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简奥斯丁文集·精装)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丁文集·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简·奥斯丁 著
图书标签:
  • 经典文学
  • 爱情
  • 英国文学
  • 简奥斯丁
  • 小说
  • 社会
  • 婚姻
  • 女性
  • 19世纪文学
  • 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214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058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简奥斯丁文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简·奥斯丁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国内目前公认优秀的孙致礼译本
  著名插画师休·汤姆森20幅经典钢笔画插图
  著名诗人奥斯丁·多布森精彩导读
  丝网印白特种工艺

内容简介

  《傲慢与偏见》的初稿写于1796年10月至1797年8月,原名《初次印象》,十几年后,经过改写,换名为《傲慢与偏见》,于1813年1月28日出版。这部小说以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傲慢的单身青年达西与对他有偏见的伊丽莎白之间的感情纠葛,充分反映了作者的婚姻观,强调经济利益对恋爱和婚姻的影响。小说情节富有喜剧性,语言机智幽默,是奥斯丁小说中受欢迎的一部。奥斯丁曾自称:《傲慢与偏见》是她“宠爱的孩子”。
  美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Edmund Wilson,1895—1972)曾说:“一百多年来,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
  奥斯丁所著六部小说,经过两百年的时间检验,受到一代代读者的交口称赞,部部堪称上乘之作。尤其是这部脍炙人口的《傲慢与偏见》,实属世界文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难怪毛姆将其列入世界十大小说名著行列。

作者简介

  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1817),英国小说家。十一二岁时,便开始以写作为乐事。由于她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并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她的作品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主要代表作有《理智与情感》(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爱玛》(1815)、《诺桑觉寺》(1818)和《劝导》(1818)。

精彩书评

  一百多年来,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
  ——美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

