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场地修复系列专著:地下水可渗透反应墙修复技术原理、设计及应用

污染场地修复系列专著:地下水可渗透反应墙修复技术原理、设计及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梦舫,钱林波,晏井春 等 著
图书标签:
  • 污染场地修复
  • 地下水修复
  • 可渗透反应墙
  • PRB
  • 环境工程
  • 水污染治理
  • 修复技术
  • 工程应用
  • 环境科学
  • 土壤修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86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669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污染场地修复系列专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7
字数: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地下水可渗透反应墙修复技术原理、设计及应用》总结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地下水可渗透反应墙修复技术的发展历程。系统介绍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典型结构、修复填料的选择及修复机理等。详细阐述了该技术的工程设计流程,如安装条件、施工工艺、后期性能监测、评价及维护等。最后,列举了国内外典型的地下水可渗透反应墙修复技术案例。以期为可渗透反应墙修复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普及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

  陈梦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选者(引进海外杰出人才),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际污染场地可持续修复联盟委员,伦敦地质协会地质学家,欧盟FP7NANOREM纳米铁修复技术应用项目国际顾问,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土壤与地下水修复专业委员会主任。曾任英国伦敦2012年奥运会高级环境顾问。主要从事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研发、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及可持续修复管理框架体系、废弃矿山污染机理及防控技术研究。2012年开发了我国首套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风险评估HERA软件,有望成为建立我国污染场地环境管理框架体系中的重要工具。
  
  钱林波,男,博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14年获浙江大学环境科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土壤与地下水调查、风险评估及污染控制与修复的研究。已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环境科学》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20余篇论文。目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863项目子课题等5项。晏井春男,博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污染场地环境调查、有机污染物修复和环境修复材料研发。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Bioresource Technolog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和Chemosphere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已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一三五”计划和领域前沿项目等4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PRB技术及其原理 2
一、PRB技术定义 2
二、PRB技术原理 3
第二节PRB技术研究进展 4
一、PRB技术去除有机物 5
二、PRB技术去除重金属 6
三、PRB技术去除无机离子 8
第三节PRB技术发展前景 9
一、PRB的优缺点 9
二、PRB应用前景分析 10
参考文献 12
第二章PRB典型结构 15
第一节PRB结构概述 15
第二节连续反应带系统 16
第三节漏斗-导门式反应系统 17
第四节注入式反应系统 19
参考文献 20
第三章PRB技术修复填料及修复机理 21
第一节PRB技术修复填料选择原则 21
第二节PRB典型填料及修复机理 23
一、铁基填料及修复机理 23
二、矿物填料及修复机理 33
三、其他填料及修复机理 36
四、典型填料中试应用 38
参考文献 45
第四章PRB系统设计 49
第一节场地特征分析 50
一、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51
二、污染物分布 55
三、地下水地球化学特征 57
第二节PRB技术实验参数获取 59
一、批实验设计 60
二、柱实验设计 60
第三节数值模拟 64
一、水文地质模拟 65
二、活性填料区厚度设计 67
三、模拟方案的不确定性分析 68
参考文献 69
第五章PRB安装条件及施工工艺 70
第一节PRB安装条件 70
第二节PRB活性填料区施工工艺 71
一、沟槽式安装 72
二、沉箱式安装 73
三、连续式挖掘填埋 75
第三节PRB活性填料添加方法 75
第四节PRB防渗墙材料及施工工艺 77
参考文献 78
第六章PRB性能监测、评价及维护 79
第一节污染物监测与评价方法 80
一、监测指标及评价 80
二、监测点位及频率 80
第二节水力性能监测与评价方法 81
一、水力捕获性能监测及评价 81
二、污染物停留时间评价 83
第三节地球化学性能监测与评价方法 84
一、地下水监测评价地球化学性能 84
二、地球化学模型评价地球化学性能 85
三、活性介质岩心采样评价地球化学性能 86
四、性能监测与评价应用实例 87
第四节PRB维护管理 89
参考文献 90
第七章PRB技术案例分析 91
第一节稀土冶选矿山地下水渗透性反应墙修复技术示范 91
一、场地条件介绍 92
二、PRB设计 95
三、PRB安装 109
四、PRB性能监测及评价 114
五、总结 114
第二节三氯乙烯污染场地案例 115
一、场地条件介绍 115
二、PRB设计 118
三、PRB安装 121
四、PRB性能监测及评价 122
五、经济费用考虑 124
六、总结 125
第三节铀矿石污染场地案例 127
一、场地条件介绍 127
二、PRB设计 136
三、PRB安装 138
四、PRB性能监测及评价 140
五、总结 141
第四节六价铬和三氯乙烯复合污染场地案例 142
一、场地条件介绍 142
二、PRB设计 146
三、PRB安装 152
四、PRB性能监测及评价 155
五、总结 156
参考文献 157
结语 158

