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製度是中國古代社會中重要的人纔選拔製度。從隋唐起,直至清末,科舉製度在中國延續瞭1300餘年,對中國古代社會産生瞭多方麵的深刻影響。要全麵深刻地研究古代中國,傳承中國古代的學術文化,離不開對科舉製度的研究。
本捲為國傢齣版基金資助項目《中國科舉製度通史》的遼金元捲,三捲分彆由武玉環、高福順撰寫遼代捲,都興智撰寫金代捲,吳誌堅撰寫元代捲。主要內容涉及遼、金、元三朝科舉考試的幾個不同階段及曆史影響,對遼、金、元三朝的科舉製度的曆史關係進行闡述,對三朝科舉史中的具體問題進行辨析。
武玉環,現任吉林大學曆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北方民族史、遼金契丹女真史的教學與研究。專著有《遼製研究》、《遼金社會與文化研究》等。
高福順,現任吉林大學曆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遼金史、東北民族史研究。閤著有《東北亞曆史問題研究》、《<高麗記>研究》、《中國學者高句麗研究史》等。
都興智,現任遼寜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中國遼金史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方嚮為遼金史和東北地方史。專著有《遼金史研究》、《遼寜通史》第一捲,閤著有《金史食貨誌、百官誌校注》、《金史論稿》第二捲本、《中國皇帝製度》等十餘部。
吳誌堅,1991年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畢業,獲學士學位。2001年南京大學曆史係畢業,獲碩士學位,2006年獲博士學位。研究領域為曆史文獻學、中國思想史、濛元史。現任教杭州初陽書院。
遼代捲
第一章緒論/3
第一節遼朝科舉製度研究的重要性/3
第二節遼朝科舉製度學術史迴顧/5
第三節遼朝科舉製度研究的史料運用/10
第二章遼朝科舉製度的形成和發展/13
第一節遼朝科舉製度的形成/14
一、 遼朝科舉取士的肇始/14
二、 初創時期遼朝科舉製度的特徵/19
第二節遼朝科舉製度的發展/22
一、 遼朝科舉製度的完善/23
二、 遼朝科舉製度的鼎盛/26
三、 遼朝科舉製度的尾聲/30
第三章遼朝科舉考試的運行機製/31
第一節遼朝科舉應試的對象/31
一、 應試對象的地域/31
二、 應試對象的範圍/35
三、 對應試對象的限製/38
第二節遼朝科舉考試的應試科目/40
一、 常舉/41
二、 製舉/44
第三節禮部貢院和知貢舉/47
一、 禮部貢院/47
二、 知貢舉/49
第四節遼朝科舉考試的程序/50
第五節遼朝科舉考試的內容/56
第四章遼朝科舉考試的規模/61
第一節遼朝開科次數和年限/61
一、 遼朝進士科放進士的次數/61
二、 遼朝進士科放進士的年限/65
第二節遼朝科舉考試的分等錄取和錄取人數/68
一、 遼朝科舉考試的分等錄取/68
二、 遼朝科舉考試的曆科錄取人數/70
第三節曆科狀元與擢第進士之禮遇/76
一、 曆科狀元/76
二、 擢第進士之禮遇/81
第四節遼朝進士題名錄/84
第五章遼朝科舉製度的總體評價/108
第一節遼朝科舉製度的特徵/108
一、 繼承與發展瞭唐宋科舉製度/109
二、 變革瞭遼朝選官製度/110
三、 有效地嚮北方遊牧民族地區傳播瞭中原儒傢文化/111
四、 具有明顯的民族性/113
第二節遼朝科舉製度的曆史作用/114
一、 為遼朝官僚機構輸送大批治世人纔/114
二、 促進儒傢文化在北方草原的廣泛傳播/127
三、 提高北方遊牧民族的文化水平/131
第三節遼朝科舉製度發展的曆史局限性/133
一、 遼朝科舉製度發展的地域不平衡性/133
二、 遼朝科舉製度發展的相對滯後性/137
參考文獻/139
金代捲
緒論/155
第一章金代科舉製度的發展曆程/158
第一節金代科舉製度産生的曆史背景/158
一、 宋朝在復燕過程中的失誤為金朝提供機遇/159
二、 金朝對新占領地區政策的及時調整/160
三、 實行科舉製對鞏固金初統治、促進金政權封建化的作用/163
第二節太宗、熙宗時期的科舉取士/164
一、 金太宗天會年間的科舉考試/164
二、 熙宗時期的科舉考試/169
第三節海陵王對科舉製度的改革/170
一、 建立教育機構,培養金朝的知識分子/170
二、 並南北選為一,精簡科目/171
三、 確立殿、省、府、鄉四級考試製度/173
第四節世宗章宗時期科舉製度的完善/175
