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兴亡

希特勒的兴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威廉·夏伊勒 著,张雅楠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二战
  • 希特勒
  • 纳粹德国
  • 政治
  • 传记
  • 战争
  • 欧洲历史
  • 20世纪历史
  • 军事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0762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4291
品牌:读客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第三帝国的兴亡》作者威廉·夏伊勒经典力作。

◆作者亲眼见证并跟踪报道了希特勒从崛起到败亡的全过程。

◆他亲眼见证了希特勒煽动人心的就职演讲、三个月灭亡波兰后的趾高气昂,以及在接受法国投降时的轻蔑傲慢。

◆本书是了解希特勒一生的极简经典版本。

◆32开精装装帧,内有16页精美彩插,极具阅读和收藏价值。

推荐购买的其他畅销书链接:

内容简介

写过希特勒传记的人有很多,但真正亲眼见过希特勒本人的却寥寥无几。

193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时任哥伦比亚公司驻德记者、后来成为史学泰斗的威廉·夏伊勒来到柏林,开始了对希特勒长期的跟踪报道。他亲眼见证了希特勒从权力顶端一步步走向毁灭。

在柏林,我目睹希特勒登上元首的宝座,进行煽动人心的演讲。无数人陷入他的语言魔力,崇拜他,并服从着他可怕的命令。

在波兰,我跟着德军在前线待了几天,所有城市和乡镇都在战火中化为废墟,尸横遍野。在那里,希特勒被塑造成了战无不胜的德国战神。

在贡比涅,我见证了法国投降的场景,希特勒带着胜利者的傲慢宣读停战协定,他终于洗刷了“一战”的耻辱。这是他一生的光辉时刻。

……

翻开本书,领略一个历史见证者眼中真实的希特勒。

作者简介

威廉·夏伊勒,美国著名驻外记者、新闻分析员及世界现代史学家。1904年生于芝加哥。

1934—1941年间,夏伊勒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担任驻德记者,期间他亲眼见证希特勒上台并跟随德国军队辗转于各大战场。他将这一时期的新闻传至美国,其激情洋溢的言辞使美国开始对纳粹保持警惕,这使他赢得了皮博迪奖。

1960年,他根据亲眼见闻和纳粹被缴获的档案编撰而成的《第三帝国的兴亡》正式出版,并于次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凯里·托马斯奖。上市不到一年,销量超过100万册,被誉为研究纳粹德国的必读之作。

代表作品:《第三帝国的兴亡》《希特勒的兴亡》

精彩书评

1.能够将活着的证人与史实结为一体的伟大历史学家。

——《纽约时报》


2.威廉·夏伊勒是一位故事高手……现代史中那些欧洲重量级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对他们的精准描述,堪比作者对自己的描述。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作者


3.诚恳、富于探索精神,作者的一生和历史比翼齐飞,他照亮了后者。

——《洛杉矶时报》

目录

第一部分 希特勒的发迹 / 001

父亲与儿子 / 003

在学校的时光以及一段无所事事的日子 / 006

在维也纳的沉沦与出离:一生中最悲惨的岁月 / 012

命运的抉择:走上政坛 / 020

啤酒馆政变 / 028

第二部分 征服德国 / 037

一本发人深思的书和一个新的开始 / 039

堕入爱河 / 046

夺权的驱动力 / 052

元首与独裁者 / 059

第三部分 征服欧洲 / 069

没有流血的战争 / 071

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 084

战争初期的惊人胜利 / 098

巨大转折 / 112

第四部分 希特勒的灭亡 / 123

希特勒的“新秩序” / 125

刺杀希特勒 / 131

希特勒帝国的终结 / 143

希特勒之死 / 152

精彩书摘

希特勒的兴亡:

二战爆发第一年的那个11月,所有到场的将军们,包括所有的高级领袖,都不再对他们的最高指挥官产生任何怀疑了。

这个独裁者手中掌握着他们的命运,掌握着德国的命运——甚至在当时看来,掌握着整个世界的命运。他成为了一个危险的、不负责任的自大狂。

但在之后的七个月里,希特勒却表现得十分理性且精于计算,并将他的计算结果付诸实施。这让他的将军们相信了元首的军事奇才。

在大部分将军的反对下,他在1940年4月占领了丹麦和挪威。4月9日,几艘德国商船在德国海军的策应下秘密驶入挪威的五个主要港口和丹麦的哥本哈根。接着,德军突然从商船里涌出,几乎不发一弹就占领了城市。

