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录及其他(傅雷作品精选)

谈艺录及其他(傅雷作品精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雷 著
图书标签:
  • 傅雷
  • 艺术
  • 文化
  • 文学
  • 评论
  • 散文
  • 思想
  • 教育
  • 经典
  • 人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2332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380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许多人只知道傅雷翻译的小说以及他写给儿子的《傅雷家书》,其实,傅雷在文艺批评上也有很高的造诣。《谈艺录及其他》所收录的文章,充分体现了他对音乐、美术、文学、翻译等各个领域的涉及面之广、钻研之深。他的许多文章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评判,仍然充满深意,耐人寻味。

内容简介

  此次出版的傅雷《谈艺录及其他》为16开,收录傅雷关于音乐、美术、文学、翻译等各个艺术领域的文艺批评的文章以及他早年所写的小说、散文和他在五十年代写的自述,全面反映了傅雷一生在艺术批评和文学写作上的成就。书中还随文配有数十余幅相关的彩色插图,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意蕴。
  傅雷先生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学翻译家,他同时还是一位卓越的艺术评论家和作家。本书分为“艺术篇”和“文学篇”两部分:“艺术篇”精选了他不同时期在美术和音乐领域的评论文章,“文学篇”则收录了他在文学和翻译方面的评论文章,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傅雷在文艺批评上的造诣。这些评论文章长短不一,或洋洋洒洒,或短小精湛,都是傅雷一生在文艺批评方面的精华之作。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傅雷年轻时创作的两篇小说《梦中》和《回忆的一幕》,并节选了他在去法国留学途中写下的系列散文《法行通信》。创作这些小说和散文时,傅雷还不到二十岁,但字里行间已经显露出了他在文学写作上的才华。而书中收录的《傅雷自述》则写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言简意赅地记述了他的生平,可视之为傅雷的自传。通过阅读这些文章,能够使我们从多方面认识一个更为完整的傅雷。
  为了帮助读者从更直观的角度理解本书的内容,此次出版的《谈艺录及其他》还专门随文配有数十幅彩色插图,包括相关的艺术家以及他们的艺术作品,从而更生动地诠释文章丰富的内涵,让读者既能感受到傅雷文字的魅力,又得以领略那些艺术大师们的风采。

作者简介

  傅雷(1908—1966),字怒安,号怒庵,著名翻译家、作家、文艺批评家。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1931年回国,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美术史及法文,并开始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及书记处书记等职。傅雷一生翻译了大量文艺作品,主要有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名人传》,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亚尔培?萨伐龙》《夏倍上校》《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甫》《幻灭》《赛查?皮罗多盛衰记》《于絮尔?弥罗埃》,伏尔泰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等。此外,他还著有《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家书》等作品,在读者中产生巨大影响。

精彩书评

  傅雷的艺术造诣是极为深厚的,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
  ——楼适夷

  傅雷对于翻译工作无限认真,不懈地虚心求进。他经常写信和我们讲究翻译上的问题,具体问题都用红笔清清楚楚录下原文。傅雷从不自满——对工作认真,对自己就感到不满。他从没有自以为达到了他所悬的翻译标准。
  ——杨绛

  傅雷非常爱这个国家,所以对这个国家的要求也很严格。他爱他自己的文章,爱他所翻译的作家的作品,所以对它们非常认真。
  ——黄苗子

目录

艺术篇
泰纳《艺术论》译者弁言(初译本)
塞尚
刘海粟
薰琹的梦
《上海美专新制第九届毕业同学录》序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序
我们已失去了凭藉——悼张弦
观画答客问
现代中国艺术之恐慌
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庞薰琹绘画展览会序
丹纳《艺术哲学》译者序
《宾虹书简》前言
音乐之史的发展
从“工部局中国音乐会”说到中国音乐与戏剧的前途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译者献辞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译者弁言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译者序
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
萧邦的少年时代
萧邦的壮年时代
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莫扎特
与傅聪谈音乐
乐曲说明(之一)
乐曲说明(之二)
文学篇
现代法国文艺思潮
关于乔治·萧伯讷的戏剧
莫罗阿《恋爱与牺牲》译者序
罗素《幸福之路》译者弁言
读剧随感
论张爱玲的小说
《勇士们》读后感
杜哈曼《文明》译者弁言
评《三里湾》
亦庄亦谐的《钟馗嫁妹》
巴尔扎克《搅水女人》译者序
巴尔扎克《都尔的本堂神甫》《比哀兰德》译者序
巴尔扎克《高老头》重译本序
翻译经验点滴
梦中
回忆的一幕
法行通信(节选)
傅雷自述