一、 世宗朝的科舉考試/175
二、 章宗對科舉製度的進一步完善/178
第五節金代晚期科舉的衰落/180
一、 考試時間和地點的變更/180
二、 科舉取士製度的混亂/181
三、 文風的衰落/183
第二章金代科舉的四級考試製度/185
第一節金代科舉禁限及考試搜檢製度/185
一、 金代科舉禁限/185
二、 嚴格的考試監考搜檢製度/188
第二節金代鄉試和府試/190
一、 金代鄉試/190
二、 金代府試/192
第三節金代會試和殿試/195
一、 金代會試/195
二、 金代殿試/197
第三章金代科舉的考試科目/202
第一節漢兒科舉的詞賦、經義進士科/202
一、 金代取士科目與唐、宋、遼的關係/202
二、 三年一舉與取士等第/203
三、 金代的詞賦科/205
四、 金代的經義科/207
第二節女真人策論進士科/210
一、 女真進士科的創立/210
二、 考試內容、時間和地點/211
三、 榜次與錄取情況/212
四、 女真進士科的特點/214
五、 女真進士的政績和學術成就/215
第三節明經科、律科和經童科/216
一、 金代的明經科/216
二、 金代的律科/218
三、 金代的經童科/220
第四節金代的武舉和特科/223
一、 金代的武舉/223
二、 金代的特科/225
第五節金代的恩例和特賜進士/228
一、 金代的恩例/228
二、 金代的特賜進士/230
第四章金代科舉的考官製度和試題/233
第一節鄉試和府試考官/233
一、 鄉試考官/233
二、 府試考官/234
第二節省試和殿試考官/235
一、 省試知貢舉官/236
二、 殿試讀捲官/238
第三節考試題目和程文/241
一、 天會皇統年間的考試題目/241
二、 海陵朝的考試題目/243
三、 世宗朝的考試題目/244
四、 章宗至金末的考試題目/246
五、 程文舉例/249
第五章金代進士及諸科舉人的授官製度/251
第一節詞賦、經義進士的授官/251
一、 中第後的各種儀式/251
二、 天會皇統年間漢進士的授官/252
三、 海陵朝漢進士授官/254
四、 世宗至金末漢進士授官/255
第二節女真進士的授官/257
一、 女真進士釋褐授官/257
二、 女真進士官職的遷轉/259
第三節恩例、宏詞、特賜進士及諸科舉人授官/261
一、 恩例、特賜進士、宏詞科授官/261
二、 明經、 律科、經童科舉人授官/264
第六章金代科舉榜次及魁元/267
第一節天會皇統年間榜次及魁元的考察/267
一、 天會年間科舉榜次/268
二、 天眷皇統年間科舉榜次/272
第二節海陵王和世宗兩朝榜次/273
一、 天德正隆年間科舉榜次/273
二、 世宗朝科舉榜次/275
第三節章宗至金末科舉榜次/278
一、 章宗朝及衛紹王朝榜次/278
二、 宣宗、哀宗朝科舉榜次/280
第四節金代狀元的籍貫、政績和學術成就/283
一、 金代狀元籍貫和政績/283
二、 金代狀元的學術成就/286
第七章金代科舉製度的特點及曆史影響/289
第一節金代科舉製度的時代特點/289
第二節金代科舉製度的民族性特點/294
第三節金代科舉製度的曆史作用與影響/302
第四節金代科舉對女真族的影響/310
一、 政治方麵對女真族的影響/310
二、 文化方麵對女真族的影響/313
第八章金代科舉事跡考略/318
第一節四元及第的孟宗獻/318
一、 四元及第名揚天下/318
二、 孟氏的學問和生平/319
第二節一門三狀元的燕京呂氏傢族/320
一、 呂氏傢世/321
二、 狀頭傢世傳三葉,天下科名占兩魁/323
第三節遼陽渤海人的科舉世傢/324
一、 遼陽張氏/325
二、 熊嶽王氏/326
三、 遼東高氏/327
第四節金代遼寜籍兩狀元事跡考略/329
一、 奧屯忠孝是女真進士科狀元/329
二、 奧屯忠孝的籍貫/331
三、 奧屯忠孝的功與過/333
四、 詞賦狀元張甫事跡考略/336
附錄金代進士題名錄/338
參考文獻/433
元代捲
緒論/441
第一章科舉曆史沿革/443
第一節科舉停頓與儒戶製的確立/443
第二節貢儒與科舉/447
第三節元朝前期關於科舉的爭議/451
第四節科舉的恢復與反復/455
第二章科舉製度/462
第一節《考試程式》與《科舉條畫》/462
第二節考試內容和標準/467
第三節會試名額的地域分配/469
第四節國子監與科舉/473
第三章三場考試/479
第一節明經/479
一、 經問、經疑/479
二、 經義/483
第二節古賦/490
第三節策問/495
第四章鄉試/501
第一節鄉試的組織與錄取/501
一、 鄉試的準備/502
二、 簾外官的工作/511
三、 簾內官的閱捲工作/514
四、 鄉試組織的特徵/519
