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为你好:父母的焦虑,少年的困境

全是为你好:父母的焦虑,少年的困境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王浩威 著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4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75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9673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纯质纸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资深心理专家王浩威全新阐释父母专权、孩子逆反等人际现象,破解亲子沟通难题。

王浩威以亲身经历和案例经验,从专业角度,讲述青少年的不同心理面向,为代际沟通提出不同的见解。这里既有年轻朋友们的镜,也有父母的窗,作者对当下社会问题的直言不讳,也成就了本书的价值。这是心理医生笔下的成长课题、生命故事。


  

作者简介

王浩威,台湾心理治疗界“总舵主”,集心理学家、治疗师、作家、诗人、出版人于一身的传奇医生。历任台湾心理治疗学会理事长、“中华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台大医院精神部兼任主治医师等职。“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展基金会”执行长、心灵工作室负责人、心灵工坊文化公司发行人。著有诗集《献给雨季的歌》,散文《在自恋和忧郁间飞行》《海岸浮现》《与自己和好》,文化评论《一场论述的狂欢宴》等。其“王浩威·青春门诊系列”(包括《好父母是后天学来的》《生命的12堂情绪课》《全是为你好:父母的焦虑,少年的困境》《我懂你所有的青春迷茫:王医生的情绪诊疗笔记》)为台湾亲子类畅销书。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娱乐名人蔡康永、刘若英、苏有朋

身心灵作家 张德芬、素黑

“弗洛伊德奖”得主 赵旭东

精神分析师 曾奇峰

心理督导师 施琪嘉

联袂推荐!

我知道我自己一直都没有真的长大,我的长大,大部分是演的。我的恐惧、烦恼、沉醉、迷恋,一直都和青少年时期的我很像。对我来说,“青少年”是人生主要的阶段,“青少年”是世界较大群的人口,所以我很感谢王浩威医生整理出了这本书。对我来说,这本书里碰触的痛,都是真实的痛。

--蔡康永 作家、主持人

我在青少年时期并没有看过心理医师,但我在这本书中的青少年身上看到了自己。我并没有小孩,但我在这本书中的爸妈身上看到了自己。不只是我,我猜书中描述的状况,大部分青少年和爸妈都经历过,只是我们没有去看心理医师。这本书的“励志”部分,可能是让所有的读者都体会到:啊!原来别人也有这样的困扰,原来我并不孤单。

——王文华 作家、主持人


  

目录

前言 十岁的成人,四十岁的少年 // VII

篇一 在我们的屋子里

勇于梦想 // 003

独唱少年 // 008

变身 // 011

沉默的呐喊 // 017

面具 // 024

怨愤少年 // 031

虎父如何教出虎子? // 038

快压垮了我们的家 // 043

街头与家之间 // 047

篇二 家庭和家庭之外

青春的呐喊 // 057

不敢开口问 // 066

追风者的指引 // 069

家里的秘密人物 // 076

“偏颇”的平衡 // 079

还给孩子一个应有的成长环境 // 082

透明化的存在 // 086

沉默的瘟疫 // 088

篇三 校园生活的竞技场

标签 // 105

消失 // 110

纸飞机乘空飞翔 // 114

自杀的共犯结构 // 119

社会用很复杂的方式谋杀了她们 // 122

新新人类更幸福? // 124

开启杀人之门,释放内心的困兽 // 131

篇四 在社会的跑道上

爱丽丝不愿离开仙境 // 141

善意的囚房 // 145

男孩不要哭! // 151

菟丝与大树 // 154

惊险历程 // 159

走进另一个世界 // 165

活着,其实有很多方式 // 169

自我放逐 // 173

失去梦和理想 // 177

我的勇气遗留在爱琴海 // 179

未来,属于走向四面八方的傻子 // 182

篇五 诊疗室絮语

丰富我的天使们 // 187

我的朋友王浩威—读《全是为你好》的一点随想 // 212

遇见青少年 // 215


精彩书摘

新新人类更幸福?

之一

一群台北市的“议员”,忽然出现在深夜热闹生活的夜店里,打扮成新新人类的模样,就这样跟年轻人一起出现了。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那些向来只关心“重大事件”的“议员”,怎么会穿起牛仔裤,染了几撮鲜红的头发,宣称要关心台湾的青少年了?甚至,如果我们记忆犹新,应该记得更早以前,蜡笔小新露出小鸡鸡的青少年“色情漫画”问题,竟然也是这一群原先只关心“重大事件”的“议员”提出来的,不禁会感觉到奇怪,台湾政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台湾社会结构真的有所变化?如果真是如此,青少年的位置又是如何呢?

