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一)

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紅彥 編
圖書標籤:
  • 金石拓本
  • 碑帖
  • 善本
  • 掌故
  • 傳統文化
  • 書法
  • 篆刻
  • 古籍
  • 收藏
  • 碑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遠東齣版社
ISBN:9787547612071
版次:1
商品編碼:1210627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傢圖書館善本掌故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0
字數:3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國傢圖書館藏金石文獻年代上起殷商,下至當代,地域遍及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擁有拓片、實物、書籍、畫冊15萬餘種,30萬餘件。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

內容簡介

  國傢圖書館藏金石文獻年代上起殷商,下至當代,地域遍及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擁有拓片、實物、書籍、畫冊15萬餘種,30萬餘件。在金石碑拓捲中,我們從館藏35651片甲骨、約30萬件金石拓片中擷取瞭重要而又頗具特色的藏品,推送給同好。甲骨中有著名的四方風,銅器中有大剋鼎全形拓,石刻中則有曾經多少人頂禮膜拜的《曹全碑》《瘞鶴銘》《神策軍碑》《絳帖》《道德經》等,還有超大的龍門洞藥方,以及齣自康熙宮廷畫師之手的《百子團圓圖》等,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

作者簡介

  陳紅彥,中國國傢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兼國傢圖書館古籍館館長。個人則點校齣版瞭《花間集》《劉剋莊詩集》等。

目錄

齣版說明 1
總 序 1
鏤於金石,書於竹帛——中國書籍史的先河 1

甲骨善拓掌故
“四方風”——險些被埋沒的甲骨珍品 3
半龜版四方風 7
最大牛肩胛骨 13
一版甲骨綴閤定世係 19
甲骨文中的商代醫學 23
羅振玉與國傢圖書館館藏甲骨 31
曾藏國傢圖書館的何遂舊藏甲骨 35
國圖所藏小校經閣主人舊藏甲骨 39

銅器善拓掌故
大剋鼎全形拓 45
羅振玉題端之毛公鼎全形拓 51
精美絕倫的“保鼎”全形拓 57
犬伯斝青銅器拓本 61
阮文達公積古圖 65
周希丁和青銅器全形拓 71

陶器善拓掌故
陳簠齋藏瓦當文字 79
瓦當集拓 83
磚文集拓 87

石刻善拓掌故
石鼓文 91
嶧山、泰山與琅玡颱刻石 95
梁啓超舊藏漢君車畫像 99
《祀三公山碑》 103
《裴岑碑》 107
《禮器碑》 111
《劉平國碑》 115
《史晨碑》 121
《曹全碑》 125
《張遷碑》 127
《樊敏碑》 131
《榖朗碑》 137
《天發神讖碑》 139
《爨龍顔碑》 143
《瘞鶴銘》 147
《蕭憺碑》 151
《張猛龍碑》 153
《麹斌造寺碑》 155
《龍藏寺碑》 159
《九成宮醴泉銘》 161
《薑行本紀功碑》 165
《伊闕佛龕碑》 169
《三藏聖教序記》 173
《李思訓碑》 177
《麓山寺碑》 181
《闕特勤碑》 185
《九姓迴鶻可汗碑》 189
《顔勤禮碑》 193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197
國傢圖書館所藏經幢拓本 199
《神策軍碑》 207
天一閣舊藏明拓《天一池碑》 211

前言/序言

  五韆年文化的積澱,五韆年文明的光芒,中華文化的傳承是以薪火相傳、世代積纍的方式逐漸實現的。中華民族在幾韆年的發展中,創造瞭豐富、燦爛的古代文化,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作齣瞭貢獻,在世界文明史上創造瞭豐厚的財富。中國作為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文化典籍是承載中華民族五韆年燦爛文明的最主要載體。典籍作為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是傳播知識、介紹經驗、闡述思想、宣揚主張的重要工具,是物化瞭的科學思維,凝聚瞭的人文意識。中國曆史上曆代都有一批有識之士加工闡釋、條編整理古籍,並使之廣泛傳播承繼,正所謂為往聖繼絕學,為來世開太平,大大推動瞭文明的進程。

  公元前十六世紀,黃河中遊産生瞭一個叫“商”的國傢,齣現瞭文字並用在甲骨上,於是有瞭“甲骨文”。甲骨文不是最早的漢字,但具備瞭係統、成熟的特性,由此人們告彆瞭野蠻,有瞭文明。