目录

1 译序
1 第一卷
141 第二卷
249 第三卷
388 导读
400 附录:简·奥斯丁年表

精彩书摘

  第一卷
  第一章
  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这条真理还真够深入人心的,每逢这样的单身汉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的人家尽管对他的心思想法一无所知,却把他视为自己某一个女儿的合法财产。
  “亲爱的贝内特先生,”一天,贝内特太太对丈夫说道,“你有没有听说内瑟菲尔德庄园终于租出去啦?”
  贝内特先生回答说没有。
  “的确租出去啦,”太太说道。“朗太太刚刚来过,她把这事一五一十地全告诉我了。”
  贝内特先生没有理睬。
  “难道你不想知道是谁租去的吗?”太太不耐烦地嚷道。
  “既然你想告诉我,我听听也不妨。”
  这句话足以逗引太太讲下去了。
  “哦,亲爱的,你应该知道,朗太太说内瑟菲尔德让英格兰北部的一个阔少爷租去了;说他星期一那天乘坐一辆驷马马车来看房子,看得非常中意,当下就和莫里斯先生讲妥了;说他打算赶在米迦勒节以前搬进新居,下周末以前打发几个用人先住进来。”
  “他姓什么?”
  “宾利。”
  “成家了还是单身?”
  “哦!单身,亲爱的,千真万确!一个有钱的单身汉,每年有四五千镑的收入。真是女儿们的好福气!”
  “这是怎么说?跟女儿们有什么关系?”
  “亲爱的贝内特先生,”太太答道,“你怎么这么令人讨厌!告诉你吧,我在琢磨他娶她们中的一个做太太呢。”
  “他搬到这里就是为了这个打算?”
  “打算!胡扯,你怎么能这么说话!他兴许会看中她们中的哪一个,因此,他一来你就得去拜访他。”
  “我看没有那个必要。你带着女儿们去就行啦,要不你索性打发她们自己去,这样或许更好些,因为你的姿色并不亚于她们中的任何一个,你一去,宾利先生倒作兴看中你呢。”
  “亲爱的,你太抬举我啦。我以前确实有过美貌的时候,不过现在却不敢硬充有什么出众的地方了。一个女人家有了五个成年的女儿,就不该对自己的美貌再转什么念头了。”
  “这么说来,女人家对自己的美貌也转不了多久的念头啦。”
  “不过,亲爱的,宾利先生一搬到这里,你可真得去见见他。”
  “告诉你吧,这事我可不能答应。”
  “可你要为女儿们着想呀。请你想一想,她们谁要是嫁给他,那会是多好的一门亲事啊。卢卡斯爵士夫妇打定主意要去,还不就是为了这个缘故,因为你知道,他们通常是不去拜访新搬来的邻居的。你真应该去一次,要不然,我们母女就没法去见他了。”
  “你实在过于多虑了。宾利先生一定会很高兴见到你的。我可以写封信叫你带去,就说他随便想娶我哪位女儿,我都会欣然同意。不过,我要为小莉齐美言两句。”
  “我希望你别做这种事。莉齐丝毫不比别的女儿强。我敢说,论长相,她没有简一半漂亮;论脾气,她没有莉迪亚一半好。可你总是偏爱她。”
  “她们哪一个也没有多少好称道的,”贝内特先生答道。“她们像别人家的姑娘一样,一个个又傻又蠢,倒是莉齐比几个姐妹伶俐些。”
  “贝内特先生,你怎么能这样糟蹋自己的孩子?你就喜欢气我,压根儿不体谅我那脆弱的神经。”
  “你错怪我了,亲爱的。我非常尊重你的神经。它们是我的老朋友啦。至少在这二十年里,我总是听见你郑重其事地说起它们。”
  “唉!你不知道我受多大的罪。”
  “我希望你会好起来,亲眼看见好多每年有四千镑收入的阔少爷搬到这一带。”
  “既然你不肯去拜访,即使搬来二十个,那对我们又有什么用。”
  “放心吧,亲爱的,等到搬来二十个,我一定去挨个拜访。”
