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音樂錄音作品”是音樂在當下*重要的聲音本體存在方式,而針對音樂錄音作品,齣現瞭一種不同於傳統音樂會和演唱會的接受和欣賞方式,即“音響藝術審美”
  雷偉著彭文祥主編的《錄音之美(音樂錄音作品音響藝術審美研究)/傳媒藝術學文叢》就是對“音樂錄音作品的音響藝術審美”這一問題展開的針對性研究,內容包括“音樂錄音作品”的“音響藝術”審美對象、審美特點、審美價值和審美方法等。在此基礎上,《傳媒藝術學文叢 錄音之美:音樂錄音作品音響藝術審美研究》還對一些與錄音創作、錄音學科建設及教學方法相關的問題進行瞭探討。
  《傳媒藝術學文叢 錄音之美:音樂錄音作品音響藝術審美研究》為國內第1本針對“錄音作品的審美接受”乃至更大範圍的“音響藝術”和“聽覺藝術”進行研究的著作,具有一定的開創意義。     
作者簡介
     雷偉,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副教授。本科畢業於原北京廣播學院錄音藝術專業(錄音工程方嚮),碩士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專業(廣播電視音樂研究方嚮),博士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專業(聽覺藝術方嚮)。對音樂理論、錄音技術、錄音藝術及電影、電視音樂音響相關知識有一定的研究。主講數字音頻工作站原理、音樂錄音作品分析、音樂錄音技術、影視音樂分析等課程。曾齣版專著《計算機數字音頻工作站》(閤著)、《電影電視劇音樂教程》(閤著)、《數字音頻工作站原理》以及譯著《混音指南》《靈活的混音——針對多軌混音的專業音頻技巧》等,發錶論文十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
第二節  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
第三節  研究現狀和研究目標
第一章  音樂錄音作品的音響藝術審美對象及其審美價值
第一節  音樂的審美對象及音樂美學研究的缺失
第二節  音樂作品與音樂錄音作品
第三節  音樂錄音作品的音響藝術審美對象和審美特點
第四節  音樂錄音作品的音響藝術審美價值
第二章  音樂錄音作品的音響藝術審美方法
第一節  音樂錄音作品的音響藝術審美方法概述
第二節  針對不同類型音樂錄音作品的音響藝術審美示例
第三章  結論與相關問題討論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第二節  相關問題討論
參考文獻
附錄  與本書相關的音樂錄音作品資料說明
後記      
前言/序言
     任何一門學科的存在,都需要有明確的研究對象、恰當的核心概念以及係統的學術理論作為支撐,也需要有專門的研究學者為之貢獻力量,並發錶相應的研究成果。“錄音藝術”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作品創作方麵成果層齣不窮,但在上述這些學理層麵的研究卻顯得不夠全麵、不夠成熟。究其原因,主要在於該學科的發展曆史很短,在該領域從事學術研究的學者群體也比較小。雷偉就是這樣一位在錄音藝術領域潛心研究的年輕學者,而這本專著——《錄音之美:音樂錄音作品音響藝術審美研究》,就是他近幾年的研究成果之一。在本書即將齣版之際,雷偉請我為此書作序,我是欣然接受的。
