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故瑣錄校注

滇故瑣錄校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由雲龍 著,馮秀英,彭洪俊 校
圖書標籤:
  • 滇史
  • 地方史
  • 雲南曆史
  • 清史
  • 筆記小說
  • 校注
  • 民國文獻
  • 曆史地理
  • 文化史
  • 方誌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民族齣版社
ISBN:9787105148448
版次:1
商品編碼:12124575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57
字數:1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滇故瑣錄》是中國近代雲南省重要政治和文化人物由雲龍的筆記作品。
  由雲龍(1877-1961年),字程孫,號夔舉,晚號定庵,雲南姚安人。清舉人,北平大學畢業。1908年創辦《雲南日報》,曆任雲南省教育總會副會長、永昌府知府、滇西軍政府協理。雲南護國起義爆發後,任雲南軍都督府秘書廳廳長,後改任雲南教育廳廳長。1916年,任雲南鹽運使,唐繼堯率軍徵四川,由雲龍一度代理雲南省省長兼政務廳廳長。1927年,清史館聘其為名譽協修,任雲南省教育廳廳長。此後,赴日本、美國考察工業,歸國後在雲南創辦電力、自來水等公用事業,並率先在雲南創辦電燈公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雲龍當選雲南省人民代錶,1950年至1954年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雲南省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至1961年任第1、2屆雲南省政協副主席,其間任雲南省文史研究館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
  由雲龍在文學、藝術及文獻學等方麵均有頗深造詣,貢獻巨大。尤其是1927年後,他潛心著述,曆時七年編成《姚安縣誌》,並著有《定庵詩話》《定庵題跋》《石鼓文匯考》《滇故瑣錄》《清故脞錄》《桂堂餘錄》等;他雅好楹聯,有《楹聯錄存》《定庵楹聯》存世;他善書法,初學顔柳,篆摹石鼓文,隸臨石門頌、華山碑,間寫墨梅、山水等。由雲龍酷愛收藏,還是一位著名的文獻學傢,除瞭先賢書畫,收有圖書12萬冊,後均捐贈雲南各大圖書館。“雲南王”盧漢曾評介其“學有根底,遊學美日,兼通東西,著述十餘種,可稱有三長而得四要,纔高卓識的學者”,並在《姚安縣誌序》中盛贊其日:“夫由君雲龍,滇中耆碩,以七秩之高齡,負韆鞦之大業,勝任愉快,故不待言,矍鑠忘勞,尤堪敬佩。”(見由雲龍總纂民國《姚安縣誌》)鄉賢秀士對由雲龍的總評價是:“藏書之豐、著述之富,堪稱滇中巨擘。”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滇中巨擘”,國內外卻研究者寥寥。國外暫未查到關於由雲龍及其作品的研究材料;國內目前相關研究主要有《由雲龍聯集》,對其所作楹聯進行瞭收集整理;學界將其《定庵詩話》作為重要的近代詩話作品,有一定研究。而可惜的是,由雲龍許多作品的重要文學和文獻價值還並未受到重視。現將由雲龍的重要作品梳理一二,以管窺其史學、文學、文獻、文化等之貢獻。(參考民國《姚安縣誌》)

目錄

《滇故瑣錄》捲之一
唐世徵南
昆明昆考
楚莊蹯入滇分兩路說
益州
土主
孟孝琚碑文孝經二篇說
楊文襄公軼事
楊文襄書石壁題名
檀默齋與桂未榖
李含章與蔡季玉
趙文恪軼事
劉景韓與劉韞齋
楊增新與楊文駿、文鼎
《皇朝末造錄》
《菩提樹》弁言
劉孟塗開吊師荔扉先生文
吳蘭雪嵩梁題錢通副遺詩後
王庭筠詩
楊李詩韻暗閤
劉長佑軼事
張凱嵩軼事
譚鈞培軼事
彭瑞毓與譚宗浚

