做什么, 怎么说,全国各地方应该怎么做?谁来做,钱从哪里来,利从哪里出,有何风险,如何控制风险十个大问题入手,为读者关心的常见问题答疑解惑,宏观定位。
2. 行动对接的实用性和具体性。本书突出的特点是赵可金教授利用两三年时间亲自实地调研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一带一路”实施方案,融发展理念、战略规划和建设措施于一体,对接方案清晰具体,是中国各地方政府部门建设“一带一路”的实用指导手册。因此也是国家“一带一路”方略在各地的实践行动展开。
3. 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本书为了全景展现全球发展的中国方案,力图将各地在对接“一带一路”规划图上阐述得更加清晰,用形象的示意图来充分表示,如对接“一带一路”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示意图,京津冀对接“一带一路”的环渤海经济圈示意图等,图文并茂、生动详实地展现了国家对外开放的“中国智慧”。

内容简介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自从两大倡议提出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相关讨论如火如荼,十分热烈。2015年2月1日,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在会议上,要求中央各部委、全国34个省区市尽快编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方案,要求全国不迟于10月前制定完成对接“一带一路”的实施方案的编制与公布。其中,广东省一个发布了《广东省参与建设“一带一路”的实施方案》,并配套出台工作重点和近期优先的项目清单,通过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方面,联手港澳台和周边省区,推进与沿线国家合作。随后,江西省、陕西省、福建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等多地的对接方案和行动计划也已经上报国务院。在已经公布的对接方案中,西部省份多强调加快加强航空、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而东部省份也强调注重利用临海优势,推进与东南亚地区在海上互联互通,优化通关环境,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同时,通过大力推进“三个一批”重点项目。

作者简介

赵可金,1975年生,复旦大学法学博士(国际关系),现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外交学理论、中国外交、中美关系等研究,出版各类著作18部,发表SSCI 和CSSCI 80多篇,先后荣获省部级奖励5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四个一批”优秀人才等支持计划。

