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有一本为听懂古典音乐而写的说明书该多好啊!
这本书就是本着这个想法起笔的。
市面上有很多古典音乐的简易入门书,只要去书店,介绍大作曲家或名曲、推荐知名唱片的指导书比比皆是。
但是,我想创作的并非是单纯的解说书,而是为了音乐迷,或者说可能即将成为音乐迷的人而编写的,具有可实践性的说明书。
说起听古典乐,总给人一种高不可攀的印象。
至今我已被问过多次:“在哪里能听古典音乐会?”听起来好似古典音乐会是一项远离生活的特殊传统艺术,而且在一般人无法轻易出入的场所举行。事实并非如此!当我回答说“每天都会有数十场古典音乐会,与其他种类的音乐会一样,可以在网上购票,到便利店取票”时,大家都会露出意外的表情。
我也被问过很多次:“去听音乐会是不是一定要穿正装?”其实并非需着正装前往,但不知为何大家都如此确信此事。
其他的例如“不知道什么时机鼓掌比较好”或“有太多听不懂的专业用语”……经常听到诸如此类的问题。
因周边的各种大小障碍而影响到对音乐的享受,并不是一件好事。当然,也可以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投入进去,通过经验的积累逐步领会这个世界的常识和规则。但若有一本可以抄近道的说明书,尽可能地省略这个过程,相信会有更多人成为音乐迷。
古典音乐并非全是平易近人的作品,也有一些作品需要花时间慢慢品味其中的美妙。正因如此,我希望能尽量简单地清理像“不知道什么时机鼓掌比较好”这样的烦恼。
古典音乐有两种欣赏方式。一种是去音乐大厅享受现场演出,另一种是听录音。无论哪种都可以品味到音乐的美好,但本书略微侧重介绍现场演奏。现场演出需要与他人共享同一空间,为了大家能够心情舒畅地享受音乐,最好提前了解一些相关知识。
另外,名曲专栏收录在本书的第七章,根据我在东急沿线时尚杂志《SALUS》中连载的原稿改编而成。
若能以本书为契机,让更多人亲近古典乐,夫复何求。
出版后记
“没有音乐,生活将是一种错误。”
在浪漫主义的洪流中,尼采如此评说音乐。
热爱音乐的人一定心有戚戚,反复的聆听和回想交织成网,一个个节点是我们记忆中鲜活的花朵。古典音乐正是那些丰富精巧、值得一再聆听的作品。音乐史上那些珍宝在隐秘之处闪闪发亮,在一代又一代音乐家的演绎中一次次重生。
有心认识古典音乐的人或许觉得这些接触有重重障碍,多得惊人的曲目、精深莫测的版本对比、玄之又玄的音响,似乎遥不可及。大部分人并不像《风月俏佳人》里那样,第一次接触歌剧就能身着礼服乘坐专机去一等包厢,上班族要考虑演出前还是演出后吃饭的问题,焦虑交通状况,担心票价是否过高,而饭尾洋一先生作为经常出入音乐厅的资深乐迷,恰能体会到这些细节,他从普通读者的角度解答了各个方面的疑问。
这是一本轻松易读的入门读物。全书语言轻松幽默,解答问题细致亲切,通篇浸透着对古典音乐的热爱,为希望认识古典音乐的人打开一扇窗。“古典音乐”和“说明书”两个词的组合,表明本书平实而贴近普通人生活的特质。用作者的话讲,正是“为了音乐迷,或者说即将成为音乐迷的人而编写的,具有可实践性的说明书”。全书分为七个部分,包括去听古典音乐会的准备、需要注意的细节、入门者常有的问题、管弦乐团与指挥、欣赏歌剧、音乐史、经典名曲介绍等方面。前六章通过提出并回答一系列问题,解答了有兴趣聆听而又茫然无措者常有的疑问。第七章选择了25首极受欢迎的名曲详细介绍,融入了作者个人的理解,并附有在线欣赏地址。
除了传统的CD等实体媒介以外,书中还介绍了可从网上购买并下载的高清音频,并且推荐了通过网络在线收听及下载的各种专业站点,例如柏林爱乐的“电子音乐厅”服务,为爱乐者提供了极为便利的音乐欣赏渠道,并没有同类书中常见的偏好传统媒介、推崇高保真音响设备的倾向,在对信息的选择上走在了时代前列。
希望这本小书能为读者进入古典音乐世界提供一个契机。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在那些我能够勉强跟上的部分,展现出了一种令人敬畏的学术深度。它探讨的细节之精微,远超出了任何一本我之前读过的“音乐入门读物”。例如,作者对不同时期指挥棒的材质如何影响合奏的节奏准确性进行了长达数十页的论述,这种关注点之偏执,几乎达到了微观研究的程度。然而,这种极端的细致,也导致了全书缺乏一个明确的、能让人抓住主线的“灵魂”。它更像是一系列精心打磨的、关于古典音乐各个角落的“微型纪录片”,每一部都很精彩,但它们之间缺乏一条足够坚实的线索将它们串联起来。读完合上书本后,我脑海中留下的是无数闪烁的、高度专业的知识点,却很难组织起一个清晰的、关于“古典音乐是什么”的整体图景。它更像是一部为资深学者准备的工具书的草稿,而不是一本面向广大爱好者的普及读物,其知识密度之高,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时刻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信息吸收”状态。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如果可以称之为“叙事”的话,是极其碎片化且高度依赖读者的先验知识的。它更像是作者多年研究笔记的集合,而非一个有清晰线性逻辑的成品。你会在一章中读到关于“赋格的镜像反转”的详尽分析,下一章可能就突然转入对某个不知名小型教堂管风琴声学特性的考古学考察。我尝试用我过去听过的一些知名曲目作为参照来理解这些理论,但作者几乎从不直接引用那些耳熟能详的片段,而是使用更晦涩的术语来描述其内部的“张力场”和“声学几何”。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去搜索引擎上查找那些被作者假定我早已熟知的前奏、对位段落,或者那些在音乐史上只昙花一现的乐团编制。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捷径”或“轻松入门”的桥段,它仿佛在对读者发出一个挑战:如果你不够了解,那么请先去补足你的知识储备,否则,你无法进入我的对话圈子。这与其说是说明书,不如说是一份“入场券考试”。
