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从隋唐起,直至清末,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1300余年,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要全面深刻地研究古代中国,传承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离不开对科举制度的研究。
本卷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科举制度通史》的辽金元卷,三卷分别由武玉环、高福顺撰写辽代卷,都兴智撰写金代卷,吴志坚撰写元代卷。主要内容涉及辽、金、元三朝科举考试的几个不同阶段及历史影响,对辽、金、元三朝的科举制度的历史关系进行阐述,对三朝科举史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辨析。
武玉环,现任吉林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北方民族史、辽金契丹女真史的教学与研究。专著有《辽制研究》、《辽金社会与文化研究》等。
高福顺,现任吉林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辽金史、东北民族史研究。合著有《东北亚历史问题研究》、《<高丽记>研究》、《中国学者高句丽研究史》等。
都兴智,现任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辽金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辽金史和东北地方史。专著有《辽金史研究》、《辽宁通史》第一卷,合著有《金史食货志、百官志校注》、《金史论稿》第二卷本、《中国皇帝制度》等十余部。
吴志坚,1991年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获学士学位。2001年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获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历史文献学、中国思想史、蒙元史。现任教杭州初阳书院。
辽代卷
第一章绪论/3
第一节辽朝科举制度研究的重要性/3
第二节辽朝科举制度学术史回顾/5
第三节辽朝科举制度研究的史料运用/10
第二章辽朝科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3
第一节辽朝科举制度的形成/14
一、 辽朝科举取士的肇始/14
二、 初创时期辽朝科举制度的特征/19
第二节辽朝科举制度的发展/22
一、 辽朝科举制度的完善/23
二、 辽朝科举制度的鼎盛/26
三、 辽朝科举制度的尾声/30
第三章辽朝科举考试的运行机制/31
第一节辽朝科举应试的对象/31
一、 应试对象的地域/31
二、 应试对象的范围/35
三、 对应试对象的限制/38
第二节辽朝科举考试的应试科目/40
一、 常举/41
二、 制举/44
第三节礼部贡院和知贡举/47
一、 礼部贡院/47
二、 知贡举/49
第四节辽朝科举考试的程序/50
第五节辽朝科举考试的内容/56
第四章辽朝科举考试的规模/61
第一节辽朝开科次数和年限/61
一、 辽朝进士科放进士的次数/61
二、 辽朝进士科放进士的年限/65
第二节辽朝科举考试的分等录取和录取人数/68
一、 辽朝科举考试的分等录取/68
二、 辽朝科举考试的历科录取人数/70
第三节历科状元与擢第进士之礼遇/76
一、 历科状元/76
二、 擢第进士之礼遇/81
第四节辽朝进士题名录/84
第五章辽朝科举制度的总体评价/108
第一节辽朝科举制度的特征/108
一、 继承与发展了唐宋科举制度/109
二、 变革了辽朝选官制度/110
三、 有效地向北方游牧民族地区传播了中原儒家文化/111
四、 具有明显的民族性/113
第二节辽朝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114
一、 为辽朝官僚机构输送大批治世人才/114
二、 促进儒家文化在北方草原的广泛传播/127
三、 提高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水平/131
第三节辽朝科举制度发展的历史局限性/133
一、 辽朝科举制度发展的地域不平衡性/133
二、 辽朝科举制度发展的相对滞后性/137
参考文献/139
金代卷
绪论/155
第一章金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158
第一节金代科举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158
一、 宋朝在复燕过程中的失误为金朝提供机遇/159
二、 金朝对新占领地区政策的及时调整/160
三、 实行科举制对巩固金初统治、促进金政权封建化的作用/163
第二节太宗、熙宗时期的科举取士/164
一、 金太宗天会年间的科举考试/164
二、 熙宗时期的科举考试/169
第三节海陵王对科举制度的改革/170
一、 建立教育机构,培养金朝的知识分子/170
二、 并南北选为一,精简科目/171
三、 确立殿、省、府、乡四级考试制度/173
第四节世宗章宗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175
一、 世宗朝的科举考试/175
二、 章宗对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178
第五节金代晚期科举的衰落/180
一、 考试时间和地点的变更/180
二、 科举取士制度的混乱/181
三、 文风的衰落/183
第二章金代科举的四级考试制度/185
第一节金代科举禁限及考试搜检制度/185
一、 金代科举禁限/185
二、 严格的考试监考搜检制度/188
第二节金代乡试和府试/190
一、 金代乡试/190
二、 金代府试/192
第三节金代会试和殿试/195
一、 金代会试/195
二、 金代殿试/197
第三章金代科举的考试科目/202
第一节汉儿科举的词赋、经义进士科/202
一、 金代取士科目与唐、宋、辽的关系/202
二、 三年一举与取士等第/203
三、 金代的词赋科/205
四、 金代的经义科/207
第二节女真人策论进士科/210
一、 女真进士科的创立/210
二、 考试内容、时间和地点/211
三、 榜次与录取情况/212
四、 女真进士科的特点/214
五、 女真进士的政绩和学术成就/215
第三节明经科、律科和经童科/216
一、 金代的明经科/216
二、 金代的律科/218
三、 金代的经童科/220
第四节金代的武举和特科/223
一、 金代的武举/223
二、 金代的特科/225