  贝内特先生是个古怪人,一方面乖觉诙谐,好挖苦人,另一方面又不苟言笑,变幻莫测,他太太积二十三年之经验,还摸不透他的性格。这位太太的心性就不那么难以捉摸了。她是个智力贫乏、孤陋寡闻、喜怒无常的女人。一碰到不称心的时候,就自以为神经架不住。她人生的大事,是把女儿们嫁出去;她人生的快慰,是访亲拜友和打听消息。
  第二章
  贝内特先生是最先拜访宾利先生的人儿之一。本来,他早就打算去拜见他,可在太太面前却始终咬定不想去。直到拜访后的当天晚上,贝内特太太才知道实情。当时,事情是这样透露出来的。贝内特先生看着二女儿在装饰帽子,便突然对她说道:
  “我希望宾利先生会喜欢这顶帽子,莉齐。”
  “既然我们不打算去拜访宾利先生,”做母亲的愤然说道,“我们怎么会知道人家喜欢什么。”
  “你忘啦,妈妈,”伊丽莎白说道,“我们要在舞会上遇见他的,朗太太还答应把他介绍给我们。”
  “我不相信朗太太会这样做。她自己还有两个侄女呢。她是个自私自利、假仁假义的女人,我一点也瞧不起她。”
  “我也瞧不起她,”贝内特先生说道。“我很高兴,你不指望她来帮忙。”
  贝内特太太不屑答理他,可是忍不住气,便骂起一个女儿来。
  “别老是咳个不停,基蒂,看在老天爷分上!稍微体谅一下我的神经吧。你咳得我的神经快胀裂啦。”
  “基蒂真不知趣,”父亲说道,“咳嗽也不拣个时候。”
  “我又不是咳着玩的,”基蒂气冲冲地答道。
  “你们下一次舞会定在哪一天,莉齐?”
  “从明天算起,还有两个星期。”
  “啊,原来如此,”母亲嚷道。“朗太太要等到舞会的前一天才会回来,那她就不可能向你们介绍宾利先生啦,因为她自己还不认识他呢。”
  “那么,亲爱的,你就可以占你朋友的上风,反过来向她介绍宾利先生啦。”
  “办不到,贝内特先生,办不到,我自己还不认识他呢。你怎么能这样戏弄人?”
  “我真佩服你的审慎。结识两周当然微不足道。你不可能在两周里真正了解一个人。不过,这件事我们不抢先一步,别人可就不客气了。不管怎么说,朗太太和她侄女总要结识宾利先生的。因此,你要是不肯介绍,我来介绍好了,反正朗太太会觉得我们是一片好意。”
  姑娘们都瞪大了眼睛望着父亲。贝内特太太只说了声:“无聊!无聊!”
  “你乱嚷嚷什么?”贝内特先生大声说道。“你以为替人家做做介绍讲点礼仪是无聊吗?我可不大同意你这个看法。你说呢,玛丽?我知道,你是个富有真知灼见的小姐,读的都是鸿篇巨著,还要做做札记。”
  玛丽很想发表点高见,可又不知道怎么说是好。
  “趁玛丽深思熟虑的时候,”贝内特先生接着说道,“我们再回头谈谈宾利先生。”
  “我讨厌宾利先生,”太太嚷道。
  “真遗憾,听见你说这话,可你为什么不早对我这么说呢?假使我今天早上了解这个情况,我肯定不会去拜访他。非常不幸,既然我已经拜访过了,我们免不了要结识他啦。”
  正如他期望的那样,太太小姐们一听大为惊讶,尤其是贝内特太太,也许比别人更为惊讶。不过,大家欢呼雀跃了一阵之后,她又声称:这件事她早就料到了。
  “亲爱的贝内特先生,你真是太好啦!不过我早就知道,我终究会说服你的。你那么疼爱自己的女儿,决不会不去结识这样一个人。啊,我太高兴啦!你这个玩笑开得真有意思,早上就去过了,直到刚才还只字不提。”
  “好啦,基蒂,你可以尽情地咳嗽啦,”贝内特先生说道。他一边说,一边走出房去,眼见着太太那样欣喜若狂,他真有些厌倦。
  “孩子们,你们有个多好的爸爸啊,”门一关上,贝内特太太便说道。“我不知道你们怎样才能报答他的恩情,也不知道你们怎样才能报答我的恩情。我可以告诉你们,到了我们这个年纪,谁也没有兴致天天去结交朋友。但是为了你们,我们是什么事情都乐意去做。莉迪亚,我的宝贝,虽说你年纪最小,可是开起舞会来,宾利先生肯定会跟你跳。”
  “哦!”莉迪亚满不在乎地说,“我才不担心呢。我尽管年纪最小,个子却最高。”
  当晚余下的时间里,太太小姐们猜测起宾利先生什么时候会回拜贝内特先生,盘算着什么时候该请他来吃饭。
  ……