精彩书摘

  《观画答客问》
  客有读黄公之画而甚惑者,质疑于愚。既竭所知以告焉;深恐盲人说象,无有是处。爰述问答之词,就正于有道君子。
  客:黄公之画,山水为宗。顾山不似山,树不似树;纵横散乱,无物可寻。何哉?
  曰:子观画于咫尺之内,是摩挲断碑残碣之道,非观画法也。盍远眺焉。
  客:观画须远,亦有说乎?曰:目之视物,必距离相当而后明晰。远近之差,则以物之形状大小为准。览人气色,察人神态,犹需数尺外。今夫山水,大物也,逼而视之,石不过窥一纹一理,树不过见一枝半干,何有于峰峦气势?何有于疏林密树?何有于烟云出没?此郭河阳之说,亦极寻常之理。“不见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天地间之山水,非百里外莫得梗概;观缣素上之山水,亦非凭几伏案所能仿佛。
  客:果也。数武外:凌乱者,井然矣;模糊者,粲然焉;片黑片白者,明暗向背耳,轻云薄雾耳,暮色耳,雨气耳。子诚不我欺。然画之不能近视者,果为佳作欤?
  曰:画之优绌,固不以宜远宜近分。董北苑一例,近世西欧名作又一例。况子不见画中物象,故以远觇之说进。观画固远可,近亦可。视君意趣若何耳。远以瞰全局,辨气韵,玩神味;近以察细节,求笔墨。远以欣赏,近以研究。
  客:笔墨者何物耶?
  曰:笔墨之于画,譬诸细胞之于生物。世间万象,物态物情,胥赖笔墨以外现。六法言骨法用笔,画家莫不习勾勒皴擦,皆笔墨之谓也。无笔墨,即无画。
  客:然则纵横散乱,一若乱柴乱麻者,即子之所谓笔墨乎?
  曰:乱柴乱麻,固画家术语;子以为贬词,实乃中肯之言。夫笔墨畦径,至深且奥,非愚浅学可知。约言之:书画同源,法亦相通。先言用笔:笔力之刚柔,用腕之灵活,体态之变化,格局之安排,神采之讲求,衡诸书画,莫不符合。故古人善画者多善书。若以纵横散乱为异,则岂不闻赵文敏石如飞白木如籀之说乎?又不闻董思翁作画,以奇字草隶之法,树如屈铁、山如画沙之论乎?遒劲处:力透纸背,刻入缣素;柔媚处:一波三折,婀娜多致;纵逸处:龙腾虎卧,风趋电疾。唯其用笔脱去甜俗,重在骨气,故骤视不悦人目。不知众皆密于盼际,此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此则脱落其凡俗。远溯唐代,已悟此理。唯不滞于手,不凝于心,臻于解衣盘礴之致,方可言于纵横散乱,皆呈异境。若夫不中绳墨,不知方圆,向未入门,而信手涂抹,自诩蜕化,惊世骇俗,妄譬于八大石涛:直自欺欺人,不足语语矣。此毫厘千里之差,又不可以不辨。
  客:笔之道尽矣乎?
  曰:未也。顷所云云,笔本身之变化也。一涉图绘,犹有关乎全局之作用存
  焉。可谓“自始至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派不断”,是言笔纵横上下,遍于全画,一若血脉神经之贯注全身。又云“意存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尽神全”;是则非独有笔时须见生命,无笔时亦须有神机内蕴,余意不尽。以有限示无限,此之谓也。
  客:笔之外现,唯墨是赖,敢问用墨之道。
  曰:笔者,点也线也。墨者,色彩也。笔犹骨骼,墨犹皮肉。笔求其刚,以柔出之;求其拙,以古行之;在于因时制宜。墨求其润,不落轻浮;求其腴,不同臃肿;随境参酌,要与笔相水乳。物之见出轻重向背明晦者,赖墨;表郁勃之气者,墨;状明秀之容者,墨。笔所以示画之品格,墨亦未尝不表画之品格;墨所以见画之丰神,笔亦未尝不见画之丰神。虽有内外表里之分,精神气息,初无二致。干黑浓淡湿,谓为墨之五彩;是墨之为用宽广,效果无穷,不让丹青。且唯善用墨者善敷色,其理一也。
  客:听子之言,一若尽笔墨之能,即已尽绘画之能,信乎?
  曰:信。夫山之奇峭耸拔,浑厚苍莽;水之深静柔滑,汪洋动荡;烟霭之浮漾,草木之荣枯;岂不胥假笔锋墨韵以尽态?笔墨愈清,山水亦随之而愈清。笔墨愈奇,山水亦与之而俱奇。
  客:黄公之画甚草率,与时下作风迥异。岂必草率而后见笔墨耶?
  曰:噫!子犹未知笔墨,未知画也。此道固非旦夕所能悟,更非俄顷可能辨。且草率果何谓乎?若指不工整言:须知画之工拙,与形之整齐无涉。若言形似有亏:须知画非写实。
  ……

