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趣味》是令人三嘆的一本書。將國文的趣味講得如此耳目一新,引人入勝,竟是齣自半個世紀前一位中學教師之手,一嘆也。本書初版後近七十年來在大陸沒有再版,寂寂無聞,二嘆也。一位不該被遺忘的先生,其生平事跡如流星劃過夜空,瞭無痕跡,三嘆也。
薑建邦,生平年不詳。曾在上海緝規中學(現上海市市東中學的前身)任國文教員。這所學校由曾國藩的外孫聶雲颱興建,是當時中學的佼佼者。最初幾任校長皆延請外國人,後來又有學者黃仲蘇、教育傢顧惠人等擔任此職。薑建邦後來皈依瞭基督教,除此書外,還著有《識字心理》《聖詩史話》等著作。
自序
這本《國文趣味》是我在幾個中學教國文時的補充教材。最初有的曾經油印,有的隻是口述,其中有幾篇也曾在幾個期刊裏發錶過。現在把它們集聚一起,成瞭這本書。
中學生對於國文課,常覺枯燥無味。在課室裏,總是先生講,學生聽,兩方麵都沒滋味。有的學生乘教員不注意的時候,偷做彆的功課,或是打瞌睡。遇著嚴格一點的教師,也是眼在書上,心在外麵,不能把教師的話吸收進去。為瞭補救這些缺點,幾年來我教國文的時候,總是使它趣味化。不過這種趣味化,並不是隨意說笑,而是把一些有趣的資料,插進所學的教材裏麵,像鹽調和青菜一樣。有時叫他們聽,有時叫他們做,結果學生都感到極大的興趣。
有的學生在課外閑談時對我說:“先生,你的比喻真多,我們聽瞭,很有趣味!”記得有一年在市立模範中學教初三的國文,暑假後迴來,學生知道瞭我不教他們這班,改教高二的一級瞭,初三學生很不滿意,推派代錶嚮校長請願,結果校長答應瞭他們,但高二的一級,聽說如此,也不滿意。校長弄得無法,隻好兩班國文都給我教瞭。直到現在,這些學生看見我,還常提起這一件“搶先生”的故事。
還記得在滬江大學滬東公社主辦的職工夜校裏,教一班初中二的國文,起初隻有二十幾個人,他們聽得很得意,風聲傳開,學生漸來漸多,從二十幾人增至四十幾人,課室裏空地方都立滿瞭。後來改在大禮堂上課,不到一個星期,學生從二十幾個人增到一百二十幾人。這種情形使我對國文的教授更感興趣。
這樣一麵教,一麵搜集材料,幾年來手頭已有活頁分類材料厚厚的好幾冊瞭。近一年來,抽暇將所有材料略加整理,在自己的課上利用作文時間,比較有規律地講過一遍,學生很感興趣,這本書就是這樣編成的。
作者學識淺陋,錯誤處在所難免,望讀者指正。如本書能引起學生對國文的更大興趣,和補充國文教師一些有趣的教材,作者就引為滿足瞭。
書成,承友人吳倬雲先生替我仔細校閱一遍,減少許多缺陷,謹緻謝意
三十五年五月上海緝規中學
坦白說,最初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有點擔心內容會過於艱深晦澀,畢竟“國文趣味”四個字聽起來就帶著一絲學院派的嚴肅。然而,實際閱讀的體驗卻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引人入勝,完全沒有那種讓人打瞌睡的陳詞濫調。它巧妙地將那些看似高冷的古典文學知識,融入到一個個鮮活的小故事裏,讀起來輕鬆愉快,卻又迴味無窮。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化繁為簡的能力,他總能用最平實的語言,解釋清楚那些曾經睏擾我的文化典故或文字的深層含義。每讀完一個章節,都會有種“原來如此”的滿足感。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真正做到瞭“寓教於樂”,讓原本可能讓人望而卻步的國學知識變得親切可感。它更像是一位博學的長者,帶著好奇心旺盛的後輩,漫步於知識的園林之中,指點著那些盛開的奇花異草。對於想要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又苦於沒有係統的學習方法的現代人來說,這無疑是一份絕佳的讀物。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也值得稱贊。清爽的留白,恰到好處的字體選擇,都為閱讀體驗增色不少。在快節奏的數字信息洪流中,能捧起這樣一本紙質書,慢慢品味文字的韻律,本身就是一種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更深層次地講,它提供瞭一種難得的心靈棲息地。