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社会丛书: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的困境与出路

环境与社会丛书: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的困境与出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阿江,吴金芳 等 著
图书标签:
  • 城市垃圾
  • 垃圾处理
  • 环境问题
  • 社会问题
  • 可持续发展
  • 城市化
  • 环境政策
  • 循环经济
  • 公共卫生
  • 环境治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9335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068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环境与社会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6
字数:25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垃圾量也快速增长。“垃圾围城”困扰着城市的发展,垃圾处置不当则影响着民众生活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因城市生活垃圾问题而引发的环境污染、健康风险、社会冲突已是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作为社会学专业人员,《环境与社会丛书: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的困境与出路》作者将城市生活垃圾问题置于社会系统中加以认识和分析。通过大量实地调查,从工艺技术、组织管理、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多层面去认识垃圾产生及处置中存在的问题。比对国外经验、教训,结合中国社会实际,《环境与社会丛书: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的困境与出路》也尝试探索可能的应对之策。社会学专业人员及关心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的人士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

  陈阿江,江苏吴江人,199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博士。现为河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长三角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省高校重点研究基地培育点)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等职。
  
  吴金芳,1981年生,安徽巢湖人.2014年毕业于河海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博士。现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社会学专业讲师。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
一 导言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二 垃圾分类探索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问题的由来
分散的民间垃圾分拣回收
垃圾机械式分拣
居民区垃圾分类试点及其可行性
小结
三 垃圾堆肥的类型与模式选择
垃圾堆肥的技术特点
垃圾堆肥的类型
餐厨垃圾管理的组织模式
垃圾堆肥的成本—效益分析
四 卫生填埋及其应用
垃圾处理技术的比选
填埋的适用条件
填埋场选址困境
二次污染问题
与周边居民关系
完善卫生填埋的建议
五 垃圾焚烧发电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垃圾焚烧发电的发展
反垃圾焚烧发电事件
反垃圾焚烧的原因分析
垃圾焚烧发电发展的统计分析
垃圾焚烧发电的新进展
六 结论
为什么垃圾成了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农村生活垃圾如何处置
城市垃圾分类如何进行
卫生填埋落后过时了吗
如何应对垃圾焚烧中的社会冲突

下篇
七 市场驱动的垃圾分类回收
垃圾分类与流向
废品回收利用
问题分析
小结
八 单位体制下的垃圾分类实践
政府推动垃圾分类试点
单位维持垃圾分类常态化
小结
九 社区源头垃圾分类试点的经验
无锡新安街道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试点的成功经验
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的不足
小结
十 旅游村餐厨垃圾沤肥探索
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与收集
餐厨垃圾沤肥实践
就近沤肥处置的比较优势
小结
十一 县城垃圾处置的困境
简易填埋惹民怨
“综合”处理致污染
卫生填埋选址难
启示
十二 县域垃圾的市场化与资源化处理探索
城区垃圾市场化处理
中端机械式分拣
小结
十三 卫生填埋场污染事件分析
选址埋下隐患
运行中的环境污染
运行主体间的经济纠纷引发污染
环境影响与村民抗争
问题的解决
十四 垃圾焚烧发电厂平稳运行的基本经验
泰安市垃圾处理及其转变
电厂与周边民众的关系
小结
十五 “肺癌高发”的背后
“癌症高发”争议
调查发现
讨论
后记

前言/序言

  平时恐怕很少有人会认真想着垃圾的事儿,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这终究是要扔掉的东西。除非没有地方可扔了,或者你的周边被垃圾所包围、为垃圾所困扰,你才会认真地想一想,问一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垃圾,与我们人类的历史相伴随。考古学家挖掘的文化层,很大意义就是数百年、数千年无意识堆累下来的“垃圾层”。从这一角度看,垃圾的历史和我们人类的历史一样长。
  然而,垃圾确实是我们这个时代——现代的产物。只有我们这个时代才具有如此强大的概括能力,把所有不用的东西统统称之为垃圾。语词的背后是观念,而观念是由我们的实践世界所支撑的。我们进入了一个丰裕的社会,废弃和制造一样成了我们的习惯和本能;我们变成了一群最慵懒、最自私的动物,只要眼前舒畅,不管什么东西最后都被方便地扔掉了。
  因此,城市生活垃圾问题,不是垃圾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重要的是要认识我们自己和我们这个时代——这大约就是社会学所赋予我们的使命了!
