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類創造瞭故事?還是故事造就瞭人類?
為什麼從遠古時期人類就開始在篝火邊講故事?
為什麼現代社會中一段故事能讓我們感動落淚、願意掏錢購物,甚至甘心追隨?
講故事是人類在麵對大自然和社會復雜情況時所需要的生存本能,大腦在接收故事情節的同時學習並強化瞭自身對未知情鏡和各種棘手事件的反應,也促進的人類大腦的進化。透過腦科學的研究,作者挑戰瞭我們對“故事”的理解。“故事”絕不僅僅是一種休閑娛樂的方式,作者以腦神經學,心理學為基礎,說明“故事”是人類大腦強化自身,學習未知,在麵對大自然和社會復雜情況時所需要的一種手段。
今天,雖然大多數人不再需要麵對自然環境的嚴酷挑戰,但講故事對我們的作用有增無減,在當今社會,“講故事”進一步成為一種包裝商品和宣傳個人形象的手段,我們沉浸在這些“故事”建構的穹頂之下。
托馬斯·斯圖爾特在《哈佛商業周刊》上撰文錶示講故事被認定為具有重要作用的管理工具;徐小平說:“如今的創業者必須要學會用故事塑造個人品牌。”丹尼爾·平剋在《全球思維》中將“故事力”奉為決勝未來六大核心技能之一。
講故事真的有如此魔力?本書作者以腦科學、心理學實驗深入觀察瞭各種講故事的方式——神話、曆史、電視、電影、遊戲、夢境、妄想,為我們呈上一則關於說故事本身的故事。
想瞭解故事如何影響我們大腦的判斷和行為,本書不可錯過。
因為故事,我們纔成為人類,本書以科學和故事告訴我們為什麼如此
我們的一生,人類社會的方方麵麵,其實都和“講故事”這件事息息相關
如果你的工作和“講故事”相關
那麼
本書必讀!
作者簡介
喬納森?歌德夏,華盛頓與傑斐遜學院英文係教授,專門研究科學和藝術的交匯以及相互作用。作品曾獲《紐約時報》《自然》《科學美國》等媒體報道。麻省理工學院心理學傢史蒂芬·平剋曾形容歌德夏是“纔華橫溢的年輕學者”其寫作“絕對清晰、睿智且令人興奮不已。”
譯者簡介
許雅淑
颱灣大學圖書館係、颱灣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畢業,現為清大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生,終日與字為舞,為專職文字工作者同時也是一隻狂愛閱讀各種故事的動物。
李宗義
颱灣政治大學英語係、東亞研究所畢業,颱灣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研究寫作之餘也熱愛翻譯,已有多本譯作。
纔華橫溢的年輕學者……絕對清晰、睿智且令人興奮不已。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作者》作者 斯蒂芬·平剋
非常瞭不起的一本書……揭示瞭為什麼講故事是人類的一種本能。
——《知識大融通》作者 愛德華·威爾遜
前言 說故事、聽故事不隻是休閑娛樂
第一章 故事的魅力
人的生活與故事密不可分,造成我們完全忽略故事的魔力。因此,展開這段旅程之前,
必須重新揭開許多過去習以為常的事物錶象,因為這些錶象讓我們忽略故事的奇妙之
處。你要做的就是隨手打開任何一本故事書,然後留意這本書如何打動你..
第二章 為什麼我們需要故事
人類為什麼需要說故事呢?問題的答案也許很明顯:故事把歡樂帶給我們。但是,故事
﹁應該”把歡樂帶給我們這件事情並非絕對,至少不像吃與性那樣在生理上絕對會為我
們帶來歡樂。小說的難解之謎在於:演化是現實的功利主義者。為什麼小說這種看似奢
侈的事物卻沒有在人類生命的演化中遭到淘汰?
第三章 地獄是故事的常客
我們被小說吸引是因為它能帶給我們歡樂。但事實上,小說裏大部分的情節,包括威
脅、死亡、沮喪、焦慮、動蕩不安,都讓人感覺很不舒服。細數暢銷小說中殘忍的場
景,少不瞭大屠殺、謀殺與強奸,流行電視節目也是如此..
第四章 夜裏的故事
有證據顯示這些夢可以幫助我們將新的經驗儲存在正確的短期記憶櫃或長期記憶櫃。許
多心理學傢與精神科醫生相信,夢也可能是一種自我療愈的形式,幫我們應付清醒時的
焦慮。或者,夢也會幫我們鏟除腦中無用的信息..
第五章 大腦會說故事
在馬修狂野不羈的幻想之中,我們見到一顆生病的頭腦瘋狂地想要將感覺編進他所發
明的官樣文章中,在故事中把未來、幻聽,以及對自己非常重要的信念編造得恰到好
處..我們和他的相似程度其實遠遠超乎自己的認知,我們的頭腦也一直努力想從自己
的感官數據中抽取齣意義..
第六章 故事裏的道德
傳統社會中,傳達精神世界的真理不是透過教條或論文,而是透過故事。當時世界上的
牧師與僧人早已經懂得那些後來獲得心理學證實的道理:如果你想要打動人心傳達訊
息,那就要透過故事來完成..
第七章 改變世界的故事
最近數十年以來,也就是電視興起這段時間,心理學已經正式針對故事對人類心理的影
響進行研究:小說確實能形塑我們的心靈。故事不論是透過電影、書籍或者電動玩具來
傳遞,都能引導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影響我們的道德邏輯,改變我們的行為,甚至
是改變我們的人格..
