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自传

季羡林自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季羡林 著
图书标签:
  • 自传
  • 季羡林
  • 回忆录
  • 文学
  • 文化
  • 教育
  • 学者
  • 人生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ISBN:978754703396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533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学术大师的人生感悟

  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


  我这一生,同别人差不多,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跨过。坎坎坷坷,弯弯曲曲,一路走了过来。

  ——季羡林


内容简介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就如他所说,“我这一生,同别人差不多,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跨过。坎坎坷坷,弯弯曲曲,一路走了过来。”

  在本书中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向我们娓娓讲述了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如何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及人生感悟。朴素平实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让读者近距离地体悟到季羡林先生真实的内心情感世界。

  全书分为八个部分:我的童年、中学时光、清华逐梦、教书谋生、《留德十年》节选、回到祖国、《牛棚杂忆》节选、耄耋之年。书中插入季羡林先生的书法作品、照片和手稿插图。全书内容详实,编排精心巧妙,是集阅读与收藏为一体的经典佳作。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目录

我的童年

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 003

父辈们 004

每天最高的享受 006

开始认字 008

离开故乡 010

进入一师附小 012

转入新育小学 014

新育小学的教员和职员 016

在新育小学学习的一般情况 019

看杀人 023

学英文 026

国文竞赛 027

中学时光

进入正谊中学 031

我的几个老师 034

在济南高中 041

荣誉感继续作美 046

毕业旅行筹款晚会 048

清华逐梦

报考邮政局 053

考入清华大学 055

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058

对我影响最大的两门课程 068

教书谋生

回母校当国文教员 073

小小一招 075

又长了一番见识 078

“拿到了没有 ?” 079

天赐良机 081

《留德十年》节选

哥廷根 091

道路终于找到了 095

怀念母亲 104

两年生活 108

章用一家 113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19

完成学业,尝试回国 125

大轰炸 134

在饥饿地狱中 139

德国的老师们 144

学习吐火罗文 153

女房东 160

反希特勒的人们 168

纳粹的末日——美国兵进城 171

盟 国 183

别哥廷根 187

回到祖国

北大任教 197

终于找到了学术上的出路 200

眼前充满光明 204

政治运动 206

《牛棚杂忆》节选

抄 家 211

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上 222

千钧一发 233

劳改的初级阶段 244

大批斗 258

太平庄 269

自己亲手搭起牛棚 277

牛棚生活 284

牛棚转移 326

半解放 333

我的恢复组织生活 340

耄耋之年

迎新怀旧 345

九十述怀 352

当时只道是寻常 363

九十五岁初度 366

我不能封笔 370

后记 我写我 373


精彩书摘

  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刚刚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乱,一片黑暗。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当时的乡下人管当皇帝叫坐朝廷,于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别名。我总以为朝廷这种东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极大权力的玩意儿。乡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肃然起敬,我当然更是如此。总之,当时皇威犹在,旧习未除,是大清帝国的继续,毫无万象更新之象。

  我就是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南方富而山东(也包括北方其他省份)穷。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父辈们

  我们家据说并不是一向如此。在我诞生前似乎也曾有过比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我父亲的亲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个(大排行是第十一)送给了别人,改了姓。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他们的堂伯父是一个举人,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学问的人物,做官做到一个什么县的教谕,也算是最大的官。他曾养育过我父亲和叔父,据说待他们很不错。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们俩有几次饿得到枣林里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还是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文化大革命”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那一位臭名昭著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作者,惹得她大发雌威,两次派人到我老家官庄去调查,一心一意要把我“打成”地主。老家的人告诉那几个“革命”小将,说如果开诉苦大会,季羡林是官庄的第一名诉苦者,他连贫农都不够。

  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叔父最终站住了脚。于是兄弟俩一商量,让我父亲回老家,叔父一个人留在济南挣钱,寄钱回家,供我的父亲过日子。