第五节金代的恩例和特赐进士/228
一、 金代的恩例/228
二、 金代的特赐进士/230
第四章金代科举的考官制度和试题/233
第一节乡试和府试考官/233
一、 乡试考官/233
二、 府试考官/234
第二节省试和殿试考官/235
一、 省试知贡举官/236
二、 殿试读卷官/238
第三节考试题目和程文/241
一、 天会皇统年间的考试题目/241
二、 海陵朝的考试题目/243
三、 世宗朝的考试题目/244
四、 章宗至金末的考试题目/246
五、 程文举例/249
第五章金代进士及诸科举人的授官制度/251
第一节词赋、经义进士的授官/251
一、 中第后的各种仪式/251
二、 天会皇统年间汉进士的授官/252
三、 海陵朝汉进士授官/254
四、 世宗至金末汉进士授官/255
第二节女真进士的授官/257
一、 女真进士释褐授官/257
二、 女真进士官职的迁转/259
第三节恩例、宏词、特赐进士及诸科举人授官/261
一、 恩例、特赐进士、宏词科授官/261
二、 明经、 律科、经童科举人授官/264
第六章金代科举榜次及魁元/267
第一节天会皇统年间榜次及魁元的考察/267
一、 天会年间科举榜次/268
二、 天眷皇统年间科举榜次/272
第二节海陵王和世宗两朝榜次/273
一、 天德正隆年间科举榜次/273
二、 世宗朝科举榜次/275
第三节章宗至金末科举榜次/278
一、 章宗朝及卫绍王朝榜次/278
二、 宣宗、哀宗朝科举榜次/280
第四节金代状元的籍贯、政绩和学术成就/283
一、 金代状元籍贯和政绩/283
二、 金代状元的学术成就/286
第七章金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历史影响/289
第一节金代科举制度的时代特点/289
第二节金代科举制度的民族性特点/294
第三节金代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与影响/302
第四节金代科举对女真族的影响/310
一、 政治方面对女真族的影响/310
二、 文化方面对女真族的影响/313
第八章金代科举事迹考略/318
第一节四元及第的孟宗献/318
一、 四元及第名扬天下/318
二、 孟氏的学问和生平/319
第二节一门三状元的燕京吕氏家族/320
一、 吕氏家世/321
二、 状头家世传三叶,天下科名占两魁/323
第三节辽阳渤海人的科举世家/324
一、 辽阳张氏/325
二、 熊岳王氏/326
三、 辽东高氏/327
第四节金代辽宁籍两状元事迹考略/329
一、 奥屯忠孝是女真进士科状元/329
二、 奥屯忠孝的籍贯/331
三、 奥屯忠孝的功与过/333
四、 词赋状元张甫事迹考略/336
附录金代进士题名录/338
参考文献/433
元代卷
绪论/441
第一章科举历史沿革/443
第一节科举停顿与儒户制的确立/443
第二节贡儒与科举/447
第三节元朝前期关于科举的争议/451
第四节科举的恢复与反复/455
第二章科举制度/462
第一节《考试程式》与《科举条画》/462
第二节考试内容和标准/467
第三节会试名额的地域分配/469
第四节国子监与科举/473
第三章三场考试/479
第一节明经/479
一、 经问、经疑/479
二、 经义/483
第二节古赋/490
第三节策问/495
第四章乡试/501
第一节乡试的组织与录取/501
一、 乡试的准备/502
二、 帘外官的工作/511
三、 帘内官的阅卷工作/514
四、 乡试组织的特征/519
第二节举子的应试/523
一、 推举和冒贯/523
二、 考试的准备工作/527
三、 考场纪律与作弊/529
四、 鹿鸣宴和赴试大都/531
第五章会试、殿试/535
第一节会试/535
一、 考试与录取/535
二、 “进士乡会”与落第“恩例”/539
第二节殿试/541
一、 考试和唱名/541
二、 “进士受恩例”/546
三、 进士授官及仕途/549
四、 殿试的特征/550
第六章科举的影响/552
第一节科举与元代社会/552
第二节科举与元代经学/555
第三节科举与元代文学/563
结语/573
参考文献/576
元朝的科举制度,这本书的分析则展现了一种更为复杂和充满矛盾的景象。我之前对元朝科举制度的印象,往往是“不公平”、“不重视”的标签。然而,这本书通过详实的考证,让我看到了元朝在科举制度上的挣扎与探索。作者并没有回避元朝科举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例如对色目人、汉人的区别对待,以及考试内容的相对简化等,但同时也揭示了元朝统治者试图通过科举来弥合民族矛盾、争取汉族士人支持的努力。 书中对元朝不同时期科举制度的演变,特别是其废立、改革的反复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作者分析了元朝统治者在推行科举制度时所面临的来自蒙古贵族和汉族士人的双重压力,以及这些压力如何影响了科举制度的走向。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元朝科举考试中“蒙古语”、“契丹语”等科目的考察,以及这种考察方式如何反映了元朝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特点。尽管元朝的科举制度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其存在的本身,以及其所引发的社会讨论和士人的反应,都为我们理解元朝的政治和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即使是看似“失败”的制度,其背后的复杂性和历史意义也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辽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型时期,而科举制度的演变,正是这一转型的重要见证。这些非汉族建立的王朝,在借鉴和改造汉族科举制度的过程中,既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也为中华文明的多元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书对于打破以往汉族中心史观的局限,理解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书中对金朝科举制度中“南北榜”的设置,以及其背后的政治考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指出,这种设置既是为了安抚北方女真贵族,也是为了争取南方汉族士人的支持。这种策略上的权衡,充分展现了金朝统治者的政治智慧。同时,书中对元朝科举制度中“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的区分对待,也让我们看到了元朝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时的复杂心态。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一个王朝的制度,必须将其置于其所处的历史语境之中,才能看到其深层的逻辑和意义。