第八章 生命中的故事
我們用生命編織齣故事,讓自己變成戲劇中高貴(雖然有缺點)的主角。生命的故事是
﹁個人的神話”,談的是我們自己,我們如何走到這個地步。然而,生命的故事並非客
觀的陳述,生命故事是小心翼翼形塑齣來的敘事,充滿刻意的遺忘以及有技巧地編織意
義..
第九章 故事的未來
人類是夢幻島上的生物。夢幻島是我們演化的起點。我們被吸引到夢幻島,因為對我們
有益。它能滋養想象力,強化道德行為,給我們一個安全無虞的地方預作練習。故事是
人類社交生活的黏著劑,畫定團體界綫並讓人團結一緻。夢幻島是我們的天性,我們是
說故事的動物..
緻謝
注釋
參考書目
前言 說故事、聽故事不隻是休閑娛樂
第一章 故事的魅力
人的生活與故事密不可分,造成我們完全忽略故事的魔力。因此,展開這段旅程之前,
必須重新揭開許多過去習以為常的事物錶象,因為這些錶象讓我們忽略故事的奇妙之
處。你要做的就是隨手打開任何一本故事書,然後留意這本書如何打動你..
第二章 為什麼我們需要故事
人類為什麼需要說故事呢?問題的答案也許很明顯:故事把歡樂帶給我們。但是,故事
﹁應該”把歡樂帶給我們這件事情並非絕對,至少不像吃與性那樣在生理上絕對會為我
們帶來歡樂。小說的難解之謎在於:演化是現實的功利主義者。為什麼小說這種看似奢
侈的事物卻沒有在人類生命的演化中遭到淘汰?
第三章 地獄是故事的常客
我們被小說吸引是因為它能帶給我們歡樂。但事實上,小說裏大部分的情節,包括威
脅、死亡、沮喪、焦慮、動蕩不安,都讓人感覺很不舒服。細數暢銷小說中殘忍的場
景,少不瞭大屠殺、謀殺與強奸,流行電視節目也是如此..
第四章 夜裏的故事
有證據顯示這些夢可以幫助我們將新的經驗儲存在正確的短期記憶櫃或長期記憶櫃。許
多心理學傢與精神科醫生相信,夢也可能是一種自我療愈的形式,幫我們應付清醒時的
焦慮。或者,夢也會幫我們鏟除腦中無用的信息..
第五章 大腦會說故事
在馬修狂野不羈的幻想之中,我們見到一顆生病的頭腦瘋狂地想要將感覺編進他所發
明的官樣文章中,在故事中把未來、幻聽,以及對自己非常重要的信念編造得恰到好
處..我們和他的相似程度其實遠遠超乎自己的認知,我們的頭腦也一直努力想從自己
的感官數據中抽取齣意義..
第六章 故事裏的道德
傳統社會中,傳達精神世界的真理不是透過教條或論文,而是透過故事。當時世界上的
牧師與僧人早已經懂得那些後來獲得心理學證實的道理:如果你想要打動人心傳達訊
息,那就要透過故事來完成..
第七章 改變世界的故事
最近數十年以來,也就是電視興起這段時間,心理學已經正式針對故事對人類心理的影
響進行研究:小說確實能形塑我們的心靈。故事不論是透過電影、書籍或者電動玩具來
傳遞,都能引導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影響我們的道德邏輯,改變我們的行為,甚至
是改變我們的人格..
第八章 生命中的故事
我們用生命編織齣故事,讓自己變成戲劇中高貴(雖然有缺點)的主角。生命的故事是
﹁個人的神話”,談的是我們自己,我們如何走到這個地步。然而,生命的故事並非客
觀的陳述,生命故事是小心翼翼形塑齣來的敘事,充滿刻意的遺忘以及有技巧地編織意
義..
第九章 故事的未來
人類是夢幻島上的生物。夢幻島是我們演化的起點。我們被吸引到夢幻島,因為對我們
有益。它能滋養想象力,強化道德行為,給我們一個安全無虞的地方預作練習。故事是
人類社交生活的黏著劑,畫定團體界綫並讓人團結一緻。夢幻島是我們的天性,我們是
說故事的動物..
緻謝
注釋
參考書目
故事人
要瞭解這個問題有多難迴答, 我們可以做一個大傢都會做的想象實驗, 希望這樣做有啓發性。讓我們迴到史前時代混沌不明的狀態之中, 想象人類隻有兩個部落一起生活在非洲的河榖。他們競爭相同且有限的資源:其中一個部落逐漸凋零, 而另外一個部落則是代代相傳。一個部落叫“務實的人”, 另外一個部落叫“故事人”,兩個部落除瞭名稱不同之外, 其他條件都一樣。
基本上, 故事人的活動從生物觀點來看非常閤理,他們工作、打獵、采集、尋找伴侶, 並且努力守護彼此。他們培養年輕人, 組成聯盟, 然後逐漸發展齣一種上下隸屬的階層關係。就像大部分的狩獵采集社會, 他們所擁有的休閑時間多到令人驚奇, 他們隨時都在休息、聊八卦與說故事, 用故事消磨時間, 並且讓故事帶來無限歡樂。
務實的人也和故事人一樣, 為瞭填飽肚子工作, 努力獲取異性芳心, 並且撫養小孩。但當故事人迴到村落開始編造各種瘋狂的奇人逸事, 務實的人依然埋頭工作。他們狩獵的時間更多、采集更多、求愛更多, 直到他們筋疲力盡。務實的人不會把時間浪費在說故事上———他們躺下來休息, 儲存更多的體力來做有用的事。
當然, 我們都知道故事的結局。故事人獲得勝利,而我們就是故事人的後代。如果那群嚴於律己的務實人曾經存在, 他們也不可能存活至今。但是假如我們一開始並不知道答案, 難道大多數人不會打賭務實的人會比這些無聊的故事人存活得更長、更久嗎?但事實就是如此,務實的人失敗瞭, 而這正是說故事行為的奇妙之處。
為什麼我們需要故事
人類的手真的是生物工程學的神奇見證。在一個小巧的空間裏, 塞滿27 根骨頭、27 個關節、123 條韌帶、48 條神經與34 條肌肉。手掌的每個構造幾乎都是為瞭某些事情而設計。指甲是為瞭抓東西、撿東西和敲東西。指紋或者稱為乳突紋綫對我們的觸覺很重要。甚至連手上的汗腺都有其獨特的功能: 維持手部的濕潤, 使我們抓得更緊(乾燥的手指接觸物品時容易滑動, 所以你纔會在翻書頁之前先舔一下手指)。但手掌上真正令人驕傲之處是可以和任何一隻手指對抗的大拇指。少瞭大拇指,我們的手充其量隻是海盜鈎子的進化版本。其他沒有大拇指的動物, 隻能用它們的蹄去扒、撞或者颳這個世界。人類因為有大拇指, 所以可以握緊東西, 還可以隨心所欲地操控它。
現在, 容我請你問自己一個有點蠢的問題: 你的雙手可以用來做什麼?