目录

导论:一带一路不能回避的十大问题 4
一、是什么——为何对“一带一路”的解读千奇百怪? 5
二、为什么——解释“一带一路”动因,单靠外宣口吻不能让人信服 9
三、做什么——“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没有路线图何来落实? 14
四、怎么说——“一带一路”别讲太多历史,容易使人想起朝贡体系 16
五、怎么做——各地对接一带一路要摆脱“政府中心主义”习惯 20
六、谁来做——国家把“一带一路”交给了哪些重要人物? 23
八、利从哪里出——“一带一路”中国为什么要做赔钱买卖? 31
九、有何风险——一旦“一带一路”上发生暴恐意外,将会引发连锁反应 33
十、如何控制——中国会不会陷入“一带一路陷阱”? 37
第一章:对接一带一路的长江经济带 41
一、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协同发展 43
二、对接一带一路的长三角经济圈 54
上海:瞄准金融与创新上海要做“一带一路”龙头 56
江苏:构建“一带一路”交汇点 66
浙江:“一带一路”建设排头兵 77
安徽: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腹地和枢纽 87
三、对接“一带一路”的长江中游城市群 96
湖北:打造中部战略支点与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98
湖南:打造内陆开放型新高地和区域增长极 109
江西:“一带一路”内陆战略支点和双向开放示范区。 120
四、对接“一带一路”的长江上游城市群 131
四川再升级成为“向西向南”开放的核心腹地 134
(一)打造成渝经济区新高地,成为西南经济重心和创新中心 135
(二)打通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大通道 138
(三)搭建向西向南开放的大平台 140
重庆:通达江海西部开发开放的重要支撑 142
(一)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互通的战略支点 144
(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产业腹地 148
(三)打造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西部中心枢纽 149
第二章:对接一带一路的珠三角经济圈 152
一、广东对接关键词:打通粤港澳,做贸易龙头 153
(一)粤港澳城市群经济圈,将中国臂膀牢牢嵌入发达经济体 153
(二)“一带一路”兴粤关键词:开放!开放!开放! 159
(三)对接“一带一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唯一的出路 162
第三章:对接一带一路的环渤海经济圈 167
一、北京:打造“一带一路”国际政治文化大都市 171
二、天津:打造“一带一路”新支点 179
(一)对接大首都经济圈,打造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180
(二)对接环渤海经济圈,推动建立东北亚港口联盟 181
(三)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 183
三、河北:要做“一带一路”的合作平台 184
(一)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走绿色低碳智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186
(二)推动河北沿海跨越,建立若干产业园区 187
(三)推动国际产能合作,采取“主动登门”的积极态度 188
四、山东:要做“一带一路”的人文基地 190
(一)山东省需要确立梯次推进的“三环战略” 191
(二)把文化交流作为主线是山东对接“一带一路”的优势 196
(三)打造21世纪文化丝路需在三方面努力 199
五、山西:要做“一带一路”的内陆高地 203
第四章:向北开放的“一带一路” 214
一、辽宁: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 219
二、吉林:打造中蒙俄经济大通道 225
三、黑龙江:构建龙江丝路带 231
(一)打造一个核心经济圈:哈长城市群经济圈 233
(二)推进“两大发展通道”:龙江陆运丝路带和水运丝路带建设 235
(三)建设多节点向北开放的前沿窗口 236
四、内蒙古:向北开放的窗口 239
(一)建设连接环渤海经济圈与中蒙俄经济大通道 240
(二)开发向蒙俄开放的边境口岸和跨境经济合作区 242
(三)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节点的呼包鄂城市群经济圈 244
第五章:向西开放的“一带一路” 248
一、新疆:走人文交流之路 253
(一)新疆核心区要做创新区,强调与国际接轨 254
(二)新疆核心区要首先能解决“新疆问题” 257
(三)怎样推进核心区建设: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263
二、陕西: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 268
三、甘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 276
四、宁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支点 285
五、青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基地和重要支点 293
第六章:向南开放的“一带一路” 301
一、云南:打造向南开放的辐射中心 309
二、广西:打造“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 319
三、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331
四、西藏:建设南亚大通道 338
第七章:向海开放的“一带一路” 351
一、福建:走构建海洋网络之路 360
二、海南:打造海上丝路明珠 376
三、沿海港口:构建全球港口伙伴网 383
后记 390


