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人:刀爾登讀史(精裝)

中國好人:刀爾登讀史(精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刀爾登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人物
  • 傳記
  • 刀爾登
  • 文化
  • 社會
  • 中國
  • 好人
  • 精裝
  • 讀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山西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3099796
版次:1
商品編碼:12122279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288
字數:16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中國好人》是中文網絡上頗具纔氣的寫作者之一刀爾登的曆史專欄文字結集。作者將他的解讀目光指嚮曆史上各式各樣的道德人物,以及在中國文化中占有很高地位和知名度的半虛構半真實人物。作者的解讀盡可能地去除曆史加於這些人物身上的泛意識形態泛道德的內容,以風趣犀利的筆鋒深刻觸及我們解讀曆史人物常犯的錯誤,讓我們意識到,我們以往的認識方法其實有多麼可疑。
  難怪李零、劉瑜、繆哲、鬍紫微、張立憲、孫鬱、止庵、黃章晉等眾多名傢都對刀爾登的文字推崇備至。

內容簡介

  《中國好人》所收文章,都屬短小精悍,篇篇堪稱美文,且道前人所不及道、所不能道。作者一嚮惜墨如金,文章輕易不齣手,常以“量莎士比亞或王國維的尺子”來要求自己,産齣極低、質量極高。
  北大非知名纔子邱小剛的第一部曆史隨筆集,共分三輯:“中國好人·中國壞人”、“世事·人情”、“以天下為狗任”;在作者的態度是,其實所謂好人也不是那麼好,所謂壞人也不是那麼壞,中國曆來的以道德殺人、以忠壓倒孝、以忠壓倒仁,以及以所謂大節掩蓋小節的評價標準和認識視角是有問題的,“禮教自己是不殺人的,它隻負責勸人甘願被殺”;作者尤其對曆史上無論是讀書的還是放羊的,都“愛以天下為狗任”的傳統抱有深刻的警惕,對海瑞一類道德迫害狂式的人物深惡痛絕。

作者簡介

  從前叫三七,現在叫刀爾登,本名邱小剛。其人酒風浩蕩,風骨脫俗,有如謫仙人。有人說他海內中文論壇纔氣di一,有人說他是1977年後北大中文係齣品的zui優秀的三個學生之一,有人說他是當代大隱,有人說他是古代竹林七賢之劉伶。他的文字,宗魯迅惟妙惟肖,而兼有李零之“文”、王小波之“武”,文曰史識與古典功底,武曰科學與理性精神。
  著有《玻璃屋頂》《中國好人》《不必讀書目》《七日談》《舊山河》《亦搖亦點頭》等作品。



精彩書評

  “忠”“奸”式曆史觀背後包藏著很壞的政治觀——這種曆史敘事裏既缺少“限製權力”的意識,也沒有“個體權利”的位置。所以潛意識裏,我一直認為國史讀得越多,腦子壞得越快……但讀刀爾登的文字,我卻沒有戒備之心。在我有限的閱讀體驗裏,這是難得的不含三聚氰胺的中國曆史。豈止無毒無害,裏麵還加瞭大量的礦物質和維生素。
  ——劉瑜(學者,清華大學副教授)
  
  刀兄的學問淵博,識見敏銳,在刀兄麵前,我們未免顯得愚蠢。記得那一年高考,刀兄奪瞭鄙省的魁元;唯這一經曆,成瞭他“平生的不體麵事”,人說必掩耳。蓋刀兄的性格,是羞與人爭的。這個性格,亦使他在今天的瓦釜之鳴裏,自毀黃鍾,不思所作。即使有思,也懸鵠太高;往往剛一開頭,就拿心裏的尺子——我每告誡他“那可是量莎士比亞或王國維的尺子呀,哥兒們”——量自己,而每量必氣餒。
  ——繆哲(學者、譯書人)
  
  “刀爾登”是邱小剛的筆名,取自遼寜省一小鎮的地名。他還另有一筆名“三七”。三七是知名的雲南白藥的主要原料。據說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筆名曾一度在網絡上頗紅,之後驟然不見瞭蹤影。這多少能說明邱氏的個性——不按常規齣牌。猶如他的文風:從容,收放有度,不鋪張,見好就收。且選題和角度都很刁,常被誤以為是深刻。其實他追求的不是深刻,就是刁。
  ——徐曉(《半生為人》作者)
  
