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型汇编(2012-2016) [The Chinese Society of Naval Architects and Marine Engneers]

中国船型汇编(2012-2016) [The Chinese Society of Naval Architects and Marine Engneer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启康,林宪东,金向军 编
图书标签:
  • 船舶设计
  • 船型设计
  • 中国船舶
  • 船舶工程
  • 船舶技术
  • 船舶流体力学
  • 船舶结构
  • 船舶动力
  • 船舶制造
  • 海洋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1718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7035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Chinese Society of Naval Architects and Marine Engneer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1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船型汇编(2012-2016)》按照液货船、散货船、集装箱、客船及滚装船等船型进行分类,收录了2012—2016年中国设计或建造的241型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绝大部分船型技术含量高,制造难度大,代表了我国造船业的高水平。其中,有些产品达到了同类产品的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船型汇编(2012-2016)》还收录了“超大型原油船(VLCC)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等11篇优秀论文。着重介绍当前各类主流船型在“十二五”期间船型开发的新成果和船型发展趋势。
  《中国船型汇编(2012-2016)》是从事船型开发设计和建造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展示我国造船工业科技水平和实力的窗口。

目录

上篇 船型开发论文集
(以收稿日期先后排序)
超大型原油船(VLCC)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撰稿:杨葆和
大型半潜船舶技术
撰稿:周国平
“十二五”期间散货船发展综述
撰稿:白玉刚
大型挖泥船舶
撰稿:费龙
大型LNG船的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
撰稿:楼丹平
钻井船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
撰稿:刘文民常洪波郭洪生
最新环保型渡船设计
撰稿:刘芳琦
海上风机安装船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撰稿:祁斌
大型集装箱船还能走多远?
撰稿:李源
全球大功率科考破冰船的发展概览
撰稿:秦琦
超巨型耙吸挖泥船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撰稿:刘厚恕