评分这本厚重的精装书,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封面设计走的是那种极为简约的风格,黑白灰的配色,一个抽象的音符符号被放大处理,仿佛在暗示着内容的深度和广博。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轻松入门的“速成指南”,毕竟书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实用的气息,像是个工具箱,能帮我在面对那些复杂拗口的德奥作曲家名字时,迅速找到一个立足点。然而,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并非是清晰的“入门五步法”或是“如何欣赏贝多芬的交响曲”,而是一长串密密麻麻的注释和对巴洛克时期和声学的探讨,那语气之严谨,简直像是翻阅一本学术专著的节选。我试图在目录中寻找“快速入门”之类的章节,但目录的层级划分极其细致,涉及到对不同时期乐器音色的历史演变,以及对奏鸣曲式结构内部张力的哲学思辨。阅读下来,我发现作者似乎更热衷于挖掘音乐背后的历史语境和深层结构,而不是提供那种人人都能轻松上口的“捷径”。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每一次理解都像是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和背景知识的储备,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充满荆棘的探索之旅。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内容呈现,给我的感觉是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近乎“错位”的张力。外表看起来如此沉稳、可靠,仿佛是放在图书馆最深处,需要戴着白手套才能翻阅的珍本。然而,内文的排版却出奇地朴实,甚至可以说有些简陋,字体选择偏小,行间距也比较紧凑,大量的引文和脚注几乎占据了页面的三分之一。这使得阅读体验很不连贯,每当我的思绪被作者精妙的论述吸引,想要深入领会某一段落时,总会被那些脚注拉回到现实——它们大多是关于某个特定乐器在18世纪中叶的制造工艺,或是某个音乐理论术语在拉丁语和德语间的词源演变。我花了很长时间试图理解作者是如何从一个关于赋格曲的结构分析,跳跃到一个对费迪南德·冯·西门子电报机发明时间的研究上的,这种跨度之大,让我不禁怀疑,我拿到的究竟是一本音乐鉴赏指南,还是一个跨学科的知识碎片集?这种信息密度和发散性的结合,让我的阅读速度慢到令人发指。
评分我是在一个慵懒的周日下午,满怀着对那些宏大叙事的向往,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我的期待是能有一位睿智的长者,用他那饱经风霜的嗓音,娓娓道来那些音乐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比如莫扎特是如何在萨尔茨堡的压抑中酝酿出他的天才,或者勃拉姆斯是如何在浪漫主义的洪流中坚守着古典的严谨。这本书的开篇,确实提到了这些大师,但描述的角度极其刁钻,它没有聚焦于“故事”,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使用的调性布局和对位法的创新。我感觉自己像一个被扔进高精度显微镜下的样本,需要逐一辨认细胞的结构,而不是坐在音乐厅里享受一场情绪的洗礼。书中对“表现力”的解读,也完全颠覆了我以往的浪漫化认知,作者似乎更倾向于将情感视为一种结构化的数学关系,而非单纯的内心波动。这种冰冷而精确的剖析,虽然在智力上是令人兴奋的,但在情感层面上,却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疏离感,让人很难与书中的文字产生那种“心有灵犀”的共鸣,更像是在进行一场高强度的逻辑推演。
评分一直相信京东自营!尽管不是学音乐的,但喜欢纯音乐,对更好的了解古典音乐的读本,商品品质好。
评分非常好玩的书,每页都很精彩哦
评分非常有趣的书!学到了很多古典音乐知识,还很轻松。
评分认识古典音乐轻松易读的入门读物
评分不错,挺好的!购物全在京东上购买,直接送到家,方便!
评分书不错,适合入门。那些漫画配图嘛,画工实在难看。
评分很棒的古典音乐入门书籍
评分比意料的要薄一些 入门书籍
评分是从一个初学者的角度来进行一个入门的介绍,浅显易懂,值得一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