前言/序言

  地下水作为重要的供水水源和生态环境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突出地位。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全国地下水污染程度不断加重,污染范围持续扩大。据国土资源部2011年全国地下水调查情况汇总,全国浅层地下水资源有37%的面积低于Ⅲ类水质标准,普遍呈现污染加剧和水质变差等情况。可渗透反应墙(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是一种利用特定反应介质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降解等方法去除地下水中污染组分的原位修复技术,其原理是使污染羽状体中的污染组分转化为环境可以接受的形式,从而实现地下水污染治理的目的。PRB可以有效去除多种污染物,包括水中溶解的重金属、有机物、无机阴离子和放射性物质等。PRB技术具有成本低廉、无需外加动力、可持续原位处理多种污染物、无需储水容器、处理效果好、对生态环境干扰小、性价比高等优势,已逐步取代传统的抽出处理技术。目前,我国在PRB技术治理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方面多集中于室内实验研究,缺乏技术储备和工程应用经验。而欧美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及工程研究,并应用到实际场地修复中。
  本书依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子课题“新型渗透式反应屏障(PRB)技术研发与实施”(2013AA06A208)、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一三五”规划和领域前沿项目重点培育方向课题“污染场地下水中铬的迁移转化行为特征与PRB修复研究”(ISSASIP1656)及江苏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生物炭改善纳米零价铁团聚作用及增强地下水中铬去除的机理研究”(BK20151052)等项目,全面介绍了PRB技术的原理、设计和应用,调查了大量国内外PRB实际工程案例,总结了以铁基材料,特别是零价铁(zerovalentiron.ZVI)为填料的可渗透反应墙系统在不同场地条件下的设计参数、修复时间与效果;结合场地特征调查,探讨了PRB的地区适用性;依据实验室批实验和柱实验,确定了最佳的反应填料及其配比;结合数值模型分析结果,设计和明确了PRB的位置、结构尺寸、使用寿命与监测方案,并讨论了数值模拟的不确定性;介绍了PRB的安装流程及各部分施工工艺的设计方法;针对PRB性能与监测手段,从污染物、水力性能、地球化学性能等方面展开了全面的评价;以若干完整案例的形式,介绍了国内外典型PRB工程从设计施工、安装运行,到运行效果评估、环境风险降低情况讨论等。以期为我国PRB工程建设及地下水污染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本书共分为七章,由陈梦舫研究员主持撰写,参加撰写的人员及分工如下:第一章,陈梦舫、钱林波;第二章,晏井春、苏安琪;第三章,钱林波、苏安琪;第四章,苏安琪、倪浩;第五章,张文影、刘荣琴;第六章,张文影、刘荣琴;第七章,陈梦舫、晏井春、张文影。全书由陈梦舫研究员统稿、定稿。
  书中援引了相关论著的宝贵数据,在此对相关作者表示感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生韩璐、高卫国、欧阳达、陈云,科研助理倪浩、李婧以及南京凯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冉睿予、周实际、姚晋均参与了本书的前期准备、资料整理和校对工作。此外,感谢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龙涛研究员、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杨洁高级工程师对本书编著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协助。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和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绿色大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的净化之道》 内容简介: 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已成为严峻的环境挑战。这些污染物的侵蚀不仅威胁着生态系统的健康,更直接危害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绿色大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的净化之道》是一部全面而深入的著作,旨在为读者揭示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的成因、影响,并系统性地介绍当前主流的修复技术及其应用策略。本书聚焦于理解污染过程、评估场地状况,并最终实现环境的恢复。 第一篇:污染的根源与影响 本篇将详细剖析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的来源。我们将从工业生产、农业活动、废物处置以及意外泄漏等多个维度,深入探究各类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石油类物质、农药等)如何进入土壤和地下水系统,并阐述它们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归宿。