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全方位多视角介绍斯大林格勒战役,参考了过去从未见过或被忽略的资料,将取代过去关于此战的历史记述。
海报:
内容简介
德国人进攻斯大林格勒,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掩护德军侧翼,但面对斯大林“不许后退一步”的命令,这场进攻戏剧性地陷入停滞。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内的顽强防御引发了一场巷战,德军对此毫无准备,结果丧失了他们特有的机动性、压倒性炮火和空中支援,并导致了最终的崩溃。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一书延续了戴维?格兰茨、乔纳森?豪斯对东线这场具代表性的战役和希特勒首次重大战略挫败的全新的出色描述。“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第一部叙述的是德国军队进抵斯大林格勒城下,而本部的重点则是导致这座城市沦为废墟的激烈战斗。
过去对这场战役的叙述依靠的是苏联方面的军事回忆录,由于相关错误和保密原因,这些著作不甚准确。而格兰茨和豪斯研究了过去从未有人使用过的资料,包括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的档案和苏联第62集团军、德国第6集团军的记录,从而为这场殊死战役提供了前所未见的细节和全新诠释。这些资料使两位作者得以重现逐时、逐街甚至逐楼的战斗,揭示出苏联守军如何在整座城市里设立起歼敌区并反复伏击德军先头部队。
两位作者还将对这些战斗的描述与希特勒、斯大林、双方的高统帅部和战地将领所做的决定以及东线较大的战事加以结合。他们在书中表明,德军的实力远较想象的为弱,消耗战造成的损失迫使德国人投入更少、更缺乏经验的士兵,以弥补先前的损失,并在一条不断延伸的后勤补给线上实施作战。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以一部宏大战争著作的叙事力写就,取代了先前所有相关著作,与重点描述红军反攻行动的第三部一同构成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核心。附二战德国复刻勋章(57版)套装:复刻57版金级近战勋饰、复刻57版普通突击章、复刻57版金级战伤章、复刻57版银级步兵突击章。
作者简介
戴维·M. 格兰茨,撰写过多部著作,包括《列宁格勒战役,1941—1944年》《朱可夫zui大的败仗:1942年,红军“火星”战役的惨败》《蹒跚巨人:大战前夕的苏联红军》《巨人重生:大战中的苏联红军》《巴尔干的红色风暴:苏军进攻罗马尼亚的失败》。2008—2009年,他在南加州要塞军事学院担任马克?W. 克拉克客座历史教授。
乔纳森·M. 豪斯,撰写过《20世纪的主兵种合成作战》,这位前职业军官、参谋长联席会议政治-军事分析员现在是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的军事史教授。格兰茨和豪斯的合著还包括《巨人的碰撞:红军是如何阻止希特勒的》和《库尔斯克战役》。
小小冰人,二战迷、著作者、翻译者,现聚焦于二战历史的研究与翻译。翻译的二战类书籍有:《东线狙击手——艾勒伯格回忆录》《zui后的胜利——曼施坦因哈尔科夫反击战》《地狱之门——切尔卡瑟战役》《雪白血红》《士兵》《东进》《焦土》《空中英豪》等。
内页插图
目录
“东线文库”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兵临城下
第二章 斯大林格勒城郊之战,1942年9月3日—12日
第三章 斯大林格勒中部和南部之战,1942年9月13日—26日
第四章 对工人新村的初步突击和消灭奥尔洛夫卡突出部,1942年9月27日—10月3日
第五章 对工人新村的zui后突击和第6集团军侧翼之战,1942年10月3日—13日
第六章 拖拉机厂和斯巴达诺夫卡村之战,1942年10月14日—22日
第七章 进攻“红十月”厂和“街垒”厂,1942年10月23日—31日
第八章 侧翼的战斗,1942年9月11日—11月18日
第九章 对“街垒”厂和“红十月”厂的突击,1942年11月1日—18日
第十章 总结
参考资料
精彩书摘
苏德战争期间,德军战无不胜的神话从1941年6月22日发动入侵起,一直延续至1942年11月19日苏军的战略性反攻。普遍的观点是,这场进军唯一的一次中断发生在1941年12月,严冬气候使苏联红军得以将德国人从莫斯科门前击退;待天气好转后,德军便恢复了他们惊人的进军,一路杀至斯大林格勒和更远处。但1942年11月,借口又变了——苏军压倒性的兵力优势、希特勒的胡乱干涉、遥远的路途和极度恶劣的冬季天气,这一切拖缓并zui终压倒了德国军队。