从以前的国民党“一党独大”,到现在的“蓝绿天下”(国民党为蓝色旗帜,民主进步党为绿色标识),所代表的社会结构变化,其实并不仅止于政治或政党层面而已。以往的争议,往往是很清楚的双方对立,许多更次要的问题固然没人注意,但同时也有了自由的空间。如今,对立的对象也许持续了,次要的问题也就成了原来誓不两立的双方都关心的共同焦点了。

然而,所谓的“关心”,往往也是压力的来源。那些专门负责围堵社会街头运动的警员,如今随着社会抗争的减少,反而改关心到青少年问题了。譬如警方每隔一阵就推出“旭日专案”之类的名目,动辄拘留了数千位青少年,只因为他们深夜不归。

除了少数学者注意到青少年人权问题而提出异议之外,几乎没有哪一个党的民意代表站出来抗议。台湾青少年的社会位置随着这种社会政治结构的改变,突然掉进了一个很诡异的两难困境:要不就站出来和整个社会、整个大人主导的社会抗争,要不就乖乖按大人们的指示永远长不大,在大人的指挥下留在家里和学校。

社会改变了,台湾的经济也不再像二三十年前那样,每年都在创造经济增长的高峰。虽然这些年来,台湾社会的经济并不是萧条或衰退,但也不再有持续的增长了;简单地说,是一种富裕的停滞状态。

虽然富裕,新的可能性却是越来越没空间发挥了。于是,新一代的台湾青少年,除了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却是面临越来越没出路的高度竞争状态。主管教育政策的单位固然很敏锐地注意到这个问题,立即开设了更多的高中和大学来容纳青少年,缓冲这种日益激增的青少年压力。然而,相对地,正如现在大家经常提起的“高学历高失业率”,学业上的成就(读到硕士或博士)也不再像以前那般有意义,既不足以光耀门楣,也不再让自己感受到同样的自我肯定了。

社会在改变。父辈们那一代是人人都有“黑手变头家”的机会,身为成人的我们现在却已经感受到越来越难出头的竞争压力了。至于青少年,他们所处的社会比我们当时更富裕了,但社会空间也更封闭、更停滞了。以前的人常常形容*后也是*激烈的抗争是“困兽之斗”,如今,青少年所处的位置不也像是一头精力旺盛的兽,掉进了施展不开的社会困境里?这样的困兽所表现出来的*后挣扎,不是没了希望地自杀,就是飙车一般地想冲破一切,否则就是借药物或酒精来忘记这栅栏的存在。这不就是现在青少年*让大家担心的几个社会问题?

社会结构有了问题,而青少年只是替罪羔羊。

之二

对孩子的成长*重要的家庭角色,在台湾,如今也起了相当大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家庭的功能正在变化,而且是朝着不同方向走去:越来越残缺破碎的家庭,以及越来越紧张而不停努力的家庭。

台湾社会向来自豪的均富神话,如今被贫富差距日益增大的具体数字破灭了。贫穷成为一只悄然无声的残忍之兽,慢慢侵入了这个美丽的岛屿。在马英九先生还是“法务部长”时的1996年反毒会议里,几位年轻临床精神科医生就提出来:侵蚀台湾*严重的,除了毒品外,就是酗酒问题。事实上,随着被政府刻意掩盖的失业人口日益增加,失业的问题和其他相关的事业挫折问题,往往让志气被消磨殆尽的人们,不是寻求宗教就是寻求酒精的抚慰。即使继续努力工作拒绝丧志的人们,也发觉生活是越来越困难,只好寻求其他变通的办法了。

在乡下的学校,小学或初中的老师经常抱怨在家庭访谈时,许多学生都是和祖父母在一起,而父母亲则是在台北等大都市工作,一年难得回来几次。然而,年迈的祖父母管不了青少年,出了问题也只好算了。

失业或酗酒的父亲往往又带来了更大的家庭不安,除了家庭气氛低迷,孩童没有快乐的成长环境以外,更不幸的状况是家庭暴力和离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能力较好的孩子当然以逃家来寻求其他的抚慰渠道,也就是打游戏、飙车等;社会能力较差的孩子只好留在家里,成为这个家庭一切不幸的替罪羔羊,即使日后长大也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