浮光掠影:近代中国文人图景与思想脉动 一本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生存状态、精神困境与艺术探索的深度文集。 本书汇集了多篇由当年亲历者或深刻观察者撰写的文论、回忆录片段及书信摘录,旨在勾勒出一幅复杂而立体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像。它不专注于任何一位特定文豪的个人作品精选,而是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场域,探讨在剧烈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文人阶层如何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民族危亡的压力以及个体价值的重塑。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层层递进,展现了从“启蒙与觉醒”到“抉择与坚守”的时代轨迹。 第一部分:风雨前夜的文化思潮(约350字) 本部分着重考察新文化运动后期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国思想界的几次重要交锋与融合。我们精选了数篇讨论“德先生”与“赛先生”在中国语境下变异与实践的文章。重点在于分析白话文运动如何不仅仅是一场语言革命,更是一次对传统父权文化结构的深刻反思。 其中收录的几篇关于“文学为人生”与“为艺术而艺术”论争的文献,细致剖析了当时文坛精英对自身使命的不同理解。讨论不再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具体作品中如何体现对社会弊病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理想国度的构想。例如,对新感觉派的兴起及其对都市文化现象的捕捉,以及左翼文学阵营如何将艺术与阶级斗争紧密结合的路线图,进行了客观的梳理和对比。我们试图呈现,在宏大叙事之下,知识分子个体思想的多元与纠结。 第二部分:沙龙、书房与流亡的日常(约400字) 这一部分试图打破宏大叙事的束缚,聚焦于知识分子的“在场”生活——他们如何阅读、如何交友、如何维持生计,以及在特定历史节点下的迁徙。通过重构几位重要学者、作家在特定时期的通信往来和日记残片,读者可以窥见那些决定中国思想走向的会议、晚宴,以及在贫困与动荡中坚守精神家园的艰难时刻。 书中收录了关于三十年代上海文人圈内关于出版业的生态分析,揭示了在审查制度日益收紧的背景下,知识分子如何利用各种隐秘的渠道传播思想。此外,特别关注了知识分子在抗战爆发后,集体西迁过程中的物质与精神困境。他们背负着书箱,在颠沛流离中仍坚持开课、翻译、编辑工作,这种“文化的脊梁”是如何铸就的,成为本部分探讨的核心。我们力求展现出,文学和学术并非真空中的产物,而是与柴米油盐、战争炮火紧密交织的现实存在。 第三部分:艺术本体的叩问与跨文化借鉴(约380字)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寻求救亡图存的同时,并未放弃对艺术本体价值的深层挖掘。本部分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人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接收、消化与本土化尝试。 我们精选了几篇关于翻译理论、文学批评标准的早期文献。这些文献清晰地展示了,面对西方文学如意识流、象征主义等新技巧时,中国作家是如何在保持民族性与吸收世界先进经验之间寻求平衡点的。例如,对于“形式美”的争论,反映了当时一部分人对过度政治化文学的反思,他们呼唤艺术应回归其自身的审美规律。 此外,本部分还收录了几篇关于中国古典美学遗产在新时代语境下被重新审视的评论。如何将庄子的哲学精神与现代人的生存焦虑相结合?如何用现代的笔法重塑传统戏曲的意境?这些跨文化、跨时代的对话,构成了当时文化界深层次的智力活动。 第四部分:战后重构与精神的余震(约370字)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抗战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混乱与转型期。这是一个充满希望、也充满幻灭感的时代。知识分子群体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乱之后,面临着新的政治选择与意识形态的全面重塑。 本部分展示了几位知识分子在面对“站队”压力时的内心挣扎。收录的私人信件揭示了他们对于未来道路的迷惘、对理想社会的渴望,以及在各种政治力量拉锯战中的被动与能动。我们关注了教育界、学术界在这一时期对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最后努力与坚守。 通过对当时批判性文章的梳理,读者可以看到,即便在思想统一的浪潮兴起之时,依然有学者和作家试图在主流话语之外,保留对个人经验、非理性情感以及复杂人性的关注。这些“余震”般的思想片段,为我们理解后续几十年中国文化史的转向,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系。 