  时代正在经历着亘古未有的巨变。
  人群的聚居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也就是在三四十年前,我们大部分人仍然居住在延续千百年的、称之为村庄的这样一个地理单元里。我们所拥有的,除了天然的泥土、沙石以及我们自己的少量制造物如砖角瓦片以及陶瓷碎片等无法腐烂的东西外,大部分的东西不管怎样变化,最终还是回到那一亩三分地里去。土地具有无限强大的消纳能力,可以把我们所有不想要的东西统统消化吸收掉。时至今日,超过一半的人居住在被我们称之为城镇的地方。水泥的楼,水泥的路,水泥的广场,总之,我们居住在一个砼林世界中。我们把所有不用的东西称之为垃圾加以抛弃,再运到城外。
  城里人享受着现代生活的便利和舒适。只要挣到钱,就会有面包、会有牛奶;如果能够挣到足够多的钱,几乎可以要什么有什么。现代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各种各样的塑料器具;功能无限的电子产品;凡此等等,不一而足。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结合,可任由市民点击世界各地的产品;可以足不出户享受外卖提供的美味佳肴。宅在家中享受外卖美食时,一次性筷子、食盒、外包装等,一顿午餐可制造垃圾无数……而城里人正越来越习惯于这样便利的生活。
  工程师们在构建砼林城市的同时,没有忘记为市民在城外设计了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厂,等等。这些设施在解决了城镇卫生问题的同时,又把新的卫生问题、环境污染和健康风险带给了城郊的居民,并创造性地制造了新的社会问题——环境正义问题——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赠”给邻居。
  逐渐地,不知道为什么,垃圾分类成为一个流行语、一种时尚,在砼林世界里流行起来。与此同时,一些似是而非的命题也流行起来,而且差不多成为共识、成为决策基础了。比如,普遍地认为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比我们做得好、中国居民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而我们的调查发现,从家庭、保洁员、废品收购员到拾荒者,民间实际上存在较为完整的垃圾分拣链,又比如普遍认为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垃圾分类不好推动——事实上,农民几乎天生会进行垃圾分类,只是工业/城市文明影响了他们,城市农转居社区垃圾分类试点很有成效,也是例证。垃圾分类推动困难的核心是分类后垃圾的出路不明,在于“末端不通”的系统性问题,而非真正垃圾分类的困难。
  关于垃圾围城的故事也是扑朔迷离。我们试图呈现垃圾填埋、垃圾焚烧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垃圾处置场所与周边居民的关系。“不要把垃圾放在我家后院”确实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那么,垃圾到底应该放在哪里?政府、企业是如何与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厂周围的居民协商、沟通的呢?受影响的居民又是如何认识和应对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厂的环境影响、生计改变和健康风险的呢?他们又是如何和地方政府、相关企业打交道的呢?
