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红柳绿,明月斜阳,落花微雨,点缀着自然,映照着人生,丰盈着诗词。诗人在寂寞中行吟,感受季节的冷暖,传递情感的温度。在生命的转弯,那里总会有一首诗、一阕词、一曲歌,等待着,遇见你美好的时光。
本书由杨雨在央视《百家讲坛》里所讲的“诗歌里的春天”等内容脱胎而来,书名《落花时节又逢君》强调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改变,而中国古诗词中有大量的经典之作着墨于描写值得咀嚼的人情冷暖。从上篇“人面桃花相映红”、中篇“梨花杨柳zui关情”、下篇“三五夜中新月色”中,我们均可以读到诗人或词人们充满传奇的生平桥段,以及佳词锦句后面的人生况味。
杨雨,女,湖南长沙人。文学博士,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古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南大学中华经典吟唱研究与传播基地主任。
已出版《宋词的女性意识》《莫道不销魂——杨雨解密李清照》《侠骨柔情陆放翁——杨雨讲述传奇陆游》《唐宋名士潇湘情》《我是人间惆怅客——听杨雨讲纳兰》等著作十余部;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多项省、部级社科规划课题,获多项科研、教学奖励。
2011年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侠骨柔情陆放翁”;2012年在《百家讲坛》主讲“纳兰心事有谁知”;2013年在《百家讲坛》主讲“端午时节话屈原”;2014年在《百家讲坛》“中国故事”系列之“爱国篇”中主讲陆游;2016年在《百家讲坛》主讲“诗歌爱情”“端午特别节目”“杨雨话中秋”等系列节目;2017年在《百家讲坛》主讲“诗歌里的春天”“诗歌话清明”系列节目。
目录
上篇??人面桃花相映红
003 ?第一讲 ?桃之夭夭
??????《诗经?周南?桃夭》
019 ?第二讲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
??????蔡琰《胡笳十八拍》
035 ?第三讲 ?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
050 ?第四讲 ?劝君更尽一杯酒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065 ?第五讲 ?夜雨剪春韭
??????杜甫《赠卫八处士》
081 ?第六讲 ?桃花净尽菜花开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
098 ?第七讲 ?春风十里扬州路
??????杜牧《赠别》
116 ?第八讲 ?针线闲拈伴伊坐
??????柳永《定风波》
133 ?第九讲 ?去年春恨却来时
??????晏几道《临江仙》
149 ?第十讲 ?春已归来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
中篇??梨花杨柳最关情
167 ?第十一讲 ?早是伤春梦雨天
???????韦庄《长安清明》
185 ?第十二讲 ?梨花榆火催寒食
???????周邦彦《兰陵王》
201 ?第十三讲 ?听风听雨过清明
???????吴文英《风入松》
下篇??三五夜中新月色
219 ?第十四讲 ?二千里外故人心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
237 ?第十五讲 ?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255 ?第十六讲 ?肝肺皆冰雪
???????张孝祥《念奴娇》
自 序
“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样的感慨几乎每一个诗人都有过。
面对落花,诗人们表情各异。唐伯虎说:“刹那断送十分春,富贵园林一洗贫。”“刹那”中明显带着惊愕。但他又说:“花落花开总属春,开时休羡落休嗔。”似乎又从惊愕中领悟到季节轮回的规律。林黛玉说:“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悲凉便扑面而来。而王国维“开时不与人看,如何一霎濛濛坠”一句,则又带着丝丝缕缕的幽怨。
可见这年年轮回的季节,这花开花落的景象,触动了多少诗人的情怀。黄庭坚曾说:“天下清景,不择贤愚而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设。”以前我读到这一节文字,总觉得这诗人也未免太傲气了一点,天下清景自然属于天下之人,如何要被诗人安然独享?但现在想来,黄庭坚也是实话实说,试想泰山的巍峨、庐山的飞流、安西的荒寒,若无杜甫、李白、王维等诗人的妙笔点染,如何能引发后人绵延不绝的向往之心和思古之情?