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诚然,在1941年zui初的战斗中,苏联红军各级指挥层缺乏优秀的指挥人员,致使德军多次达成合围,不到半年时间,红军损失的兵力高达400万。但即便在这场战役(“巴巴罗萨”战役)中,德军快速部队也经常超出己方后勤补给和依靠步行及马匹的步兵支援梯队的范围。德军机械化先遣部队每前进100—150公里便不得不停下脚步,等待燃料、弹药和支援步兵赶上。停顿期间,大批苏军士兵逃出德国人松散的包围圈,重新加入己方部队后再度投入战斗。1941年间至少有两次,德军装甲或摩托化师被苏联红军彻底包围,像第14装甲军通道战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常见。被困的德军部队能够幸免于难,完全是因为其自身接受过出色的训练,以及苏军指挥员缺乏协调大规模部队实施反突击的能力。
德军赢得了每一场战斗的胜利,却失去了无可替代的老兵;苏军输掉了每一场战役,却学到了新的经验教训,并将这些来之不易的经验与他们战前的机械化作战理念逐渐结合起来。在国家指挥级层面上,不太能看出苏军的这种改善,因而希特勒和斯大林都认为他们的下属缺乏进取精神。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在1942年的日记中写下了阴雨天气和另一些实际问题,可就连他似乎也相信苏联红军“虚弱无力”。实际上,双方军队朝战术均等的方向发展得非常快,这将给德国人的后续进军造成更大的问题。
至于战略和战役指挥,希特勒和斯大林确实会不时干扰他们的战地指挥官,但是,这些独裁者插手干预时,他们的判断往往是正确的。苏德战争的第一年和整个上半场,希特勒通常都会听从将领们的建议,哪怕直觉告诉他这样做不行。另外,他经常容忍态度和缓的异议。例如胡贝将军,1942年8月曾打算率部突围,可他不仅没有受到惩处,还在次月被擢升为第14装甲军军长。当年7月3日,希特勒和将领们开玩笑时谈及英国的做法,英军将领在北非失利一次就会被解除职务,因而彻底丧失自主决策权。
更重要的是,整个苏德战争期间,德国的战略目标与战役、战术手段之间呈现出一种可悲的脱节。zui初的“巴巴罗萨”计划认为,一旦在苏联西部以一连串合围战歼灭红军,苏维埃政权就将垮台,各个被压迫的民族会把德国人视为解放者热烈欢迎。这种臆测既低估了苏联通过庞大的预备兵源重新组建新部队的潜力,也小觑了苏维埃政权掌控权力的能力。另外,德国人对斯拉夫人的种族偏见,再加上他们在被占领地区采取的经济、政治掠夺计划,zui终也迫使大批潜在的合作者投入苏联政府的怀抱。
为击败一个强大、不共戴天的敌人,必然要进行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但德国对此毫无准备。事实上,德国人是杰弗里?帕克和另一些人所说的“西方战争方式”的典范——坚信出色的训练、纪律和技术能够赢得一场快速、果断、决定性的胜利,从而将经济和社会受到的影响zui小化。可是,入侵苏联时,德国陆军实现机械化和摩托化的兵团不到20%,就连寥寥无几的快速师,配备的也只是德制、捷克制和法制装备的大杂烩,不仅在战术上毫不兼容,还导致远距离后勤补给难以为继。其他部队的前进基本靠步行,大炮和补给物资靠役畜拖运,与上一次世界大战的情形相差无几。
1941年12月失利后,德国人采取了增产措施,但还是没有为这场战争实施全面动员。相反,位于东线的三个集团军群,只有一个(“南方”集团军群)为1942年的战役获得了重新装备的优先权,可即便是“南方”集团军群,各个师的兵力和装备也没有超过规定编制的85%。例如,1942年战役发起两个月后,第16装甲师到达伏尔加河,该师可用的坦克很可能不超过75辆,师里的摩托化步兵也已严重减员。武装党卫队这种精锐部队是唯一的例外,第二场攻势发起前,他们的装备和兵力得到了彻底补充。必须指出,德军士兵尚未踏入斯大林格勒城内的街道,后勤和地理问题便已削弱了德军的攻势。
……
前言/序言
斯大林格勒战役依然是一场代表人类勇气和残暴的史诗性战斗。数百万对苏德战争一无所知的人,通过历史著作、小说和电影,至少对导致阿道夫·希特勒第一场重大战略失败的苦难和牺牲有了一个模糊的印象。
可是,虽然关于斯大林格勒的著作浩如烟海且不断增加,但依然存在许多误解。例如,在本三部曲的第一卷中,我们描述了德军的攻势,这场进攻旨在夺取高加索油田,却为攻占以苏联独裁者的名字命名的那座城市而偏离了既定目标。第一卷还阐述了这样一个事实:与普遍的看法不同,进攻中的德军遭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没等他们到达斯大林格勒,实力已严重消耗。