《滇故瑣錄》捲之二
嶲昆明
雞足山
百濮族
武淡男傳
愛鐵道人傳
李秀纔傳
李卓吾傳
楊名時之政學
初彭齡在滇之政績
榖西阿遺事
白古通
袁滋豆沙關題名
方玉潤先生《鴻濠室筆記》
何文貞死事紀述之不同
方玉潤先生在李武湣公孟群幕軼事
……

《滇故瑣錄》捲之三
《滇故瑣錄》捲之四

精彩書摘

  《滇故瑣錄校注》:
  益州
  《滇小記》謂:“益州為成都府,武侯所稱‘益州疲敝’是也。然漢武帝以滇王國置益州郡,則今雲南昆明、晉寜一帶以至大理是也。《漢誌》分益州置永昌郡,亦是其地。滇之益州在先,蜀之益州在後,以道路梗塞,益州遂寄泊於蜀,自劉焉始以成都為治所。”雲雲。以上《滇小記》語。按:漢武帝元封元年,郎中司馬遷奉使西徵巴蜀,南略邛、筰、昆明,還報命。二年,以中郎將司馬相如持節開越嶲,按道侯韓說開益州,授經教學。復遣將軍郭昌、衛廣平西南,或未服者,舉兵臨滇,滇王降,以為益州郡,賜之玉印。是則益州之置,自元封年間已舉。昆明、大理及越嶲、西昌、會理、永昌,皆在益州之境內。特昆明在爾時是否即為今之昆明,又或者先已內屬中斷,唐以後復又開通?故螺峰山元封二年之摩崖亦意中事。餘昔以濛氏異牟尋①嘗用元封年號,疑或題於此時,而某君謂確係武帝之元封,然下文奉勅雲雲,豈萬裏之遙,使臣到此,尚奉敕旨,命其題字摩崖耶?是又無以自解矣。
  土主
  滇省城土主廟舊供一獰惡八臂之黑神,相沿稱為土主,或日即莊蹻也,李君燦高說。或日即貴州之黑神,雲貴同供奉之,陳君性圃說。皆屬臆度之詞,毫無依據。茲見麗江方君國瑜《論雲南史料》引元至正十二年昆明人王異所撰《土主聖德碑》雲:“濛氏威成王尊信摩訶迦羅大黑天神,始立廟肖像祀之,其靈赫然,世祖以之載在祀典。”雲雲。其文節錄於景泰《雲南誌》,立碑年月見天啓《滇誌》。後鄧麟撰墓誌銘,是否亦為王界濮,未明。亦載景泰《誌》。而南詔威成王始立廟祀摩訶迦羅之說,已見張道宗《紀古滇說集》①,是雲南之祀大黑天神在元代以前。因張道宗係宋末元初人。考之佛典《大孔雀明王經》,列舉各地護持法諸大藥叉②,有大黑天神亦譯摩訶苛羅。馮承鈞譯法國烈維氏所著《藥叉名錄輿地考》③,用三種漢譯與梵、藏經文對照。又,不空譯《仁王經》,僧伽婆羅、義淨及不空譯《二十八部藥叉大將名號》④,並有大黑天神。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宋希麟《續音義》所述神之形貌,八臂,身青黑,八手各執法器,以毒蛇貫穿髑髏為瓔珞,虎牙上齣,作大憤怒,與今塑像略同。滇人傢傢奉佛,宜其敬畏而奉祀之也。方君又引許氏《說文解字》解尾字,謂古人或飾係尾,西南夷皆然,以證《永昌郡傳》《太平禦覽》《華陽國誌》《酉陽雜俎》諸書所記尾濮之誤,亦可備一說。
  ……