下篇 船型选编
第I类 液货船(共35型)
I-1.4600 DWT果汁运输船4600 DWT JUICE CARRIER
I-2.319000 DWT原油船319000 DWT CRUDE OIL TANKER
I-3.28000 DWT成品油/化学品船28000 DWT PRODUCTS/CHEMICAL TANKER
I-4.5800m3天然气支线运输兼加注船5800m3LNG FEEDER&BUNKER; VESSEL
I-5.2000 DWT DP2成品油/化学品船2000 DWT DP2 PRODUCTS AND CHEMICAL TANKER
I-6.5000m3全压式液化石油气运输船5000m。FULLY PRESSURIZED LPG CARRIER
I-7.5500 DWT不锈钢化学品船5500 DWT STAINLESS CHEMICAL TANKER
I-8.16500 DWT成品油/化学品船16500 DWT PRODUCTS/CHEMICAL TANKER
I-9.33000 DWT化学品船33000 DWT CHEMICAL CARRIER
第Ⅱ类 散货船(共50型)
第Ⅲ类 集装箱船(共16型)
第Ⅳ类 客船及滚装船(共14型)
第V类 工程船(共68型)
第Ⅵ类 海洋工程(共30型)
第Ⅶ类 其他(共28型)
聚焦中国船舶设计发展脉络,洞悉行业前沿动态 《中国船型汇编(2012-2016)》是一部系统梳理和展示中国船舶工业在2012年至2016年间在船型设计与研发领域取得成就的权威文献。本书由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汇编,集中收录了这一时期内我国在各类船舶设计、建造及相关技术研究方面的杰出成果。它不仅是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份珍贵记录,更是研究和理解中国船舶设计技术演进、产业升级方向的重要参考。 内容深度与广度并重,展现行业发展全貌 本书以其严谨的编纂态度和丰富的内容,全方位地呈现了中国船舶工业在五年间的蓬勃发展。内容涵盖了从海洋工程装备到各类民用船舶,从绿色环保船舶到智能化船舶等多个细分领域。 海洋工程装备: 深入剖析了我国在深海油气开发、海上风电安装、海底探测等领域所需的各类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理念、关键技术及最新进展。例如,书中可能收录了对新型自升式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起重船、铺管船等装备的设计分析,展现了中国在该领域突破关键技术瓶颈,逐步跻身国际领先行列的努力。 各类民用船舶: 全面展示了中国在集装箱船、散货船、油轮、客滚船、化学品船等传统船舶领域的创新与进步。重点突出设计优化、能效提升、环保性能改善等方面的新成果。可能包含对不同吨级、不同用途船舶的详细设计方案介绍,以及为满足日益严格的国际环保法规而进行的船体设计、推进系统优化等内容。 绿色与环保船舶: 深刻反映了中国船舶工业积极响应全球环保趋势,在开发低排放、低能耗绿色船舶方面的决心与成就。书中可能详细介绍了LNG动力船舶、甲醇动力船舶、混合动力船舶等新能源船舶的设计理念,以及对硫氧化物(SOx)、氮氧化物(NOx)排放控制技术的应用研究,例如压载水处理系统、废气清洗系统等的设计考虑。 智能化与自动化船舶: 预示着未来船舶发展方向,本书也关注了船舶智能化与自动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可能涉及对船舶远程监控、自主导航、智能船舱控制、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探讨,以及在相关船型设计中的初步实践。 汇聚行业智慧,搭建交流平台 《中国船型汇编(2012-2016)》汇聚了国内众多知名船舶设计研究院所、高校及船企的智慧结晶。书中收录的论文、设计方案、技术报告等,都经过严格的评审和筛选,代表了当时中国船舶工业的最高水平。本书不仅为业内人士提供了一个了解最新技术动态、学习先进设计经验的宝贵平台,也为科研人员、工程师、学生以及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翔实的研究资料和决策依据。 专家视角,洞察行业趋势 通过对2012-2016年间中国船型的系统梳理,本书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船舶工业在这一关键时期的技术发展方向和产业升级路径。读者可以从中洞察中国船舶工业如何在全球竞争中不断提升设计能力和建造水平,如何应对环保挑战,如何拥抱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这对于把握未来中国乃至全球船舶工业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兼具 本书的出版,不仅为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印记,更在学术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为船舶设计、海洋工程、材料科学、控制工程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数据支持。同时,书中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成果,也为实际的船舶研发和建造提供了直接的借鉴和指导,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船舶工业向高质量、高技术含量方向迈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国家核心技术产业的发展抱有极大的关注,而船舶工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石,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和国防实力。《中国船型汇编(2012-2016)》这个书名,就如同一个宝藏的入口,预示着将有大量珍贵的行业信息展现在我面前。2012年至2016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同样也是全球造船业面临深刻调整的几年。我迫切想知道,在这五年里,中国在船型研发和设计领域,究竟取得了哪些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本书是否会像一部生动的编年史,收录那些代表中国船舶设计最高水平的杰出船型?我推测,书中或许会深入剖析不同类型船舶的设计难点和技术突破,例如,在LNG运输船领域,中国是否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其设计和建造能力是否已完全自主可控?在海洋工程装备方面,例如深海油气开发平台、大型铺管船等,又有哪些技术上的创新?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作为行业内的权威机构,其编纂的汇编,无疑是极具参考价值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详实的数据、精美的图例和深入的解读,为我呈现出中国船舶工业在2012-2016年间的技术实力和发展潜力,从而加深我对中国制造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和未来展望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船舶设计与建造领域的热情读者,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深入理解中国造船业发展脉络的资料。《中国船型汇编(2012-2016)》这本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虽然我尚未翻开这本书,但仅仅从书名和出版方——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的声誉,我就能预见到它蕴含着多么巨大的信息量。在我看来,这几年恰恰是中国船舶工业经历深刻变革、技术飞跃和市场洗牌的关键时期。从2012年到2016年,世界经济格局和航运市场经历了不小的起伏,而中国作为一个全球领先的造船大国,必然在这一时期积极调整策略,推动产业升级。我非常好奇,这本汇编究竟收录了哪些代表性的船型?它们在设计理念、技术创新、能源效率、环保性能以及适航性等方面,又展现出怎样的中国智慧和实力?例如,是否会有关于大型LNG运输船、超大型集装箱船、先进渔船、特种工程船,甚至是具备特定军事用途或科研需求船型的详细介绍?这些船型的出现,是否反映了当时中国在满足国际航运需求、响应全球减排号召、或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出版方作为行业内的权威机构,其收集和整理的信息无疑是严谨且具有代表性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系列具体案例,通过详实的图纸、技术参数和设计解读,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中国船舶工业在这一五年间的进步轨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在全球船舶制造业中扮演的角色和未来发展的潜力。

