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尊像故事(图文本)/中国佛教尊像图谱丛书

罗汉尊像故事(图文本)/中国佛教尊像图谱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忠信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艺术
  • 罗汉
  • 佛教造像
  • 中国佛教
  • 佛教文化
  • 图录
  • 艺术史
  • 宗教艺术
  • 雕塑
  • 文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ISBN:978751880118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92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佛教尊像图谱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罗汉尊像故事(图文本)/中国佛教尊像图谱丛书》是一部系统、全面、亦图亦文介绍“罗汉”的专著,从佛陀最初五比丘、声闻、罗汉说起,一直到中西合壁的五百罗汉,脉胳清晰;既有佛陀的十大弟子、亦有十三大比丘尼,既有古印度罗汉,又有中国诸宗宗主和有名号的五百罗汉,还有藏传佛教罗汉;亦图亦文更是《罗汉尊像故事(图文本)/中国佛教尊像图谱丛书》的一大特色,它选取创作出精美的图像,兼论及多彩的罗汉造像艺术。

作者简介

  姜忠信,辽宁省丹东市人。1940年生。晚年致力于图文版中国传统文化系列图书创作,已出版《佛陀尊像故事》《观音尊像图谱》《菩萨尊像故事》《罗汉尊像故事》。

目录


一 小乘佛教四果位与大乘罗汉
1.小乘佛教四果位
2.罗汉构成与罗汉信仰

二 释迦牟尼如来与摩诃迦叶、阿难陀
3.释迦牟尼大说法图
4.初祖摩诃迦叶
5.二祖阿难陀

三 佛陀弟子之一:五比丘与四大罗汉
6.佛陀与五比丘
7.初度第一阿若幡陈如
8.四大罗汉(四大声闻)

四 佛陀弟子之二:十大弟子(十大声闻)
9.智慧第一——舍利弗尊者
10.神通第一——目犍连尊者
11.天眼第一——阿那律尊者
12.头陀第二——摩诃迦叶尊者
13.多闻第一——阿难陀尊者
14.密行第一——罗喉罗尊者(罗云)
15.议论第一——迦旃延尊者
16.布教第一——富楼那尊者
17.持戒第一——优波离尊者
18.解空第一——须菩提
19.释迦牟尼与十大弟子

五 佛陀弟子之三:十六罗汉
20.《法住记》与十六罗汉
21.宾头卢跋罗堕阁尊者
22.迦诺迦伐磋尊者
23.迦诺迦跋厘惰闭尊者
24.苏频陀尊者
25.诺矩罗尊者
26.跋陀罗尊者
27.迦里迦尊者
28.伐阁罗弗多罗尊者
29.戌博迦尊者
30.半托迦尊者
31.罗怙罗尊者
32.那伽犀那尊者
33.因揭陀尊者
34.伐那婆斯尊者
35.阿氐多尊者
36.注荼半托伽尊者

六 十八大罗汉
37.庆友与玄奘
38.第十七罗汉——降龙尊者
39.第十八罗汉:伏虎罗汉
40.大雄宝殿十八罗汉排序图

七 佛陀弟子之四:十八圣徒
41.十八圣徒之一
42.十八圣徒之二

八 佛陀弟子之五:十三大比丘尼
43.耆宿第一——摩诃波闭波提
44.神通第一——莲华色
45.十三大比丘尼之4—8
46.十三大比丘尼之9—13

九 五百罗汉
47.五百罗汉十一说
48.高道素与五百罗汉尊名
49.第三百八十尊无忧王尊者
50.第七尊旃檀藏王尊者
51.第二十五尊者达摩波罗、第五尊者迦留陀夷
52.第十九尊者末田底迦、第二十尊者难陀多化
53.第八十九尊者阿那分提、第二百三十五尊者舍遮独
54.无量光、无尽慈、三昧声、德自在、火焰身五尊者
55.关于五百罗汉名号及其他