  邱的故事讓我想起《世說新語》中的劉伶:悠悠忽忽,土木形骸。邱的存在讓我看到世上確實有一種人,胸有丘壑,但清淨無為,安於市井。錶麵上柴米瑣屑終身,其實已經參透人生的奧秘,達到瞭不求不朽的境界。我常常想,如果做不成範蠡,就做一個邱小剛這樣的人。
  ——王憐花(“漢語江湖”書係齣品人)
  
  邱小剛有著超齣常人的風格、風韻、風骨:聰慧、飽學、衝淡、落拓、頹唐。——風流則風流瞭,說他是名士,倒也未必。邱小剛隻齣過一本薄薄的隨筆集,前兩年供職一張幾乎不入流的小報,如今連工作都免瞭,除開“三七”這個網名外,恐怕從小資到中資、老資,都沒有多少人知道。
  ——老六(主持《讀庫》的張立憲)

目錄

零 刀爾登說今我為什麼不喜歡狗/003為什麼不能拿農民開玩笑/006傢有小學生/009嘲笑鏈/013被小學生批判過的/016
壹 中國好人·中國壞人
硃厚照:童話皇帝/025張巡:天下隻有一個是/029嚴延年:勿語中尉正承恩/032李斯:菹醢盡處鸞皇飛/036曹操:山厭高而水厭深/039司馬相如:兔角弓射無明鬼/043劉瑾:移羞做怒/046打嚴嵩/050宋襄公:於今為笑古為義/054馮道:凡忠必愚/058包拯:鳥畏霜威不敢棲/062海瑞:有女莫嫁海主事/066趙苞:誰令忠孝兩難全/070韓愈:載不動這許多道/074阮大铖:製造小人/078李光地:彼此即是非/082熊賜履:如何天理勝人欲
貳 世事·人情
硃元璋:得天下者得民心/093袁崇煥、李陵:此一時彼一時/097乾隆:生命在於運動/101無事和酒讀離騷/105人心惟危/108庾信文章豈老成/112夏姬:放縱的權利/116荀粲:古來哪有望妻石/120吳三桂的信/124汪士鐸:生女必強撼/128硃熹、唐仲友:何事辛苦怨斜暉/132蔣宗魯、盧楠:徘徊不盡孤雲意/136呂留良、黃宗羲:雅集圖中衣帽改/140錢名世:果然名教罪人/144於成龍、靳輔:燒蕭條兮以禦水/148荊軻:誰使祖龍繞柱走/152宋江:卿本賊人/156甘鳳池:天下有事誰可屬/160畸人豐坊/163張縉彥:避地何心遇晉人/167屈原:誰將上下而求索/171揚雄:寂寂寥寥揚子居/174陶潛:百年持此欲何成/178徐光啓:此幾何非彼幾何/182田橫:窮島至今多義骨/186世風越俗,雅人過得越好/190
叁 以天下為狗任
韓非:一編書是王者師/197以師為吏/201主父偃:丈夫遭遇不可知/205蔔式:此式非天下式/209董仲舒:推陰陽為儒者宗/213王莽:百姓不仁,亦以聖人為芻狗/217張儉:使汝為善我為惡/221《大學》的故事/225王柏:栽培不待風聲落/231何心隱:此心躍躍何嘗隱/235劉宗周:一朝瞭我平生事/239楊光先:最是為難談天衍/243嶽鍾琪:重圍不解還傢夢/247曾靜:眼大心雄知所以/251袁瞭凡:積善坊中相扶行/255武訓:不嘗豆沫亦識味/259木蘭:唧唧唧唧復唧唧/263代後記:貓及其他/267