《寰宇交响:文明互鉴与时代变奏》 序章:星辰大海的呼唤 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总有那么一些宏大的叙事,如同璀璨的星辰,指引着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它们超越了地域的界限,消融了民族的藩篱,以包容与共生为底色,绘就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寰宇交响:文明互鉴与时代变奏》并非是对某一个具体战略或倡议的详尽解读,而是试图从更宏观、更具普适性的视角,去审视人类文明在互联互通时代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以及在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中奏响的时代强音。这本书,旨在探索一种可能,一种让世界不再是冰冷孤岛,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温暖共同体的可能。 第一章:文明之河的源流与交汇 人类文明的起源,并非单一的璀璨爆发,而是散落在各个大陆的星火。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从古希腊的哲学思辨,到古中国的四大发明,每一个文明都曾是独立而又辉煌的灯塔。然而,人类的历史,从来都不是静止的。地理大发现的浪潮,打破了陆地的隔阂;丝绸之路的驼铃,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宗教的传播,将信仰的力量播撒到四方。 文明的交汇,并非全然是和谐的乐章。冲突、征服、统治,也曾是历史的底色。但即使在最严峻的时刻,总有那些跨越国界的思想、技术、艺术,在暗中孕育着新的生机。如同基因的重组,当不同的文明元素碰撞在一起,便产生了超越原有的创造力,催生了新的文化形态,拓展了人类认知的边界。我们看到,罗马的法律精神融入了后世的政治体系;印度的数字概念,在阿拉伯世界得到了发展,最终传遍欧洲;波斯的建筑艺术,影响了中亚乃至更远的地区。这些,都是文明互鉴最早期、也最朴素的体现。 第二章:全球化浪潮下的挑战与机遇 进入近现代,特别是两次工业革命之后,全球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飞跃,让“地球村”的概念逐渐成为现实。商品、资本、技术、信息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 然而,全球化并非全然是一曲凯歌。它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解放,也加剧了贫富差距的鸿沟;它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也引发了对本土文化消亡的担忧;它带来了便利与效率,也制造了新的风险与挑战,例如跨国犯罪、环境污染、金融危机等。如何在共享全球化红利的同时,有效应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为了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共同课题。 与此同时,全球化也为文明互鉴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因为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挑战,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国际组织、跨国企业、学术机构、民间团体,都成为了促进文明对话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在这种背景下,对“他者”的理解、尊重与欣赏,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章:多元文化共存的哲学基石 当今世界,民族国家依然是主要的国际政治单元,但与此同时,文化的多样性也日益凸显。每一种文化,都蕴含着人类解决问题、理解世界、创造美的独特智慧。面对复杂的全球性挑战,单一的文化视角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从不同的文化中汲取养分,丰富我们的思想,拓展我们的视野。 《寰宇交响》深入探讨了支撑多元文化共存的哲学基石。我们认为,理解是互鉴的前提。这意味着要放下傲慢与偏见,以开放的心态去倾听、去学习。尊重是互鉴的保障。这意味着要承认并欣赏不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避免以自身的标准去评判他者。共赢是互鉴的目标。这意味着在交流与合作中,寻求能够惠及各方的解决方案,实现共同发展。 本书将审视不同的哲学思想,如中国的“和而不同”、印度的“不同而和”、西方的“求同存异”,以及各种本土的智慧,分析它们如何为跨文化理解与合作提供理论支撑。我们将探讨,如何在尊重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寻找共同的价值观,凝聚合作的力量。 第四章:创新驱动下的文明新篇章 创新是文明进步的永恒动力。在信息技术爆炸、全球互联互通的今天,创新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改变着世界。跨文化创新,正在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范式。 “一带一路”倡议,并非孤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重要的技术革新、每一次重要的思想传播,都伴随着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文化的重新发现,到启蒙运动时期对理性与自由的追求,再到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全球传播,无不体现着文明的互动与创新。 本书将聚焦于当代语境下的创新驱动,探讨不同文明在科技、艺术、经济、社会治理等各个领域的创新实践。我们将分析,当不同知识体系、不同思维模式、不同价值观念相遇时,会激发出怎样的火花。例如,中国的数字支付技术与非洲的移动支付理念的结合,欧洲的绿色发展理念与东南亚的生态农业模式的融合,等等。这些跨文化的创新,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在重塑着全球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样本。 第五章:文化交流的多元载体与路径 文明的互鉴,离不开有效的交流载体与路径。在过去,丝绸之路上的驼队,海上贸易的帆船,宗教的传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今天,媒体、互联网、教育、旅游、艺术展览、体育赛事,成为了更加多元、更加便捷的交流渠道。 《寰宇交响》将深入分析当前主要的文化交流载体与路径。我们将探讨,媒体在塑造公众认知、促进跨文化理解方面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可能带来的信息传播偏差与挑战。互联网如何打破时空限制,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但也可能加剧数字鸿沟与信息茧房。教育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促进代际间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作用。旅游业作为最直观的文化体验方式,如何促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艺术展览、电影、音乐、文学作品,如何以情感与审美的方式,触动人心,超越语言的障碍。 本书还将关注那些默默无闻但至关重要的文化交流形式,例如学术研究的国际合作、民间组织的跨国交流、个人之间的友谊与传承。这些看似零散的点滴,汇聚起来,构成了连接不同文明的无形纽带。 终章:共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旋律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共同挑战,也拥有着前所未有的合作机遇。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地区冲突、数字鸿沟,这些问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它们要求我们超越狭隘的国家利益,以一种更加宏大的视角,去思考人类的未来。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当代中国向世界提出的一个重要倡议,其核心精神与《寰宇交响》所探讨的文明互鉴、合作共赢的理念是相通的。它并非仅仅是经济层面的互联互通,更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它倡导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正是文明交流与融合的精髓所在。 《寰宇交响》并非要描绘一幅乌托邦式的图景,而是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深度思考。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对话、学习、合作与创新,人类文明必将能够奏响一曲更加和谐、更加壮丽的时代交响。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个体,都将是这场宏大交响乐中不可或缺的声部,共同书写属于全人类的辉煌篇章。这本书,是献给所有珍视多元、渴望合作、追求共同繁荣的人们。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段 这本《大国方略:“一带一路”在行动》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让我沉浸在中国与世界交融的宏大叙事之中。作者以其深厚的洞察力,拨开了笼罩在“一带一路”倡议上的层层迷雾,展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中国形象。我尤其被书中那些生动的案例所打动,从东南亚的铁路网延伸,到中亚的能源合作,再到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每一个故事都饱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汗水和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在异国他乡辛勤工作的工程师的汗水声,感受到当地居民因合作而带来的希望和改变。书中的分析深入浅出,既有宏观的战略布局,也有微观的细节描绘,让“一带一路”不再是冰冷的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它不仅让我对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如何以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本书的视角是如此开阔,其格局之大,令人叹为观止,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时代前沿。

