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錢幣

遼金錢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衛 著
圖書標籤:
  • 遼金錢幣
  • 錢幣學
  • 古錢幣
  • 遼代
  • 金代
  • 收藏
  • 曆史
  • 錢幣
  • 古代貨幣
  • 中國錢幣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紫禁城齣版社
ISBN:9787800478772
商品編碼:1027239392
齣版時間:2009-11-01

具體描述

作  者:李衛 著作 定  價:49 齣 版 社:紫禁城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年11月01日 頁  數:120 裝  幀:平裝 ISBN:9787800478772 序言
契丹女真遺産辨真
前言
遼代錢幣
一、引言
二、遼(契丹)鑄錢概述
三、遼代錢幣詳述
(一)建國前的錢幣
(二)大遼時期的錢幣
(三)北遼鑄錢
(四)西遼鑄錢
四、遼(契丹)特色錢幣
(一)契丹字錢幣
(二)巡貼類錢幣
(三)漢文紀年錢幣
五、遼(契丹)鑄金、銀錢幣
[附錄Ⅰ]遼代紀年錶
金代錢幣
一、引言
二、金代的鑄錢及窖藏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遼金錢幣》編寫中,筆者不揣疏淺試以相關資料作主綫,以近年內濛古及東北部分地區齣土的遼、金國所鑄錢幣為佐證,將兩者相引、互證,勾勒齣一個較為完整與貼近真實的遼金錢幣曆史圖捲。這也是一次探索和嘗試,希冀對當今的中國古代錢幣收藏鑒賞、研究、考證工作有所裨益。  李衛 著作 李衛,1952年6月齣生,北京市人。1969年4月參加工作,1977年遼寜大學曆史係畢業。曾經擔任中國人民解放jun總部某編研室主任、局長。先後組織並參與瞭《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人民解放jun捲·軍事訓練分冊)、《黨史——人物傳記》不錯將領傳、《中國人民解放jun曆史資料叢書》院校捲等相關書籍的編纂和撰寫工作。
工作之餘喜好收藏及攝影,尤其嗜好鑒賞和集藏遼、西夏、金、濛元及後金等北方民族錢幣。編著有《中國古錢幣鑒賞圖典》(天津人民美術齣版社,2004年1月齣版),發錶有《談遼代早期年號錢》(《收藏傢》2007年第8期).曾參與《中華文化大典》等辭書部分錢幣類詞條的撰寫。 
本文所敘述的遼代錢幣,係指由遼(契丹)政權鑄造的流通貨幣(含部分特色民俗錢幣),涵蓋建國前由契丹部落、大遼、北遼和西遼鑄造的錢幣。這些不同時期(階段)的錢幣構成瞭遼(契丹)國比較完整和係統、同時又是獨特和多元的錢幣文化。
(一)建國前的錢幣
契丹建國之前是否鑄有錢幣?結論是肯定的。據《遼史·食貨誌》記載:“鼓鑄之法,先代撒剌的為夷離堇,以土産多銅,始造錢幣。”這說明耶律阿保機父親德祖時期(撒剌為阿保機之父,被後人尊為德祖)就曾鑄有錢幣。不過從目前遺存的錢幣實物看,契丹鑄錢的時間還要更早些。近代錢幣學傢方若先生在1925年的((古貨雜詠》一書中曾將通行泉貨斷為早期遼錢(圖2)。錢幣學傢楊魯安先生也同筆者談到,他認為開丹聖寶也應該屬於契丹建國以前的錢幣(圖3),其文意一如唐代開國所鑄的開元通寶,為契丹早期所鑄。筆者贊同兩位學者的觀點。當前錢幣界對上述兩錢等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遼金錢幣》的圖書的詳細內容介紹,但其內容不涉及遼代和金代的錢幣: 《西周青銅禮器研究:從考古學與文獻學視角》 導言:禮樂文明的物質載體 本書聚焦於中國曆史的早期階段——西周時期(約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以其獨有的“禮樂製度”為核心,深入探討瞭與其緊密相連的青銅禮器。西周被譽為中國古代文明的奠基期,其社會結構、政治倫理和宗教觀念,無不通過一套復雜的、等級森嚴的禮儀體係得以確立和維係。青銅禮器,作為這種製度最直觀、最神聖的物質載體,不僅是權力的象徵,更是溝通天地人神的媒介。本書旨在超越單純的器物斷代或形製描述,嘗試從考古實證、齣土背景分析、與傳世文獻(如《周禮》《禮記》)的相互印證等多個維度,重建西周禮器製度的全貌及其社會文化意涵。 第一章:青銅鑄造技術的成熟與禮器體係的初步建立 本章追溯瞭西周青銅器鑄造工藝的繼承與發展。重點分析瞭商代晚期範鑄技術嚮西周初年更為精細、復雜工藝的演變過程。我們考察瞭早期禮器組閤的形成,如鼎、簋、鬲、甗等食器類,以及爵、斝、觚等酒器類。通過對早期器物銘文的梳理,探討瞭“天命”觀念下,周王如何通過分封製與禮器賜予,鞏固其宗法血緣和政治權威。具體分析瞭周公製禮作樂的曆史背景,以及不同等級貴族所能享有的禮器數量與組閤規範,揭示瞭禮器在維護宗法等級秩序中的基礎作用。 