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著名作家、“机关小说*一人”肖仁福*新作品,与广大读者朋友分享做官、做事、做人的心得,深刻剖析当代社会的某些现象本质,以及复杂而又残酷的人性。
作者简介
肖仁福,男,六十年代生人,湖南邵阳人。著名作家,邵阳市文联原主席,中国作协会员。当过官,后辞职专职写作。出版《官运》《位置》《心腹》《待遇》《领导意图》《仕途》《家国》《背景》《机会》《通道》等十多部作品,各种版本总销量近千万册。被誉为“机关小说*一人”。
目录
第一辑
聪明人的本事
003 软本事
007 聪明误
011 嫉妒心
016 曾国藩靖港投水
023 骗子也当博士
第二辑
把欲望关进笼子里
033 笑点与乐点
037 一心不乱
043 人欲无罪
047 不做非分之想
054 城里的乡下人
061 不失为乐
066 饭 刑
第三辑
人性面面观
073 大话男人
083 大话女人
093 我的白日梦
100 忙人与闲人
104 说大论小
113 真话真说
128 人事问题
133 为中等生说句话
第四辑
立功与立德
141 “三立”德为先
146 珍爱你的羽毛
150 戏台辩证法
158 谋个好位置
163 亦人亦仕方为仕
170 骂 文
第五辑
文化圈的那些人和事
177 易中天不是超男
186 文字劫
195 嫖娼有理
200 文 刑
205 会 刑
211 往世为人
第六辑
我的人生哲学
219 少年狂
225 老之将至
230 老婆与国家
239 奶奶的口头禅
246 人生三老
251 打死我也不出国
256 腹有诗书气自华
259 选 择
精彩书摘
第一辑
聪明人的本事
电脑有硬件,软件也不可少。人一样,光有硬本事,没有软本事,肯定吃不开。我在好些单位工作过,发现一个规律,科班出身的业务不错,却往往没非科班出身的混得好。领导业务部门的头头,往往不是搞这个业务出身的。道理很简单,每个单位、每个部门、每个人、每项具体业务,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大大小小的单位、部门、个人、业务,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整体。领导工作最需要的不是业务上的硬本事,而是在这个整体中理顺关系、燮理阴阳、调和矛盾的软本事。这是能够将集体中所有人的硬本事发挥到位并获得应有价值的高级本事。
软本事
当年我在财政局做办公室主任,局长带我和一位科长下去看扶贫点。局里给扶贫点拨了不少钱,办了不少事,村长很客气,陪着我们看过扶贫项目,拿出酒肉款待。酒是乡下米酒,局长乃酒君子,又装了两耳美言,喝得很尽兴的样子。带上土特产,回到城边,天已断黑,几个人下车去路边店吃工作餐。我是办公室主任,要茶点菜,当然得主动些。只是要不要酒,略犯踌躇。要吧,局长酒劲儿未退,脸上还是红的,喝坏局长贵体,我这办公室主任罪责难逃不说,组织培养一个财政局局长也不容易。心里体谅着组织,我凑近局长说,还喝不喝?意思是放杯没多久,别喝算了。局长一听来了火,生气道,还喝不喝?是不是担心我喝得太多,喝穷财政局,没法儿给全市干部职工发放工资?戗得我无地自容,赶紧去找服务员点酒。不过已经太迟,同行的科长早从包里拿出茅台酒,搁到桌上,说中午喝的米酒,晚上换换口味吧。局长不置可否,只是上桌后,喝得比中午起劲儿得多。
事后反省,我这水平,确实比科长差了好几层。照理我也经常跟局长吃饭,知道他就好这一口,无酒不上桌。要喝就喝好酒,一般酒不喝,喝酒不一般。只是到了贫穷落后的扶贫点上,要与村长同甘共苦,不得不跟着喝些米酒,不好太奢侈。喝惯好酒的肠胃装上普通米酒,局长肯定难受,好不容易回到城边,自家人关起门来吃饭,不拿好酒压一压胃里的劣酒,只怕局长大人死的心都有。你见死不救,还要置人于死地,居心何在?相反,科长聪明得多,有备而来,适时出手茅台,把局长从死亡线上拯救了回来。
要说局长还算看得起我,不然不会让我做办公室主任。他曾明确说,财政局是业务部门,科室负责人尤其是预算科科长和办公室主任两个角色,得有点儿硬本事,不是随便哪个都能胜任的。具体说,预算科科长的硬本事是“三能”:能算、能写、能说。预算科科长掌握全市财政预决算,一要能把账算明白,不可做糊涂虫;二要有一定文字功夫,写得出像样的预决算分析;三要口齿清楚,在领导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前,讲得出子丑寅卯。至于办公室主任,也得有这“三能”,只不过主次略有不同,先要能写,次要能说,再要能算。意思好理解,财政局局长平时经常向市委常委和市政府汇报工作,每年还得在人代会上做预决算执行情况报告,这些材料皆出自办公室主任之手,笔头不硬,无法完成大任。同时要跟上下左右沟通,口头表达也很重要。无论写材料,跟人交往,都得拿数据说话,大账总该算得清楚。也就是说,在局长眼里,我肖某人也算有点儿硬本领,可挑办公室主任重担。
