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拉贝/南京不会忘记

约翰·拉贝/南京不会忘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卫星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二战
  • 南京大屠杀
  • 约翰·拉贝
  • 传记
  • 国际友人
  • 人道主义
  • 中国近代史
  • 战争与和平
  • 纪实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出版社
ISBN:978755331582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063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南京不会忘记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约翰·拉贝/南京不会忘记》主要内容包括:早年生涯、中国之旅、遣送回国、重返中国、南京安全区、面对灾难、回国之后、永远的纪念。在德国首都柏林西郊的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墓园内,安葬着一位普通的德国人。从1950年到2013年,这位德国人已经在这里沉睡了63年。2013年12月11日,在这座有着100多年历史的教堂墓园,举行了一场特殊的纪念仪式。来自中德两国的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纪念这位60多年前逝去的普通德国公民,缅怀他对南京人民所做的人道主义救助。这位普通的德国人就是约翰·拉贝(John H.O.Rabe,又译为拉比、雷伯、锐比,中文名为艾拉培)。

目录

早年生涯
中国之旅
遣送回国
重返中国
南京安全区
面对灾难
回国之后
永远的纪念

精彩书摘

  《约翰·拉贝/南京不会忘记》:
  像孙宝贤这样未及撤退被困在南京城内的中国官兵还有许多,他们不得不放下武器,进入安全区避难。
  12月13日晨,日军攻占南京主要城门后,随即派出部队突人城内,以“扫荡”所谓“败残兵”。日军第十六师团步兵第二十联队士兵增田六助曾在笔记本上记下了日军“扫荡”的情形:“数万残兵一直誓死抵抗到昨日,但被四面八方包围后,他们一个也没跑掉,结果全部逃进了这个难民区。今天我们即使拨开草丛,也非要把他们搜出来不可,为阵亡战友报仇。我们分成小队,各自挨家挨户搜索。”
  日军进城后的行动与拉贝等人的预想相去甚远。就在南京失陷的前一天,即12月12日,拉贝还以为“日本人可以在平静中接管城市”,但从12日上午8时起,日军又开始了猛烈炮击。傍晚,拉贝看到南京东郊的紫金山上一片火海,还看到许多平民从城市南部跑过来,显然是想找一处相对安全的避难场所。当拉贝从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回到小桃园自己的家中时,他看到院内已挤满了避难的平民,一些市民还在不停地敲门,希望能进入院内避难。在市民们看来,似乎拉贝家院中那面硕大的德国国旗可以保护他们。
  12日晚上8时,日军的炮击再度猛烈起来,火光映红了整个城南的夜空。而这时在拉贝家院内,“难民一直挤到了防空洞的边上。有人在用力地拍打着两扇院门,妇女和儿童哀求我们放他们进来。一些大胆的男人从德国学校后面翻过院墙,想进入我的院内寻求保护。这种苦苦哀求我实在听不下去,于是我把两扇大门全打开,把想进来的人全放了进来”。显然,拉贝已将保护平民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
尘封的记忆与不朽的见证:一部关于历史、人性与救赎的史诗 图书名称: 《柏林的挽歌:瓦尔登湖畔的无声证词》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近现代东亚的特定冲突或某个孤立的城市记忆,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二十世纪欧洲大陆深处一个截然不同却同样充满挣扎与反思的角落——广袤的东普鲁士边境,以及围绕着一个湖泊的家族兴衰与时代变迁。这是一部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从德皇威廉二世时代的优雅贵族生活,如何一步步被卷入两次世界大战的狂澜,最终走向幻灭与重生的史诗。 第一部分:旧日的荣光与湖畔的宁静(1890-1914) 故事的开端,设定在波罗的海沿岸,那个被称为“东方的普鲁士明珠”的湖区。核心家族冯·霍尔茨伯格(Von Holtzberg)世代守护着这片土地,他们是典型的容克贵族,信奉秩序、责任与对土地的虔诚。 小说伊始,描绘了1900年夏日的图景:瓦尔登湖平静如镜,湖畔的庄园里,年轻的阿德里安·冯·霍尔茨伯格,一个拥有诗人气质的继承人,正与他的未婚妻伊莎贝尔——一位受过开明教育的伯爵之女——享受着那段看似永恒的“美好年代”。作者极其详尽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礼仪、服饰、狩猎的规矩、庄园里仆人的阶层划分,以及柏林上流社会沙龙中那些关于帝国命运的辩论。 然而,在这层光鲜亮丽的表皮之下,暗流已涌动。我们深入探究了家族内部的张力:老霍尔茨伯格对新工业时代的警惕,以及阿德里安对帝国主义扩张的隐秘质疑。通过阿德里安的日记片段,我们得以一窥他内心深处对艺术、哲学和人性的探索,这与他肩负的军事责任形成了尖锐的对比。