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作者十篇论文,包括:关系逻辑、论指称、以类型论为基础的数理逻辑等。这些论文体现了我们时代的一位伟大哲学家一生中连续五十年的成就。
内容简介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逻辑与知识》的十篇论文体现了我们时代的一位伟大哲学家一生中连续五十年的成就。所有这些文章都具有代表性,我们可以将其中几篇视作他的一些*重要的著述。尽管如此,这里只有一篇是先前经罗素勋爵的允许出过精装本,并且是通过图书行业的正常渠道发行的。而实际上,其中大部分文章先前仅仅在那些藏有不常见的全套期刊的图书馆才见得到。这种情况本身就表明,理所当然应以书的形式重印这些文章。
迄今为止,我们只有两本内容上有部分重复的论文集:《哲学论文集》(1910)和《神秘主义与逻辑》(1918),它们保留了罗素在逻辑、数学和知识论方面*多产的几十年研究成果中的短篇著述。《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逻辑与知识》并不包括以上两本书的选文。而倘若要全面理解罗素在二十世纪初撰写的那些论文,则有必要对上述全部三本书进行考查。标志着罗素向<心的分析》(1921)一书的中立一元论过渡的这个时期一一或者说,罗素在1914一1918年战争期间和战争刚一结束这段时间的哲学活动(不包括他的社会哲学)一一先前一直是很难进行研究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逻辑与知识》发表的这一时期的三篇论文(没有一篇以前在正式的版本中出现过)可以填补罗素著述年表中这一令人困惑的空白。
本编者相信:人们*终需要的是罗素的这些论文按照其题目的年代排列的一个完整版本,只要删去期刊编者的那些无甚意义的附注。这样一项事业很可能不会吸引一位以营利为目的的出版商,但却应当受到那些有志于以合适的形式保留这些著述的人们的重视,而这些著述一一其中的绝大部分一一已把我们的这位*杰出的当代人与他的读者们联结在一起。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关系逻辑(1901)
论指称(1905)
以类型论为基础的数理逻辑(1908)
论共相与殊相的关系(1911)
论亲知的性质(1914)
逻辑原子主义哲学(1918)
论命题:命题是什么和命题怎样具有意义(1919)
逻辑原子主义(1924)
论时序(1936)
逻辑实证主义(1950)
译后记
精彩书摘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逻辑与知识》:
有些哲学家的理论一看便知是反对科学的,他们当然总是自称能解释科学,所以科学将在自己的水平上保持真实性,它只具有应当使那些卑微的科学家感到满足的那种二三流的真理。坚持这种观点的那些人一定会:在我看来就是这样:详细说明这个解释如何有效,而我认为这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例如,我认为那些不相信关系的实在性的人(在前面解释过的那种意义上)不可能解释科学中那些数不胜数的应用了非对称性关系的例证。即使我找不到解答(例如)布拉德雷先生对关系所提出的那些异议的方法,我也仍然认为很可能有某种解答的方法,因为我认为,在非常精细和抽象的论证中的错误比科学上的错误更可能带有根本性。应当承认,我们以为自己所知道的每件事都值得怀疑,不过,在哲学上我们相信自己所知道的东西与科学的细节相比似乎更值得怀疑,尽管与其最流行的普遍化相比也许不是更值得怀疑的。
……
前言/序言
本书的十篇论文体现了我们时代的一位伟大哲学家一生中连续五十年的成就。所有这些文章都具有代表性,我们可以将其中几篇视作他的一些最重要的著述。尽管如此,这里只有一篇是先前经罗素勋爵的允许出过精装本,并且是通过图书行业的正常渠道发行的。而实际上,其中大部分文章先前仅仅在那些藏有不常见的全套期刊的图书馆才见得到。这种情况本身就表明,理所当然应以书的形式重印这些文章。