  这本书是我和团队成员这些年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的调查和思考总结。由于我们是社会学的专业团队,在对垃圾处置的基础设施和工艺技术进行基础性了解之后,着重从人的行动、规则制度、社会结构及文化等层面关注城市生活垃圾处置问题。经验资料主要来源于大量的实地调查,网络和统计数据也是支撑本研究的重要方面。
  全书共分正文和案例两部分。正文共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及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主要介绍城市垃圾分类方面实践。第三章介绍垃圾堆肥的类型与模式选择。从程序上看,垃圾堆肥是垃圾分类的后续过程,但从整个系统看,两者是分不开的。第四章介绍了垃圾卫生填埋在现实中的应用场景。在中国的现实场景中,垃圾填埋应该还是主要的解决办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如果空间条件允许的话,卫生填埋应该是主要的选择。第五章介绍了垃圾焚烧发电的发展,以及快速发展过程中遭遇到的阻力。第六章是简要的结论。
  附录主要收录了垃圾分类、堆肥、填埋及焚烧发电的相关案例。案例的优势是可以为读者比较详细地提供某个特定时间、地点的经验或教训。
环境与社会丛书: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的困境与出路 目录 第一章:城市化进程中的垃圾洪流:历史的回溯与现实的拷问 1.1 从“垃圾围城”到“绿色围城”:历史的反思 1.2 城市生活垃圾成分的演变:消费者时代的馈赠与负担 1.3 垃圾产生量的指数级增长:一个不容忽视的警示信号 1.4 城市化加速背景下的垃圾处理挑战:空间、资源与管理的多重挤压 第二章:困境重重:传统垃圾处置方式的局限与弊端 2.1 填埋的“最后通牒”:土地占有、渗滤液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 2.1.1 填埋场选址的政治博弈与社会阻力 2.1.2 渗滤液处理的技术难题与监管真空 2.1.3 填埋气体回收与利用的潜力与现实 2.2 焚烧的“双刃剑”:能量回收的诱惑与二次污染的隐忧 2.2.1 垃圾焚烧发电的经济账与环境账 2.2.2 二噁英、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排放风险 2.2.3 炉渣、飞灰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2.3 简单堆肥的“鸡肋”:效率低下与卫生隐患 2.4 缺乏源头控制的“下游治理”模式:治标不治本的困境 第三章:社会视角的审视:垃圾问题背后的利益博弈与社会公平 3.1 垃圾处理的“邻避效应”:谁来承担“最后的负担”? 3.1.1 社区参与的挑战与困境 3.1.2 公众沟通与信任建立的必要性 3.2 垃圾处理产业的利益链条:资本逐利与公共利益的冲突 3.2.1 垃圾处理企业的运营模式与盈利能力分析 3.2.2 政府监管的有效性与透明度问题 3.3 垃圾分类的社会动员:公民意识的唤醒与行为的塑造 3.3.1 影响垃圾分类意愿的社会心理因素 3.3.2 分类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的挑战 3.4 弱势群体的“垃圾负担”:环境不公的另一面 3.4.1 非正规垃圾回收者的生存状况 3.4.2 垃圾处理设施对低收入社区的影响 第四章:出路何在?创新技术与制度设计的协同发力 4.1 源头减量:从“消费主义”到“循环经济”的转型 4.1.1 绿色设计与包装的革新 4.1.2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探索 4.1.3 共享经济模式下的垃圾减量实践 4.2 分类回收的精细化与系统化:打造高效的资源循环链条 4.2.1 智能回收技术在垃圾分类中的应用 4.2.2 厨余垃圾的分类与高值化利用 4.2.3 废弃物分类回收的“最后一公里”解决方案 4.3 创新处置技术的突破:能源化、材料化与生态化 4.3.1 厌氧消化与生物燃气的生产 4.3.2 高温等离子体气化技术的前景 4.3.3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变废为宝”案例 4.4 政策法规的重塑:引导绿色消费与促进产业升级 4.4.1 经济激励与税收政策的设计 4.4.2 绿色采购与政府采购的引导作用 4.4.3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与严格的执法监督 第五章:迈向零垃圾的未来:构建可持续的城市生活 5.1 城市管理者的智慧:规划、协调与创新 5.2 公众的参与:责任、意识与行动 5.3 企业的担当: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 5.4 政策的引领:协同、激励与约束 5.5 垃圾处置的“中国方案”:从借鉴到引领的探索 第一章:城市化进程中的垃圾洪流:历史的回溯与现实的拷问 1.1 从“垃圾围城”到“绿色围城”:历史的反思 历史的长河中,城市与垃圾的关系如影随形。在早期文明中,城市规模有限,垃圾产生量相对较小,多为有机物,能够较快地被自然分解,对环境的影响也较为有限。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城市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拉开了帷幕。人口急剧涌入城市,工业生产带来新的废物种类,传统的处理方式逐渐捉襟见肘。所谓的“垃圾围城”并非一夜之间形成,而是城市化进程中多种因素累积叠加的必然结果。 二十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使得城市人口呈爆炸式增长。随之而来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业化生产模式的扩张,这些都极大地增加了生活垃圾的产量和复杂性。曾经被视为“自然循环”一部分的有机垃圾,如今被塑料、电子产品、包装材料等难以分解的“现代垃圾”所取代,给传统的填埋和简单焚烧带来了巨大挑战。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城市规模的扩张和人口的激增,都伴随着垃圾处理能力的极限挑战。