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民主为什么不适合中国

西式民主为什么不适合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捷,尹汉宁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
  • 中国
  • 西方政治
  • 民主
  • 政治制度
  • 文化差异
  • 现代化
  • 社会发展
  • 中国特色
  • 政治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习出版社
ISBN:978751470780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032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04
字数:22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分“西式民主神话的破灭”“西方民主化理论存在致命缺陷”“对西式民主的当代反思”四个板块,精心选取了反思西式民主困境的、富有代表性的44篇文章,分类整理,集结成册。本书主旨突出、指向明确,为广大读者更深入、更精准的了解西式民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作者简介

  李捷,男,1955年2月生,山东平阴人,汉族,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尹汉宁,男,汉族,1954年12月出生,湖北鄂州人,197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9月参加工作,中南财经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

内页插图

目录

西式民主神话的破灭

西式民主神话的破灭

一一“民主之春”“黑夜站立”运动及其分析思考祝念峰/3

西方“宪政民主”怎么了?

一一对“黑夜站立”“民主之春”运动的分析汪亭友/16

“民主之春”与资本对民主的控制佟德志/24

从英国“脱欧”看西方民主模式的弊端刘道前/34

从英国脱欧公投看西方政治体制的衰败马钟成/37

美国大选:权贵们的走秀场高婉妮/45

难民危机:“颜色革命”结下的苦果吴思科/56

从大法官去世看美国司法政治阎天/63

西方模式导致人才逆向淘汰宋鲁郑/72

西式选举民主的病症与病根金太军周义程/80

“民主典范”的假民主和反民主何畏/88

西方民主化理论存在致命缺陷

欧洲难民危机与“普世价值”的困境张维为/99

西方民主制度的结构性张力将动摇西方社会的根基陈尧/106

西方民主化理论存在致命缺陷

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114

西方代议制民主陷入重重困境柴尚金/121

西式民主化进程对当代世界族际冲突的影响及启示佟德志/128

西式民主的理论困境与现实悖论张君/135

美国民主遭遇困境(之一)张维为等/143

美国民主遭遇困境(之二)韩震等/155

美国民主遭遇困境(之三)罗思义等/167

美国民主遭遇困境(之四)杰里·哈里斯等/178

对西方民主的当代反思

当代西方学者对西方民主的反思姜迎春/193

准确认识西方政治民主制度徐大同/206

隐匿的资本主义与喧嚣的民主话语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20

西方话语中的“民主陷阱”及其批判陈曙光刘影/231

当代西方多元主义民主的理论与现实困境周军华/248

对当代西方意识形态化的自由民主话语体系的批判刘向东/256

“民主指数”背后的傲慢与偏见赵卫涛/262

“民主和平论”背后的真相陈曙光/270

正确评估“第三波民主化”赵卫涛/273

从欧洲难民危机看西方民主话语的陷阱陈曙光/281

穿帮的谎言杨军和亚飞/288

良药还是毒酒?西方式民主的当代反思李钊/294


精彩书摘

  《西式民主为什么不适合中国》:
  正统的西方民主理论认为,民主选举产生的政党或政治家是选民投票过程中多数决定规则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大多数选民偏好的集中。然而,选民的公共选择面临着投票悖论。广大选民在不同政党之间选择,而选择的依据就是这些政党的纲领中罗列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的优先次序、处理方式等。对于某个选民而言,他可能赞成某个政党纲领中的某些政策主张,同时却反对该政党纲领中的其他几项政策,而特定选举规则下的多数选民投票选择了该政党为执政党并稳定地执政数年。当全体选民理性地进行投票时,投票结果虽然产生了一个执政党或执政党联盟,但该执政党或执政党联盟的民主性却是不足的。在这种投票机制下,投票无法真实反映民众的利益诉求,大多数选民对投票的结果不满意。这就是西方国家大选的投票率持续下降的真正原因。许多国家选民的参选率不到一半,当选者或政党仅仅得到少数国民的支持,其合法性受到普遍质疑。美国著名民调机构盖洛普公司2014年7月的民意调查显示,仅15%的美国人认可国会议员的工作,美国国会的民众支持率长期徘徊在16%左右。正如已故美国政治学家威廉·赖克所言,民主不再是人们寻求自治的一种方式,不是去选择那些能够给大家带来好处的领导者,而不过是选民通过投票驱除那些腐化无能的领导者的方法而已。
  ……
《探寻中国治理之道:历史、文化与现代性的交织》 本书并非一部直接批判或辩护任何特定政治体制的论著,而是尝试深入探究中国独特的历史脉络、深厚的文化传统以及复杂的现代转型过程,以期理解中国在探索自身治理模式道路上的独特逻辑与内在动力。作者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道路,都无法脱离其自身民族的历史积淀、文化基因以及所处的时代环境。因此,理解中国,需要从中国自身出发,审视其独特的演进路径,而非简单地套用外部模式或进行孤立的分析。 历史回响:漫长帝国与政治智慧的传承 中国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帝国史,塑造了独特的政治文化和治理逻辑。从秦朝建立的郡县制,到唐宋的文官制度,再到明清的皇权高度集中,帝国在维持庞大疆域和多元民族融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种“大一统”的观念,以及对稳定秩序的极端重视,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心理和行为模式。本书将追溯这些历史上的治理实践,分析其成功之处与局限性,以及它们如何为当代的政治思考提供原型和参照。 例如,我们无法忽视中国历史上对“德政”的追求,对“民本”思想的强调,以及对“官员选拔与考核”的制度化探索。这些看似与现代民主理念有所差异,但它们确实是中国古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试图解决权力分配、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根本性问题的努力。本书将客观呈现这些历史遗产,考察它们在不同朝代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它们如何被继承、改造或遗忘。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探讨这些历史经验如何塑造了中国社会对“权威”、“合法性”以及“集体利益”的理解。在许多西方政治理论中,个体权利的优先性往往被置于核心地位。然而,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叙事中,“家国天下”的观念、对社会和谐的追求,以及对国家整体稳定和发展的关注,往往构成了更重要的政治基石。理解这种“集体性”的政治视角,对于把握中国政治的深层逻辑至关重要。 文化基因:儒家、法家与中国人的政治品格 中国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儒家强调的“仁”、“礼”、“忠”、“孝”,不仅是伦理道德的规范,也渗透到政治治理的方方面面。对“君子”、“贤人”的推崇,对“德治”的信仰,对“教化”的重视,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本书将深入剖析儒家思想中的政治维度,例如其对等级秩序的认识,对官员道德操守的要求,以及对社会和谐稳定的期盼。 与此同时,法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法家强调“法”、“术”、“势”,主张以严密的法律和有效的权力运作来治理国家。虽然法家常被视为与儒家对立,但事实上,许多朝代的治理都呈现出儒法结合的特点。