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自动检测技术(第3版)
原价:23.90元
作者:宋文绪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4-01
ISBN:9787040240061
字数:
页码:270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自动检测技术(第3版)》为高职高专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
内容提要
《自动检测技术(第3版)》针对高职高专教育特点,从便于学习和使用者对传感器进行比较、选型等实用角度出发,在讲述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传感器的基本特性、传感器的标定和正确选用的基础上,以温度、压力、力、流量、物位、厚度、位移、速度、加速度、磁场、气体成分、湿度、浓度及光电等参数检测为主线,按传感器的用途分章讲述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技术指标及使用特点,同时对传感器电路的抗干扰技术进行了讲述。《自动检测技术(第3版)》的编写力求系统性、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交融,既注重传统知识的讲授,又兼顾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
《自动检测技术(第3版)》可作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其他专业的学生和有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考使用,或作为自学用书。
目录
第1章 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
1.1 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1.1.1 检测技术
1.1.2 自动检测系统
1.1.3 传感器
1.2 测量误差
1.2.1 误差的基本概念及表达方式
1.2.2 误差的分类与来源
1.2.3 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表达式
1.2.4 基本误差和附加误差
1.2.5 系统误差的发现与校正
1.3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1.3.1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1.3.2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1.4 传感器的标定
1.4.1 静态标定
1.4.2 动态标定
1.5 传感器的选用
1.5.1 传感器的指标及选择原则
1.5.2 选用条件要求
附录1.1 二阶传惑器的阶跃响应
思考题与习题
第2章 温度检测
2.1 温标及测温方法
2.1.1 温标
2.1.2 温度检测的主要方法及分类
2.2 膨胀式温度计
2.2.1 双金属温度计
2.2.2 压力式温度计
2.3 电阻式温度传感器
2.3.1 金属热电阻传感器
2.3.2 导体热敏电阻传感器
2.4 热电偶传感器
2.4.1 热电偶测温原理
2.4.2 热电极材料及常用热电偶
2.4.3 热电偶的结构
2.4.4 热电偶冷端温度补偿
2.4.5 常用热电偶测温线路
2.5 辐射式温度传感器
2.5.1 辐射测温的物理基础
2.5.2 辐射测温方法
2.6 光纤传感器
2.6.1 光纤传感原理
2.6.2 光纤温度传感器
2.7 集成数字温度传感器
2.7.1 集成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分类
2.7.2 电压型集成温度传感器LLPC616A/C
2.7.3 乜流型集成温度传感器AD590
2.7.4 数字输出型传感器DSl8820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压力及力检测
3.1 压力的概念及单位
3.2 应变式压力计
3.2.1 电阻应变效应
3.2.2 电阻应变片
3.2.3 电阻应变片的粘贴及温度补偿
3.2.4 转换电路
3.2.5 应变式压力传感器
3.2.6 应变式力传感器
3.3 压电式压力及力传感器
3.3.1 压电效应
3.3.2 压电材料
3.3.3 测量电路
3.3.4 压电式压力及力传感器
3.4 压磁式压力传感器
3.4.1 压磁式传感器工作原理
3.4.2 压磁元件
3.4.3 压磁式测力传感器应用特点
3.5 电容式压力及力传感器
3.5.1 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3.5.2 差分电容式传感器
