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成本冲击,通胀容忍度与宏观政策 |
| 作者: | 伍戈 ,李斌 |
| ISBN: | 9787504968999 |
| 出版社: | 中国金融出版社 |
| 定价: | 36.00元 |
| 其他信息( 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 | |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 出版时间:2013-06-01 | 版次:1 |
| 页码:219 | 字数:198000 |
| 内容简介 |
| 《成本冲击、通胀容忍度与宏观政策》是一本兼具理论美感和现实价值的专著。全书既有完整的现象描绘和理论阐述,又有严谨的模型推导和计量论证;既有历史的纵向剖析,又有国别的横向比较;既有国际经验的借鉴,更有对中国实践的思考。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理论和中国现实中,两位作者为我们澄清了一些重要的经济理念,厘清了现实中不少似是而非的观点。例如,刘易斯拐点及其引发的劳动力成本冲击是否必然会系统性抬升一国通胀水平?输入性因素能否解释各国通胀的差异?面对不同类型的成本冲击以及产出下降,宏观经济政策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如何看待和应对中国现阶段货币与通胀关系的背离?这些其实都是当前宏观经济研究以及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行文流畅,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将深奥的理论问题和复杂的现实情况以生动的经济学语言表述出来,也是本书的另一个特点。其中还有不少趣味性的专栏,例如,“‘硬币’的两面:通胀容忍度上升VS潜在产出下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暂时之幸?之福?”等,读后令人印象深刻。 |
| 图书目录 |
| 章 引言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和目的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第二章 成本冲击型通胀的形成及其传导机制 一、国内劳动力成本冲击型通胀的形成及其传导机制 (一)考虑刘易斯拐点的B-S效应模型与通胀 (二)B-S效应与通胀容忍度:初步探索 二、国际输入型通胀的形成及其传导机制 (一)关于输入型通胀的一般观点 (二)基于开放条件下AD-AS模型的传导机制分析 三、小结 第三章 成本冲击与宏观经济政策效应:进一步分析 一、不同类型的成本冲击的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一)国内劳动力成本冲击(B-S效应)下的总供给变动 (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下的总供给变动 二、成本冲击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效应 (一)劳动力成本冲击(B-S效应)下的宏观经济 政策效应 (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效应 三、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关联 (一)理论的争议:供给创造需求,还是相反 (二)现实的困扰:供给影响需求,还是相反 (三)进一步探索:总供给—总需求中快、慢变量的区分 四、小结 第四章 国内成本冲击能否解释各经济体通胀变化:以劳动力冲击为例 一、国内劳动力成本冲击能解释各经济体通胀变化吗 (一)日本: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期 (二)韩国: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期 (三)中国台湾: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 二、货币政策如何应对劳动力成本冲击型通胀 三、小结 第五章 国际成本冲击能否解释各国通胀差异:以国际大宗商品冲击为例 一、国际输入型通胀能解释各国通胀的差异吗 (一)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1971—1980年) (二)21世纪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期间 (2001—2008年) 二、货币政策如何应对输入型通胀:兼议汇率的作用 三、小结 第六章 成本冲击的新趋势:全球化背景下的“两部门悖论”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结构性通胀问题 二、基本框架:“两部门悖论”、经济周期与结构性通胀 三、经验分析:理解2003年以后通胀变化之“谜” 四、小结 第七章 成本冲击还是货币扰动:中国通胀的近期动因 一、近期货币与通胀关系趋势性背离的现象 二、关于货币与通胀关系趋势性背离的解析 (一)解释一:商业银行表外以及理财业务的视角 (二)解释二: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视角 (三)解释三:非货币因素(劳动力供给冲击)的视角 三、对未来中国货币与通胀关系的展望 四、小结 第八章 成本冲击与需求推动:中国通胀决定的实证检验 一、通货膨胀的基本分析框架:一个综述 二、封闭经济条件下总体价格水平的决定 三、开放经济条件下总体价格水平的决定 四、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实证检验:基于总需求—总供给的 框架 五、小结 第九章 需求制约与供给改善:破解中国宏观经济困局 一、宏观经济的现实困境 二、总需求调整的制约 (一)外部需求的约束 (二)消费需求的约束 (三)投资需求的约束 三、总供给改善的探讨 (一)理论基础及其拓展 (二)找寻潜在突破点 四、小结 第十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 文摘|序言 |
| 暂无内容 |
| 作者介绍 |
| 伍 戈 李 斌 |
作为一名对宏观经济研究充满热情的研究者,我一直关注着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的前沿探索。《成本冲击,通胀容忍度与宏观政策》这本书,由伍戈和李斌两位专家联袂推出,无疑是我近期最期待的学术读物之一。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勾勒出了一个极具深度和现实意义的研究框架。成本冲击,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价格波动,它可能涉及到全球供应链的韧性、地缘政治的影响,以及能源转型带来的结构性变化。而“通胀容忍度”,这个词汇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契约和政策目标选择。在物价上涨压力与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之间,政策制定者往往面临两难。这本书会如何权衡这些矛盾?又会如何衡量社会对通胀的“容忍”上限?更关键的是,在理解了这些前提之后,宏观政策,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设计和调整,才能在稳定物价和促进经济发展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我非常期待作者们能够提出一些新颖的理论模型,并结合丰富的实证数据,为我们提供关于应对成本冲击、管理通胀预期的深刻见解,以及更具前瞻性的政策建议。
