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唐王朝如何崛起于隋末混战的乱世之中,为何又由强盛转向衰落,最终消亡?在唐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上演了多少或惊心动魄,或残酷惨烈,或可歌可泣,或令人发指的故事?本书从隋朝开始衰亡写起,通过还原历史细节,将盛世唐朝那些有趣的事儿娓娓道来,既呈现出恢宏大气的大历史观,又在不经意间勾勒出大历史中的历史细节,独具慧眼地把唐朝的纵横面一并展现在我们面前,将唐朝真实的人和事还原到人们面前。
作者简介
李飞,汉族,80年代生人,祖籍辽宁,非著名历史学者,酷爱文学,工作之余笔耕不缀,纵横文史两界,笔法通灵剔透,风格诡谲多变。其历史作品,极具历史现场感和身份带入感,将人带入历史的每个瞬间。从中我们可以读到历史的多面性与隐秘性。出版了《明朝绝对很有趣》《清朝绝对很有趣》《历史其实很有趣》《在不安的世界里,找自己的存在感》等作品。
目录
第一章 太原起兵 :炀帝无道,天下伐之
是龙是鼠?是福是凶?
心机男谋兄入主东宫
深宫辱庶母?弑父夺大统?
骄奢淫逸第一帝?
南下北上,动摇国本
“隔壁老李”兵起山西
有去无回的第三次南巡
第二章 天下归一 :从此江山姓了李
军功卓著平阳昭公主
李世民三棋平陇西
李密的无常与瓦岗的败亡
挥师平定刘武周
擒杀河北窦建德
围剿河南王世充
诛除后患刘黑闼
第三章 兄弟相残 :玄武门内的惊心惨案
李建成其人其事
李元吉其人其事
秦王发难,血溅玄武门
既往不咎用能人
李世民心里的“鬼”
第四章 威加海内 :犯我唐者,虽远必诛
李靖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
侯君集统兵灭高昌
李绩挥师重创薛延陀
阿史那社尔十万雄狮灭龟兹
苏定方百骑破万军
薛仁贵两千人马灭高句丽
第五章 武后夺宫 :红颜亦可称至尊
女主降世的传说
几滴珠泪逞娇媚
十二载清冷岁月
宫里宫外皆风流
第一场血雨腥风
与老公并驾齐驱
死因成谜两太子
李氏子孙遭了殃
恐怖在延续
唐有日月当空曌
无法主导的结局
第六章 明皇兴唐 :扭转乾坤的放手一搏
生于忧患的太平天子
淫乱韦后欲主唐宫
唐隆政变初露锋芒
太平公主不太平
最强盛世在开元
第七章 盛世危情 :他与她的不伦之恋
专宠原是她婆婆
忘情夺爱霸儿媳
缘何一直未封后?
祸国殃民杨国忠
大唐灾星安禄山
马嵬驿妃子殒命
终究芳魂落何处?
第八章 削平大乱 :战虽胜,根基已动
张巡智破令狐潮
安庆绪狠心杀亲爹
血染睢阳人食人
史思明绞杀安庆绪
史朝义再演弑父剧
第九章 日薄西山 :王朝末期的是是非非
郭子仪单骑退回纥
李晟孤军震泾原
李愬雪夜袭蔡州
二王八司马事件
甘露之变动根本
第十章 乱世再现 :昔日帝国分崩离析
祸乱始于桂林
王仙芝大举义旗
黄巢杀人“八百万”
梁灭唐罢唐灭梁
精彩书摘
深宫辱庶母?弑父夺大统?