迄今为止,我们只有两本内容上有部分重复的论文集:《哲学论文集》(1910)和<神秘主义与逻辑》(1918),它们保留了罗素在逻辑、数学和知识论方面最多产的几十年研究成果中的短篇著述。本书并不包括以上两本书的选文。而倘若要全面理解罗素在二十世纪初撰写的那些论文,则有必要对上述全部三本书进行考查。标志着罗素向<心的分析》(1921)一书的中立一元论过渡的这个时期一一或者说,罗素在1914一1918年战争期间和战争刚一结束这段时间的哲学活动(不包括他的社会哲学)一一先前一直是很难进行研究的。本书发表的这一时期的三篇论文(没有一篇以前在正式的版本中出现过)可以填补罗素著述年表中这一令人困惑的空白。
本编者相信:人们最终需要的是罗素的这些论文按照其题目的年代排列的一个完整版本,只要删去期刊编者的那些无甚意义的附注。这样一项事业很可能不会吸引一位以营利为目的的出版商,但却应当受到那些有志于以合适的形式保留这些著述的人们的重视,而这些著述一一其中的绝大部分一一已把我们的这位最杰出的当代人与他的读者们联结在一起。
编选文章一向是很难做的事,我并不期望每个人都会赞同我的挑选。我在本书中重印了罗素的三篇论文(1901一1908),它们在丘奇(Church)的《符号逻辑文献》中也被列为该书的重点。这三篇文章虽然是技术性的,但是它们十分重要。为了将它们编人本书,我不得不删去最初以法文发表在《道德形而上学评论》杂志上的一组论文。它们目前仍然是对它们所提问题所作的最好的一般性讨论。很遗憾,我不得不作这样的选择,但是,我并不为这个选择感到后悔。不管怎样,那些不愿钻研数理逻辑的读者也会在本书里看到其他的清晰易读的文章,就像罗素所有的更通俗的著述一样。
1944年在西北大学,阿瑟.H.内瑟科特教授(Arthur H.Nethercot)向我推荐了罗素哲学。1951年我以评论罗素哲学的论文获得了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从那时起,我有幸时常与罗素勋爵本人讨论哲学问题。在本书的编辑中,关于全书的内容和每篇文章开头的导论中所表述的观点由我本人独自负责,而与文章正文有关的所有问题上我都向罗素勋爵作了请教和协商。我竭尽全力以他所希望的最终确定的形式来发表这些论文。承蒙他的协助,以及其他种种的好意,我谨致以极大的感谢。
第一篇论文没有全部重排,大部分符号是从原版照相制版的。由于这个理由,在英文正文和符号原形的印刷上可以看见一些小的变动,因为不可能完全严格地复制皮亚诺(Peano)的意大利印刷机的铅字版面。然而,也不存在这样一来可能引入一种模糊因素的情况。关于第二篇论文的重新排印,我们遵循了《数学原理》的风格,而不是罗素在这篇文章最初发表时使用的早期印刷约定。我们利用这篇文章的重新排印介绍这些微小的变动,这也正是罗素勋爵的愿望。本书论文所注的日期是最初发表的日期。绝大多数情况下,论文是在发表的同年或仅先于发表前一年撰写的。
现在使人们能普遍地在本书中看到的这些论文,其中有一些在当时是很罕见的。这种现象见于下列事实:据说,当时在整个剑桥,罗素论逻辑原子主义的讲演稿复本仅有唯一的一册。而在本书的准备过程中,这一复本从剑桥大学图书馆遗失了。我不得不从布里斯托尔大学图书馆借用失踪件的原本。承蒙布里斯托尔对我表示的关怀,使我能自由地使用这些讲演稿的原本,对此我深表谢意。由于他们的这番好意,今后研究哲学的学生将会避免图书馆之间借书的不方便,也避免了使用盗窃手段的必要性。
1953年我第一次来剑桥后不久就计划出版这本文集。1954一1956年我第二次在剑桥期间,终于看到这本书的出版全过程。我会永远铭记剑桥所体现的一种超脱于本位主义的令人感佩的见识,使得我可以不作为一名哲学家、音乐家或教育家,而作为一名有权做他感到重要的一切事情的思想家来发挥作用。
乔治·艾伦和昂温公司的比尔德先生(Walter Beard)承担了印制这本书的监督工作。他不得不处理某些棘手的问题,我们绝不可低估他对于本书的贡献。我感谢他给予我的帮助,感谢他处理疑难问题时的那种讲究实效而又不贸然从事的作风。