答案很明顯, 手可以用來吃東西, 可以用來愛撫、握拳和擊打。雙手可以製造工具, 也可以使用工具。手是好色的, 可以探索、搔癢和挑逗。手還可以傳達意思,我們用手勢來強化說話的內容。以上的事, 我的手都辦得到, 但這些日子以來我的手幾乎都在翻書與打字。
我們的手是工具, 但進化並不是把手變成單一功能。手並不等於錘子和螺絲起子的生物版, 手像瑞士刀那樣有多種目的, 可以用來做許多事。
手是如此, 身體其他部位也和手一樣。眼睛主要是用來看東西, 但同樣也可以幫我們傳達情感。當我們嘲笑彆人或者大笑時, 眼睛就會眯成一條綫。當我們感到悲傷, 眼睛會流淚, 奇怪的是當我們覺得相當開心時,也會感覺眼眶濕濕的。我們有嘴唇, 因為我們需要一個開口方便進食與呼吸, 但嘴唇同樣有多種功能: 我們用嘴唇接吻錶達愛意; 假如我們感到快樂、悲傷或者氣得要死, 隻要嘴唇一撇, 就可以讓其他人知道我們腦中在想什麼。當然, 嘴唇也用來說話。
嘴唇和手如此, 大腦也是一樣, 由大腦所控製的行為也是如此。以慷慨為例, 當進化心理學傢在爭辯人類是自私還是無私時, 很明顯的事實是在許多情況下人都很慷慨。為什麼要慷慨? 原因有很多: 增加聲望、追求伴侶、吸引同伴、協助族人、送人情等等。慷慨不是為瞭特定的事, 也不是由一種進化力量所形成。人類喜好故事也不例外, 小說可能是為瞭許多原因存在。
比如哪些原因呢?
有些達爾文學派的思想傢主張故事的進化來源是性的選擇而不是自然選擇。也許故事和其他藝術形式不隻是迷戀性, 也在高傲地展示我們的技術、智慧與創造力等心靈特質, 藉此作為獲得性的方式。我們可以翻迴前幾頁, 看看上一章那張昆山族的照片, 注意看看照片中正在說故事的人, 左邊那位年輕的女人看起來非常美麗,完全陶醉在故事裏, 而我的意思就是這個。
故事也可能是一種認知遊戲。對於進化論文學傢博伊德(Brian Boyd) 來說: “一件藝術作品的創作就像心靈的遊戲場。” 博伊德認為藝術的自由創作, 不論形式為何, 對於精神所産生的作用, 就跟打鬧遊戲對身體肌肉的影響一樣。
或者故事可能是低成本的信息來源, 或者是替代經驗。或許我們可以修正賀拉斯(Horace) 的說法———故事的樂趣是為瞭教導。我們通過故事學習人類的文化與心理, 不需要直接親身經曆, 耗費巨大成本。
或者故事可以是一種社會的黏著劑, 讓世人一起圍繞著共同的價值。小說傢約翰·加德納(John Gardner)準確傳達瞭這個概念: “真正的藝術能創造齣一個讓社會得以存在而非凋零的神話。” 再迴到昆山族, 看看他如何將大傢聚在一起, 心手相連。
以上種種理論都說得通, 我們之後會再迴過頭來討論這一點。但在此之前, 我們需要處理另外一種可能性:故事根本不是為瞭任何目的而齣現, 至少沒有生理學上的目的。
故事人
要瞭解這個問題有多難迴答, 我們可以做一個大傢都會做的想象實驗, 希望這樣做有啓發性。讓我們迴到史前時代混沌不明的狀態之中, 想象人類隻有兩個部落一起生活在非洲的河榖。他們競爭相同且有限的資源:其中一個部落逐漸凋零, 而另外一個部落則是代代相傳。一個部落叫“務實的人”, 另外一個部落叫“故事人”,兩個部落除瞭名稱不同之外, 其他條件都一樣。