据后世正史、野史的记载,开皇末年,年近花甲的文帝偷幸宫女尉迟氏,同样年近花甲、一生独宠后宫的皇后独孤伽罗悲愤交加,在文帝上朝以后将其杖杀,文帝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后在左右仆射高颎、杨素的劝解下,独孤皇后又主动请罪,夫妇俩这才和好如初。从这之后,文帝得以有限亲近嫔妃。虽然在文帝看来,妃、嫔只是晚年生活调剂,于他们夫妻关系而言并无妨碍,事实上,他对爱妻独孤氏的确一如既往地疼爱和信任,但却没想到痴心一片、自尊心强烈的独孤皇后在尉迟女事件后内心受到重创,从此心灰意冷郁郁至死。粗心的文帝却没有察觉和理解到爱妻的失落,空留丧偶后的痛苦不堪和临终前的幡然醒悟、悔恨自责。
独孤皇后死后,文帝宫闱寂寞,遂于后宫嫔妃中选得两个闭月羞花之容常伴左右:一个是宣华夫人陈氏,一个是容华夫人蔡氏。那陈氏是南朝陈宣帝的女儿,天性聪慧,明艳不可方物。陈亡后,配入掖庭,后入宫为嫔妃。独孤皇后性奇妒,后宫皆不得进御,惟陈氏受宠。杨广当初谋取太子地位,经常送些金银珍玩取媚陈氏。在皇太子废立一事上,可以说陈氏出了很大的力。独孤皇后离世,陈氏封为宣华夫人,专房擅宠,主断内事,六宫粉黛无颜色。
此时的隋文帝已是风烛残年,又夜夜招幸宣华、容华两位夫人。在色欲上面,不免有些过度。不多时日,身体便被掏空了。一次偶感风寒,内外交迫,即致卧床不起。两位夫人见文帝有病,日夜不离,侍奉汤药。而文帝的病却一天重似一天。
文帝患病后,尚书左仆射杨素、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等朝廷重臣立刻赶赴仁寿宫,组成临时内阁。同时太子杨广也奉命入住大宝殿侍奉皇帝。杨广眼见父皇的病势一天天沉重,料定他时日无多,决定早做打算,于是写密信给杨素,向他询问朝廷和百官的情况,并命他做出相应部署,防止朝廷在国丧期间出现动乱。杨素按太子的要求回复了一封密函。不料送信的宫人却误把信送到了皇帝手上。杨坚见信勃然大怒。他还没死,太子和宰相就已经暗中联手在左右帝国政局了,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这相当于篡位啊!
杨坚正在气头上,忽见自己最宠爱的宣华夫人神色慌张地走了进来。杨坚问她出了什么事,陈氏推脱不过,流着眼泪说:“太子无礼!”
史料记载:当天文帝见陈、蔡一直侍奉自己没有休息,便让她们更衣小憩。宣华夫人离开仁寿宫往更衣时,遇上了太子杨广。杨广见那陈氏,鸦黄半额、腰肢似柳,金步摇曳翠鸣珠;鬓发如云,玉搔头掠青拖碧;春山脉脉,幽妍清倩,婉转轻盈,艳冶销魂。竟动了欲心,见殿上四下无人,他伸手拽住宣华夫人的衣袖,道:“我终日在父皇寝宫视疾,每次见到夫人,心中无限向往,只是不是地方,今日难得机会,望夫人怜见,赐我片刻欢娱,以慰我相思之苦。倘蒙夫人错爱,杨广生死不忘。”杨广不待宣华夫人回答,竟要将她拽到侧殿的寝室里去。宣华夫人又急又恨,一时偏挣不脱身,幸得急中生智道:“太子尊重,那边有人来了。”杨广慌乱中将手一松,回头去看,哪里有什么人来。宣华夫人趁此机会一溜烟地退出了芙蓉轩。
文帝听到这里,顿如五雷轰顶。他断然没有料到这位平时看上去温良恭俭的太子到头来居然是个衣冠禽兽!文帝躺在御榻上,用力拍打着床板,大骂:“这个畜生怎么可以托付国家大事?独孤误我,独孤误我啊!”
