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商業模式與風險控製

互聯網金融:商業模式與風險控製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彥彥 著
圖書標籤:
  • 互聯網金融
  • 金融科技
  • 商業模式
  • 風險管理
  • 金融創新
  • 普惠金融
  • 數字經濟
  • 金融監管
  • 支付係統
  • 眾籌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法律齣版社
ISBN:9787519713591
版次:1
商品編碼:12192341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180
字數:139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           P2P熱點問題
眾籌、保險及銀行的互聯網金融化      互聯網支付相關問題
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及規範         互聯網金融的創新之路

內容簡介

《互聯網金融:商業模式與風險控製》精選瞭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的熱點焦點案例進行評析。由於互聯網金融的復雜性和創新性,我們不僅需要從個案入手去分析,還需要宏觀地把握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因此,本書總結瞭近兩年國傢政策下的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剖析齣現的問題,從風險防範和法律規範兩方麵提齣解決辦法。尤其是對P2P網貸暴露齣的大量問題進行瞭深入分析,並對互聯網金融中zui嚴重的金融詐騙罪的原因和整治進行瞭多角度、全方位的解析。

作者簡介

李彥彥,吉林通化人。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學士、國際經濟法碩士,北京師範大學國際法博士。2007年至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進齣口公平貿易局、貿易救濟局任職;期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博茨瓦納大使館工作兩年。主要研究方嚮為國際經濟法、WTO法律與實踐。在《法律適用》《行政與法》《黑龍江省政法管理乾部學院學報》等核心期刊上發錶文章數篇。

目錄

第一章 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 / 001
第一節 2016年互聯網金融發展十大關鍵詞 / 003
第二節 關乎未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十大要素 / 008
第三節 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發展原因和趨勢 / 013
第四節 2015年互聯網金融十大事件之我見 / 017
第五節 十八屆五中全會後的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 / 022
第六節 互聯網金融指導意見下的産業發展新趨勢 / 026
第二章 P2P熱點問題 / 029
第一節 P2P網貸未來發展之路與非法集資防範 / 031
第二節 P2P的信息中介化 / 036
第三節 新規下P2P的幾種連帶責任 / 040
第四節 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和P2P的發展 / 044
第五節 P2P銀行資金存管之路 / 048
第六節 網貸信息中介機構發展必須要處理好的幾個關係 / 052
第七節 P2P網絡平颱犯罪案件的相關問題 / 056
第三章 眾籌、保險及銀行的互聯網金融化 / 061
第一節 公益眾籌的反思 / 063
第二節 2016年眾籌發展的三個趨勢 / 067
第三節 從百信銀行的成立看直銷銀行發展趨勢 / 071
第四節 商業銀行如何創新發展互聯網金融 / 075
第五節 一人多戶,加速互聯網證券時代到來 / 079
第六節 互聯網保險的發展及特徵 / 083
第四章 互聯網支付相關問題 / 089
第一節 百度錢包的艱難突圍 / 091
第二節 為什麼滴滴師傅覺得微信支付比支付寶好用 / 095
第三節 移動支付時代微信和支付寶之爭 / 097
第四節 互聯網金融第三方支付的發展 / 100
第五章 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及規範 / 103
第一節 互聯網金融風險防範和金融檢察 / 105
第二節 民間票據中介互聯網化需加強監管 / 109
第三節 “整治”下的互聯網金融及齣路 / 113
第四節 互聯網金融非法集資犯罪的整治 / 117
第五節 互聯網金融法律監管的思考 / 121
第六節 如何防範互聯網金融詐騙 / 125
第六章 互聯網金融的創新之路 / 129
第一節 互聯網金融與自貿區 / 131
第二節 互聯網金融下的大數據徵信特徵及隱私保護 / 134
第三節 互聯網金融O2O的喜與憂 / 138
第四節 微信在綫課堂和互聯網金融 / 140
第五節 非典型性互聯網金融犯罪的刑事規則 / 145
第六節 非典型性P2P集資詐騙罪的民事和行政救濟手段 / 150
第七節 快播庭審P2P對互聯網金融的啓示 / 154
附件一 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 158
附件二 網絡藉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 / 166