事实上,丹麦在两个小时内就投降了。而勇敢的挪威人则在盟军的支持下,利用崎岖的地形抵抗到了6月。

1940年5月10日,德军袭击了荷兰和比利时边境,并迅速向法国行进。只用了六周,战争就结束了。曾在一战中成功抵抗了四年的法国及其周边国家统统投降。而英国远征队也被赶出了英吉利海峡。

纳粹征服者再一次显示出了他的勇气。他不顾众多高级将领的反对,命令坦克部队驶入了树木丛生的阿登高地。法军和英军认为坦克是不可能在那里发动袭击的,但他们错了。十天后,德国坦克抵达位于英吉利海峡之滨的阿布维尔,截断了英法两国的军队。

“元首非常开心。”希特勒的得力助手约德尔将军在攻占阿布维尔当晚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1940年6月22日,法国在贡比涅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恰恰是一战时德国签署休战书的地方;为了让报复来得更甜蜜,希特勒坚持让法国在这里投降。

我当时刚好在贡比涅,有机会目睹希特勒在这个重要时刻的状态。这是他人生的制高点之一。

受降仪式那天,法国的天气前所未有地好。和煦的阳光洒在林中的那一小片空地上,希特勒走到一战协约国战争纪念碑前,阅读着上面的碑文: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被它妄图奴役的自由人民打败,从此丧失其罪恶的尊严。

站在6月的骄阳下,希特勒细细地品味着上面斑驳的字迹。我看着他脸上的表情。这种表情出现在他生命中每一个“伟大”的时刻。他的脸上先是充满了恨意,然后转变为轻蔑,最终以胜利者的骄傲结束。