局长觉得我有硬本事,我也这么以为,自我感觉就莫名其妙地好起来。自我感觉一好,就不太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平时走路忍不住鼻孔朝天。就说财政局,有人能算,有人能说,能写的还真没几个,三样齐具更属凤毛麟角。比如前文一起去看扶贫点的科长,“算”字没问题,“说”字差强人意,“写”方面是绝对不好恭维的。换句话说,他的硬本事与俺肖某人还有着一定的差距。可为何在局长面前,他可以拿到高分,我却只能甘拜下风?原来光有硬本事是不够的,还得具备其他本事,我名之曰软本事。
人在机关里,要有点儿硬本事,更要有软本事,其他地方也一样。新东方老板俞敏洪,复读三次考上北大,无论个人资质,还是学业成绩,都比不上他的大学同学。也就是说若论硬本事,俞敏洪没啥值得炫耀的,也就勉强过得去。可偏偏是他从无到有,打造出响当当的新东方,令世人瞩目。硬本事不够也能成就大业,自然得益于软本事。俞敏洪自己说过,大学期间再怎么努力,成绩也赶不上同学,干脆不傻赶,埋头读自己的书。一读就读了好几百本,大都与专业搭不上界,仅仅喜欢而已。与专业无关,对提高硬本事没啥好处,却大大提升了个人综合素质,也就是增长了看不见的软本事。正是这些软本事,让俞敏洪具备了大学同学不具备的眼光和胆识,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我没有俞敏洪的软本事,注定成不了大事。在财政局待了十年,局长见我多少有些硬本事,就把我从文字秘书提拔为办公室副主任和主任。谁知我仅有硬本事,没有软本事,局长最后得出结论:肖仁福不适合做办公室主任。反正成不了大事,干脆去文联写姓“小”的小说,倒也称职。称不称职其实也在其次,主要是我喜欢。记得1978年我进邵阳师专中文科时,八十多位同届同学里,我高考语文成绩最差,才四十多分,只有高分同学一半分数。学过写作课,每次作文交上去,教授给的分数也较低。偏偏我痴心文学,离校后一直没放下手里的笔,无论在学校做老师,还是去政府修县志,或是到财政局当差,一有时间就忍不住手心发痒,写些公文之外的文字。置身文联,专心从事文学创作,更是乐在其中。不觉已出版二十多部作品,质量不敢说,数量还算可观,多达七百多万字,也拥有不少读者。回首三十多年前,高考语文和写作成绩优秀的同学没谁吃文字饭,相反我这个语文和写作差生竟成为文人,靠卖书养家糊口。这自然不是我写作水平多么高,仅因我喜爱文学,乐此不疲。文学到底不是别人的老婆,谁都可以喜欢,用不着多大的硬本事。
不仅写作,别的行当也一样,喜欢才能成事。喜欢不是硬本事,充其量算软本事吧。
当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像我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少。而且,软本事本身并非一个负能量的词汇。在今天,我们固然提倡做领导的硬本事够硬,但更希望他们的软本事够软。道理很简单,每个单位、每个部门、每个人、每项具体业务,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大大小小的单位、部门、个人、业务,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整体。领导工作最需要的不是业务上的硬本事,而是在这个整体中理顺关系、燮理阴阳、调和矛盾的软本事。这是能够将集体中所有人的硬本事发挥到位并获得应有价值的高级本事。
聪明误
聪明是要有资格的,上可聪明,下不可聪明;君可聪明,臣不可聪明;尊可聪明,卑不可聪明;贵可聪明,贱不可聪明;富可聪明,贫不可聪明。正因如此,国人也就不太认可聪明,若被人说成聪明人,心里就会不自在,要跟你急。有句话叫聪明反被聪明误,仿佛只要聪明,就会误大事,倒大霉。苏东坡晚年得子,赋诗曰: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语带调侃,实属无奈。东坡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犯忌遭妒,终被逐出京城,一路南贬,先黄州,后惠州,再儋州,到了天尽头。东坡有些毅力,没被打倒,相反还有心情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东坡被聪明误一生,到底还留着小命一条,另一个人却为自己的聪明掉了脑袋。这个人就是杨修。在国人的词汇里,“杨修”二字几乎就是“聪明误”的代名词。杨修的故事记于史书上,登在课本里,无人不晓。比如曹操让人盖花园,完工后前去检查,啥都没说,只在大门上写下一个“活”字,便甩手离去。工匠不知何意,杨修点拨说,门内一个“活”字,不就是“阔”吗?丞相嫌大门太宽。工匠听信杨修,改造完大门后,曹操果然很认可。问谁的点子,工匠道出杨修的名字,曹操口里没说什么,心里嘀咕:杨修这小子。
不久外使来访,曹操就在花园里接见客人。主客礼毕,外使呈上一盒奶酪酥,曹操顺手在酥盒上写下三个字:一合(盒)酥。杨修见状,自作主张打开盒子,将酥分给众人。曹操责问,谁叫你动酥的?杨修嘻嘻笑道,“一合酥”不就是一人一口酥吗?丞相看得起,赏酥给咱们,当然只好领情咯。曹操只得一笑了之,心下已有些不痛快。