  音樂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每個人也都有欣賞音樂的經驗和體會。對於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而言,絕大部分的音樂體驗都不是通過現場演齣,而是通過傳播媒介獲得的,如唱片、廣播、電影、電視、網絡等。不過,當我們沉浸在音樂美的享受中時,卻很少意識到我們聆聽的不是現場演奏的音樂,而是音樂錄音——一種通過錄音技術手段將現場演奏/演唱拾取、處理、記錄和重放而得到的藝術作品。
  音樂錄音作品是真實的音樂嗎?麵對這一問題,我們必須坦承,音樂錄音作品與現場演奏的音樂相比較,確實缺失瞭一些東西,但也附加瞭一些東西。這些缺失和附加的東西是什麼?如何界定?音樂錄音作品本身的音響特點是什麼?如何在美學的意義上理解音樂錄音作品的音響藝術?如何在欣賞一部音樂錄音作品時正確地評價其優點和缺點?雷偉在這本書中試圖迴答這些問題。而我想,這也是作者研究錄音藝術的初衷和這本專著撰寫的主要目的。
  事實上,盡管音樂錄音作品在進入20世紀以後就擁有瞭廣泛的接受群體,並逐漸成為人們欣賞音樂的主要方式,但對於這種藝術作品的創作和欣賞,卻很少有人從理論上加以研究。真正能夠體會到音樂錄音作品的獨特美感,也就是在音樂從現場演齣變為錄音作品這一過程中所生發“音響美”的人,除瞭作為錄音師的創作者以外,基本集中在一些被稱為“發燒友”的小眾群體當中。這使得大多數人對於音樂錄音作品的欣賞有所缺憾,也使得錄音師的藝術創作在某種程度上變成瞭一種“自娛自樂”的行為。對此,錄音藝術學科必須在學術上對音樂錄音作品的審美對象、審美價值和審美方法等一係列美學問題進行理論分析,纔能從根本上確定音樂錄音作品的藝術價值,從而讓“音樂錄音屬於一種藝術性的創作,而不是純粹的技術手段”這一觀念深入人心。
  為瞭能夠明確音樂錄音作品的獨特藝術價值,雷偉在這本專著中將這些音樂錄音作品所獨有的審美對象歸納為“音響藝術”。在我看來,作者之所以沒有使用在錄音領域廣泛使用的“音響”一詞,除瞭“音響”一詞本身的多義性和在不同學科的不同指嚮性以外,更重要的目的在於彰顯其“藝術”屬性。這種“音響藝術”是一般的音樂美學研究未曾涉及的,也是錄音藝術這一學科的研究對象之一和錄音創作的主要目標。因此,“音響藝術”這一概念的確立,從某種角度明確瞭錄音藝術與音樂美學之間的關係,也極大地鞏固瞭錄音藝術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價值和地位。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音樂錄音作品音響藝術的審美研究的圖書簡介,旨在深入探討音樂錄製過程中的聲音美學,不涉及“傳媒藝術學文叢 錄音之美”的具體內容,而是著眼於該領域更廣泛的理論、技術與藝術實踐。  ---   音畫交織:現代音樂製作中的聲音景觀與審美構建   引言:聽覺的重塑與時代的共鳴  在數字時代,我們對音樂的體驗已不再局限於現場演奏廳。錄音技術,作為一種強大的介質,不僅忠實地再現瞭聲音,更成為瞭一種積極的藝術創造行為。音樂不再僅僅是聲波的自然發生,而是經過精心的設計、選擇、處理和放置。這種“被建構的聲音景觀”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聽覺感知,並最終構建起一種新的審美體驗的?  本書旨在超越對傳統錄音技術流程的描述,深入剖析現代音樂製作中“聲音”本身的藝術屬性、美學價值及其在文化語境下的意義。我們將探討錄音的每一個環節——從拾音器的選擇到混音颱上的微調,再到母帶處理的最終定型——如何共同塑造齣一種獨特的“聽覺現實”,並如何反思這種現實對聽者情感和理解的引導作用。   第一部分:聲音的本質與錄音的哲學基礎   1. 聲音作為物質性與符號性存在  聲音並非僅僅是振動,它承載著物理世界的屬性(如空間感、質感、動態範圍)和文化層麵的符號意義(如特定的樂器音色代錶的地域或風格)。本部分將考察錄音美學如何處理這種二元性。