第二節舉子的應試/523
一、 推舉和冒貫/523
二、 考試的準備工作/527
三、 考場紀律與作弊/529
四、 鹿鳴宴和赴試大都/531
第五章會試、殿試/535
第一節會試/535
一、 考試與錄取/535
二、 “進士鄉會”與落第“恩例”/539
第二節殿試/541
一、 考試和唱名/541
二、 “進士受恩例”/546
三、 進士授官及仕途/549
四、 殿試的特徵/550
第六章科舉的影響/552
第一節科舉與元代社會/552
第二節科舉與元代經學/555
第三節科舉與元代文學/563
結語/573
參考文獻/576
《中國科舉製度通史·遼金元捲》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學術專著,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中國政治文明深處的大門。作者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細膩的筆觸,為我們展現瞭遼金元時期科舉製度的復雜圖景。我原本以為,這三個王朝的科舉製度會比較相似,但深入閱讀後纔發現,它們各自有著鮮明的特色和演變軌跡,反映瞭不同王朝的統治策略和時代特點。 書中對遼朝科舉製度中“教坊”製度的介紹,讓我對科舉製度的功能有瞭新的認識。我之前隻知道科舉是選拔官員的途徑,但書中揭示瞭遼朝如何利用科舉來培養和吸納各類人纔,包括一些在當時被視為“非主流”的群體。這種製度的包容性,對於理解遼朝的統治穩定和文化融閤,具有重要意義。同樣,書中對金朝科舉製度中“武舉”的探討,也讓我認識到,科舉製度並非隻有“文取士”這一種模式,它可以根據不同政權的需要,進行多樣化的發展。
評分這本《中國科舉製度通史·遼金元捲》簡直是給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曆史視角。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政治製度感興趣,但以往的瞭解大多集中在漢唐宋明,對於遼金元這三個在傳統史學中常常被視為“邊緣”或“過渡”時期的王朝,科舉製度究竟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我一直有些模糊。讀完這本書,我纔真正意識到,在這些非漢族建立的政權中,科舉製度的發展和演變,不僅深刻地影響瞭當時的社會結構和政治生態,更是中華文明在多元文化碰撞融閤中不斷嚮前的重要載體。 書中對遼代科舉製度的闡述尤其讓我印象深刻。我原以為遼朝作為契丹族建立的政權,其科舉製度可能會帶有濃厚的民族特色,甚至會排斥漢族文化。然而,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梳理,揭示瞭遼朝在吸收和藉鑒中原科舉製度的同時,也在積極探索適閤自身統治需求的模式。比如,書中詳細介紹瞭遼朝在考試科目、評捲方式以及對少數民族士人的吸納等方麵所做的創新,這些創新既體現瞭其統治者的遠見,也為後來的金元王朝在科舉製度上的探索提供瞭寶貴的經驗。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看到瞭當時遼朝的士人,無論漢族還是契丹族,在考場上揮灑汗水,為實現“學而優則仕”的理想而奮鬥的生動畫麵。書中對不同時期遼朝科舉製度的細微變化,以及這些變化背後所反映的政治鬥爭、民族關係和文化思潮,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讓我對遼代的統治及其社會結構有瞭更全麵、更立體的認識。
評分金朝在科舉製度上的發展,這本書的論述更是讓我耳目一新。我之前一直認為,金朝的科舉製度很大程度上是對遼朝製度的繼承和發展。但深入閱讀後,我發現金朝在科舉製度上的改革更加激進,也更加具有開創性。作者詳細地闡述瞭金朝如何通過科舉製度來加強對漢族士人的統治,同時又如何利用科舉來鞏固其女真貴族的統治地位。書中對“猛安謀剋”製度與科舉製度之間的復雜關係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揭示瞭金朝統治者在製度設計上的巧妙之處。 尤其讓我驚嘆的是,書中對金朝科舉考試內容的分析,讓我看到瞭當時儒學思想在邊疆地區的傳播和本土化過程。金朝統治者並非簡單地照搬漢族的科舉製度,而是根據自身的需求,對考試內容進行瞭調整和創新,使其更符閤女真統治的需要。書中還提及瞭金朝科舉製度中對“纔”、“德”、“學”等不同維度的考察,以及這種考察方式如何影響瞭當時的士人價值觀。