杨修敢在曹操面前放肆,原因在于他是曹植好友。曹植是曹操小儿子,才华横溢,能诗善文,曹操甚为喜爱,有心让他做自己的接班人。可自古立长不立幼,让曹植接班很犯忌,会留下不少后遗症,曹操左右为难,想烂脑袋也打不定主意,渐渐就精神衰弱,夜不成眠。好不容易睡着,又老做噩梦,被人四处追杀。这夜曹操半睡半醒地躺在床上,被子掉到地上,侍卫过来给他盖被子,他一跃而起,挥剑杀死侍卫,而后躺倒继续装睡。天亮起床,见侍卫倒在血泊中,还故作惊讶,问是谁杀的。旁人告知实情,曹操假惺惺痛哭一场,命人将侍卫厚葬。自此人人皆信曹操梦里也会杀人,只杨修不以为然,侍卫临葬时,忍不住指着棺材道,哪是丞相在梦里,是你在梦里啊。话传到曹操耳边,他自然不快。
曹操带兵出征,被马超所阻,进退两难,一个人喝鸡汤解闷儿。部将夏侯惇进帐,询问夜间巡逻号令,曹操盯着碗里鸡肋,随口道,就用鸡肋吧。夏侯惇传令下去,杨修立刻动手整理行装,以备撤军。夏侯惇忙问何故,杨修说,首长不是以鸡肋为号令吗?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也。进攻不敌马超,死守又无济于事,只好早点儿收兵。夏侯惇觉得不无道理,也开始让人收拾东西。曹操听到动静,找夏侯惇一问,才知是杨修借鸡肋说事。一时大怒,以扰乱军心为由,令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首,再把那颗聪明的脑袋悬挂在辕门外,以儆效尤。
杨修掉脑袋时才四十五岁,后人很同情,诗云: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德祖是杨修的字,诗人开篇就以“聪明”二字给杨修定位,再说他如何能写会道,终至为才所误,身首异处。结论好像颇有道理,如果杨修不是太聪明,处处显得比领导还有才,也不会一次次惹领导不乐,最后因领导一句话,就掉了脑袋。聪明的代价如此惨重,后人从此再不敢显山露水,自作聪明。尤其在领导面前,特别善于矮化自己,该装痴装痴,该作傻作傻,以至习惯成自然,弱智成为常态,举目看去全是痴子、傻子和侏儒,好像只有领导秀外慧中、英明伟大。
不说别的,单说一伙人吃饭,我们经常发现席间口才最好者一般是坐首席的某领导。领导风格各异,有好高谈阔论者,也有喜轻言细语者,听众表情却惊人地一致,好像事先做过彩排,个个面带微笑,目含景仰,同时不住地点着头,努力配合好领导的讲话内容。领导的思想总是最深刻的,见解总是最睿智的,才华总是最让人倾倒和折服的。连领导的笑话也最精彩、最好笑,哪怕这个笑话已听过一万遍,也会令你忍俊不禁,笑痛肚子。反正杨修已死,再无人点破领导。有意思的是,到了别的场合,有更大的领导在座时,这位领导会自觉换位,把话语权拱手让给大领导,自己变成无知的小学生,为大领导的老腔调和老笑话使劲儿鼓掌,大声叫好。
如果大家都这样讲规矩,倒也各归其位,皆大欢喜。可满眼都是弱智,一个个缩头缩脑、缩手缩脚,又该谁来推动社会进步?吾国之大,吾民之众,手上玩的、眼中瞧的、耳里听的、头顶飞的、脚下跑的、居家使的、办公用的,又为何制造者多,创造者少?要说咱们人种不比人家差,辉煌了五千年的文化就是明证,可到头来盛行的不能只是权谋、窝斗和麻将吧?即使现在已经没有砍聪明脑袋的曹操,但如果大众的脑袋还是只求自保,一味屈服权威,装痴卖傻,应有的功能慢慢退化,又怎么可能有所作为?装傻对于个人,在某种环境下,是一种智慧。但如果成了整个民族的基因,成了一种习惯,那就会变成真傻,再次被人类现代文明远远抛在后面。
别奢求缺乏个性和自由人格的群体有多少创造力,别指望习惯仰视、谨小慎微的民族能真正强大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重续断裂已久的聪明基因。
……
前言/序言
《事半功倍:高效能人士的工作方法》 一、 序言:在信息洪流中寻觅效率的灯塔 我们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时代,工作节奏日益加快,挑战层出不穷。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任务和海量的信息中保持清晰的头脑,高效地达成目标,成为现代职场人士面临的普遍难题。我们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精力被分散,看似忙碌了一整天,却收效甚微。这种“事倍功半”的困境,不仅消耗着我们的心力,也阻碍着我们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事半功倍:高效能人士的工作方法》并非一本秘籍,也非空中楼阁般的理论堆砌。它是一本实用主义指南,旨在帮助读者建立一套系统、科学、可行的工作方法论。本书深入剖析了高效能人士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提炼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策略和工具,引导读者摆脱低效的泥沼,迈向事半功倍的康庄大道。