附录(一)
56.佛教与朝代、公元对照表
57.北传佛教传经、取经路线图
58.传经之旅
59.取经传经之旅
60.译经与译经场
61.中国佛教八宗(十宗)
62.宗派之一——三论宗
63.宗派之二——天台宗(法华宗)
64.宗派之三——法相宗(慈恩宗)
65.宗派之四——贤首宗(华严宗)
66.宗派之五——净土宗(莲宗)
67.宗派之六——禅宗
68.宗派之七——律宗(南山宗)
69.宗派之八——密宗(真言宗)
附录(二)
汉传佛教高僧
70.国请首批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
71.汉译佛典开先河者——安世高
72.中国第一汉僧——朱士行
73.名扬江南第一僧——康僧会
74.佛学一代宗师——佛图澄
75.释门孔子——释道安
76.净土宗始祖——慧远
77.西天取经第一人——法显
78.日诵三万、译圣第一——鸠摩罗什
79.罗什门下“四圣”之一——道生
80.一苇渡江、禅教训导——达摩
81.大译经家、两大译圣
82.天台宗开宗祖师——智顗
83.三论宗集大成者——吉藏
84.r轫山律宗宗主——道宣
85.华夏第一僧三藏大师——玄奘
86.禅宗五祖——弘忍
87.禅宗北派创始人——神秀
88.禅宗六祖(南派)——慧能
89.密宗创宗人——开元三大士
90.拟《大衍历》、子午测度——一行
91.东渡扶桑传法高僧——鉴真
92.神僧之一——寒山子、拾得、万回
93.神僧之二——道济
94.中国第一比丘尼——净检
95.中国名尼之二——僧猛、道迹
96.中国名尼之三——妙寂
附录(三)
藏传佛教宗派与高僧
97.吐蕃王朝的三大法王——凇赞千布、赤松德赞、赤热巴津
98.前弘期高僧——寂护、莲华生
99.西藏佛教后弘期的“佛尊”——阿底峡
100.萨迦派(花教)——贡噶坚赞、八思巴
101.噶举派(白教)——玛尔巴、米拉日巴
102.格鲁派(黄教)——宗喀巴
103.其他教派——希解派、觉域派、觉囊派、郭扎派、夏鲁派
附录(四)
104.《六尊者图卷》之一(唐)卢棱伽
105.十六罗汉像轴之一(五代)贯休
106.《十六罗汉之二》(五代)贯休
107.五百罗汉图》之“升腾显瑞”(南宋)周季常、林庭硅
108.《罗汉图》(元)佚名
109.《五百罗汉图》之一(明)丁云鹏、盛茂烨
110.《五百罗汉长卷》(部分)(明)吴彬
111.天宁寺五百罗汉拓本刻石像
112.法器:金刚杵与金刚铃
113.擦擦
后记

《罗汉尊像故事(图文本)/中国佛教尊像图谱丛书》是一套致力于深入探索中国佛教艺术精髓的系列丛书,旨在通过精美的图像与翔实的文字,为读者呈现中国佛教尊像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本系列丛书的出版,不仅是对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一次系统性梳理与呈现,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美学观念的一次深刻挖掘与解读。 一、 核心内容与价值 本系列丛书以“罗汉尊像”为切入点,但这并非意味着其内容局限于单一的罗汉题材。恰恰相反,以罗汉为起点,丛书将视野逐步拓展至中国佛教尊像艺术的宏大范畴。罗汉,作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他们历尽艰辛,修成正果,是佛教修行者的楷模与精神象征。在中国佛教艺术中,罗汉形象的塑造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早期较为写实的印度风格,逐渐融合中国本土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化罗汉形象。 丛书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方面展开,力求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中国佛教尊像艺术图景: 1. 罗汉形象的演变与地域特色: 丛书将详细梳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罗汉造像的风格特征。从唐代的庄严雄浑,到宋代的世俗化与生活化,再到明清的程式化与多样化,每一时期的转变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与宗教信仰状态。同时,还将探讨不同地区(如中原、江南、四川等)罗汉造像在材质、造型、神情、服饰等方面的地域性差异,揭示中国佛教艺术的多元性与丰富性。 2. 罗汉题材的艺术表现与象征意义: 丛书将深入剖析罗汉造像的艺术手法,包括雕塑、绘画、壁画等多种形式。重点关注造像的材质选择(如石雕、木雕、泥塑、铜铸等),以及不同材质所能呈现的独特质感与艺术效果。在图像分析的基础上,将解读罗汉造像背后所蕴含的佛教教义与象征意义。例如,十八罗汉、十六罗汉、五百罗汉等不同组合的含义,以及罗汉手中所持的器物、身着的服饰、面部的表情所传达的修行境界与精神品格。 3. 从罗汉到更广阔的佛教尊像世界: 虽然以罗汉为名,但丛书并非止步于此。它将以罗汉造像为重要参照,进一步扩展至中国佛教尊像艺术的其他重要题材,如佛陀(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阿弥陀佛等)、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金刚、力士、天王、祖师像等。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的尊像,呈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演变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丛书将深入探讨这些尊像在不同寺庙、石窟、宫廷、文人园林等不同场所的分布与应用,以及它们在宗教仪式、供奉、艺术欣赏等方面的作用。 4. 图像与文献的结合: “图文本”的定位意味着本系列丛书将高度重视图像的呈现。精选大量高品质的佛教造像高清图片,涵盖各时期、各地域、各类型的代表性作品,力求做到图文并茂,直观生动。同时,将结合大量的历史文献、佛教经典、艺术史论著,进行严谨的学术研究与解读,提供深入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与学术视点。例如,结合《造像量度经》等文献,探讨造像的规范;结合佛教史籍,梳理尊像的信仰流变;结合艺术理论,分析造像的审美价值。 5. 文化传承与艺术价值: 本系列丛书的最终目的是展现中国佛教尊像艺术的独特文化价值与艺术成就。它不仅是中国传统雕塑、绘画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社会生活、思想观念、工艺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通过对这些尊像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 丛书的结构与特色 本系列丛书预计将以多卷本的形式出版,每一卷或每一组可能侧重于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类尊像,或某一地域的佛教艺术。整体结构设计将力求科学、系统,便于读者循序渐进地了解中国佛教尊像艺术的全貌。 其主要特色体现在: 权威性与学术性: 丛书的编写团队汇聚了国内外知名的佛教艺术史、宗教学、考古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确保了内容的严谨性、学术性和权威性。 图像资料的珍贵性: 大量收录的珍贵造像图片,很多是首次公开发表或经过重新高清拍摄,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研究视角的独特性: 丛书在梳理传统艺术史脉络的同时,也注重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科技分析手段,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提供新的学术见解。 公众的可读性: 在保证学术深度的前提下,丛书的文字表达将力求清晰易懂,避免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使普通读者也能轻松领略中国佛教尊像艺术的魅力。 三、 目标读者 《罗汉尊像故事(图文本)/中国佛教尊像图谱丛书》的目标读者群体十分广泛,包括: 佛教信徒与研究者: 为他们提供深入了解佛教造像及其教义的宝贵资源。 艺术史爱好者与学生: 帮助他们系统学习和欣赏中国佛教雕塑、绘画等艺术门类。 历史学、文化学研究者: 提供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宗教、思想、文化的重要文献和图像资料。 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公众: 带领读者走进神秘而庄严的佛教艺术世界,感受中华文明的独特韵味。 收藏家与艺术品鉴定专业人士: 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有助于对佛教艺术品进行鉴赏和研究。 四、 结语 《罗汉尊像故事(图文本)/中国佛教尊像图谱丛书》的出版,不仅是学术界的一项重要成果,更是对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一次系统性梳理与呈现。它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探寻那些承载着信仰、智慧与艺术的古老尊像,感受它们历经千年依然散发出的永恒魅力。这套丛书,将是中国佛教艺术研究领域一座新的里程碑,为海内外读者深入了解和欣赏中国佛教尊像艺术提供一部不可或缺的权威性著作。通过这套图谱,我们期待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佛教艺术的独特精神,以及它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用户评价