前言/序言

序 言
在互聯網時代的今天,我們享受著互聯網金融迅猛發展帶來的諸多利好,比如可以隨時拿齣手機進行支付,隨時打開微信聽課,中小微企業通過網貸平颱獲得貸款。可以說,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互聯網,離不開互聯網金融。同時,互聯網金融是個復雜的多元化行業,涉及銀行、保險、消費,包括支付、眾籌、網貸等。互聯網金融還是一個國際化強、受眾麵廣的行業。在復雜的形勢麵前,互聯網金融的高速發展難免也會暴露齣一些問題,齣現負麵影響。近兩年來,互聯網金融詐騙的案例越來越多,互聯網規範整治的呼聲不絕於耳。自2014年以來,互聯網金融四度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從促進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規範發展互聯網金融到高度警惕互聯網金融纍計風險,可以看齣,目前這個行業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但是所有的舉措都是為瞭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本書精選瞭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的熱點、焦點案例進行評析。由於互聯網金融的復雜性和創新性,我們不僅需要從個案入手去分析,還需要宏觀地把握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因此,本書首先總結瞭近兩年國傢政策下的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其次,筆者發現更重要的是不僅要發現問題、提齣問題,還需要從風險防範和法律規範方麵提齣解決辦法。尤其是針對P2P網貸所暴露的大量問題進行瞭深入分析,並對互聯網金融中最嚴重的金融詐騙罪的原因和整治進行瞭多角度全方位的論述。最後,要強調的是,互聯網金融是一個創新性很強的行業,可以說創新是他的生命之源。因此,在最後一部分集中探討瞭如何規範促進其創新性,實現可持續發展。然而任何一個新事物的産生,往往都伴隨著問題,隻有積極地麵對問題、解決問題,纔能通往生機勃勃之路。一個法律工作者和研究者寫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內容難免誠惶誠恐,但是互聯網金融的閤規性必然成為其健康發展的重大前提,研究法律風險防範對整個行業,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筆者願意拋磚引玉,將自己對這個領域的粗淺認識拿齣來與各位同仁探討,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盡綿薄之力,也感謝法律齣版社能夠給予本書付梓齣版的機會。
李彥彥
數字化浪潮下的金融重塑:傳統銀行的轉型與挑戰 本書簡介 在當前全球經濟數字化轉型的宏大背景下,金融業正經曆著一場深刻的結構性變革。本書並非聚焦於新興的互聯網金融領域,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這場變革的另一極——傳統商業銀行。我們旨在深入剖析,麵對顛覆性的技術創新、客戶行為的劇變以及日益嚴格的監管環境,這些擁有深厚曆史積澱和龐大實體網絡的金融巨頭,正如何在“轉型的陣痛”中尋求新的增長點與生存之道。 本書從戰略、運營、技術和人纔四個核心維度,係統梳理瞭全球領先商業銀行的轉型路徑、麵臨的內外部挑戰,以及他們為保持核心競爭力所采取的創新舉措。 --- 第一部分:戰略重構——從“物理網點中心”到“客戶體驗中心” 傳統商業銀行的戰略基石曾是遍布城市角角落落的物理網點和以産品為導嚮的銷售模式。然而,在移動互聯網普及的今天,這種模式的邊際效用急劇下降。 1. 價值主張的再定義: 銀行不再僅僅是資金的保管者和信貸的提供者。本書探討瞭銀行如何通過構建“全景式客戶視圖”(360-Degree Customer View),將自身定位為客戶生命周期中關鍵節點的“生活助手”和“財務規劃師”。我們詳細分析瞭領先銀行如何利用數據洞察,從提供標準化産品轉嚮提供超個性化(Hyper-Personalized)的金融解決方案,例如針對高淨值人群的財富傳承規劃,或針對小微企業的供應鏈金融嵌入服務。 2. 渠道的有機融閤(Omni-Channel Integration): 轉型並非意味著拋棄網點,而是實現物理與數字渠道的無縫對接。本書呈現瞭“未來銀行概念店”(Future Branch Concept)的實踐案例。這些新一代網點不再是交易中心,而是谘詢、品牌展示和復雜業務處理的中心。我們深入分析瞭如何設計流暢的客戶旅程圖(Customer Journey Mapping),確保客戶無論通過App、電話還是進入網點,都能獲得一緻且高效的服務體驗。 3. 商業模式的多元化探索: 麵對存貸息差(NIM)持續收窄的壓力,傳統銀行必須尋找非利息收入的新增長點。本書詳細考察瞭銀行在代理業務(Agency Banking)、資産管理、托管服務以及專業化金融谘詢等領域的戰略布局,解析瞭它們如何藉鑒投資銀行和專業金融機構的經驗,構建更具韌性的收入結構。 --- 第二部分:運營效率革命——精益化與敏捷化 高昂的運營成本和相對僵化的內部流程,是傳統銀行在應對市場變化時的主要“內耗”。本書著重探討瞭通過流程再造和引入現代管理理念,實現運營效率的根本性提升。 1. 流程的端到端再造(End-to-End Process Reengineering): 我們不再僅僅關注單個環節的優化,而是聚焦於客戶發起一項服務請求(如開戶、抵押貸款審批)的全過程。書中展示瞭如何通過“消除浪費”(Lean Principles)的理念,識彆並移除流程中的非增值環節,例如,利用OCR(光學字符識彆)和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技術,將原本需要數天的文書處理工作縮短至數小時。 2. 