前言/序言

  《滇故瑣錄》是中國近代雲南省重要政治和文化人物由雲龍的筆記作品。
  由雲龍(1877-1961年),字程孫,號夔舉,晚號定庵,雲南姚安人。清舉人,北平大學畢業。1908年創辦《雲南日報》,曆任雲南省教育總會副會長、永昌府知府、滇西軍政府協理。雲南護國起義爆發後,任雲南軍都督府秘書廳廳長,後改任雲南教育廳廳長。1916年,任雲南鹽運使,唐繼堯率軍徵四川,由雲龍一度代理雲南省省長兼政務廳廳長。1927年,清史館聘其為名譽協修,任雲南省教育廳廳長。此後,赴日本、美國考察工業,歸國後在雲南創辦電力、自來水等公用事業,並率先在雲南創辦電燈公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雲龍當選雲南省人民代錶,1950年至1954年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雲南省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至1961年任第一、二屆雲南省政協副主席,其間任雲南省文史研究館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
  由雲龍在文學、藝術及文獻學等方麵均有頗深造詣,貢獻巨大。尤其是1927年後,他潛心著述,曆時七年編成《姚安縣誌》,並著有《定庵詩話》《定庵題跋》《石鼓文匯考》《滇故瑣錄》《清故脞錄》《桂堂餘錄》等;他雅好楹聯,有《楹聯錄存》《定庵楹聯》存世;他善書法,初學顔柳,篆摹石鼓文,隸臨石門頌、華山碑,間寫墨梅、山水等。由雲龍酷愛收藏,還是一位著名的文獻學傢,除瞭先賢書畫,收有圖書12萬冊,後均捐贈雲南各大圖書館。“雲南王”盧漢曾評介其“學有根底,遊學美日,兼通東西,著述十餘種,可稱有三長而得四要,纔高卓識的學者”,並在《姚安縣誌序》中盛贊其日:“夫由君雲龍,滇中耆碩,以七秩之高齡,負韆鞦之大業,勝任愉快,故不待言,矍鑠忘勞,尤堪敬佩。”(見由雲龍總纂民國《姚安縣誌》)鄉賢秀士對由雲龍的總評價是:“藏書之豐、著述之富,堪稱滇中巨擘。”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滇中巨擘”,國內外卻研究者寥寥。國外暫未查到關於由雲龍及其作品的研究材料;國內目前相關研究主要有《由雲龍聯集》,對其所作楹聯進行瞭收集整理;學界將其《定庵詩話》作為重要的近代詩話作品,有一定研究。而可惜的是,由雲龍許多作品的重要文學和文獻價值還並未受到重視。現將由雲龍的重要作品梳理一二,以管窺其史學、文學、文獻、文化等之貢獻。(參考民國《姚安縣誌》)
  《定庵題跋》,作者曆年收得精拓六朝各碑及滇省先後齣土之碑,為之逐一考訂其朝代、文字,間亦闡明書法源流。其中論及孟孝琚碑和宣光年號等,在《滇故瑣錄》中亦見。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晉史輯校通論》的詳細介紹,不涉及您的《滇故瑣錄校注》: 《晉史輯校通論》:重塑對魏晉南北朝史料的認知與考據 導言: 魏晉南北朝(220年—589年)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波瀾壯闊又充滿分裂與融閤的時代。這個時期的史料浩如煙海,卻也魚龍混雜,真僞難辨。對史學傢而言,如何梳理紛繁的史籍,辨析史料的源流與可靠性,是探究那個時代真實麵貌的基石。《晉史輯校通論》便是這樣一部緻力於史料考訂、源流梳理和版本比較的鴻篇巨製,它並非直接敘述晉史的事件,而是為研究晉史的學者提供瞭一套精密的“工具箱”和堅實的“方法論”。 第一部分:全書結構與核心關切 《晉史輯校通論》全書共分十二章,輔以詳盡的附錄與校勘錶。其核心關切在於解決兩個根本性問題:一是“真僞之辨”,即如何識彆和剔除混入正史或彆集中的僞造、訛誤或後人附會的內容;二是“源流之溯”,即追蹤特定史料的早期形態、流傳路徑及其在不同史籍中的異文。 全書的結構布局嚴謹,遵循“宏觀框架—中觀梳理—微觀考證”的邏輯層層深入。 第一章至第三章:正史的基石與流變 前三章集中於《晉書》的編纂體例、史源基礎與後世影響。 《晉書》編纂的文獻學基礎: 本章細緻梳理瞭唐代修史團隊所依賴的直接史料,包括溫和的史官記錄、私人撰寫的紀傳體史書(如《晉紀》),以及奏疏、檄文等一手檔案。重點剖析瞭房玄齡、李延壽等人在采擇材料時所體現齣的傾嚮性與取捨標準。此處特彆著重於對《晉書》誌、錶、錄的考察,指齣其在內容上存在明顯的“失載”與“增補”現象,為後續章節的細緻考證奠定瞭方法論基礎。 彆史的地位與參證: 深入探討瞭《三國誌》(作為晉史的半部前傳)、《資治通鑒》以及各種宋以前的雜史、譜牒在補充《晉書》不足方麵的作用。例如,對《世說新語》中的“軼事”與“正史”記載的交叉比對,揭示瞭魏晉士人精神風貌的構建過程。 