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不正经的经济学

一本不正经的经济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斯凯恩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通俗经济学
  • 行为经济学
  • 反传统
  • 趣味经济学
  • 社会观察
  • 生活经济学
  • 思维方式
  • 科普读物
  • 大众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213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789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没有复杂的公式,没有晦涩的术语和理论,一堂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
  2.关乎衣食住行的案例+幽默图解+经济学常识=百科式的经济学全书!
  3.一本适合所有人读的经济学图书,让你明白:
  为什么羊肉涨价了就改吃猪肉?
  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喝”?
  为什么有些商品价格越贵,销量却越大?
  为什么大学考题十年了都不带变的?
  为什么喜欢赞美别人的人,是希望别人也赞美自己?
  ……
  4.幽默解析各种经济学现象和经济学定律,一笑你就懂了!

内容简介

  谁说经济学就要一本正经地搞?经济学不只是数字,它和心理、政治、历史等许多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存款、投资、炒股、买房、购物、交友、娱乐、结婚生子、生老病死等。面对这些“严肃”“沉重”“正经”的话题,本书作者却用幽默、搞笑的笔触向我们证明:经济学不必一本正经,而可以在读过笑过之后明白:我们做出何种选择,是与不同选择的成本和效益密切相关的。
  本书不仅文字幽默,还配有大量让人爆笑的漫画和插图,使阅读起来更富有趣味!

作者简介

  斯凯恩,男,生于20世界70年代,拥有经济学专业博士学位,是资深的金融圈人士,是多家财经媒体的专栏作家和评论员。
  其作品《从零开始读懂金融学》《你一定爱读的极简金融史》出版后,深受读者喜爱,长期位居京东等各大网上书城金融与投资类排行榜TOP50。

目录

经济问题篇
01 为什么考题跟十年前的一模一样? 003
02 从长远来看,经济学家啥也没干! 005
03 送你一件礼物——免费的空气,喜欢吗? 006
04 我想用普快车票乘特快车,您可以把车开慢些吗? 008
05 皇后娘娘是怎么享福的?吃柿饼! 010
06 你敢不吃我的饭,我就敢不吃你的菜! 012
07 没用的人才,跟皮厚无腔的大葫芦有什么区别? 014
08 我是能用扫帚柄打仗,问题是北方佬不用! 016
09 一瓶可以打12场架和搞一次凶杀的酒…… 018
10 金条在天堂还有用吗? 020
11 应该庆幸强盗不是前天晚上来的吗? 022
12 一千元上西天,八百元只能到东天! 024
13 你真的会写简历吗? 026
14 以硬对硬,钻石打动女人心! 028
15 对客人的仁慈就是对钱包的犯罪! 030
16 卖掉乌鸦的窍门是,篮子上拴只黑鸡! 033
17 千万别喝吝啬鬼主动给你的牛奶! 035
18 两条真牛也卖不了一头假牛的钱! 037
19 找老婆的悲惨条件…… 039
20 如果舞厅里没有好男人,舞厅里还会有好女人吗? 041
21 老婆偏头痛?太棒了,你可以去钓鱼了! 043
22 能训练病人在诊所里生病的医生! 045
23 算命先生说他的古董会被打破,然后…… 047
24 犯罪率下降的原因竟是监狱开始收食宿费了! 049
25 赠送的点心总是多多益善! 051
26 美女推销员让女主人立刻掏钱的绝招…… 053
27 看看这只蚂蚁…… 055
28 想知道连任四届总统的感觉如何吗? 057
29 世界上最完美的女性会选择谁? 059
30 你打算跟谁结婚呢? 061
31 专治驼背,不包死活! 063
微观经济篇
01 对一个急于结婚的男人,姑侄三人的关注不同! 067
02 哪边的玉米面便宜,就去哪边! 069
03 屠夫也爱东坡,最爱“他”的肉…… 071
04 邮费不够?准备鸽子! 073
05 夜晚飞来的艳遇…… 075
06 推销新轿车的机会来啦! 077
07 如何把一块石头卖到50万元? 079
08 介绍一桩可以赚50万欧元的生意! 081
09 我刚卖给你先生一本! 083
10 杀龙绝技是否有用? 085
11 感谢上帝,我祷告这么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087
12 一代不如一代,还是一代比一代更好? 090
13 没有小轿车,可以有公共汽车! 092
14 最佳合伙人是怎样合作的? 094
15 妈妈常为妹妹添购新衣的原因,你绝对想不到! 096
16 猜猜这一大捆包装纸里有什么? 098
17 原来是你啊,我刚才没有认出来! 100
18 胸无点墨,考前如何不发愁? 102
19 初次约会,应该说点什么? 104
20 最彻底的放债者打算靠什么生活? 106
...........