精彩書摘

  曹操:山厭高而水厭深
  談曾靜案時,我曾提到曾靜有種迂闊的見識,以為皇帝該文人來做,而不該讓“世路上的英雄”來做。其實,“我學中人”是齣過一位“皇帝”的。那便是曹操。——或說,曹操並沒有做過皇帝啊。是的。不過他無其號而有其實,算得上是無冕皇帝。不管他冤不冤,且按住他來說話。
  曹操年輕時喜歡的三件事,是冒險、遊戲和狎侮同儕。曹操一傢都是老實人,對這麼個孩子,想管也管束不住。史稱曹操好遊俠,那時世傢子弟的遊俠,不過是些半大孩子鬍亂闖禍,惹齣事來由傢裏承當,而對方看在傢長的麵子上,盡量不和他們計較,往往而成其名。
  難怪那時的名士,多不說他好。在他們眼裏,曹操既輕躁,還眼尖嘴利。也有說他好的,如橋玄。後來曹操對橋玄感念無已,稱“士死知己,懷此無忘”。——曹操大張旗鼓地紀念橋玄,不無對彆的品評者含譏帶諷之意。
  年少時曹操不是好學生。從頓丘令任上罷歸後,他老老實實地在傢讀瞭幾年書。再齣來時,已經通經書,明古學,成為“知識分子”瞭。文士而稱孤道寡的,此前有一位隗囂。隻是隗囂不唯場麵小,便是文纔,也沒有辦法和曹操相較。
  通常,政治領袖不需要特彆優異的纔能,不僅不需要,還最好沒有。魏晉以下的皇帝都愛擺弄詩文,除瞭李後主和宋徽宗這兩個背運皇帝,也都談不上高明。後人每以後主和徽宗為玩物喪誌之戒,但問題不隻在玩物喪誌。文纔是文士的身基,武略是武士的食源,做皇帝的,如果對這些事太內行,臣下難免要不自安,即所謂“月明星稀”。至於乾隆與臣子爭纔,那是他沒有自知之明,真以為自己的詩寫得好,字也寫得好。他的臣下,口中唯唯,心裏從沒覺得皇帝的天纔對自己有什麼威脅。
  曹操的詩纔,比著名的“建安七子”還要高。這就有點咄咄逼人瞭。文人對君主的期待,是以愛好者的身份來做文學的保護者,像曹丕那樣。而如曹操,許多事情都哄不住他,實在是有些為難。倒是曹操,可以在那裏傲慢地感嘆“天下人相知者少”。
  不僅如此,曹操還可以利用他的特殊地位,做一些彆的皇帝做不好的事情。比如他敢誅孔融,是因為他能估計齣如此做的後果,在當時以及在身後。他知道士人的弱點,他知道輿論的構成;他可以藉仗他和讀書人的關係,他也知道孔融和彆的文士集團的關係。他處死楊修後,可以以“圈內人”的身份給楊修的父親楊彪寫信,直言“同此悼楚,亦未必非幸也”。孔楊之死,不會影響帝權與士人的閤作,因為曹操自己有一半的身份就是“士”,這一身份,他一直小心翼翼地保留著。再看彆人。嵇康之誅,便導緻一大批士人與司馬氏不閤作。至今,嵇康之死仍然是著名的悲劇,至於孔融,人們多隻記得他的“讓梨”。
  曹操之不稱帝,和他的角色有關。“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皇帝果然是該“世路上的英雄”來做,諸葛亮再高明,做夢怕也不曾夢到自己當皇帝。後人每稱道諸葛亮的“忠”,其實那是——用今天的話說——“敬業”,或守本分。曹操自明本誌,聲稱“欲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誌也”,其實是真話。
  曹操的名聲差,一大半是因為他不是皇帝。如果他做瞭皇帝,李世民就不好說他“有無君之跡”,許多人也隻好閉嘴瞭。另一小半原因,則是他以士人的身份掌天下之柄,兩邊的好處都占到,而纔能又高,用硃熹滿懷嫉恨的話說,叫“連聖人之法都竊瞭”。
  順便說一句,《三國演義》是小說,而且是一本極其缺少曆史感的曆史小說。《三國演義》看得入迷,會染上“縱橫傢氣”。——實際上,這是一種風俗,從鐵匠鋪的學徒到大學裏的教授,往往沾染。他們講究的是運籌帷幄,撒豆成兵;把天下事運於指掌間來談,仿佛麵前是擺著萬國圖或地球儀的,所以能視五韆年如盤水,二萬裏如掌泥,捭闔之方圓之,無不順手。如此論史,“戲劇性”是有瞭,但也隻有“戲劇性”而已,說來說去,還是說書的。——曹操年輕時也是有些縱橫傢氣的,後來日漸其少,建安十年以後,就不大見得著瞭。
  ……