诗人,确实是中国文化长流中的行走者和创造者,而诗歌,则是诗人一路采撷的花朵,映照着斑斓的自然和丰盈的诗心。在人生旅途中,与诗人相遇,其实就是遇见生命中最美的时光。“甘心老是乡矣”,我愿意像李清照一样长长地沉醉在这样的时光中。
我很幸运,读诗、论诗、讲诗不仅是我的职业,而且成了我的生活方式。对我而言,诗歌从来就不在远方,而是一直就在我的身旁。
这本小书是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以诗歌为中心讲解春天、清明和中秋三个系列的合集,虽然季节和节日毕竟有所不同,汇为一集,隐有未安,而最终促使我放下这层顾虑的原因是:三个系列固然各有重点,但它们都在“季节”的时序轮回之中,而所选择的诗歌也都是诗人以有情之眼来观照无情之自然造化,并以此折射纷纭之时代和冷暖之世界。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三个系列的理路倒是一致的。
唐宋诗歌是我考察的主要对象,不遑说清明和中秋系列,都是选择唐宋诗人,即便“诗歌里的春天”系列,十讲之中,也有七讲聚焦于唐宋时期。这不仅因为唐宋是中国诗歌的巅峰时期,更因为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家喻户晓的大诗人,选择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诗人诗作,至少可以减去很多认知上的隔膜。如果能在这些大家熟悉的诗人身上解读出新人耳目的地方,那简直是我幸福的源泉和“奋斗”的目标。
伤春、悲秋是中国诗人的抒情传统,古人说“诗言志”“词缘情”,这只是为了大致区别诗与词两类文体的差异而已,其实志中含情,情中有志,情志一也。而“落花”几乎是诗人们集中关注的意象,如李煜《浪淘沙》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秦观《千秋岁》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辛弃疾《摸鱼儿》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李白《秋思》的“坐愁群芳歇”,等等。这些落花分属不同的季节,但由落花而引发诗人的焦虑感甚至恐惧感,则是一种敬畏生命的群体意识。“经春老病不出门,坐见群芳烂如雪”,诗人对花开、花谢往往有着很复杂的内心情绪。此外,春柳依依,秋柳肃肃,也基本成为情感意象的定式。我的讲解常常把这些意象作为核心,结合历史语境和诗人性格,力图从更立体的层面诠释诗歌的情感内涵和艺术境界。
节日和节气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立春、寒食清明、中秋更是备受民众关注。不同的节俗文化各有其渊源,也各自蕴含着不同的情绪特质,诗人们“每逢佳节倍思亲”,相同的节日、节气,引发的感情却往往同中有异,诗歌沉淀了他们特殊时期的特殊情感,这种节日特质与诗人情感特质的交互就成为我探索的主要维度。如张孝祥《念奴娇》遇洞庭中秋而生“肝肺皆冰雪”之感,便有着他个人深沉的人生感触在内。也因此这些作品中呈现出来的诗人个性也“纷纭挥霍,形难为状”,如陶渊明的率真、杜甫的沉郁、刘禹锡的豪迈、白居易的深情、杜牧的风流、柳永的叛逆、晏几道的忧伤、吴文英的幽怨,等等。“我醉欲眠,卿可去。”面对这样的诗人,其魅力和不可替代性也就瞬间变得灵动起来。
苏轼曾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当然体现了他一贯的豁达之度,但如欧阳修“十年困风波,九死出槛阱”的感喟,才更真实地体现了诗人之心。苏轼为何“九死南荒”,欧阳修为何困于“十年风波”,其宏大的历史背景才是真正需要考量的地方。这三个系列对此用心特甚。如论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便与汉末大动乱的时势相结合,说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便离不开“安史之乱”的影响,而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绝句》其实贯穿着“永贞革新”的全过程及其余波,辛弃疾的《汉宫春?立春日》与“靖康之变”的关系也是“剪不断,理还乱”,等等。有此种种背景,才能真正彰显出这些经典诗歌的情感力度和磅礴气势。
以前我读李商隐写给杜牧的诗:“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深感二人之高情厚谊,有不可形容者。但后来读萧统的《陶渊明传》,说当时江州刺史王弘很想拜见陶渊明,却一直被婉拒,其后王弘获悉陶渊明要去庐山,便请陶渊明的朋友庞通之在庐山半道预备酒食,等陶渊明至,即邀请共酌,过一会,王弘假装偶然路过,遂坐下与陶渊明、庞通之一起开怀畅饮,这个时候的陶渊明对王弘“亦无忤也”。陶渊明从对王弘的抗拒到欣然接受,原因其实很简单,“偶来常胜于特来”,“刻意”并不是一种很好的状态。回思这本小书中涉及的主要作品,其偶然的感兴确实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也因这种“偶来”而使得这些触景生情的诗歌别具动人之致。“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里的“逢”一定是偶然相逢,也正是这种不期而遇,才使得诗人在落花时节与“君”生发出更为淋漓酣畅的情感。
欧阳修晚年曾经写过一首《嘲少年惜花》:“纷纷红蕊落泥沙,少年何用苦咨嗟。春风自是无情物,肯为汝惜无情花。”其实少年惜花乃是常态,何须嘲讽?欧阳修自己也曾长怀惜花之心,他在这里不过在说自然之更替与时光流逝之无情而已。但正如苏轼所说:“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风”之有情无情,根底仍在诗人之有情与无情上。在诗人的有情之“眼”看来,一切的无情其实蕴含在有情之中。这个世界也因为“有情”而有了她绰约的风姿。“春风自是‘有’情物,肯为汝惜无情花。”我这么擅自修改欧阳修的诗,想来他是理解的。
因为我深信:诗心温暖,一切便会带着暖意。
杨雨
丁酉年立夏日
“落花时节又逢君”,这八个字就已经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书名,更像是一个故事的开端,一个情感的节点。我总觉得,诗词是我们了解一个时代,了解一个民族最直接的方式之一。而“人间冷暖”,更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通过古人留下的诗句,去感受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去体会他们面对生活时的种种情感。也许是寒窗苦读的寂寞,也许是金榜题名时的喜悦,也许是离乡背井的愁绪,也许是故友重逢的激动。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够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来解读这些经典诗词。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分析,而是能够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能够听懂,也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情。如果书中能有一些关于诗人生平的趣事,或者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那就更好了。这样,诗词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品,而是变得有血有肉,鲜活生动。