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著名国学大师吕思勉带你领略国学智慧!不可不读的传统文化百科全书
★吕思勉国学典藏精校版,一部民国学术巅峰期写就的大师之作。
让读者能够从一个有深度、有宽度、有高度的层面上了解国学,并通过深入浅出的解读,快速掌握国学常识。
★翻开本书,定进博大精深的国学长廊,领悟国学的精髓,感受国学的智慧。
内容简介
《国学知识大全》是将吕思勉生前发表的部分作品及其讲学底稿编著而成,包括《国学概论》《经子解题》《理学纲要》《中国文化史》《历史研究法》《史学与史籍》《中国史籍读法》七部分,全面而概括地讲述了国学知识,是迄今为止较为全面完整的国学入门经典。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今江苏常州人,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史学四大家”。先后曾在常州府中学堂、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学生中包括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黄永年等人。吕思勉是我国现代史学界早期的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里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
精彩书评
★常州府中学堂诸师长尤为余毕生难忘者,有吕思勉诚之师。
——钱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掉了。这就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国学大师南怀谨
目录
国学知识大全 / 吕思勉
第yi篇 国学概论
何谓国学
中国学术之分期
先秦诸子之渊源一——古代之宗教哲学
先秦诸子之渊源二——王官之学
先秦诸子之学
秦汉时代学术之新趋势
魏晋玄学
佛学
宋明理学
清代考据学
中国近代之思想家
第二篇 经子解题
自序
论读经之法
论读子之法
第三篇 理学纲要
序
绪论
理学之源
理学源流派别
濂溪之学
康节之学
横渠之学
明道伊川之学
晦庵之学
象山之学
浙学
宋儒术数之学
阳明之学
王门诸子
有明诸儒
总论
第四篇 中国文化史
研究历史之目的
何谓文化
中国文化之起源
历史年代
三皇五帝事迹
古代之社会组织
社会阶级
古代之生业
古代之道路
古代之用人
先秦诸子学术
秦、汉时之新局势
此时之政情
汉代学术
汉代兵制变迁
汉代刑法变迁
此时代重要之现象
第五篇 历史研究法
为什么要研究历史
历史的历史
史学进化的几个阶段
旧时历史的弊病何在
现代史学家的宗旨
作史的方法
研究历史的方法
第六篇 史学与史籍
史学定义
史籍溯源
史学缘起
史部大略(上)
史部大略(下)
史家宗旨今昔异同
史材
论搜辑
论考证
论论史事之法
史学演进趋势
第七篇 中国史籍读法
弁言
史学之用安在
中国有史学吗?
再为中国史学诉冤
史权为统治阶级所篡
读旧史宜注意之点
读旧史入手的方法
治古史的特殊方法
精彩书摘
国学知识大全 / 吕思勉
史的历史
任何一件事,非追溯其已往,不能明白其现在;任何一件事,求其原因,都可以追溯到极远,而又不必把已往的事情全记。这种说法,看似微妙,其实是容易明白的。问题就在:对于已往的事情,要把其使现在成为现在的,挑选出来,而我们现在所挑选的是否得当呢?这话就很难说了。须知历史,亦只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自然发生、成长之物,并不是自始即照着理想做的;更不是人类自始就有什么高远的理想。说到此,则我们不能不一一考究所谓历史的历史了。
用普通人的眼光看起来,历史的起源是很远的,所以一开卷,就是些荒诞不经、渺茫难考的话。其实历史比起人类的年龄来,是很小的。人类的年龄,假定为五十万年,则历史的年龄,大约不过其百分之一;而且比较可靠的,还至少要打一个对折。我们对于已往的知识,自不甘以此为限。所以在没有历史的时代,也要想法子把它补作起来。因此,有所谓历史时代和先史时代。所谓历史时代,是当时的人,有意把他当时或以前的事,记载下来,传给后人,而其所传者,至今还有存留的。所谓先史时代,则这种遗留之物,已无所有,所有的一切,都是后人补作出来的。历史的流传,原不以语言和文字为限,然由语言或文字流传的,究居其极大部分。语言和文字,从广义上说起来,原即一物,文字不过是语言的扩大而已,然语言非借文字,不能传诸久远。所以从大体上说,亦可以说:历史时代,大略和有文字的时代相当;先史时代,则属于未有文字的时代。
历史时代所流传下来的,是些什么东西呢?据我们所见到的,可以分为下列几种:(一)国家所设立的记事之官,即所谓史官所记的。其中又分为:(1)记事之史。其书之存于现在者为《春秋》。(2)记言之史。其书之存于现在者为《尚书》。(此系就整部的体例言,若记事、记言之史,零碎材料存于古书之中的,则不可胜举。又《春秋》为记事之史,《尚书》为记言之史,亦系就其大体言之,其中亦自有不能划一之处,如《禹贡》即并非记言之体。总之,古书编纂错乱,体例总不能尽纯,不可十分拘泥)(3)古代的法、令、章程之类。其书之存于现在者为《礼》。(小的为一事的仪式,如《仪礼》所记是;大的则可以关涉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及法令的全般,古人亦称为礼,如《周礼》是。后世之《唐六典》,即系仿《周礼》而作的;明、清《会典》又系仿《唐六典》而作的)(4)贵族的世系,古称为帝系、世本,简称为系、世,但世本亦是它的通名。所以《世本》这部书,内容亦兼记帝王的统系。系、世的记载,据《周礼》,系小史之职。(5)古人自记其功勋,或记其先世功勋之作,即所谓金石刻。(金属的寿命,尤较石为悠久,故古器物存于后世的,以金为尤多)(二)私人所传述的故事,或伟大人物的言行。以其起于口耳相传,故其后虽笔之于书,而仍称为语。传述一件故事或一个人的言行的,都谓之语。前者如武王克商之事,《礼记?乐记》称为《牧野之语》是;后者如《国语》,是分国编纂的语。《论语》,论同伦,类也,此书乃孔子及孔门弟子的言行,被分类编纂的。《史记》的列传,其原本实称为语,所以在他篇中述及,尚称之为语,如称《淮阴侯列传》曰《淮阴侯语》是。大抵士大夫所传述的,其所关涉之事较大,其说亦较近情理;农夫野老所传述的,则正相反。但要考见当时社会的情况,以及较古的情况,反宜于后者求之,一入士大夫口中,就被其以“言不雅驯”四字删去了。(四字见《史记?五帝本纪赞》)中国的神话,颇觉贫乏,其原因即由于此(中国神话,惟《山海经》及《楚辞》的《离骚》《天问》等篇,包含较多。其见于纬书的,看似丰富,然多出后人伪造,至少曾经过改造,不甚可信)。