前言/序言

  讀者眼前的,是刀爾登君近十年來文字的一選集。其中有為遣無聊而寫的,有為逞狡獪而寫的,但多數的篇目,則是謀稻粱。刀兄懸的標準高,為瞭混飯吃,不得不卑其筆;對平日的所作,頗不自重。得虧喜歡他文采的幾個朋友的熱心,這些散齣於報刊的短文,纔結作一書冊的模樣,不復局促於明星的花邊、富賈的野史與鴻儒的闊論間。
  我與刀兄是相知二十多年的老朋友。我們一起讀大學,一起行走於某省的“南書房”,一起編報紙;在被人威脅奪下“五鬥米”時,又“掛冠”而去,一道“迴傢再讀書”瞭。刀兄的學問淵博,識見敏銳,這使他在不大的朋友圈或口碑圈裏,成瞭受寵的人,與被懼怕的人;蓋在刀兄的麵前,我們未免顯得愚蠢。他的天資,是舊友皆嘆為不及的。記得我那一年高考,刀兄奪瞭鄙省的魁元;唯這一經曆,成瞭他“平生最大的不體麵事”,人說必掩耳。蓋刀兄的性格,是羞與人爭的—而高考無非爭競而已。這個性格,亦使他在今天的瓦釜之鳴裏,自毀黃鍾,不思所作。即使有思,也懸鵠太高;往往剛一開頭,就拿心裏的尺子—我每告誡他“那可是量莎士比亞或王國維的尺子呀,哥們兒”—量自己,而每量必氣餒。故他的“有作”,就“靡不有初”“鮮剋有終”瞭。收入這集裏的文字,不過他棋酒的餘事,或混飯的勾當而已。即便如此,這集裏的文字,也大有可觀瞭。就自然的作品說,人不多見山,多涉水,是不可稱某山高,某水廣的。人的作品,也須比長量短,方知高下。刀兄寫作的當今,是漢語史上最暗淡的一頁。人們所知的詞匯,似僅可描畫人心的膚錶,不足錶精微,達幽麯。所用的句法,亦懨懨如鼕蛇,殊無靈動態。名詞隻模糊地暗示,不精確地描述。動詞患瞭偏癱,無力使轉句子。形容詞、副詞與小品詞等,則如嫫女的艷妝,雖欲掩,然適增本色的醜劣。刀兄的文字,則是齣乎其時代的。他的名詞有確義,動詞能使轉,小品詞的淡妝,更彌增其顔色;至若句式,則如頑童甩的鞭子,波摺而流轉。故刀兄的友人們—包括我自己,都素重其文,稱是“文明墮落的一阻力”。這或是愛屋及烏亦未可知。但人之得益於私誼者,是有時而盡的;人所主張與反對的,也有過時的日子。到瞭那天,人們評判文字的好壞,將不復以激情,以偏見,而僅以品質。刀兄的友人們於今天的感受,想那時必多共鳴的人。語言與人心或文明的關係,是古來的老話題。霍爾姆斯(OliverHolms)論伊麗莎白朝的語言說:“語言腐壞瞭。臭氣還熏染瞭英國的良心。”這是以語言的腐敗,為文明腐敗的禍首。《漢書》稱“天下無道,則言有枝葉”,則又以語言的腐敗,為世風腐敗的一後果。奧威爾也稱語言的愚蠢,為起於思想的愚蠢。則知語言與精神的好壞,雖不知孰為錶,孰為裏,然互為錶裏,是可得而言的。今天漢語的汙濁,亦自為精神汙濁的一錶徵。雖挽狂瀾於既倒,是個人力不能勝的;但刀兄於驅遣文字時所錶現的“潔癖”,亦自為精神之“骨氣”的宣示或對文明之信仰的一宣示。在他的清峻的文字下,是思想的通脫。如這集裏所論的,大都為古事;然所見每與我們聽說的不同。常人論以道德、善惡者,刀兄則論以平恕。此即《紅樓夢》所稱的“人情練達,世事洞明”,—雖然刀兄對《紅樓夢》一書,是素來鄙薄的。這個思想自周氏兄弟以來,即有人提倡之不遺餘力,但今天我讀刀兄的書,仍有孤明先發之感,由此也知我們思想的不長進瞭。二十多年來,我與刀兄同居一城,衡宇相望,是頗感慶幸的。因我們所居的城市,粗鄙如“頭曼”;可與語者,舉目而寥寥。魚之大幸,固是相忘於江海,但陸處於涸轍,也不得不欣喜有相濡以沫者。但我遺憾的是,刀兄不自惜其纔,“市也婆娑”,精力多耗於遊耍瞭。言畢不免“當奈公何”之感。
  二○○八年末,於石傢莊“數他人之寶齋”


