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装置设计原理

电磁装置设计原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朗如,陈乔夫,周理兵 著
图书标签:
  • 电磁装置
  • 电磁设计
  • 原理
  • 电气工程
  • 电力电子
  • 电机
  • 变压器
  • 电感
  • 电磁兼容
  • 电磁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978751980852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903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0
字数:4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关于电磁装置设计基本原理的教材,属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一级学科强电类、工学(工程学)门类中的专业课程范畴。本书主要介绍由电与磁及其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电磁装置一般性问题的分析方法,在阐述电磁装置设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选择几种典型的产品设计过程与方法为例做介绍,如变压器、电感器、感应电机、永磁电机及开关永磁操作机构等,给读者提供设计方法的基本知识。为了适应读者进行现代设计方法数值计算的需要,本书还介绍了磁场数值计算基本原理和软件使用方法与算例。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电气工程类核心专业课程教材使用,也可作为本专业的研究生参考书,读者需具备电路理论、电磁场、电机学等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本书也可供从事电磁装置设计、运行和研究的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李朗如,华中科技大学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电气工程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和科研50余年,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主要作品有《电机学》《变压器的理论计算》《互感器电抗器的理论与设计》《中小型旋转电机设计手册》《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等。 陈乔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变压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主持并参与完成多项科研项目(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获国家ji、省部级科研和教学成果奖5项,出版专著教材4部。 周理兵,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大电机专委会委员,湖北省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电机及其控制理论与应用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完成多项各类科研课题,曾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电机的运行理论及控制、电机驱动及其控制系统、电机与电器先进设计技术等。