这段引人入胜的铺陈,为即将到来的灾难奠定了厚重、近乎宿命的基础。 第二部分:风暴边缘的抉择与失序(1914-193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如同冰冷的洪流,瞬间冲垮了瓦尔登湖畔的宁静。阿德里安,作为一名军官,被派往前线。小说摒弃了宏大的战争场面描写,转而聚焦于战壕的泥泞、士兵的心理崩溃,以及战后归来者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疏离感。 重点刻画了伊莎贝尔在后方庄园的坚韧。她不得不管理一个迅速枯竭的庄园,应对战后的经济萧条和仆人的流失。更重要的是,她必须应对战争带来的精神创伤——亲人的牺牲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 战后的魏玛共和国时期,是这本书探讨政治混乱与社会解构的关键阶段。阿德里安试图用他的人文主义理想重塑庄园和家族精神,他与当地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建立联系,试图在瓦尔登湖边建立一个实验性的社区,倡导和平与理性。但这些努力,被恶性通货膨胀、街头暴力和极端思想的兴起无情地嘲弄。我们细致地展现了1920年代末,中产阶级和旧贵族如何因信仰的动摇,一步步被极左或极右的口号所吸引,揭示了“绝望”如何成为滋生极端主义的温床。 第三部分:阴影下的沉默与个体的抵抗(1933-1945) 纳粹政权的崛起,将霍尔茨伯格家族推向了道德的十字路口。阿德里安的弟弟,年轻的汉斯,一个狂热且野心勃勃的青年,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新的秩序,并利用家族的社会地位为新党派服务,这在兄弟间造成了不可调和的裂痕。 阿德里安和伊莎贝尔拒绝公开效忠。他们将庄园的地下室改造成一个“庇护所”,但这个庇护所并非针对某个特定群体的直接营救,而是为那些被时代抛弃、精神上无处安放的“异见者”提供暂时的栖息之所——包括逃离强制征兵的年轻士兵、被边缘化的天主教神父、以及持有“非正统”艺术观点的作曲家。 小说的核心冲突在于“不作为的道德重负”。阿德里安深知自己无法撼动巨轮,他所能做的,只是在微小的、近乎徒劳的范围内,维护旧有的道德底线。他对希姆莱下属的一次精心策划的、充满象征意义的“误导”,展示了知识分子在极权面前,如何利用语言的晦涩和传统礼仪的复杂性进行隐秘的抵抗。书中详尽描述了这种“沉默的战争”——不是通过枪炮,而是通过教育、通过保存古籍、通过在日常对话中巧妙地插入被禁止的思想火花。 第四部分:灰烬中的重建与湖水的记忆(1945以后) 二战结束,东普鲁士被重新划界,瓦尔登湖畔的庄园被苏联红军接管,家族彻底流亡。阿德里安与伊莎贝尔在战后的混乱中失散,最终在易北河边重逢,却已是物是人非。 结局部分,并非简单的团圆。它聚焦于流亡者如何在新的体制(无论是西德的经济奇迹还是东德的社会主义实验)中,试图重新定义自己的身份。阿德里安拒绝被过去的辉煌定义,他选择成为一名不起眼的图书管理员,致力于整理和保护那些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破碎文献。 故事的尾声,伊莎贝尔(现在已是古稀老人)回到被波兰接管的故乡,站在被夷为平地的庄园废墟旁。她凝视着瓦尔登湖。湖水依旧,但她明白,真正的“家”不在于物理的建筑,而在于那些被小心翼翼保存下来的人性光辉和记忆的重量。 全书以湖水、雾气和季节的更替为意象,探讨了:在巨大的历史洪流面前,个体的良知如何保持清晰?在系统性的遗忘面前,如何为那些未被记载的、微小的抗争留下不朽的见证? 这是一部关于欧洲贵族阶层的黄昏、理想主义的幻灭,以及在废墟上重建精神家园的深刻反思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书名,自带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一种令人无法忽视的悲悯情怀。提起“南京”,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些刻骨铭心的画面,而“约翰·拉贝”这个名字,则像是黑暗中闪烁的一颗星,代表着希望和人性的温暖。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贴近人心的方式,带领我走进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去感受那个城市所经历的苦难,以及那些在苦难中闪耀的人性光辉。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个时代的氛围,那些普通人的生活,以及约翰·拉贝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关于一段历史的记载,更是一次对人性的探索,一次对良知的审视。我想要知道,在那样一个绝望的时刻,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人能够超越国界和立场,去施以援手。它让我明白,历史的厚重,往往体现在每一个普通生命的悲欢离合之中,而真正的伟大,则体现在那些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善良和勇气。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次深刻的思考,让我更加珍视和平,也更加理解人性中那份最纯粹的光芒。