它不教你“做了多少”,而是教你“做了多少有效的事”,帮助你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具价值的领域,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最终抵达成功的彼岸。 二、 第一篇:洞察本质,重塑思维——高效能的基石 成功并非偶然,高效能的背后,是深刻的认知和正确的思维导向。本篇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那些决定工作效率的底层逻辑。 第一章:认清“忙”与“效”的边界——告别无效勤奋 我们常常误将“忙碌”等同于“高效”。本书将首先帮助读者拨开迷雾,辨别真正的效率所在。我们将探讨“忙碌陷阱”的成因,例如过度承诺、完美主义作祟、对紧急但不重要的事务缺乏辨别能力等。通过案例分析和自我反思练习,读者将学会识别自身的工作模式中存在的低效环节,认识到时间管理的核心在于“选择”而非“塞满”。理解“有效努力”的真谛,是迈向高效的第一步。 第二章:目标的力量:清晰定位,驱动行动 没有明确的目标,如同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容易迷失方向,耗费大量无用功。本章将聚焦于目标设定的重要性,并介绍行之有效的SMART原则(Specific, Measurable, Achievable, Relevant, Time-bound)及其变体。本书将进一步强调目标的可视化和拆解,帮助读者将宏大的愿景转化为具体、可执行的步骤。我们将探讨如何将个人职业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确保所做的一切都服务于核心价值的实现,避免“低头拉车,抬头看路”的盲目性。 第三章:优先级的艺术:聚焦关键,四两拨千斤 资源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如何在众多任务中找出真正重要的、具有杠杆效应的任务,并将其置于优先地位,是高效能人士的核心竞争力。本章将详细介绍多种优先级排序工具,例如艾森豪威尔矩阵(重要/紧急四象限法则)、帕累托法则(80/20法则)在工作中的应用。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识别那些能够带来最大价值的“少数关键任务”,并学会拒绝或委托那些低价值、低回报的干扰项。掌握优先级排序,意味着将宝贵的资源投入到最能产生影响的地方。 第四章:拥抱不完美:容错机制与迭代思维 许多职场人士因为追求尽善尽美而迟迟不敢迈出第一步,或在细节上花费过多时间,导致整体效率低下。本章将引导读者打破“完美主义”的桎梏,认识到“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的道理。我们将介绍“最小可行产品”(MVP)的理念,鼓励读者采用迭代开发、敏捷响应的思维方式,快速将想法转化为行动,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优化。建立容错机制,允许适度的失败,是激发创新和提升长期效率的必要条件。 三、 第二篇:实操训练,精进技艺——高效能的实践路径 有了正确的思维,还需要科学的方法和娴熟的技巧来落地。本篇将提供一系列经过实践检验的工具和策略,帮助读者将高效能的理念转化为日常工作中的具体行动。 第五章:时间管理:掌控流逝,创造价值 时间是公平的,每个人每天都拥有24小时。高效能人士并非拥有更多时间,而是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本章将涵盖多种时间管理技巧:番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的精髓与变体,如何通过专注时段和休息时段提升工作效率;时间块(Time Blocking)如何规划一天的工作,将任务与特定时间段进行匹配;批量处理(Batching)如何将同类任务集中处理,减少切换成本。此外,还将探讨如何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以及如何规划“不受打扰”的深度工作时间。 第六章:任务管理:结构化思考,化繁为简 混乱的任务清单是效率的敌人。本章将介绍如何构建清晰、有序的任务管理系统。从简单的待办事项列表,到更复杂的看板(Kanban Board)和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读者将学会根据任务的性质和复杂程度,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管理工具。本书将强调任务分解的重要性,将大型项目拆解成可管理的小模块,以及如何为每个任务设定明确的截止日期和可衡量的完成标准。同时,还将探讨如何处理突发任务和优先级变动,保持系统的灵活性。 