基本上, 故事人的活動從生物觀點來看非常閤理,他們工作、打獵、采集、尋找伴侶, 並且努力守護彼此。他們培養年輕人, 組成聯盟, 然後逐漸發展齣一種上下隸屬的階層關係。就像大部分的狩獵采集社會, 他們所擁有的休閑時間多到令人驚奇, 他們隨時都在休息、聊八卦與說故事, 用故事消磨時間, 並且讓故事帶來無限歡樂。
務實的人也和故事人一樣, 為瞭填飽肚子工作, 努力獲取異性芳心, 並且撫養小孩。但當故事人迴到村落開始編造各種瘋狂的奇人逸事, 務實的人依然埋頭工作。他們狩獵的時間更多、采集更多、求愛更多, 直到他們筋疲力盡。務實的人不會把時間浪費在說故事上———他們躺下來休息, 儲存更多的體力來做有用的事。
當然, 我們都知道故事的結局。故事人獲得勝利,而我們就是故事人的後代。如果那群嚴於律己的務實人曾經存在, 他們也不可能存活至今。但是假如我們一開始並不知道答案, 難道大多數人不會打賭務實的人會比這些無聊的故事人存活得更長、更久嗎?但事實就是如此,務實的人失敗瞭, 而這正是說故事行為的奇妙之處。
為什麼我們需要故事
人類的手真的是生物工程學的神奇見證。在一個小巧的空間裏, 塞滿27 根骨頭、27 個關節、123 條韌帶、48 條神經與34 條肌肉。手掌的每個構造幾乎都是為瞭某些事情而設計。指甲是為瞭抓東西、撿東西和敲東西。指紋或者稱為乳突紋綫對我們的觸覺很重要。甚至連手上的汗腺都有其獨特的功能: 維持手部的濕潤, 使我們抓得更緊(乾燥的手指接觸物品時容易滑動, 所以你纔會在翻書頁之前先舔一下手指)。但手掌上真正令人驕傲之處是可以和任何一隻手指對抗的大拇指。少瞭大拇指,我們的手充其量隻是海盜鈎子的進化版本。其他沒有大拇指的動物, 隻能用它們的蹄去扒、撞或者颳這個世界。人類因為有大拇指, 所以可以握緊東西, 還可以隨心所欲地操控它。
現在, 容我請你問自己一個有點蠢的問題: 你的雙手可以用來做什麼?
答案很明顯, 手可以用來吃東西, 可以用來愛撫、握拳和擊打。雙手可以製造工具, 也可以使用工具。手是好色的, 可以探索、搔癢和挑逗。手還可以傳達意思,我們用手勢來強化說話的內容。以上的事, 我的手都辦得到, 但這些日子以來我的手幾乎都在翻書與打字。
我們的手是工具, 但進化並不是把手變成單一功能。手並不等於錘子和螺絲起子的生物版, 手像瑞士刀那樣有多種目的, 可以用來做許多事。
手是如此, 身體其他部位也和手一樣。眼睛主要是用來看東西, 但同樣也可以幫我們傳達情感。當我們嘲笑彆人或者大笑時, 眼睛就會眯成一條綫。當我們感到悲傷, 眼睛會流淚, 奇怪的是當我們覺得相當開心時,也會感覺眼眶濕濕的。我們有嘴唇, 因為我們需要一個開口方便進食與呼吸, 但嘴唇同樣有多種功能: 我們用嘴唇接吻錶達愛意; 假如我們感到快樂、悲傷或者氣得要死, 隻要嘴唇一撇, 就可以讓其他人知道我們腦中在想什麼。當然, 嘴唇也用來說話。
嘴唇和手如此, 大腦也是一樣, 由大腦所控製的行為也是如此。以慷慨為例, 當進化心理學傢在爭辯人類是自私還是無私時, 很明顯的事實是在許多情況下人都很慷慨。為什麼要慷慨? 原因有很多: 增加聲望、追求伴侶、吸引同伴、協助族人、送人情等等。慷慨不是為瞭特定的事, 也不是由一種進化力量所形成。人類喜好故事也不例外, 小說可能是為瞭許多原因存在。
比如哪些原因呢?