目录

目 录
前言
第1 章 绪论 1
11 课程设置的意义与电磁装置的定义 1
111 课程设置的意义 1
112 电磁装置的定义 1
12 装置与系统 2
13 电磁装置的设计计算方法 3
第2 章 电磁装置设计的一般问题 5
21 概述 5
22 机电系统的能量关系 5
23 耦合磁场中的储能和余能 9
24 耦合系统中的广义电磁力 12
25 电磁功率与有效部分几何尺寸之间的关系 16
26 能量转换中的损耗与效率 20
261 基本铁损耗 20
262 基本铜损耗 22
27 发热计算基础 22
271 概述 22
272 均质物体的发热过程 23
273 等效热路法 24
第3 章 磁场、磁路及计算方法 27
31 磁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27
32 电磁装置的磁场与磁路 30
33 磁路基本定律 31
34 气隙磁导计算 35
341 单独磁体的磁导 35
342 带气隙铁心柱间的气隙磁导 37
第4 章 变压器设计计算 42
41 变压器设计的一般问题 42
411 变压器的定额 43
412 铁心结构型式 44
413 绕组型式 45
42 变压器主要尺寸的基本关系式 47
43 主要尺寸的确定 49
44 铁心设计 49
45 绕组设计 50
451 导线和电流密度选择 50
452 绕组并联根数的选择 52
453 绕组轴向、辐向尺寸计算 58
46 变压器的主绝缘和纵绝缘 62
47 变压器绝缘半径计算 63
48 变压器漏电抗计算 64
481 同心式绕组的漏电抗计算 64
482 对称交错式绕组漏电抗计算 67
483 多层绕组的漏抗 69
484 磁场解析法推导罗果夫斯基系数 71
49 变压器的性能计算 74
491 铁心重量及空载损耗 74
492 铁耗计算 74
493 空载电流计算 75
494 负载损耗 76
410 温升计算 77
4101 圆筒式绕组温升计算 78
4102 饼式绕组温升计算 79
411 配电变压器设计实例 81
412 作业 84
第5 章 电感器设计计算 86
51 概述 86
52 铁心电感器的电感计算 87
521 磁路法计算主电抗 87
522 轴对称磁场解析法计算主电抗 90
523 磁路法分析计算漏磁场漏电抗 95
524 饱和时铁心电感器的电感计算 101
53 铁心电感器的电磁力 104
531 铁心电感器线圈上的作用力的方向 104
532 铁心电感器线圈上作用力的计算 105
533 铁心电抗器的设计计算程序及算例 107
54 空心电感器的设计与计算 116
541 空心电感器的自感计算 116
542 空心电感器的自感计算 119
543 空心电感器的自感与互感计算 119
544 空心电感器线圈上作用力的方向 123
545 空心电感器线圈上电磁力的计算 123
546 空心电感器线圈的机械应力 125
55 积分法计算空心线圈磁场 125
第6 章 感应电动机的电磁设计 130
61 概述 130
611 设计过程及内容 130
612 我国感应电动机分类和主要系列 130
613 感应电动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和额定数据 132
62 主要尺寸和电磁负荷的选择 133
621 主要尺寸及其基本关系 133
622 电磁负荷的选择 133
623 主要尺寸比的选择 134
624 主要尺寸的确定 135
625 气隙长度的确定 136
63 定、转子槽数选配与绕组设计 136
631 定子槽数及定、转子槽配合 136
632 定子绕组设计 138
64 定、转子铁心槽形及槽尺寸的确定 141
641 定子槽形及槽尺寸 141
642 转子槽形及槽尺寸 142
65 感应电动机磁路计算 144
651 每极磁通 145
652 磁通密度和磁位降计算 145
653 励磁电流计算 149
66 参数计算 149
661 电阻计算 149
662 电抗计算 151
67 运行性能计算 161
671 定、转子额定电流 161
672 额定功率因数 162
673 额定效率 163
674 额定转差率 163
675 zui大转矩 164
68 起动性能计算 164
681 漏磁路饱和效应对漏抗的影响 164
682 挤流效应及其对转子参数的影响 167
69 中小型三相感应电动机电磁设计程序及算例 168
691 基本数据 168
692 磁路计算 171
693 参数计算 172
694 运行性能计算 175
695 起动计算 177
610 作业 179
第7 章 永磁同步电动机电磁设计 180
71 概述 180
72 永磁电机用永磁材料性能的基本要求 181
73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型式 185
74 永磁电机的主要尺寸确定 186
75 永磁电机的磁路计算 190
751 永磁体激励的主磁路计算原理 190
752 混合励磁磁路的计算方法 194
753 漏磁导计算基本方法 198
76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电磁设计计算程序及其说明与算例 199
761 基本数据 200
762 空载磁路计算 203
763 负载运行行为计算 210
764 损耗与效率 215
765 电负荷及过载能力计算 218
766 有效材料计算 219
767 起动特性计算 219
77 作业 225
第8 章 永磁操作机构及其特性计算 226
81 永磁机构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26
82 永磁机构的等效磁路及其计算 227
83 永磁机构的电磁力特性 229
84 永磁机构操作过程的动态特性 230
85 作业 232
第9 章 电磁装置磁场数值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33
91 概述 233
92 电磁场的基本方程 234
93 求解电磁场边值问题的有限元法 236
931 定解问题与相关泛函的极值问题 238
932 求解域的单元剖分 238
933 单元内近似解的选取——构造单元的插值函数 239
934 变分问题的离散化处理——单元分析 241
935 总体合成 244
94 求解电磁场边值问题的其他数值方法简介 246
95 有限元数值计算软件应用简介及实例 249
951 建立模型 249
952 赋予材料属性 250
953 施加边界条件和励磁 250
954 设定参数与求解 251
955 后处理 252
956 永磁同步电机二维瞬态磁场
仿真实例 252
附录 268
参考文献 291