  甲骨文的發現純屬偶然。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王懿榮在端詳“龍骨”時偶然發現上麵的文字,並開始收集甲骨文;其後劉鶚(1857—1909)得到瞭王懿榮的甲骨遺物,又繼續收集,並齣版《鐵雲藏龜》——第一部著錄甲骨文的專書。之後,羅振玉、王國維等繼續搜求、研究甲骨文並探清瞭甲骨真正齣土地點——河南安陽小屯村,商朝後期的首都殷。1928年至1937年,中央研究院采取科學的方法在殷墟先後15次發掘,加上新中國成立後的齣土甲骨,共發現甲骨約15萬片。其中35651片得益藏傢的捐讓,現藏國傢圖書館。

  殷人迷信鬼神,在一些重大活動前都要利用龜甲獸骨占蔔吉凶。甲骨文是殷商王朝占蔔的蔔辭,對商周時期的農牧業、田獵、天象、天文、曆法、疾病、官職、戰爭等都有記載,內容豐富,是研究商周社會曆史的重要資料。

  商周時代的青銅鑄造技術十分發達,許多傳世和齣土的青銅器證明瞭這一點。它們造型生動,氣魄宏偉,紋飾精緻,使後人驚嘆不已。古代青銅器上常鑄刻上文字,稱為“金文”或“鍾鼎文”。銘文記載事件、紀念祖先、錶彰功德。這些內容可以填補史書記載的空白,具有重要的曆史文獻價值。商周金文一般稱為大篆,至今發現約有3500字,其中可釋者約2000個。金文銘刻在青銅器上,比石刻、竹帛更為堅實,對文獻的保存更為久遠。

  中國的石刻文字,曆史久遠,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文,至摩崖石刻,從質樸到造型優美,具有極高的史料和藝術價值,是中國曆史文化寶庫中一批珍貴的瑰寶。

  中國在西漢時期發明瞭紙,魏晉南北朝時期又發明瞭早期的文獻遷移技術——傳拓,目前作為一種技藝仍在使用。這種技術將甲骨、石頭上的曆史文獻轉移到紙上,方便閱讀,便於傳承,讓我們今天擁有瞭更多的史料可作為一手資料。

  國傢圖書館藏金石文獻年代上起殷商,下至當代,地域遍及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擁有拓片、實物、書籍、畫冊15萬多種,30餘萬件。除去甲骨35651片外,各類善拓703種2600件,其中不乏宋元拓本,其佼佼者如《神策軍碑》《蜀石經》《樂善堂帖》等堪稱海內外孤本或屬罕見珍本。館藏青銅器全形拓本約2000件,大多齣自周希丁、陳介祺等傳拓高手,拓本形神兼備,光彩照人,藝術價值極高。名人金石專藏4661種8910件,包括顧廣圻、梁啓超、繆繼珊、章鈺、葉昌熾等曆代名傢珍藏的精品,其名人題跋、題簽及收藏印章都很有特色。此外,北京房山石經拓本、龍門山石窟全山造像、畫像、銅陶磚瓦以及名人字畫等都十分珍貴。這些藏品的最大特點是拓本多為整幅,史料價值較高。

  國傢圖書館藏金石文獻幾乎可以構成一部形象的中國金石文獻發展史,然而瞭解她的人卻不並多,對其史料挖掘也還遠遠不夠,甚至各收藏機構能明白其內涵、可以承擔編目工作的人員也是寥寥無幾。我們從館藏金石文獻中選取一部分有代錶性的藏品在本書中以通俗的語言做介紹,希望有更多的人藉此瞭解、關注金石文獻,保護存世石刻。

  近年,各類齣版物上曾陸續發錶國傢圖書館古籍館同仁撰寫的金石掌故,國傢圖書館善本特藏庫中最為高冷的甲骨金石也時常走齣地庫,與傳統文化愛好者見麵。當和我們一樣愛傳統文化的朋友陶醉於展櫃裏麵靜靜流淌的曆史的時候,我們以這一套金石掌故,和您一起閱讀、認識這些珍貴文獻和文獻的不同載體,迴味她們曆經的兵燹火厄,飽經的滄桑,傾聽她們的背後那些令人動容的傳奇故事。多少有識之士的保護,甚至是犧牲,讓這些文獻得以流傳下來,讓我們延續著中華文化的血脈。大音希聲,大愛無形,讓我們再完成一次精神的洗禮,以一份寜靜而堅定,守護我們的文化遺産,建設我們的精神傢園。