3.5.3 测量电路
3.5.4 电容式压力及力传感器
3.6 霍尔式压力计
3.6.1 霍尔效应
3.6.2 霍尔式压力计的工作原理
3.6.3 霍尔式压力计的误差及补偿
3.6.4 霍尔式压力计
3.7 电子秤
3.7.1 电子秤的原理
3.7.2 称重传感器原理
3.7.3 电子秤的应用
3.8 差分变压器
3.8.1 差分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3.8.2 差分变压器测压力
3.9 数字式压力计
3.9.1.MPX压力传感器
3.9.2 测量电路
思考题与习题
第4章 流量检测
4.1 流量的检测方法
4.1.1 节流差压法
4.1.2 容积法
4.1.3 速度法
4.1.4 流体阻力法
4.1.5 流体振动法
4.1.6 质量流量测量
4.2 差压式流量计
4.2.1 节流装置的工作原理
4.2.2 流量方程
4.2.3 流量系数的确定
4.2.4 标准节流装置
4.2.5 取压方式
4.2.6 差压计
4.2.7 标准节流装置的安装要求
4.2.8 差压式流量计的使用
4.3 容积式流量计
4.3.1 椭圆齿轮流量计
4.3.2 腰轮流量计
4.3.3 旋转活塞式流量计
4.3.4 刮板式流量计
4.4 速度式流量计
4.4.1 叶轮式流量计
4.4.2 涡轮式流量计
4.5 振动式流量计
4.5.1 漩涡流量计
4.5.2 旋进式漩涡流量计
4.6 电磁流量计
4.6.1 电磁流量计的工作原理
4.6.2 电磁流量计的结构
4.7 质量流量的测量
4.7.1 推导式质量流量测量
4.7.2 直接式质量流量测量
思考题与习题
第5章 物位及厚度检测
5.1 浮力式物位检测
5.1.1 恒浮力式物位检测
5.1.2 变浮力式物位检测
5.2 静压式物位检测
5.2.1 静压式物位检测原理
5.2.2 压力式液位计
5.2.3 差压式液位计
5.2.4 量程迁移
5.3 电容式物位计
5.3.1 电容式物位计原理
5.3.2 乜容式物位传感器
5.3.3 电容式物位传感器应用举例
5.4 超声传感器及物位、厚度检测
5.4.1 超声波检测原理
5.4.2 超声传感器
5.4.3 超声传感器测物位
5.4.4 超声传感器测厚度
5.5 核辐射物位与厚度检测
5.5.1 放射源和探测器
5.5.2 测量电路
5.5.3 核辐射厚度计
5.5.4 核辐射液位计
5.6 电涡流传感器及厚度检测
5.6.1 涡流效应
5.6.2 高频反射式涡流传感器
5.6.3 低频透射式涡流传感器
思考题与习题
第6章 位移检测
6.1 电感式传感器与位移检测
6.1.1 电感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分类
6.1.2 电感式传感器输出特性
6.1.3 差分电感式传感器原理
6.1.4 电感式位移计
6.2 差分变压器位移计
6.2.1 差分变压器位移计的结构
6.2.2 差分变压器位移计的测量电路
6.3 电位器式传感器
6.3.1 电位器式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6.3.2 电位器式传感器的输出特性
6.3.3 电位器式传感器结构
6.3.4 电位器式位移传感器
6.4 感应同步器
6.4.1 感应同步器的结构
6.4.2 感应同步器的工作原理
6.4.3 感应同步器的电气参数
6.4.4 数字位置测量系统
6.5 光栅位移测试
6.5.1 光栅的基本结构
6.5.2 光栅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6.6 码盘式传感器
6.6.1 光电码盘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6.6.2 光电码盘
6.6.3 光电码盘的应用
6.7 电容式位移传感器
6.7.1 单电极的电容式位移传感器及其应用
6.7.2 变面积差分式电容位移传感器及其应用
6.8 电涡流位移计
思考题与习题
第7章 速度及加速度检测
7.1 磁电感应式速度传感器
7.1.1 磁电感应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测量电路
7.1.2 磁电感应式传感器的灵敏度K
7.1.3 磁电式速度传感器
7.2 光电式转速计
7.2.1 工作原理
7.2.2 基本测量电路
7.3 测速发电机及电磁脉冲式转速计
7.3.1 测速发电机
7.3.2 电磁脉冲式转速计
7.4 加速度传感器
7.4.1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
7.4.2 电阻应变式加速度传感器
7.4.3 力平衡式加速度传感器
思考题与习题
第8章 磁场及气体成分参数检测
8.1 磁敏传感器
8.1.1 磁敏电阻
8.1.2 磁敏二极管
8.1.3 磁敏三极管
8.2 磁场检测
8.2.1 电磁感应法测磁场
8.2.2 磁通门磁强计测量磁场
8.2.3 霍尔效应测量磁场
8.2.4 核磁共振法测量磁场?
