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本学术专著,它在严谨性上做到了极高的水准,但在可读性上却出人意料地保持了足够的韧性。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扬弃”(Aufhebung)这一概念在海德格尔后斯通时期是如何被重新理解的部分,作者的处理非常精妙,没有陷入德语术语的泥潭,而是用清晰的对比勾勒出了其内在的辩证运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常被误解为悲观虚无主义者的思想家,重新置于其作为“本真存在追寻者”的宏大叙事之中。读完后,我感觉到自己对于“敞域”(Lichtung)这个词汇的理解也变得更加立体和鲜活。它无疑是当前海德格尔研究领域中,一部重量级且不可或缺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震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新奇的见解——因为海德格尔的思想本身就难以被“新奇化”——而在于它重建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它迫使我放下了太多现代哲学的预设和期待。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仿佛在模仿海德格尔的“步履”,时而缓慢、时而急促,总是在关键时刻停顿,引导读者去感受那片“思想的荒原”。我发现自己不再仅仅关注“他在说什么”,而是更关注“他如何思考”以及“这种思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这种对方法论的强调,远比单纯的内容复述来得更有价值。它不是一份摘要,而是一份邀请,邀请读者亲自去面对存在之谜,去体验思考的艰辛与崇高。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烧脑”的,但绝非枯燥。它最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将海德格尔仅仅视为一个形而上学的批判者,而是把他塑造成一位试图重塑我们与世界关系的“申言者”。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海德格尔与前苏格拉底思想家(如赫拉克利特)之间的对话时所展现的洞察力。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哲学史勾连,而是在揭示一种贯穿东西方思想史的“遗忘”是如何被海德格尔试图唤醒的。书中的结构安排非常有条理,从“此在”的日常性,一步步导向对“存在本身”的追问,每一步的逻辑推进都显得水到渠成。对于想真正理解海德格尔如何摆脱传统主客二元对立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极佳的路线图。
评分这本关于海德格尔哲学的书,标题听起来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挑战性。我原本以为自己对这位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已有一定的了解,读完之后才发现,我对“存在”这个核心命题的理解是何其浅薄。作者并没有像很多学院派那样,将海德格尔的文本拆解得支离破碎,而是试图还原一种“整体性”的把握,一种直击其思想最深层动力的方式。这种尝试本身就值得称赞。书中对《存在与时间》之外的文本的梳理也很有新意,特别是对后期思想中“技术异化”和“思的转向”的阐释,读起来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完整、更具内在张力的思想体系。它不是一本轻松的入门读物,但对于那些渴望深入探究存在论核心困境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深刻的智力冒险。
评分我抱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毕竟要触及“惟一之思”并非易事。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作者共同构建理解框架的艰苦跋涉。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内敛,带着一种近乎敬畏的审慎,他似乎总是在小心翼翼地避免将海德格尔的语言强行“翻译”成日常的概念,而是努力保留了德语文本中的那种本体论张力。尤其在论述“时间性”如何作为“存在的敞开”时,那种语言的微妙拿捏,让我这个外行人都能感受到思想的重量。这种深度挖掘,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是如何理解“在世存在”的。虽然有些段落的密度极大,需要反复咀嚼,但这正体现了原著的复杂性,而作者的努力,就是为我们这些追随者搭建了一座通往高处的绳梯,虽然摇晃,但方向明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