前言/序言

前言
电气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门传统学科,属于强电类,传统上曾经内设多个二级学科,如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电机与电器、高电压工程、电力电子技术、电磁测量技术、理论电工等。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与教育的国际化,1997 年教育部重新修订了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专业目录,取消了原来的二级学科设置,而按一级学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招生与培养人才,即按宽口径“通才教育”模式培养,设置相应的课程,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属于工学(工程学)门类中电气工程的强电类专业,专业基础知识除了电路理论、电磁场、电机学等必不可少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之外,各学校淡化了相应的有关二级学科的专业课程,原来二级学科的核心专业课程难以适应现在宽口径人才培养需要。然而,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中,广泛存在着由电与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为实际应用而构成的各种系统或装置(元件或器件),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应该具备对此类装置构成与设计原理的基本知识。为此,我们提出并设置了一门具有通用性的课程《电磁装置设计原理》,作为专业选修课程。并于2002 年9 月编写了讲义,在校内试用,至今已修订了五稿,选修的学生比较踊跃,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本书共分9 章,第1 章定义电磁装置,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第2 章讨论电磁装置设计的一般问题,涉及机电系统的能量关系,电磁力的广义计算方法,如何决定装置的几何尺寸,与装置的内功率有什么关系等。第3 章磁场、磁路及计算方法,是设计电磁相互作用构成装置的理论基础。第4 章变压器设计计算,现代变压器品种较多,本章主要讨论中小功率干式变压器的设计计算方法。第5 章电感器设计计算,主要讨论带铁心电感器的设计计算方法。第6 章感应电动机的电磁设计,这是一种旋转电机,因为电机的类型很多,它的设计涉及内容面较宽,有电磁的、机械结构的、力学的、发热与散热的、流体的等,本章主要讨论感应电机的电磁设计计算方法,这也是设计各类电机的基础。第7 章永磁同步电动机电磁设计,这也是一种旋转电机,由于其励磁源采用永久磁体材料,其计算方法有特殊性,学生学习与掌握了本章内容后,对于进一步了解与开展永磁励磁的其他装置的设计与运用,可以打下一个基础。第8 章永磁操作机构及其特性计算,这是现代永磁材料用在开关操作机构的新发展,主要讨论有永磁和电励磁情况下,静态与动态磁路的计算方法。第9 章电磁装置磁场数值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电磁装置设计的历史进程中,有两种设计方法:一种是基于“路”理论的方法,这是现在仍然沿用的传统设计方法;另一种是基于“场”理论的方法,这是伴随着现代电子技术和数值计算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设计方法,可以提高设计计算精度,而且现代电磁装置的设计已进入“全方位”设计,尤其对于大型的、系统中的关键装置,必须进行电磁的、热传导的、流体的(通风冷却)以及力学的(强度、刚度和振动问题)综合物理场的稳态和瞬态设计计算。现在的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已广泛应用数值计算的商用软件,如果对软件依据的基本原理和处理方法没有一个基本认知,对计算结果的正确与否,可能会出现茫然无法判定。本章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对数值计算基本原理的认识,提高其对运用计算软件和计算结果的判断能力。
由于电磁装置的应用范围宽广,种类繁多,特性要求各异,本书只是在阐述电磁装置设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选择几种典型的产品设计过程与方法为例做介绍,给学生提供设计方法的基本入门知识,至于准备从事有关电磁装置设计与运用的专业工作者,则在此基础上需进一步参考有关专业书籍。
本书的编写分工为:第1、第2、第7 和第9 章由李朗如执笔,第3、第4 和第5 章由陈乔夫完成,李朗如进行了部分修整,第6、第8 章由周理兵执笔,全书由李朗如统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王晋博士提供了第9 章磁场数值计算的程序使用方法说明与算例。
在本书前期讲义的使用过程中,孙建波博士和本校其他教师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马志云教授对本书进行了详细校核。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同时感谢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本书出版的支持。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希望读者不吝指正。