讀到這些內容,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士人們在學習和應試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也更能理解金朝在短時間內能夠建立起一個相對穩固的政權,並吸引大量漢族士人效力的原因。這本書對於理解金朝的統治策略和文化融閤,提供瞭極為重要的依據。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對科舉製度本身的羅列和梳理,更是將科舉製度置於遼金元三個王朝的宏大曆史背景下,進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作者通過對遼金元時期社會結構、民族關係、文化思潮等多個維度的解讀,為我們展現瞭科舉製度在不同時期、不同王朝中所扮演的復雜角色。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這些非漢族建立的王朝,會如此重視甚至是藉鑒漢族的科舉製度?這本書給齣瞭令人信服的答案。 書中對遼朝在民族融閤中的科舉作用的分析,讓我看到瞭科舉製度在打破民族壁壘、吸納多元人纔方麵的潛力。例如,遼朝在考試中鼓勵不同民族的士人參與,並對有功績者予以嘉奬,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瞭遼朝的統治穩定和社會認同。而到瞭金朝,科舉製度則更多地被用作一種政治工具,用於籠絡漢族士人,鞏固其統治。書中對金朝科舉製度中“恩科”、“特恩”等現象的分析,充分說明瞭這一點。讀到這些地方,我能感受到統治者在平衡民族利益和統治需求時的深思熟慮。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深刻地認識到,遼金元時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轉型時期,而科舉製度的演變,正是這一轉型的重要見證。這些非漢族建立的王朝,在藉鑒和改造漢族科舉製度的過程中,既鞏固瞭自己的統治,也為中華文明的多元化發展注入瞭新的活力。本書對於打破以往漢族中心史觀的局限,理解中國曆史的復雜性和豐富性,具有極大的啓發意義。 書中對金朝科舉製度中“南北榜”的設置,以及其背後的政治考量,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作者指齣,這種設置既是為瞭安撫北方女真貴族,也是為瞭爭取南方漢族士人的支持。這種策略上的權衡,充分展現瞭金朝統治者的政治智慧。同時,書中對元朝科舉製度中“濛古人”、“色目人”和“漢人”的區分對待,也讓我們看到瞭元朝統治者在處理民族關係時的復雜心態。這本書讓我明白,理解一個王朝的製度,必須將其置於其所處的曆史語境之中,纔能看到其深層的邏輯和意義。
評分讀完《中國科舉製度通史·遼金元捲》,我對“大一統”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以往的曆史敘述中,常常強調漢族王朝的“正統”地位,而將遼金元視為“異族”統治。但這本書通過科舉製度這個切入點,讓我們看到瞭這些王朝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如何與中華文明相互作用,並最終融入中華文明的整體發展之中。科舉製度,在遼金元時期,成為瞭連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重要紐帶。 書中對元朝科舉製度的分析,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元朝的統治者,盡管是濛古族,但其推行科舉製度的初衷,是為瞭更好地管理這個龐大的多民族國傢。盡管在實踐中存在諸多問題,但科舉製度的引入,無疑為各民族士人提供瞭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平颱。書中關於元朝考試內容中對“漢文”的重視,以及對“經義”的考察,都說明瞭元朝統治者對漢族傳統文化的接納和利用。這種接納,並非簡單的模仿,而是基於對統治現實的考量,這本身就是一種融閤。這本書讓我明白,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從來都不是單綫性的,而是充滿瞭多元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評分這本書對於理解科舉製度的“因地製宜”和“本土化”特徵,提供瞭極佳的範例。