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西式民主神话的破灭”“西方民主化理论存在致命缺陷”“对西式民主的当代反思”四个板块,精心选取了反思西式民主困境的、富有代表性的44篇文章,分类整理,集结成册。本书主旨突出、指向明确,为广大读者更深入、更精准的了解西式民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李捷,男,1955年2月生,山东平阴人,汉族,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尹汉宁,男,汉族,1954年12月出生,湖北鄂州人,197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9月参加工作,中南财经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
西式民主神话的破灭
西式民主神话的破灭
一一“民主之春”“黑夜站立”运动及其分析思考祝念峰/3
西方“宪政民主”怎么了?
一一对“黑夜站立”“民主之春”运动的分析汪亭友/16
“民主之春”与资本对民主的控制佟德志/24
从英国“脱欧”看西方民主模式的弊端刘道前/34
从英国脱欧公投看西方政治体制的衰败马钟成/37
美国大选:权贵们的走秀场高婉妮/45
难民危机:“颜色革命”结下的苦果吴思科/56
从大法官去世看美国司法政治阎天/63
西方模式导致人才逆向淘汰宋鲁郑/72
西式选举民主的病症与病根金太军周义程/80
“民主典范”的假民主和反民主何畏/88
西方民主化理论存在致命缺陷
欧洲难民危机与“普世价值”的困境张维为/99
西方民主制度的结构性张力将动摇西方社会的根基陈尧/106
西方民主化理论存在致命缺陷
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114
西方代议制民主陷入重重困境柴尚金/121
西式民主化进程对当代世界族际冲突的影响及启示佟德志/128
西式民主的理论困境与现实悖论张君/135
美国民主遭遇困境(之一)张维为等/143
美国民主遭遇困境(之二)韩震等/155
美国民主遭遇困境(之三)罗思义等/167
美国民主遭遇困境(之四)杰里·哈里斯等/178
对西方民主的当代反思
当代西方学者对西方民主的反思姜迎春/193
准确认识西方政治民主制度徐大同/206
隐匿的资本主义与喧嚣的民主话语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20
西方话语中的“民主陷阱”及其批判陈曙光刘影/231
当代西方多元主义民主的理论与现实困境周军华/248
对当代西方意识形态化的自由民主话语体系的批判刘向东/256
“民主指数”背后的傲慢与偏见赵卫涛/262
“民主和平论”背后的真相陈曙光/270
正确评估“第三波民主化”赵卫涛/273
从欧洲难民危机看西方民主话语的陷阱陈曙光/281
穿帮的谎言杨军和亚飞/288
良药还是毒酒?西方式民主的当代反思李钊/294
读罢这本书,我感觉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视角独特,为我打开了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新视角。书中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西方民主模式的深层根基,以及这些根基与中国社会文化之间的根本性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过程中引用的历史案例和哲学思考,它们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紧密围绕核心论点展开,层层递进,令人信服。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从书本或媒体上接收现成的结论,而这本书则鼓励我们去质疑,去探究“为什么”。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固有认知,思考究竟是什么因素塑造了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 作者似乎强调,中国的政治发展并非是简单的“好”与“不好”的二元对立,而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过程。西方民主的成功,是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实现的,其背后蕴含着一套价值体系和实践经验。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和庞大人口的国家,其发展道路必然是独一无二的。这本书可能深入剖析了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比如从革命时期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中国是如何在不断探索中形成并发展其政治制度的。它或许也探讨了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观念,这些观念与西方强调的个体权利和竞争,存在着显著的区别,这些区别在政治制度的选择上,可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让我对“民主”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往,我总觉得民主就是西方国家那种多党竞争、定期选举的模式,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只是民主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而且并非是唯一的一种。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会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探索适合自己的治理模式。书中的论述,让我开始思考,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发展阶段,是否决定了它需要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政治发展路径。 作者在书中或许不仅仅是批评西方模式,更是尝试去阐述中国自身的政治逻辑和发展思路。它可能详细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是如何与中国社会的需求和现实相结合的。我个人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应该首先服务于本国人民的利益,促进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因此,简单地将西方的民主制度视为“普世价值”,并试图强行推广,很可能忽视了不同国家在现实情况上的巨大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可能带来的挑战。这本书让我更愿意去理解中国选择自身发展道路背后的深层原因,而不是简单地用外来的标准去评判。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确实引人深思,让我在拿到它的时候就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体制差异很感兴趣,也常常思考历史和文化背景对政治发展的影响。这本书的题目直接点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即西方民主模式的普适性。在我看来,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都离不开其特定的社会土壤和历史进程。强行将一种在特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制度移植到另一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中,往往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阻力,甚至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西方民主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形成与发展与欧洲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以及工业革命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紧密相关。它建立在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法治精神等一系列价值观之上,并且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中国则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其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以及集体主义的思想根源都与西方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单纯地套用西方民主的模式,而忽视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社会现实,可能会导致水土不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这本书或许能够深入探讨这些文化和历史层面的差异,解释为何简单复制西方模式在中国行不通,从而引发读者对中国自身政治发展道路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非常有吸引力,让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常常思考历史、文化和国情对政治制度的影响。书名直接点出了一个核心议题:西式民主模式的普适性。在我看来,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都离不开其特定的社会土壤和历史进程。强行将一种在特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制度移植到另一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中,往往会遇到难以克服的阻力,甚至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西方民主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背后是西方社会特有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而中国,则拥有几千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其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以及集体主义的思想根源,都与西方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简单地复制西方民主的模式,而忽视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社会现实,很容易导致“水土不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这本书可能深入探讨了这些文化和历史层面的差异,从而解释为何简单套用西方模式在中国难以成功,并引发读者对中国自身政治发展道路的深入思考。它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具深度的理解框架,去认识不同国家政治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评分坦白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西式民主”在中国是否适用一直持保留态度,但书中提出的观点让我茅塞顿开。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否定西方民主的价值,而是从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社会现实以及发展阶段出发,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剖析。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社会和谐等观念的解读,以及这些观念如何与现代国家治理相结合。这与西方强调的个人主义和个体权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解释了为何照搬西方模式在中国可能难以奏效。 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应该是其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的产物。中国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其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与西方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作者在书中可能详细阐述了,为什么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如此深厚历史积淀的国家,简单地套用西方的民主模式,可能会带来水土不服,甚至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这本书让我明白,评价一种政治制度是否适合,不能仅仅看其理论上的优劣,更要看其在实践中是否能够促进国家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它鼓励我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用一种更开放、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视角去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