精彩书摘

  为什么考题跟十年前的一模一样?
  经济学主题:对永恒的人的行为的权宜性解释
  歪读
  一位经济学家回到他的母校,并对眼下的考试题目很感兴趣。于是他请曾经教过他的老师拿出考题。使他大吃一惊的是,现在的考题与他十年前答的题一模一样。他问老师为什么会这样。
  老师回答道:“问题虽然没变,但答案变了。”
  正解
  经济学不过是对永恒的人的行为的权宜性解释而已。
  秒懂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颁奖礼上,原先被认为是大热门的候选人均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而实验经济学和心理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则获得了殊荣,令经济学界颇感意外。许多人以为实验经济学和心理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冷门和偏门,不仅与主流经济学关系不大,与现实经济问题的距离更远。
  然而,张五常教授认为,如果说实验经济学看似新奇,心理经济学却是地地道道的经济学主流或正统。经济学里几乎所有的规律或定理都可以还原为人的心理规律。心理学不仅是与经济学靠得最近的学科,甚至可以说是现代经济学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
  例如,亚当·斯密撰写《国富论》之前,先写《道德情操论》,专门研究人的心理情感和心理过程对现实经济行为和经济秩序的影响,得出了与儒家“爱有等差”类似的学说,认为仅靠无私的爱无法维持超过家庭或亲属范围以外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的有效运转。
  科斯作为研究《国富论》最为深入的当代学者,他高度推崇《道德情操论》,认为要读懂《国富论》,首先要读懂《道德情操论》。奥国学派价值理论和利率理论(以庞巴威克为代表)的根本基础就是人的主观感受和心理过程。凯恩斯解释大萧条的《通论》,假设了大量的心理规律(比如边际消费趋向、边际储蓄趋向等)。当代宏观经济学里居于支配地位的预期理论,同样是有关人的心理过程的。
  其实一点也不奇怪,经济学不变的主题就是解释人的行为。人为万物之灵,“思想先于行动”,要解释人的行为,就必须了解人的心理过程。但人的心理情感变幻无常、深不可测,解释起来何其困难!唯一的办法就是简化。先对人的行为基础做一些最基本的假定,从这些假设里推出一些可能被观测或实验验证的结论,再用现实数据或实验数据来检验这些结论,由此不断改进理论或提出新的假设,这就是经济科学的发展过程。不同的学者可能采取不同的假设,所得到的结论自然不同,或者不同的学者只能解释人的行为的某个方面。这就是故事中教授所说的“问题虽然一样,答案各有不同”。有人把经济学的现状比做“盲人摸象”,其实所有研究人的学问都是如此。
  我想用普快车票乘特快车,您可以把车开慢些吗?
  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社会发展水平,人无法自由选择生产力
  歪读
  列车员:“您买的是普快车票,怎么来乘特快列车?您得补票。”
  乘客:“为什么要补票?您可以把车开得慢些,我没钱补票,可有的是时间。”
  正解
  人只能去适应自己所处的时代,而不能要求时代为自己改变。
  秒懂
  经济学上有一个说法:“人不可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决定的社会发展水平,就好比一列已经开动的列车。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发展的情况是,每一代人都把从前一代人那里继承下来的生产能力作为前提条件,进行生产活动,并且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再把这种提高了的生产能力传给下一代。在这里,尽管每一代人都经过自己的手使既得的生产能力有所提高,从而使自己的目的、意志对生产能力的发展有所作用,但是因为人只能通过自己的活动对社会产生作用力,每代人对在他们出生前和死亡后的人类社会都不可能有作用力,所以人类生产能力的整个发展却是独立于每代人自己的意志之外的,是自己的意志决定不了的。不但如此,甚至连自己对人类生产能力能够进行哪种基础上的提高都是由人类生产能力先前的历史发展所决定的。这样,由于人的目的、意志的支配作用只能存在于每个人和有统一意志的人群集合体的活动中,而人类生产能力是在人类世代更替的过程中通过传授和积累循序渐进地发展的,整个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独立于每一代人的意志之外。
  皇后娘娘是怎么享福的?吃柿饼!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歪读
  有个农妇,一天清晨醒来,觉得饿,她想,皇后娘娘是怎么享福的呢?一定是一觉醒来就叫:“大姐,拿一个柿饼来吃。”
  正解
  “贾府里的焦大是绝不会爱上林妹妹的”,一定的意识总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