编 者
2017 年9 月于喻家山
附注:
本书作者在此声明:本书在作为讲义教材使用过程中,部分章节被2011 年2 月由其他人编著的《变压器与电感器设计方法及应用实例》(ISBN9787115244772)一书抄袭侵权,双方通过法律诉讼,侵权方承认了侵权事实,并达成了停止其侵权行为、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的和解协议。
《机械制造工艺学》 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机械制造的核心流程与关键技术,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知识框架。从原材料的选择与预处理,到金属切削、成形、焊接、热处理等加工方法,再到表面处理、装配与检测,本书循序渐进地阐述了每一个环节的原理、工艺特点、设备选型以及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在原材料部分,我们详细介绍了各种常用金属材料(如碳钢、合金钢、铸铁、铝合金、铜合金等)的性能指标、国家标准,以及针对不同机械零件制造需求,如何进行合理的材料选择。同时,还探讨了原材料的预处理,如退火、正火、调质等,以消除内应力、改善加工性能。 金属切削加工是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我们详细讲解了车削、铣削、钻削、镗削、磨削等基本切削运动的原理,分析了刀具材料、几何角度对切削性能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了切削用量(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的选择原则。此外,本书还关注了数控加工技术在现代机械制造中的地位,介绍了数控机床的结构特点、编程基础以及加工工艺的优化。 成形加工方面,本书涵盖了锻造、冲压、挤压、轧制等金属塑性变形的工艺方法。读者将了解到不同成形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模具设计要点以及变形过程中的力学分析。对于复杂零件的制造,本书还将介绍粉末冶金成形等先进技术。 焊接是连接零件、实现整体结构的重要工艺。本书系统介绍了电弧焊、电阻焊、气体保护焊、激光焊等常见焊接方法的原理、工艺参数控制、焊缝质量评定以及常用焊接材料的选择。同时,也对胀接、铆接等其他连接方式进行了阐述。 热处理是提升材料性能、满足零件服役要求的关键手段。本书详细讲解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基本热处理工艺,阐述了不同工艺过程的组织转变机理,并分析了如何通过热处理参数的控制来获得所需的硬度、强度、韧性等性能。此外,还介绍了渗碳、渗氮、调质等表面热处理方法。 表面处理技术对于提高零件的耐磨性、耐腐蚀性、美观性等方面至关重要。本书涵盖了电镀、阳极氧化、喷涂、钝化等多种表面处理工艺,介绍了它们的原理、适用范围以及工艺流程。 装配与检测是完成产品制造的最后环节。本书介绍了机械零件的装配顺序、装配方法、装配公差的确定原则。在检测方面,则详细讲解了量具(如卡尺、千分尺、量块)、量仪(如万能工具显微镜、轮廓仪)以及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探伤、X射线探伤)的应用,以确保产品的尺寸精度和质量。 此外,本书还关注了现代机械制造中的一些重要发展趋势,如精密制造、微纳制造、智能化制造以及绿色制造理念在实际生产中的体现。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规律,理解各种加工方法的优势与局限,从而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设计出性能优良、成本合理的机械产品奠定坚实的基础。本书适合机械制造、机械设计、材料成形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工程师及技术人员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远超我的想象。《电磁装置设计原理》为我打开了电磁领域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电磁装置设计原理》在关于电磁感应装置的设计方面,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类型电磁感应装置的工作原理,例如电磁炉、无线充电器和感应加热器等,并深入分析了它们的设计关键和优化策略。我曾尝试用书中的方法设计一个简易的无线充电器,结果非常令人满意,充电效率和稳定性都达到了预期。书中还讨论了电磁兼容性(EMC)的设计,这是在实际应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详细解释了电磁干扰的产生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电路设计和布局来抑制干扰,确保装置的可靠运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电磁屏蔽的章节,它深入分析了不同屏蔽材料和结构的优劣,并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这对于我在实际项目中解决信号串扰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前沿的电磁技术,例如电磁超材料,这让我对未来的电磁技术发展充满了期待。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传授了知识,更激发了我对电磁学研究的热情。