从早期的露天堆放、河流倾倒,到后来的简易填埋、无序焚烧,再到如今追求更科学、更环保的处理方式,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的过程。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垃圾洪流”时代。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固然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但如果忽视了与之相伴的垃圾问题,其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社会矛盾,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垃圾围城”的警示,促使我们开始思考“绿色围城”的可能性。这并非指用垃圾包围城市,而是通过科学的垃圾管理理念和实践,将垃圾从“城市之殇”转变为“城市之宝”。“绿色围城”意味着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观,将垃圾视为资源,将环境保护融入城市规划,将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根植于市民心中。这需要我们深刻反思历史的教训,正视当下的困境,并以前瞻性的视野,为城市的未来寻找可持续的垃圾解决方案。 1.2 城市生活垃圾成分的演变:消费者时代的馈赠与负担 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是反映一个时代消费习惯、生产模式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晴雨表。在过去,城市生活垃圾主要以有机物为主,如厨余、剩菜剩饭、落叶等,这些物质能够被自然界相对容易地分解,对环境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农民自家堆肥、少量焚烧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实现其消化。 然而,随着经济的腾飞和消费者时代的到来,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复杂性和处理难度也急剧增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塑料垃圾的爆炸式增长: 塑料制品因其轻便、耐用、廉价的特性,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食品包装、一次性餐具,到日用品、电子产品外壳,塑料垃圾占据了城市生活垃圾的相当大比例。这些材料极难自然降解,在环境中长期存在,造成“白色污染”。微塑料的产生更是带来了新的环境和健康风险。 包装材料的过度使用: 为了满足商品的展示、运输和销售需求,包装材料的种类和用量不断增加,其中很多是一次性使用的。纸张、塑料薄膜、泡沫塑料等构成了大量的垃圾,增加了回收和处理的负担。 电子废弃物的快速更新: 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缩短。废弃的手机、电脑、家电等电子垃圾,含有重金属、有毒化学物质,如处理不当,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严重污染,但其内部也含有贵金属,具有回收价值。 一次性用品的普及: 追求便利和卫生的现代生活,催生了大量一次性用品,如纸巾、湿巾、一次性杯子、餐具等。这些物品的使用寿命极短,但却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增加了垃圾处理的压力。 厨余垃圾的处理难题: 尽管厨余垃圾仍是生活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成分也日益复杂。由于加工食品和外卖的普及,厨余垃圾可能含有较多的油脂、调味料,增加了其堆肥和厌氧消化的难度。 这种成分的变化,使得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面临严峻挑战。例如,填埋场面临着空间不足、渗滤液污染加剧的风险;焚烧炉在处理含有大量塑料的垃圾时,容易产生二噁英等有害物质;而简单堆肥处理高油高盐的厨余垃圾,效率低下且容易产生异味和病原体。 因此,理解城市生活垃圾成分的演变,是制定有效垃圾管理策略的首要前提。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丢弃的不仅仅是“垃圾”,更是被浪费的资源,是对环境的负担。只有从源头上理解和控制垃圾成分,才能真正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1.3 垃圾产生量的指数级增长:一个不容忽视的警示信号 城市化进程与消费主义的兴盛,共同催生了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指数级增长。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伴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生活方式改变的必然产物。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它将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瓶颈。 “指数级增长”并非夸张的说法,而是对现实的准确描述。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许多城市的垃圾产生量以每年数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远高于人口增长速度。这意味着,即使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放缓,但人均垃圾产生量的增加,仍然会使垃圾总量持续攀升。 造成垃圾产生量指数级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消费模式的转变: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显著增强,对商品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和高品质化。