评分本书的叙述方式和理论深度,让我对学术著作的理解有了新的高度。我原本以为,一本关于“通史”的学术著作,可能会显得枯燥乏味,充斥着大量的史料堆砌。然而,作者的笔触却相当生动,将枯燥的史料融化在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论述之中。更重要的是,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史料的搬运,而是深入地挖掘了科举制度背后所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意义。 书中对辽金元时期科举制度与社会流动性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作者指出,尽管这些王朝的科举制度在公平性上存在诸多争议,但其客观上为一些士人提供了改变命运的途径,尤其是在民族关系复杂、阶层固化的时代背景下,科举制度的意义更加凸显。书中对一些具体科举案例的剖析,让我看到了士人在科举道路上的奋斗与挣扎,也让我感受到了科举制度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影响。这种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使得整部著作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又不失人情味。
评分读完《中国科举制度通史·辽金元卷》,我对“大一统”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往的历史叙述中,常常强调汉族王朝的“正统”地位,而将辽金元视为“异族”统治。但这本书通过科举制度这个切入点,让我们看到了这些王朝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如何与中华文明相互作用,并最终融入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之中。科举制度,在辽金元时期,成为了连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重要纽带。 书中对元朝科举制度的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元朝的统治者,尽管是蒙古族,但其推行科举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个庞大的多民族国家。尽管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但科举制度的引入,无疑为各民族士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书中关于元朝考试内容中对“汉文”的重视,以及对“经义”的考察,都说明了元朝统治者对汉族传统文化的接纳和利用。这种接纳,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基于对统治现实的考量,这本身就是一种融合。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从来都不是单线性的,而是充满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评分这本《中国科举制度通史·辽金元卷》简直是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视角。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感兴趣,但以往的了解大多集中在汉唐宋明,对于辽金元这三个在传统史学中常常被视为“边缘”或“过渡”时期的王朝,科举制度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一直有些模糊。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在这些非汉族建立的政权中,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生态,更是中华文明在多元文化碰撞融合中不断向前的重要载体。 书中对辽代科举制度的阐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我原以为辽朝作为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其科举制度可能会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甚至会排斥汉族文化。然而,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揭示了辽朝在吸收和借鉴中原科举制度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统治需求的模式。比如,书中详细介绍了辽朝在考试科目、评卷方式以及对少数民族士人的吸纳等方面所做的创新,这些创新既体现了其统治者的远见,也为后来的金元王朝在科举制度上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当时辽朝的士人,无论汉族还是契丹族,在考场上挥洒汗水,为实现“学而优则仕”的理想而奋斗的生动画面。书中对不同时期辽朝科举制度的细微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所反映的政治斗争、民族关系和文化思潮,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辽代的统治及其社会结构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对于理解科举制度的“因地制宜”和“本土化”特征,提供了极佳的范例。我一直以为科举制度是汉族王朝独有的发明,并且其模式是相对固定的。然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发现,当科举制度被引入到辽金元这样的非汉族政权中时,它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它不再仅仅是汉族文化的符号,而是根据不同王朝的政治需求、民族构成和文化背景,进行了深刻的改造和再创造。 书中对辽朝科举制度中“马射”、“弓射”等武艺科目的设置,让我看到了科举制度如何兼顾文治与武功。这与以往我们印象中纯粹以文取士的科举制度有所不同,它更加符合辽朝以游牧民族为主体的社会特点。而金朝在科举制度中对“律令”、“兵法”的重视,则反映了其作为军事政权的性质。甚至到元朝,虽然对汉文经义有所保留,但其考试内容和选拔标准也明显带有蒙古统治的痕迹。这种“因地制宜”的做法,使得科举制度得以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下生存和发展,并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科举制度的多元面貌。