历史的缘起,从心理方面说来,可以说:(一)属于理智方面。因为人类有求知的欲望,所以(1)属于无可解释之事,亦要给它一个解释,神话的起源即如此。(2)要记录已往之事,以做将来办事的根据或参考,国家设立史官的根源,就在于此。(3)要记录已往的事。以作后人的法戒,其说已如di一章所述。(二)属于情感方面。不论什么人,都有一个恋旧而不忍忘记之感情,所以要把自己的经历,或他人的事情,是他认为有意义的,传述下来,留给后人。有这两种动机,历史就诞生出来了。但是古人对于主客观的分别,不甚清楚。所以(一)其所流传,真正的事实,和自己的意思,往往混合不分,甚至全篇的话,都是以意构造的,和现在的小说一般,而亦用记事的形式,流传下来,此即所谓寓言,zui易使事实淆混。(古代所谓小说,乃谓其出于街谈巷议,而不出于士大夫,说见《汉书?艺文志》。事实出于虚构,如后世之小说者,古人谓之寓言。后世的小说,情节虽经理想化,事实或有根据,然其人名、地名等,则必非真实,故不易与事实相混。古代之寓言,则正相反。情节出于虚构,而人、地名则多用真者,如《庄子?盗跖篇》,欲寓其“秀才遇着兵,有理讲不成”的理想,乃捏造一孔子欲说服盗跖,反为所大骂,几至遇祸之事,即其一例)(二)更古的人,则连生物和无生物、人和动植物的区别,都弄不清楚了,所以又有所谓神话。(三)就是述及制度,也是如此的,孰为当时实有的制度?孰为传述者的理想?二者并不分开。(记制度者,以儒家之书为很多。儒学分今古文两派,今文言制度者,以《礼记》的《王制》篇为总汇,古文以《周礼》为大宗,皆系如此)诸子书言制度者,以《管子》为zui多,亦系如此。所以古代的史实特别模糊。这种性质,大概秦汉之际,是一个界限。在汉朝初年以前,历史所传的,如赵高指鹿为马之事,如流俗所谓鸿门宴的故事。见《史记?秦本纪》及《项羽本纪》。都是说得天花乱坠,极有趣味,而细想一想,就知道其万无此理的。其可信的程度,决不会超出后世的《三国演义》之上。秦、汉之际,尚且如此,前乎此者,就更不必说了。所以所谓古史,实当别为一科,专门研究。(因为研究的人,各有专长,而古史的研究,有需于特别技术者尤多。至某书或某书的某部分,是否当属于古史的范围,则当以其是否具有此种性质而定,不能执时代为断)从汉朝统一天下以后,文化发达,传述者的程度骤然提高;可靠的材料,流传下来的亦多(前乎此者,采取不足信的材料,亦不能为其人咎。因为历史是不能造作的,断不能以自己推想所信的,作为史实。流传下来的,只有这样的材料,自只能照其原样,传给后人。而采取它的人,原并不以为可信,所以既采取之,而又加以辨正者亦甚多),历史便焕然改观了。
……
前言/序言
国学知识大全 / 吕思勉
吕思勉是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大师。他十六岁就自学古史典籍﹐以求系统了解古代政治历史和政治制度。他一生教书和著书并重,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科学校、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任教,曾担任过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编辑,上海历史学会理事、江苏省政协委员,并在1941年至1945年间隐居乡下,闭户专注著书。
吕思勉注重排比史料,分类札记,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坚持不懈地涉猎古文献,又广泛阅读新出报刊及从西方引进的新文化﹑新思想和研究方法。他著述宏富,治学严肃,作风踏实,为人诚朴,谦虚谨慎,在国学方面造诣颇深,对经学、文字学、文学有独到见解,在通史、民族史、思想史、文化史、制度史,以及史学方法方面研究颇有特色。
《国学知识大全》是将吕思勉生前发表的部分作品以及其讲学底稿编著而成,包括《国学概论》《经子解题》《理学纲要》《中国文化史》《历史研究法》《史学与史籍》《中国史籍读法》七部分,全面而概括地讲述了国学知识,是迄今为止较为全面完整的国学入门经典。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朋友更便捷地了解国学,我们请有关专家编校整理,出版这本《国学知识大全》,与大家分享国学的精华。为尊重原著和保证作品的完整性,吕思勉在著中的一些习惯用语、概念术语等均未改动。
在编校过程中难免会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谅解并斧正。
《中华文明的脉络》 内容简介 《中华文明的脉络》是一部旨在勾勒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轨迹、探寻其深层精神内核的学术著作。本书不局限于对某一特定领域知识的罗列,而是致力于从宏观视角出发,梳理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思想、文化、社会、艺术等各方面演变的内在逻辑与相互关联,力求展现中华文明独特而连续的生命力。 本书分为五个主要篇章,每一篇章都力求深入剖析,形成一个相互支撑、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 第一篇:思想的源流与奠基 本篇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我们首先从远古神话传说出发,追溯早期先民对宇宙、生命、社会秩序的朴素认知,以及这些认知如何孕育出初步的哲学观念。