《古韻流芳:碑刻藝術與文人軼事》 捲首語 文字,是文明的載體,是曆史的印記。當文字凝固於堅石之上,便成為永恒的訴說。碑刻,作為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以其蒼勁的筆觸、渾厚的韻味,承載著韆年的文化積澱。從秦漢的雄渾,到魏晉的風骨,再到唐宋的輝煌,每一方碑石,都講述著一個時代的精神;每一處銘文,都流淌著一段歲月的風華。 本書《古韻流芳:碑刻藝術與文人軼事》並非要將讀者帶入枯燥的考古學或考據學的迷宮,而是旨在以一種更加親近、生動的方式,引領大傢走進中國碑刻藝術的殿堂,感受其中蘊含的無窮魅力,並從中窺見與之交織在一起的文人墨客的傳奇故事。我們並非要詳盡梳理每一塊碑石的來龍去脈,也不是要一一辨析其價值高低,而是希望通過精選的若乾代錶性碑刻,以及與它們相關的、鮮為人知的文人軼事,勾勒齣一幅幅鮮活的曆史畫麵,讓讀者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能體味人文的溫度。 第一章:文字的初醒——從石鼓到秦漢的雄渾 石鼓文,被譽為“中華第一古物”,其樸拙而勁健的文字,仿佛訴說著遠古的洪荒。這三言兩語,並非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藝術的自覺。它不僅僅是一篇狩獵的記事,更是先民們對自然、對生活的原始情感的抒發,是早期書法藝術的濫觴。然而,關於石鼓的起源、年代,曆來眾說紛紜,這也為它的神秘增添瞭幾分色彩。那些為石鼓考證而傾注畢生心血的學者,他們的嚴謹與執著,本身就是一麯感人的學術頌歌。 進入秦漢,中國書法的第一個高峰到來。秦統一六國,李斯以小篆統一文字,其端莊、勻整的特點,為後世的書法典範。然而,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在民間,隸書的齣現,以其蠶頭燕尾、八麵齣鋒的特點,宣告瞭一種更加自由、奔放的書體正在崛起。漢碑,如《乙瑛碑》、《禮器碑》、《曹全碑》,這些被譽為“隸書三碑”的傑作,不僅僅是官方詔令或功德的記錄,更是文人墨客書寫纔情的載體。碑石上的每一筆,都凝聚著書寫者的心血與情感。 在這裏,我們不妨擷取一個關於東漢時期文人顔真卿(雖然顔真卿主要活躍於唐代,但這裏意在引申漢末的文人群體)與一位書法傢圍繞隸書風格爭論的故事。據說,這位書法傢技藝精湛,但其隸書過於拘謹,缺乏神韻。顔真卿與其論道,藉由漢末社會風氣之開放,論及隸書應有的“縱橫有象,跌宕起伏”的藝術規律,並以數件當時的隸書拓本為證。這場看似尋常的論道,實則體現瞭當時文人對於藝術邊界的探索與對個體風格的追求。 第二章:風骨的張揚——魏晉的玄遠與書法的流變 魏晉南北朝,一個風雨飄搖卻又思想解放的時代。當戰亂的陰影籠罩大地,文人卻在玄學的浪潮中尋求精神的自由。書法,也在這股思潮的影響下,擺脫瞭秦漢的規整,變得更加奔放、灑脫。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其行雲流水般的筆觸,隨性而又不失法度,道盡瞭魏晉文人“臨池學書,怡情養性”的寫照。然而,《蘭亭序》的真僞之爭,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這其中的每一次辨析,都牽扯著無數的考據與猜測。 除瞭王羲之,鍾繇的楷書,被譽為“楷書之祖”,其端莊、渾厚,為後世楷書奠定瞭基礎。他的作品,往往帶著一種沉靜的力量,仿佛在訴說著亂世中對秩序的渴望。在這些偉大的書法傢背後,是無數默默無聞的文人。他們可能不是名垂青史的大傢,但他們通過碑刻,將自己的情感、思想、生活點滴,烙印在石頭上。 一個有趣的傳說,或許能說明這一點。據說,在晉代,有一位隱士,纔華橫溢卻不願齣仕。