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哲人故事;品大师智慧;悟人生哲理 (精装典藏版)
柏拉图 苏格拉底 弗洛伊德 荣格 尼采 培根 叔本华 罗素
笛卡尔 黑格尔 卢梭 蒙田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马斯洛 康德
推开哲学的门 聆听大师的声音
《人文经典书系:哲学的盛宴(精装)》内容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到当代西方,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等哲学大家为主线,在立足各哲学家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了其哲学思想的精髓,使读者首先被精妙的哲学思想所吸引,同时了解到哲学家亦是血肉之躯,他们的困扰与奋斗。读本书,是一次了解哲学大师、走进哲学大师的心灵之旅。
罗伯特·艾伦,英国人,哲学硕士,曾任专栏作家,喜欢旅游,足迹遍及欧美、大洋洲等地。
第一章苏格拉底
第二章柏拉图
第三章亚里士多德
第四章奥维德
第五章蒙田
第六章培根
第七章笛卡尔
第八章帕斯卡尔
第九章休谟
第十章卢梭
第十一章康德
第十二章黑格尔
第十三章叔本华
第十四章尼采
第十五章弗洛伊德
第十六章阿德勒
第十七章罗素
第十八章荣格
第十九章海德格尔
第二十章马斯洛
第一章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约前469—前399),古希腊雅典人,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苏格拉底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可以说,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一个分水岭。苏格拉底扩大了哲学研究的范围,他将哲学引到对人心灵的关注上来。他引用德菲尔阿波罗神庙所镌刻的那句神谕来呼吁世人:“认识自己”,旨在希望人们能通过对心灵的思考来追求德行。
苏格拉底生平
公元前469年,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附近的阿洛佩凯村。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是一个接生婆。由于家境贫寒,自懂事开始,苏格拉底就跟随父亲学习雕刻,以此作为未来谋生的手段。
苏格拉底天资聪颖,而且特别好学,不久就学会了雕刻。但不幸的是,父亲的过早去世让原本就贫寒的家庭陷入了危机。幸好有一位好心的雅典人资助了他们,使未成年的苏格拉底在雕刻之余有了学习的机会。
这可以说是苏格拉底人生的一次转折,他走出了父亲为他设计的圈子,走进了知识的世界。在那段时间里,苏格拉底向当时各种有学问的人求教,阅读了许多古代哲学家的著作,聆听当时的大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的讲学和智者学派的雄辩术。苏格拉底的爱好非常广泛,他还学习诗歌和音乐。多方面的学习使苏格拉底的学识有了极大的提高,他的人生观也有了极大的改变。
20岁时,苏格拉底师从阿那克萨哥拉的弟子阿尔赫拉于斯,学习有关自然的知识。年轻的苏格拉底喜欢思考和探索,对许多自然问题都想弄个明白,如一个事物怎样创造出来,又怎样毁灭?人们所借以思想的元素是血,还是空气或水?地是平的,还是圆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老师都有解答,但苏格拉底对答案并不满意,他试图自己来解释,又觉得无能为力。因此,苏格拉底决定放弃对自然的研究。
30岁时,苏格拉底把注意力从自然转移到社会,成为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
苏格拉底不仅宣传有德行的生活,而且身体力行。他热爱自己的祖国,曾先后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他在作战中表现英勇,数次冒死求助同伴,把受伤的同伴背下战场,尽到了保卫祖国的职责。
40岁时,苏格拉底成了雅典远近闻名的人物,并进入五百人会议(贵族会议被剥夺权力后,雅典城邦实行了直接民主制度,公民大会对一切重大问题进行投票表决,同时设置了五百人会议,管理港口、军事设备和其他公共财物,并为议会准备日程。五百人会议每年抽签轮换人选。这种业余人员组成的政府建立在这样的设想上:一般公民有能力参与城邦事务,能够以爱国之心履行其对城邦的责任)。
生活中,苏格拉底对人态度诚恳、温和,不自以为是,不好为人师,不强人从己,是一个卓越的教师;他的谈话生动活泼,无拘无束,表现出高度的修养,是一位天才的演说家。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三十僭主的统治取代了民主政体”。三十僭主的头目克利提阿斯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据说有一次,克利提阿斯想要霸占一个富人的财产,他命令苏格拉底带领四个人去逮捕那个富人。苏格拉底极其反感克利提阿斯的这种做法,于是他抵制了克利提阿斯的非法命令,而且公开谴责其暴行。恼怒的克利提阿斯不准他再接近青年,并警告他说:“你小心点,不要让我们不得不再减少羊群中的一只羊。”而苏格拉底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依旧我行我素。
后来,“三十僭王”的统治被推翻了,民主派重掌政权。有人控告他与克利提阿斯关系密切,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青年。苏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狱。
公元前399年6月,苏格拉底这位杰出的学者、伟大的教育家、热诚的爱国者,被雅典极端民主政府判处死刑,其罪名是:第一,不信雅典的神,崇奉新神;第二,蛊惑青年。