对于功能越来越破碎的家庭,特别是这些没有提供子女适当避风港功能的环境,当然是很快地将青少年释放到外界来。再加上这些年来,学校的功能越来越萎缩,根本容不下这些失去家庭的青少年,于是,青少年也就只好走到街头。家庭的父母和学校的师长都没办法提供真正贴到心坎的关心,甚至只是因社会压力而不时地怀恨或颓废,这样长大的小孩当然也就天生无情了。

另一方面,随着这一切的社会动乱,以及逗留游荡的青少年日益增加,许多尽职的父母亲感受到外界的威胁,也就越来越战战兢兢了。尤其近年来,随着经济和时间的压力增加,如果还是重视家庭功能的夫妻恐怕越来越觉得教养孩子的不易,平均生育的小孩通常不到两个,甚至只有一个,也就发生“三千宠爱在一身”的现象了。

父母亲的担心在出发点上是正确的,但是,因为担心而产生的不放心态度,却是许多问题的来源。

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小孩,如果他对人际关系或互动够聪明,自然就学会了利用父母的这种不放心来达到予取予求的目的。在家里,他也许不一定是天之骄子,但至少是全家人心情起伏的关键;然而,到了外面,他的表面一副“酷”的模样,其实只是一种没有信心的表现。这种既自大又自卑的态度,也就是我们目前“酷”文化的一部分。

相对于这些擅长利用父母亲的青少年,许多对人际互动不是这么敏感的青少年,则是被家庭的爱和不安捆绑了。他们的人生从吃奶、吃饭一开始,就被安排得好好的,甚至连脑袋该想什么也是被安排好的。这些小孩长大以后,父母经常抱怨太被动了,闽南话称所谓的“懦性”。殊不知,从出生以来,一切都被安排好了,也失去了自己思考人生的机会,当然没有那种成长的动力了。

然而,这一切保护和不放心,随着不得不自我成长开始发生,独立和依赖之间的奋力挣扎,像一个人和家庭血肉分离般的撕裂痛苦,自然带来更混乱的叛逆期。

之三

因为家庭功能的两极化,我们对青少年的成长恐怕是要用至少两种以上的模式来看待,而非单一的成长模式了。

然而,有趣的是,这些不同家庭环境与成长轨迹的青少年,一旦进入社会,都是崇尚着这种“酷”的文化。

“酷”是一种外在行为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在人际关系上拒绝贴心的亲密,对别人的内心无法同理地去感受,对外在事物充满没有信心的恐惧,但同时又不愿流露出恐惧的表现而让别人看扁了,以及所采取的一种保持距离的自我保护方式。

这样的文化反映在男女关系上或男女差异上的,有些不同于台湾传统的男女,但也不是全然不同。我们很难说是进步了,还是更倒退了。

在男性方面,虽然新新人类有更多的比例的确做到男女之间的彼此尊重,但是,亲密相处的课题还是一大难关。然而,更让人担心的,是一群自幼就被社会和家庭抛弃的青少年(男女都有),他们自己成长,自己在人的丛林中幸存下来,学会了弱肉强食的无情,所有的人际关系(包括两性关系)也就陷入了这种极端的权力宰制态度了。

在女性方面,同样有着这样无情看待人际关系、以生存为唯一法则的“青少女”。然而,不只是这点类似男性,其他女性*大的改变其实也是越来越男性化了。许多优势是传统男性独有的,如今也可以在女性身上看到了:独立、果决、爽朗、“酷”……这样的演变是应该的,但是,该努力迈向前的道路并不仅止于此。男性因为这些优势而无法面对自己的亲密问题,而少女不也可能如此?而且,虽然有了一些优势上的平等,但这并不代表男女就真的平等了。传统的价值观,毕竟还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现代生活中,活生生展现了它的影响,虽然社会出现了新的问题,但旧的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就消失的。

究竟新新人类会是怎样?他们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问题继续延续着上一代的困扰?这是永远需要继续思考的。


前言/序言

十岁的成人,四十岁的少年/王浩威

结束在复旦大学举办的国际研讨会,离开上海没多久,我就驾着车快速奔回台北。同车的同行前辈笑我精力旺盛,下飞机就立刻回诊所看个案。我有些哭笑不得:“是呀,何必将自己忙成这样,这样的工作节奏已经有十多年了!”