《逻辑的维度:推理的奥秘与知识的构建》 本书并非《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逻辑与知识》的摘录或改写,而是致力于独立探索逻辑与知识之间深刻而多维度的联系。它将带领读者穿梭于抽象的推理形式与生动的现实应用之间,揭示人类思想的运作机制,以及知识是如何在逻辑的骨架上得以构建、检验与发展的。 第一章:形式逻辑的基石——推理的规则与有效性 本章将从形式逻辑最基础的元素——命题、联结词和量词入手,系统阐述推理的基本构成要素。我们将深入剖析蕴涵、假言、选言、联言等各类命题的逻辑关系,理解它们在表达思想时的精确界定。随后,我们将重点介绍演绎推理的几种经典形式,如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否定后件)、选言推理(肯定否定、否定肯定)以及联言推理。通过大量的例证,我们将展示这些推理形式如何确保前提的真实性能够推导出结论的必然真实性,即推理的有效性。 我们会特别强调“有效性”与“真实性”的区别。一个有效的推理,即便前提是虚假的,其形式也是正确的;而一个真实可靠的结论,则需要同时具备真实的前提和有效的推理。本章还将简要介绍归纳推理的概念,对比演绎推理的必然性与归纳推理的或然性,为后续章节对科学知识的探讨奠定基础。我们将通过清晰的图示和易于理解的语言,让读者掌握识别和构造有效推理的基本能力。 第二章:非经典逻辑的拓展——模糊、模态与认识的边界 形式逻辑的严谨性固然重要,但现实世界并非总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本章将介绍几种重要的非经典逻辑,拓展我们对推理和真值理解的视野。 模糊逻辑: 现实世界中充斥着大量模糊的概念,如“高”、“热”、“美丽”。模糊逻辑提供了一种量化的方式来处理这些模糊性,通过隶属度函数来描述事物属于某个集合的程度。我们将探讨模糊集合、模糊命题以及模糊推理的原理,理解模糊逻辑如何在决策、控制等领域发挥作用。 模态逻辑: 模态逻辑关注的是“可能”、“必然”、“偶然”、“不可能”等模态词的逻辑。它为我们分析可能性、必然性以及对未来事件的推测提供了严谨的工具。我们将介绍几种主要的模态算子,并探讨它们在哲学、法律和人工智能中的应用。例如,在一个法律情境中,“如果被告有罪,那么他必然会受到惩罚”就是一个模态判断。 认识逻辑: 认识逻辑关注的是“知道”、“相信”、“怀疑”等认识状态的逻辑。它试图刻画知识的传播、更新以及个体之间认识状态的相互影响。我们将探讨认识算子、信念更新的机制,以及认识逻辑在分布式系统、人工智能中的潜在价值。 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将认识到逻辑并非单一的体系,而是能够适应不同复杂度和不确定性现实的多元化工具。 第三章:知识的本质与分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它究竟是什么?本章将从哲学的高度审视知识的本质,并对其进行多维度的分类。 我们将追溯知识的起源,从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出发,探讨经验在构建我们最初认知框架中的作用。随后,我们将转向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分析抽象思维如何通过归纳、演绎等方式,将零散的感性经验整合成有组织的、普遍性的知识体系。 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知识: 描述性知识(What): 关于事物是什么、有什么特性的知识,例如“天空是蓝色的”。 程序性知识(How): 关于如何做某事的知识,例如“如何煮一碗面条”。 规范性知识(Should): 关于应该如何的知识,涉及价值判断和道德伦理,例如“应该诚实”。 我们还将讨论知识的来源(经验主义与唯理论的争论)、知识的界限(不可知论的观点)以及知识的动态性——知识的获取、更新、遗忘以及知识体系的重构。本章将鼓励读者反思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并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审视。 第四章:逻辑与科学——理论的构建、检验与发展 科学的进步离不开逻辑的支撑。本章将深入探讨逻辑在科学理论的构建、检验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我们将从科学命题的特性出发,分析科学陈述的实证性、可证伪性以及普遍性。然后,我们将详细阐述逻辑在科学方法中的运用: 假设的提出与演绎: 科学研究往往从一个假设开始,逻辑推理将假设转化为可检验的预言。 实验的设计与解释: 逻辑指导着实验的设计,确保能够有效地检验预言,并清晰地解释实验结果。 