本书将探讨法家思想如何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务实的、强调国家权力和社会秩序的治理工具,以及这种工具的有效性与潜在风险。 除了儒法两家,道家、墨家等其他思想流派,虽然在政治上的直接影响可能不如儒法,但也构成了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一部分,并可能在某些方面为治理提供另类视角。本书将尝试描绘这些思想在中国人心中的烙印,考察它们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品格、集体行为以及对权力与秩序的看法。例如,中国人对“中庸”的推崇,对“人情”的重视,对“关系”的看重,这些都与中国的文化土壤息息相关,并对实际的政治运作产生着微妙而深刻的影响。 现代转型:挑战、适应与自主探索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革。西方列强的侵略、内部的动荡,使得中国社会被迫直面如何实现现代化以及如何构建国家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曾尝试学习西方,引入各种政治制度和思想,但也遭遇了许多挫折。本书将回顾中国在近现代的艰难探索,分析不同时期引入的政治模式在中国水土不服的原因,以及这些经历如何促使中国更加坚定地走上自主探索的道路。 现代化的进程,并非仅仅是技术和经济的进步,更是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的深刻重塑。中国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应对西方现代性的挑战,又要处理自身历史文化的影响,还要解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维护国家统一等一系列紧迫问题。本书将着重分析中国在这一复杂局面下,如何权衡不同的政治理念,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这种动态的互动中,逐步形成符合自身国情的治理思路。 本书将探讨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这些成就背后的治理智慧。这种智慧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根植于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的实践。它可能包含对市场经济的审慎推进,对社会稳定的高度关注,对国家发展战略的长期规划,以及对人民福祉的不断追求。 治理之道:中国特色的实践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核心关注点在于“中国特色”的治理之道。作者认为,任何一个国家,包括中国,其治理模式都应当是其历史、文化、社会现实和发展阶段的产物。简单地复制或照搬别国的经验,而忽视了自身独特性,往往难以获得成功。因此,理解中国,需要放下预设的框架,以开放的心态,去观察和分析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及当下,所采取的治理策略,以及这些策略背后的逻辑与考量。 本书将试图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中国特色的治理实践: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探讨中国如何平衡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的考量: 分析中国在追求经济发展效率的同时,如何努力解决区域差距、贫富差距等社会公平问题。 稳定与改革的平衡: 考察中国如何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深层次的改革,以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挑战。 民族复兴与全球化: 审视中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过程中,如何处理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以及如何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人民的意愿与国家发展: 探讨中国如何理解和回应人民的诉求,如何将人民的根本利益转化为国家发展的动力。 本书并非对中国政治体制做出结论性的评价,而是希望引发更深入的思考。作者强调,治理之道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不断演进、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国未来的治理模式,将继续受到历史、文化、全球环境以及人民实践的影响。理解中国,就是要理解其在复杂现实中,为实现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所进行的持续不断的探索与努力。 总而言之,《探寻中国治理之道:历史、文化与现代性的交织》是一次对中国政治发展脉络的深入梳理和理性分析,旨在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视角来理解中国自身的治理逻辑与实践。它拒绝简单的标签化和预设的结论,鼓励读者以开放的心态,去发现和理解中国在自身道路上的独特价值与演进规律。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这本书,我感觉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视角独特,为我打开了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新视角。书中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西方民主模式的深层根基,以及这些根基与中国社会文化之间的根本性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过程中引用的历史案例和哲学思考,它们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紧密围绕核心论点展开,层层递进,令人信服。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从书本或媒体上接收现成的结论,而这本书则鼓励我们去质疑,去探究“为什么”。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固有认知,思考究竟是什么因素塑造了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 作者似乎强调,中国的政治发展并非是简单的“好”与“不好”的二元对立,而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过程。西方民主的成功,是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实现的,其背后蕴含着一套价值体系和实践经验。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和庞大人口的国家,其发展道路必然是独一无二的。这本书可能深入剖析了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比如从革命时期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中国是如何在不断探索中形成并发展其政治制度的。它或许也探讨了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观念,这些观念与西方强调的个体权利和竞争,存在着显著的区别,这些区别在政治制度的选择上,可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让我对“民主”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往,我总觉得民主就是西方国家那种多党竞争、定期选举的模式,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只是民主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而且并非是唯一的一种。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会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探索适合自己的治理模式。