前言/序言

  译序
  早在上世纪后期,美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认为:最近一百多年以来,“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
  威尔逊此言决非过甚其辞。奥斯丁所著六部小说,经过二百年的检验,受到一代代读者的交口称赞,部部堪称上乘之作。尤其是这部脍炙人口的《傲慢与偏见》,实属世界文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难怪毛姆将其列入世界十大小说名著之一。
  简·奥斯丁生于1775年,卒于1817年。其间,英国小说正处于一个青黄不接的过渡时期。18世纪上半叶,英国文坛涌现了菲尔丁、理查森、斯特恩、斯摩莱特四位现实主义小说大师,但是到了70年代,这些小说大师都已离开人世,接踵而起的是以范妮·勃尼为代表的感伤派小说,和以拉德克利夫夫人为代表的哥特传奇小说。这些作品虽然风靡一时,但是终因带有明显的感伤、神奇色彩,而显得有些苍白无力。由于有这种作品充斥市场,英国小说自18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头十年,四十年间没有产生任何重要作品。1811年至1818年,奥斯丁先后发表了《理智与情感》(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爱玛》(1815)、《诺桑觉寺》(1818)、《劝导》(1818)六部小说。这些小说以其理性的光芒照出了感伤、哥特小说的矫揉造作,使之失去容身之地,从而为英国19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小说高潮的到来扫清了道路。
  《傲慢与偏见》属于作者的前期作品。初稿写于1796年10月至1797年8月,取名《初次印象》。1797年11月,作者的父亲乔治·奥斯丁写信给伦敦出版人卡德尔,说他手头有“一部小说手稿,共三卷,与勃尼小姐的《埃维利娜》篇幅相近”,不知对方能否考虑出版,如作者自费出版,需付多少钱?遗憾的是,卡德尔正热衷于出版拉德克利夫夫人的哥特小说,对别类书稿盖无兴趣,于是便回绝了乔治·奥斯丁。大约在1811年冬,简·奥斯丁将《初次印象》改写成《傲慢与偏见》,1812年秋以110英镑的价格将版权卖给了出版人埃杰顿。1813年1月28日,《傲慢与偏见》出版,封面注明:“一部三卷小说/《理智与情感》作者著/1813年”。有资料显示:第一版可能印刷了1500册,每册定价18先令。
  奥斯丁曾自称:《傲慢与偏见》是她“最宠爱的孩子”。1813年10月,埃杰顿发行了该书第二版;1817年,又出了第三版。但跟《理智与情感》再版时不同,奥斯丁对《傲慢与偏见》的这两次再版,都没做出什么修订,倒是出版人在发行第三版时,将小说由三卷改为两卷,章数重新编排,定价降为12先令。
  奥斯丁将这部小说的初稿取名《初次印象》,显然是受到拉德克利夫夫人的小说《尤多尔弗的奥秘》的启发。在这部小说最后一章的开头处,圣勃特告诫自己的女儿:“不要相信初次印象,只有养成沉稳、端庄的心性,才能抵消强烈情感的作用”。这本来非常符合《傲慢与偏见》的道德说教意义,但有研究者指出:很可能是由于霍尔福德夫人于1801年“抢先”使用了《初次印象》作她小说的名字,奥斯丁便决定放弃这个书名。而她后来将书名改为《傲慢与偏见》,很可能是受范妮·勃尼的小说《西西丽亚》的启发:在小说的结尾处,“傲慢与偏见”被用大写字母在一段里重复了三次。在《西西丽亚》中,“傲慢与偏见”都集中在男主角身上,而女主角是无可指摘的;可在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傲慢”属于男主角达西,“偏见”则来自女主角伊丽莎白。
  与作者的其他五部小说一样,《傲慢与偏见》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然而,同其他作品不同的是,这部小说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为主线,共计描写了四起姻缘,是作者最富于喜剧色彩,也最引人入胜的一部作品。
  英国文艺批评家安·塞·布雷德利指出:“简·奥斯丁有两个明显的倾向,她是一个道德家和一个幽默家,这两个倾向经常搀混在一起,甚至是完全融合的。”显然,奥斯丁在本书中通过四起婚事的对照描写,提出了道德和行为的规范问题。
  首先,作者明确划定了婚姻的“好坏”标准。照奥斯丁看来,不幸的婚姻大致有两种情况:一像夏洛特和柯林斯那样,完全建立在经济基础上;二像莉迪亚和威克姆那样,纯粹建立在美貌和情欲的基础上。夏洛特本是个聪明女子,只因家里没有财产,人又长得不漂亮,到了二十七岁还是个“老姑娘”。她之所以答应嫁给笨伯柯林斯,只是为了能有个“归宿”,有个能确保她不致挨冻受饥的“保险箱”,婚后尝不到任何天伦之乐,她倒也“无所谓”。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妇女的可悲命运。莉迪亚是个轻狂女子,因为贪婪美貌和感情冲动的缘故,跟着威克姆私奔,后经达西搭救,两人才苟合成亲,但婚后不久即“情淡爱弛”,男的常去城里寻欢作乐,女的躲到姐姐家里寻求慰藉。与夏洛特、莉迪亚相反,伊丽莎白和简的婚事则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这是真正的美满姻缘。诚然,伊丽莎白与达西也好,简与宾利也好,他们的结合并不排除经济和相貌方面的考虑,但是他们更注重对方的丽质美德,因而结婚以后,尽管在门第上还存在一定差异,夫妻却能情意融洽,恩爱弥笃。尤其是伊丽莎白,她对达西先拒绝后接受,这充分说明:“没有爱情可千万不能结婚。”