评分

我是一个对工程技术和行业发展趋势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特别是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崛起,更是我一直关注的焦点。《中国船型汇编(2012-2016)》这个书名,直接指向了中国在船舶领域最核心的成果展示。我想象着,在2012年至2016年这五年间,中国造船业一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飞跃。这本书是否能够如实地记录下那些代表着中国设计和建造最高水平的船型?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类型船舶的先进设计理念,例如,在应对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方面,中国船型在减排技术、绿色动力系统方面有哪些创新?在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能源运输需求方面,大型LNG船、VLEC(液化乙烯运输船)等专业船舶的设计能力又达到了怎样的高度?我还对书中可能包含的特种船舶设计感到好奇,比如,在海洋工程、科研考察、或者甚至是国防领域,中国是否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船型?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作为主办方,其专业性和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这让我对书中内容的严谨性和前沿性充满信心。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清晰地了解到中国船舶工业在这一关键时期的发展轨迹,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中国在全球船舶技术和市场中的未来走向。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观察中国经济发展的爱好者,我对中国在各个重点产业的发展动态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而造船业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中国船型汇编(2012-2016)》这本书,仅仅从书名和出版机构——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来看,就足以吸引我。我想象着,在2012年至2016年这五年间,中国船舶工业一定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技术革新和市场拓展。这本书是否就像一本可视化的发展报告,将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船舶设计和建造的成果,以一种清晰、系统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好奇,在那几年,中国在哪些细分领域的船舶设计上取得了显著进步?是大型LNG船的突破,还是特种船舶的创新?亦或是绿色环保船舶的推广应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细的船型介绍,包括但不限于船体结构、动力系统、设备配置、以及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案。我期待它能够展现出中国设计师和工程师们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提升船舶性能、降低运营成本和环境影响方面的智慧和努力。一本由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编撰的汇编,其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这让我对这本书能够提供的深度和广度充满期待,并相信它能为我理解中国造船业在过去五年间的地位和发展轨迹提供宝贵的参考。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在核心工业领域技术实力和发展战略的著作抱有极大的热情。《中国船型汇编(2012-2016)》这个书名,立即吸引了我的注意,因为它指向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中国造船业在经历高速发展后,开始向高质量、高技术含量转型升级的关键五年。我非常想了解,在这五年里,中国在船型设计方面究竟取得了哪些突破性的进展,又有哪些船型成为了代表性的成果。这本书是否就像一个精心策划的展览,将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技术领先的中国船型,以一种清晰、详实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推测,书中可能会涵盖多种类型的船舶,例如,在大型LNG船、VLCC(超大型油轮)、以及集装箱船等领域,中国的设计能力是否已经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在海洋工程装备、以及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的特种船舶方面,又有哪些令人瞩目的创新?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作为行业内的权威机构,其编纂的汇编,在内容的专业性和代表性方面,应该是非常可靠的。我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船舶工业在2012-2016年间的技术实力和发展成就,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中国在全球 shipbuilding 市场中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脉络,往往能够从其在核心技术领域的代表性成果中得到最直观的体现。因此,《中国船型汇编(2012-2016)》这个书名,立刻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2012年至2016年,这段时期对于全球以及中国的造船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五年。我非常想了解,在这段时期内,中国在船舶设计和建造领域,究竟推出了哪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船型。它是否会收录那些在技术上取得突破,例如在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排放、提升安全性或增强多功能性方面表现突出的船型?我推测,这本书可能会涵盖从大型商用船舶到专业特种船舶的广泛范围,例如,在LNG运输船领域,中国是否已经具备了自主设计建造世界顶尖水平船型的能力?在集装箱船领域,超大型化趋势下,中国船型的设计又有哪些独到之处?而在海洋工程装备方面,是否也有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作为行业内的权威机构,其所编纂的汇编,其内容的专业性和代表性应该是不言而喻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部详实的图谱,用精炼的文字和高质量的图纸,为我展现中国船舶工业在2012-2016年间的技术实力和创新活力,从而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在全球船舶制造业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评分