我相信,通过这本书,我能够对“人间冷暖”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能够从中汲取一些面对生活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以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开篇,立刻勾起了我对那些曾经触动心灵的诗句的怀念。“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相遇,更是某种情感的轮回,某种生命状态的隐喻。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古人的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笔下的悲欢离合,那些细腻的情感,那些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智慧。我猜想,书中定然会收录那些描绘离别的愁苦,相思的煎熬,以及人生起伏的无奈,但同时,也少不了对生命中那些美好瞬间的捕捉,比如春风得意时的豪情,与友人把酒言欢的畅快,或是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这些诗词,就像一扇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内心风景,理解他们面对生活时的态度和选择。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解读这些诗句,是着重于历史背景的考据,还是更偏向于情感的共鸣和现代生活的投射?如果能加入一些关于诗人创作背景的生动故事,那将更加引人入胜,让这些冰冷的文字瞬间鲜活起来,仿佛能听到诗人当时的心跳和叹息。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诗词鉴赏,不如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古人心灵的深度交流。
评分这本《落花时节又逢君——诗词中的人间冷暖》,光听名字就觉得充满了文学的韵味和生活的气息。我一直认为,诗词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情感的载体,是人类共通情感的表达。而“人间冷暖”这个词,则直接点出了主题——那些在我们生活中真实存在,却又常常被忽略的,细微而深刻的情感体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将那些描写爱情的甜蜜与苦涩,亲情的温暖与牵挂,友情的可贵与疏离,以及个人在社会中的挣扎与安然,都用精妙的诗词串联起来。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出现那些在风雨飘摇年代里,人们对安稳生活的渴望;亦或是那些繁华落尽后,归于平淡的安宁。作者或许会选取那些看似寻常的场景,比如寒夜里的孤灯,或是久别重逢的喜悦,然后从诗词中挖掘出背后蕴含的丰富情感,让我们在读到这些诗句时,也能回想起自己生命中的类似时刻,产生强烈的共鸣。我期待这本书的解读方式,是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能够让我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生活,理解我们自己。
评分“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个名字,带着一种宿命般的浪漫,又充满了淡淡的忧伤。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有些诗词能够穿越时空,依然触动我们的心弦?我想,那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类最本质的情感,那些关于爱、失去、希望、失落,以及在变化的世界里,我们如何寻找自己的位置。而“诗词中的人间冷暖”,这个副标题,则更加明确了本书的探讨方向。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从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提炼出那些最能代表“人间冷暖”的篇章。会不会有那些描写普通人生活的诗歌?比如,为生计奔波的辛劳,家庭琐事的温情,邻里之间的问候,或者是在街头巷尾遇到的陌生人。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往往最能反映出真实的生活质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那些伟大的诗人们,也曾是鲜活的个体,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诗歌,既有宏大的情怀,也有细微的体察。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关于这些诗歌创作的背景故事,比如当时社会风貌,或者诗人当时的心境,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了解中国人民内心世界的一扇窗口。
评分这本《落花时节又逢君——诗词中的人间冷暖》,光是书名就自带了一种古典的诗意和饱含情感的温度。它勾起了我对那些曾经背诵过的、触动过心弦的诗句的无限遐想。“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相遇,更像是某种情感的轮回,一种生命循环的象征。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重新走进古人的情感世界,去细细品味他们笔下的喜怒哀乐,那些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真挚情感,以及蕴含其中的深刻人生哲理。我设想着,书中必然会收录那些描绘离别的愁绪,相思的缠绵,还有人生起伏的无奈与感叹。但同时,我也相信,它也会精心捕捉那些生命中最美好的瞬间——或许是春风得意时的豪情万丈,或许是与知己对酌时的酣畅淋漓,亦或是对故土家园的深深眷恋。这些诗词,就像一道道光,穿透时空,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内心风景,理解他们面对生活时的坚韧与豁达。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解读这些诗句?是侧重于历史背景的严谨考据,还是更倾向于唤起我们现代人内心的共鸣,并将其投射到当下生活?如果能穿插一些关于诗人创作时的动人故事,那将使这些文字瞬间鲜活起来,仿佛我们能听到诗人当时的心跳与低语。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古人灵魂的深度交流,一次对“人间冷暖”最温情的呈现。
评分杨雨老师的书,拜读一下!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内容很好,京东质量有保障
评分质量很好,比超市便宜。喜欢。很美。物流速度不错,可以送货到家。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杨雨老师的书,拜读一下!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阅读与收藏。配送及时,包装严实。
评分刚买回好多本书,可以慢慢想受慢生活。
评分非常满意 老顾客了 没啥说的 好
评分非常不错的一本好书,值得购买!
评分了解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