第二章:禮器組閤的規範化與“明尊卑,辨等列” 隨著西周的穩定,禮器製度趨於成熟和僵化。本章詳細剖析瞭周代“禮之用,和為貴”的指導思想下,禮器組閤的嚴格規範。核心內容是對不同規格的鼎簋組閤進行深入研究。例如,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不同禮器配置差異,如何精確地反映瞭血緣、地緣和政治地位的層級。我們引入瞭現代考古學對墓葬遺址的層級分析,對比齣土器物組閤的共性與變異,力求揭示禮器製度在實際執行中地方差異與中央集權之間的張力。同時,也關注瞭禮器紋飾從商代的神秘感轉嚮西周中期的規範化、程式化,如蟠螭紋嚮竊麯紋、環帶紋的演變,及其所代錶的審美與意識形態的轉變。 第三章:禮器在祭祀與喪葬中的神聖職能 西周的社會生活離不開祭祀活動,青銅禮器是祭祀的核心媒介。本章集中探討瞭禮器在宗廟祭祀(如祭祀祖先、告天)和喪葬禮儀中的具體用途。通過對禮器上銘文的語義解讀,例如“子子孫孫永寶用”、“萬年用之”等語匯,分析瞭古人對器物永恒性的追求和對祖先崇拜的觀念。尤其深入研究瞭青銅彝器(如盌、鐎鬥等)在不同祭儀階段的使用細節。在喪葬方麵,本書依據多處大型貴族墓葬的考古報告,重構瞭貴族下葬時禮器的排列方式,闡釋瞭“事死如事生”的喪葬哲學如何投射於器物的數量和位置選擇之上。 第四章:銘文的史學價值:超越器物本身的“青銅史書” 西周青銅器銘文是研究這段曆史最直接的史料之一。本章將青銅器銘文視為一種“青銅史書”,專注於對中、長篇銘文的解讀與分析。重點分析瞭反映分封、冊命、戰爭、婚嫁、賞賜等重大曆史事件的銘文,例如著名的“毛公鼎”和“大盂鼎”等重器。通過對銘文內容與《尚書》《史記》中相關記載的交叉驗證,我們嘗試修正或補充傳統文獻的不足,展現瞭西周社會治理、軍事動員和貴族生活更為鮮活的側麵。銘文的字體演變,也被視為西周書法藝術史的重要一環。 第五章:禮器的衰落與春鞦戰國的轉型 本書的收尾部分探討瞭禮器製度在周室衰微後所經曆的深刻變化。春鞦戰國時期,王權旁落,諸侯爭霸,傳統的禮製規範遭到破壞。本章分析瞭禮器形製和數量的“僭越”現象,即低等級貴族開始使用本不被允許的禮器組閤,這反映瞭社會等級的鬆動和“禮崩樂壞”的時代特徵。同時,介紹瞭新齣現的器物類型(如更輕便的銅器、鐵器的使用)以及裝飾藝術的世俗化趨勢,為理解秦漢大一統國傢的禮製重建奠定瞭曆史背景。 結語:重估西周禮器在中華文明史中的地位 本書總結瞭西周青銅禮器作為一種物質文化遺産,在中國古代政治哲學、宗教信仰和藝術審美發展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不僅是冶金術的巔峰之作,更是理解中華民族早期“以禮治國”思想形成的關鍵鑰匙。 附錄: 西周青銅器重要齣土報告索引 核心禮器形製圖譜與名稱對照錶 西周青銅器銘文選譯集錦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最初翻開這本書時,還擔心它會是一部枯燥的學術專著,充斥著晦澀難懂的斷代史和堆砌的年代數據。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預設。它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其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細膩的個體關懷的完美結閤。作者沒有將遼金的錢幣僅僅視為冷冰冰的金屬文物,而是將其視為那個時代人民生活、國傢意誌的物質載體。例如,書中對金代早期“承天大額”錢的分析,不僅僅停留在其麵值與含金量上,而是深入探討瞭這種大額貨幣在緩解戰亂後物資短缺、穩定初期金融秩序中起到的心理撫慰作用。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手法,讓原本抽象的經濟史變得鮮活可感。閱讀過程中,我不禁會想象當時手持這些錢幣的契丹貴族、女真士兵,乃至漢地百姓,他們的喜怒哀樂,都仿佛能透過這些文字和圖版撲麵而來。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圖版質量,絕對是收藏級的享受。我手中的版本,紙張厚實,色彩還原度極高,即便是那些極其罕見、銹蝕嚴重的遼代“會同通寶”,其文字細節也縴毫畢現。對於錢幣研究而言,清晰的實物照片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有說服力,而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無可挑剔。更值得稱贊的是,作者在引用和對比國內外重要博物館館藏時,標注得非常詳盡,這極大地方便瞭那些希望進一步查證或進行實地考察的研究者。我個人最欣賞的是它對於遼代晚期和金代中期錢幣體係混亂狀態的梳理,不同鑄局的風格混雜,一度讓很多研究者感到頭疼,但作者卻能條分縷析,建立起一套清晰的辨識框架。這無疑是為後續研究者鋪平瞭一條坦途,其嚴謹性令人肅然起敬。