第二部分:核心考據:人物傳記與地域文獻的辨析 本書的精髓在於對人物傳記和特定地域史料的微觀校勘。 第四章至第七章:人物傳記的“麵具”與“真容” 這四章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展示瞭如何剝離人物傳記上的“標簽化”與“道德化”修飾,還原曆史人物的復雜性。 門閥與人物評價的關聯性考證: 深入分析瞭《晉書》中對高門士族(如琅琊王氏、陳郡謝氏)的記載如何受到同僚史官或後世政治氣候的影響。例如,對王導、謝安等人的傳記部分,辨析瞭哪些段落是其生前或親屬的敘述,哪些是史官的議論性總結。 藩鎮與割據政權的史料辨僞: 重點考察瞭十六國時期(如前趙、後趙、前秦、後秦)史料的零散性與異文現象。這些地區的史料多半依賴於漢地史官的轉錄,或通過異族自身的史著被間接記載。《輯校通論》對比瞭《十六國春鞦》的片段與《晉書》中的記載,指齣在軍事行動和民族關係描述上,應當謹慎對待的疑點。 第八章至十章:地域史料與地方文獻的挖掘 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政權對峙,地域文化和地方文獻的保護與流傳方式迥異。 江南士族私藏文獻的綫索追蹤: 探討瞭江南地區,尤其是東晉南朝時期,地方郡縣誌、傢族譜牒(如《譜諜》)在宋代以後失佚的過程,以及這些信息是如何零星地散見於宋代的類書、道教典籍或唐代的注疏中。 北方邊疆史料的斷裂與重建: 針對黃河流域的史料,特彆是與遊牧民族接觸的記載,側重於辨析官方文書與民間流傳故事之間的差異,強調瞭對外來民族史官視角的引入與比對。 第三部分:方法論的總結與展望 第十一章至十二章:校勘學在晉史研究中的應用 最後兩章迴歸到方法論的構建。《輯校通論》強調,晉史研究不能僅停留在文本的解讀上,更需要嚴格的校勘學訓練。 異文的係統性分類與處理: 作者提齣瞭一個針對晉史異文的分類體係,包括“體例異文”(如《晉書》與《三國誌》對同一事件敘事框架的不同)、“用語異文”(如對特定官職或禮儀的稱呼變化)和“數字異文”(如兵力、戶口記載的明顯齣入)。 版本學的實踐指導: 詳盡列舉瞭若乾核心史籍(如裴鬆之注、張勃起居注等)在不同宋刻本、元修本、明代的“百衲本”中的重要差異點,並對哪些差異點具有校訂正史價值,進行瞭明確的論斷和示範。 結論: 《晉史輯校通論》無疑是一部為專業史傢量身打造的學術指南。它不提供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提供瞭一套精密的“去魅”工程,旨在剝離層層覆蓋在魏晉史料之上的時代濾鏡與後世修飾。閱讀此書,讀者將獲得一種審視史料的批判性視角,理解曆史的真實性往往隱藏在繁復的文本校勘與源流追溯之中。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研究魏晉南北朝史的學者而言,此書提供瞭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深刻的洞察力。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最初拿起這本書,我還有些擔心內容會過於晦澀難懂,畢竟涉及的領域往往帶有一定的專業性。然而,作者的行文風格齣乎意料地平易近人。他擅長用清晰的邏輯鏈條來組織復雜的事件和觀點,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思路,不至於感到迷失。更難得的是,書中始終保持著一種剋製的敘述態度,不炫技,不賣弄,隻是以一種近乎娓娓道來的方式,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思考呈現給讀者。這種尊重讀者的態度,使得閱讀過程成為一種享受而非負擔,讓人願意主動去探索和學習,成功激發瞭對相關領域更深層次的探究欲望。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彆齣心裁,封麵采用瞭一種仿古的宣紙紋理,觸感溫潤,中央燙金的標題古樸典雅,一下子就把人帶迴瞭那個遙遠的年代。內頁的紙張選得也很有講究,微微泛黃,墨色印製清晰,閱讀起來眼睛一點也不費力,即使長時間沉浸其中,也不會感到疲勞。排版上,注重瞭留白的美學,疏朗有緻,使得整本書看起來既有厚重的曆史感,又不失現代印刷的舒適性。裝訂工藝更是無可挑剔,綫裝得一絲不苟,每一頁都牢固而整齊,讓人忍不住想好好珍藏。翻開書頁,能清晰地感受到製作者對傳統文化的那份敬畏與熱愛,這種對手工質感的執著,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藝品,光是摩挲著封麵,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匠心。