评分

书名本身就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铭记与守护的故事,令人心生敬意。每当我思考“南京”与“历史”这两个词语的关联,总会涌上难以抑制的悲恸,而“约翰·拉贝”这个名字,却为这份悲恸中注入了一股暖流,那是人道主义的光辉,是超越国界的善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极其朴实却又深刻的叙述方式,将我拉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让我能够近距离地触摸到那段沉重的历史,感受到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生命。我希望能够从书中,看到那个被战火笼罩的城市,听到那些在恐惧中低语的声音,以及那个为守护生命而奔走的身影。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灵魂的对话,一次对历史的致敬。我渴望了解,在那个几乎被黑暗吞噬的时刻,究竟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一个人成为了生命的守护者。它提醒着我,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人性的善良依然能够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次深刻的启迪,让我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也更加铭记那些为之付出努力的伟大灵魂。

评分

我刚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就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想要去了解它。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当我想到“南京”这个词,我联想到的是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是无数生灵涂炭的画面。而“约翰·拉贝”这个名字,仿佛是一种希望的象征,一种在绝望中伸出的援手。这本书,我相信它不会仅仅是冰冷的史实堆砌,而是会用温情的笔触,去描绘那些在战火中摇曳的生命,去刻画那些在苦难中闪烁的善良。我希望它能带我走进那个年代,去感受那些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去体会那些在夹缝中生存的勇气。我期待能从这本书中,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南京,以及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约翰·拉贝。我想要了解他的选择,他的内心,以及他所做的一切。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扇窗,让我能够窥见历史的真相,也让我能够思考人性的价值。它提醒着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光明也从未真正熄灭。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让我更加珍惜和平,也更加尊重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做出不平凡贡献的人们。

评分

这部书名,光是读出来,就足以在心底激起层层涟漪。它传递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以及一种难以磨灭的集体记忆。我所了解的关于南京的历史,总是伴随着难以言说的沉痛,而“约翰·拉贝”的名字,则像是黑夜中的一道微光,预示着希望和人性的存在。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更多关于那个特定时期、那个特定城市的真实细节,感受那种压抑却又坚韧的生命力量。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将我带入那个时空,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当时的氛围,听到人们的声音,看到他们的眼神。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能挖掘那些被时间掩埋的感人故事,展现人性的复杂与光辉。它就像一面镜子,映射着历史的残酷,也折射出人性的温暖。我想要了解,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是什么让一个人选择担当,选择守护。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次对历史的追溯,一次对灵魂的叩问。它提醒着我们,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而善良,永远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部作品,虽然我还没能捧在手里细细品读,但仅凭那令人心头一颤的书名,便足以勾起我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深深的关切与思考。每每提及“南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个曾经被鲜血浸染的城市,以及那些在黑暗中挣扎求生的普通人。而“约翰·拉贝”这个名字,更是如同一束微弱却坚定的光,照亮了人性的至暗时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极其细腻、真实的方式,带领我深入那个时代,去感受那份压抑的绝望,也去探寻那份在绝境中闪耀的人道主义光辉。我希望能从作者的笔下,窥见那个在战火中颤抖的城市,听到那些悲伤的哭泣,感受到那些无助的眼神。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理解,在一个几乎被遗忘的角落,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人,一个来自遥远国度的人,选择挺身而出,成为那些弱者最后的依靠。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望,一次对人性的拷问,一次对良知的唤醒。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有哪些故事被埋藏,有哪些情感被压抑,有哪些生命因此得以延续。这本书名本身就承载了太多的重量,我期待它能以最饱满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洞察,将那段历史以及其中的人物,以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方式呈现给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