接着,我们将重点聚焦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这不是简单地介绍各家学说,而是深入分析诸子百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核心观点、相互影响以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的精髓与演变: 本部分将详细阐述孔子“仁、礼、忠、恕”等核心思想,并深入探讨孟子、荀子如何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儒家学说,以及儒家思想在汉代“独尊儒术”后的政治化和社会化过程,使其如何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统治的重要思想资源。我们将关注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被解读、实践和调整,以及其在中国社会伦理、教育体系、人际关系等方面留下的深刻烙印。 道家哲学的智慧与启示: 本部分将解读老子《道德经》中“道”、“无为”、“柔弱”等概念的内涵,探讨庄子“逍遥游”、“齐物论”等篇章所蕴含的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哲学旨趣。我们将分析道家思想如何影响中国人的自然观、人生观,以及其在文学艺术、养生保健等领域的独特价值。 法家思想的实用与变迁: 本部分将梳理商鞅、韩非子等法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分析其“君权神授”、“严刑峻法”、“富国强兵”等主张的社会现实基础,以及法家思想如何在中国古代集权政治的形成和巩固过程中发挥作用,并探讨其在不同朝代的应用和局限性。 墨家、名家、阴阳家等其他流派的贡献: 本部分将简要介绍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等主张,名家的辩论智慧,以及阴阳家等学派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占卜学的影响,展现“百家争鸣”思想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第二篇:政治的肌理与演进 本篇聚焦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揭示其内在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 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宗法制度: 本部分将追溯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的国家形态演变,重点阐述商周时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如何构建了早期政治秩序,以及其对后世中国政治文化产生的长远影响。 大一统的追求与帝国体系的建立: 本部分将详细分析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包括郡县制、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等,以及汉朝如何在此基础上完善和巩固了帝国体系。我们将深入探讨丞相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如察举制、征辟制)的运作,以及其对维护国家稳定和发展的作用。 王朝兴衰的周期律与制度创新: 本部分将考察中国古代王朝更迭背后的深层原因,分析经济基础、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等因素如何导致王朝的衰落。同时,我们将关注历代王朝在政治制度上的改革与创新,例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文官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清的内阁与军机处等,分析这些制度的特点、优劣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官僚体系的运作与权力制衡: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古代官僚体系的层级结构、晋升机制、俸禄制度,以及官员的职责与权力边界。我们还将探讨历代君主为防止权臣擅权所采取的措施,如分权、监视、互相牵制等,分析这些权力制衡机制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第三篇:社会的结构与生活 本篇将从社会层面入手,展现古代中国社会的构成、阶层关系、经济活动以及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 士农工商的阶层秩序: 本部分将详细解读古代中国社会“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及其内在逻辑,分析各阶层在社会中的地位、职责、相互关系,以及这种秩序如何影响社会流动性和价值取向。 家族与宗族的力量: 本部分将探讨中国古代以家族为核心的社会结构,分析宗族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包括祭祀、婚丧嫁娶、教育、互助等,以及其如何成为维系社会稳定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农耕经济的基础与发展: 本部分将分析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模式,介绍耕作技术、灌溉系统、土地制度(如井田制、均田制、两税法等)的发展演变,以及农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商业的兴起与城市的繁荣: 本部分将考察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分析市坊制度、交通运输、货币流通等因素如何促进商业繁荣,以及城市作为经济、文化中心的崛起,如长安、洛阳、汴京、杭州等。 