本书将详尽解析这些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连锁反应,包括土壤肥力下降、地下水质恶化、对动植物的毒害作用,以及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同时,也将探讨污染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居民生活质量带来的长远负面影响,强调污染治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第二篇:污染评估与场地调查 在实施修复之前,准确而全面的污染评估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篇将系统介绍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场地调查的各个阶段和关键技术。从初步的现场踏勘、历史资料收集,到系统性的采样与分析,我们将详细讲解不同类型污染物的检测方法、采样策略以及数据解释。本书将重点阐述污染物浓度、分布范围、迁移转化规律以及对环境敏感性评估(如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区)的重要性。此外,还将介绍场地风险评估的方法论,包括危害识别、剂量-效应评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以期科学判断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风险水平,为后续的修复技术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篇:主流修复技术概览 本书的第三篇将全面介绍当前广泛应用的土壤与地下水修复技术。我们并非局限于某一特定技术,而是提供一个技术体系的广阔视角。 物理修复技术: 详细讲解挖除回填、土壤淋洗、固化/稳定化、热处理(如土壤蒸汽提取、原位热力修复)等技术的工作原理、适用条件、优缺点及应用实例。 化学修复技术: 深入阐述氧化还原(ISCO)、化学淋洗、催化氧化等技术的化学反应机理,以及它们在去除或转化特定污染物方面的有效性。 生物修复技术: 重点介绍基于微生物降解的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原理,包括好氧、厌氧降解过程,以及植物修复(Phytoremediation)利用植物吸收、转化或降解污染物的机制。我们将探讨天然衰减(Monitored Natural Attenuation, MNA)的理念与实践。 工程控制技术: 涵盖截流、导排、覆盖、封堵等技术,用以阻止污染物的扩散和迁移,并为后续的原位修复创造有利条件。 本书强调,每种技术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选择何种技术或技术组合,需要依据污染物的性质、场地地质水文条件、修复目标、经济成本以及环境影响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 第四篇:修复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本篇将指导读者如何将理论技术转化为实际行动。我们将详细阐述修复方案制定的流程,包括确定修复目标(如达到哪个标准)、技术选择与组合、工程设计、成本效益分析,以及环境影响评估。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修复项目的实施过程,包括工程管理、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监测计划的制定与执行,以及项目结束后的效果评估和长期监测。本书将强调在修复过程中,持续的监测与评估对于确保修复效果、及时调整策略以及总结经验教训的至关重要性。 第五篇:案例研究与未来展望 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修复技术的应用,本书将精选一系列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典型污染场地修复案例。这些案例将涵盖工业遗址、垃圾填埋场、加油站等多种场景,详细展示不同修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与成功经验。通过分析这些案例,读者可以深入理解修复方案的设计思路、技术实施细节、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及最终的修复效果。 最后,本书将展望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新兴技术的研发、智能化监测与管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以及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修复策略。我们将探讨如何构建更加高效、经济、环境友好的修复体系,为建设美丽中国和保护地球家园贡献力量。 《绿色大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的净化之道》是一本面向环境工程师、环境科学研究人员、政府监管部门以及关注环境问题的广大读者的实用性参考书籍。它不仅提供了专业的技术知识,更传递了环境保护的理念,助力我们共同守护绿色大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称中包含了“系列专著”这样的字样,这通常意味着它可能是一个更宏大研究计划的一部分,或者是一系列深入探讨特定领域问题的书籍。这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高的预期。我希望这本书在介绍PRB技术原理的同时,也能提及这项技术与其他地下水修复技术(如抽出-回注、曝气、固化/稳定化等)的比较和结合应用,从而展现PRB在整个污染场地修复体系中的定位和优势。 我也对书中是否会涉及PRB技术的经济性评估和环境效益分析感到好奇。毕竟,任何一项技术在实际推广应用之前,都需要对其成本效益进行综合考量。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PRB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成本估算方法,以及其在减少污染物迁移、保护地下水资源、降低对周边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环境效益评估案例,这将极大地增强这本书的实际指导意义。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介绍,更能成为一个决策者和工程师在选择和实施污染场地修复方案时的重要参考。