痛定思痛后,文帝急召柳述和元岩入内,说:“传召我儿。”柳述等人刚准备去传唤太子,忽然听见皇帝加了一句:“是传杨勇!”柳述和元岩面面相觑,顿时明白了什么,连忙入阁撰写复召杨勇的敕书。杨素听说此事,立刻告知杨广。杨广随即矫诏将柳述和元岩逮捕,关进了大狱;然后紧急调动东宫军队进驻仁寿宫,命左庶子宇文述等人控制宫禁出入,命右庶子张衡进入皇帝寝殿,将侍奉皇帝的所有宫女和宦官全部逐出,关在别殿。
当天,仁寿宫就传出了皇帝驾崩的消息。
随后,杨广又派人假传文帝遗嘱,要杨勇自尽,杨勇还没有做出回答,派去的人就将杨勇拖出杀死。就这样,大隋帝国的最高权杖,终于如愿以偿地落到了杨广手上。这一年,杨广三十六岁。十几年的苦心经营终于为他换来了人世间最辉煌的报偿。
而此时的宣华夫人则面无人色,独自坐在深宫里愁肠百结,一任云鬓散乱、花容不整。忽有人报,内侍前来宣读圣旨,赐予宣华夫人锦盒一只。宣华以为盒中定是鸩毒,不觉悲从心来,喟叹自己红颜命薄。当下含了泪,嘱咐内侍稍待,退到里面,更换好了衣服,梳起云鬓,装扮整齐,原想从容就死,成全了清白。谁知接过锦盒一看,盒中不是鸩毒,却是一个红色的同心结。事已至此,本应是庶母的宣华夫人无奈之下,只好收下这位虽然不是亲生、但也应是儿子的同心结了。
事实上,后世关于文帝究竟是怎样死的,说法并不统一。《隋唐演义》《十八史略》《通历》等书,认为文帝是被儿子杨广杀害的。正规的史书《隋书》却没有这样的记载。《隋书》《北史》的记述是:“帝疾甚,与百僚辞诀,握手欷歔,崩于大宝殿。”《炀帝纪》也仅写道:“高祖崩,上即位于仁寿宫。”但《隋书》中关于宣华夫人那部分却隐约其词提到文帝死因蹊跷:“素以其事白太子,太子遣张衡入寝殿,遂令夫人及后宫同侍疾者,并出就别室。俄闻上崩,而未发丧也。夫人与诸后宫相顾曰:‘事变矣!’皆色动股栗。”《隋书》此段记载虽未明指文帝被杀,但实际上已给世人留下推猜的余地。
到了近代,有越来越多的史学家开始为“杨广弑父”一事平反,其主要根据是,就连尽力搜集炀帝反面材料以为批判的唐太宗君臣,也没有一人言辞凿凿地指控杨广弑父夺位。试想,假如果有此说,则李唐起兵之时,何不以为宣传材料?另一方面,很多人认为,史书记载隋炀帝逼奸宣华夫人一事,也经不起推敲,原因在于:文帝病重,炀帝宫中侍疾,宣华夫人起身更衣,身旁当有宫女侍候。当时炀帝尚未即位,仍处于受威胁的地位,一向以谨慎著称的炀帝绝不会在此时做出危及其继承帝位的事情。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于真相到底如何,恐怕是永远也说不清了。
……
前言/序言
这是中国历史的巅峰王朝,以前所未有的繁荣与辉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唐朝三百年,其间交织着政治的博弈、灿烂的文化、铁血的浪漫,虽然昔日的繁华早已不在,边关的笛声业已消沉,但唐朝的荣光依然照耀着我们。
有唐一代,奇人辈出,逸事不断,至今电视屏幕上还有着关于他们的种种传说。在大唐近三百年的历史中,有着无数的故事,承载着大唐帝国的沧桑和辉煌。回望大唐,让我们感动和惊奇。
这是中国历史的巅峰王朝,以前所未有的繁荣与辉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唐朝三百年,其间交织着政治的博弈、灿烂的文化、铁血的浪漫,虽然昔日的繁华早已不在,边关的笛声业已消沉,但唐朝的荣光依然照耀着我们。
有唐一代,奇人辈出,逸事不断,至今电视屏幕上还有着关于他们的种种传说。在大唐近三百年的历史中,有着无数的故事,承载着大唐帝国的沧桑和辉煌。回望大唐,让我们感动和惊奇。
唐王朝如何崛起于隋末混战的乱世之中,为何又由强盛转向衰落,最终消亡?在唐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上演了多少或惊心动魄,或残酷惨烈,或可歌可泣,或令人发指的故事?