塵封的捲軸:大唐風雲與文脈流轉 一部關於盛唐氣象、文化嬗變與曆史深層邏輯的恢弘巨著 作者:[虛構作者名,例如:李明遠] 齣版社:[虛構齣版社名,例如:燕京文史] ---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一部傳統的斷代史,而是一次對特定曆史時空——以初唐奠基至盛唐鼎盛、再至中晚唐轉摺——進行立體掃描的學術探險。作者以宏大的敘事結構和對微觀史料的敏銳捕捉力,試圖解構大唐帝國在政治、軍事、社會、宗教乃至審美趣味上構建其“黃金時代”的復雜機製。全書力圖超越“開明君主”與“盛世贊歌”的簡單二元對立,深入剖析支撐起這一輝煌的社會結構、文化張力與內在矛盾。 本書結構與核心議題: 全書共分三大部分,二十二個章節,層層遞進,構建起一個從宏觀到微觀、由錶及裏的唐史圖景。 第一部分:奠基與蓄力——初唐的秩序重塑(約占全書三分之一) 本部分聚焦於隋末戰亂後的政治真空如何被迅速填補,以及唐王朝如何以一種近乎“激進的保守主義”來確立其統治閤法性與體製框架。 第一章:關隴集團的遺産與重構: 探討關隴貴族的權力基礎、其與新科士人的微妙平衡,以及李唐政權如何繼承並改造北朝軍事貴族製以適應統一帝國的需求。重點分析瞭“貞觀之治”背後的權力清洗與結構優化,而非單純的君主德治。 第二章:三省六部製的精微運作: 細緻考察三省(中書、門下、尚書)的職權邊界如何在中唐前夕被固化,並分析瞭這一高效行政體係對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長期影響。特彆關注瞭“封駁權”的實際效力及其在不同君主統治下的彈性變化。 第三章:鬍風、漢化與文化的中介地帶: 考察初唐在文化上的兼容並蓄。對比分析瞭宮廷禮儀中西域色彩的殘留,與儒傢正統意識形態的重新包裝。探討瞭“鬍漢融閤”在服飾、音樂乃至喪葬製度上的具體錶現,揭示齣唐代文化“大氣磅礴”錶象下的深刻雜糅性。 第四章:均田與租庸調的極限: 從經濟基礎層麵審視唐初的土地製度。分析瞭均田製的理論模型如何在中唐前夕,由於人口增長、土地兼並加速而逐漸走嚮崩潰的臨界點。通過地方誌中的賦稅記錄,推演其效率衰退的速率。 第二部分:輝煌的張力——盛唐氣象的內在矛盾(約占全書核心,三分之二) 這是全書最為深入和最具原創性的部分,集中分析瞭唐朝如何在經濟、軍事和文化上達到頂峰的同時,埋下瞭深刻的結構性危機。 第五章:開元盛世的財政支柱——漕運與鹽鐵專營: 深入研究瞭唐玄宗時期漕運體係的龐大規模及其對長安——洛陽雙京經濟圈的支撐作用。詳細剖析瞭鹽鐵專營製度的壟斷性質,如何既是中央財政的穩定器,也是地方豪強與士紳階層滋生的溫床。 第六章:邊疆體係的擴張與異化: 摒棄將唐朝邊患視為單純的軍事衝突,而是將其定位為一種“管理模式的擴張”。詳細研究瞭節度使製度的起源及其權力的逐步膨脹。重點對比瞭安西、北庭與河北、河東等不同邊疆區域的“藩鎮化”進程的差異。 第七章:宗教的世俗化與士人的精神睏境: 考察瞭唐代佛教,特彆是禪宗和密宗的蓬勃發展與社會滲透。分析瞭佛教義理對儒傢倫理的衝擊,以及由此引發的士大夫階層(如韓愈、柳宗元)在“復古”與“維新”之間的精神拉鋸。 第八章:長安城——帝國的有機體與失衡: 以城市考古和文學描摹為基礎,重構瞭長安的坊市製度。分析瞭坊市製從嚴格管理嚮寬鬆過渡的微妙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如何反映瞭唐代商業階層的崛起和皇權控製力的相對鬆動。 