评分

“应用”这个词,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因为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将复杂的科学原理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我非常想知道,在世界范围内,PRB技术到底被应用在了哪些具体的污染场地?是工业遗址、垃圾填埋场、还是军事设施?针对不同类型的场地,PRB是如何被定制和部署的?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详细介绍这些项目的背景、面临的挑战、采用的具体PRB技术方案、实施过程以及最终的修复效果评估? 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涉及一些关于PRB长期监测和性能评估的内容。毕竟,PRB一旦建成,往往需要运行很长时间,如何确保其长期的有效性,如何监测反应材料的损耗情况,如何评估其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PRB长期性能监测的案例和经验,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或指导原则,那将极大地提升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PRB技术是如何从实验室的研究走向实际的工程应用,并且在解决现实世界的地下水污染问题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评分

坦白说,我在阅读一本技术专著时,最看重的是它的实用性和指导性。这本书的标题中提到了“设计”,这无疑是吸引我的关键点之一。地下水流场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场地地质条件的差异,都使得PRB的设计成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设计方法论,包括如何进行场地勘察和风险评估,如何根据污染物特性和场地条件确定反应墙的类型、尺寸、材料以及埋设深度等关键参数。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有大量的案例分析,能够展示不同类型的PRB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情况,例如针对不同污染物(如氯代烃、重金属、硝酸盐等)是如何设计的,遇到的挑战是什么,最终修复效果如何。 我设想,这本书的“设计”部分,应该会包含大量的图表、计算公式和工程实例。我尤其希望看到一些关于反应材料填充方式、导流结构、监测井布置等具体工程细节的讲解。因为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可行的工程方案,才是技术能否成功落地的关键。一个好的设计,不仅要能有效修复污染,还要考虑经济成本、施工可行性以及长期的运行维护问题。如果这本书能在这些方面给出清晰的指导,那对任何从事场地修复工作的专业人士来说,都将是无价之宝。

评分

我一直对能够提供“解决方案”的书籍情有独钟。这本书的标题中包含了“设计及应用”,让我对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满了信心。作为一个对地下水污染场地修复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深知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将理论转化为可行的工程实践,才是技术真正价值的体现。因此,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套相对完整、系统化的PRB设计流程和方法。 我设想,书中可能会从场地调查和风险评估入手,详细介绍如何获取和分析场地相关的地质、水文、污染物等关键信息。然后,如何基于这些信息,选择最适合的PRB类型,例如基于吸附、氧化还原、生物降解或其他复合功能的反应墙。在设计参数方面,我期望书中能够给出关于反应墙的宽度、深度、长度、反应材料的粒径、配比、填充密度,以及导流墙的设置、监测井的布局等方面的具体指导。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实际工程中的设计图纸和计算示例,那将极大地提高其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PRB的设计思路和工程细节。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科技专著,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启发思考,拓宽视野。这本书的“应用”部分,无疑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迫切希望了解,PRB技术在现实世界中是如何被应用的,尤其是在那些面临严峻地下水污染挑战的地区。书中是否会收录一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污染场地修复案例?这些案例中,PRB技术是如何被选择和实施的?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又遇到了哪些技术难题和挑战?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关于PRB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经验之谈”,例如在反应材料的选择、施工工艺的优化、长期监测的策略,以及如何应对突发情况等方面。这些“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宝贵经验”,往往比纯粹的理论知识更能帮助工程师们规避风险、提高效率。如果书中能够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展示PRB技术在不同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溶剂、石油烃等)和不同地质条件下所展现出的修复效果,以及其在成本效益、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综合评估,那这本书的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

评分

在我的认知中,地下水修复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领域,涉及地质学、水文学、化学、环境工程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这本书能以“专著”的形式深入探讨“地下水可渗透反应墙修复技术”,这本身就说明了这项技术的重要性以及研究的深度。《原理、设计及应用》这几个词,更是直接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清晰地梳理PRB技术的演变历程,从最初的概念提出,到理论研究的突破,再到工程实践的不断完善。 我希望书中能详细解读PRB的核心“原理”部分。这其中必然涉及复杂的地下水流和污染物迁移模拟,以及多相反应过程。我期望书中能通过具体的数学模型、化学反应方程以及物理传质示意图,来阐释PRB是如何有效地截断或转化污染物的。例如,对于重金属污染,PRB是如何通过吸附或沉淀的方式将其固定住的?对于有机污染物,PRB又是如何通过降解反应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这些过程的动力学和影响因素是什么?这些深入的原理探讨,将是理解PRB技术精髓的关键。