第二卷的重点是阐述城内的战斗,并再次证明这场争夺战的过程与过去许多著作的描述有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缺乏战役详细记录所致。冷战政策加剧了苏联方面的过度保密,导致可用的资料寥寥无几,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因此,大多数历史学家不得不依赖苏军第62集团军司令员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的回忆录,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主要由他的部队遂行。崔可夫的回忆录出版于20世纪60年代,非常详细,也很坦诚,但他根本没有采用关于这场战役的苏联官方记录。他的回忆录主要依靠记忆和当时通常不太准确的情报,因此,崔可夫在描述德国第6集团军和苏联第62集团军的位置、编成和作战行动时犯下一些无心之失,这些错误也延续至随后出现的大多数历史著作。西方的资料同样很少,这是因为苏军1943年缴获了德国第6集团军的相关记录,俘虏了那些战役亲历者。德国方面的经典著作主要出自瓦尔特·格尔利茨、保罗·卡雷尔和另一些作者,尽管他们在付梓前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大多仍与崔可夫的回忆录一样,很容易犯错。
相比之下,本书采用了两组额外资料,远远超出传统的记述。首先,我们对比了交战双方的每日官方记录,大量使用了第一手文件;内务人民委员部的记录,这些报告呈交莫斯科,对战斗持一种独立的、通常是批评的态度,此前从未被使用过。苏军第62集团军及其辖内许多部队的记录同样如此。其次,过去65年中出现了大批苏联方面的回忆录和德国方面的师史,为这场战役以往的观点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容。zui后一点,新一代俄罗斯历史学家摆脱了前苏联时期的限制和陈词滥调,从多个方面对这场战役作出了全新、详细而又坦诚的阐述。
为描述斯大林格勒的街道和瓦砾中所发生的事情,本三部曲的第二卷必然包括大量作战细节。同时,为了在整个战役的背景下审视这场搏杀,我们还将阐述高加索和苏德战线其他地区同步进行的战斗。剩余的部分,从1942年11月19日苏军发动反攻起,到1943年冬末德军以机动作战暂时恢复其防线止,将是第三卷的主题。
基于这些新资料,本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细节,以及新的观点、解释和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评价,取代了过去一切历史记述。书中描述的德军进攻和苏军防御,与我们对1942年战役的传统认识截然不同。
如此庞大的研究工作必然要对许多个人和机构提供的支持表示感谢。在这方面,我们要再次感谢詹森·马克,既是为了他个人提供的慷慨帮助,也是为了他在澳大利亚悉尼“跳跃骑士”出版社推出的关于斯大林格勒战术性突破的著作。另外还有英国的迈克尔·琼斯,他是《斯大林格勒:红军是如何获得胜利的》一书的作者,这部著作对战斗中的苏军指挥员和士兵的心理作出了深具洞察力的研究,他以自己收集的资料为我们慷慨提供了许多苏联档案文件。威廉·麦克罗登,毕生致力于编写详细、准确的德军战时作战序列,与我们分享了他的大量研究成果。
zui后,我们还要感谢宾夕法尼亚州卡莱尔军事历史研究所、堪萨斯州利文沃思堡联合兵种学术图书馆、乔治亚州巴恩斯维尔戈登学院高塔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的堪称奇迹的帮助。一如既往,我们衷心感谢玛丽·安·格兰茨为编辑这份手稿发挥的重要作用。
《通往斯大林格勒的战火——东线黎明》 一场决定命运的序曲,一次文明与野蛮的殊死搏斗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精装典藏版《通往斯大林格勒的战火——东线黎明》,为您徐徐展开二战东线战场最波澜壮阔的史诗篇章。本书并非聚焦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烈终局,而是将目光投向那场决定世界格局的宏大冲突的前奏——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悍然撕毁互不侵犯条约,以闪电之势兵分三路,将战火烧至苏联腹地,代号“巴巴罗萨”的入侵由此拉开帷幕。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叙事笔触,深入剖析了这场改变世界进程的战役爆发的深层原因。我们不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从两国错综复杂的政治角力、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到两国领导人各自的战略考量与战前决策,本书都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与解读。您将看到,希特勒的“生存空间”理论如何驱动着德国的扩张野心,以及斯大林对国际局势的误判和对国内政治清洗的潜在影响。 