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是各个阶层和领域的抗战,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而且也表现在文化领域。本书遴选国家图书馆珍藏的抗日战争时期创刊或复刊的文艺期刊289种,按现行行政区划分类排列,涵盖了北京、重庆、广东、广西、湖北、江苏、上海、四川、香港、云南、浙江、中国其他地区、海外等十二个地域。本书主体以图录的形式编排,辅之以相应的期刊信息简介。每种期刊选取1-3帧图片,以封面、版权页或目录页为主,旨在使读者对期刊有更为直观的认识。期刊简介信息则分别著录其序号、期刊名、国家图书馆索取号、出版地、出版者、起止年代、刊期等信息。
这些抗战文艺期刊图录的出版,一方面重新勾勒出抗战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状况,对于研究文化发展规律、书写文学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学术价值。另一方面,这些抗战文艺期刊,作为珍稀文献和重要史料,以文字为戈、矛和刀枪,形成笔阵与笔部队,冲向敌伪舆论阵地,批评揭露敌人的凶狠和侵略本质,鞭挞伪军和反动派的消极抗战和黑暗统治,对全民族抗战发挥了积极的鼓舞和激励作用,有效地提振了民族精神,增强了读者的凝聚力和责任感,充分展示了抗战期间文艺战线的力量与爱国热情。即便是在今天,这些期刊图录的出版依然可以发挥其所蕴含的抗战精神对人心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和文献价值。
杨静,1969年生,吉林通化人,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从事连续出版物管理工作长达二十多年,在连续出版物的采访、编目、加工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发表论文数篇,主要包括《传统文献面临的装订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国内出版中文报纸的馆藏调研报告及馆藏体系分析——以国家图书馆为例》《国内中文期刊出版现状及国家图书馆中文期刊入藏情况分析》《浅谈和谐社会中的图书馆阅读指导工作》《国家图书馆中文期刊随刊光盘现状分析及入藏建议》等,担任科研项目负责人,长年担任业界培训老师。
本书辑抗日战争期间创刊或复刊的文艺期刊289种,按地域分为12大类,涵盖了北京、重庆、广东地区、广西地区、湖北地区、江苏地区、上海、四川地区、云南地区、浙江地区、中国其他地区、海外等12个行政区域的抗战期间的文艺期刊。每一大类内部又依据下一级行政单位的音序排列,层次清晰。每一个期刊,皆简要著录其期刊名、索取号、出版地、出版者、起止年代、刊期,并附有1-3帧图片,原则上选取能反映期刊概况的封面、目录页、版权页,可为读者提供关于抗战时期文艺期刊从设计到内容的大致样貌和总体信息。
我简直不敢相信,竟然能在这样一本图录里发现这么多我从未谋面的文艺期刊!我过去对那个时期的了解,大多集中在几本大报大刊上,总觉得那个时代的文艺声音似乎有些单调。然而,这份图录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清晰地展示了抗战时期文艺思潮的多元化和广泛性,从针对特定群体的内部通讯,到面向广大民众的通俗读物,种类之繁多,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的、小规模出版的油印小报,虽然保存条件差,内容也比较零散,但正是这些“杂音”构成了那个时代文艺生态的全貌。我甚至看到了一些专门讨论女性问题、儿童教育的期刊,这说明文艺工作者们在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依然没有放弃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和改造的努力。这本书的编排方式也很有启发性,按照时间线索和地域分布进行梳理,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文艺思潮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和扩散的,非常适合做深入研究。
评分这份书单真是让人大开眼界,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特殊年代的窗口。我记得我翻到其中一期关于进步文学的刊物时,那种扑面而来的热烈和忧患意识,至今都让我难以忘怀。那些文字,笔触虽然稚嫩,但情感却是如此真挚、如此炽烈,完全是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知识分子们用笔杆子为民族呐喊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其中收录的一些漫画和宣传画,虽然现在看来构图和技巧略显粗糙,但其思想的深刻性和鼓舞人心的力量,却是现代许多精心制作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戏剧演出的记录,那种在简陋条件下,演员们如何全身心投入,用舞台艺术来凝聚人心的过程,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这本书的整理工作无疑是浩大的,能将这些散落在各处的珍贵资料汇集成册,本身就是一项功德无量的事业。它不仅仅是一份目录,更是一份鲜活的历史档案,让我们得以近距离触摸历史的脉搏。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只是抱着“查漏补缺”的心态来翻阅这本书的,没想到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我过去收藏了一些零星的抗战文学作品集,但总觉得少了点“脉络感”。这份图录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它用一种近乎档案的严谨态度,记录了每一份期刊的出版信息、主要内容倾向,甚至包括一些刊物的封面设计风格。这些视觉信息太重要了,因为艺术形式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精神面貌的直接反映。例如,早期期刊的封面多采用较为严肃的写实风格,而随着战事的推进,一些期刊的版式设计开始变得更具冲击力和符号化,这种细微的变化,恰恰印证了文艺工作如何适应战场环境和宣传需求而做出的调整。对于想进行艺术史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媒介传播和视觉语言演变的第一手资料库。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广度”和“深度”的完美结合。很多以往我们研究抗战文艺时,往往会聚焦于少数几位大家的作品,但这份图录则将视角下放到了更广大的“群众”基础之上。它展示了文艺的“普及性”,即文学和艺术是如何渗透到社会最基层的,如何成为普通士兵、工人和民众的精神慰藉和动员工具的。我尤其喜欢看到一些介绍通俗读物和民间文艺的条目,比如那些剪纸、地方戏曲的改编材料,这些才是真正体现“全民抗战”文艺力量的所在。这份汇编,不仅是为学者准备的,更是为所有对历史抱有好奇心的人准备的。它像一个巨大的数据库,你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切入,去探索那个时代文艺战线上那些默默无闻却至关重要的角落。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文艺力量,来自于每一个微小的、坚持发声的个体汇集而成的洪流。
评分作为一个非专业的研究者,我最欣赏的是这份图录所体现出的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敬畏感。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书目,而是尽力还原每一本期刊“在场”的痕迹。我注意到图录中对一些残损严重的期刊做了特别的说明,这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这些文献能被保留下来,是多么不易。想象一下,在战火纷飞、物质匮乏的年代,有人冒着风险去收集、去油印、去阅读这些“精神食粮”,那份坚持本身就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图录中展示的那些泛黄的纸张、模糊的油墨,仿佛能穿透时空,让我感受到前辈们在绝境中对文化生命的坚守。这种“存证”的意义,远超出了对文学史的梳理,它是在向我们展示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和知识分子的良知,读来令人肃然起敬,也让人对当下我们所拥有的文化环境更加珍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