  秒懂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表现,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观念的、政治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例如,原始氏族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平等合作、共同消费的关系为基础,社会秩序由氏族成员按历来习俗进行调整,因而没有专门的武装集团和暴力机构这样的政治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特别是哲学等意识形态距离经济基础比较远,往往以曲折的形式反映经济基础的要求,但它们归根结底都是由经济基础所产生的。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例如,在封建制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封建主专政的国家和以地主阶级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而绝不会想到三权分立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上层建筑或慢或快地也要发生变革。一定社会形态内经济基础的量变和部分质变,决定了上层建筑要发生相应的量变和部分质变。一种性质的经济基础为另一种性质的经济基础所代替的根本质变,决定着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上层建筑各个组成部分变化的过程不尽相同。直接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一般较快,而观念上层建筑的变革则一般较慢。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积极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成为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力量,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时向阻碍、威胁自己经济基础发展的其他经济关系、政治势力和意识形态进行斗争。政治上层建筑运用强制手段,把人们的行为控制在一定秩序的范围内。观念上层建筑则利用舆论工具,论证自己经济、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规范和控制人们的思想与行动。统治阶级凭借整个上层建筑维护和巩固本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一本不正经的经济学》的书籍简介,内容完全独立于该书的实际内容,并力求详尽、自然,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痕迹。 --- 《失落的航海日志:巴哈马群岛的秘密交易与无形之墙》 ——一部关于贸易、殖民地遗产与跨洋金融网络交织的宏大历史叙事 作者:塞拉斯·麦克唐纳(Silas MacDonough) 装帧设计:复古皮革封面,内含手绘地图及航海图复刻 导言:风暴、罗盘与看不见的契约 本书并非一部标准的经济史著作,它是一份深入历史尘埃的探寻,一次对17世纪加勒比海域商业生态的考古。我们追溯的起点,是英属巴哈马群岛——一个在地图上看似微不足道的珊瑚礁链,却在欧洲列强争霸的时代,成为了一个充满矛盾的经济体:既是海盗的避风港,也是王室监管下的蔗糖帝国边缘。 《失落的航海日志》的核心,聚焦于一个被主流经济史学界刻意忽略的议题:“灰色流动性”在早期全球资本积累中的决定性作用。我们不讨论枯燥的边际效用曲线,而是深入探讨当法律的界限变得模糊,当权力与财富的获取依赖于隐秘的承诺而非公开的合同之时,经济秩序是如何构建和瓦解的。 第一部:拿索的悖论——自由港与王室的紧箍咒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读者带到1680年至1730年间,巴哈马总督府所在地——拿索。这里是自由的象征,也是腐败的温床。在欧洲,重商主义的铁律要求殖民地只能为宗主国服务,但在这片热带的边缘地带,走私、契约交换和对奴隶贸易的间接参与,催生了一种“并行经济体”。 章节侧重: 《盐税与朗姆酒的地下货币》: 分析在官方货币稀缺的环境下,如何利用高度蒸馏的烈酒和作为食物来源的海盐,构建了一套非正式的、快速流通的价值交换系统。我们考察了这种“实物期货”如何影响了当地的物价稳定和阶级固化。 《私掠船的退役与资产清算》: 当海盗不再需要海上作战时,他们如何在陆地上迅速“洗白”财富?这一节详细解构了他们如何利用家族网络、土地兼并以及对地方官员的投资,将掠夺所得转化为合法的、可继承的固定资产。 《无形之墙:谁真正制定了贸易规则?》: 探究了巴哈马总督与当地富商群体之间复杂的权力互动。总督代表伦敦的律法,但当地的“规则制定者”依靠其对天气、航线和非正规信贷的掌握,实际上构筑了一道限制外来资本进入的“无形之墙”。 第二部:甘蔗、债务与种植园的拓扑结构 随着蔗糖成为加勒比海的“白色黄金”,巴哈马的经济重心开始从海盗行为转向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然而,与牙买加或巴巴多斯不同,巴哈马的土地贫瘠,水资源稀缺。这迫使种植园主采取了一种极端依赖外部融资和人力的高风险模式。 章节侧重: 《信托与血脉:债务的代际传递》: 深入分析了欧洲金融家如何通过复杂的信托结构,将对巴哈马种植园的控制权,从第一代开拓者手中,转移到他们的孙辈手中,即便后者从未踏足过这片土地。我们揭示了这种金融工具如何将风险完全转嫁给了当地的管理者和劳动力。 《“黑奴市场”的效率悖论》: 在奴隶贸易的框架下,我们探讨了特定时期内奴隶的“价格波动”与保险、运输成本之间的动态关系。这不是对奴隶制度的歌颂,而是对一个建立在极端剥削基础上的市场效率模型进行的冷峻解剖。我们着重于记录那些详细的买卖记录,这些记录揭示了资本对“人力资产”的量化与定价逻辑。 《风的经济学:对自然灾害的风险对冲》: 殖民地经济对飓风的依赖性极高。本章研究了种植园主如何通过分散投资(例如同时投资朗姆酒蒸馏厂和船队)、以及建立地方性的互助保险网络,来对冲自然灾害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这是一种早期的、非官方的风险管理实践。 第三部:地图之外的航路——通信、谣言与知识的价值 在信息传播极度缓慢的年代,“知道的比拥有的更重要”。