商品更新换代的加速,导致大量废旧物品的产生。同时,一次性消费品的普及,也极大地增加了垃圾的产生量。 包装材料的过度使用: 为了吸引消费者、方便运输和销售,商品包装日益精美且层层包裹。过度包装不仅增加了垃圾的体积,也增加了处理难度。 城市人口的集聚: 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的区域,大量人口的聚集自然会产生巨量的生活垃圾。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意味着更多的人口将涌入城市,垃圾产生量也随之水涨船高。 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 方便食品、外卖服务的普及,延长了食品的保质期,也增加了包装垃圾。一次性餐具、塑料袋等的使用,为城市生活带来便利,但同时也贡献了大量的垃圾。 回收体系的不完善: 尽管存在各种回收倡议,但许多城市的回收体系仍然不够完善,大量可回收物混入生活垃圾,最终被填埋或焚烧,浪费了宝贵的资源。 这种指数级的增长,给现有的垃圾处理设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填埋场迅速饱和,新的选址困难重重;焚烧厂的运行成本不断增加,且容易因垃圾量过大而超负荷运行,增加环境污染风险。更重要的是,这种增长模式是对地球有限资源的巨大消耗,也是对环境承载能力的严重挑战。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将垃圾产生量的控制放在垃圾管理的首要位置。将垃圾仅仅视为“废弃物”,而忽视其背后所代表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是一种短视的行为。认识到垃圾产生量指数级增长的警示意义,意味着我们需要从根本上审视我们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并积极探索减量化的途径,才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赢得空间。 1.4 城市化加速背景下的垃圾处理挑战:空间、资源与管理的多重挤压 城市化,作为全球范围内的普遍趋势,在带来经济发展和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中,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便是最直接、最棘手的难题之一。在城市化加速的背景下,垃圾处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空间、资源与管理的多重挤压。 空间挤压: 首先,城市土地资源本就稀缺,而垃圾处理设施,尤其是大型填埋场和焚烧厂,需要占用相当大的土地面积。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可供选择的填埋场址日益减少,且越来越远离市区,增加了运输成本和环境风险。同时,新建垃圾处理设施往往面临着“邻避效应”,即当地居民因担忧环境污染和健康风险,而强烈反对在附近建设相关设施,导致选址过程充满政治博弈和社会阻力。即使能够建成,其占用的土地也意味着对其他发展空间的挤占,加剧了城市发展中的土地矛盾。 资源挤压: 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本质上是对有限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承载能力的挑战。 自然资源消耗: 垃圾中包含大量可回收的金属、纸张、塑料等,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回收利用,就意味着对原生资源的额外开采和消耗。过度依赖填埋,则意味着将大量有价值的物质“埋葬”,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 能源消耗: 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包括燃油、电力等。焚烧发电虽然能回收部分能源,但其过程本身也需要消耗能源,并伴随着潜在的二次污染。 环境承载力: 传统的填埋方式容易产生渗滤液,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焚烧会产生烟气,其中可能含有二噁英、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大气造成污染。城市垃圾产生量的指数级增长,意味着对环境的污染压力也在同步增加,超出了许多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 管理挤压: 城市化加速背景下的垃圾处理,更是对城市管理能力的极大考验。 管理体制的滞后: 许多城市的垃圾管理体制仍然存在碎片化、部门协调不畅的问题,缺乏一个统一、高效的协调机构来整合各项资源和力量。 技术瓶颈与资金不足: 许多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如高效的分类回收技术、资源化利用技术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而一些城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可能面临资金短缺、技术人才匮乏的困境。 公众参与的缺失与低效: 垃圾处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众的参与,例如垃圾分类。然而,由于宣传不足、意识淡薄、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公众参与度不高,甚至出现“分类难”、“回收难”的现象。 法律法规与监管的挑战: 相关的法律法规可能存在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的情况。监管的缺失或不力,容易导致垃圾处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牺牲环境,加剧污染问题。 