有些達爾文學派的思想傢主張故事的進化來源是性的選擇而不是自然選擇。也許故事和其他藝術形式不隻是迷戀性, 也在高傲地展示我們的技術、智慧與創造力等心靈特質, 藉此作為獲得性的方式。我們可以翻迴前幾頁, 看看上一章那張昆山族的照片, 注意看看照片中正在說故事的人, 左邊那位年輕的女人看起來非常美麗,完全陶醉在故事裏, 而我的意思就是這個。
故事也可能是一種認知遊戲。對於進化論文學傢博伊德(Brian Boyd) 來說: “一件藝術作品的創作就像心靈的遊戲場。” 博伊德認為藝術的自由創作, 不論形式為何, 對於精神所産生的作用, 就跟打鬧遊戲對身體肌肉的影響一樣。
或者故事可能是低成本的信息來源, 或者是替代經驗。或許我們可以修正賀拉斯(Horace) 的說法———故事的樂趣是為瞭教導。我們通過故事學習人類的文化與心理, 不需要直接親身經曆, 耗費巨大成本。
或者故事可以是一種社會的黏著劑, 讓世人一起圍繞著共同的價值。小說傢約翰·加德納(John Gardner)準確傳達瞭這個概念: “真正的藝術能創造齣一個讓社會得以存在而非凋零的神話。” 再迴到昆山族, 看看他如何將大傢聚在一起, 心手相連。
前言
說故事、聽故事不隻是休閑娛樂
統計學傢都同意,隻要能夠抓到一群長生不老的猴子,把牠們跟打字機關在一起,
任牠們不斷狂敲鍵盤,經過很長很長一段時間之後,這些猴子終會謄寫齣一本完美的《哈姆雷特》副本,每一個句號、逗點、“誓言”幾乎都會落在正確的位置上。不過,重點是這些猴子必須永遠活著,因為統計學者認為這需要花很長的時間。
有些人對此說法感到懷疑。二○○三年,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研究人員針對所謂“無限的猴子理論”設計齣一套前測。之所以稱為“前測”,是因為我們仍然找不到長生不老的超級猴子軍團,也沒有用不完的時間,實行最終的測試。不過,這些研究人員的確找來一部老計算機以及六隻蘇拉威西黑冠猴。於是,他們把這颱機器放進關猴子的籠裏,然後關上門。
猴子先是眼睛盯著計算機,圍著計算機口中念念有詞,然後用手把玩計算機,還想要用石頭把它砸爛。牠們蹲坐在鍵盤上,看起來內心焦慮卻束手無策。牠們還拿起鍵盤吃吃看味道好不好?當然不好吃,於是猴子把鍵盤砸在地上,然後開始尖叫。接下來,猴子開始戳鍵盤上的按鍵,起初是慢慢戳,之後就愈戳愈快。這些研究人員坐迴自己的位置開始等待。
過瞭一整個禮拜,又過瞭一個禮拜,這些懶惰的猴子依然寫不齣《哈姆雷
特》,甚至連第一幕都沒個影。但牠們已經閤作寫齣五頁文字,為此這些研究人員得意洋洋地將文稿用精美的皮革封麵裝訂起來,然後在網絡上寄齣一份有版權的復本,名為《朝嚮莎士比亞全集的筆記》。我在此摘錄其中一段有代錶性的文字:
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naaaaaaaaa
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sssssssssssssssssfssssfhgggggggsss
Assfssssssgggggggaaavmlvvssajjjlsssssssssssssssa
這項實驗最重要的發現就是蘇拉威西黑冠猴對於S這個字母的偏愛遠遠勝過其他字母,雖然我們不清楚這個發現有何意義。該研究的首席調查員動物學傢普勞曼,冷靜地下瞭結論:“研究內容雖然有趣,但除瞭顯示‘無限的猴子理論’本身有缺陷之外,毫無科學價值。”
簡而言之,每位統計學傢的偉大夢想,就是有朝一日可以讀到由長生不老的超級猴子用打字機敲齣的《哈姆雷特》,而這似乎隻是癡心妄想。
不過,文學傢田中次郎的說法或許可以稍稍安慰這些統計學傢,他說從技術麵來看,《哈姆雷特》雖然不是齣於猴子筆下,但它確實是由一種人猿,或者講得具體一些,是由一種偉大的靈長類所寫齣來的作品。文學傢田中次郎寫道,有時在漫長的史前時代,“壽命比較長的兩足類原始人會從生命沒那麼長的黑猩猩群裏獨立齣來,然後一群毛沒那麼多的靈長類會再從這些兩足類最初的混種中獨立齣來。因此,在一段有限的時間裏,其中一種靈長類的確寫齣瞭《哈姆雷特》。”
但早在這些靈長類想到要寫下《哈姆雷特》、小醜哈樂或《哈利波特》等故事之前,甚至早在他們預見自己有辦法寫字之前,就已經聚集在火堆旁邊輪流說著一些荒謬的故事,內容從勇敢巫師與年輕的戀人、無私的英雄與敏捷的獵人、悲情的首領與睿智的老巫婆、太陽與星辰的起源、天神與精靈的性格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故事。
數萬年前,人類的心靈尚未成熟,人數也還不多,我們就已經開始講述一個又一個故事。現在,經過數萬年之後,人類已經遍及整個地球,我們對於萬物起源的神話還是堅信不疑,我們仍然會為書本、舞颱與銀幕上各種關於謀殺、性欲、戰爭、陰謀的真實故事,或令人震驚的虛構情節而緊張不已。人類是對故事相當著迷的生物,即使到瞭夜深人靜,軀體已然入睡之際,心靈仍然持續整晚訴說著各自的故事。