第九章:詩歌的黃金時代與“言誌”的轉嚮: 聚焦於唐詩。區彆性地探討瞭初唐的宮廷律詩、盛唐山水田園詩與浪漫主義(李白)的社會根源。重點分析瞭安史之亂前後,詩歌主題如何從對“盛世氣象”的贊頌,轉嚮對“生命無常”的深沉體驗,預示著一種文化上的轉嚮。 第三部分:轉摺與餘波——中晚唐的體製重構(約占全書剩餘部分) 本部分探討瞭安史之亂後,唐朝如何掙紮求存,以及為瞭存活而做齣的體製性妥協,這些妥協如何塑造瞭後世五代十國的格局。 第十章:藩鎮割據下的“共治”模式: 闡述瞭中晚唐中央政權與地方節度使之間形成的一種奇特的“默契”與“共治”關係。分析瞭中央通過“加官、賜號、給錢”等軟性手段來換取地方的錶麵臣服,而非實質控製的策略。 第十一章:牛李黨爭的深層動因: 摒棄傳統史學將牛李黨爭簡單歸因於“朋黨之爭”的觀點,深入分析瞭其背後是“科舉新貴”與“舊世門閥餘脈”在權力分配和政策方嚮上的結構性衝突。 第十二章:晚唐的財政“創新”與中晚唐士人的角色: 重點研究瞭“兩稅法”的最終定型及其帶來的影響。探討瞭晚唐士大夫(如陸龜濛、皮日休)在政治失意後,如何通過“歸隱”或“田園書寫”來重塑自身價值,以及這種對田園生活的理想化如何反過來影響瞭後世的審美取嚮。 結語:帝國遺産的漫長迴聲 作者總結,唐朝的偉大並非在於其完美無瑕,而在於其“強大的張力”——它成功地將鬍漢文化、貴族與平民、中央集權與地方勢力,在極大的壓力下共存瞭一個多世紀。盛唐的結構性問題,最終通過安史之亂被徹底撕裂,但其建立的文化符號、行政骨架和邊疆經驗,卻以復雜而隱秘的方式,成為後世所有王朝必須麵對和參照的“遺産”。 --- 本書特點: 史料的跨界整閤: 充分利用敦煌吐魯番齣土文書、唐代墓誌銘、官修史書與私傢筆記,進行多維度交叉印證。 概念的深度挖掘: 拒絕簡單概念的套用,對“藩鎮”、“均田”、“鬍風”等核心概念進行細緻的動態史分析。 敘事的韌性與張力: 語言凝練,邏輯嚴密,在描述宏大曆史進程的同時,不失對個體生命在曆史洪流中掙紮的關懷。 本書適閤對象: 資深唐史研究愛好者、對中古政治製度變遷感興趣的學者,以及任何渴望理解中國文化“大氣象”形成過程的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厚重的精裝本,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曆史分量。我一直對曆史抱著一種敬畏又好奇的態度,尤其對那些描繪“人”在曆史洪流中掙紮與抉擇的敘事格外著迷。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講究,封麵選用的那種略帶粗糲感的紙張,配上沉穩的字體,讓人仿佛能觸摸到過往的塵埃。內頁的排版也十分清晰,盡管內容涉及的年代久遠,但作者的行文風格卻齣奇地流暢,沒有那種佶屈聱牙的學究氣。我尤其欣賞它在敘事時所采取的視角,它不是高高在上的曆史評判者,更像是一位耐心的說書人,娓娓道來那些被時光衝刷的往事。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一種與曆史人物的深層對話。每一次翻頁,都像是推開瞭一扇通往過去不同側麵的門,裏麵充滿瞭意想不到的復雜性和人性的光輝與幽暗。對於那些希望從宏大敘事中抽離齣來,真正去感受曆史脈搏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切入點。那種沉浸式的體驗,是快餐式閱讀永遠無法給予的。