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与节日习俗: 本部分将力图还原古代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面貌,从服饰、饮食、居住环境、出行方式等方面入手,介绍各阶层、各地区的生活习俗差异。同时,我们将详细介绍中国古代重要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分析这些节日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和民俗传统。 第四篇:文化的形态与传承 本篇将聚焦于中华文明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其独特的美学风貌和精神内涵。 文字的演变与经典的形成: 本部分将梳理中国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析文字在信息传播、文化传承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重点介绍儒家经典(如《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及其他重要典籍的形成、传播和解读,探讨经典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文学艺术的辉煌成就: 本部分将系统介绍中国古代诗歌(如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的代表作品和艺术特色。在艺术方面,我们将重点考察绘画(如山水画、人物画)、书法(如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雕塑(如佛教造像)、陶瓷(如青瓷、白瓷)等领域的杰出成就,分析其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风格。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 本部分将回顾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农业、军事技术等方面的辉煌成就,如张衡的地动仪、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四大发明的历史意义等,展现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宗教信仰的多元与融合: 本部分将分析中国古代的主要宗教信仰,包括原始宗教、道教、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以及它们在中国社会生活、哲学思想、艺术文化等方面产生的深刻影响。我们将重点探讨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过程,以及儒、释、道三教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相互关系。 第五篇:精神的追求与价值 本篇将升华主题,从更深层次探讨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追求、价值观念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本部分将深入解读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分析其如何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这种观念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伦理观。 家国情怀与忠君爱民: 本部分将分析中国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体系,探讨“家国一体”的民族观念,以及“忠君”、“爱民”、“仁政”等核心政治伦理的内涵及其历史实践。 民族精神的特质: 本部分将从勤劳、智慧、坚韧、包容、创新等多个维度,概括和分析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独特民族精神特质,以及这些特质如何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展现出来。 传统智慧的当代意义: 本部分将反思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启示,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平衡、和谐的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中华文明的脉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系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视角,通过对思想、政治、社会、文化、精神等多个维度的细致梳理和深刻剖析,勾勒出中华文明连续不断、博大精深的宏伟画卷,并从中汲取智慧,启迪未来。本书的写作力求严谨而不失趣味,专业而不失可读性,期望能引发读者对中华文明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