本書談的是說故事的靈長類(也就是會說故事的人類),擁有說故事心靈的偉大人猿。或許你對此事渾然不覺,但你其實就是想象王國“夢幻島”的創造者。夢幻島是你的歸屬,在你死去之前,會花數十年時光悠遊其中。如果你之前未曾察覺此事,也無須過於沮喪:故事之於人類,正如水之於魚,因為早就身在其中而難以發覺。雖然你的身體總是固著於特定的時空之中,但心靈永遠可以自在暢遊於幻想的國度,事實就是如此。
但夢幻島是一個尚未被發掘且坐標不明的國度。我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渴望故事,我們不知道夢幻島為什麼一開始就會存在?即使待在夢幻島的時間會把我們形塑成人類與文化,但我們並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簡單來說,沒有任何事像說故事一樣,對人類如此重要,而我們卻完全不知道它的重要性。
本書的寫作靈感來自一首歌。一個鞦高氣爽的日子,我開著車在高速公路上奔馳,心情愉悅地打開收音機,此時一首鄉村歌麯傳入耳中。聽到不閤我胃口的音樂,我通常是立刻關掉廣播阻絕噪音。但這位歌手特有的嗓音觸動瞭我,所以我並未換頻道。歌手唱著一位年輕男孩到女孩傢提親,女孩的父親要年輕人在客廳等待,那時年輕人盯著牆上掛的一張張照片,照片中的小女孩扮演灰姑娘,騎著腳踏車,“開懷大笑圍繞著灑水器奔跑/搭著父親的手臂跳舞,抬頭望著他。”這位年輕人突然間意識到自己正在偷走這位父親的寶貝:他偷走瞭灰姑娘。
收音機裏的歌還沒唱完,我已經哭到無法自已,必須把車子停靠到路邊。威剋斯這首“偷走灰姑娘”完全捕捉到世人皆有的情感,是一位父親對女兒又甜蜜又痛苦的心情,以及為人父者清楚知道自己永遠不會是女兒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的感受。
我呆坐車裏許久,除瞭悲傷,還感到震驚,為什麼威剋斯這首短短的音樂故事如此催淚,讓一個不是愛哭鬼的成熟男人完全失控無助。我仔細一想,故事可以在美麗的鞦天悄悄地接近我們,讓我們笑或哭、喜或怒,讓我們全身緊綳,改變我們原本想象自己與世界的方式,這是多麼奇怪的一件事。體驗故事是多麼奇妙的感覺,不論故事來自書本、電影,或歌麯,我們敞開一切任由講述者闖進我們內心。創作者潛入我們的腦袋,並且掌控瞭我們的思想。威剋斯就在我的腦袋裏,蹲坐在黑暗之中,刺激我的淚腺,引爆我的神經。
這本書引用生物學、心理學與神經學的諸多觀點,試圖理解那個迷人的鞦日在我身上所産生的變化。我意識到如果將科學中那些精密儀器、冷冰冰的統計數字,以及不討人喜歡的專業術語帶進夢幻島,會使許多人感到不安。小說、幻想、夢想對於人類的想像力來說是一塊神聖的保留地,是魔法的最後堡壘,是科學不能也不應該入侵的地方,我們不能把古老的神秘簡化為腦中電子化學反應。或者解釋為自私的基因之間永無止境的戰鬥。我擔心的是如果你試圖解釋夢幻島的力量,那就可能永遠停留在解釋它的層次而已。正同華茲華斯所說,為瞭要解剖必須先殺人,這一點我可不同意。
想一想麥卡锡小說《長路》的結局,麥卡锡隨著一個男人和他的幼子徒步穿過死寂的世界,一片﹁不毛地帶”,一起尋找賴以維生最需要的東西:食物和人群。我倒在客廳裏,在沐浴著陽光的地毯角落讀完這本小說,我從小到大都是這樣看故事書。當我闔上這本書,我為這個男人和小孩,為我自己短暫的生命,以及所有自傲愚蠢的人類感到焦慮。
《長路》的結尾是爸爸離開人間,但小男孩和一群“好人”所組成的小傢庭共同生活。這戶人傢有個小女孩,於是我們看到希望的曙光,這名男孩可能會成為新一代的亞當,而女孩可能成為他的夏娃。但一切都是懸而未定,因為整個生態係統已死,我們根本不清楚人是否能活得夠久,直到整個係統恢復。小說最後一段帶我們離開這個男孩與他新的傢庭,麥卡锡將一首美麗朦朧的篇章留給我們:
曾經,山中的溪流有許多鱒魚悠遊水中。你可以看到魚鰭的白邊被河水輕輕包圍,在琥珀色的流水中跳躍。把牠們捉在手中聞得到苔蘚的味道,牠們如此優雅充滿力量地扭動著。魚背上迂迴彎麯的圖案猶如世界未來的索引,是地圖,也是迷宮,再也無法重來,再也無法校正,在這深山幽榖中,牠們賴以維生的一切都比人還要古老,牠們低聲歌唱,透露著神秘。
這段文字想要錶達什麼?是贊頌那個生命不再蓬勃發展的死寂世界,還是在指引﹁未來世界的變化”?男孩也許還會活著,和那群好人一起在生意盎然的森林裏捕捉鱒魚?也許男孩會被殺來吃掉而消失?沒有任何科學可以迴答這些問題。
但科學可以幫我們解釋《長路》這樣的故事何以動人。本書藉由科學與人文領域的渠徑,使用新工具、新思維,開啓夢幻島這塊廣闊未知的領域。本書談的是各種故事如何充斥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從電視廣告到白日夢,再到職業摔角的滑稽場景。我所討論的是孩童所編造的幸福混亂故事中,那潛藏的模式,以及這些模式所顯示的故事史前之源。這本書談的是故事如何細微地形塑我們的信仰、行為與倫理,又如何對文化與曆史産生深遠的影響。這本書探索的是和精神病患一樣的深夜創意故事,也就是夢所存在的古老謎團。本書是關於一連串聰明卻又愚蠢好笑的腦波,在我們混亂的生活中強加上的一套敘事結構。這本書討論的是小說中當下的不確定性還有未來的希望。最重要的是,這本書寫的是故事所隱含的深層奧秘。為什麼人類沉迷於夢幻島?我們如何變成說故事的動物呢?