评分

第三段 读完《大国方略:“一带一路”在行动》,我最大的感受便是,这绝非一本枯燥的政策文件集,而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时代画卷。书中那些生动的人物故事,无论是中国企业家的担当,还是沿线国家民众的笑脸,都深深地触动了我。我看到了“一带一路”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互联互通,更是人与人之间、心与心之间的连接。那些在异国他乡默默奉献的建设者,他们用双手和汗水,为当地带来了发展和希望,也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尊重和赞誉。书中对于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的着墨,更是让我看到了倡议的深层意义。它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文明的对话与融合。我仿佛能听到驼铃声声,感受到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古老韵味,又看到了新时代下,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美好景象。这本书让我相信,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不仅在于其经济实力,更在于其开放包容的胸怀和对全人类福祉的贡献。

评分

第二段 作为一个对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素有研究的读者,我曾对“一带一路”倡议持有过一些观察和疑问。然而,《大国方略:“一带一路”在行动》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驱散了我心中的疑虑,并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作者并没有回避倡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而是以一种坦诚而又充满建设性的态度,深入剖析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富有远见的解决方案。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具体情况的细致梳理,这使得“一带一路”的实践并非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例如,书中关于如何平衡沿线国家利益、如何解决融资难题、如何应对文化差异等内容的论述,都让我看到了中国在推进倡议过程中的审慎与智慧。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国对外政策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全球化新篇章的解读。它教会我如何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去理解国际合作的复杂性与可能性,也让我对中国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第四段 《大国方略:“一带一路”在行动》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分析,让我耳目一新。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行者,带领读者穿越亚洲、欧洲、非洲的广袤土地,亲历“一带一路”倡议从蓝图走向现实的每一个精彩瞬间。书中的语言充满了力量与温度,既有宏观的战略高度,又不乏细腻的个人视角。我尤其欣赏书中那些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以及对潜在风险的冷静剖析。这让我看到了中国在制定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时,所展现出的远见卓识和战略定力。它不仅仅是对过去成就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书中关于科技创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以及绿色发展理念的融入,都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可持续、更具前瞻性的发展模式。这本书记载的,是中国与世界共赢的生动实践,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崭新篇章。

评分

第五段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大国方略:“一带一路”在行动》给予我极大的启迪。它让我明白,“一带一路”倡议并非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充满实际行动和深远意义的伟大构想。书中那些具体的项目案例,比如港口的扩建、经济走廊的打通、科技合作的深化,都让我看到了中国如何在世界舞台上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详细阐述所打动,这体现了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所秉持的平等、开放、合作的态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自信、更加开放的中国,它不再仅仅是世界工厂,更是世界发展的贡献者和引领者。它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也对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发展前景充满了希望。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让我对“中国方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