位重权高的帝王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内幕?庞大而复杂的后宫,那些粉黛佳丽,都在做着什么事呢?看似贵不可攀的皇子公主们真的活得骄傲吗?身份低贱的太监宫女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又使过怎样的心机,做过怎样的斗争和努力呢?在犹如大染缸的官场里,那些王侯将相们上演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本书从隋朝开始衰亡写起,通过还原历史细节,将盛世唐朝那些有趣的事儿娓娓道来,既呈现出恢宏大气的大历史观,又在不经意间勾勒出大历史中的历史细节,独具慧眼地把唐朝的纵横面一并展现在我们面前,将唐朝最真实的人和事还原到人们面前。
这是有点不一样的唐朝,有些不一样的历史!
本书以唐朝正史为经,以历史事件为纬,期间穿插种种脍炙人口的奇人异事以及民间传说,力求帮助读者在故事中细品历史,在文化中追问当下,在文学中透视人生。
这是一本有趣的历史书,在风趣中不失深度,幽默中更显深沉。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唐朝绝对很有趣》的图书的简介,内容详实,但不包含该书的任何具体信息,旨在描述一本可能存在的、但主题完全不同的书籍。 --- 《大航海时代的航线与风暴:全球贸易网络的构建与危机》 内容提要 《大航海时代的航线与风暴:全球贸易网络的构建与危机》是一部宏大而细致的史学著作,聚焦于15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这近三百年的关键历史时期。本书深入剖析了地理大发现如何从单纯的探险壮举,演变为一场彻底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和政治权力的全球性系统工程。 本书的主线并非仅仅罗列探险家的足迹,而是将其置于技术进步、资本积累与国家战略的宏大背景之下,探讨欧洲列强如何凭借海权优势,打破既有的区域性贸易壁垒,构建起一个以大西洋为中心,连接四大洋的、脆弱而高效的全球贸易网络。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航线的开辟如何依赖于制图学、造船术和导航技术的飞跃?这种新网络的形成过程中,引发了怎样的经济冲击与社会变迁?而这一网络最终又在何种内部矛盾与外部挑战下,走向了其第一次重大的结构性危机? 本书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篇章,层层递进地揭示这一历史进程的复杂性与深刻性。 --- 第一部分:旧世界的边缘与新大陆的召唤 (The Fringes of the Old World and the Lure of the Unknown)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15世纪欧洲贸易的格局——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商业体系及其对东方奢侈品的依赖。我们审视了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对传统丝绸之路构成的压力,以及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伊比利亚半岛上为寻求替代路线所做的早期技术和财政准备。 重点分析了早期航海技术的演进,包括卡拉维尔帆船的设计优化、磁罗盘的改进以及天文导航方法的应用。这些技术突破并非孤立的,而是与王室对黄金、香料以及传播信仰的强烈需求相结合,共同催生了葡萄牙沿非洲西海岸的“探索前沿”。本章详细描绘了迪亚士绕过好望角的惊险历程,以及哥伦布在错误的地理认知下,意外“发现”美洲大陆所带来的巨大认知偏差和即时冲击。 第二部分:跨洋连接:香料、白银与生命的代价 (Transoceanic Linkages: Spices, Silver, and the Price of Life) 随着航线的确定,全球贸易的重心开始向大西洋转移。本部分着重探讨了两个核心贸易轴线的建立: 东方香料之路的重构: 达·伽马开辟的印度洋航线如何颠覆了威尼斯和阿拉伯商人对香料贸易的垄断。本书细致分析了葡萄牙通过建立一系列军事要塞(如果阿、马六甲),实施“许可证制度”(Cartaz system)来控制关键海峡和港口,从而构建起一个以军事力量为基础的贸易帝国。 