他每日以山水為伴,以詩書為樂。一日,他在山中偶遇一塊奇石,便以石頭為紙,以竹枝蘸墨,書寫瞭一篇關於隱居之樂的文章。後人發現此石,驚嘆其文字之妙,遂將其刻於碑上,流傳至今。雖然這隻是一個故事,但它很好地展現瞭當時文人的一種生活態度:無論身處何地,無論境遇如何,總能以文字和藝術來錶達內心的追求。 第三章:盛世的華章——唐宋的輝煌與文人的風采 唐朝,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高峰。國力強盛,文化繁榮,書法藝術也達到瞭前所未有的輝煌。顔真卿的楷書,渾厚雄偉,氣勢磅礴,如《多寶塔碑》、《祭侄文稿》。他的書法,不僅僅是技法的展現,更是其人格精神的寫照。而柳公權的楷書,骨力洞達,嚴謹勁健,與顔體並稱“顔柳”,共同塑造瞭唐代楷書的雄渾之風。 唐代的碑刻,數量之巨,藝術之精,令人嘆為觀止。這些碑刻,既有官方的詔令、功德碑,也有個人的墓誌銘、題名碑。它們如同璀璨的星辰,點綴著唐代的曆史天空。在這些碑刻背後,活躍著一群纔華橫溢的文人。他們可能是詩人、畫傢、官員,但無一例外,他們都是文字的愛好者和實踐者。 在此,我們可以提及一段關於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與一塊題名碑的故事。據說,白居易初入仕途,意氣風發,與一眾好友一同遊曆名山。在某個寺廟中,他們各自題寫瞭一塊碑石,以記錄此次遊曆。白居易所題之碑,文字流暢,意境深遠,而他與好友們在題寫碑文時,所發生的趣事,如互相打趣、評點彼此的書法,則展現瞭唐代文人之間親密無間的友誼和輕鬆愉悅的創作氛圍。 宋代,雖然在軍事上不及唐代,但在文化上卻有著獨特的成就。宋代文人,尤其以其理學思想和宋詞的繁榮而著稱。在書法上,宋代書法傢們更加注重個人的情感抒發和意趣的錶達。蘇軾的行書,豐腴跌宕,富於變化;黃庭堅的行書,縱橫恣肆,筆力雄健;米芾的書法,則更顯奇崛。 宋代文人對碑刻的鑒賞和研究,也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度。他們不僅僅滿足於臨摹,更注重對碑刻背後曆史、文化、藝術價值的挖掘。許多文人,如歐陽修、趙明誠夫婦,都留下瞭關於金石學的著作。 我們可以設想一個場景:在宋代,一位文人學者,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瞭一塊被荒廢的古碑。他小心翼翼地拓印下來,並驚喜地發現,碑文的內容與一段被遺忘的曆史事件有關。他便花費數年時間,搜集史料,研究碑文,最終寫成一篇考據嚴謹的論文,將這段曆史重新呈現在世人麵前。這不僅僅是學術的成就,更是對曆史的尊重和對文化的傳承。 結語 《古韻流芳:碑刻藝術與文人軼事》,最終的目的,是希望通過對這些靜默的石頭,以及與它們相關的鮮活故事的講述,喚醒讀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對曆史的敬畏。碑刻,是曆史的年輪,是文化的瑰寶,更是連接古今的橋梁。當我們凝視著一塊古碑,我們不僅僅是在看石頭上的文字,更是在閱讀一段曆史,感悟一種精神,傳承一種文化。 本書所呈現的,並非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滿溫度的人文關懷。每一段軼事,每一次論道,每一次巧遇,都旨在讓讀者感受到,在那些蒼勁的筆畫背後,曾經跳動著一顆顆鮮活的心靈,曾經流淌著一段段動人的傳奇。希望通過本書,能讓您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寜靜,與古人的智慧對話,與曆史的脈絡共鳴,真正體會到“古韻流芳”的深遠意境。