书中的论述,让我开始思考,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发展阶段,是否决定了它需要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政治发展路径。 作者在书中或许不仅仅是批评西方模式,更是尝试去阐述中国自身的政治逻辑和发展思路。它可能详细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是如何与中国社会的需求和现实相结合的。我个人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应该首先服务于本国人民的利益,促进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因此,简单地将西方的民主制度视为“普世价值”,并试图强行推广,很可能忽视了不同国家在现实情况上的巨大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可能带来的挑战。这本书让我更愿意去理解中国选择自身发展道路背后的深层原因,而不是简单地用外来的标准去评判。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确实引人深思,让我在拿到它的时候就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体制差异很感兴趣,也常常思考历史和文化背景对政治发展的影响。这本书的题目直接点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即西方民主模式的普适性。在我看来,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都离不开其特定的社会土壤和历史进程。强行将一种在特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制度移植到另一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中,往往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阻力,甚至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西方民主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形成与发展与欧洲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以及工业革命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紧密相关。它建立在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法治精神等一系列价值观之上,并且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中国则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其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以及集体主义的思想根源都与西方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单纯地套用西方民主的模式,而忽视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社会现实,可能会导致水土不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这本书或许能够深入探讨这些文化和历史层面的差异,解释为何简单复制西方模式在中国行不通,从而引发读者对中国自身政治发展道路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非常有吸引力,让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常常思考历史、文化和国情对政治制度的影响。书名直接点出了一个核心议题:西式民主模式的普适性。在我看来,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都离不开其特定的社会土壤和历史进程。强行将一种在特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制度移植到另一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中,往往会遇到难以克服的阻力,甚至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西方民主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背后是西方社会特有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而中国,则拥有几千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其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以及集体主义的思想根源,都与西方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简单地复制西方民主的模式,而忽视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社会现实,很容易导致“水土不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这本书可能深入探讨了这些文化和历史层面的差异,从而解释为何简单套用西方模式在中国难以成功,并引发读者对中国自身政治发展道路的深入思考。它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具深度的理解框架,去认识不同国家政治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评分

坦白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西式民主”在中国是否适用一直持保留态度,但书中提出的观点让我茅塞顿开。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否定西方民主的价值,而是从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社会现实以及发展阶段出发,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剖析。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社会和谐等观念的解读,以及这些观念如何与现代国家治理相结合。这与西方强调的个人主义和个体权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解释了为何照搬西方模式在中国可能难以奏效。 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应该是其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的产物。中国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其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与西方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作者在书中可能详细阐述了,为什么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如此深厚历史积淀的国家,简单地套用西方的民主模式,可能会带来水土不服,甚至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这本书让我明白,评价一种政治制度是否适合,不能仅仅看其理论上的优劣,更要看其在实践中是否能够促进国家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它鼓励我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用一种更开放、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视角去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