8.3 气体成分检测
8.3.1 热导式气体分析仪
8.3.2 热磁式气体分析仪
8.3.3 红外线气体分析仪
8.4 气敏传感器
8.4.1 半导体气敏传感器
8.4.2 红外吸收式气敏传感器
8.4.3 气敏传感器应用举例
8.5 湿度的检测
8.5.1 湿敏传感器
8.5.2 湿度传感器应用实例
8.6 液体浓度的检测
8.6.1 溶液的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
8.6.2 电导检测器及测量电路
思考题与习题
第9章 光电检测
9.1 光电效应及光电器件
9.1.1 外光电效应及器件
9.1.2 内光电效应及器件
9.1.3 阻挡层光电效应及器件
9.2 光电耦合器件
9.2.1 光电耦合器件的结构和原理
9.2.2 光电耦合器的组合形式
9.2.3 光电耦合器的特性曲线
9.2.4 光电耦合器的应用
9.3 电荷耦合器件(CCD)
9.3.1 CCD的基本工作原理
9.3.2 CCD器件
9.4 图像传感器及其应用
9.4.1 图像的获取技术
9.4.2 图像传感器的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第10章 抗干扰技术
10.1 干扰的类型及产生
10.1.1 干扰的类型
10.1.2 干扰的产生
10.1.3 信噪比和干扰叠加
10.2 干扰信号的耦合方式
10.2.1 静电电容耦合
10.2.2 电磁耦合
10.2.3 共阻抗耦合
10.2.4 漏电流耦合
10.2.5 电子测量装置的两种干扰
10.2.6 共模干扰抑制比
10.3 常用的抑制干扰措施
10.3.1 屏蔽技术
10.3.2 接地技术
10.3.3 浮置
10.4 其他抑制干扰措施
10.4.1 隔离
10.4.2 滤波
10.4.3 xF衡电路
10.4.4 脉冲电路的噪声抑制技术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是艺术品。从拿在手上的那一刻起,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就让人心生敬畏。封面设计得古朴典雅,配色考究,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深厚的学术底蕴。内页的印刷更是无可挑剔,字迹清晰,排版疏密有致,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古文字符号,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看得出来,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一丝不苟,体现了对学术成果的尊重。对于那些热爱收藏实体书、追求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书架上的点睛之笔。它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无声的宣言,宣告着其中内容的价值。
评分我一直对古代文字的演变过程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秘道。它不仅仅罗列了那些晦涩难懂的符号,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视角去理解这些文字是如何从最初的图画逐步演变成成熟的书写系统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先民们在竹简上刻画、在甲骨上卜辞时的呼吸声。作者似乎对文字的每一次结构调整、每一次笔画增减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变迁都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这种深入骨髓的理解,使得原本枯燥的考证工作变得如同在进行一场激动人心的考古发掘。对我来说,这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更像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沉浸式体验。
评分我过去在学习一些零散的古文字知识时,常常感到知识体系支离破碎,很多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始终无法建立起来。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张巨大的、承载着千年文字演变轨迹的地图,将所有孤立的点连接成了一条清晰的脉络。它不仅解释了“是什么”,更深刻地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从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认知闭环。这种系统性和整体观的培养,对于提升读者对古文字学的整体把握能力至关重要。我感觉自己看待任何一块出土的铭文时,都会多了一层历史的厚度和结构的理解。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提要”而不失“详尽”,是拓宽视野、夯实基础的绝佳指南。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古代文献研究的学者,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梳理和归纳现有研究成果方面的努力是极其扎实的。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材料堆砌,而是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细致的知识框架。那些复杂的学术争鸣和流派分歧,被作者以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手法进行了剖析和梳理,使得原本散落在各处的观点得以集中呈现,便于读者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研究。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其引注体系的严谨性,每一条考释的来源都清晰可溯,这极大地增强了本书作为工具书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对于需要撰写专业论文或者进行前沿课题研究的人士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不可或缺的案头良伴,它极大地提高了查找和验证资料的效率。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极其克制,却又暗流涌动着强烈的求真精神。它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来渲染历史的神秘感,而是采用了一种冷静、客观、近乎科学报告的语调,这反而更加令人信服。每一次的释读推断,都建立在扎实的证据链之上,逻辑推演环环相扣,令人难以反驳。这种基于证据的学术态度,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对历史真相的敬畏之心。读完它,我体会到真正的学术力量并非在于声量的大小,而在于论证的牢固程度。对于那些渴望掌握严谨研究方法的年轻学子来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本关于如何做学问的优秀范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