  其次,作者认为,恋爱婚姻既然是关系到终身幸福的大事,那就一定要严肃谨慎,切不可让表面现象蒙住眼睛。伊丽莎白因为受到达西的怠慢,便对他产生了偏见,而当“风度翩翩”的威克姆向她献殷勤时,她便对他萌发了好感,直至听信他的无耻谰言,进一步加深了她对达西的偏见和憎恶。事实证明:“初次印象”是不可靠的,而偏见又比无知更可怕。
  另外,作者还向我们表明,恋爱婚姻不仅是个个人问题,而且也是个社会问题。莉迪亚的私奔引起了全家人乃至所有亲友的惊恐,因为大家都明白,这件丑事假若酿成丑闻,不但会害得莉迪亚身败名裂,还会连累亲友们,特别是她的几个姐姐,将因此而很难找到体面的归宿。后来,多亏达西挽救,莉迪亚才没有“一失足成千古恨”。与此相反,伊丽莎白和简圆满出嫁之后,自然给另外两个妹妹带来了希望和机会。这就告诉我们:人们考虑婚姻大事,不能光顾自己,还要对亲友负责,对社会负责。
  英国学者H.沃尔波尔有句名言:“这个世界,凭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感情来领会是个悲剧。”奥斯丁凭借理智来领会世界,创作了一部部描写世态人情的喜剧作品,这一部部喜剧作品犹如生活的一面面镜子,照出了世人的愚昧、盲目和自负。
  书中有两个滑稽人物。贝内特太太是个“智力贫乏、孤陋寡闻、喜怒无常”的女人,因为嫁女心切,完全生活在一厢情愿的幻觉之中,每遇到一个“有钱的单身汉”,她便要将其视为自己某位女儿的“合法财产”。与贝内特太太不同,柯林斯牧师是个集自负和谦卑于一身的蠢汉,他一方面对贵族德布尔夫人自卑自贱,另一方面又对他人自命不凡,经常生活在妄自尊大的幻觉之中。他到朗伯恩,准备施恩式地娶贝内特家一个女儿为妻,借以“弥补”将来继承财产对其一家造成的损失。贝内特太太一听大喜,于是两个蠢人导演了一出笑剧。小说把两个蠢人刻画得惟妙惟肖。类似这种滑稽场面,在小说中俯拾皆是。
  奥斯丁的讽刺艺术,不仅表现在某些人物的喜剧性格上,也不仅表现在众多情节的喜剧性处理上,而且还融汇在整个故事的反讽构思中,让现实对人们的主观臆想进行讽刺。男主角达西最初断定,贝内特家有那么多不利因素,几个女儿很难找到有地位的男人,可后来恰恰是他娶了伊丽莎白。而伊丽莎白呢,她曾发誓决不嫁给达西,可最后还是由她做了达西夫人。再看看那个不可一世的凯瑟琳·德布尔夫人,为了阻止伊丽莎白与她外甥达西攀亲,她不辞辛劳,亲自出马,先是跑来威吓伊丽莎白,继而跑去训诫达西,殊不知正是她这次奔走为两位默默相恋的青年通了信息,促成了他们的美满结合。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就在这几位“智者”受到现实嘲笑的同时,书中那位最可笑的“愚人”贝内特太太,最后却被证明是最正确的。她认为:“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种荒谬与“真理”的滑稽转化,尽管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是非观念,但却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索。
  对话,是文学创作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和基本手段。奥斯丁在创造人物对话时,一方面注意运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又善于利用说话人、听话人、读者在动机和理解上的差异,制造多层次语调,致使她的对话具有既鲜明生动、富有个性,又含意丰富、耐人寻味两大特色。例如第一卷第十章,达西趁宾利小姐弹起一支苏格兰小曲的当儿,邀请伊丽莎白跳舞:“贝内特小姐,你是不是很想抓住这个机会跳一曲里尔舞?”达西这话说得虽然有些傲慢(“很想抓住”四个字足以表明这一点),但他主观上还是想讨好伊丽莎白。可是伊丽莎白听起来却不以为然。她认为里尔舞是一种乡土舞,达西请她跳这种舞,是想蔑视她的“低级趣味”,于是正颜厉色地说道:“我压根儿不想跳里尔舞——现在,你是好样的就蔑视我吧。”达西回答了一声:“实在不敢。”这句答话可能做出多层解释:伊丽莎白仅仅看作对方是在献殷勤,宾利小姐可能理解成想结“良缘”的表示,而读者只要多读几段便会发现,达西心里可能在想:“这位迷人的小姐着实厉害,我这次只得认输,以后可得谨慎从事。”最后,达西和伊丽莎白正是克服了“傲慢与偏见”的缺点,他们才真正两心相悦,终于结成伉俪。