总结而言,《浮光掠影》试图提供一份厚重的“思想田野调查报告”,它不为任何一位巨匠立传,而是描摹了孕育这些巨匠的时代土壤、空气和水流,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集体命运与不朽的求索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对话”。作者的笔触极其真诚,毫不矫饰,仿佛他正坐在我对面,以一种坦荡而又略带克制的激情,向我倾诉他对生活、对美、对人性最深层的感悟。这种近乎于倾诉的文字风格,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让人在面对那些宏大或深刻的议题时,感受不到丝毫的压迫感,反而有种被理解和陪伴的温暖。我尤其欣赏那种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的强大情感张力,如同深海下的暗流,不动声色却汹涌澎湃。这种真挚的情感流露,使得书中的道理不再是冰冷的教条,而是带着体温的生命体验,让人在共鸣中获得慰藉与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逻辑性极强,作者的思路清晰得如同春日溪流,层层递进,引导着读者深入到他对艺术本质的理解之中。我特别喜欢他分析问题时那种由表及里、抽丝剥茧的写作手法,绝不是泛泛而谈的空洞论述,而是总能找到一个非常精准且富有洞察力的切入点。读到其中关于某位艺术家的评论时,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词句,那种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老到的向导,穿行在晦涩的艺术理论迷宫中,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指向。那种对事物的剖析深度,让我对以往的许多认知产生了颠覆性的修正。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场思维的体操,不断挑战和拓展着读者的固有界限,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持续保持高度的兴奋和思考的活力。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厚度适中,印刷的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封面设计很典雅,那种内敛的色彩搭配和恰到好处的留白,透露出一种老派文人的风骨,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来细品其中的文字韵味。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考究,比如书脊的装订非常牢固,翻页时那种顺滑的触感,显示出出版方对书籍本身的尊重。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把所有篇章都看完,但仅凭这外在的呈现,就已经为我接下来的阅读体验打下了非常坚实和愉悦的基础。每次把它从书架上取下,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安静的仪式,仿佛能感受到纸页间流淌出的那份深厚的文化气息。这种对实体书本身的珍视,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驾驭能力,简直是登峰造极的体现。作者的词汇量是惊人的,但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对不同语境下词语选择的精准性与音乐感。他能用最凝练的文字,描绘出最复杂微妙的意境,语句的长短、节奏的抑扬顿挫,都像是经过精心排练的乐章,读起来有一种天然的韵律美。特别是那些描述情感波动和内心挣扎的段落,行文错落有致,时而如大江东去,气势磅礴;时而又如夜雨滴苔,细腻入微。我甚至会忍不住放慢速度,反复品味那些句法结构上的精妙之处,体会文字是如何被塑造成一种具有穿透力的艺术形式。这已经超越了信息传递的范畴,达到了一种近乎于诗性的高度,让人不禁拍案叫绝。

评分

对于任何一个对审美有着严肃追求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丰厚的馈赠。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具体作品的描摹上,更深层次地触及了“何以为美”这一哲学命题的核心。书中探讨的那些关于品位、格调以及艺术与生活之间微妙平衡的论述,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却又绝不枯燥说教。我发现,在阅读过程中,我开始有意识地审视自己周围的环境,无论是日常的物件摆设,还是听到的一段音乐,都会不自觉地带入书中提到的标准去衡量和品味。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像一把无形的刻刀,在雕琢着我感知世界的方式,让我对平庸的事物也能发现其中蕴藏的美的可能,极大地提升了生活的质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