美洲的白银洪流: 这是全球经济史上的一个决定性转折点。波托西银矿的发现及其开采的规模,如何通过西班牙的“大帆船贸易”(Manila Galleon)网络,将巨量的白银输入亚洲,尤其是在中国明清经济体系中引发了前所未有的通货膨胀与货币化进程。我们深入探讨了这种单向输入对全球价格水平和价值交换标准产生的长期影响。 同时,本部分也毫不回避地审视了贸易网络的黑暗面——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兴起。通过分析三角贸易的结构,探讨了非洲劳动力被系统性地剥夺,如何成为支撑美洲种植园经济和欧洲工业萌芽的关键“燃料”。 第三部分:殖民帝国的扩张与区域贸易的整合 (Imperial Expans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Trades) 随着17世纪的到来,荷兰、英国和法国等后发国家开始挑战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主导地位。本书不再将这些竞争视为简单的军事冲突,而是将其视为对全球贸易节点的争夺和不同商业模式的较量。 荷兰的商业创新: 详细分析了荷兰东印度公司(VOC)的股份制结构、强大的金融能力以及对海上运输效率的极致追求。VOC如何通过在亚洲建立起自己的内部贸易圈(例如,爪哇的香料垄断),有效绕开了传统的地中海和红海路线,成为17世纪的“海上马车夫”。 英法的崛起与重商主义的冲突: 探讨了英国通过《航海法》等重商主义政策,如何着力于将殖民地和本土经济更紧密地绑定,并最终在北美和印度战场上击败法国,确立了其全球霸主的地位。本部分引入了区域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不同殖民地(如加勒比的糖岛、北美的烟草种植园)在这一全球网络中的特定功能与依附关系。 第四部分:风险、泡沫与网络的脆弱性 (Risk, Bubbles, and the Fragility of the Network) 构建一个覆盖全球的贸易系统,必然伴随着前所未有的金融风险。本部分聚焦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全球金融体系在快速扩张中所暴露出的结构性弱点。 详尽考察了两次著名的金融泡沫事件——南海泡沫(South Sea Bubble)和密西西比泡沫(Mississippi Bubble)。本书分析了这些泡沫的根源在于投机资本对新兴殖民地贸易未来盈利能力的过度乐观,以及早期股份公司在信息不对称和监管缺失下的投机行为。 通过对这些危机的剖析,本书阐释了全球贸易网络的非线性风险特性:一个遥远地区的金融动荡(如对美洲白银产量的预期变化),可以通过跨洋连接迅速传导至伦敦和巴黎的股票市场,预示着全球化体系内部固有的连锁反应机制。 第五部分:体系的张力与旧秩序的崩塌 (Tensions in the System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Old Order) 在18世纪末期,支撑大航海时代贸易体系的几大支柱开始出现不可逆的裂痕。本部分探讨了导致第一次全球贸易体系重组的关键力量: 消费模式的转变与“物化”: 深入分析了咖啡、茶叶和棉花等新型“刺激性商品”在欧洲社会的普及,如何改变了阶级结构和生活方式,并驱动了对原材料更高效获取的需求,进而加剧了对殖民地榨取的力度。 革命的经济根源: 探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在经济动机上的深层联系。殖民地对贸易限制的不满、对税收分配的抗议,以及对“自由贸易”的渴望,如何转化为政治反抗。 本书最后总结道,大航海时代的全球网络虽然前所未有地连接了世界,但它建立在强权的垄断、财富的单向流动以及深刻的社会不平等之上。这些内在的张力,最终在革命的浪潮中,推动了以自由市场原则为核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前的世界经济秩序的酝酿。 ---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对世界史、经济史、全球史、商业史研究有浓厚兴趣的学者、专业人士,以及希望深入理解现代全球化体系的起源和早期风险结构的普通历史爱好者。本书的论述基于对大量一手航海日志、商业契约和海关记录的细致考证,力求提供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