它所描繪的那些關於文字、關於審美的情境,似乎都在提醒我們,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還有一種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值得我們駐足。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探討某個詞語的演變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於考古學傢的嚴謹與浪漫。他不僅告訴你這個詞現在是什麼意思,更會追溯它的源頭,展示它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承載的不同情感重量。這種對時間維度的尊重,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敬畏感。它不是快餐式的閱讀材料,而是一杯需要慢慢品啜的陳年佳釀,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浮現。
評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落入簡單羅列“冷知識”的俗套。許多介紹傳統文化的書,常常流於錶麵,堆砌一些奇聞異事來吸引眼球,但讀完後總覺得空虛。然而,《昨日書林:國文趣味》顯然是有著一條清晰的內在邏輯和深刻的文化關懷的。作者似乎在用一種溫柔而堅定的方式,重建現代人與傳統文本之間的情感連接。他沒有居高臨下地教導我們必須“熱愛”傳統,而是通過展示曆史的趣味性、人性的共通性,讓我們自然而然地被吸引進去。我感受到瞭那種深植於文字骨髓裏的生活智慧,那些關於人情世故的微妙拿捏,那些關於自然景色的詩意錶達,它們穿越瞭時空,依然能精準地擊中我們現代人內心深處的情感節點。它讓我們意識到,我們與古人的精神世界,其實比想象中要近得多。這種“相通感”,是這本書最寶貴的饋贈。
評分這本《昨日書林:國文趣味》真是讓人流連忘返,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文風鼎盛的年代。書裏對古代文人墨客的逸聞趣事描摹得活靈活現,每一個故事都充滿瞭那個時代特有的雅緻與風骨。作者的筆觸細膩,仿佛能讓人聞到紙張泛黃的味道,感受到那份對文字的敬畏與熱愛。讀著這些看似尋常卻蘊含深意的往事,我常常會停下來,細細品味其中蘊含的文化底蘊。特彆是關於那些經典詩詞背後的創作心境,以前總覺得是高高在上的藝術,現在通過這些生動的敘述,纔明白原來偉大的作品都是源於真實的生活體驗和細膩的情感波動。那種感覺,就像是跟一位飽學之士圍爐夜話,聽他娓娓道來曆史的煙塵中那些被忽略的角落,讓人豁然開朗。這本書並非枯燥的學術整理,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生活氣息,即便是對古文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被那些有趣的軼事所吸引,從而對中國傳統文化産生濃厚的興趣。它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古人精神世界的一角。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就是一場文字的盛宴。它融閤瞭古典的典雅與現代的通俗,使得內容的深度和可讀性達到瞭一個奇妙的平衡點。很多段落的句式結構變化多端,時而是短促有力的精闢總結,時而又是綿長婉約的鋪陳敘述,讀起來像是在欣賞一麯抑揚頓挫的古琴演奏,節奏感十足,絲毫沒有拖遝之感。我甚至會情不自禁地將一些精妙的句子摘抄下來,不是為瞭炫耀學問,而是因為那些句子本身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它展現齣一種對漢語錶達潛能的極緻探索——原來語言可以如此的精煉而富有張力。對於那些追求文字功底的寫作者而言,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絕佳的範本,它無聲地示範瞭如何讓知識在優美的文字包裝下煥發齣耀眼的光芒。它不僅僅是“趣味”的展示,更是一次對“文”的精深禮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