評分

這本《遼金錢幣》的書評,我實在是挑不齣什麼毛病。它不像那些流水賬式的曆史文獻匯編,而是真正深入到瞭那個時代的心跳裏。作者的文字功底極佳,敘事流暢卻不失厚重感,尤其是在描繪遼國和金國初期那種文化交融與碰撞的復雜性時,簡直是信手拈來。我特彆欣賞它對錢幣背後社會經濟背景的考據,比如某些鑄造工藝的微小變化,如何能摺射齣政權穩定性的波動,或者邊疆貿易的繁榮與衰退。讀起來,就像是跟著一位博學的長者,在古老的集市上穿行,每一枚銅錢、每一塊金餅,都在訴說著韆年的故事。書中對於不同時期遼金鑄幣的版式、文字風格的細緻區分,達到瞭近乎於顯微鏡下的觀察,但講述方式卻非常親民,即便是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也能很快抓住重點,不至於迷失在專業的術語海洋中。這種平衡拿捏得恰到好處,使得本書既能滿足資深藏傢的嚴苛標準,也能成為曆史愛好者入門的絕佳嚮導。

評分

這是一部需要細細品味的巨著,絕非可以囫圇吞棗地快速瀏覽。我嘗試過在通勤路上閱讀,但很快發現,那樣隻會錯失作者精心埋設的伏筆和深層邏輯鏈條。這本書更適閤在一個安靜的午後,泡一杯茶,對照著精美的圖版,進行沉思式的閱讀。它對遼金貨幣史的研究深度,已經達到瞭對相關史料的重新詮釋的高度,其中對於一些長期存在爭議的錢幣的斷代考證,提齣瞭令人信服的新見解。這些見解並非空中樓閣,而是基於對鑄幣材料學、地方史料以及齣土文物綜閤分析的結果。可以說,它為遼金史研究領域注入瞭一股新鮮而有力的學術血液,它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觀察曆史的全新視角和方法論的啓發。

評分

我一直認為,研究古代貨幣,核心在於理解其背後的權力構建與文化張力。《遼金錢幣》在這方麵的論述,可以說是獨樹一幟。它不僅記錄瞭“鑄造瞭什麼”,更深刻地剖析瞭“為什麼要這樣鑄造”。作者巧妙地運用瞭比較宗教學和民族學的方法論,解釋瞭為何遼金政權在金融製度上,既要繼承中原王朝的傳統,又要體現自身的遊牧民族特色。例如,書中對比瞭契丹文字和女真文字在錢文中的使用頻率與布局差異,揭示瞭不同曆史階段統治集團的文化自信程度。讀完此書,你不再僅僅是把遼金看作是“中原王朝的陪襯”或“北方的蠻夷”,而是能清晰地看到兩個獨立而又互相滲透的成熟文明體係,是如何通過一枚小小的金屬片,來宣示主權、維護信用、構建共同體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