《通往斯大林格勒的战火——东线黎明》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通过鲜活的人物群像,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还原为一个个充满人性与命运挣扎的故事。本书重点描绘了战争爆发初期,面对突如其来的入侵,苏联红军从最初的震惊、混乱到顽强抵抗的艰难历程。我们将跟随那些身处炮火前线的普通士兵,感受他们从和平年代的梦想家园瞬间沦为战场炼狱的恐惧与绝望,以及在绝境中迸发出的惊人勇气和爱国热情。 从白俄罗斯的广袤平原到乌克兰的丰饶沃野,再到波罗的海沿岸的战略要地,本书生动再现了德军“闪电战”初期摧枯拉朽般的攻势。您将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战场,目睹德军装甲洪流的席卷,感受苏军装备落后、战术失误带来的惨痛教训,但更将体会到在极端劣势下,苏联军民如何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与牺牲精神。本书 meticulously 描绘了多场关键性的战役,例如基辅战役的失利、莫斯科保卫战的临危受命,每一场战役都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负,更是对双方意志力、战略智慧和国家命运的严峻考验。 《通往斯大林格勒的战火——东线黎明》特别注重对战争初期双方战略思想的剖析。您将了解到德军“巴巴罗萨”计划的雄心壮志与致命缺陷,为何希特勒对苏联的军事实力和人民抵抗意志低估至深。同时,本书也深入探讨了斯大林在战争初期的应对策略,以及他如何从最初的个人主义领导转向更依赖集体智慧和国家机器的动员。 本书的叙事风格力求客观严谨,但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作者深入研究了大量的历史档案、军事报告、亲历者回忆录以及当时的报刊文献,力求还原历史真相。我们将看到,在战争的残酷现实面前,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交织。有人在恐惧中崩溃,有人在炮火中选择背叛,但更多的人,选择了以血肉之躯筑起共和国的屏障。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对战争初期战略物资、工业生产以及后勤保障的考察。在苏联广袤的国土上,如何快速转移重要的工业基地,如何在战争的混乱中维持生产,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转化为抵抗的力量,这些宏观层面的问题,都通过生动的事例得以展现。 《通往斯大林格勒的战火——东线黎明》不仅是一部关于战争的宏大叙事,更是一部关于民族精神、国家意志和人类生存意志的深刻探讨。它揭示了在极端环境下,个体命运如何被时代洪流裹挟,又如何以自身的渺小力量,汇聚成改变历史的洪流。 作为“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的首部曲,《通往斯大林格勒的战火——东线黎明》为您铺垫了理解后续斯大林格勒战役全貌的基石。它让您明白,那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具决定性意义的战役,并非凭空而起,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历史进程之上。本书不仅是历史爱好者不可错过的珍藏,更是任何希望理解二十世纪世界格局演变,理解那个时代人类所经历的苦难与辉煌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深刻启迪的必读之作。 精装典藏版的奢华呈现,更是为这份历史的厚重增添了非凡的价值。书中精心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地图以及手绘插图,让您如同亲临其境,感受那段尘封的岁月。随书附赠的二战德国复刻勋章(57版)套装,更是极具收藏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件物品,更是对那段历史的实体纪念,是对曾经浴血奋战的英雄们的敬意。57版勋章的复刻,代表着一种对历史原貌的严谨还原,让这份典藏更具历史厚重感和收藏价值。 翻开《通往斯大林格勒的战火——东线黎明》,您将穿越时空,置身于那场决定东方战场命运的黎明之战,感受那震彻历史的炮火轰鸣,铭记那些不屈的灵魂。这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溯,更是对人类勇气与坚韧的永恒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