  奥斯丁在《诺桑觉寺》第一卷第五章,曾用饱含激情的语言赞扬了新小说:“……总而言之,只是这样一些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智慧的伟力得到了最充分的施展,因而,对人性的最透彻的理解,对其千姿百态的恰如其分的描述,四处洋溢的机智幽默,所有这一切都用最精湛的语言展现出来。”其实,若用这段话来概括《傲慢与偏见》,倒是再恰当不过,因为该书的确运用“最精湛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最透彻的理解”,四处洋溢着“机智幽默”,令人感到“光彩夺目”,情趣盎然。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文学史上绕不开的璀璨明珠,简·奥斯汀笔下最广为人知的杰作之一。这部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触、生动的人物塑造以及对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乡村社会风貌的精准描摹,跨越时空,至今仍能引发无数读者的共鸣。它不仅是一部爱情小说,更是一幅描绘时代背景下女性地位、婚姻观以及阶级差异的社会风俗画卷。 故事的核心围绕着班内特一家展开。班内特先生和太太膝下有五个女儿:简、伊丽莎白、玛丽、凯蒂和莉迪亚。在那个时代,对于没有儿子继承家产的中产阶级家庭而言,将女儿们嫁入好家庭是至关重要的。班内特太太对此尤为热衷,她将婚姻视为女儿们未来生活的唯一出路,为此不遗余力地操心。 当富有的年轻绅士宾利先生及其性格高傲的朋友达西先生搬到附近的内瑟菲尔德庄园时,班内特一家,特别是班内特太太,立刻嗅到了机遇的味道。在一次乡间舞会上,优雅善良的长女简·班内特与风度翩翩的宾利先生一见如故,迅速坠入爱河。然而,次女伊丽莎白,一个聪慧、机敏且独立思考的姑娘,却对风度翩翩却言辞傲慢的达西先生留下了极差的印象。达西先生在舞会上对伊丽莎白表现出的轻蔑态度,以及他那一贯的矜持与孤傲,让伊丽莎白认定他是一个十足的、令人讨厌的、充满偏见的人。 伊丽莎白的“偏见”并非空穴来风,她对达西先生的负面印象,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来自两个重要人物的影响。一是魅力非凡却品行不端的军官威克姆。威克姆以其温文尔雅的外表和动听的故事,成功博取了伊丽莎白的同情和信任。他向伊丽莎白控诉达西先生如何无情地剥夺了他的继承权,并对他施加不公正的待遇。另一位则是来自伊丽莎白自身性格的坚守。她珍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愿轻易屈服于社会习俗的压力,更不愿为了金钱或地位而牺牲自己的情感和原则。 与此同时,达西先生虽然起初对伊丽莎白的美丽和智慧有所欣赏,但班内特一家的低微社会地位、班内特太太的粗俗言行以及班内特小姐们的浅薄,都让他对这段潜在的关系感到犹豫和不屑。他的傲慢,是他根深蒂固的阶级意识和对自身优越感的体现。 故事的推进,伴随着一系列的社交活动、家庭拜访以及人物之间的互动。简和宾利先生的恋情看似一帆风顺,却在达西先生的干预下遭遇了阻碍。达西先生认为简对宾利先生的感情并不深,并且认为班内特家族的地位配不上他的朋友。宾利先生的突然离开,给简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伊丽莎白对此深感不满,更加坚定了她对达西先生的厌恶。 然而,命运的安排总是充满戏剧性。一次偶然的机会,伊丽莎白拜访了她的朋友夏洛特·卢卡斯,夏洛特已嫁给了班内特先生的堂兄,一位迂腐而讨人厌的牧师柯林斯先生。在柯林斯先生的家中,伊丽莎白再次遇到了达西先生。这次,达西先生在经历了与伊丽莎白的数次接触后,内心对她产生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尽管他深知两人之间的巨大社会鸿沟,但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于是,在一个令人意外的场合,他向伊丽莎白求婚。 这场求婚,却是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傲慢方式进行的。达西先生在表达爱意的同时,不断强调伊丽莎白家的贫寒地位,以及她本人在他心目中如何“屈尊降贵”。这番充满侮辱性的求婚,自然遭到了伊丽莎白断然的拒绝。伊丽莎白在拒绝时,毫不留情地指责了他对待简和宾利先生、对待威克姆的种种行为,以及他自身极度的傲慢。 达西先生的傲慢,在这次求婚的失败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而伊丽莎白的拒绝,也让她开始反思自己对达西先生的偏见。不久之后,达西先生写给伊丽莎白一封长信,详细解释了他为何干预简和宾利先生的婚事,以及威克姆的真实品行。这封信成为了伊丽莎白重新审视达西先生的关键。她震惊地发现,威克姆的叙述充满了谎言,而达西先生的解释却合情合理,并且揭露了达西先生看似冷酷背后隐藏的原则和责任感。 伊丽莎白踏上了旅途,这趟旅途让她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达西先生。她参观了达西先生宏伟的庄园 pemberley,在那里,她听到了仆人们对达西先生的一致好评,以及他对待家人的深情。她也看到了达西先生在处理家族事务时的公正和负责。就在她对达西先生的看法逐渐转变之时,又一个危机爆发了。 