敏捷組織結構的構建: 傳統銀行龐大、科層製的組織結構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需求。本書深入剖析瞭銀行引入“敏捷(Agile)”和“DevOps”文化的方法論。這包括跨職能團隊的組建、迭代式産品開發(Sprint模式),以及如何將這種速度帶入閤規和風控等相對保守的部門,實現“閤規即服務”(Compliance-as-a-Service)的理念。 3. 共享服務中心的效能最大化: 針對後颱職能(如結算、人力資源、部分閤規審查),本書分析瞭全球銀行如何構建和優化全球共享服務中心(Global Shared Service Centers, GSSC)的模式,並結閤業務流程外包(BPO)的策略,實現成本的規模化節約。 --- 第三部分:技術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從“遺留係統”到“雲原生” 商業銀行的IT架構是其轉型的最大技術瓶頸。本書坦誠地探討瞭銀行如何管理和替換其數十年積纍下來的復雜、分散且高風險的“遺留係統”(Legacy Systems)。 1. 核心係統的解耦與現代化: 我們沒有討論新興技術如何取代銀行,而是探討銀行如何吸收這些技術。本書詳細分析瞭“微服務架構”(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的應用,銀行如何逐步將龐大的單體核心係統拆分成可獨立更新、部署的組件,以支持更快的創新步伐。 2. 審慎應用雲計算的策略: 鑒於金融數據的敏感性和監管的嚴格性,銀行對雲計算持謹慎態度。本書對比瞭不同銀行采用的“混閤雲”(Hybrid Cloud)和“多雲戰略”(Multi-Cloud Strategy),重點分析瞭如何在滿足數據主權(Data Sovereignty)和災難恢復(DR)要求的前提下,利用公有雲的彈性進行創新試點。 3. 數據治理與人工智能的應用深化: 轉型成功的核心在於數據。本書重點關注銀行如何建立統一的數據湖/數據中颱,並在此基礎上部署生成式AI和機器學習模型,應用於反欺詐、信用評分優化(替代傳統FICO模型)以及監管報告的自動化生成。 --- 第四部分:風險管理與監管科技的演進 不同於互聯網金融的快速迭代,傳統銀行的每一步都必須在“穩健”的基石上進行。因此,風險控製和閤規性是其轉型中不可逾越的底綫。 1. 從靜態模型到動態風險感知: 傳統信用風險模型往往滯後於市場變化。本書探討瞭銀行如何利用實時交易數據和外部宏觀經濟指標,構建動態壓力測試和預警係統,實現對信貸組閤風險的實時監控。 2. 監管科技(RegTech)的內在化: 麵對日益繁復的全球反洗錢(AML)、瞭解你的客戶(KYC)和數據隱私(如GDPR/CCPA)法規,銀行不能再依賴人工和分散的係統。書中詳細分析瞭銀行如何引入RegTech解決方案,實現閤規流程的自動化、標準化和可審計化,將閤規從“成本中心”轉變為“效率賦能中心”。 3. 網絡安全防禦的縱深部署: 隨著數字化程度加深,銀行麵臨的攻擊麵也隨之擴大。本書分析瞭先進的零信任架構(Zero Trust Architecture)在銀行內部網絡中的落地實踐,以及如何建立強大的安全運營中心(SOC)來應對持續進化的網絡威脅。 --- 結語:銀行的未來定位 本書旨在為銀行的管理者、技術負責人和戰略規劃師提供一個清晰的路綫圖:如何在不犧牲百年信譽和監管要求的前提下,擁抱技術,重塑組織,並在一個由科技驅動的金融生態中,重新確立其作為經濟穩定器和長期價值創造者的核心地位。這不是一場推倒重來的革命,而是一場審慎的、係統性的自我進化。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關於“互聯網金融”的書,光看書名就給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我一直覺得金融領域雖然重要,但有時候會顯得比較枯燥,充斥著各種專業術語,讓普通人難以接近。然而,“互聯網金融”這個詞本身就帶有一種打破邊界、連接萬物的意味,它仿佛將金融從冰冷的象牙塔中拉瞭齣來,帶入瞭更廣闊、更生動的數字世界。而“商業模式”和“風險控製”這兩個部分,更是抓住瞭核心。我一直很想知道,那些在互聯網上蓬勃發展的金融服務,它們究竟是怎麼賺錢的?是怎樣的商業邏輯支撐著它們不斷創新和擴張?同時,我也深切關注其中的風險。畢竟,任何新生事物都伴隨著不確定性,尤其是在金融領域,風險的管控至關重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一種相對易懂的方式,為我揭示這些復雜的金融創新背後的運作原理,並讓我明白,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如何辨彆和規避潛在的風險。這本書的名字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我迫不及待地想推開它,去看看裏麵到底有什麼。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的很有吸引力,深邃的藍色背景,搭配著簡潔而現代的字體,立刻就勾勒齣一種科技感和專業感。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首先就被這種視覺衝擊力所吸引。它傳遞齣一種對未來金融趨勢的敏銳洞察,讓人不由自主地想去探索其中蘊含的奧秘。我想,這本書在內容上也一定不會辜負這番精心設計的封麵。我對於“互聯網金融”這個概念本身就充滿瞭好奇,它似乎預示著一場顛覆性的變革,而“商業模式”和“風險控製”這兩個關鍵詞則像是指南針,為我指明瞭探索的方嚮。我期待著能夠通過閱讀這本書,理解這個新興領域是如何運作的,它究竟是如何改變我們傳統的金融服務方式,又在光鮮亮麗的背後隱藏著哪些潛在的挑戰。我想,這本書或許能為我解開這些疑惑,讓我更清晰地認識到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以及它所帶來的機遇和風險。它的厚度也適中,不像某些學術專著那樣讓人望而生畏,但又足夠支撐起一個深入的探討,這讓我覺得它更適閤我這樣想要係統性瞭解互聯網金融的讀者。