第七章:信息处理:过滤噪音,聚焦核心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学会有效筛选、消化和利用信息至关重要。本章将提供一套“信息管理”框架。我们将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信息过滤机制”,例如订阅高质量的资讯源,利用RSS阅读器,以及学会快速判断信息的价值和可靠性。在信息消化方面,本书将介绍“主动阅读”和“批判性思考”的技巧,以及如何通过笔记、总结和知识管理系统(如Evernote、Notion等)将零散的信息转化为有用的知识。 第八章:沟通协作:高效传达,减少内耗 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协作的艺术。无效的沟通会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导致误解和冲突。本章将聚焦于提升沟通效率。我们将探讨如何撰写清晰、简洁的邮件和报告,如何准备高效的会议,以及如何在团队中建立开放、坦诚的沟通氛围。本书还将介绍“倾听的艺术”,强调理解对方意图的重要性。通过减少不必要的会议、明确沟通目标、选择合适的沟通渠道,可以显著提升团队的整体协作效率。 第九章:习惯养成:微小改变,积淀巨变 真正的效率提升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源于良好习惯的长期积累。本章将深入探讨习惯养成的科学原理,并提供具体的方法。我们将介绍“习惯回路”(Cue, Routine, Reward)的原理,帮助读者识别和重塑不良工作习惯,建立积极的学习和工作习惯。本书将强调“微习惯”(Micro-Habits)的力量,以及如何通过奖励机制来巩固新习惯。例如,每天早起15分钟阅读,或者在工作开始前花5分钟规划当天任务,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将会在日积月累中产生巨大的效能。 四、 第三篇:持续优化,拥抱未来——高效能的进阶之路 高效能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持续进化的过程。本篇将引导读者关注长远发展,建立自我反思和持续学习的机制。 第十章:复盘与总结:从经验中学习,不断迭代 “不反思,则进步停滞。”本章将强调复盘在提升效率中的重要性。我们将介绍结构化的复盘方法,例如STAR原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以及如何从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提炼出宝贵的经验教训。本书将引导读者建立定期的自我评估机制,审视自己的工作方法是否有效,是否存在可以改进的空间。通过持续的复盘和总结,我们可以不断优化工作流程,避免重复犯错,实现螺旋式上升。 第十一章:身心健康:精力管理,驱动可持续高效 高效能并非建立在透支身体和精神的基础上。本章将强调精力管理的重要性,它比时间管理更为基础。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有效的压力管理来维持充沛的精力。本书将介绍“能量管理”的概念,帮助读者识别影响自己精力的因素,并学会主动调整。只有拥有充沛的精力,才能长时间保持专注和高效。 第十二章:拥抱变化,持续学习:适应时代,永葆竞争力 世界在不断变化,新的技术、新的工具、新的理念层出不穷。高效能人士必须具备持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本章将鼓励读者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拥抱新技术,并将其融入自己的工作方法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建立个人知识体系,如何利用在线课程、行业报告、书籍等资源进行持续学习。最终,本书将引导读者将高效能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不断追求卓越、实现自我价值的旅程。 五、 结语:开启你的高效能之旅 《事半功倍:高效能人士的工作方法》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它更像是一张地图,一张通往效率彼岸的地图。本书提供的所有理论、方法和工具,最终都需要读者在实践中去消化、去运用、去内化。高效能的养成,需要耐心、毅力,更需要一次次尝试和调整。 愿本书能成为你工作道路上的忠实伙伴,帮助你拨开迷雾,找准方向,掌握方法,最终实现“事半功倍”的转变,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无限的价值,收获更加充实而有意义的工作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