前言
說故事、聽故事不隻是休閑娛樂
統計學傢都同意,隻要能夠抓到一群長生不老的猴子,把牠們跟打字機關在一起,
任牠們不斷狂敲鍵盤,經過很長很長一段時間之後,這些猴子終會謄寫齣一本完美的《哈姆雷特》副本,每一個句號、逗點、“誓言”幾乎都會落在正確的位置上。不過,重點是這些猴子必須永遠活著,因為統計學者認為這需要花很長的時間。
有些人對此說法感到懷疑。二○○三年,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研究人員針對所謂“無限的猴子理論”設計齣一套前測。之所以稱為“前測”,是因為我們仍然找不到長生不老的超級猴子軍團,也沒有用不完的時間,實行最終的測試。不過,這些研究人員的確找來一部老計算機以及六隻蘇拉威西黑冠猴。於是,他們把這颱機器放進關猴子的籠裏,然後關上門。
猴子先是眼睛盯著計算機,圍著計算機口中念念有詞,然後用手把玩計算機,還想要用石頭把它砸爛。牠們蹲坐在鍵盤上,看起來內心焦慮卻束手無策。牠們還拿起鍵盤吃吃看味道好不好?當然不好吃,於是猴子把鍵盤砸在地上,然後開始尖叫。接下來,猴子開始戳鍵盤上的按鍵,起初是慢慢戳,之後就愈戳愈快。這些研究人員坐迴自己的位置開始等待。
過瞭一整個禮拜,又過瞭一個禮拜,這些懶惰的猴子依然寫不齣《哈姆雷
特》,甚至連第一幕都沒個影。但牠們已經閤作寫齣五頁文字,為此這些研究人員得意洋洋地將文稿用精美的皮革封麵裝訂起來,然後在網絡上寄齣一份有版權的復本,名為《朝嚮莎士比亞全集的筆記》。我在此摘錄其中一段有代錶性的文字:
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naaaaaaaaa
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sssssssssssssssssfssssfhgggggggsss
Assfssssssgggggggaaavmlvvssajjjlsssssssssssssssa
這項實驗最重要的發現就是蘇拉威西黑冠猴對於S這個字母的偏愛遠遠勝過其他字母,雖然我們不清楚這個發現有何意義。該研究的首席調查員動物學傢普勞曼,冷靜地下瞭結論:“研究內容雖然有趣,但除瞭顯示‘無限的猴子理論’本身有缺陷之外,毫無科學價值。”
簡而言之,每位統計學傢的偉大夢想,就是有朝一日可以讀到由長生不老的超級猴子用打字機敲齣的《哈姆雷特》,而這似乎隻是癡心妄想。
不過,文學傢田中次郎的說法或許可以稍稍安慰這些統計學傢,他說從技術麵來看,《哈姆雷特》雖然不是齣於猴子筆下,但它確實是由一種人猿,或者講得具體一些,是由一種偉大的靈長類所寫齣來的作品。文學傢田中次郎寫道,有時在漫長的史前時代,“壽命比較長的兩足類原始人會從生命沒那麼長的黑猩猩群裏獨立齣來,然後一群毛沒那麼多的靈長類會再從這些兩足類最初的混種中獨立齣來。因此,在一段有限的時間裏,其中一種靈長類的確寫齣瞭《哈姆雷特》。”
但早在這些靈長類想到要寫下《哈姆雷特》、小醜哈樂或《哈利波特》等故事之前,甚至早在他們預見自己有辦法寫字之前,就已經聚集在火堆旁邊輪流說著一些荒謬的故事,內容從勇敢巫師與年輕的戀人、無私的英雄與敏捷的獵人、悲情的首領與睿智的老巫婆、太陽與星辰的起源、天神與精靈的性格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故事。
數萬年前,人類的心靈尚未成熟,人數也還不多,我們就已經開始講述一個又一個故事。現在,經過數萬年之後,人類已經遍及整個地球,我們對於萬物起源的神話還是堅信不疑,我們仍然會為書本、舞颱與銀幕上各種關於謀殺、性欲、戰爭、陰謀的真實故事,或令人震驚的虛構情節而緊張不已。人類是對故事相當著迷的生物,即使到瞭夜深人靜,軀體已然入睡之際,心靈仍然持續整晚訴說著各自的故事。
本書談的是說故事的靈長類(也就是會說故事的人類),擁有說故事心靈的偉大人猿。或許你對此事渾然不覺,但你其實就是想象王國“夢幻島”的創造者。夢幻島是你的歸屬,在你死去之前,會花數十年時光悠遊其中。如果你之前未曾察覺此事,也無須過於沮喪:故事之於人類,正如水之於魚,因為早就身在其中而難以發覺。雖然你的身體總是固著於特定的時空之中,但心靈永遠可以自在暢遊於幻想的國度,事實就是如此。
但夢幻島是一個尚未被發掘且坐標不明的國度。我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渴望故事,我們不知道夢幻島為什麼一開始就會存在?即使待在夢幻島的時間會把我們形塑成人類與文化,但我們並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簡單來說,沒有任何事像說故事一樣,對人類如此重要,而我們卻完全不知道它的重要性。
本書的寫作靈感來自一首歌。一個鞦高氣爽的日子,我開著車在高速公路上奔馳,心情愉悅地打開收音機,此時一首鄉村歌麯傳入耳中。聽到不閤我胃口的音樂,我通常是立刻關掉廣播阻絕噪音。但這位歌手特有的嗓音觸動瞭我,所以我並未換頻道。歌手唱著一位年輕男孩到女孩傢提親,女孩的父親要年輕人在客廳等待,那時年輕人盯著牆上掛的一張張照片,照片中的小女孩扮演灰姑娘,騎著腳踏車,“開懷大笑圍繞著灑水器奔跑/搭著父親的手臂跳舞,抬頭望著他。”這位年輕人突然間意識到自己正在偷走這位父親的寶貝:他偷走瞭灰姑娘。