评分

阅读一本关于“可渗透反应墙”的专著,对于我这样对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所代表的那种“隐形”而“高效”的修复理念。不同于传统的“挖掘-填埋”或者“抽水-处理”等方式,PRB似乎是一种更加经济、环保且对环境干扰更小的技术。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深入浅出地阐述PRB的“可渗透”特性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反应墙”的核心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是通过化学反应、生物降解,还是物理吸附?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PRB中常用的反应材料,比如零价铁、活性炭、沸石、生物填料等等,它们各自的特点、优势以及适用的污染物种类。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根据具体的污染物类型、浓度以及地下水流速等因素,来选择和优化反应材料组合的指导。这其中涉及到复杂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和传质过程,如果书中能用清晰的语言和图示进行解释,即使我不是化学专业出身,也能有所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中“系列专著”的字样,让我对它所能提供的深度和权威性有了很高的期待。作为一名对环境科学,特别是地下水污染修复领域充满好奇的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介绍“地下水可渗透反应墙修复技术”。《原理、设计及应用》这几个关键词,清晰地勾勒出本书的内容框架,让我能够预见到它将涵盖从基础理论到实践操作的完整链条。 我最期待的是书中对PRB技术“原理”部分的详尽阐述。我希望能在这里深入理解,PRB究竟是如何在地下环境中发挥作用的。这必然涉及到复杂的地下水流动力学、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以及各种化学反应和生物降解机制。我希望书中能够用清晰的语言、详实的图示和必要的数学模型,来解释PRB是如何通过其特有的反应材料,有效地吸附、降解、氧化还原或稳定化地下水中的各种污染物的。例如,对于重金属污染,PRB是如何实现其钝化或固定?对于有机污染物,PRB又是如何加速其分解的?理解这些深层的原理,将是我掌握这项技术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污染场地修复系列专著:地下水可渗透反应墙修复技术原理、设计及应用》,光是听这个名字,就觉得是一本非常硬核、非常专业的书籍。作为一名对地下水污染治理领域略有了解的普通读者,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关注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而地下水污染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可渗透反应墙(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简称PRB)这个概念,我之前在一些科普文章中看到过,它似乎是一种非常巧妙的“被动”修复技术,能够在污染源不被移除的情况下,通过在地下设置一道“屏障”来净化地下水。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家附近曾经有个老化工厂,后来搬走了,但留下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一直是个隐患。虽然现在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效果如何,技术细节我都不清楚。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这些复杂技术的大门。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释PRB的工作原理,比如它是如何利用特定的反应材料来降解、吸附或固定地下水中的污染物的?这些反应材料是怎么选择的?不同的污染物需要用什么样的材料?而且,“原理”这个词也暗示着这本书会深入到化学、物理、甚至地质学的层面,去剖析PRB的内在机制。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停留在“能用”的层面,而是能让我理解“为什么能用”和“如何能更好地用”。

评分

一本好的技术专著,应该能够为实践者提供明确的指导和可操作的方案。这本书的标题中包含“设计及应用”,这正是我所期望的。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地下水污染修复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最想知道的是,如何才能将PRB这一先进的技术,真正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的污染场地中。《设计》部分,我希望能够看到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指导工程师们如何根据具体的场地条件和污染物的性质,来制定合理的PRB方案。 这其中必然涉及场地勘察、风险评估、污染物识别和定量分析等关键步骤。我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如何选择合适的PRB类型(例如,是基于氧化还原、吸附还是生物降解),以及如何确定反应墙的尺寸、深度、填充材料的种类和配比,还有导流结构的设计、监测井的布置等等。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际工程案例中的设计图纸、计算方法和优化思路,那将极大地提高这本书的实践价值,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PRB技术从理论走向工程的转化过程,并从中学习到宝贵的工程经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