这个德国战争狂人终于可以复仇了。他走到德国工程师刚刚从博物馆送到这边的老休战车前。希特勒坐在了当初福煦将军的座位上,背诵了当时德国所签署的停战协定。

听完威廉?凯特尔宣读了他写给法国的停战协定后,他就起身出发去了巴黎。

在美丽的塞纳河岸,希特勒情绪激荡。他参谒了伟大的法国征服者拿破仑?波拿巴的墓地。他站在那里,静静地凝视着墓碑,逗留了近一个小时。

“那是我一生中最伟大也最美妙的时刻。”他后来对手下说道。显然,他已经将自己视为20世纪的拿破仑。他对这一角色颇感骄傲。

前言/序言


历史的十字路口:权力、理想与毁灭的交织 图书名称: 权力迷宫中的幽灵:二十世纪欧洲的社会动荡与意识形态冲突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上半叶欧洲大陆波诡云谲的历史图景,聚焦于一系列深刻影响世界格局的社会、政治和思想运动。我们试图穿透宏大的历史叙事,探究在剧烈的现代化进程、传统秩序的崩塌以及新兴技术和大众传媒的冲击下,欧洲社会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结构性危机的。 本书并非专注于单一事件或人物的传记式叙述,而是采取一种宏观的、多维度的视角,考察塑造了“一战”至“二战”间欧洲面貌的深层驱动力。我们关注的核心议题包括:民族主义的极端化、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理论演进与实践困境、自由民主制度的脆弱性,以及反启蒙思潮在知识分子和民众中兴起的复杂动因。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反噬与旧秩序的瓦解 欧洲在十九世纪末期积累的工业化成果与社会矛盾如同一个巨大的压力锅,最终在二十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彻底爆发。本书的第一部分详细审视了“一战”如何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冲突,更是对整个欧洲文明基础的一次根本性动摇。 我们探讨了帝国体系的崩溃——从哈布斯堡、罗曼诺夫到奥斯曼的衰落,分析了新生的民族国家在领土划分和身份认同构建上面临的巨大挑战。凡尔赛体系的建立,与其说是和平的保障,不如说是埋下了未来冲突的种子。我们细致考察了战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幻灭感”——知识分子对理性、进步的传统信仰的破灭,以及普通民众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深切焦虑。 在此基础上,本书深入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间战期”的社会心理状态。战壕中的经历重塑了整整一代人的世界观,使得温和的政治主张难以获得共鸣,而极端化的口号反而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我们对比了魏玛共和国的文化繁荣与政治瘫痪,以及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早期对社会整合的尝试,旨在揭示结构性危机如何为激进主义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第二部分:意识形态的角力与大众的构建 二十世纪是意识形态的角斗场。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于分析几大核心意识形态在争取“人民”和“国家”的认同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话语体系及其内在逻辑缺陷。 我们首先考察了共产主义运动在东欧和中欧的发展轨迹。不同于侧重于单一国家的革命叙事,本书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意识形态的“普世性”主张如何与地方的民族现实发生碰撞。布尔什维克革命及其后来的斯大林主义实践,展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激进重塑,以及这种重塑如何导致了对个人自由的空前压制。我们分析了国际工人运动在面对国家机器和资本力量时的组织困境。 其次,我们深入剖析了反动保守主义与国家至上主义的兴起。这并非简单的传统复辟,而是一种对现代性混乱的“回应”——它利用了大众对秩序、效率和“共同命运”的渴望。我们细致梳理了精英阶层如何从怀疑、观望转向支持或利用激进的民族主义力量,以期在社会失控的边缘重新确立权威。这部分内容批判性地考察了精英与民粹力量之间的复杂共谋关系。 此外,本书特别关注大众媒体和符号政治的崛起。在缺乏传统权威支撑的时代,影像、广播和集会成为了重塑集体潜意识的有效工具。我们分析了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仪式、统一的视觉符号以及对“敌人”的不断指认,来构建一个看似坚不可摧的“共同体”幻觉。 第三部分:社会结构与技术的中介作用 权力斗争的背后,是社会结构的深层变迁。本书的第三部分着眼于技术进步、城市化和阶层流动性对政治气候的影响。 工业化后期带来的中产阶级焦虑是一个关键主题。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和新的技术职位对传统手工业者的取代,大量受过教育但经济基础不稳固的群体成为了政治极端化的重要力量来源。他们既不完全属于旧的贵族体制,也未被完全纳入新的无产阶级阵营,这种“中间地带”的身份危机,是理解激进政治吸引力的重要入口。 同时,本书讨论了城市化进程如何改变了社会交往的模式。传统基于血缘和地域的紧密社群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原子化的个体在巨大城市中的疏离感。正是这种疏离感,使得人们更容易被宏大叙事所裹挟,渴望融入一个比自身更强大的集体。 最后,本书探讨了“技术统治”的早期思潮在欧洲知识界和军事界的影响。对效率和纯粹理性的推崇,如何与非理性的政治狂热相结合,构成了二十世纪初期政治光谱中一个令人不安的交叉点。我们检视了技术在军事化动员和国家监控能力上的发展,如何为后续的政治形态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结论:历史的教训与当代的共鸣 本书的结论部分并非简单地总结历史事件的因果链条,而是试图提炼出在二十世纪初的动荡中,关于人类社会、政治伦理和权力运作的几个恒久主题。我们探讨了:当社会信任瓦解时,极端主义如何填补真空;当身份认同变得模糊时,排他性的叙事如何占据上风;以及精英阶层在面对历史性危机时所承担的责任。 《权力迷宫中的幽灵》是一次对复杂历史深度的探索,它引导读者反思:在社会剧烈变革的十字路口,维护理性、自由和人性的代价究竟几何。它提醒我们,历史的进程并非必然,每一个时代的转折点,都充满了权力、理想与毁灭的微妙平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真是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并没有刻意去构建一个宏大的历史框架,反而像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充满细节的碎片化场景,将那个波谲云诡的时代徐徐展开。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那种压抑、挣扎和最终的扭曲,读来让人不寒而栗。比如对某个关键会议的描写,与其说是记录事实,不如说更像是一部心理惊悚剧的剧本。光影的运用、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感,都通过文字精准地捕捉到了。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闻到”那种陈旧皮革和雪茄烟混合的味道,历史仿佛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带有温度的实体。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阅读的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你必须自己去拼凑那些散落的线索,才能理解事件背后的复杂动机。它没有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想,而是提供了一面镜子,让你从不同角度审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