班内特家最小的女儿莉迪亚,与那个品行不端的威克姆私奔了。这件事给班内特一家带来了极大的耻辱,也让伊丽莎白深感痛苦和绝望。就在所有人都束手无策之际,是达西先生,在背后默默地承担起了解决问题的重任。他以极大的决心和财力,找到了私奔的两人,并促成了他们的婚姻,以此来挽回班内特家族的名誉,并阻止伊丽莎白承受更大的痛苦。 达西先生的这一举动,彻底融化了伊丽莎白心中的最后一道冰墙。她终于明白了达西先生并非只是一个高傲自大的男人,而是一个内心高贵、行动果敢、重情重义的绅士。他的傲慢,是在保护自己,也是在面对他认为不值得交往的人时的一种防御机制。而她的偏见,则源于她对一个人的片面了解和固执己见。 最终,在误解被澄清,偏见被打破之后,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的爱情得以绽放。宾利先生也回到了内瑟菲尔德,并再次向简求婚,简欣然应允。故事在两个家庭的幸福结合中落下帷幕。 《傲慢与偏见》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在于它对人性深处的洞察。简·奥斯汀通过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这两个人物,探讨了“傲慢”与“偏见”如何成为阻碍人与人之间真诚交往的巨大障碍。故事的魅力不仅在于两个主人公最终克服困难走到一起的浪漫结局,更在于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自我认知和成长。伊丽莎白从一个对达西先生充满敌意的姑娘,成长为一个能够看到事物本质、理解他人苦衷的成熟女性;达西先生也从一个高傲孤僻的贵族,学会了放下身段,去尊重和爱一个人。 小说中所描绘的英格兰乡村生活,如舞会、茶歇、家庭聚会等,生动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习俗和人情世故。班内特太太的市侩、柯林斯先生的阿谀奉承、宾利小姐的虚荣以及威克姆的狡诈,都构成了那个时代社会图景中鲜活的脚注。奥斯汀以辛辣而幽默的笔调,讽刺了当时社会对金钱和地位的过度追逐,以及女性在婚姻中的被动处境。 《傲慢与偏见》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它还是一部关于自我发现、关于社会批判、关于如何以更开阔的心胸去理解他人的智慧之作。伊丽莎白的聪慧独立,达西先生的内敛深情,简的温柔善良,都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这部作品,教会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时,要超越表面的傲慢和流言蜚语,去探寻其内心的真实。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自身的偏见同样可能蒙蔽我们的双眼,阻碍我们发现真正的美好。它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坦白讲,是决定阅读体验的关键因素。我这次选择的这个版本,其译文流畅自然,完全没有那种生硬的“翻译腔”,读起来非常顺口。译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揣摩原文的语气和语境,成功地将那个维多利亚时代特有的社交语境,用现代读者能够轻松理解的语言重新构建了出来。特别是一些涉及社会阶层差异和女性地位的微妙描述,译者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留了历史的厚度,又避免了阅读障碍。读完一个章节后,我常常会回味一下那些精妙的句子,发现好的翻译能让文字真正“活”起来,它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我们得以毫无隔阂地与一位遥远时代的伟大灵魂进行对话。这本译本,绝对值得我给予最高的赞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典雅的米白色搭配着烫金的字体,瞬间就将我拉回了那个时代。装帧的质感非常厚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到一种对经典的敬意。我尤其喜欢内页的纸张选择,微微泛黄的色泽,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刺眼,这对于我这种喜欢沉浸在文字世界里的人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工艺品。每一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倾注的心血,从字体大小的排布到章节之间的留白处理,都透露着一股精致和匠心。这种高品质的呈现方式,让阅读体验得到了极大的升华,仿佛拥有一件传家宝。我已经迫不及待想把我的书架整理一下,给它留出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让它成为我阅读空间里最亮眼的一笔。