評分

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文字呈現齣一種獨特的韻律感,仿佛能聽到曆史的低語。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細膩,對細節的捕捉入木三分,即使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片段,經過他的筆觸,也變得鮮活起來,充滿瞭生活的氣息。語言運用上,既有古典的典雅,又不乏現代的流暢,使得深奧的議題也變得易於理解和接受。讀到某些段落時,腦海中會自然而然地浮現齣那個時代的場景,耳邊仿佛能聽到街巷裏的叫賣聲,聞到炊煙的味道,這種沉浸式的代入感,是許多同類書籍難以企及的。文字的張力恰到好處,該抒情時婉轉纏綿,該議論時擲地有聲,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被作者的學識和情感所牽引。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單純的知識傳授,它更像是一扇通往過往的窗戶,讓我們可以窺見一個被時間塵封的世界。從文本的選擇和梳理來看,編纂者顯然是下瞭極大的功夫,其間的考據和校對工作量是驚人的。資料的廣度和深度都令人贊嘆,每一個論點背後都有紮實的文獻支撐,體現瞭極高的學術嚴謹性。對於我們這些對曆史抱有好奇的普通讀者來說,它提供瞭一個可靠的、多維度的視角去理解和重構過去。每一次翻閱,都會有新的感悟,仿佛每一次的閱讀都是一次與曆史先賢的深度對話。它不是那種可以快速瀏覽的書籍,需要沉下心來,慢慢品味其中蘊含的智慧和滄桑。

評分

此書的裝幀設計,尤其是內文的插圖和版式設計,非常具有藝術感染力。那些穿插在文字間的配圖,無論是綫條的勾勒還是墨色的濃淡處理,都與主題內容高度契閤,起到瞭畫龍點睛的作用,極大地豐富瞭閱讀的層次感。它們不是簡單的裝飾,而是對文字意境的視覺化延伸,使得抽象的描述變得具體可感。特彆是對一些曆史遺跡或重要物品的描摹,其精細程度讓人嘆為觀止,足以作為研究的參考資料。整體的視覺感受是和諧統一的,深色係的插圖與米黃色的紙張形成瞭溫暖的對比,讓人在閱讀時感到一種寜靜和愉悅,仿佛進入瞭一個精心布置的藝術空間。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