评分《中国科举制度通史·辽金元卷》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中国政治文明深处的大门。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辽金元时期科举制度的复杂图景。我原本以为,这三个王朝的科举制度会比较相似,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们各自有着鲜明的特色和演变轨迹,反映了不同王朝的统治策略和时代特点。 书中对辽朝科举制度中“教坊”制度的介绍,让我对科举制度的功能有了新的认识。我之前只知道科举是选拔官员的途径,但书中揭示了辽朝如何利用科举来培养和吸纳各类人才,包括一些在当时被视为“非主流”的群体。这种制度的包容性,对于理解辽朝的统治稳定和文化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同样,书中对金朝科举制度中“武举”的探讨,也让我认识到,科举制度并非只有“文取士”这一种模式,它可以根据不同政权的需要,进行多样化的发展。
评分金朝在科举制度上的发展,这本书的论述更是让我耳目一新。我之前一直认为,金朝的科举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对辽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金朝在科举制度上的改革更加激进,也更加具有开创性。作者详细地阐述了金朝如何通过科举制度来加强对汉族士人的统治,同时又如何利用科举来巩固其女真贵族的统治地位。书中对“猛安谋克”制度与科举制度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揭示了金朝统治者在制度设计上的巧妙之处。 尤其让我惊叹的是,书中对金朝科举考试内容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当时儒学思想在边疆地区的传播和本土化过程。金朝统治者并非简单地照搬汉族的科举制度,而是根据自身的需求,对考试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创新,使其更符合女真统治的需要。书中还提及了金朝科举制度中对“才”、“德”、“学”等不同维度的考察,以及这种考察方式如何影响了当时的士人价值观。读到这些内容,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士人们在学习和应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更能理解金朝在短时间内能够建立起一个相对稳固的政权,并吸引大量汉族士人效力的原因。这本书对于理解金朝的统治策略和文化融合,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对科举制度本身的罗列和梳理,更是将科举制度置于辽金元三个王朝的宏大历史背景下,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作者通过对辽金元时期社会结构、民族关系、文化思潮等多个维度的解读,为我们展现了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不同王朝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这些非汉族建立的王朝,会如此重视甚至是借鉴汉族的科举制度?这本书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 书中对辽朝在民族融合中的科举作用的分析,让我看到了科举制度在打破民族壁垒、吸纳多元人才方面的潜力。例如,辽朝在考试中鼓励不同民族的士人参与,并对有功绩者予以嘉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辽朝的统治稳定和社会认同。而到了金朝,科举制度则更多地被用作一种政治工具,用于笼络汉族士人,巩固其统治。书中对金朝科举制度中“恩科”、“特恩”等现象的分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读到这些地方,我能感受到统治者在平衡民族利益和统治需求时的深思熟虑。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文化传承”和“制度创新”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辽金元时期的科举制度,恰恰是中国历史上制度创新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典范。这些王朝在继承汉族传统科举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民族特点和统治需求,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和改造,从而使得科举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书中对元朝科举制度中“八股文”的萌芽的探讨,让我看到了科举制度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早期迹象。虽然“八股文”在明朝才真正成熟,但元朝的一些考试形式和内容,已经预示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这让我意识到,历史的发展并非是跳跃式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许多重要的制度和文化特征,都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讲述了科举制度的“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演变过程,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连续性和创新性,提供了绝佳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