评分

我是一个对电子产品充满热情的研究生,在寻找能够深入理解电磁理论在工程应用中的具体实践时,偶然发现了《电磁装置设计原理》。这本书的内容,用一种极其严谨又不失生动的语言,将抽象的电磁学概念具象化,让我对电磁场、电磁波以及它们在各种装置中的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关于永磁体设计的部分,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永磁体只是简单的磁性材料,但这本书揭示了其背后复杂的磁畴结构、退磁曲线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优化永磁体的形状、材料和磁化方向,以达到最佳的性能。例如,它详细介绍了在电机、传感器和磁力耦合器等不同装置中,如何选择和设计永磁体,以最大化能量输出或实现精确控制。此外,书中关于线圈设计的章节也十分精彩。它不仅仅停留在计算线圈的电感和电阻,更深入地探讨了不同绕线方式、线材选择以及绝缘处理对线圈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功率损耗、散热需求和机械强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我曾在一个项目中需要设计一个高频变压器,书中关于漏感和寄生电容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绕组结构来减小这些不利因素,为我提供了关键的指导。它还引入了一些先进的设计工具和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展示了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预测和优化装置的性能,这对于提高设计效率和降低实验成本非常有帮助。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思维的启迪,它教会我如何用工程的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可行的设计方案。

评分

当我翻开《电磁装置设计原理》,我立刻被其宏大的视角和对细节的关注所吸引。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某个具体电磁装置的介绍,而是从更广阔的维度,阐述了电磁装置设计所遵循的普适性原理。《电磁装置设计原理》让我对电磁场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书中详细阐述了电磁场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特性来设计各种电磁装置。例如,在关于波导管设计的部分,它不仅介绍了不同形状和尺寸的波导管对电磁波传输的影响,还分析了如何通过改变波导管的材料和结构来优化传输效率和抑制模态。我曾为一个微波通信系统设计过波导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精确计算波导管的截止频率,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减小损耗。书中还涉及了电磁散射和衍射理论,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原理来设计隐身材料和雷达吸波材料。虽然这些内容离我的日常工作有些遥远,但通过阅读,我开拓了视野,对电磁技术的广阔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例如超材料在电磁调控方面的应用,这让我对未来的电磁技术发展充满了期待。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思想启迪的书,它让我对电磁学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我是一个在校的电子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觉得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应用之间存在一道鸿沟。直到我遇到了《电磁装置设计原理》,这本《电磁装置设计原理》则为我架起了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电磁装置设计原理》给我最大的帮助,在于它能够将抽象的电磁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工程设计。书中关于电磁兼容性(EMC)的设计原则,让我对如何构建一个“安静”的电子系统有了清晰的认识。它详细分析了电磁干扰的产生、传播和耦合机制,并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抑制方法,例如滤波、屏蔽、接地以及合理的PCB布局等。我曾在为一个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设计PCB时,遇到了严重的噪声问题,通过参考书中关于低噪声设计和屏蔽技术的指导,我成功地将噪声水平降低了20dB以上。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计算公式和设计图表,这些都为我的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例如,在计算电感器和电容器的参数时,书中提供的表格和公式让我能够快速准确地得到所需的值。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关于电磁场仿真软件的应用教程,这让我能够借助先进的工具来验证我的设计,并进一步优化性能。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指导我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的指南。