評分

我最近一直在尋找一些能夠幫助我理解當前經濟發展趨勢的書籍,而這本書的題目《互聯網金融:商業模式與風險控製》恰好引起瞭我的注意。我一直對新技術如何重塑傳統行業感到著迷,而金融無疑是受互聯網衝擊最嚴重的行業之一。我對於那些新興的支付方式、 P2P 藉貸、眾籌平颱等都感到很好奇,它們是如何在短時間內取得如此大的發展?書名中的“商業模式”部分,正是我非常感興趣的,我想瞭解這些互聯網金融公司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盈利點,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齣。而“風險控製”更是關鍵。我們都知道,金融的本質就是管理風險,互聯網金融的齣現,無疑給風險管理帶來瞭新的挑戰和維度。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如何識彆、評估和應對這些風險的見解,這對於我個人進行投資決策,或者理解整個金融市場的穩定性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這本書的題目給我一種非常務實的感覺,它不僅僅是理論探討,更像是提供瞭一些實操性的指導。

評分

讀到這本書的題目,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各種新穎的金融場景。互聯網金融,這個詞本身就充滿瞭活力和變革的力量。我一直覺得,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金融的形態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互聯網驅動的。這本書的題目,特彆是“商業模式”和“風險控製”這兩個方麵,正好觸及瞭我一直以來思考的重點。我很好奇,那些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便捷支付、理財應用,它們背後的商業邏輯是什麼?它們是如何在短時間內積纍起龐大的用戶基礎和資金流量的?更重要的是,作為普通用戶,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和理解這些模式中潛在的風險?畢竟,金融安全總是我們最關心的問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既專業又不失通俗易懂的方式,為我闡釋清楚這些問題,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以及如何在享受其便利的同時,做到心中有數,防範風險。這本書的題目就像一個引子,勾起瞭我對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領域的好奇心。

評分

這本書的題目《互聯網金融:商業模式與風險控製》讓我立刻聯想到過去幾年金融領域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總覺得,互聯網的介入,讓金融變得更加觸手可及,同時也帶來瞭新的思考。我一直對那些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科技創新非常感興趣,而互聯網金融無疑是其中最顯著的例子之一。我特彆關注“商業模式”這一塊,我想知道,那些在傳統金融機構之外崛起的新的金融服務提供者,它們究竟是如何通過互聯網技術構建自己的業務體係,並從中獲利的。同時,金融領域的風險性我一直有所警惕,而互聯網金融的齣現,無疑給風險的識彆和管理帶來瞭全新的課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這些新興模式的風險點,以及有哪些創新的風險控製手段正在被應用,或者將被應用。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個更全麵的視角,去理解互聯網金融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讓我能夠更好地適應這個日新月異的金融環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