我一直以為科舉製度是漢族王朝獨有的發明,並且其模式是相對固定的。然而,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纔發現,當科舉製度被引入到遼金元這樣的非漢族政權中時,它展現齣瞭驚人的生命力和適應性。它不再僅僅是漢族文化的符號,而是根據不同王朝的政治需求、民族構成和文化背景,進行瞭深刻的改造和再創造。 書中對遼朝科舉製度中“馬射”、“弓射”等武藝科目的設置,讓我看到瞭科舉製度如何兼顧文治與武功。這與以往我們印象中純粹以文取士的科舉製度有所不同,它更加符閤遼朝以遊牧民族為主體的社會特點。而金朝在科舉製度中對“律令”、“兵法”的重視,則反映瞭其作為軍事政權的性質。甚至到元朝,雖然對漢文經義有所保留,但其考試內容和選拔標準也明顯帶有濛古統治的痕跡。這種“因地製宜”的做法,使得科舉製度得以在不同的政治環境下生存和發展,並發揮其應有的功能。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科舉製度的多元麵貌。
評分元朝的科舉製度,這本書的分析則展現瞭一種更為復雜和充滿矛盾的景象。我之前對元朝科舉製度的印象,往往是“不公平”、“不重視”的標簽。然而,這本書通過詳實的考證,讓我看到瞭元朝在科舉製度上的掙紮與探索。作者並沒有迴避元朝科舉製度中存在的弊端,例如對色目人、漢人的區彆對待,以及考試內容的相對簡化等,但同時也揭示瞭元朝統治者試圖通過科舉來彌閤民族矛盾、爭取漢族士人支持的努力。 書中對元朝不同時期科舉製度的演變,特彆是其廢立、改革的反復過程,進行瞭細緻的梳理。作者分析瞭元朝統治者在推行科舉製度時所麵臨的來自濛古貴族和漢族士人的雙重壓力,以及這些壓力如何影響瞭科舉製度的走嚮。我特彆關注書中對元朝科舉考試中“濛古語”、“契丹語”等科目的考察,以及這種考察方式如何反映瞭元朝作為多民族統一國傢的特點。盡管元朝的科舉製度未能完全達到預期的效果,但其存在的本身,以及其所引發的社會討論和士人的反應,都為我們理解元朝的政治和文化提供瞭獨特的視角。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即使是看似“失敗”的製度,其背後的復雜性和曆史意義也值得我們深入挖掘。
評分這本書讓我對“文化傳承”和“製度創新”的關係有瞭更深的思考。遼金元時期的科舉製度,恰恰是中國曆史上製度創新與文化傳承相結閤的典範。這些王朝在繼承漢族傳統科舉製度的基礎上,結閤自身的民族特點和統治需求,進行瞭大量的創新和改造,從而使得科舉製度在新的曆史時期煥發瞭新的生命力。 書中對元朝科舉製度中“八股文”的萌芽的探討,讓我看到瞭科舉製度在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早期跡象。雖然“八股文”在明朝纔真正成熟,但元朝的一些考試形式和內容,已經預示瞭其未來的發展方嚮。這讓我意識到,曆史的發展並非是跳躍式的,而是循序漸進的,許多重要的製度和文化特徵,都是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逐漸形成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講述瞭科舉製度的“是什麼”,更深入地探討瞭“為什麼”和“怎麼樣”的演變過程,為我們理解中國古代曆史的連續性和創新性,提供瞭絕佳的視角。
評分本書的敘述方式和理論深度,讓我對學術著作的理解有瞭新的高度。我原本以為,一本關於“通史”的學術著作,可能會顯得枯燥乏味,充斥著大量的史料堆砌。然而,作者的筆觸卻相當生動,將枯燥的史料融化在邏輯清晰、條理分明的論述之中。更重要的是,作者並非僅僅停留在史料的搬運,而是深入地挖掘瞭科舉製度背後所蘊含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重意義。 書中對遼金元時期科舉製度與社會流動性的關係,進行瞭細緻的分析。作者指齣,盡管這些王朝的科舉製度在公平性上存在諸多爭議,但其客觀上為一些士人提供瞭改變命運的途徑,尤其是在民族關係復雜、階層固化的時代背景下,科舉製度的意義更加凸顯。書中對一些具體科舉案例的剖析,讓我看到瞭士人在科舉道路上的奮鬥與掙紮,也讓我感受到瞭科舉製度對個人命運的深刻影響。這種對個體命運的關注,使得整部著作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中,又不失人情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