评分

这是一本我放在床头,睡前必读的书。每次翻开《电磁装置设计原理》,总能发现一些新的启示。《电磁装置设计原理》这本书,让我对电磁场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对电介质和磁介质的详细阐述,解释了为何不同的材料会对电磁场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特性来设计更优化的器件。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讲授了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在电容器和电感器设计中的作用,并给出了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来达到特定的电容或电感值。这对于我之前在设计精密电源滤波电路时遇到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书中还深入探讨了非线性电磁现象,例如磁饱和效应和电致伸缩效应,以及这些现象如何影响装置的性能,并提出了相应的补偿和控制方法。我曾经为一个驱动电路设计了一个电磁铁,但由于工作在磁饱和区,导致驱动不稳定,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明白了问题的根源,并学会了如何通过调整工作点或使用其他材料来避免这个问题。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数学模型和仿真结果,这些都为我的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工程伦理的探讨,它提醒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性能和成本,还要关注环境影响和安全性,这让我对工程师的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更塑造了我的工程思维。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每次翻阅都能获得新的启发。《电磁装置设计原理》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籍,它为我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电磁装置设计方法。《电磁装置设计原理》在关于电磁场与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方面,有着非常深入的讲解。书中详细阐述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物理意义,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方程来分析和设计各种电磁装置。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天线设计的章节,它不仅介绍了不同类型天线的工作原理,还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实际需求来设计和优化天线性能。我曾为一个无线通信系统设计过偶极子天线,通过参考书中提供的公式和图表,我能够精确地计算出天线的长度和阻抗,并成功地实现了高效的信号传输。书中还涉及了电磁兼容性(EMC)的设计,这是在实际应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详细解释了电磁干扰的产生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电路设计和布局来抑制干扰,确保装置的可靠运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电磁屏蔽的章节,它深入分析了不同屏蔽材料和结构的优劣,并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这对于我在实际项目中解决信号串扰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传授了知识,更激发了我对电磁学研究的热情。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耐心地引导我探索电磁世界的奥秘。《电磁装置设计原理》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能够将复杂的工程问题化繁为简,并提供清晰的解决思路。书中关于电磁辐射源的抑制技术,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分析各种典型的辐射源,如开关电源、电机驱动电路和高频信号线,深入讲解了它们产生电磁干扰的机理,并给出了具体的抑制方法,例如滤波、接地、屏蔽以及优化布局等。我曾经在一个项目中,为一个高功率LED驱动器设计了PCB,但却受到了严重的电磁干扰,导致测量不准确。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了问题出在哪里,并学会了如何通过在PCB上增加滤波电容、优化地线连接以及采用辐射抑制涂层等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书中还提供了许多实际设计案例,并详细分析了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这让我感觉像是在和一个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一起工作,学习他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它详细介绍了一个射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流程,从器件选型、匹配网络设计到热管理和稳定性分析,都进行了深入的讲解。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经验的传承,它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科技感,深邃的蓝色背景上,用银色勾勒出复杂的电磁场线,仿佛预示着书中蕴含着无穷的奥秘。我一直对电磁学领域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精密设计。收到这本《电磁装置设计原理》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眼就被其严谨的排版和清晰的图示所吸引。书中并非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循序渐进地讲解了各种电磁装置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电磁屏蔽的章节,它详细分析了不同材料和结构在屏蔽电磁干扰方面的优劣,并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这对于我在实际项目中解决信号串扰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此外,书中对电磁兼容性(EMC)的论述也非常透彻,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如何从源头控制电磁辐射,以及如何有效地抑制外部电磁干扰。我曾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就是如何设计一个既能满足高性能要求,又能通过严格EMC测试的通信模块,这本书中的内容为我拨开了迷雾,让我茅塞顿开。书中提供的设计流程和优化策略,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宝贵经验,这远比我独自摸索要高效得多。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本实用的操作指南。我曾尝试按照书中的方法设计一个小型电磁铁,结果非常令人满意,其磁场强度和均匀度都达到了预期。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他将自己多年的实践心得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这对于所有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工程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份极其珍贵的财富。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电磁装置设计感兴趣的朋友,相信你们一定能从中获益匪浅。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名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资深电子工程师,平日里接触到的电磁问题五花八门,但往往只能凭借经验和对基础知识的零散记忆来应对。直到我读了《电磁装置设计原理》,才感觉自己多年的知识体系得到了一个完整的梳理和提升。《电磁装置设计原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其逻辑结构的严谨和内容的深度。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只停留在基础理论的层面,而是直接切入工程实践的痛点。比如,书中对电磁感应在能量转换装置中的应用做了非常详尽的剖析,特别是关于发电机和电动机的效率优化,它不仅仅是讲了电磁力的大小和方向,更是深入到材料损耗、涡流损耗、磁滞损耗等多个维度,并提出了具体的降低损耗的 설계 策略。我尤其喜欢关于无刷直流电机(BLDC)设计的部分,它详细解释了反电动势的生成机理,以及如何通过精确控制换相角度来优化转矩输出和减小谐波。这对于我之前遇到的电机抖动和效率不高的问题,找到了根本原因。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前沿的电磁应用,例如微波器件的设计,虽然我目前的工作不直接涉及,但通过阅读,我对这些领域有了初步的了解,开阔了视野。书中提供的仿真案例和实际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也让我更加信服其理论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它让我明白了,好的设计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对物理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佳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曾经模糊的电磁学概念,并为我指明了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和图表质量非常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阅读《电磁装置设计原理》时,我常常被书中精美的二维和三维示意图所吸引。这些图表不仅仅是装饰,更是理解复杂概念的关键。例如,在解释电磁波传播时,书中通过一系列动画式的插图,清晰地展示了电场和磁场是如何相互激发并向前传播的,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直观得多。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天线设计的部分,它通过不同类型的 antena 模型图,生动地展示了辐射方向图、阻抗匹配以及增益等关键参数是如何随天线结构而变化的。我曾为一个无线通信项目寻找合适的天线,通过书中对偶极子天线、八木天线以及微带天线的详细分析,我能够迅速找到符合我需求的类型,并理解其设计原理。此外,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电路原理图和PCB布局图,这些图示对于理解电磁兼容性设计至关重要。例如,它展示了如何通过合理的PCB走线、地线处理以及滤波电路设计,来有效抑制电磁干扰。我曾为一个高精度测量仪器设计PCB,通过参考书中关于敏感信号布线和屏蔽的图示,我成功地降低了噪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书中的公式推导也非常清晰,并且每一步都有详细的解释,这使得我能够轻松地理解数学模型是如何构建起来的。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递,更是视觉化的学习体验,它让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电磁装置的设计精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