飞机在浦东机场起飞前,耽搁了半小时;出关等行李又延迟了一会儿。每一次些微的延迟,就要将慌乱的心情调整一下,免得不必要的着急涌上来。我和个案约好的下午四点,似乎只剩半小时的休息了。才正担心时间的匆促,没想到机场连接北上高速公路的这段路,又堵塞了十来千米。

S和J是两个我当天非看不可的个案。特别是S,下午四点是我们两人好不容易约好的时间,否则又要等一个星期后。

S刚被大学退学,开始咨询没多久。S很敏感,而我们的治疗关系还没有稳定建立,我希望不要有任何迟到之类的事发生,让他对我的信任动摇。

而J是一位父母许久以前就离婚的重度抑郁症少妇。我外出开会前的*后一次会谈将结束时,她缓缓伸出右手,腕上有前一晚新划的伤痕。这次出去开会*担心就是近况又恶化的她:“我应该通知她爸妈吗?”可是,这次恶化就是因为爸爸开始受不了照顾她的压力,表示:“如果再住院,就送你住疗养院,不再养你了。”我知道其中有部分是情绪性的话,但也知道因着她妈妈避不见面而*近才把她接到一起住的爸爸,其实是对病情不甚了解,也不愿了解,只是愿意付钱给所有的治疗。

对J而言,生命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被抛弃。出发前,我承受着比平常还沉重的她可能自杀的危险,只因为担心 J以为住院却又被治疗师抛弃了。这次希望能立刻见到她,是要让她放心,也是要让她深信我并没有抛弃她。

当车子近乎超速地穿梭在车阵之间,两位同仁都紧张地停止交谈了。直到下了高架桥,确定时间是三点四十分,车内凝固许久的气氛才终于轻松下来。

这是刚刚发生的事。但就在前两天,我还趁上海会议之余,偷闲到杭州游西湖呢。

我们中午前抵达,在湖畔的旅馆安顿好,然后,慢行到楼外楼用餐。4月初的西湖,正午有点热,有一条小船停在岸口,我们便搭船消暑,轻轻慢慢只是晃着。旧西湖是钱塘江的水,有些波荡;穿过苏堤到了新西湖就是泉水,平静许多,也清净许多。这是划船的阿嫂告诉我们的。没多久,微霭逐渐变浓。初春苏堤,青柳嫣桃,鸟鸣叫声时远时近,整个人随着缓慢的水波静静荡下来,是许久都不曾有过的感觉,几乎就要忘记这一刻以外的所有时间,以及那些时间里的所有行程。

这感觉才是两天前,现在却已经迅速恢复,也绷紧了心情,仿佛刚才开车上高速公路,一下子就切换到快速跑道了。

青少年的工作是很容易陷入焦急的。然而,更难的是,虽然着急,一切还得从容自在。一来,只有耐心等待,才能让少年的主动性*终显现;二来,任何大人或*在承受不住焦虑时,他所显露出来的表情或语言,都可能影响少年的情绪,被少年视为一种压力:“又来了,又要逼我……”

青少年个案临床上比其他年龄层更容易迅速变化。只是,身边的大人只能坦然面对,不能将担心形诸于色。

青少年在生活里的状态(不只是临床上,在一般生活中也是如此),也比其他年龄层更容易迅速变化。这些年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新疾病和新难题出现在青少年身上。甚至,连什么是青少年,究竟是几岁到几岁,也很难区分。

在督导精神科住院医师时,一位年轻的女医生提到新接的个案:一位四十多岁的男人,他觉得十多年来都被帮派老大欺骗了,强烈的愤怒让他陷入忧郁。年轻的女医生无法理解,这样的男人怎么有一些不可思议的幼稚?我用马西亚(James Marcia)的青少年认同过程结构图[他老师埃里克森(E. Erikson)是提出青少年认同论点的大师]来解释:这个个案不是有一些幼稚,而是整个人生一直没长大,除了躯体。

同样,在儿童心理门诊,我们也看到一个十岁的小孩,不只言谈举止老气横秋,甚至是比单纯的妈妈还更焦虑地考虑着爸爸被裁员后家庭会出现的经济困难。在这个家庭里,这十岁的小姐姐,比妈妈还像是照顾这个家庭的、爸爸的得力帮手。