評分

初翻開這冊書,我立刻被它那種近乎於“野史”的生動性所吸引住瞭。它完全顛覆瞭我對傳統曆史著作的刻闆印象——那些總是規規矩矩,把人物臉譜化的陳述。這裏的每一個“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他們的動機、他們的掙紮、他們的無奈,都展現得淋灕盡緻。我記得其中有一章描繪瞭某個特定曆史時期的小人物的生存狀態,作者沒有用宏大的詞匯去渲染悲壯,而是通過一些極其細微的生活細節,比如一頓飯、一件衣裳、一次不經意的對話,就將那種時代下的壓抑和韌性勾勒齣來瞭。這種敘事技巧的嫻熟運用,使得嚴肅的曆史主題變得觸手可及,充滿瞭畫麵感。我甚至能在腦海中構建齣當時場景的聲光色,仿佛親曆瞭一般。這種細膩入微的刻畫,讓我對曆史人物的理解不再停留於教科書上的標簽,而是開始真正地去共情他們的喜怒哀樂。閱讀體驗非常充實,每讀完一個章節,都需要停下來,細細迴味那股揮之不去的人文氣息。

評分

整本書讀完後,留下的迴味是悠長而復雜的。它沒有提供廉價的答案或簡單的道德標杆,反而留下瞭一係列令人深思的問題。它迫使我們去思考,在不同的曆史情境下,我們自己會做齣怎樣的選擇?那些被我們冠以“好”或“壞”標簽的人物,他們的復雜性遠超我們的想象。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性的永恒主題:權力的誘惑、生存的艱辛、以及對意義的不懈追尋。閤上書頁的那一刻,我感到一種知識上的充實,更有一種精神上的觸動。它不是一本讓你看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那種會時不時地在你做日常思考時,跳齣來給你提供另一種參照係的作品。它成功地做到瞭將學術的嚴謹性與文學的感染力完美融閤,是我近年來閱讀過的最值得推薦的曆史類讀物之一,強力推薦給所有對曆史感興趣的同好。

評分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對“曆史的偶然性”有著深刻的洞察。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於將曆史視為一條預設好的軌道,一切似乎都是必然的結果。然而,翻閱此書時,我明顯感受到作者在努力還原那些關鍵轉摺點上,那些充滿瞭變數和非理性選擇的瞬間。它不是在講述“應該”發生什麼,而是在探討“為什麼”會發生。這種對決策過程的還原,尤其引人入勝。作者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夠穿透時間和空間的阻隔,去揣摩那些在曆史十字路口上做齣艱難抉擇者的內心世界。有些人物的決定,放在今天看來或許是愚蠢的,但在當時的環境和信息限製下,卻有著其內在的邏輯和閤理性。這種理解的深度,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曆史判斷的邊界,讓我學會瞭用更寬容和多維的視角去看待過去。這對於培養批判性思維,是極有價值的。

評分

老實說,我是一個對閱讀體驗要求極高的人,尤其對於這種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曆史作品。這本書的字體大小、行距、紙張的反光度都經過瞭深思熟慮,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的疲勞感遠低於其他同等篇幅的讀物。更不用提它在注釋和引文處理上的嚴謹,雖然內容是偏嚮大眾普及的敘事風格,但其背後支撐的學術功底是紮實的,這讓人讀得非常放心。我特彆喜歡它在章節末尾設置的一些小小的“拓展閱讀”建議,這引導著我對某些感興趣的領域進行瞭更深入的探索,真正實現瞭“讀一本書,開一片天”的效果。這種設計體現瞭作者對讀者求知欲的尊重,它不是一個封閉的知識點,而是一個開放的知識網絡。對於我這樣喜歡刨根問底的讀者來說,這種設計簡直是太貼心瞭。

評分

讀過刀兒登的不必讀數目,挺好看的,希望這本也一如既往的好看

評分

見解獨到,很有智慧的一本書!

評分

看推薦買的,還可以吧。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讀完瞭舊山河,找來其他的書開始讀

評分

還沒讀,習慣好評

評分

?

評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正品,值得收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