评分

不同于一般严肃的历史著作,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带着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韵律。有些章节的描述,简直可以被直接拿去做电影的旁白。比如对某个城市在特定时期环境氛围的描摹,那种灰蒙蒙的天空、拥挤的街道,以及人们脸上那种难以言喻的麻木与狂热交织的神情,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宏大叙事和微观叙事之间的切换非常自然流畅。上一页还在探讨某项经济政策的深远影响,下一页就聚焦到一个普通家庭餐桌上的一次争吵,这种对比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真实性。它让人意识到,那些被写进教科书的重大转折点,背后其实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命运所堆砌而成的。这种叙事策略,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政治分析,变得异常生动和引人入胜,成功地避开了那种刻板说教的窠臼。

评分

从结构布局来看,这本书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时间线叙事,更像是一部多维度的交响乐。不同的主题——意识形态的构建、军事战略的失误、精英阶层的内斗、以及底层民众的反应——像不同的声部一样相互交织、互相映照。高潮和低谷的设置非常巧妙,每当我觉得快要被某种论述压得喘不过气时,作者总能立刻切换到另一个更具爆发力或更富有人情味的角度来调剂。这种编排使得全书的节奏感极强,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驱动力,让人忍不住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特别是对于不同派系之间权力斗争的描述,简直像一个精彩的棋局,每一步都充满了算计和反制,看得人拍案叫绝,也让人对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有了更复杂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运用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水平,但它绝不是简单的史料堆砌。我感觉作者像是把所有的档案资料都消化融化了,再用他自己独特的“炼金术”将其重塑。许多引用的信件、备忘录,都被巧妙地编排在论述之中,它们不再是孤立的证据,而是成为了推动叙事、揭示人物性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一些看似不经意的侧面记载,经过作者的解读和放置,立刻展现出惊人的穿透力。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证过程显得无比扎实,但也充满了温度和张力。它成功地做到了学术的严谨性和文学的感染力之间的完美平衡,没有一味地追求学术的枯燥,也没有沦为纯粹的稗官野史,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中间地带。我必须承认,看完之后,我对那个历史时期的许多既有认知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重塑。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日常化”的探讨。作者似乎对“恐怖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普通人生活”这一母题抱有极大的兴趣。他没有过度渲染那些惊心动魄的暴行,而是着重描写了制度是如何一步步将暴力合理化、常态化的过程。我记得有一章详细描述了物资配给制度下的生活细节,那种微不足道的日常琐事,如何被政治高压所异化,变成衡量忠诚与否的标尺。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远比空泛的口号更能体现极权的可怕之处。它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道理:真正的危险往往不在于那些爆炸性的事件,而在于我们对日常不公的逐渐适应。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思,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自己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种自我拷问,是本书带给我的最宝贵的收获之一。

评分

等孩子把话说完,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尊重,更是父母对孩子的最大馈赠。

评分

这次京东618读书节,自营图书每满100-50元,我又荣幸的领到了满300-100元的券,这样原价600元的图书,只用了两百元就拿到手了,而且还能使用京东支付的券,实际到手只有190多元,书的质量非常不错。这本书的上册书角的地方折到了,不平整了,因为他没有用塑料薄膜把它包装紧,希望下次改进

评分

好好好非常好!O(∩_∩)O谢谢O(∩_∩)O谢谢非常感谢你们!

评分

一次性买了好多书,统一说一下。运货速度很快,包装齐整,书的质量绝对上品,京东在书这方年的优惠一直不错,等看完再买

评分

……

评分

世界读书日活动,满一百减五十。一如既往地信任京东,一下子买了好多

评分

《希特勒传(精装版)》一书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伊恩·克肖(Ian Kershaw)积30年第三帝国研究之功,历时12载而成的皇皇巨著,也是完整介绍希特勒一生的传记作品,甫一问世即在西方学术界引起轰动,获英国沃尔夫森历史学奖、奥地利布鲁诺·克莱斯基政治图书奖、英国年度学术图书奖等重要奖项,被誉为第三帝国研究史上的里程碑著作。

评分

很不错。内容丰富,简洁,可读性强。。。。。。

评分

这次京东618读书节,自营图书每满100-50元,我又荣幸的领到了满300-100元的券,这样原价600元的图书,只用了两百元就拿到手了,而且还能使用京东支付的券,实际到手只有190多元,书的质量非常不错。这本书的上册书角的地方折到了,不平整了,因为他没有用塑料薄膜把它包装紧,希望下次改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