  ……



《梵文研究导论:从吠陀到古典梵语的语言史诗》 一部探索印度古代文明核心思想与语言演变脉络的深度著作 引言:穿越时空的对话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学教科书,而是一场跨越数千年的思想探索之旅。它旨在引导读者,无论是否具备深厚的古典语言学背景,都能领略到梵语——这一被誉为“完美之语”的古老语言——在人类文明史中所扮演的无可替代的角色。我们从其发轫的吠陀时代开始,细致梳理其如何演化、规范化,最终在古典时期达到艺术与哲思表达的巅峰。通过深入分析其语音、词汇、句法结构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读者将能真切感受到古印度先哲们对宇宙、自然与人类存在的深刻洞察。 第一部分:吠陀的低语——印欧语系的古老回响 本部分聚焦于梵语的最早形态——吠陀梵语(Vedic Sanskrit)。我们将追溯其与印欧语系其他分支(如古希腊语、拉丁语、古波斯语)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比较词汇和语法结构,重构出公元前二千年左右游牧民族迁徙与文化交融的宏大图景。 1.1 吠陀文本的语言特征: 详细解析《梨俱吠陀》中独特的韵律、复调诗歌结构以及名词变位和动词时态的古老残余。重点探讨吠陀梵语中“祈使”与“愿望”表达的丰富性,这反映了早期宗教实践中与神灵沟通的迫切性。 1.2 语音的演变: 阐述吠陀梵语的音系,特别是其声调系统(accentuation)的复杂性,这与后来的古典梵语的固定重音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将通过音位学的角度,解读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了后世文本的准确诵读与意义的传承。 1.3 神话与语言的共生: 分析早期神话叙事(如因陀罗、苏利耶等神祇的赞歌)中,语言如何服务于仪式功能。特定的词汇组合和句式并非仅仅是描述,更是一种激活神力、构建宇宙秩序的工具。 第二部分:巴尼尼的革命——古典梵语的结构之美 如果说吠陀梵语是野性而充满生命力的河流,那么古典梵语(Classical Sanskrit)便是由一位伟大的“工程师”精心设计的宏伟水利系统。这一部分的焦点集中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语言学家巴尼尼(Pāṇini)及其不朽之作《八章书》(Aṣṭādhyāyī)对梵语的彻底规范化。 2.1 《八章书》的科学性与完备性: 深入剖析巴尼尼语法的逻辑结构。他如何使用极其精炼的“苏特拉”(sūtra,箴言式规则)来界定梵语的每一个形态变化、词缀组合和语音规则。我们将展示其系统之严密,甚至超越了现代计算机语言的逻辑结构。 2.2 形态学的巅峰: 详细讲解古典梵语名词的八格、三种数(单、双、复)的复杂系统,以及动词的十个“位”(lakāra)所承载的时间、意志和可能性等精细维度。通过具体词例,揭示这种高度屈折变化如何赋予了语言极大的灵活性和表达密度。 2.3 词汇的纯净与扩展: 探讨巴尼尼规范后,梵语词汇如何保持其核心的纯净性,同时又不乏适应新思想和哲学探讨的扩展能力。分析“塔德塔”(taddhita)和“克里丹塔”(kr̥danta)等造词规则如何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意义精准的复合词。 第三部分:文学与哲思的载体——古典梵语的辉煌成就 规范化后的梵语成为了印度次大陆上一切高雅文化、法律、哲学和科学的通用语言。本部分将通过具体的文学典范,展示古典梵语无与伦比的表达张力。 3.1 史诗的叙事力量: 分析《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使用的语言风格。探讨其如何融合了吠陀的庄严与古典的精致,以宏大的篇幅承载了关于“法”(Dharma)、“业”(Karma)和“救赎”(Moksha)的深刻主题。 3.2 诗歌的韵律与美学(Alamkara): 考察卡利达娑(Kālidāsa)等伟大诗人的作品,如《沙恭达罗》。细致辨析梵语诗歌中特有的比喻(Upama)、隐喻(Rupaka)以及“味道”(Rasa)理论,理解梵语如何通过声韵组合达到极致的审美效果。 3.3 哲学辩论的精确性: 考察奥义书、瑜伽经以及六派哲学(如正理学、胜论)中梵语的应用。重点分析“概念分析”的语言策略——如何通过精确的词语界定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构建起庞大而自洽的形而上学体系。 第四部分:梵语在南亚文化中的遗产与影响 本书最后一部分着眼于梵语的深远影响,探讨它如何渗透和塑造了南亚乃至更广阔地区的文化景观。 4.1 地方语言的母体: 分析梵语如何催生了印度的“中原方言”(Prakrits),并进一步演化为现代的北印度诸语(如印地语、孟加拉语)。通过词源学对比,展示这种“母语”对现代语言的持续滋养。 4.2 佛教与耆那教中的梵语运用: 虽然巴利语在佛教早期占据重要地位,但大乘佛教的许多核心经典(如《妙法莲华经》的早期版本)仍以梵语写就。探讨梵语如何适应和表达佛教的核心概念,例如“空性”(Śūnyatā)的哲学内涵。 4.3 现代的复兴与研究: 简要回顾近现代对梵语的研究浪潮,以及它在印度教育和文化身份构建中的独特地位。 结语:永恒的语言 《梵文研究导论》旨在证明,梵语并非仅仅是一种“死的”古代语言,而是一部活着的、充满智慧的代码,它持续地向我们揭示人类思维在结构化、美学化和哲学化方面的极限成就。阅读本书,即是与数千年前的智者进行一次最直接、最深入的知识交接。