评分我最近刚读完一本名为《成本冲击,通胀容忍度与宏观政策》的书,感觉它像是一场在理论前沿的思维探险。这本书的作者,伍戈和李斌,似乎有着非常敏锐的洞察力,他们将经济学中几个最核心、也最棘手的概念——成本冲击、通胀容忍度和宏观政策——巧妙地编织在了一起。我之前对成本冲击的理解主要停留在教科书上的简单模型,但这本书显然拓展了我的视野。它可能深入剖析了不同类型的成本冲击,比如是需求拉动型的,还是供给限制型的,以及它们在传导机制上的差异。而“通胀容忍度”这个概念,我猜想它不仅仅是设定一个数值目标,而是会探讨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政治经济学因素。比如,为什么在某些时期,公众对通胀的容忍度会更高?又或者,在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的时候,政策制定者是否会选择“容忍”一部分通胀来换取就业?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背景下,宏观政策究竟应该如何“发力”?是应该采取“一刀切”的紧缩措施,还是需要更加精细化、有针对性的工具?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政策权衡和最优选择的思考,尤其是在当下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这样的讨论显得尤为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给我一种直击现实经济痛点的感觉:《成本冲击,通胀容忍度与宏观政策》。最近几年,全球经济经历了不少戏剧性的变化,原材料价格的剧烈波动,供应链的断裂,都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这本由伍戈和李斌撰写的著作,似乎就是要深入剖析这些现象背后的经济逻辑。我对“成本冲击”这个概念的理解,可能比较表面化,这本书应该会提供更系统、更深入的分析。它是否会区分不同类型的成本冲击,比如是由供给侧因素引起的,还是需求侧的拉动?而“通胀容忍度”,这个概念更是引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在通胀并非完全是坏事的经济学理论中,社会和政策制定者对通胀究竟能容忍到什么程度?这种容忍度又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我猜想,作者们会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在不同经济周期、不同社会环境下,通胀容忍度是如何变化的,以及这背后可能存在的社会福利考量。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这本书如何将这两者与宏观政策联系起来?是如何在理解了成本冲击的性质和通胀容忍度的前提下,设计出最有效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应对这些挑战?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经济稳定和政策协调的深刻见解,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并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评分我一直觉得,经济学之所以迷人,就在于它能够解释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现象。《成本冲击,通胀容忍度与宏观政策》这本书,光是听名字就让我觉得它触及到了经济学的核心脉络。想象一下,当我们看到超市里的物价一天天涨上去,或者感受到工资增长的速度跟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时,背后究竟是什么在驱动?是那些原材料价格的波动,是国际局势的变化,还是国家宏观政策的取舍?这本书似乎就是要为我们揭示这些“看不见的手”。作者伍戈和李斌,他们作为经济领域的专家,肯定会把这些复杂的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来分析。我特别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定义“成本冲击”的。是不是仅仅是能源价格的飙升,还是也包括了劳动力成本、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变化?而“通胀容忍度”,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很有意思。是不是说,在某些时候,适度的通胀反而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有益的?那么,这个“度”是怎么把握的?更重要的是,在明白了这些之后,我们的宏观政策,比如央行的利率调整,政府的税收政策,到底应该如何调整,才能在保持物价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关于理解我们所处经济世界的一本必读书。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成本冲击,通胀容忍度与宏观政策》。这个名字暗示着对经济学中一个极其重要且常常令人头疼的议题的深入探讨。成本冲击,指的是生产要素成本(比如原材料、劳动力)的突然上涨,这往往会直接推高商品价格,引发通货膨胀。而通胀容忍度,则可以理解为央行或者社会对于一定程度通胀的接受能力。最后,宏观政策,比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应对这些挑战的主要工具。伍戈和李斌两位学者,他们的名字在经济学界有着一定的声望,由他们来写这本书,我非常有信心他们能够给出深刻的见解。我尤其期待他们如何界定“成本冲击”,是仅仅关注能源价格,还是会涵盖更广泛的供应链问题?而“通胀容忍度”又是一个非常微妙的概念,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这个容忍度又会如何变化?是应该容忍短期的成本推动型通胀,还是必须严防死守,以免其演变成全面的通胀螺旋?更重要的是,在理解了这些前置条件之后,宏观政策当局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度”和“向”?是紧缩货币来压制通胀,但可能牺牲经济增长,还是采取更宽松的政策,容忍更高的通胀,以期维持就业和增长?这本书的题目充满了挑战性,我也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创新的分析框架和实证证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和未来的宏观经济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