总而言之,城市化加速的背景,使得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从一个单纯的环境问题,演变成了一个集空间、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管理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应对这一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公众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创新思维和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打破多重挤压,迈向可持续的城市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目录,我立刻被其中几个章节的小标题吸引住了,比如“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化进程对固体废弃物产生模式的重塑”以及“跨学科视角下循环经济模型的本土化障碍分析”。这些标题的措辞非常专业,用词精准,明显不是那种为了吸引眼球而故意制造的噱头。它似乎聚焦于一个非常具体且棘手的现实问题,并且试图从历史、经济、社会学等多个维度去解构这个问题的成因,而不是简单地给出“垃圾分类很重要”之类的口号式结论。我尤其关注到其中有一章似乎探讨了社区参与机制的有效性评估,这正是当下很多城市管理者在执行层面感到头疼的地方——政策的落地与居民的实际行为之间总有难以逾越的鸿沟。从章节布局来看,这本书的逻辑主线非常清晰,应该是从现象描述、困境剖析,逐步过渡到对未来策略的建构,这种循序渐进的叙事方式,对于建立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风格也透露出一种克制而高效的学术美学。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处理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眼睛不容易疲劳,这对于一本可能需要长时间专注阅读的专业书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留意到注释部分的脚注处理得非常规范,大量的引用标注,这通常预示着作者的论证基础是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回顾之上的。翻阅其中一页,我看到了一个复杂的数据图表——虽然我尚未理解其具体含义,但其清晰的坐标轴和数据点的分布,展现了一种数据驱动的分析倾向。这让我对书中呈现的实证研究部分充满了期待。很多探讨社会议题的书籍容易陷入纯粹的哲学思辨或主观评论,但这本书从目录和排版透露出的信号看,似乎更倾向于提供基于事实和数据的硬核分析,而不是空洞的倡议,这对于真正想弄明白“为什么会这样”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丛书”定位。在阅读界,单本研究往往受限于篇幅或作者的个人兴趣点,只能对某个议题进行深度挖掘。而一套丛书的建立,往往意味着背后的出版机构或研究团队对某个宏大议题拥有一个系统性的研究布局。这本关于城市垃圾处置的探讨,想必会在“环境与社会”这个大框架下,与其他相关主题的书籍形成互文关系,共同构建一个更全面的知识图谱。例如,可能丛书里的另一本讨论城市规划的书,会从空间布局上解释为什么有些地区的处置设施选址会引发邻避效应,从而与本书中的社会接受度分析形成对照。这种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构建方式,远比零散阅读零散文章要高效得多。它提供了一个坐标系,让读者能够将这本书中的具体论点,放置在一个更广阔的环境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和评估其价值,这是专业学术出版物带给读者的最大红利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从我快速浏览的几个段落来看,呈现出一种沉稳且略带思辨性的笔调。它没有使用过多煽情或情绪化的词汇,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客观的陈述方式来描绘现实的复杂性。例如,它在描述某项环境治理政策的推行时,似乎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先细致地勾勒出政策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经济区域所引发的微妙的利益冲突与博弈,这种描绘手法非常老练,显示出作者对现实世界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它似乎在暗示,任何看似简单的环境问题背后,都交织着复杂的社会治理结构和历史遗留的制度惯性。这种不轻易下结论、力求全景式展示的写作态度,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放慢脚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被作者牵着鼻子走,让人感觉读的不是一本畅销书,而是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的集结。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字体,透着一股子严肃又不失格调的学术气息。我特意在光线好的地方仔细摩挲了封面,纸张的质感非常厚实,能感受到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拿到手里的时候,分量感十足,这通常意味着内容不会是那种浮于表面的泛泛而谈。我翻开扉页,作者的简介部分写得颇为精炼,看得出这位学者在相关领域深耕已久,积累了丰富的实证数据和理论框架。虽然我还没正式开始深入阅读内文,但仅从这本书的“外衣”来看,它似乎是面向那些对环境议题抱有严肃探究态度的读者的。这种初次接触的体验,就像走进一家布置考究的专业书店,你知道自己即将要接触的,是一批经过精心筛选和打磨过的知识产品。尤其是书脊处的系列标识,让人联想到这个“环境与社会丛书”系列背后的学术脉络,感觉这不是一本孤立的作品,而是某个宏大研究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挺期待它内部论证的严谨程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