如果我们将少年、青少年和青年,定义为小孩到成人的几个阶段,指的是大部分需要他人照顾的状态,从少年到青年则是这个过渡期。这样一来,在变动越来越大的家庭结构下,就可能出现“四十岁的小孩”和“十岁的成人”了。

青少年工作是不容易的,但也因此十分迷人。

1979年,完成精神科住院医师工作,我离开台北到花莲发展自己的专业,选择东部新成立的医学中心,是为了学术研究。当时,除了精神医学,我还喜欢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我以为在精神医学和这些学科之间,可以开拓自己的学术生涯。

后来,我没做成学者,倒是对临床工作和文学创作越来越投入。特别是心理治疗,慢慢变成我的主业。

当时关于教育,台湾有个新政策,要在原来的中学辅导网加入精神科医师作为团队的一员。东部辅导网包含了宜花东三县,几乎是半壁台湾了。东部的负责学校是花莲女中,辅导室的唐永丰主任和温嬛椿老师邀我一起加入这项工作。很幸运,我开始遇见更多的青少年,也透过他们而遇见更多的学习和成长。自然而然我开始找更多的书籍来看(当然,能找到的都是英文的),也开始为这一群个子高大但却喑哑无声的隐性弱势族群而着急。于是,在着急的情况下,陆续写了几篇评论。

开始以这些青少年为对象,写一些侧面反映临床的散文,则是1995年回到台北以后的事。一开始有这样的想法,则要特别感谢当时《幼狮文艺》的主编陈祖彦。在毫不相识的情况下,她邀约了我开辟《EQ诊疗室》专栏,让我尽情发挥。我选择了青少年内心世界为焦点,用文学的方式来做进一步的呈现。

1998年,在幼狮出版社当时的总编辑孙小英和编辑李文冰的帮忙下,出版了《台湾少年记事》一书。好友陈义芝帮我写了序(见本书“诊疗室絮语”部分),也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我。而我自己也在序中这样说道:

开始将创作视为人生职业之一也是1991年到花莲以后,遇见青少年的那一年。也许是这样的机缘吧,让自己将同一年发生的两件事结合起来,用散文手法来表现青少年的内心世界。然而,我也明白地感觉到,对于这类思考,文学恐怕才是*好的呈现手法。内心世界的运作是不容易有逻辑的,理性的评论或研究报告只能理出一些让人更容易捉住的原则,却不容易让人体验到那些感情。

我想谈的却是这些感情,这是可以让我们接近彼此心灵的唯一途径。

许多年过去了,台湾少年究竟变了多少,恐怕难以计量。

许多老问题还是教人忧心忡忡的,许多新问题却又源源不断地涌来:拒学、自伤、厌食和暴食、网络成瘾、宅男……

在《台湾少年记事》出版11年后,我们删修、改写部分作品(例如《街头与家之间》是部分改写自《青少年戒严时代来临》,又《丰富我的天使》是改写自《无法遗忘的沉重》),再加上几乎等量的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章,并将前述义芝兄的推荐序与我的自序放在《1998台湾少年前事》,让这次的出版在心灵工坊雅媚和玉立前后的帮忙下,编辑成一本更完整的书。

我自己十分满意这本书,不只是因为前一书序中所讲的“这些年来学习心得的炫耀”,也包括对这领域比较满意的呈现吧。

感谢两本书的编辑,也感谢为我推荐的朋友们。当然,更感谢书中出现的所有的主角。虽然,基于专业伦理 全是为你好:父母的焦虑,少年的困境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全是为你好:父母的焦虑,少年的困境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全是为你好:父母的焦虑,少年的困境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全是为你好:父母的焦虑,少年的困境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钱儿妈的书温婉而有力量,用了三四天就一口气看完了。育儿从来不是大道理说教,而是润物细无声,钱儿妈又提醒了我一下。很棒的书。

评分

买了一千块钱的书,孩子在一大半,好好学习吧

评分

在小儿子出生前这段宝贵的时光,多看些书来丰富,强大自己,只有自己强大起来才能成为他们的榜样

评分

刚收到还没开始看,应该会有些收获???

评分

感谢他让我们在经历挫折或看到人世间的丑恶时,相信世界不及他好,

评分

货已到,还没来得及看内容,等读完了再来追加评价。希望能够得到新的启发

评分

大爱京东

评分

书读过半来评价。

评分

质量很好,内容很棒,朋友力荐,确实不错!值得购买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全是为你好:父母的焦虑,少年的困境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