我們如何通過麥剋風將瞬時、流動的聲波“固化”下來?錄音的“真實性”與“藝術化”之間存在的張力,是理解當代音樂製作美學的核心。我們將分析早期錄音理論傢對“現場感”的追求,與當代製作人熱衷於構建“超現實音景”之間的演變軌跡。   2. 空間、時間與聽覺錯覺  錄音藝術的偉大之處在於,它能在有限的聽覺空間內,構建齣無限的聽覺場景。本章將聚焦於聲音的空間化處理。混響、延遲、相位等工具,不再是單純的修飾,而是構建敘事環境的關鍵要素。通過對不同混響算法(闆式、廳堂、房間)的聲學特性分析,探討它們如何影響聽者對錄音空間大小、樂器間距乃至情感氛圍的判斷。同時,時間維度的處理,如節奏的微觀彈性(Tempo Rubato)與宏觀結構節奏,在錄音中如何被精確操控,以達成不同於現場錶演的、更具雕塑感的時序美感。   第二部分:技術工具的審美轉嚮:從忠實再現到主動塑造   3. 拾音技術與音色調性的生成  麥剋風,作為聲音采集的第一道關口,其選擇和擺位直接決定瞭聲音的“性格”。本書將係統梳理各類麥剋風(動圈、電容、帶式)在不同樂器和人聲錄製中的音色偏好與美學取嚮。例如,為何某些特定的麥剋風組閤被公認為能捕捉到“溫暖”或“銳利”的音質?我們將深入探究拾音頭振膜的物理特性如何轉化為可感知的聽覺特徵,以及如何在古典音樂、爵士樂和電子音樂等不同類型中,應用不同的拾音哲學來實現各自的審美目標。   4. 動態的藝術:壓縮、限製與強度的敘事  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是衡量錄音生命力的核心指標之一。壓縮器和限製器,這些過去被視為“技術工具”的設備,如今已成為重要的音色塑造者。本部分將詳細分析不同壓縮模式(VCA, FET, 光學)對聲音瞬態和包絡的影響。我們不僅要瞭解“如何”壓縮,更要探討“為何”要在特定時刻壓縮。例如,人聲的連貫性、鼓組的衝擊力,乃至整個混音的“前置感”,都依賴於對動態的藝術化管理。這種管理是對音樂強度和情感起伏的直接敘事。   第三部分:混音與母帶:最終的審美抉擇   5. 平衡的藝術:混音中的元素組織與層次構建  混音(Mixing)是將所有獨立音軌融閤成一個和諧整體的過程,它本質上是一種“聲音的排布學”。均衡器(EQ)的應用,不再是簡單的頻率修正,而是對聲音“身份”的界定——高頻的“空氣感”、中頻的“厚度”、低頻的“重量感”。本書將構建一套分析框架,用於解構優秀混音作品中的層次結構:主導樂器如何確立、伴奏如何烘托、以及聽者目光(聽覺焦點)如何在不同聲部間自然轉移的技巧。我們將研究“清晰度”與“密度”之間的平衡點,如何通過精妙的電平分配和聲像定位來實現。   6. 母帶處理:最終的風格定型與文化適應性  母帶處理(Mastering)是錄音作品麵世前的最後一道,也是最具爭議性的一環。它關乎到作品在不同播放係統上的錶現一緻性,以及在當前商業環境中的響度標準。本章將探討母帶工程師如何通過限製器和立體聲擴展器,為音樂賦予最終的“商業簽名”。更深層次地,我們將討論響度戰爭對音樂審美體驗的長期影響,以及獨立音樂人和主流製作人在追求響度與保留動態之間的哲學分野。母帶處理是技術與商業壓力交匯的産物,也是決定一部作品最終聽覺麵貌的關鍵一步。   結語:聽覺的未來與審美的主動性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讀者一種更具批判性和洞察力的聽覺習慣。理解瞭錄音的藝術性,聽者便能超越簡單的“好聽”與“不好聽”的判斷,去欣賞聲音景觀背後的復雜決策鏈。錄音不再是透明的窗口,而是獨特的畫布。通過深入研究這些技術與藝術的交織點,我們期待能激發新一代音樂創作者和鑒賞傢,去探索聲音媒介更廣闊的審美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