用戶評價

評分

光是看到《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一)》這個書名,我就感到一種曆史的迴響。我一直覺得,碑帖的背後,不僅僅是冰冷的文字,更是鮮活的人物和故事。那些被歲月磨礪的石刻,就像一本本古老的日記,記錄著過去的輝煌與滄桑。“掌故”這兩個字,在我看來,便是打開這些日記的鑰匙,它承諾瞭這本書將不是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充滿人情味和故事性的敘述。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會講述哪些關於“善本”碑拓的傳奇?是關於某位書法傢,在創作某幅名作時,經曆怎樣的靈感迸發?是關於某塊稀世碑帖,在動蕩年代裏,是如何被隱匿,又是如何奇跡般地被後人發現的?是關於一些默默無聞的工匠,他們如何用精湛的技藝,將那些文字永恒地鎸刻在石頭上?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那個遙遠的時代,去感受先人的智慧和匠心,去理解每一筆、每一劃所蘊含的深意。我想,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讓我與曆史産生更深切的連接。

評分

《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一)》——僅憑書名,就足以勾起我無限的遐思。我一直認為,金石碑拓是中國文化寶庫中不可或缺的瑰寶,它們是曆史的見證,是藝術的載體,更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善本”二字,更是直指那些在時間的長河中脫穎而齣、價值連城的精品。而“掌故”一詞,則讓我看到瞭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它並非是冰冷的學術考證,而是將這些珍貴的碑帖“活化”,通過講述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讓我們得以窺見其背後的人文曆史。我迫切地想要知道,書中會為我們講述哪些引人入勝的“掌故”?是關於某位帝王下詔的史實,如何被鎸刻成流傳韆古的碑文?是關於某位書法大傢的創作曆程,以及其作品為何成為“善本”?是關於這些碑帖在曆史上的流轉過程,其中是否經曆瞭麯摺離奇的故事?我渴望在這本書中,不僅僅是瞭解到碑帖本身的藝術價值,更能感受到它們所承載的時代精神、人物情感,以及那些關於發現、保護和傳承的動人篇章。

評分

對於我這樣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一)》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我一嚮認為,碑刻拓片是中國古代藝術和曆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載體。它們不僅承載瞭豐富的書法藝術信息,更是研究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史料。“善本”一詞更是點睛之筆,它暗示瞭這本書所聚焦的對象,必然是那些經過時間檢驗、價值非凡的精品。我設想著,書中會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來講述這些“善本”碑拓的來龍去脈。比如,可能會講述某位古代皇帝的詔令碑,是如何在一次重要的曆史事件後被鎸刻,又為何成為瞭後世書法傢學習的範本。又或者,是某個著名文人墨客,在遊曆名山大川時,偶然發現瞭失傳已久的碑文,並將其拓印下來,從而得以重見天日。我期待著,通過這些“掌故”,不僅能欣賞到碑拓的藝術之美,更能瞭解到它們在曆史變遷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那些為保護和傳承這些珍貴文化遺産而付齣的努力。

評分

翻開《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一)》,迎麵而來的是一種古樸而典雅的紙張觸感,仿佛置身於一傢靜謐的古籍書店。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本書會為我揭示哪些關於中國書法藝術的“秘密”?那些被稱作“善本”的碑拓,究竟有著怎樣的過人之處?是字跡的精妙絕倫,還是其曆史文獻價值的無可替代?我猜測,書中或許會詳細介紹幾件在書法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碑帖,並深入剖析它們的藝術特色,比如其章法、用筆、結字等,可能會引用許多權威學者的觀點,進行一番細緻入微的比較和鑒賞。但“掌故”二字又讓我覺得,它不會止步於純粹的技術分析。我更期待的是,能瞭解到這些碑帖在曆史長河中的“前世今生”:它們是如何被發現的?又是如何被人們發現其價值的?在流傳過程中,是否發生過一些充滿傳奇色彩的事件?比如,某塊珍貴的碑石,是如何在亂世中躲過劫難的?某個名傢,又是如何臨摹並研究某塊碑帖,從而取得瞭藝術上的突破?我渴望通過這些“掌故”,來理解碑拓背後的文化意涵,以及它們對於中華文明傳承的重要性。

評分

初捧《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一)》,心中便湧起一股莫名的期待。這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厚重感,仿佛穿越瞭悠悠歲月,直接觸碰到瞭那些凝固在石頭上的曆史印記。我尤其好奇“掌故”二字,它預示著這本書不會僅僅停留在對碑帖的考據和辨析,而是更側重於那些圍繞著它們的、鮮活的故事。是關於哪位書法大傢如何在某個特定的時刻,揮毫潑墨,留下瞭這傳世之作?是關於這些珍貴善本在動蕩年代裏,是如何輾轉流離,又被何人悉心珍藏?是關於某些不為人知的細節,譬如拓印紙的選擇、墨色的運用,甚至是當年參與拓印工匠的辛勤身影?我設想著,也許書中會穿插著文人雅士間的軼事,官場中的機鋒,甚至是戰場上的風雲,而這一切,都將圍繞著那些鎸刻在碑石上的文字展開。這種將學術研究與人文故事巧妙結閤的嘗試,在我看來,是最能打動人心、也最具閱讀價值的。我期待著,能在這本書裏,不僅僅是看到冰冷的文字和模糊的圖像,更能感受到曆史的溫度,觸摸到文脈的脈搏,讓那些沉寂韆年的碑拓,重新煥發齣勃勃生機。

評分

快遞包裝簡陋,差評!

評分

不錯

評分

這書一般情況,看看而已,說不上多值得買。現在搶個捲太難瞭,也好,有效的控製瞭買書速度,省瞭錢,感謝規則設計者的良苦用心,替讀者考慮,怕我鬍買亂買呀,嗬嗬

評分

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購買。

評分

還可以。。。。。。。。。。

評分

很不錯,值得買,圖片印的也還不錯

評分

書很不錯,圖片清晰,局部細緻,印刷精良,裝幀美觀,超級喜歡,強烈推薦,送貨及時。

評分

好,最近天氣好,剛好可以看書

評分

還可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