用户评价

评分

当翻到中后期,季老先生在异国他乡求学、工作的经历,更是让我惊叹于他所经历的时代洪流。文字间充斥着那个动荡年代的缩影,他如何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和过人的才智,一步步克服语言的障碍,攻克学术的难关,并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汉学家,这个过程简直就是一部传奇。我尤其被他描述在异国他乡求学的艰辛所打动,那些在寒夜里挑灯夜读的场景,那些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兼职的经历,都显露出他惊人的毅力和对学术梦想的执着。在那个年代,信息闭塞,资源匮乏,他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无数汗水与泪水浇灌出的硕果。同时,他也坦率地描绘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异国他乡所感受到的文化冲击和身份认同的挣扎,这种坦诚和自我剖析,让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读到这里,我不仅为他的学术成就而折服,更被他身上那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深深敬佩。他没有回避困难,而是勇敢地面对,并从中汲取力量。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启迪,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季老先生身上所展现出的,那种对知识的永恒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真谛的深刻洞察,都让我受益匪浅。他用自己传奇而又平凡的一生,为我们书写了一部生命的赞歌。读他的自传,就像与一位智慧的长者对话,每一次翻页,都能获得新的感悟。他对于东西方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融合,更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视野。他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学者,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一位真正懂得生命意义的人。他的话语,他的经历,都仿佛是一盏盏明灯,指引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前行。我将把他身上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执着,化作自己前进的动力,去探索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评分

读《季羡林自传》的这两天,像是在与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友促膝长谈。初翻开,我以为会看到的是那些堆砌着学术成就的陈述,或是对历史事件的冷峻回溯,却不曾想,扉页上字里行间流淌出的,竟是如此真挚而鲜活的个人经历。那些关于童年时代乡间生活的点滴,画面感极强,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夏日蝉鸣,感受到那份未经雕琢的纯真与好奇。季老先生笔下的文字,没有刻意的雕饰,却自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他将那些看似寻常的片段,描绘得栩栩如生,无论是对父母亲情的细腻描摹,还是对故乡风物的深情眷恋,都充满了温情和一种难以言喻的乡愁。这种朴实无华的叙述方式,让我立刻放下了心理上的距离感,仿佛他也曾是我童年时在老屋前遇到的,那个眼神温和、笑容可掬的老爷爷,正在娓娓道来他一生的故事。读到他对学习的渴求,对知识的敬畏,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让我深受感染。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一位学者的回忆录,更是一份关于生命、关于成长、关于如何安顿心灵的宝贵启示。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莫过于季老先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身处乱世却依然坚守学术阵地的精神。那些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他如何保护珍贵的图书,如何继续他的研究,甚至如何在颠沛流离中,将知识的火种传递下去,这些片段读来令人心潮澎湃。他不是一个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学者,而是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他深知,在最黑暗的时刻,知识和文化的力量是何等重要。我常常想象,在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他怀揣着对文化的信仰,默默地做着自己的研究,那种对文明的守护之情,何其可贵!他对待学问的态度,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深沉热爱,都让我为之动容。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文化的守护者,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脊梁。他的自传,仿佛是一面镜子,照见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也照见了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责任与担当。

评分

从季老先生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对待生活最真挚的态度。无论是面对荣华富贵,还是身处困境,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物外的平和与淡定。这种平和,并非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他将生命的起伏,视作自然的规律,从容面对,不卑不亢。我特别欣赏他对人生苦难的解读,他认为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能够磨砺人的意志,丰富人的精神。他用自己的人生经历,生动地诠释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这种豁达的人生观,让我受益匪浅。在当今这个充满焦虑和浮躁的社会,读到这样一位智者对人生苦难的深刻体悟,仿佛一股清流涤荡心灵,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理解。他教会我,要学会与苦难和解,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不平凡的意义。

评分

喜欢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书很好,我很喜欢,赞赞赞赞赞赞赞???????

评分

加钱用了京准达,结果提早一个小时到了 哭笑啼非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包装破损 书外封褶皱不堪

评分

书送同学的所以没图 但这次是在京东上购物最sad的一次了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书很好,我很喜欢,赞赞赞赞赞赞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