理论的构建与系统化: 逻辑将大量的观测事实和实验结果组织成 coherent 的理论体系,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规律。 科学证据的评估: 逻辑是评估科学证据可靠性的重要工具,帮助我们区分强有力的证据和薄弱的论证。 本章还将触及科学哲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归纳问题、科学解释的类型、范式转换等,并分析逻辑在这些讨论中的地位。我们将通过具体的科学案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生动地展现逻辑如何驱动科学的革命性发展。 第五章:逻辑在语言与思维中的体现——意义、理解与沟通 逻辑不仅仅是抽象的符号游戏,它深刻地体现在我们日常的语言和思维活动中。本章将探索逻辑与语言、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 我们将分析语言的逻辑结构,探讨词语的意义、句子的真假判断以及语篇的连贯性。我们将审视语言中的逻辑谬误,如偷换概念、循环论证、诉诸权威等,理解这些谬误如何误导听者,阻碍有效的沟通。 词项与概念的逻辑: 词项的内涵与外延,类与种的关系,是构建清晰概念的基础。 命题与断定的逻辑: 语言中的判断如何构成命题,以及如何进行真假判断。 推理与论证的逻辑: 说话和写作中,我们如何运用推理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以及如何评估他人的论证。 我们将探讨逻辑在理解他人思想、进行有效沟通中的作用。清晰的逻辑思维是清晰表达的前提,而对逻辑的理解则是准确把握他人言外之意、辨析信息真伪的关键。本章将鼓励读者在日常的交流中,有意识地运用逻辑思维,提升沟通的效率和质量。 第六章:逻辑的应用前沿——人工智能、计算与决策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逻辑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特别是在人工智能、计算科学和复杂决策制定中,逻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工智能中的逻辑: 从早期基于逻辑推理的专家系统,到如今深度学习中的表示学习,逻辑始终是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素之一。我们将探讨逻辑在知识表示、推理引擎、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方面的应用。 计算理论与逻辑: 计算的本质与逻辑的联系,图灵机模型、计算复杂性理论等都与逻辑有着深刻的关联。 形式化方法与系统验证: 在软件工程和硬件设计中,逻辑被用于形式化地描述系统行为,并进行严格的验证,以确保系统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复杂决策与博弈论: 在面临多方参与、信息不对称的复杂决策情境中,逻辑和数学工具(如博弈论)能够帮助我们分析局势,做出最优选择。 本章将展示逻辑在解决现实世界复杂问题中的强大力量,并展望逻辑在未来科技发展中的潜力。 结语:逻辑的永恒魅力与智慧的持续探索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对前文内容进行一个宏观的梳理和总结。我们将再次强调逻辑作为人类理性思维的普适工具,其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价值。逻辑不仅是严谨的学问,更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本书并非要将读者变成专业的逻辑学家,而是希望通过对逻辑与知识之间深刻联系的探索,激发读者对理性思维的重视,培养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智慧。逻辑的探索永无止境,它将伴随我们对未知世界的持续求索,不断拓展我们认知的边界,构建更加丰富和深刻的知识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