评分

刚刚看完这本烹饪指南《大地之味:传统山野食材的复兴》,简直让我这个厨房新手找到了方向!这本书完全不是那种枯燥的菜谱集合,它更像是一次对地域美食文化的深度探访。作者不仅详尽地介绍了各种山间野菜、菌类和传统农作物的处理方法,还穿插了许多关于这些食材的民间故事和采集智慧。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不时不食”的理念阐述,它让人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的连接。书中的插图精美绝伦,色彩自然,光线运用得恰到好处,光是看着图片就让人食指大动。我尝试着做了书中介绍的一道“蕨菜酿肉”,步骤清晰易懂,味道出乎意料地鲜美。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做菜,更教会了我如何带着敬畏之心去对待土地馈赠的一切。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叫做《风月宝鉴别录》的历史小说,这本书的笔触非常细腻,简直就是一幅清朝末年江南士绅阶层的浮世绘。作者对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衣食住行都有着惊人的考据功底。我仿佛真的穿越回了那个纸醉金迷、却又暗流涌动的年代。书中的人物塑造极其立体,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和不得已。尤其是几位女性角色的命运悲歌,读来令人唏嘘不已,她们在封建礼教下的挣扎与抗争,让人看到了历史的沉重。语言风格典雅,又不失生动,阅读过程是一种享受。这本书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感性、更深刻的理解,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悲欢离合。

评分

最近翻阅了《星际迷航:失落的遗产》,这是一本硬核科幻小说,读完之后感觉大脑像跑了一场马拉松。作者在书中对宇宙航行、时间悖论以及外星文明的设定,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书中的技术细节,虽然有些晦涩,但却极大地满足了我的求知欲。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展现。面对未知和死亡的威胁,不同种族和个体做出的选择,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本质。主角团队的每一次决策都充满了权衡和牺牲,让人看得心惊肉跳。这本书不只是在讲故事,更像是在探讨人类未来的可能性。情节紧凑,逻辑严密,几乎找不到可以挑剔的地方。如果你是那种喜欢烧脑、追求深度思考的科幻迷,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它会让你对宇宙产生新的敬畏。

评分

哎呀,最近读完了这本《仙侣奇缘记》,真是让人回味无穷!这本书的想象力简直是天马行空,作者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修仙世界。故事里那些光怪陆离的法术、奇珍异兽,还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主角的成长历程,他从一个懵懂的少年,一步步经历磨难,最终蜕变成一代大能,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特别能感染人。书中对修仙界等级森严的描绘,以及主角如何在其中挣扎求存,让人深思。而且,书中的情感描写也非常到位,那些关于友情、爱情、师徒情谊的刻画,细腻到让人忍不住落泪。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心灵也被净化了一次,对“道”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这本书绝对是修仙小说中的佳作,强烈推荐给所有喜欢奇幻冒险的朋友们!

评分

说实话,我很少读这种偏向哲思的现代文学作品,但《镜中迷宫》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独特,它采用了多视角、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像拼图一样,需要读者主动去连接碎片化的信息。起初读起来有点费劲,感觉像在雾里看花,但一旦领悟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关于自我认知和存在的虚无感时,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无与伦比的。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每一个句子都像经过千锤百炼,充满了象征意义。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提问和探索。这本书读完后,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消化它带给我的冲击,它改变了我看待日常事物的一些固有视角。非常适合那些追求精神深度阅读的读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