收音機裏的歌還沒唱完,我已經哭到無法自已,必須把車子停靠到路邊。威剋斯這首“偷走灰姑娘”完全捕捉到世人皆有的情感,是一位父親對女兒又甜蜜又痛苦的心情,以及為人父者清楚知道自己永遠不會是女兒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的感受。
我呆坐車裏許久,除瞭悲傷,還感到震驚,為什麼威剋斯這首短短的音樂故事如此催淚,讓一個不是愛哭鬼的成熟男人完全失控無助。我仔細一想,故事可以在美麗的鞦天悄悄地接近我們,讓我們笑或哭、喜或怒,讓我們全身緊綳,改變我們原本想象自己與世界的方式,這是多麼奇怪的一件事。體驗故事是多麼奇妙的感覺,不論故事來自書本、電影,或歌麯,我們敞開一切任由講述者闖進我們內心。創作者潛入我們的腦袋,並且掌控瞭我們的思想。威剋斯就在我的腦袋裏,蹲坐在黑暗之中,刺激我的淚腺,引爆我的神經。
這本書引用生物學、心理學與神經學的諸多觀點,試圖理解那個迷人的鞦日在我身上所産生的變化。我意識到如果將科學中那些精密儀器、冷冰冰的統計數字,以及不討人喜歡的專業術語帶進夢幻島,會使許多人感到不安。小說、幻想、夢想對於人類的想像力來說是一塊神聖的保留地,是魔法的最後堡壘,是科學不能也不應該入侵的地方,我們不能把古老的神秘簡化為腦中電子化學反應。或者解釋為自私的基因之間永無止境的戰鬥。我擔心的是如果你試圖解釋夢幻島的力量,那就可能永遠停留在解釋它的層次而已。正同華茲華斯所說,為瞭要解剖必須先殺人,這一點我可不同意。
想一想麥卡锡小說《長路》的結局,麥卡锡隨著一個男人和他的幼子徒步穿過死寂的世界,一片﹁不毛地帶”,一起尋找賴以維生最需要的東西:食物和人群。我倒在客廳裏,在沐浴著陽光的地毯角落讀完這本小說,我從小到大都是這樣看故事書。當我闔上這本書,我為這個男人和小孩,為我自己短暫的生命,以及所有自傲愚蠢的人類感到焦慮。
《長路》的結尾是爸爸離開人間,但小男孩和一群“好人”所組成的小傢庭共同生活。這戶人傢有個小女孩,於是我們看到希望的曙光,這名男孩可能會成為新一代的亞當,而女孩可能成為他的夏娃。但一切都是懸而未定,因為整個生態係統已死,我們根本不清楚人是否能活得夠久,直到整個係統恢復。小說最後一段帶我們離開這個男孩與他新的傢庭,麥卡锡將一首美麗朦朧的篇章留給我們:
曾經,山中的溪流有許多鱒魚悠遊水中。你可以看到魚鰭的白邊被河水輕輕包圍,在琥珀色的流水中跳躍。把牠們捉在手中聞得到苔蘚的味道,牠們如此優雅充滿力量地扭動著。魚背上迂迴彎麯的圖案猶如世界未來的索引,是地圖,也是迷宮,再也無法重來,再也無法校正,在這深山幽榖中,牠們賴以維生的一切都比人還要古老,牠們低聲歌唱,透露著神秘。
這段文字想要錶達什麼?是贊頌那個生命不再蓬勃發展的死寂世界,還是在指引﹁未來世界的變化”?男孩也許還會活著,和那群好人一起在生意盎然的森林裏捕捉鱒魚?也許男孩會被殺來吃掉而消失?沒有任何科學可以迴答這些問題。
但科學可以幫我們解釋《長路》這樣的故事何以動人。本書藉由科學與人文領域的渠徑,使用新工具、新思維,開啓夢幻島這塊廣闊未知的領域。本書談的是各種故事如何充斥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從電視廣告到白日夢,再到職業摔角的滑稽場景。我所討論的是孩童所編造的幸福混亂故事中,那潛藏的模式,以及這些模式所顯示的故事史前之源。這本書談的是故事如何細微地形塑我們的信仰、行為與倫理,又如何對文化與曆史産生深遠的影響。這本書探索的是和精神病患一樣的深夜創意故事,也就是夢所存在的古老謎團。本書是關於一連串聰明卻又愚蠢好笑的腦波,在我們混亂的生活中強加上的一套敘事結構。這本書討論的是小說中當下的不確定性還有未來的希望。最重要的是,這本書寫的是故事所隱含的深層奧秘。為什麼人類沉迷於夢幻島?我們如何變成說故事的動物呢?
4、 感受哲學視野裏的自我與世界,讓你生活得更智慧※
評分這本書現在成瞭我的心頭好,真的是很不錯的一本書瞭,通俗易懂,深度又夠,簡直大愛。
評分趁著京東圖書活動囤的書,價格確實很實惠,現在傢裏已經有很多沒拆封的書瞭,今年的任務是看看看!
評分特彆喜歡在京東買東西,因為東西好,服務好,價格好,速度好,啥都好,在我的建議下,身邊的朋友也都在京東購物瞭,什麼年齡段的都有,使用後都覺得京東服務特彆好,還會繼續在京東買東西,並且還會介紹他們身邊的朋友也上京東,這就是真正好的東西永遠不怕被時代淘汰,希望京東會繼續繼續進步,彆讓支持他的廣大民眾失望
評分死亡意味著什麼?
評分有點貴,不過我是和其他的幾本一起買,就不覺得貴瞭。,書挺好的,紙質不錯。
評分一有活動就忍不住剁手,看來這輩子跟書死磕到底瞭
評分拍完等瞭好久好久好久纔收到,趁世界讀書日活動買的,先屯貨,找時間慢慢看
評分陳嘉映先生的經典之作,這版不錯,好好學習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