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大师的人生感悟
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
我这一生,同别人差不多,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跨过。坎坎坷坷,弯弯曲曲,一路走了过来。
——季羡林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就如他所说,“我这一生,同别人差不多,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跨过。坎坎坷坷,弯弯曲曲,一路走了过来。”
在本书中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向我们娓娓讲述了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如何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及人生感悟。朴素平实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让读者近距离地体悟到季羡林先生真实的内心情感世界。
全书分为八个部分:我的童年、中学时光、清华逐梦、教书谋生、《留德十年》节选、回到祖国、《牛棚杂忆》节选、耄耋之年。书中插入季羡林先生的书法作品、照片和手稿插图。全书内容详实,编排精心巧妙,是集阅读与收藏为一体的经典佳作。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我的童年
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 003
父辈们 004
每天最高的享受 006
开始认字 008
离开故乡 010
进入一师附小 012
转入新育小学 014
新育小学的教员和职员 016
在新育小学学习的一般情况 019
看杀人 023
学英文 026
国文竞赛 027
中学时光
进入正谊中学 031
我的几个老师 034
在济南高中 041
荣誉感继续作美 046
毕业旅行筹款晚会 048
清华逐梦
报考邮政局 053
考入清华大学 055
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058
对我影响最大的两门课程 068
教书谋生
回母校当国文教员 073
小小一招 075
又长了一番见识 078
“拿到了没有 ?” 079
天赐良机 081
《留德十年》节选
哥廷根 091
道路终于找到了 095
怀念母亲 104
两年生活 108
章用一家 113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19
完成学业,尝试回国 125
大轰炸 134
在饥饿地狱中 139
德国的老师们 144
学习吐火罗文 153
女房东 160
反希特勒的人们 168
纳粹的末日——美国兵进城 171
盟 国 183
别哥廷根 187
回到祖国
北大任教 197
终于找到了学术上的出路 200
眼前充满光明 204
政治运动 206
《牛棚杂忆》节选
抄 家 211
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上 222
千钧一发 233
劳改的初级阶段 244
大批斗 258
太平庄 269
自己亲手搭起牛棚 277
牛棚生活 284
牛棚转移 326
半解放 333
我的恢复组织生活 340
耄耋之年
迎新怀旧 345
九十述怀 352
当时只道是寻常 363
九十五岁初度 366
我不能封笔 370
后记 我写我 373
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刚刚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乱,一片黑暗。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当时的乡下人管当皇帝叫坐朝廷,于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别名。我总以为朝廷这种东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极大权力的玩意儿。乡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肃然起敬,我当然更是如此。总之,当时皇威犹在,旧习未除,是大清帝国的继续,毫无万象更新之象。
我就是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南方富而山东(也包括北方其他省份)穷。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父辈们
我们家据说并不是一向如此。在我诞生前似乎也曾有过比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我父亲的亲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个(大排行是第十一)送给了别人,改了姓。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他们的堂伯父是一个举人,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学问的人物,做官做到一个什么县的教谕,也算是最大的官。他曾养育过我父亲和叔父,据说待他们很不错。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们俩有几次饿得到枣林里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还是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文化大革命”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那一位臭名昭著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作者,惹得她大发雌威,两次派人到我老家官庄去调查,一心一意要把我“打成”地主。老家的人告诉那几个“革命”小将,说如果开诉苦大会,季羡林是官庄的第一名诉苦者,他连贫农都不够。
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叔父最终站住了脚。于是兄弟俩一商量,让我父亲回老家,叔父一个人留在济南挣钱,寄钱回家,供我的父亲过日子。
……
当翻到中后期,季老先生在异国他乡求学、工作的经历,更是让我惊叹于他所经历的时代洪流。文字间充斥着那个动荡年代的缩影,他如何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和过人的才智,一步步克服语言的障碍,攻克学术的难关,并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汉学家,这个过程简直就是一部传奇。我尤其被他描述在异国他乡求学的艰辛所打动,那些在寒夜里挑灯夜读的场景,那些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兼职的经历,都显露出他惊人的毅力和对学术梦想的执着。在那个年代,信息闭塞,资源匮乏,他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无数汗水与泪水浇灌出的硕果。同时,他也坦率地描绘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异国他乡所感受到的文化冲击和身份认同的挣扎,这种坦诚和自我剖析,让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读到这里,我不仅为他的学术成就而折服,更被他身上那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深深敬佩。他没有回避困难,而是勇敢地面对,并从中汲取力量。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启迪,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季老先生身上所展现出的,那种对知识的永恒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真谛的深刻洞察,都让我受益匪浅。他用自己传奇而又平凡的一生,为我们书写了一部生命的赞歌。读他的自传,就像与一位智慧的长者对话,每一次翻页,都能获得新的感悟。他对于东西方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融合,更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视野。他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学者,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一位真正懂得生命意义的人。他的话语,他的经历,都仿佛是一盏盏明灯,指引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前行。我将把他身上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执着,化作自己前进的动力,去探索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评分读《季羡林自传》的这两天,像是在与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友促膝长谈。初翻开,我以为会看到的是那些堆砌着学术成就的陈述,或是对历史事件的冷峻回溯,却不曾想,扉页上字里行间流淌出的,竟是如此真挚而鲜活的个人经历。那些关于童年时代乡间生活的点滴,画面感极强,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夏日蝉鸣,感受到那份未经雕琢的纯真与好奇。季老先生笔下的文字,没有刻意的雕饰,却自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他将那些看似寻常的片段,描绘得栩栩如生,无论是对父母亲情的细腻描摹,还是对故乡风物的深情眷恋,都充满了温情和一种难以言喻的乡愁。这种朴实无华的叙述方式,让我立刻放下了心理上的距离感,仿佛他也曾是我童年时在老屋前遇到的,那个眼神温和、笑容可掬的老爷爷,正在娓娓道来他一生的故事。读到他对学习的渴求,对知识的敬畏,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让我深受感染。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一位学者的回忆录,更是一份关于生命、关于成长、关于如何安顿心灵的宝贵启示。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莫过于季老先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身处乱世却依然坚守学术阵地的精神。那些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他如何保护珍贵的图书,如何继续他的研究,甚至如何在颠沛流离中,将知识的火种传递下去,这些片段读来令人心潮澎湃。他不是一个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学者,而是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他深知,在最黑暗的时刻,知识和文化的力量是何等重要。我常常想象,在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他怀揣着对文化的信仰,默默地做着自己的研究,那种对文明的守护之情,何其可贵!他对待学问的态度,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深沉热爱,都让我为之动容。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文化的守护者,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脊梁。他的自传,仿佛是一面镜子,照见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也照见了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责任与担当。
评分从季老先生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对待生活最真挚的态度。无论是面对荣华富贵,还是身处困境,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物外的平和与淡定。这种平和,并非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他将生命的起伏,视作自然的规律,从容面对,不卑不亢。我特别欣赏他对人生苦难的解读,他认为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能够磨砺人的意志,丰富人的精神。他用自己的人生经历,生动地诠释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这种豁达的人生观,让我受益匪浅。在当今这个充满焦虑和浮躁的社会,读到这样一位智者对人生苦难的深刻体悟,仿佛一股清流涤荡心灵,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理解。他教会我,要学会与苦难和解,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不平凡的意义。
评分喜欢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书很好,我很喜欢,赞赞赞赞赞赞赞???????
评分加钱用了京准达,结果提早一个小时到了 哭笑啼非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包装破损 书外封褶皱不堪
评分书送同学的所以没图 但这次是在京东上购物最sad的一次了
评分挺好的
评分书很好,我很喜欢,赞赞赞赞赞赞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