评分

我第一次接触到这种古典叙事风格的作品,说实话,开篇的节奏有点慢热,那些关于庄园、舞会和繁复社交礼仪的描写,初看之下有些冗长,需要耐心去适应。但是,一旦你跨过了最初的“门槛”,那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刻画就会像藤蔓一样紧紧缠绕住你的注意力。作者对人物情感波动的捕捉简直是神乎其技,那些没有说出口的试探、那些眼神交汇间的暗流涌动,都通过精准的文字一一呈现。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停下来,思考某个角色此刻的真实想法,他们表面的矜持与内心的挣扎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此,它展示了在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女性的智慧和勇气是如何在礼教的束缚中艰难生长的。这不是一个简单直白的爱情故事,而是一部关于自我认知和成长的深刻探讨。

评分

我向来是个非常注重角色塑造的读者,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堪称教科书级别。每一个主要人物,甚至是一些次要角色,都拥有非常立体和复杂的性格侧面,他们不是扁平化的“好人”或“坏蛋”。比如,某位角色的做派确实令人恼火,但你又能在某个瞬间理解她行为背后的无奈与局限。这种灰色地带的呈现,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厚重感。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时常会代入其中,想象如果是我处于那种境地,我会如何选择。这种强烈的代入感,说明作者成功地跨越了时空的限制,触及了人类情感中最普世的真谛——关于偏见、误解、以及最终如何学会真正地去理解和接纳他人。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所谓的“经典名著”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们距离我太遥远,充满了生僻的词汇和过时的观念。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里面的对话机锋百出,充满了英式特有的幽默感和犀利的讽刺。特别是那些关于财富、婚姻和地位的讨论,即便是放在今天来看,也依旧尖锐得让人心惊。你会看到角色们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和家族荣誉,展开一场场不动声色的“战争”。这种智慧的交锋,比任何激烈的冲突都更引人入胜。我甚至会忍不住把一些精彩的对白抄写下来,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那种文字的张力和逻辑的美感,是很多现代小说难以企及的。

评分

还没看,速度很快,搞活动时买的,很优惠。

评分

还没看呢,不过硬皮书确实有收藏价值。先给个好评,以后在追

评分

活动的时候买的书,书很好,用来学习的,京东爸爸很给力,优惠力度很大,满400百减300,开心死了!

评分

生存多所虑。

评分

今天下大雪了,没想到配送员还送货,真是太敬业了。书很好是正版。

评分

十四、****

评分

物流快,一如既往的支持,价格也合适,长期光顾的

评分

女朋友很喜欢,说还有插画,好珍藏~

评分

书本很不错,内容也很精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