当时,雅典有这样一条法律:被判处死刑的人如能逃往国外就可不被追究;如不想流亡,还可用钱赎罪。在收监期间,他的朋友买通了狱卒,劝他逃走;他的弟子们有的劝他远走他国,有的愿代他赎罪,但都被他拒绝。他明确表示他不会潜逃或赎罪,因为他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对真理和正义的维护,无论用什么手段来苟且偷生都是向邪恶屈服,都是对德行的背叛。后来他在狱中服毒受死,终年7O岁。
在他死后不久,雅典人认识到他的所作所为的意义,把控告他的一部分人处以死刑,为他平反。应该说,是“误解和私仇把他推上了法庭”。黑格尔则认为,苏格拉底的死是“雅典的悲剧,希腊的悲剧”。
……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逻辑线索如同精心编织的藤蔓,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复杂的思想体系时,表现出了惊人的条理性和宏观视野。他似乎知道在每一个恰当的时机引入新的概念,又能在关键时刻进行有效的回顾与总结,使得读者在面对众多分支和学派时,不会感到迷失方向。特别是那些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自然流畅得让人几乎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这种流畅感,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背景的阅读者来说至关重要,它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高深思想的门槛,让人能够心无旁骛地沉浸其中,享受那种认知不断拓展的快感。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体验,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或“远足”。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就能立刻应用到生活中的工具书,而是更偏向于对心智进行深层打磨的良方。每一次合上书页,我都会感觉自己对周遭世界的理解多了一层滤镜,看问题的方式不再那么单一和急躁。它教会我的,与其说是知识本身,不如说是一种审慎、批判性的思维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而这本书正是提供了那份必要的时间容器。我完全可以预见,这本书会是我书架上常备的、值得反复咀嚼和回味的精神食粮。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开篇,我立刻被作者那种平实而又极富洞察力的叙述方式所吸引。他似乎总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触及到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那种娓娓道来、不急不躁的叙事节奏,恰到好处地模拟了深入思考的过程。我常常在读到某个关键段落时,会不自觉地停下来,闭上眼睛,在脑海中与作者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这种感觉非常奇妙,它不是那种填鸭式的灌输,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你耳边轻声引导,让你自己去领悟其中的奥秘。这种引导性的文字力量,远比生硬的理论陈述来得更有穿透力,它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地改变你的思维惯性。
评分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视野。作者显然不是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时代或地域,而是将人类思想史上那些最伟大的智慧火花进行了整合与对话。读着读着,你会发现不同文明、不同时期的思想家们,在面对人类共通的困境时,其实有着惊人的共鸣。这种跨越时空的交流,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思考维度。它迫使我跳出日常琐碎的框架,去审视那些永恒的、关乎“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问题。这种视野的开拓,是我阅读这本书过程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它让我的精神世界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而又不失典雅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立刻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知识分量。我尤其喜欢封面那种简约又不失深度的设计风格,那种留白的处理方式,让人在翻阅之前就能感受到一种宁静和思考的氛围。内页的纸张质量也是上乘,印刷清晰,字体选择也很考究,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可以说,光是它的物理形态,就已经成功地将人带入了一种需要专注和尊重的阅读状态。这种精装本的用心程度,对于我们这些热爱纸质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对知识的致敬。我期待着翻开它,进入到它所构建的那个思想的世界里。
评分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哲学那种高大上的感觉消失了,变得更实用,更贴近生活。
评分特价促销屯书ing 哈哈哈
评分书本身还不错,只是有本背挤压变形了,还能接受。
评分胡适的名气很大,但截至目前还没有系统地读过其任何一种作品,这应该是第一种吧。
评分很经典的了解西方哲学大师的书
评分全部塑封包装,外观干净整洁,快递员配送专业及时,非常值得信赖!
评分在车站书店看到的,很不错。
评分最近京东活动,买了很多书,留着慢慢看。这本都是写的哲学大能,要好好学习。塑封严紧,很满意。
评分不错的书!很有新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