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焦点从有形的商品(蔗糖、奴隶、朗姆酒)转向了无形的资产:信息、航道知识和信誉。 章节侧重: 《信鸽与截获的信件:情报作为稀缺资源》: 分析了在战争时期,谁控制了可靠的信息流(例如,英法海军的调动,或欧洲交易所的最新法令),谁就获得了巨大的套利空间。我们重构了一系列通过间谍活动或官方腐败获取的贸易情报,并量化了这些信息带来的超额利润。 《口述历史与契约的模糊性》: 在缺乏标准化法律文书的情况下,许多重大的商业交易依赖于船长、贸易代表之间的口头协议和家族间的“荣誉保证”。我们通过比对不同船只的日志和审判记录,重建了这些模糊协议的执行机制和潜在的违约成本。 《失落的巴哈马语境:何为“合理的预期”?》: 在一个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当地的商人如何形成对未来的“合理预期”?他们的预期往往低于伦敦金融家的预期,这使得他们能够在更低的成本上运营,但也使得他们更容易在金融危机中被宗主国抛弃。 结语:航海日志的残页与现代金融的影子 《失落的航海日志》试图证明,许多我们今天视为“创新”的金融工具——如衍生品对冲、影子银行体系的早期萌芽——其思想原型,早已在17世纪那些被灯塔光芒遗忘的偏远殖民地中,以粗犷而实际的方式运行着。巴哈马的贸易故事,是一面映照早期全球化残酷现实的镜子,也是理解复杂、非线性经济系统如何自我组织的珍贵文本。 本书适合: 对早期海洋贸易史、非主流经济史学、殖民地社会结构以及17世纪加勒比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将挑战您对“有效市场”的固有认知。 --- (附注:全书配有详尽的原始档案引文注释与专业术语对照表。)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一本不正经的经济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想着可能又是一本打着“通俗易懂”旗号,实则依然晦涩难懂的书。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却被它特有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了。作者仿佛不是在讲课,而是在跟你进行一场深入浅出的对话,用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把那些原本抽象的经济学概念解释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机会成本’的讨论,作者用了一个关于选择早餐的场景,瞬间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为了得到而放弃’。这种‘不正经’的解读方式,反而让我能够更容易地理解那些复杂的理论,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一种经济学的思维模式。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思考中来。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在经济学的迷宫中穿行,每一步都充满惊喜,而且一点都不累。”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过来的,‘一本不正经的经济学’,这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反叛精神,让人忍不住想知道,到底怎么个‘不正经’法?读了之后,发现它确实名副其实。作者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另辟蹊径,从一些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经济学话题。比如,他会用分析流行歌曲的歌词来探讨供需关系,或者拿当下热门的社交媒体现象来解释信息不对称。这种跨界的解读,让我耳目一新,也看到了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影子。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为了‘不正经’而故弄玄虚,而是将这些‘不正经’的解读,巧妙地与经济学的核心原理相结合,既有娱乐性,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感觉就像在玩一场智力游戏,既能学到东西,又能收获乐趣,这种体验在市面上真的很难得。”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反套路’。在大多数经济学读物都强调逻辑严谨、理论框架的时候,它却大胆地打破了这些束缚,用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加接地气的方式来呈现经济学。我曾经尝试阅读过一些经典的经济学著作,往往会因为过于专业的术语和抽象的公式而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作者似乎深谙读者的心理,总是能在关键时刻加入一些幽默的段子,或者抛出一些令人捧腹的观点,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轻松愉快的氛围。尽管如此,它并没有牺牲内容的深度,反而通过这种‘不正经’的方式,让那些复杂的经济学原理变得更加容易被接受和理解。我感觉自己就像在听一位风趣幽默的朋友聊天,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学到了很多。这种‘不正经’,恰恰是一种更高明的‘认真’。”