我对于能够全面梳理和展现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内科技与工业成就的著作,向来抱有极大的兴趣。《中国船型汇编(2012-2016)》这个书名,在我看来,便是这样一种承诺。在2012年至2016年这段时间里,全球造船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既有市场需求的波动,也有日益严苛的环保法规和技术迭代的压力。中国作为世界造船的领导者,必然在这场变革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系统性的方式,呈现出当时中国造船业在船型设计、建造技术、以及新材料应用等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我设想,这本书会详细介绍不同类型船舶的设计理念,比如,在集装箱船领域,是否会有关于超大型化、智能化集装箱船的设计亮点?在能源效率方面,是否会有关于采用新能源动力系统、优化船体线型以降低油耗的新型船舶案例?在环保方面,是否会涉及到满足最新排放标准的船舶设计,比如LNG燃料动力船、或者采用先进压载水处理系统的船舶?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作为出版方,其专业性和权威性毋庸置疑,这让我对书中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度充满了信心。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勾勒出中国船舶设计和建造水平在这一五年间的演进图景,了解那些在技术前沿探索的创新之举,并从中汲取对未来船舶发展趋势的洞察。

评分

我对工程设计和技术革新领域一直保持着敏锐的触角,尤其关注那些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标志性产业。《中国船型汇编(2012-2016)》这本书名,无疑触动了我对中国造船业发展的好奇心。在2012年至2016年这段时间里,全球航运市场风云变幻,环保法规日益趋严,这对造船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我非常想知道,在这五年里,中国究竟在哪些方面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并将其体现在新型船型的设计和建造上?我设想,这本书会系统地介绍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船型,例如,在绿色船舶方面,是否会有关于LNG燃料动力船、混合动力船,或者采用了先进节能技术的船型?在大型化趋势方面,超大型集装箱船、超大型油轮的设计又有哪些亮点?我还对书中可能涉及的特种船舶感到好奇,比如,在海洋工程、科研考察,或是甚至是极地科考等领域,中国是否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船型?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作为国内该领域的权威机构,其所编撰的书籍,在内容的专业性和代表性上,想必是毋庸置疑的。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对中国船舶设计和建造技术在2012-2016年间的真实水平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并从中洞察出中国造船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评分

作为一个对工业技术发展史有着深刻洞察的读者,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系统性梳理国家重点产业发展脉络的资料。《中国船型汇编(2012-2016)》这个书名,正好触及了我对中国造船业在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发展成果的浓厚兴趣。2012年至2016年,全球造船市场经历了低谷与调整,同时也孕育着新的技术突破和发展机遇。我非常好奇,在这五年里,中国究竟在哪些类型的船型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成功地将其推向市场?这本书是否会像一份详细的技术档案,揭示出那些代表中国设计和建造最高水平的船型?我猜测,书中或许会详细介绍在节能环保、提高效率、智能化等方面取得突破的船型,例如,在LNG运输船领域,中国是否已成为引领者?在海上风电安装平台、深海探测船等特种船舶领域,又有哪些令人振奋的创新?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作为国内船舶工程领域的权威组织,其发布的汇编,在内容的准确性和代表性上,无疑是令人信服的。我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船舶工业在2012-2016年间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在全球 shipbuilding 产业链中的角色和未来发展前景。

评分

我长期以来都对那些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工业实力和技术进步的汇编性著作抱有浓厚的兴趣。《中国船型汇编(2012-2016)》这个书名,直接点燃了我对中国造船业在这一关键时期发展轨迹的探求欲。2012年至2016年,全球经济格局重塑,航运市场经历了周期性波动,同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这些都对造船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五年里,中国在船型设计、建造技术、以及绿色化、智能化方向上,究竟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成就。这本书是否就像一部精美的画册,将那些代表中国力量和智慧的船型,以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期待它能够深入解读不同船型的技术特点,例如,在LNG运输船领域,中国是否已经掌握了最前沿的设计和建造技术?在集装箱船领域,超大型化和绿色环保的结合又有哪些创新之处?我坚信,由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这样权威机构编撰的汇编,其内容的严谨性和专业性一定能够得到保障。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全面、细致地了解中国船舶工业在2012-2016年间的辉煌成就,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在全球 shipbuilding 领域的地位和未来发展潜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