评分

“一本经济学书籍,能让我读出‘挖宝’的乐趣,这绝对是头一回。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但又不像那些学院派的文章那样板正。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让枯燥的理论瞬间活了起来。我尤其喜欢他那种‘旁征博引’的风格,时不时地会引用一些历史轶事、文学作品,甚至是生活中的小品,然后将它们巧妙地与经济学概念联系起来。这种‘不正经’的联想,反而能帮助我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从全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每次读到某个让我拍案叫绝的观点,我都忍不住会停下来,回味一番,然后继续向前探索。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箱,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挖出什么惊喜,但可以确定的是,每一次挖掘,都会让你觉得不虚此行。它让我重新认识了经济学,也让我对学习这件事本身,燃起了新的热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不安分”的劲儿,颜色搭配大胆,字体也跳脱传统,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觉得经济学这东西,要么枯燥得让人打瞌睡,要么就跟天书一样难以理解,但这本书的装帧却传递出一种“嘿,哥们儿,别紧张,我们来聊点不一样的”的信号。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手感也很好,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厂货。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个看似随意的涂鸦,但仔细一看,又似乎藏着某种隐喻,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究它背后到底想表达什么。这种“不正经”的外在,反倒让我对内容充满了好奇,期待它能像它的外表一样,打破我对于经济学刻板印象的藩篱,带来一些新奇的视角和轻松的阅读体验。我希望能从中读到一些不落俗套的观点,甚至是一些能让我眼前一亮、颠覆三观的洞见。这本书,绝对是那种你放在书架上,别人一眼就能看到,并好奇地问你‘这是什么书’的那种,非常有辨识度,也很符合我追求个性的阅读偏好。”

评分

评分

可以!不错哦!

评分

书印刷的也不好。字太密了。还能很清晰的看见反面的字。看起来累人。书的内容也一 般般。没想象中那么好。举例几个字。解释起来还是大段的学术文字。感觉在看课本。所谓的秒懂。看起来都是专业词汇。跟看教科书有什么差别。

评分

好评

评分

书印刷的也不好。字太密了。还能很清晰的看见反面的字。看起来累人。书的内容也一 般般。没想象中那么好。举例几个字。解释起来还是大段的学术文字。感觉在看课本。所谓的秒懂。看起来都是专业词汇。跟看教科书有什么差别。

评分

可以!不错哦!

评分

书印刷的也不好。字太密了。还能很清晰的看见反面的字。看起来累人。书的内容也一 般般。没想象中那么好。举例几个字。解释起来还是大段的学术文字。感觉在看课本。所谓的秒懂。看起来都是专业词汇。跟看教科书有什么差别。

评分

好评

评分

书印刷的也不好。字太密了。还能很清晰的看见反面的字。看起来累人。书的内容也一 般般。没想象中那么好。举例几个字。解释起来还是大段的学术文字。感觉在看课本。所谓的秒懂。看起来都是专业词汇。跟看教科书有什么差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